脊柱结核的X线表现
成人脊柱结核的X线及CT诊断

成人脊柱结核的X线及CT诊断摘要】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的X线、CT表现,提高鉴别诊断能力。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经我院手术及病理证实为脊柱结核患者的X线、CT及临床资料。
结果:术前X线发现病灶188例,其检出率94%(188/200),CT发现病灶200例,其检出率100%(200/200)。
脊柱结核X线及CT表现一致,即骨质破坏、椎间隙变窄及冷脓肿形成。
CT尚可观察X线难以观察的椎管、脊髓受累情况。
结论:早期脊柱结核的诊断CT更优于X线平片,其X及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不难在术前做出正确诊断。
【关键词】脊柱;结核;X线;CT【中图分类号】R52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0)10-0301-02脊柱结核在骨关节结核中最为常见。
近年来随着结核杆菌耐药性的增加及艾滋病发病率不断上升等因素,结核的发病率又呈明显上升趋势[1]。
本病是严重的骨关节疾病,其致残率较高,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大,因而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与治疗意义重大。
现搜集经我院诊治的脊柱结核200例X线及CT资料,加以分析,旨在探讨其X线、CT表现及二者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搜集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5月资料齐全的脊柱结核患者影像及临床资料200份。
其中男性124例,女性76例。
年龄19~68岁,平均年龄32.5岁。
就诊原因:139例因相应节段椎体结核区域疼痛就诊,9例发现胸/腰背部后突畸形就诊,32例因在外院确诊脊柱结核到我院治疗,其他原因20例。
1.2方法:仪器采用美国Kodak公司产CR系统,常规摄取脊柱正侧位片。
CT采用美国GE Light Speed Ultra-16排螺旋扫描机。
对200例脊柱结核患者的X线及CT表现进行分析归纳。
2结果本组200例全部于术前行X线正侧位检查,182例同时行CT病变部位扫描。
200例脊柱结核中X线检出188例,检出率为94%(188/200),CT全部检出,其检出率为100%(200/200)。
护士脊柱科考试题及答案

护士脊柱科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脊柱侧弯最常见的类型是:A. 先天性脊柱侧弯B. 神经肌肉性脊柱侧弯C. 特发性脊柱侧弯D. 退行性脊柱侧弯答案:C2. 脊柱骨折的临床表现不包括:A. 背部疼痛B. 活动受限C. 肌肉萎缩D. 神经功能障碍答案:C3. 脊柱结核的典型X线表现是:A. 椎体骨质疏松B. 椎间隙变窄C. 椎体破坏D. 椎体前凸答案:B4. 脊柱手术后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A. 感染B. 出血C. 神经损伤D. 血栓形成5. 脊柱侧弯的Cobb角测量方法中,正确的是:A. 从最倾斜的椎体开始测量B. 从最倾斜的椎体的上一个椎体开始测量C. 从最倾斜的椎体的下一个椎体开始测量D. 从最倾斜的椎体的上一个椎体和下一个椎体开始测量答案:D6. 脊柱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的康复训练不包括:A. 呼吸训练B. 肌力训练C. 柔韧性训练D. 负重训练答案:D7. 脊柱侧弯患者需要定期复查的原因是:A. 观察病情进展B. 评估治疗效果C. 预防并发症D. 所有上述原因答案:D8. 脊柱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的护理措施不包括:A. 伤口护理B. 疼痛管理C. 活动指导D. 营养支持答案:D9. 脊柱侧弯患者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是:B. 抑郁C. 自卑D. 所有上述问题答案:D10. 脊柱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的长期随访不包括:A. 定期X线检查B. 功能评估C. 疼痛评估D. 心理支持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脊柱侧弯的治疗方法包括:A. 观察B. 支具治疗C. 物理治疗D. 手术治疗答案:ABCD2. 脊柱手术后患者需要进行的护理措施包括:A. 伤口护理B. 疼痛管理C. 活动指导D. 营养支持答案:ABC3. 脊柱侧弯患者的康复训练包括:A. 呼吸训练B. 肌力训练C. 柔韧性训练D. 负重训练答案:ABC4. 脊柱手术后患者需要定期复查的原因包括:A. 观察病情进展B. 评估治疗效果C. 预防并发症D. 所有上述原因答案:ABCD5. 脊柱侧弯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A. 焦虑B. 抑郁C. 自卑D. 所有上述问题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脊柱侧弯的定义。
脊柱结核诊断标准

脊柱结核(spinal tuberculosis)的诊断标准可以根据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 查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估。以下是常用的脊柱结核诊断标准之一:
1. 临床症状:患者常表现为慢性背痛,疼痛可逐渐加重,伴随活动受限、乏力、食欲不振 等全身症状。
2. 影像学检查:常见的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CT扫描和MRI。X线检查可显示椎间隙狭窄 、椎体骨质破坏、椎间盘破坏等征象。CT扫描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质破坏、脓肿和椎管狭窄 等情况。MRI是最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以显示脊柱结核的早期病变,包括椎体骨髓炎 、脊柱脓肿和椎间盘破坏等。
脊柱结核诊断标准
3. 实验室检查:血液检查中,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常常升高,但这些指标缺乏特 异性。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和结核菌抗体检测可以作为辅助诊断手段。
4. 组织学检查:通过穿刺活检或手术切除脊柱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可确定结核病的 诊断。
需要注意的是,脊柱结核的诊断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多个 方面的信息,以确定最终的诊断。因此,如果怀疑患有脊柱结核,建议及时就医,由专业医 生进行详细的评估和诊断。
脊柱结核的影像学表现与分析

脊柱结核的影像学表现与分析摘要】目的探讨X线平片、CT、MRI诊断脊柱结核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35例经病理证实的脊柱结核的影像资料,分析脊柱结核在X线平片、CT、MRI中的表现特点。
结果 X线平片表现:椎间隙变窄;椎体破坏、变形,脊柱局部后突畸形;椎旁偶可见寒性脓肿。
CT表现:能更清楚的显示椎体破坏、钙化、死骨及病理骨折碎片;显示冷脓肿;显示椎管及脊髓有无受压情况;MRI表现:显示炎性水肿及病灶周围炎性反应的范围;破坏的椎间盘及椎体信号明显异常;强化后清晰显示冷脓肿的界限及壁的情况;可清晰显示椎管、硬膜下腔及脊髓的情况。
结论脊柱结核病变具有多样性,X线平片、CT、MRI中显示各有特点,以MRI最为敏感,综合分析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关键词】脊柱结核影像骨质破坏冷脓肿骨关节是结核病的好发部位之一,脊柱结核是最常见的骨关节结核,占全部骨结核的50%以上[1],脊柱结核的影像及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影像检查是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是术前必做的项目。
本文回顾分析35例病理证实的脊柱结核的临床、影像资料,探讨其X线平片、CT、MRI的表现,旨在提高脊柱结核的诊断水平,为临床提供更详尽的术前描述。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我院2007年至2010年经活检穿刺或者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结核患者35例,男21例,女14例,男:女比例1.5:1,年龄7岁~62岁,平均年龄32岁,35岁以下24例,占68.6%。
临床表现主要为脊柱疼痛,多为持续性或者间歇性酸痛或钝痛,29例;脊柱活动障碍25例,脊柱畸形19例;9例出现神经根刺激症状,上臂、下肢等出现放射痛;18例有结核中毒症状低热、盗汗等,其中5例伴发肺结核。
起病缓慢,病程3个月~6 年不等,平均病程13个月。
2例伴有瘘管形成。
1.2 检查方法全部患者均行X线平片、CT及MRI检查。
岛津500MAX线机:脊柱常规正侧位。
飞利浦十六排螺旋CT:病变部位平扫,层厚5mm,层距为5mm,选用软组织窗和骨窗观察。
脊柱结核的X线表现(精)ppt课件

• 3后突畸形;为脊椎结核常见征象,可伴有
侧弯,通常多见于少年儿童的胸椎结核, 因病变广泛,多数椎体受累所致。 • 4冷性脓肿;病椎周围软组织中的干酪性脓 肿,表现为咽后壁软组织影增宽,并呈弧 形前突。冷性脓肿较久的可有不规则钙化。• 5死;较少见,有时见于脊椎中心型结核,
表现为砂粒状死骨。病理性压缩骨折的碎 骨片多见于椎体前方。若破坏引起骨内小 动脉栓塞,或骨膜下脓肿广泛破坏了骨膜 血管,可造成椎体大部分缺血,表现有相 对密度增高。
位,可分为;中心型 〈椎体型〉,多见于 胸椎,锥体内圆形或不规则形的骨缺损区, 边缘不清可有小死骨。进一步破坏和脊柱 承重的关系,椎体塌陷变扁或呈楔形。 • 《2》边缘型〈椎间型〉,腰椎结核多属于 此型。破坏开始于椎体的上下缘,病变向 椎体和椎间盘侵蚀蔓延,是椎体破坏扩大, 椎间隙变窄。
• 《3》韧带下型《椎旁型》见于胸椎常见于
脊柱结核X线的表现
• 是骨关节结核中最常见的,约占40/-50/, • 好发于儿童和青年,进年来60岁以上人脊
• 椎结核的比列呈上升趋势。
• 临床上-、大多数病人发病隐袭,病程缓 • 慢,症状较轻 。有的病人脊柱已成畸形, • 但仍能从是劳动,全身症状有低热,食欲 • 差和乏力 。
• [影象表现] • X线、 • 1骨质破坏; 〈1》依据骨质最先破坏的部
资料可以编辑修改使用 学习愉快!
课件仅供参考哦, 实际情况要实际分析哈!
感谢您的观看
• CT与X线相比〈1〉能更清楚地显示骨质破
坏,特别是较隐蔽和较小的破坏,但不具 特异性: • 〈2〉可更容易和更多的发现死骨: • 〈3〉平扫结合增强检查可帮助了解脓肿位 置及大小,与周围大血管、组织椎管的关 系: • 〈4〉显示椎管内受累的情况,如脊膜、脊 髓程度和范围。
脊柱结核影像学表现

THANKS
感谢观看
义。
脊髓受压或侵犯
脊髓受压或侵犯是脊柱结核的严重影 像学表现之一,可能导致神经功能损 害。
对于伴有脊髓受压或侵犯的患者,需 要及时减压并进行手术治疗,以避免 永久性的神经功能损害。
MRI显示脊髓受压或侵犯表现为脊髓 增粗、信号异常或脊髓变形。
05
CATALOGUE
脊柱结核的核素骨显像表现
病变椎体的核素摄取增加
骨质破坏的程度和范围因病情轻重和病程长短而异。随着病情的发展,椎体可能 会发生压缩塌陷,导致脊柱畸形。
椎间隙狭窄或消失
椎间隙狭窄或消失也是脊柱结核常见 的X线表现之一。由于结核病灶侵犯 椎间隙,导致其高度降低或完全消失 ,使得相邻椎体之间的距离变窄。
椎间隙狭窄或消失会导致脊柱稳定性 下降,容易发生骨折或脱位。同时, 狭窄的椎间隙也可能会压迫脊髓或神 经根,引起相应的症状。
核素骨显像是一种无创、无痛、无辐射的检查方法,通过观察病变椎体对放射性核 素的摄取程度,判断是否存在脊柱结核。
当脊柱结核发生时,病变椎体的骨质代谢活跃,对核素的摄取量增加,因此在核素 骨显像中表现出明显的放射性浓聚。
这种浓聚现象有助于早期发现病变椎体,为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
病变椎体周围核素摄取增加
脊柱后凸畸形
由于脊柱结核导致的骨质破坏和椎体塌陷,脊柱可能会出 现后凸畸形。在X线片上,后凸畸形表现为脊柱生理曲度 消失或反张,严重时可能导致呼吸困难。
后凸畸形的程度和范围与病情轻重和病程长短有关。随着 治疗的进展,后凸畸形可能会逐渐减轻或纠正。
03
CATALOGUE
脊柱结核的CT表现
骨质破坏的细节显示
硬膜外或椎旁脓肿
脓肿形成
医学影像学诊断试题-问答题-8

医学影像学诊断试题(问答题)1、简述医用X线特性X线是一种电磁波,具有穿透性;荧光效应;摄影效应和生物效应。
其穿透性与物质密度,厚度和X线波长有关,荧光效应是透视检查的基础;摄影效应是X线摄影的基础;电离效应涉及人体生物学方面的改变,是放射防护学和放射治疗的基础。
2、简述X线成像的基本原理一方面基于X线的穿透性,荧光效应和摄影效应,另一方面是基于人体组织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别。
当X线透过人体各种不同组织结构时,它被吸收的程度不同所以达到荧光屏或X线片上的X线量有差异。
这样可在荧光屏或X线片上形成黑白对比不同的影象骨、关节系统1、试叙述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X线表现化脓性骨髓炎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进入骨髓所致,好发于儿童和少年,长骨干骺端好发。
早期(2周内)可有如下软组织改变:一、肌间隙模糊。
二、皮下组织与肌肉间分界模糊,骨质可无明显变化。
发病2周后可见骨骼改变。
开始在干骺部松质骨中出现局限性骨质疏松。
继而形成多数分散不规则形态骨质破坏区。
破坏边缘模糊。
以后骨质破坏区可能融合而成为大的破坏区。
并逐渐向骨干延伸。
可伴有病理性骨折。
骨皮质破坏可形成骨膜下脓肿并刺激骨膜引起骨膜增生。
表现为一层密度不高的新生骨与骨干平行。
以后随着病程延长。
新生骨增生明显,可形成包壳。
由于骨膜掀起和血栓性动脉炎,使骨皮质供血障碍而出现骨质坏死。
X线表现为沿骨轴形成的死骨,密度甚高。
如病变部位靠近关节,脓肿可破坏干骺端骨皮质进入关节滑膜卡内。
引起化脓性关节炎。
X线表现为关节囊肿胀。
关节间隙早期增宽,甚至脱位。
晚期变窄。
骨性关节骨质破坏。
当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未得到及时而充分的治疗。
可转化为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X线表现为大量骨质增生,骨膜增厚,并同皮质融合,呈分层状或花边状,骨皮质增厚,髓腔硬化变窄。
骨干增粗。
外形不规则,如未痊愈,则仍可见骨质破坏和死骨。
2、试叙述脊柱结核的X线表现是骨、关节结核的最常见者。
好发于儿童和青年。
以腰椎多发。
脊柱结核42例X线诊断

1 . 。临床表现 :8 4年 3 例患者有肺结 核病史 , 1 2 例患者表现为 低热、 汗、 盗 消瘦 、 欲不振等结 核中毒症状 ,4例 患者病患 食 3
处钝痛 , 明显 , 中 2 压痛 其 例为 双上 肢麻 木 、 痛 、 疼 无力 , 伴颈
部活动受 限 ;6例为双下肢麻木 ,其 中 2例伴上腹部层 面以 1 下感觉减退 , 例伴行走不稳并进行 性加重 ;4例患者脊柱 1 1 1
医技杂志 2 1 年 2 02 月第 1 卷第 2 9 期 Jun r t a M dcl eh i e, ora o Pa i l ei c n us F l f cc aT q
・
13 ・ 4
整, 且两侧对称 , 与一侧碎骨片 的僵 直及 移位多有不 同 , 通过 两 边对 比多可明确 , 实在难 以鉴别 , 可定期复查 , 根据有无骨
巨细胞瘤单发多见 , 骨皮质呈膨胀性改变 , 边界相对较清 晰 , 椎 间盘常不受 累 , 间隙多为正 常嘲 浆细胞 瘤往往 多发 , 椎 ; 单 发少 见 , 累椎 体多 为均匀压缩 性改变 , 无砂砾 样钙化 受 x线
f 邹月芬. 巨细胞 瘤 的影像 学诊 断. 6 1 骨 医学 影像学 杂志 , 0 9 20 ,
1 6例 , 年龄 8 5 岁 , ~ 1 中位年龄 2 6岁。病程 1 5年 , 7d至 平均
床表现为病变部位钝 痛 , 结核 中毒症 状较轻 , 本组 2 例表现 1 为低热 、 盗汗 、 消瘦 、 食欲不振等结核 中毒症状 。 若病变侵犯椎 管, 脊神经或 ( ) 与 脊髓 受累 , 临床会产生相应神经症状 , 如腰 腿痛 、 双上肢或双下肢麻痹 。晚期椎体发生压缩性改变 , 引起 脊柱不可逆性后 凸或侧弯畸形 。 32 病理过程 :脊柱结核多经血行播 散进入骨髓腔引起 , - 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柱结核的X线表现
发表时间:2010-11-02T11:37:12.3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8期供稿作者:王国庆[导读] 脊柱结核在骨关节结核中较常见。
临床诊断主要依靠X线所见及结合临床表现确诊。
王国庆 (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林业实验局职工医院153106)
【中图分类号】R816 【文献标识码】A 【关键词】脊柱结核 X线表现【文章编号】1672-5085(2010)28-0267-02
脊柱结核在骨关节结核中较常见。
临床诊断主要依靠X线所见及结合临床表现确诊。
在X线片上表现出骨质破坏,椎间隙改变,脊椎变形或脓肿形成而在临床上又有腰痛,脊椎运动障碍、窦道、变形,低热和脊髓受侵等现象。
随着自动电视X光机的不断引进,对脊柱结核的早期诊断与准确估计病变范围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回顾性分析92例经CT、手术、穿刺证实的脊柱结核,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92例中,男性68例,女性24例,年龄16~67岁,平均43岁。
临床症状表现为低热、盗汗、消瘦或血沉增快19例;颈胸、腰脊部疼痛伴运动障碍及畸形42例;上肢疼痛,麻木7例;下肢疼痛,麻木12例,进行性下肢瘫痪20例;29例伴有结核病史。
病程9个月~12年不等。
其中5例误诊为脊柱转移性肿瘤,3例因病程轻微而漏诊。
2 X线表现
2.1 部位:病灶位于颈椎4例,胸椎23例,腰椎21例。
胸腰椎段交界34例,腰骶部交界10例。
其中病变1个椎体53例,2个椎体18例,3个椎体16例,4个椎体5例。
2.2
椎体骨质破坏45例,X线表现为骨质疏松、圆形或不规则形、糜烂性骨质破坏缺损,边缘模糊或清楚,密度均匀或不均匀。
其中42例椎体塌陷呈溶骨性破坏,3例仅表现为椎体前缘浅凹状骨质缺损。
2.3
附件型10例:椎弓根6例、横突4例。
其均表现为骨小梁模糊,结构不清,同时伴有椎体破坏,并累及小关节。
2.4
椎间隙变窄及消失62例:边缘性28例,骨膜下型及附件型各为7例。
椎体互相嵌入并出现成角畸形20例,其边缘毛糙模糊不清,同时伴有脊柱曲度改变。
2.5
死骨形成16例:松质骨死骨表现为砂粒玻璃样至米粒大小,多少不一。
2.6
椎旁脓肿:脊柱周围有梭形软组织肿胀。
腰大肌影模糊、饱满、增宽、以至隆突,在颈椎即为咽后壁脓肿,表现为咽后壁软组织增宽。
其中10例可见斑点状钙化影。
3 讨论脊柱结核在骨关节结核较为常见,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
国内统计最多见于20~30岁。
文献报道的中年人脊柱结核病例中,本组发病年龄50岁以上者占45.5%,临床症状与体征多不典型,常为病变程度不相一致,易造成临床漏诊和误诊。
本组临床误诊为脊柱肿瘤9例。
脊椎结核前述虽有一定X征象,但也有的患者无论在临床症状还是在X线片上,均无典型的表现,此时就易与脊椎上其他某些疾病相混淆。
故就脊椎结核的早期诊断来讲,固然对脊椎结核的早期X线所见应有足够的重视,同时尚需与类风湿性脊椎炎、化脓性脊椎炎、脊椎肿瘤等疾病所致的脊椎改变进行鉴别诊断,否则将会造成误诊及漏诊。
脊椎结核在X线上表现多种多样,但并非每一例脊椎结核的患者其X线上均可出现上述每一征象,而是按病变发展不同而异。
X线上显影中,脊柱结核以椎体前中部骨质破坏为主,与病理上结核菌多项血行播散有关。
由于椎体前中部近终板处血供丰富,血流较缓慢,使结核菌易在此停留繁殖,造成局部骨质侵蚀破坏。
结核菌易侵犯邻近椎问盘,X线表现故有相邻椎体受累的特征。
当结核干酪灶沿前纵韧带下蔓延时,X线可见椎体前缘浅凹状骨质缺损。
结核引流到椎旁软组织时,便形成椎旁脓肿与腰大肌或咽后壁脓肿。
椎帝脓肿的纵向长度一般均大于受累脊椎长度。
根据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X线表现的分析,凡是X线表现有骨质破坏、边缘模糊、密度不均匀、椎间盘变窄及椎旁脓肿征像的,可作为脊柱结核早期病变的放射学诊治标准,用以指导临床合理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邵幼民,李榜印,王俊明,等.放射与临床[J].西安市第四医院放射科,1985,5(1):128. [2]张玉阁.X线诊断学[M].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 290-292.
[3]孔庆德.临床X线诊断手册[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278-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