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总结材料(期末复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考点完整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资料1.马克思主义的含义、理论来源、经典著作、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答:含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经典著作:两人《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新莱茵报》马《资本论》《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恩《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整理出版《资本论》二三卷鲜明特征:(1)科学性,它是对客观世界特别是人类社会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应。
(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2)革命性,它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推翻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理论,按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它具有鲜明的无产阶级政治立场(表现在坚持唯物辩证法)。
(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统一的,以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为基础,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1)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2)基本观点: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3)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指导我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唯物主义VS唯心主义;可知论VS不可知论;唯物史观VS唯心史观;辩证法VS形而上学)答:哲学的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哲学派别的划分及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3、物质观(物质的含义、意识的含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运动观(运动的含义、运动与静止、运动与物质的关系)、时空观(时间的含义及其特点、空间的含义及其特点、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答:(一)物质观物质的含义:物质就是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意识的含义: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觉得意识。
马克思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资料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应用答:1)含义:①矛盾的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②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2)特点:①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它随时间、条件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它贯穿于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中。
3)作用:① a.同一性是事物发展的前提,为矛盾得以存在和发展提供条件。
b.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作用、吸引有利因素来发展自己,推动事物的发展。
c.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自己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② a.斗争性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发生变化,推动事物发展。
b.矛盾的斗争突破某一事物的界限,使旧的统一体瓦解,旧事物转化为新事物。
4)联系:(辩证关系)同一性与斗争性相互联结、不可分割。
A.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B.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5)方法论:A.坚持用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全面地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B.既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
2.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关系原理及方法论应用。
答:(一)主次矛盾1)辩证关系原理:①主要矛盾是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化。
2)方法论:办事情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善于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3)应用:①说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②说明我国现阶段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制度。
③说明对待股份制,不能笼统地判定它的性质,国家和集体控股,股份制就有明显的公有性质。
(二)矛盾的主次关系1)原理内容:①在每一矛盾的两个方面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矛盾的次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

马原知识点总结期末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1.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构成要素,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之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意识,社会的生产关系决定社会的政治意识和法律等上层建筑;社会的发展总的来看,是不断推动生产力进步的生产关系的进步。
即是说,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为了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进行生产关系的变革;历史的发展总的来说,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历史。
这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
2.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主观臆造的,而是通过对历史和社会实践的概括总结得出的。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是空想的历史观,而是实证历史研究的精神产物;不是书斋里的思辨,而是全面观察社会生产实践的真理;不靠个人的意识和意志,而是派大量的社会实际调查询问、编制和综合资料。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1.社会生产和劳动在社会形态中的基本地位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之一,就是通过劳动创造新的产品,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这是人的生活第一的历史要求。
在社会生产中,劳动是一切的最终的和永久的根源;劳动是一切的财富创造者。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基本原理1.社会变革和社会革命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在阶级社会的基本矛盾和日益加剧的阶级斗争基础上产生的,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和不稳定性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动和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
2.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是根本的,维护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国家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有效形式。
3.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和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强保证,是国家政权的表现形式,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最佳形式,是维护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国家安全和稳定的最有力的保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知识点总结

马克思主义基本源理期末复习资料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质量2.马克思主义最显然的特点是实践性3.马克思主义直接的理论本源:① 德国古典哲学;②英国古典经济学;③英法两国想象社会主义4.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是思想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①思想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唯心主义和唯心主义)②思想与存在可否拥有同一性的问题(可知论和不能知论)5.哲学基本门派之间的差别:【哲学史,出资料解析】(1)唯心主义:①古代朴素的唯心主义代表人物:泰勒斯( Thales )——水;阿那克西曼德——无量者;阿那克西米尼——气;德谟克利特——原子和虚空;诚然坚持了唯心主义特点和限制:把世界本源概括为某一种或某几种详尽的感性物质形态,的基本方向,但是拥有直观性、简单化倾向,是没有科学依照的猜想。
②近代形而上学的机械论的唯心主义代表人物:培根、霍布斯、洛克、拉美特里、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等。
特点和问题:用近代物理学对物质的理解(如“原子”的不能入性、广延性、密度等机械性质)来讲解世界,造成学说的片面性、机械性和形而上学性。
③辩证唯心主义代表人物:列宁(2 )唯心主义:(柏①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虚假的独立于人类与自然界之外的客观精神看作世界的本体。
拉图的“理念”;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朱熹的“理在早先”等)②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意识(感觉、经验、意志、“心”)看作万物的本源。
(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叔本华的“世界是我的表象”;陆九渊的“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等)唯心主义的问题在于:把物质和精神之间的关系颠倒过来,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源,而物质世界是精神的派生;而马克思主义基本源理则认为,物质第一性,精神是物质世界长远发展的产物,。
世界是一致的,它的一致性在于物质性。
(3 )可知论与不能知论:①可知论认为世界是能够被认识的,分为唯心主义和唯心主义,但不是唯心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的标准,代表人物有马克思、黑格尔、毛泽东等。
关于马原理期末总结

关于马原理期末总结一、马原理简介马原理,全称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中国大学本科教学中的一门必修课程,也是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理论基础课程之一。
该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等内容,是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途径。
在学习马原理这门课程时,我们不仅仅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加深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现实问题的理性认识,提高马克思主义原理运用的能力。
二、马原理的学习内容马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哲学基本原理: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概念和主要原理的内容,包括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对立等。
2.政治经济学:讲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矛盾的产生和发展,垄断资本主义的特征和问题,以及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特点和运行规律。
3.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阐述了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原理,包括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阶段的基本任务和发展道路等。
三、学习马原理的意义学习马原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学习马原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深刻把握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这两种社会制度的本质差异,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的能力。
同时,马原理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实践意义:学习马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更好地参与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
同时,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助于进行科学、客观地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四、学习马原理的方法和技巧在学习马原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和技巧: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马原理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可以通过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理解和运用理论,例如通过对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和研究,深入理解政治经济学的原理和规律。
2.多样化学习资源:可以通过查阅教材、参考书、学术论文、网上资源等多种渠道获取学习资料,扩展知识面,加深对马原理的理解。
(完整版)03709.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全

0370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资料绪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时代的产物①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部矛盾尖锐化②阶级基础:工人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斗争③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伟大任务④时代需要本身孕育着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可能性,又包含着使这种可能变为现实2.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①近代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②无产阶级作为一只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③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明为代表的近代科学新成就④思想理论来源⑤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3。
马克思主义、恩格斯在创立自己的哲学过程中,对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采取的态度是批判地继承(吸收唯物主义)。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①科学前提: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巨大影响。
②理论来源: a、德国古典哲学b、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c、英国古典经济学d、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主义5.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6.马克思主义最高的社会理想: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
7。
树立科学人生观的意义:①科学的人生理想对现实活动具有指导意义②理想是人生前进的灯塔③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④理想是人生是精神支柱8。
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①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②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
③全面提高人的素质。
④提高工人马克思主义修养。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理论联系实际10。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一章1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的基本形态,说明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答:①唯物主义形态: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B、近代形而上学C、现代唯物主义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A、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B、哲学上认识论的问题分为:a、可知论b、不可知论②唯心主义形态:A、主观唯心主义B、客观唯心主义(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重点知识(完整版)

一、简答题: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答案: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④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怎样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答案:首先回答实践的含义,然后实践的特点,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最后是回答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特点: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的本质:(1)实践是使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是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社会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①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②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③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3、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及其方法论?答案:基本内容: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
②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
③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④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有保留其积极因素。
方法论:这告诉我们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既不能完全肯定一切也不能完全否定一切。
肯定中包含否定。
否定中包含肯定,尤其是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时,我们因该做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怎样理解价值与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答案:在实践中,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即通过实践获取关于外部世界的科学认识;而价值则是实践追求的根本目标,同时又是制约实践的主体尺度,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基础上是辩证统一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总结(推荐8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学习总结第1篇_说:“我相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
那么,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值得我们全世界人民学习的,我们要秉承这种优良高尚的品质切实地运用到我们现实生活中去。
首先,这种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反映;其次,这种品质是人类认识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最后,这种品质是理论创新的内在要求。
总之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总之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就是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政治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并把握和顺应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必由之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用实际行动,为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崇高理想而奋斗。
学习了马克思主义让我知道了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联系的,并不是单一孤独的存在着,那可谓是事事有联系,时时有联系。
就好比当今的国际形势一样:世界的进步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一样。
还懂得了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我们看问题不应该只看到事情的表面,要通过表面去看到事情的实质性东西,就好比当今的中国,中国目前和资本主义大国美国来说是有较大的差距,但是不能说中国就比美国差,社会主义就比资本主义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P2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它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和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等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①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来讲,马克思主义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体系。
②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主题)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来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2、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P4①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②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本质特征) P14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②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③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④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第一章1.哲学的基本问题 P28①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划分唯物和唯心主义)②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2.论述列宁的物质定义(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P31列宁对物质概念的全面而科学的定义是:“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意义:①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把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3.物质与运动的辨证关系 P3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①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否认导致形而上学)②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否认导致唯心主义)4.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关系 P32①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
(运动是绝对的)②物质在运动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
(静止是相对的)③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运动和静止相互包含)5.意识的能动作用 P56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表现在:①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普遍联系原理 P40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的普遍性有三层含义:①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任何事物都具有内在的结构性。
②第二,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处在一定的相互联系之中。
③第三,整个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补充:联系的主体:内部各要素之间、事物之间联系的内涵: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7.矛盾及其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P43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关系)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渗透)、相互转化。
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排除两个基本属性的关系:(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①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连接,相互制约。
②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同一性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的趋势斗争性体现了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势①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连接,相互制约。
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同中有异)斗争性也离不开斗争性,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
(异中有同)②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
解释:矛盾的同一性使一个事物的矛盾统一体处于稳定的状态,使事物处在静止状态,而静止是相对的,所以同一性是相对的;而斗争性则要打破矛盾统一体,因此,双方矛盾斗争过程是运动过程,运动是绝对的,所以斗争性是绝对的。
8.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P45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共性、一般)和特殊性(个性、个别)是辩证统一的关系①其一,对立(区别)共性是个性的一部分;共性是绝对的,个性是相对的。
②其二,联系个性包含着共性,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任何个别都是一般。
个性也离不开共性,与共性相联系而存在。
③其三,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补充:①矛盾的普遍性(共性、一般)矛盾存在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性质的普遍性:同类事物或过程的矛盾有其共同性。
②矛盾的特殊性(个性、个别):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的相对性、差别性或个性。
其一,不同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各有其特点;其二,同一事物或过程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其三,构成每一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构成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方法论:“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诸多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矛盾的不同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9.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P43原因:①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世界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
②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③提供了最根本的认识方法:矛盾分析法第二章1.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P74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②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③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什么是认识的本质?P66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这种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①反映具有摹写性。
(客体作用)它强调的是客体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反映必然要以客观事物为原型,总是力图在思维中再现客观事物的状态、属性、关系、本质和规律。
②反映具有创造性。
(主体作用)它强调的认识的产生过程中主体的作用,对于认识对象信息的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构和虚拟。
补充:主体: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实践能力的人客体:人的活动所指向的对象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唯物主义:坚持反映论,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心主义:坚持先验论,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认识先于实验、经验。
主观唯心主义: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内心反省”的结果。
客观唯心主义: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②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共同点:都坚持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观的反映。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形而上学,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地。
被动地反映和接受外界对象。
它有两个严重的缺陷:1.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3.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和第二次飞跃的条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
P68 P69P70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第一次飞跃:从实践到认识第二次飞跃:从认识到实践第一次飞跃条件:①要掌握丰富而可靠的感性材料。
②必须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逻辑加工第二次飞跃条件:①理论要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②理论要回到实践,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政策、路线、方针)环节。
③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
④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②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4.论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真理及其辨证关系。
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即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①首先,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客观内容。
②其次,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①首先,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②其次,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也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辩证关系:①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②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5.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①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既不能是思想理论本身,也不能是客观事物,而只能是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的桥梁—社会实践。
②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③在实践检验真理过程中,逻辑证明起到了重要且不能替代的补充作用。
是不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最终的证明。
第三章⒈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辨证关系 P97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①表现1: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②表现2: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①表现1:社会意识发展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②表现2:社会意识具有历史继承性。
③表现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补充: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⒉唯心主义历史观的根本缺陷 P94①至多考察了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②根本否认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③根本否认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P10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辨证统一的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历史上的各种生产关系都是适应一定的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
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
2.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需要的产物,只有当它为生产力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时才能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