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诊断学试卷电子教案

实验诊断学试卷电子教案
实验诊断学试卷电子教案

实验诊断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

1. 按形态学分类,缺铁性贫血属于

A.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B.大细胞性贫血C小细胞性贫血D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 HIV感染最早可在感染后几周检出P24抗原?

A 1周

B 2周

C 3周

D 4周

3. 在疾病进展期出现中性粒细胞核右移现象,常提示

A 机体抵抗力强B骨髓造血功能旺盛C预后良好D预后不良

4. 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

A. 溶血

B. 失血

C. 再生障碍性贫血

D. 慢性失血者补铁剂

E. 巨幼细胞性贫血者服用叶酸

5.哪一项是外源性凝血活性的检查指标

A.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

B. 凝血酶凝固时间(TT)

C.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D. 血浆凝血酶原时间(TT)

6 血小板计数的正常值为

A 100-300×109/ L B. 90-180 ×109/ L C. 200-400×109/ L D.120-250×109/ L

7.二期止血缺陷的筛选试验为

A. PT APTT

B.血小板

C.出血时间D血管脆性实验

8.异形淋巴细胞一般不见于

A. 病毒感染

B. 细菌感染

C. 手术

D. 放射治疗

E. 输血

9.蛋白尿是指24h尿液中蛋白含量

A. 超过100mg

B. 超过150mg

C. 超过200mg

D. 超过250mg

E. 超过500mg

10.下消化道出血时,粪便成

A. 脓血便

B. 柏油样便

C. 鲜血便

D. 白陶土样便

12. 目前认为诊断心肌损伤的早期标志物是

A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B. 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 C. 肌红蛋白D. 羟丁酸脱氢酶

11. 哪一项不是导致少尿的常见原因

A. 心力衰竭

B. 休克

C. 尿路梗阻

D. 糖尿病

13.下列哪种情况属于肾小球性蛋白尿:()

A、大、中分子蛋白尿

B、运动

C、血红蛋白尿

D、小分子蛋白尿

14. 尿细菌培养时,标本收集时,哪一项描述是正确的

A. 先清洁外阴,再留取中段尿送检

B. 先清洁外阴,再行尿道口消毒,留取中段尿送检

C. 先清洁外阴,再用无菌试管留取中段尿送检

D. 先清洁外阴,并行尿道口消毒,再用无菌试管留尿送检

15. 外源性凝血因子是

A ⅡⅤⅦ

B ⅪⅡⅤ

C ⅢⅤⅦ

D ⅡⅨⅦ

16. 有关碱性磷酸酶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 肝外胆汁郁积时碱性磷酸酶(ALP)增高

B. 肝内局限性胆汁淤积时ALP不增高

C. 骨骼疾病时ALP增高

D. 肝细胞黄疸时ALT明显增高而ALP正常或稍高

17. 乙肝患者血清中不能检出的是

A HBeAg

B HBcAg

C HBsAg

D HBcAb评估肾脏疾病最常见的不可取代

18. 男性,45岁,体检时发现肝右叶1.5cm×2.0cm占位性病变,下一步检查应首选

A. 肝功能

B. 肝炎病毒标志物检测

C. AFP

D. 癌胚抗原

E. 腹部CT.

19. 慢性肝病时,血清蛋白检查的结果可出现

A.血清前白蛋白显著增高

B.甲胎蛋白持续性显著增高

C.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高

D.白蛋白增高

20. 卵巢癌有重要辅助诊断作用的TM是:

A.CEA

B.PSA

C.CA15-3

D.CA125

二、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镜下血尿指的是_________、少尿指_________。

2. 白细胞正常值:成人_________6个月~2岁_________。

3. 诊断急性心肌梗死常用的指标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实验室检测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5. 常用于肝功检查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等。

6.肾小球损伤诊断的指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8分)

1 肿瘤标志物 2. RDW 3. 肾小管性蛋白尿 4.贫血 5. 黄疸

6 核左移

四、简答题(共42分)

1. 简述常见病理性蛋白尿的种类、形成机制及临床意义(10)

2. 简述乙型肝炎标志物监测指标及其相应的临床意义(10)

3. 简述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及其临床意义(6)

4. 如何利用MCV、MCH、MCHC三个指标对贫血进行形态学分类及临床意义?(8)

5. 简述转氨酶的概念及临床意义(8)

实验诊断学试题库(客观题)

实验诊断学试题库 选择题: 1下列临床常用标本中,不正确的是: A. 血常规实验中,最常用的抗凝剂为EDTA K2O B. 严重溶血的标本不能用于血《的测定。 C. 对于尿液一般常规检查,可用随机尿标本。 D. 采集脑脊液标本时,常采用第一管作细胞计数。 2 ?下列关于临床检验标本描述中,错误的是: A. 血常规检查的标本一般用EDTA-Na抗凝的标本。 B. 尿液常规检查一般可留取随机尿标本。 C. PT、APTT试验需采用枸橼酸盐抗凝。 D. 严重溶血的标本不能用于血X的测定。 3 ?在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以下检验结果哪一项是错误的: A. WBC总数升高 B. 外周血中出现晚幼粒细胞 C. 中性粒细胞空泡变性 D. NAP(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活性降低 4 ?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A. 在急性化脓性感染中,外周血中常易出现晚幼粒细胞。 B. 在病毒性感染中,常可见淋巴细胞分类增多。 C. 嗜酸性粒细胞生理功能中突出的特点是参与超敏反应。 D. 缺铁性贫血经铁剂治疗后,在红细胞分布直方图上可出现“双峰”改变。5?关于非选择性蛋白尿,下述描述中错误的是: A. 非选择性蛋白尿常出现于较严重肾小球病变中。 B. 中分子量白蛋白与小分子量B 2 —微球蛋白同时增多。 C. 大分子量蛋白质如IgG、IgA甚至IgM也大量滤出。 D. 非选择性蛋白尿治疗反应常常十分有效,因此预示预后良好。 6 ?关于正常骨髓象的描述,下列中错误的是: A. 骨髓增生活跃 B. 粒红比值约为5—7: 1 C. 粒系中杆状核粒细胞高于分叶核粒细胞,在粒细胞系中所占的比例为最高 D. 可见到极少量网状细胞、内皮细胞、组织嗜碱细胞等非造血细胞 7.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依K因子)包括有: A. F n、W、/、X B. F n、%、/、X

实验诊断学综合测试卷二及答案

实验诊断学综合测试卷二及答案 2008-07-02 20:40 来源:医学教育网【大中小】【打印】【我要纠错】 一、名词解释 1.抗人球蛋自试验:用抗人球蛋白血清检查病人红细胞表面有无吸附不全抗体,或血清中有无游离的不全抗体的试验。主要用于诊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和新生 2.冷溶血试验:在先冷后温条件下,观察病人的红细胞在含补体的自身血清中是否溶血清中是否溶血的试验。主要用于诊断阵发轻寒冷性血红蛋白尿。 3.贫血:贫血指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红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下限,通常称为贫血(anemia)。以血红蛋白为标准,成年男性血红蛋白<120g/L,成年女性<110g/L,即存在贫血。 4.平君红细胞体积:系指每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以f1(um3)为单位。 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系指每个红细胞所含血红蛋白的平均量,以Pg为单位。 6.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系指每升红细胞中所含血红蛋白的克数,以g/L表示。 7.染色质小体:位于成熟或幼红细胞胞浆中的紫红色小体,呈圆形,大小约1-2um,可一个或数个溶血性贫血及脾切除后。 二、填空题 1.甲、乙、丙型血友病时,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血清凝血酶原时间()。 【答案】正常,缩短 2.原发性或继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癫时,在有关出血,血栓性疾病的检查试验()常延长,()常缩短。 【答案】出血时间,血清凝血酶时间 3.血栓性疾病时。凝血时间和血浆凝血酶原时间()。 【答案】缩短 4.血小板第3因子明显减少时,()缩短。 【答案】血清凝血原时间 5.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症时,出血时间(),凝血时间()。 【答案】延长,正常 6.复钙试验是用以检测凝血第一阶段()有无障碍的试验。 【答案】源性凝血途径

影像与实验诊断学2012秋季第四套答案

题号:1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关于尿酮体,正确的是 A、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为阴性 B、妊娠剧吐为阳性 C、重症不能进食为阴性 D、急性肾盂肾炎为阳性 E、长期绝食为阴性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说明:实验诊断学第四章第一节:尿酮体的意义 本题得分:4 题号:2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女,22岁,干咳,乏力2周,近五天来发烧、胸痛伴气促,胸部X光检查:右侧中等量胸腔积液,胸水比重1.020,蛋白定量35g/L,白细胞380×106/L,红细胞210×106/L,最可能的诊断是 A、化脓性胸膜炎 B、结核性胸膜炎 C、病毒性胸膜炎 D、风湿性胸膜炎 E、癌性胸腔积液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说明:实验诊断学第四章第五节:浆膜腔检测 本题得分:4 题号:3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镜下脓尿是指尿沉渣镜检白细胞超过 A、>10 个/HP B、>8个/HP C、>5 个/HP D、>3 个/HP E、>1 个/HP 标准答案:A 学员答案:A 说明:实验诊断学第四章第一节:镜下脓尿的定义 本题得分:4 题号:4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患者尿沉渣镜下所见大型红细胞,胞浆呈葫芦状畸形,多形性变化达50%,其血尿是由哪种疾病所致 A、急性膀胱炎 B、急性肾小球肾炎 C、尿道炎 D、肾盂肾炎 E、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标准答案:B 学员答案:B 说明:实验诊断学第四章第一节:急性肾小球肾炎 本题得分:4 题号:5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脑脊液静置12~24h后在液面形成纤细的薄膜,是下列哪种疾病的特征 A、化脓性脑膜炎 B、脑膜白血病 C、病毒性脑膜炎 D、结核性脑膜炎 E、流行性乙型脑炎 标准答案:D 学员答案:D 说明:实验诊断学第四章第四节:脑脊液检测 本题得分:4 题号:6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关于尿蛋白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正常人终尿中蛋白质含量很少,一般为20-80mg/24h尿 B、分子量介于4万-9万之间蛋白质以白蛋白为主 C、尿蛋白含量>100mg/L,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反应称为蛋白尿 D、蛋白尿的程度与病变部位和性质有关 E、根据尿中蛋白量可反映肾脏病变程度与预后 标准答案:C 学员答案:C 说明:实验诊断学第四章第一节:尿蛋白 本题得分:4 题号:7 题型:单选题(请在以下几个选项中选择唯一正确答案)本题分数:4 内容:

实验诊断学考试试题1

一、单项选择题 1.成人女性血红蛋白正常参考值为多少g/L A.100 ?140 B.140 ?170 C.120 ?160 D.110~150 E.170~200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均增高的心脏病是 A. 高血压性心脏病 B.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C. 冠心病 D. 贫血性心脏病 E. 风湿性心脏病 3.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 A. 上消化道出血 B. 缺铁性贫血 C. 溶血性贫 血 D. 再生障碍性贫血 E. 白血病 4.下列正常值中错误的是 A. 网织红细胞0.005 ?0.015 B. 白细胞计数 (4.0~10.0)X109 C. 嗜酸性粒细胞0.5%~5% D. 嗜中性粒细胞 20%~40% E.血小板数(100?300) X 109 5.中度贫血是指血红蛋白量为: A. > 90g/L B. 90g/L ?60g/L C.60g/L ?30g/L D. v 60g / L E. v 30g/L 6. 下列哪项属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A. 缺铁性贫血 B. 溶血性贫血 C. 急性失血性贫血 D. 巨幼细胞性贫血 E. 再生障碍性贫血 7. 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是: A. 急性溶血 B. 急性中毒 C. 急性感染 D. 大面积烧伤 E. 恶性肿瘤 8. 下列哪种疾病引起白细胞总数减少: A.尿毒症 B.急性中毒 C.化脓性感染 D.伤寒 E.急性 心肌梗死 9.有关白细胞计数,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A.>10X 109/L 为白细胞增多 B.v 4X 109/L 为白细胞减少 C. 化脓性感染,白细胞增多 D. 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白细胞可减少 E. 白细胞增多和淋巴细胞增多常一致10.急性失血时血象最早的变化是: A.血小板减少 B.血红蛋白减少 C.白细胞升高 D.白细胞减少 E. 血小板减少增高 1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A. 急性出血 B. 急性感染 C. 过敏性疾病 D. 肺结核 E. 伤寒12.淋巴细胞增多见于 A.化脓性感染 B.寄生虫病 C.病毒性感染 D.皮肤病 E.过敏性疾病 13.下列除哪种情况外,都可引起血小板减少 A. 再生障碍性贫血 B. 急性大失血 C. 放射病 D. 脾功能亢进 E.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4.出血时间延长见于: A. 上消化道出血 B. 肺出血 C. 脑出血 D. 血小板减少 E.红细胞减少 15.凝血埋单缩短见于: A.血友病 B.严重肝病 C.无纤维蛋白血症 D.DIC E.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亢进 16. 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最常见于: A. 巨幼细胞性贫血 B. 未治疗的缺铁性贫血 C. 溶血性贫血 D. 淋巴瘤 E. 再生障碍性贫血 17. 通常作为判断贫血治疗效果和治疗性试验的指标是: A.RBC B.Hb C.Ret D.Hct E.ESR 18. MCH 是指: A.平均红细胞体积 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 C.红细 胞压积 D.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E.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19. 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变异的指标为: A.MCV B.MPV C.RDW D.HCT E.ESR 20. 下列哪种成分增高可导致血沉增快: A.白细胞 B.白蛋白 C.球蛋白 D.网织红细胞 E.血小板 21. 某患者血液检查结果为:MCV76fl ,MCH24pg,MCHC290g儿应属于: A. 大细胞性贫血 B. 正常细胞性贫血 C.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D.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E. 正常人 22. 镜下血尿是指尿中红细胞数: A. > 2 个/HP B. > 3 个/HP C. > 4 个/HP D. > 5 个/HP E. > 7 个/HP 23. 正常尿液中偶见: A.透明管型 B.脂肪管型 C.颗粒管型 D.白细胞管 型 E. 腊样管型 24. 正常人尿比重为 A.1.010 B.1.015 ? 1.025 C.1.020 D.1.015 E.1.025 ?1.035 25. 少尿是指24 小时尿量小于 A.100ml B.400ml C.600ml D.800ml E.1000ml 26.下列哪项是肾性少尿的原因: A.肾动脉血栓形成 B.休克 C.急性肾炎 D.重度失 水 E. 前列腺肥大 27. 多尿是指24小时尿量多于: A.1000ml B.1500ml C.2000ml D.2500ml E.3000ml 28. 酱油色尿易见于 A.血友病 B.膀胱炎 C.肾盂肾炎 D.蚕豆病 E.缺铁性贫血 29. 病人尿中出现哪种管型,首先考虑急性肾盂肾炎 A.白细胞管型 B.蜡样管型 C.脂肪管型 D.上皮细胞 管型 E. 红细胞管型 30.. 振荡尿液后,尿液泡沫呈黄色见于 A.药物影响 B.食用胡萝卜影响 C.尿中有血红 蛋白

最新心脏体格检查教案

山西医科大学 教案 单 任课教师姓位:山西医科大学模拟医院名: 王娜 课程名称: 诊断学(物诊实习) 授课时间:2014.12.01 —2014.12.05

心脏查体的注意事项: 1、温暖安静的环境; 2、良好的暴露; 3、检查前嘱被检查者取平卧位。 一、心脏视诊(inspection) 检查者下蹲,以切线方向进行观察。 (一)注意事项:环境安静,光线充足,最好来源于左侧,平静呼吸,取坐位或仰卧位。检查者位于被检查者右侧,冬天注意保暖。 (二)内容: 1.胸廓外形、心前区是否隆起与凹陷。 先天性心脏病或风湿性心脏病伴有心脏增大者。儿童时期即患心脏病伴有心脏增大者。 2?心尖搏动最强点的位置、范围、强度、速率和节律。 部位:正常在胸骨左缘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0.5—1cm 范围:2 —2.5cm。 *心尖搏动位置的改变: 生理因素体位、体型、 病理因素:左心室增大一向左下移位 右心室增大一向左移位。 心尖搏动强弱及范围的改变:

生理因素胸壁、肋间隙。 病理因素:左心室增大一抬举样心尖搏动 3.心前区的异常搏动。 (1)、胸骨左缘第3、4肋间搏动一右心室肥大。 (2)、胸骨左缘第2肋间搏动一肺动脉咼压 (3)、胸骨右缘第2肋间搏动一升主动脉瘤、主动脉弓瘤 (4)、剑突下搏动一右心室肥大、腹主动脉瘤。 二、心脏触诊(palpation) 心尖搏动及心前区异常搏动(包括剑突下搏动)。 (一)注意事项及方法:手部应温暖,常用右手掌尺侧(鱼际部)或 手指指腹轻放于检查部位,适当调节所用压力以求得到较好效果。 (二)内容: 1.心尖搏动:注意位置、范围(以多少厘米直径表示)、强度、速率和节律。 2.心前区其他部位有无搏动。 3.心前区各处是否有震颤(猫喘), *发生机制:与杂音相同,系血液经狭窄的瓣膜口或关闭不全或异常通道流至较宽广的部位产生漩涡,使瓣膜、心壁或血管壁产生振动传至胸壁所致。 *决定震颤是收缩期或舒张期的方法如下: ⑴利用心尖搏动:紧随心尖搏动冲击手掌之后发生为收缩期震颤,在其前发生为舒张期震颤。 ⑵利用颈动脉搏动:紧随颈动脉跳动后发生为舒张期震颤,在其前发生为舒张期震颤。 ⑶利用心音听诊:紧随第一心音之后发生为收缩期震颤,紧随第二心音发生为舒张期震颤。

实验诊断学复习题必考题

实验诊断学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增多的临床意义有哪些? 答:1.相对性增多见于严重呕吐,腹泻,大量出汗,大面积烧伤,慢性肾上线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抗进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绝对性增多按发病元婴可分为继发性和原发性两类,后者称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是血中红细胞生成素增多所致.包括红细胞生成素代偿性增加和红细胞生成素非偿性增加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红细胞增多症为主的骨髓增殖性疾病. 2.简述红细胞染色反应的异常表现及临床意义。 答: ①,低色素性:红细胞染色过浅,中央苍白区扩大,提示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减少.常见于缺铁性贫血. ②.高色素性:红细胞着色深,中央淡染区消失,其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增高.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 ③.嗜多色性:红细胞呈淡灰蓝或紫灰色,是一种刚脱核的红细胞,体积较正常红细胞稍大,正常人外周血中占.其增多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活跃,红细胞系增生旺盛.见于慢性贫血. 3.简述红细胞中常见的异常结构及其临床意义。 答: ①.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体聚集而成. ②.染色质小体:是核的残余物,此小体多见于溶血性贫血. ③卡-波环:成熟红细胞出现一条很细的淡紫色线状体呈环形或”8”字形,曾认为是核 膜的残余物. ④有核红细胞:正常成人有核红细胞均存在于骨髓之中,外周血涂片中除在新生儿科见到有核红细胞外,成人如出现有何红细胞,均属病理现象. ★4.病理性中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是什么? 答:1.急性感染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红细胞破坏.3.急性大出血.4.急性中毒.5.白血病骨髓增值性疾病及恶性肿瘤. 5.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1.感染2.血液系统疾病.3.物理,化学因素损伤.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5.自身免疫性疾病. 6.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1.过敏性疾病2.寄生虫病3.皮肤病4血液病5某些恶性肿瘤6 某些传染病 7.嗜碱性粒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1,过敏性疾病2.血液病3.恶性肿瘤4.其他如糖尿病, 8.病理性淋巴细胞增多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感染性疾病,肿瘤性疾病,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 ★9.血小板减少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答:血小板的生成障碍,血小板破坏或消耗增多,血小板分布异常. 10MPV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代表单个血小板的平均容积.增加多见于血小板破坏增加而骨髓代偿功能良好者,造血功能抑制解除后,MPV增加时造血功能恢复的主要表现.减低多见于:骨髓造血功能不良,血小板生成减少.有半数白血病患者MPV减低,MPV随血小板数而持续下降,是骨髓造血功能衰竭的标志之一.

兽医临床诊断学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兽医临床诊断学教案(首页) 授课时间2003-2004-1教案编写时间2003年6月至10月 课程名称兽医临床诊断学 课程代 码 总学时:70 讲课:30学 时 实验: 40 学时 实习: 1 周 学分 课程性质 必修课(√)选修课() 理论课(√)实验课(√) 任课教师郭玉红职称讲师 授课对象 动物医学专业2001年级1~4班级 教材 和 主要参考资 料 王书林主编,兽医临床诊断学,第三版,中国农业出版社 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 兽医临床诊断学是动物医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基础课程向专业课程过渡的一门专业性较强的桥梁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灵活掌握系统而有针对性的问诊的方法;熟练掌握和运用临床基本诊断法;熟悉临床实验室各项检查的操作技术及临床意义,掌握实验室操作的基本技能等方面的内容,为后期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重点:讲授临床诊断方法论;症候学;整体和一般检查;系统检查,如循环系、消化系、泌尿系、呼吸系等。实验室检查的血、尿常规等为本课程教学重点。

难点:基本操作、心音听诊、直肠检查、血常规检查等为本课程难点。 教学进程 第次课 第1次课第1、2次课 第3、4次课 第5、6次课 第7、8次课 第9、10、11次课 第12次课第13次课第14、15次课 授课章节 第一章绪论 第二章临床检查方法与程序 第三章整体及一般状态检查 第四章循环系统检查 第五章呼吸系统检查 第六章消化系统检查 第七章泌尿生殖系统检查 第八章神经系统检查 第九章实验室检查 学时 1 3 4 4 4 6 2 2 4 备注 兽医临床诊断学教案(章节备课) 理论课1学时 章节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 和 教学要求1、熟悉诊断学的基本概念2、掌握诊断学的基本内容3、了解诊断学的任务

影像与实验诊断学课程作业

影像与实验诊断学课程作业_A 一、单选题 1.(4分)骨皮质(A) ? A. 密度高,X线照片呈白影 ? B. 密度低,X线照片呈黑影 ? C. 两者均是 ? D. 两者均否 ? A. 肾及肾周脂肪囊 ? B. 升、降结肠 ? C. 十二指肠 ? D. 胰腺 ? E. 下腔静脉 3.(4分)24小时尿量小于400 ml,见于下列情况(E) ? A. 急性肾小球肾炎 ? B. 尿崩症 ? C. 糖尿病 ? D.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 E. 慢性肾小管功能衰竭 4.(4分)“关于泌尿系结石的描述,哪项不妥(E)

? A. 较小肾结石常聚集于肾小盏 ? B. 膀胱结石可来自肾脏或发生于膀胱 ? C. 输尿管结石绝大多数来自肾脏 ? D. 输尿管结石多停留于生理狭窄处 ? E. 结石越大越易引起绞痛 5.(4分)异型淋巴细胞增多主要见于哪类疾病(B)_ ? A. 细菌感染 ? B. 病毒感染 ? C. 贫血 ? D. 白血病 ? E. 免疫缺陷病 6.(4分)女,22岁,干咳,乏力2周,近五天来发烧、胸痛伴气促,胸部X光检查:右侧中等量胸腔积液,胸水比重1.020,蛋白定量35g/L,白细胞380×106/L,红细胞210×106/L,最可能的诊断是(B) ? A. 化脓性胸膜炎 ? B. 结核性胸膜炎 ? C. 病毒性胸膜炎 ? D. 风湿性胸膜炎 ? E. 癌性胸腔积液 7.(4分)下列情况RBC减少,Hb减少但应除外的是(D) ? A. 妊娠中、后期

? B. 产后大出血 ? C. 急性溶血 ? D. 高原居民 ? E. 6个月~2岁婴幼儿 8.(4分)患者尿沉渣镜下所见大型红细胞,胞浆呈葫芦状畸形,多形性变化达50%,其血尿是由哪种疾病所致(B) ? A. 急性膀胱炎 ? B. 急性肾小球肾炎 ? C. 尿道炎 ? D. 肾盂肾炎 ? E.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9.(4分)引起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的疾病是(C) ? A. 维生素C、维生素P缺乏症 ? B.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C. 血友病(甲、乙、丙) ? D. 血管假性血友病(VW病) ? E. DIC后期 10.(4分)下列有关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实验室检查哪一组正确(D) ? A. 出血时间正常,凝血时间延长,骨髓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减少 ? B. 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正常,骨髓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增多 ? C. 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延长,骨髓产血小板型巨核细胞增多

实验诊断学考试名解简答论述汇总_给力版

第一部分血液的一般检验 名词解释 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3.棒状小体:白细胞细胞质中出现呈红色的杆状物质,长约1-6um,1 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其对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亚型呈阳性,而急淋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4.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 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7.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8.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9.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 10.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问答题 1.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1)判断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 功能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急性溶血)、急性失血;造血恢复期可见Ret 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功能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②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 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危 象。(2)评价疗效,判断病情变化:Ret 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 2.红细胞沉降率(血沉)病理性增快的临床意义: 答:病理性增快可见于:①各种炎症:感染是血沉加快最常见的原因,如急性 细菌性感染;结核病、结缔组织炎症、风湿热等慢性炎症于活动期血沉增快,病 情好转时血沉减慢,故血沉(ESR)可动态观察病情变化。②组织损伤及坏死: 见于较大范围组织损伤或手术创伤。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而心绞痛时血沉多正 常,可作为两者鉴别指标。③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④高 球蛋白血症。⑤贫血。⑥高胆固醇血症。血沉是较为常用而缺乏特异性的指标, 血沉常作为疾病是否活动的监测指标。 3.试述中性粒细胞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 答: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感染如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等;2)严重的组织损伤,如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等;3)急性溶血;4)急性大出血,特别是内出血如脾破裂,肝破裂等;5)急性中毒,如代谢性中毒或化学性药物中毒;6)恶性肿瘤和白血病。 4.何谓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其临床意义是什么?

心脏检查教案

大理学院课程教案 (理论教学) 课程名称:诊断学 课程类型:( 1 )1、必修;2、选修;3、其它 授课对象:临床医学专业(本科)05 级1~6 班授课时间:2009 至2010 学年第3 学期 计划学时:18学时(其中:理论10,实验:8 )任课教师:尹雪艳 所属学院:临床医学院 课程管理部门(教研室):内科教研室 大理学院教务处制

课程名称:诊断学 教材: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陈文彬等编著,2008 年第7 版讲授人:尹雪艳专业技术职务:教授 学历:大学学位:学士 讲授题目:心脏与血管的检查 所属章节:第五章第五至七节 计划学时:13学时 教学目的和要求: (一)掌握心脏视诊、触诊、叩诊、听诊检查的内容,方法及顺序。 (二)能比较准确地叩出心脏相对浊音界及绝对浊音界,并熟悉心脏浊音界异常改变的临床意义。 (三)熟悉正常心尖搏动及影响心尖搏动的生理及病理因素。 (四)掌握第一、二心音的产生机理、听诊特点。了解心音强度改变与心音分裂的临床意义。并熟悉过早搏动与心房颤动的特点。 (五)熟悉收缩期附加音、舒展期奔马律的产生机理、鉴别要点及临床意义。 (六)掌握二尖瓣开瓣音、心包叩音的产生机理与临床意义。并熟悉过早搏动与心房颤动的特点。 (七)掌握心脏杂音的分析要点;掌握各种瓣膜区杂音的临床意义;心包磨擦音的发生机理、听诊部位及临床意义。 (八)掌握动脉血压的测量方法,了解其正常值及改变的临床意义。熟悉周围血管检查的方法及临床意义。 (九)了解循环系统常见病的主要症状及体征。 教学重点: 1、第一、二心音的产生机理、听诊特点; 2、舒张期奔马律的产生机理、鉴别要点及临床意义。 3、二尖瓣开瓣音、心包叩音的床意义。心脏杂音的分析要点; 4、各种瓣膜区杂音的临床意义

实验诊断学考试复习重点(20200530115923)

. 第一部分血液的一般检验 名词解释 1.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 5 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 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 2.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 高(超过5%)时。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 4.网积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 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 5.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 6.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对贫血的 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7.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蓝紫色或蓝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 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 8.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 9.小红细胞:红细胞直径小于6μm,中央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见于低色素性贫血,如 缺铁性贫血。 10.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 问答题 1.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是什么? 答: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 (1)判断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 功能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急性溶血)、急性失血;造血恢复期可见Ret 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功能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②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 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危 象。( 2)评价疗效,判断病情变化:Ret 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 血恢复。

实验诊断学综合测试卷

实验诊断学综合测试卷一及答案 发布人:圣才学习网 发布日期:2008-2-28 浏览次数:1588 [大] [中] [小] 一、名词解释 1.红细胞比积:抗凝血在一定条件下离心沉淀,由此而测出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体积的百分比,称为红细胞比积。 2.红细胞沉降率:指红细胞在一定条件下沉降的速度,以mm/h表示。 3.红细胞渗渡脆性试验:将红细胞悬浮于不同浓度的低渗氯化钠溶液里借以观察,判断红细胞脆性强弱的试验。主要用于诊断先天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4.红细胞直径曲线:用目镜测微计,分别测出染色薄血片上100个或200个红细胞直径后,把各红细胞的直径数据绘成红细胞大小分布的曲线,称为红细胞直径曲线曲线。 5.碱性点彩红细胞:在瑞氏染色条件下,红细胞胞浆中存在大小不等,多少不一的嗜碱性黑蓝色颗粒,其胞浆每具有嗜多色性色调称为碱性点彩红细胞。 6.卡博环:位于嗜多色性碱性点彩红细胞胞浆中的一种紫红色细线圈状结构,呈圆形或8字形,见于铅中毒,巨幼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和恶?血。 二、填空题 1.血小板具有粘附于胶原纤维及带负电荷物质表面的特性,称为() 此种功能对初期止血有重要意义。 【答案】血小板粘附功能 2.血小板与血小板之间的粘附称为() 【答案】聚集 3.血小板在各种诱聚剂作用下,将其颗粒内含物放出的反应,称为()或分泌反应。 【答案】释放反应

4.检查血小板分泌功能最常用的化验指标是()和()测定。 【答案】β-血小板球蛋白,血小板因子 5.血小板具有使血块收缩的功能,主要由()来完成。 【答案】血栓收缩蛋白 6.凝血过程主要分为(),()和()形成三个阶段。 【答案】凝血酶原激活物,凝血酶,纤维蛋白 7.凝血第一阶段因起动方式及激活X因子的途径不同分为()和()。 【答案】内源性途径,外源性途径 8.内源性凝血途径起动于(),这一过程有四个凝血因子参加,即()(),()和()后二者在血浆中以复合物形式存在。 【答案】接触活化,Ⅻ,Ⅺ,激肽释放酶原,高分子量激肽原 9.外源性凝血途径起动于组织损伤后所释放的()。 【答案】组织因子 10.()由于参与的凝血因子多,反应步骤复杂,故需3—8 min。()由于参与的因子少,步骤简单,故反应迅速,所需时间不到10s。 【答案】内原性凝系血途径,外原性凝系血途径 11.当凝血第一阶段的各凝血因子特别是(),(),()含量严重减低(各种血友病时),每导致凝血时间延长。 【答案】Ⅷ,Ⅸ,Ⅺ因子 12.内源性和外源性两条凝血途径一旦各自激活()后,就沿着一条()而进入其后的阶段。 【答案】X因子,共同作用 13.()是血浆中最重要的一种生理性抗凝物质,占血浆中总抗凝血酶活性的50%以上。 【答案】抗凝血酶-Ⅲ 14.血液凝固后,血块再被溶解的现象称为()。这一过程是由存在血浆中的()转变为()后面完成的。

影像与实验诊断学课程作业B

影像与实验诊断学课程作业_B 一、单选题 1.(4分)关于大叶性肺炎,哪项描述是错误的 ?A. 是细菌性肺炎中最常见的 ?B. 多见于青壮年,冬、春季发病 ?C. 炎症都累及整个肺叶 ?D. 患者高热,畏寒,胸痛,咳铁锈色痰 ?E. 白细胞总数升高 答案 C 解析医学影像学第九章第三节:大叶性肺炎 2.(4分)中年女性,右上腹隐痛半年,伴黄疸1个月,CT示肝内胆管轻度扩张,胆囊未见显示,其局部见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肿块轻度强化,最可能的诊断是?A. 急性胆囊炎 ?B. 慢性胆囊炎 ?C. 胆囊结石 ?D. 肝癌 ?E. 胆囊癌 答案 E 解析医学影像学第十四章第二节:胆囊癌的诊断 3.(4分)血清胆固醇升高可见于下列疾病,但除外 ?A. 急性肝坏死 ?B. 动脉硬化 ?C. 糖尿病 ?D. 肾病综合症 ?E. 高脂血症 答案 C 解析实验诊断学第六章第一节:血清总胆固醇升高的原因 4.(4分)Howell-Jolly小体不见于哪种疾病 ?A. 溶血性贫血

?B. 巨幼细胞性贫血 ?C. 脾切除术 ?D. 铅中毒 ?E. 红白血病 答案 D 解析实验诊断学第一章第一节:Howell-Jolly小体 5.(4分)血清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加最主要见于下列哪种疾病 ?A. 急性肝炎 ?B. 肾病综和症 ?C. 急性肾小球肾炎 ?D. 肝硬化 ?E. 胆囊炎 答案 A 解析实验诊断学第六章第一节:急性肝炎 6.(4分)下列哪种情况说明患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已恢复 ?A. HBsAg(+) ?B. 抗-HBs(+) ?C. HBeAg(+) ?D. 抗-HBe(+) ?E. 抗-HBc(+) 答案 B 解析实验诊断学第九章第四节:病毒性肝炎检测 7.(4分)化脓性关节炎最早出现的影像学征象是 ?A. 关节间隙增宽 ?B. 关节囊增大,密度增高 ?C. 关节周围软组织炎性肿胀 ?D. 关节软骨下骨质破坏 ?E. 局部骨质疏松 答案 C 解析医学影像学第八章第三节:化脓性关节炎影像学表现

实验诊断学考试试题

实验诊断学考试试题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一、单项选择题 1.成人女性血红蛋白正常参考值为多少g/L D ~140?~170?~160?~150?~200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均增高的心脏病是 B A.高血压性心脏病 B.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C.冠心病 D.贫血性心脏病 E.风湿性心脏病 3.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 D A.上消化道出血 B.缺铁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白血病 4.下列正常值中错误的是 D A.网织红细胞~ B.白细胞计数~X109 C.嗜酸性粒细胞%~5% D.嗜中性粒细胞20%~40% E.血小板数(100~300)×109 5.中度贫血是指血红蛋白量为:C A.>90g/L B.90g/L~60g/LL~30g/LD.<60g/LE.<30g/L 6.下列哪项属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A A.缺铁性贫血B.溶血性贫血C.急性失血性贫血 D.巨幼细胞性贫血 E.再生障碍性贫血 7.中性粒细胞增多最常见的原因是: C A.急性溶血 B.急性中毒 C.急性感染 D.大面积烧伤 E.恶性肿瘤 8.下列哪种疾病引起白细胞总数减少: D A.尿毒症 B.急性中毒 C.化脓性感染 D.伤寒 E.急性心肌梗死 9.有关白细胞计数,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 E A.>10×109/L为白细胞增多 B.<4×109/L为白细胞减少 C.化脓性感染,白细胞增多 D.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白细胞可减少 E.白细胞增多和淋巴细胞增多常一致 10.急性失血时血象最早的变化是: B A.血小板减少 B.血红蛋白减少 C.白细胞升高 D.白细胞减少 E.血小板减少增高 11.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 C A.急性出血 B.急性感染 C.过敏性疾病 D.肺结核 E.伤寒 12.淋巴细胞增多见于 C A.化脓性感染 B.寄生虫病 C.病毒性感染 D.皮肤病 E.过敏性疾病 13.下列除哪种情况外,都可引起血小板减少 B A.再生障碍性贫血 B.急性大失血 C.放射病

实验诊断学考试试题

实验诊断学考试试题 Company number : [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一、单项选择题 1 ?成人女性血红蛋白正常参考值为多少g/LD -140-170-160-150-200 2.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均增高的心脏病是B A.高血压性心脏病 B.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C.冠心病 D.贫血性心脏病 E.风湿性心脏病 3.网织红细胞减少见于D A.上消化道出血 B.缺铁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再生障碍性贫血 E.白血病 4.下列正常值中错误的是D A.网织红细胞、 B.白细胞计数-XI09 C.喑酸性粒细胞%-5% D.嗜中性粒细胞20%~40% E.血小板数(100 ~ 300)x109 5.中度贫血是指血红蛋白呈为:C A. > 90g/L B.90g/L、60g/LL - 30g/LD. < 60g / LE. < 30g/L 6?下列哪项属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A A.缺铁性贫血 B.溶血性贫血 C.急性失血性贫血 D.巨幼细胞性贫血E?再生障碍性贫血 7?中性粒细胞增多嵌常见的原因是:C A.急性溶血 B.急性中毒 C.急性感染 D.大面积烧伤 E.恶性肿瘤&下列哪种疾病引起白细胞总数;咸少:D A.尿毒症 B.急性中希 C.化脓性感染D伤寒E.急性心肌梗死9?有关白细胞计数,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是E C.化脓性感染,白细胞塔多 D.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白细胞可减少 E.白细胞增多和淋巴细胞塔多常一致 10?急性失血时血象最早的变化是:B 扎血小板减少B.血红蛋白减少C.白细胞升高D.白细胞减少E.血小板减少壇高 II.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C A?急性岀血B.急性感染C.过敏性疾病D.肺结核E?伤寒 12?淋巴细胞增多见于C A?化脓性感染B.寄生虫病C.病毒性感染D.皮肤病E.过敏性疾病 13?下列除哪种情况外,都可引起血小板减少B A?再生障碍性贫血B.急性大失血C.放射病 D.脾功能亢进 E.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14.岀血时间延长见于:D A.上消化道出血 B.肺出血 C.脑出血 D.血小板减少 E.红细胞减少 15.凝血埋单缩短见于:D A?血友病B.严重肝病C.无纤维蛋白血症 E.纤维蛋白溶解活性亢进 16?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最常见于:C A.巨幼细胞性贫血 B.未治疗的缺铁性贫血 C.溶血性贫血 D.淋巴瘤 E.再生障碍性贫血 17?通常作为判断贫血治疗效果和治疗性试验的指标是:C 是指:B A.平均红细胞体积 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呈C?红细胞压积 D.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 E.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 A.> 10X109/L为白细胞增多 B.<4xl09/L为白细胞减少 19?反映红细胞体积大小变异的指标为:C

影像诊断学教案第二章呼吸系统8

纵隔原发肿瘤 纵隔原发肿瘤(primary mediastinal tumor)种类繁多,但各类肿瘤在纵隔内均有好发或特定的部位,因此,了解纵隔内肿瘤的准确部位,从而能够明确诊断。CT和MRI较胸片具有明显的优势,尤其在判断肿瘤与周围结构间关系,如肿瘤是否侵犯周围结构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临床与病理】 纵隔肿瘤早期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胸骨后不适及隐痛。肿瘤逐渐长大,压迫或侵及邻近器官,可出现相应压迫症状。上腔静脉受压可出现颈静脉增粗,头颈面部及上胸部水肿;气管受压可出现刺激性干咳、气急;喉返神经受压可出现声音嘶哑;交感神经受压可出现Horner综合征;迷走神经受压可出现心率慢,恶心、呕吐;膈神经受压可出现呃逆及膈麻痹;食管受压可出现吞咽困难。皮样囊肿或畸胎瘤破入支气管时可咳出毛发及皮脂物。1/3胸腺瘤患者又重症肌无力,并常因重症肌无力而就诊。临床表现有重症肌无力的患者10%可有胸腺瘤。少数胸骨后甲状腺肿患者可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的症状。 【影像学表现】 (1)纵隔内肿块定性诊断原则 1)肿块位置与定性诊断:①胸腔入口区,伴有气管受压移位和变形。成年多为甲状腺肿瘤(thyriod mass),儿童常为淋巴瘤。②前纵隔区,心脏大血管交界区之前常见为胸腺瘤(thymoma)

和畸胎瘤(teratoma),前心膈区的肿块多为心包脂肪垫、脂肪瘤和心包囊肿。③中纵隔区,淋巴组织丰富,故淋巴瘤

(lymphoma) 最常见,其次为气管支气管囊肿。④后纵隔区,神经组织丰富,故神经源性肿瘤 多见,可伴有局部脊柱骨质异常。⑤其它,主动脉走行区,常为主动脉迂曲扩张,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食管走行区,食管钡餐检查异常者,多为食管肿瘤。 2)纵隔肿块组织特性分析:①CT检查能鉴别实性、囊性和脂肪性病变,实性病变CT值常为30HU--40HU或以上;囊性病变CT值常为0HU--20HU,但囊

实验诊断学考试练习题

一、单选题 1. 成年女性血红蛋白的正常值为: A. 96~105g/L B. 120~160g/L C. 110~150g/L D. 125~155g/L E. 90~110g/L 2. 网织红细胞减少最常见于: A. 缺铁性贫血 B. 巨幼细胞性贫血 C. 溶血性贫血 D. 失血性贫血 E. 再生障碍性贫血 3. 胸腔积液中白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多见于: A. 急性化脓性感染 B. 结核性胸膜炎 C. 寄生虫疾病 D. 过敏性疾病 E. 梅毒 4. 用Wintrobe-Landsberg或Westergren法测血沉,成年女性的正常值是: A. 0-9 mm/1h末 B. 0-20 mm/1h末 C. 10-20 mm/1h末 D. 15-25 mm/1h末 E. 15-20 mm/1h末 5. 外周血中靶形红细胞占20%以上,最常见于: A.缺铁性贫血 B. 急性失血性贫血 C. 海洋性贫血 D. 溶血性贫血 E. 巨幼细胞性贫血 6. 外周血反映骨髓幼红细胞增生程度的首选项目是: A. 网织红细胞百分数 B. 血红蛋白量 C. 网织红细胞绝对值 D. 红细胞数 E. 红细胞压积 7. 酸溶血试验阳性见于: A.巨幼细胞性贫血 B.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C. 遗传性红细胞增多症 D. 再生障硬性贫血 E.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8. 以下哪种疾病不能使白细胞减少: A. 流感 B. 伤寒 C. 再障 D. 心肌梗塞 E. 脾功能亢进 9. 下列有关红细胞沉降率影响因素中正确的是: A. 影响RBC聚集的因素存在于RBC中 B. 血浆中纤维蛋白原、γ-球蛋白增多使血沉减慢 C. 血浆卵磷脂增多,血沉加快 D. 血浆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增多,血沉减慢 E. 白蛋白具有抑制RBC聚集作用使血沉减慢 10. 有关白细胞一过性增多的描述,错误的为: A. 一过性增多常指生理性增多 B. 通常伴有白细胞的质量变化 C. 正常人下午白细胞数较高 D. 饱餐、剧烈运动可使WBC暂时性升高 E.新生儿WBC也可增多 11. 中性粒细胞血液动力学分裂池、贮备池、循环池、边缘池均变小,见于: A. 系统性红斑狼疮 B. 暴热、严寒 C.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D. 化脓菌感染 E. 再生障碍性贫血 12. 酸溶血试验阳性见于: A.巨幼细胞性贫血 B.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C. 遗传性红细胞增多症 D. 再生障碍性贫血 E. 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 13. 下列哪种细胞的胞浆含有大量的均匀一致的桔红色颗粒? A.单核细胞 B. 中性粒细胞C.嗜碱性粒细胞 D. 嗜酸性粒细胞 E. 大淋巴细胞 14. 再生障碍性贫血属于哪种类型的贫血: A. 大细胞性贫血 B. 正常细胞性贫血 C.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D. 单纯小细胞性贫血 E. 低色素性贫血 15.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量减少常见于: A. 伤寒或副伤寒 B. 肝癌 C. 大面积烧伤 D. 铅中毒 E. 急性溶血 16. 不是蛋白质的凝血因子是: A.凝血因子Ⅰ B. 凝血因子Ⅱ C. 凝血因子Ⅲ D. 凝血因子Ⅳ E. 凝血因子Ⅴ 17. 凝血酶能激活下列何种凝血因子: A. 因子Ⅸ B. 因子Ⅺ C. 因子ⅩⅢ D. 因子Ⅶ E. 因子Ⅻ 18. 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见于: A. 维生素K不足 B. 过敏性紫癜 C. 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缺乏症 D. 凝血酶原缺乏 E. DIC早期 19. 试管法凝血时间测定的正常值范围是: A.1 - 6分钟 B. 不超过4分钟 C. 6 - 12分钟 D. 12 - 18分钟 E. 15 - 20分钟 20. 空腹血糖降低,血浆胰岛素/血糖比值 > 4,C肽浓度升高,应考虑: A. 糖尿病前期 B.Ⅰ型糖尿病 C. Ⅱ型糖尿病 D. 外源性高胰岛素血症 E. 内源性高胰岛素血症 21. 尿中发现哪种蛋白可用于区别肾小球疾病与肾小管疾病: A. 低分子量蛋白 B. 高分子量蛋白 C. 中性蛋白 D. 游离氨基酸 E. 核蛋白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