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与西方浪漫主义到先锋艺术脉络的区别
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的主要阶段

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的主要阶段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都对中国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这些阶段的简要描述:1. 新文化运动时期(1919年-1949年)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这个时期,许多知识分子开始呼吁对传统文化和思想进行改革。
这导致了文艺界的大规模变革,包括文学、绘画、音乐和戏剧等领域。
艺术家们开始追求现代性和个人表达,逐渐摒弃了传统的艺术形式和主题。
2.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时期(1949年-1976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期。
在这个时期,艺术成为了政治宣传和社会教育的工具。
艺术家们被要求创作符合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的作品,强调宣传革命理念和社会主义建设。
绘画、雕塑、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都受到了政治控制和限制。
3.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是中国艺术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艺术受到了极端的批判和迫害,许多艺术家被迫放弃他们的创作。
传统艺术形式和文化遭到摧毁,许多文物和艺术品被损毁或丢失。
4. 改革开放时期(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标志着中国艺术史的新阶段。
这个时期,中国面临了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变革,这也对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艺术家们开始接触到国际艺术潮流和思潮,他们可以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创作理念和观点。
绘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等新兴艺术形式开始出现,同时传统艺术也得到了重新评价和发展。
这些阶段展示了中国近现代艺术史的重要转折点和发展方向。
每个阶段都对中国艺术产生了独特的影响,塑造了当代中国艺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美术鉴赏论文——中西艺术差异

中西艺术比较探析摘要: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导致了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和以水墨画为代表的中国绘画除在材料及工具的使用上的差异外,在创作方法和审美观念上也存在根本性的不同。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环境气氛的营造意境含,追求和谐统一;西方古典建筑体现了人与自然对立的“人神合一”的宗教观念。
关键词:绘画音乐建筑雕塑园林异同现状1.中国传统艺术与西方古典艺术的差异及根源总体来说,中国传统艺术是写意的--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的大多是自然在人心里的感受。
绘画多写意,音乐重感受,书法写胸臆,舞蹈讲合一;西方古典艺术是写实的--注重的是对自然的重现,反映的大多是自然的真实情况或运行理论。
绘画多写实,音乐重和鸣,舞蹈表情绪。
而这种区别与中西哲学的差异有关。
中国的哲学思想是以中庸谦和为主,把天人合一,物我两忘推向极致;西方哲学主要是来源于希腊的数学和几何的逻辑思维,重视对事物的客观认识,概念化推理演绎剖析事物,推崇物我对立。
所以,中国艺术以含蓄的手法来表现自己,西方艺术多以夸张的手法来表现自己。
中西方绘画之差异分析。
东西方巨大的文化差异导致了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和以水墨画为代表的中国绘画除在材料及工具的使用上的差异外,在创作方法和审美观念上也存在根本性的不同。
西方绘画由于受到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摹仿说”的理论影响,故西方绘画一般重形似、重再现、重理性;而整中国画注重的是情感表现,注重“以形写神”,“气韵生动”。
创作方法上西方绘画重写实、以块面塑造形体、强调焦点透视;中国绘画重写意、以线造型、追求打破时空界限的散点透视。
此外,中国画讲究将诗、书、画、印有机地组合在一个画面上,从而形成中国画独特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古典建筑之差异分析。
中西建筑文化的不同,从根本上应理解为中西文化传统的不同。
一般认为:中国文化重人,西方文化重物;中国文化重道德和艺术,西方文化重科学与宗教;中国文化重融合、统摄,讲究并存与一体性,西方文化重不同时代的独特精神,凸显各种流派的个性特质等等。
艺术流派总结

艺术流派与思潮欧洲,16世纪文艺复兴,17世纪古典主义,18世纪启蒙主义,19世纪浪漫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20世纪早期的现代主义和后期的后现代主义,等等。
中国,汉代的浪漫风习、齐梁时代的浮华辞藻、唐代大气磅礴、宋代文人情怀、明清的性情之上、五四世纪的新文化运动,等等。
魏晋玄学思潮、唐代古文运动、明清性灵说等。
古典主义:形成于17世纪,古典主义讲究理性精神和严整的形式,戏剧领域的“三一律”(即一时、一地完成一个故事),绘画领域严格的焦点透视法等都是集中表现。
浪漫主义:浪漫主义是18世纪末兴起的一种崇尚想象、自然象征和神话的艺术思潮,在文学领域以华兹华斯、拜伦、雪莱、济慈、雨果等为代表,在绘画领域由德拉克洛瓦的崇尚幻想的夸张画风,等等。
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又称为批判现实主义,它是对浪漫主义的一次纠偏,它注重客观性、典型性和批判性,代表作家有司汤达、巴尔扎克、福楼拜、狄更斯、果戈理、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代表画家由《拾穗者》的作者米勒等,现实主义总是致力于大胆暴露社会问题,体现了强烈的批判性。
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是在西方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兴起的多种艺术思潮的统称,它受到尼采哲学、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追求深度模式和意义呈现,崇尚暗示性,着力刻画个体心理现实,如“意识流”“超现实”等;致力于揭示个体生存的“荒诞”性,如荒诞派戏剧;具有较强的先锋性,曲折地传达对西方社会危机的拯救意图。
象征主义,19世纪末西方兴起向整个主义艺术潮流,再次推动了艺术象征的新发展。
1886年让·莫雷亚发表《象征主义宣言》,随后法国诗人马拉美将象征主义界定为“通过一点一滴地引起人们对某物的联想,从而显现出一种情绪;或者反过来说,通过择取某物并从中抽出一种‘情绪’的艺术。
”同时代诗人波德莱尔、音乐家瓦格纳等都受此影响创作了丰富的象征型兴象。
20世纪著名诗人艾略特则提出作为象征手法的“客观对应物“:”激起那种独特情感的一套物体、一种境遇、一连串事物。
中国近现代艺术流派时间线

中国近现代艺术流派时间线导言中国近现代艺术流派时间线旨在概述中国自20世纪初至今的主要艺术流派和运动,以及其背后的社会、政治和文化背景。
这一时期,中国艺术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各种流派和风格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中国艺术的新面貌。
20世纪初至1949年1900-1920年代:传统与现代的交汇- 传统绘画的变革:在这一时期,传统中国画开始受到西方绘画技法的影响,出现了一批融合中西绘画技法的艺术家,如赵之谦、齐白石等。
传统绘画的变革:在这一时期,传统中国画开始受到西方绘画技法的影响,出现了一批融合中西绘画技法的艺术家,如赵之谦、齐白石等。
-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9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倡导“民主、科学、民生”,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在这一背景下,一批新兴艺术家开始探索中国艺术的现代化道路。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919年,新文化运动兴起,倡导“民主、科学、民生”,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在这一背景下,一批新兴艺术家开始探索中国艺术的现代化道路。
1930-1940年代:战争与流离失所- 抗日战争时期的艺术:抗日战争期间,许多艺术家流离失所,但他们依然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
抗日战争时期的艺术:抗日战争期间,许多艺术家流离失所,但他们依然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
- 国共内战与艺术家的选择:在这一时期,艺术家们在政治立场和艺术追求上面临抉择,有的选择留在大陆,有的则赴台或海外发展。
国共内战与艺术家的选择:在这一时期,艺术家们在政治立场和艺术追求上面临抉择,有的选择留在大陆,有的则赴台或海外发展。
1949年至今:新中国成立与艺术新纪元1949-1970年代: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向:新中国成立后,艺术创作逐渐倾向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传达。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向:新中国成立后,艺术创作逐渐倾向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强调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传达。
浅谈中西方艺术异同

浅谈中西方艺术的差异,希望对你的疑问有帮助。
差异一:文化差异导致的艺术差异,中华文化含蓄,内敛;西方文化直接、奔放。
所以你会发现,中国风景画多,讲究意境。
西方人物画多,而且裸体画早已有之,中国艺术可不敢这么大胆。
差异二:社会发展环境差异导致的艺术差异。
中华社会环境总体稳定,儒家思想主导社会,所以艺术表现繁荣的多,表达志向的多,例如清明上河图,兰亭序,豪放派诗人等等;西方动乱较多,科学发展较早,所以西方艺术揭露社会黑暗的多,倾向用艺术探究事物本质。
例如,蒙娜丽莎,向日葵,维纳斯,都盯着一个物体不放。
差异三:艺术的表达方式有差异。
中国的艺术以文字、绘画表达的多,中国讲究的是“传神”、“神似”;西方的艺术以绘画、雕塑表达的多,西方讲究的是“真理”、“神秘”从西方艺术发展史的过程来看,科学的剖析、逐步的深入是其发展的一个特点,任何一门艺术的发展都是不能脱离同时期的社会与文化。
西方的科学实际上是希望将事物拆开来看的,探究它的内部构成。
是一种不断深入、层层打开的过程。
这种事物构成的观念直接影响了艺术的发展。
在中国文化中,是以阴阳五行作为事物构成的整体,五行是一个整体的循环的系统,缺一不可,是以一个整体、一个有机的生命体去看待它的。
所以,在中国人眼中,万事万物都有生命。
发展到艺术上来,便将自我之外的事物也看做是有思想精神的主体,所以,画任何事物景物也都要先发现事物的精神,即“传神说”,除此之外还要加入写意在其中,写意不仅写的是对象当中存在的内容,更要写出艺术家所赋予的一种内容,最后使得所表现的事物韵律化,从而体现一种生命体的状态。
最终达到画面中随处可见一种生命的律动。
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具备生命独有特点的艺术作品。
中西方艺术发展有几千年的过程中,它们各自发展出了自己不尽相同的方向,其根本正是在于受到了不同时期社会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影响,也显示出中西方文化所具备的不同视角,论者认为这也正是这篇文稿的意义所在,但是,作为庞大的史论体系,它牵扯到的历史、人文、甚至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的相关内容,简单几千字的阐述并不能窥探其皮毛,但作为美术史论研究者,如果不能对整个史论的发展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就根本谈不上以点窥面。
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

论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中国当代艺术是指在当代中国社会背景下创作的艺术作品,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具有时代特征、具有现代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
中国当代艺术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其表现形式和创作理念多样化,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多元文化、变革和开放。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的中国艺术家受到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影响,开始进行艺术创作的实践和探索,表现出对传统绘画、雕塑等形式的重新思考和挑战。
第二阶段是90年代至21世纪初,这一时期的中国当代艺术经历了快速发展和蓬勃的多元化创作,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家和艺术团体。
第三阶段是21世纪初至今,当代艺术在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同时也呈现出更加多元和丰富的形式和内容。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变迁。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对当代艺术的创作、表现和传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当代艺术家在这一历史背景下,面临着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本土与国际等多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他们以敏锐的观察力和创造性的思维,不断地探索和表达对这些文化冲突和认同的态度与看法。
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艺术家们通过各种形式和媒介进行创作和表现。
绘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影像艺术、行为艺术等不同的艺术形式被广泛地运用和发展,使得中国当代艺术呈现出了丰富多彩的面貌。
艺术家们还利用当代科技和媒体手段进行艺术创作和展示,使得中国当代艺术走向了更加开放和跨界的道路。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也在不断地吸收和借鉴西方先进的艺术理念和技术,同时也在不断地寻求本土文化的根基和传统的力量。
中国当代艺术的多元性和跨文化交流使得艺术作品在国际上具有了更广泛的影响力和话语权,展示出了对全球文化多样性的包容和体认,同时也引发了对中国当代社会现实的深思和关注。
当代西方艺术与中国艺术的文化比较

当代西方艺术与中国艺术的文化比较在当今的世界上,艺术作品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无论是在文化、社会、还是政治方面,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作为人类创造性表现之一的艺术,虽然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不同,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艺术表达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但不同的文化之间的比较和交流却是无可避免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会探讨当代西方艺术与中国艺术之间的文化比较。
一、艺术观念的不同在谈论西方艺术和中国艺术的文化比较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双方对于艺术本身的理解和观念的不同。
西方艺术强调的是创新、个性和独立性,它更重视表达个人情感、思想和主题,注重个性化和现代化的艺术创作,追求对于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中国艺术则更加注重传统文化、历史和哲学的哲思,更关注他人和集体,更强调文化传承和历史延续。
中国艺术在表现形式上更注重意境和神韵,文化因素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艺术观念的不同导致了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风格,各有所长,但在现代社会中,两者的差距也越来越小。
二、艺术形式的差异艺术形式是西方艺术和中国艺术之间的又一大差异。
西方艺术形式多样,包括绘画、雕塑、音乐、电影、演讲,还有在当代社会中崛起的各种新型艺术形式,如数字艺术、动态影像等。
而中国艺术形式相对更加单一,以绘画、书法、篆刻、雕塑、陶瓷、漆器等为主,其中以国画最为闻名。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的艺术形式也在逐步多元化,这一点不言而喻。
两种艺术形式的差异主要来自于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的差异以及现代经济发展的差异,两种艺术形式并不是优劣之分,而是各有所长,相互补充。
三、创作手法的不同无论是在西方艺术还是中国艺术中,创作手法一直是艺术家最关心的话题之一。
西方艺术家在创作中注重探索艺术新领域和新材料,更强调创新和实验,以及对传统进行颠覆和重构。
中国艺术家更注重的是创作手法的传承和传统的另类延续,继承和钻研传统艺术手法,将传统手法与现代元素结合,也一直是中国艺术家的创作方式的主要特征。
四、文化交汇的发展在当代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西方艺术和中国艺术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比较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
中西方艺术异同

中西方艺术异同艺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精神表达形式,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中西方艺术虽然来源不同,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相似之处。
本文将从主题、表现形式和审美观念等方面探讨中西方艺术的异同。
一、主题的异同1.1 中式艺术的主题中式艺术注重表达自然和人文之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被视为与人的和谐共生,因此山水画、花鸟画等作品常常刻画出自然的优美和恢宏。
另外,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为主题的作品也是中式艺术的独特之处。
1.2 西方艺术的主题西方艺术更注重表达人类内心世界和社会现象。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和思想的独立性,因此人物形象、社会批判和个人情感成为西方艺术的主要主题。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肖像画,以及现代主义艺术家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等。
二、表现形式的异同2.1 中式艺术的表现形式中式艺术作品常常采用线条勾勒和水墨渲染的表现方式。
通过简洁的线条勾勒和柔美的墨色来表现主题的美感。
在绘画中,空白的运用也是中式艺术的一大特色。
2.2 西方艺术的表现形式西方艺术注重色彩、光影和透视的表现手法。
油画、雕塑和立体动画等形式都是西方艺术中常见的表现方式。
此外,西方艺术家也善于运用创新的材料和技术来表达创作的灵感。
三、审美观念的异同3.1 中式艺术的审美观念中式艺术追求的是一种朴素、含蓄的审美情趣。
它更注重观者明心见性的感悟和情感的升华。
通过“以形写意”的方式,传递出意境深远、富有禅意的审美体验。
3.2 西方艺术的审美观念西方艺术强调对艺术对象的客观审美评判。
它注重创新、突破和个人的审美情趣。
在现代艺术中,一些抽象、超现实主义和概念艺术等形式都体现了西方艺术家追求创新和颠覆传统的态度。
四、其中的相似之处虽然中西方艺术有许多异同之处,但也有相似之处。
无论是中式还是西方的艺术,都是通过表达和传达情感、思想和价值观的方式来寻求审美的享受。
艺术作品中的创意、技巧和感染力等都是艺术的核心要素,无论是中式还是西方的艺术,都在追求这些共同的艺术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与西方浪漫主义到先锋艺术脉络的区别
[摘要]中国的思想启蒙运动与西方的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有很大的相似处,相较之下它们都有反官方反学院反传统的思想。
而西方的浪漫主义的兴起更是审美现代性所引发的先锋艺术的基础。
三十几年间中国学习西方艺术样式到现在慢慢走出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化或中国样式的当代艺术,而在此过程中中国艺术家或者艺术工作者也经历了很多弯路,也有很多对西方艺术的误读,而就其发展方向来看,与西方浪漫主义思潮一样它都是一场是思想解放的艺术思潮。
[关键词]浪漫主义审美现代性先锋艺术“星星美展” “八五思潮”“八九艺术大展”
自从“八五新潮”至今的二十几年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中国的当代艺术打开中国先锋艺术的新视野,开辟了新的篇章。
在这样一个思想独立、开放式的时期,很多艺术样式也如雨后春笋般的迸发出来,无论是从题材、风格还是从媒介语言上都有很多标新立异之处。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其期间无论我们的装置、架上还是行为都有许多是“拿来主义”,都很大程度上是与西方当代艺术有相似性,但是我们只是在短短近三十年的时间里运用了大部分西方艺术的样式,而这些西方艺术样式已经在其社会中发展了百年的历史。
就其发展时间跨度的不同,我们的当代艺术确实存在着许多不成熟不完善或者说是简单的“拿来主义”,但是这种许许多多的不确定正是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自身特点。
中国当代艺术在近三十年短短的时间内,就将西方一二百年的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演绎了一遍。
从“八五新潮”时期,表现主义、象征主义、立体主义到九十年代至新世纪的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多媒体艺术、女性主义等的发生,在中国这样长期封闭、艺术为政治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大一统的文化体制下,这样大规模的集体出演的现代艺术可谓是前所未有,其突破性和跨越性在世界艺术史上也是少见的。
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先锋性、前卫性仅仅是局限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并且在相当一段时间内,需要学习借鉴甚至重复西方现代主义发展的一部分经验。
从“八五艺术思潮”可以很明显的看到这一特点。
这一时期大量的西方文学、哲学、艺术理论被翻译到国内,各类画册书籍被解禁中国的艺术家或是当时还是美院的学生已经可以接触到这样的现代艺术,涌现出一批活跃的艺术家群体,他们的作品都有类似模仿西方现代流派的痕迹,甚至在当时著名的波普艺术家劳森伯格在中国个展之后,中国很多先锋艺术家也都纷纷开始使用现成品做作品,模仿、借用、“拿来”西方现代艺术的一些表面的形式。
这里所谓的“拿来”,是在中国刚刚打开国门的环境下提出的。
中国本土是没有现代主义发展的脉络和根基的。
五四时期曾有过短暂的现代主义发端,如林风眠的表现主义油画,庞薰琹带有立体主义风格的油画,但这条线索随着建国,和后来的美术教育苏化和之后的文革就断掉了。
因此,八五时期的艺术样式是直接在中国现代艺术这块贫瘠的土地之上从西方“嫁接”过来的,既没有完备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也没有紧密的现代主义发展史,这种“嫁接”、“拿来”仅仅是吸收了西方现代主义表面的形式、艺
术的手段和一种相似的反叛精神。
这是中国特有的艺术发展模式和西方有着巨大的区别。
这种“嫁接”的现代艺术以独特的姿态摆脱艺术长期以来对政治的附庸和社会主义宣传的工具作用,开始发展出艺术本体的独立性、批判性。
这种“拿来主义”与中国的当下语境相结合,这种“嫁接”逐渐开始成活,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社会主义当代艺术。
如王广义的《毛泽东系列》作品,在形式上采用了美国波普艺术的重复复制的办法,但在含义上却有一种政治调侃的意味——灰黑的色调,平面的概念化处理,鲜红的方格覆盖其上,使得伟人的形象从神圣的地位被拉到了可重复、可循环复制、毫无崇高色彩的商品。
这种略带讽刺意味的政治批判,是在中国这样独特的社会语境中形成的,它是一种崇拜与幻灭,希望与失望,时尚与怀旧等各种矛盾情绪的复合,也是一种对历史境遇的反思。
2 由王广义的《毛泽东系列》开始,涌现出一批政治波普艺术家,并出现一股“毛泽东热”,这种现象在中国当代美术史上是有转折作用的。
中国当代艺术在短短的三十年里,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前现代社会、现代社会与后现代社会交织并存的状态。
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和层出不穷的变革也是其具有区别西方当代艺术独特的一方面。
就其本身这种压缩性的特质而言,吸收了太多养料,需要时间来消化吸收。
还有一点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的当代艺术的发展与西方先锋艺术相比存在着严重的错位现象。
就抽象艺术这种表现形式而言,在西方早已成为一种官方认可或者早已进入商业模式的艺术,而中国的抽象艺术对于中国的本土文化则是相对先锋化的。
而正是这种复合中国先锋性的艺术反应了中国的审美现代性。
欧洲艺术的发展从浪漫主义开始,这种批判和先锋性是一个前后延续的紧密过程,而中国的当代艺术则是有很多的并置或是交替现象。
中国从建国后到改革开放的三十年间,艺术一直被当做宣传社会主义艺术形态的工具,但是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当代艺术摆脱了其对政治附庸的位置,开始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中国当代艺术一直在与政治的紧密交织中进行的,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社会结构,经济制度,体制的转型,新型思想意识思潮的形成是不可避免的,然而这种思想和文化的新形式的转变又夹杂着许多殖民文化,这又和西方几百年里逐渐形成的艺术样式和文化思想大不一样。
我们的很多绘画、行为和装置都和我们以往的本土文化相差甚远,只是简单的学习利用了西方的艺术样式。
毋庸置疑,在这场艺术思潮中,中国的艺术家也有很大一部分误读了西方的先锋艺术,西方从浪漫主义到先锋艺术的形成有它紧密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原因在里面,从西方浪漫主义思潮到审美现代性的产物——先锋艺术的形成有它们发生发展的理由。
当然中国的“八五思潮”和“八九艺术大展”近十几年间的这次思潮活动,它的产生也有它的形成原因,但就其形成轨迹来看也与西方的浪漫主义至先锋艺术的产生有很大的区别。
参考文献:
[1]周宪:《激进的美学锋芒》,2003年版;
[2]艾布拉姆斯:《现代主义》,1981年版;
[3]奥尔特加:《艺术的“非人化” 》,2000年版;
[4]何新:《艺术分析与美学思辨》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