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机器人教学项目活动案例

中小学机器人教学项目活动案例
中小学机器人教学项目活动案例

中小学机器人教学项目活动案例

1.项目学习活动案例实施情况

1.1项目名称

“快乐足球”项目活动

1.2项目学习目的

通过对比机器人教学模式和常规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探讨机器人教学模式对中小学足球教学的效果影响,为中小学足球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模式。

1.3项目学习对象

选取足球社团60名义务段4-6年级,7、8年级学生(30名男生、30名女生),此年龄阶段学生对机器人综合实践活动具有较高的兴趣,较适合在此年龄阶段学生中开展学习活动。将这60名学生平均分成两组,一组为实验组(15名男生,15名女生),采用机器人教学模式进行“快乐足球”项目学习,另一组为对照组(15名男生,15名女生),采用常规教学模式进行“快乐足球”项目学习。

1.4项目学习时间

项目学习时间为2017年9月—2018年1月,持续16周,每周2课时,共计32课时。

1.5项目学习内容

身体锻炼方法、足球运动知识、足球规则、足球技战术等。

1.6项目学习过程

建立项目小组:在确定项目学习活动之后,让学生自愿组成研究小组,在小组建立过程中,教师及时予以指导,并确定每一名学生在小组中的角色,由各组组长负责小组内、小组间的协调与沟通。

项目学习活动的开展:第一阶段收集信息,让学生收集与该项目主题相关的有效信息,并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析、筛选、处理;第二阶段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学生能够良好合作,通过小组内的讨论和分析进行学习;第三阶段设计研讨,学生能够具备较清晰的设计思路,综合考虑多方面情况;第四阶段项目成果,小组设计出的模型功能完善,运行良好。

1.7项目学习效果测试指标

项目学习效果测试指标

指标测试项目

身体素质

力量素质

速度素质

耐力素质

柔韧性素质

灵敏性素质

立定跳远

50米短跑

800米跑

坐位体前屈

Z字跑

心理素质

躯体化

强迫症状

人际关系

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执

精神病性

其他

症状自评量表(SCL-90)

足球技术过杆(射门)

踢准

比赛

颠球

1.8指标测试方法

开始正式项目活动之前对这60名学生进行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足球技术的测试,对比两组学生之间的差别,以保障项目活动开始前两组学生不存在明显差异。项目学习活动结束之后再次对两组学生进行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足球技术的测试,对比不同教学模式下两组学生的项目学习结果。

身体素质测试项目选择立定跳远、50米短跑、800米跑、坐位体前屈、Z字跑,通过常规身体素质测试方法测试60名学生的各项成绩。心理素质测试由“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测量工具,每名学生按照要求填写问卷中的问题,所有回收后的问卷按照量表的评分方法对问卷进行计算评分。足球技术测试中,选择过杆(射门)、踢准、比赛、颠球四项测试指标,其中过杆(射门)共放置10个杆,每杆之间距离为2米,最后一杆距离球门16.5米,学生带球沿“S”型曲线过杆,过最后一杆后射门,记录学生总用时时间;踢准共有5次机会,踢球点据得分圈中心20米,最内圈直径为1米,球落点在最内圈得3分,第二圈直径为2米,球落点在此圈得2分,最外圈直径为3米,球落点在最外圈得1分,落

点在圈外不得分,计算5次得分为该指标成绩;比赛采用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学生的足球比赛方式,由比赛成绩、教师的评价计分,总分10分;颠球时间为1分钟,计算每名运动员1分钟内颠球次数。

2.项目学习活动案例结果

2.1身体素质对比

项目学习前学生身体素质对比表

项目

男生女生

实验组对照组T sig 实验组对照组T sig

立定跳远(m)1.86±

0.39

1.89±

0.20

4.245 0.106

1.53±

0.25

1.62±

0.31

-4.739 0.160

50米短跑(s)9.08±

0.67

8.95±

0.73

-3.267 0.098

9.57±

1.63

9.63±

1.29

-6.284 0.086

800米跑(s)237.15

±

39.08

236.81

±

52.47

2.713 0.839

252.44

±

32.10

253.18

±

29.67

-8.033 0.837

坐位体前屈(cm)6.49±

1.13

6.35±

0.89

7.198 0.277

10.67

±1.58

11.32

±1.17

-7.695 0.093

Z字跑(s)

35.15

±3.68

36.28

±3.91

-5.540 0.364

39.59

±4.21

38.72

±3.63

3.645 0.481

注:*表示 P<0.05;**表示P<0.01。

项目学习前对两组学生身体素质进行测试,并运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从表中数据看出,项目学习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不会对采用不同教学模式教学的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项目学习后学生身体素质对比表

项目

男生女生

实验组对照组T sig 实验组对照组T sig

立定跳远(m)1.97±

0.24

1.90±

0.13

2.907 0.641

1.59±

0.16

1.64±

0.20

6.841 0.549

50米短跑(s)8.85±

0.87

8.91±

0.92

3.249 0.239

9.48±

0.98

9.53±

1.03

-3.262 0.394

800米跑(s)232.31

±

27.26

237.45

±

36.21

-8.633 0.184

251.29

±

29.53

252.84

±

30.87

-1.691 0.326

坐位体前屈(cm)7.41±

1.26

6.57±

0.58

4.484 0.572

11.41

±1.39

11.76

±1.00

-3.345 0.219

Z字跑(s)

34.97

±3.16

35.43

±4.02

-2.561 0.749

38.16

±3.62

37.89

±3.97

2.132 0.548

注:*表示 P<0.05;**表示P<0.01。

在项目学习结束之后再次对两组学生的身体素质指标进行测试,并进行数据处理,发现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后,两组学生的身体素质并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不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几乎所有指标数据均是实验组好于对照组,除女生的坐位体前屈项目中实验组要略小于对照组,由此可以看出,采用机器人教学模式能够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作用效果并不明显。

2.2心理素质对比

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共有90个选项,采用10个因子分别反映10个方面的心理症状情况,分别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其中躯体化因子共有12个选项,得分在12-60分之间,得分在36分以上,说明个体在身体上出现了明显的不适感,得分在24分以下,说明躯体症状不明显;强迫症状因子共有10个选项,得分在10-50分之间,得分在30分以上,具有较明显的强迫症状,得分在20分以下,强迫症状不明显;人际关系因子共有9个选项,得分在9-45分之间,得分在27分以上,说明人际关系较差,得分在18分以下,说明人际关系较为正常;抑郁因子共有13个选项,得分在13-65分之间,得分在39分以上,说明具有较强的抑郁程度,得分在26分以下,说明抑郁程度较弱;焦虑因子共有10个选项,得分在10-50分之间,得分在30分以上,说明容易出现焦虑,得分在20分以下,说明不易焦虑,容易表现出安定的状态;敌对因子共有6个选项,得分在6-30分之间,得分在18分以上,说明容易出现敌对思想、情绪、行为等,得分在12分以下,说明容易表现出友好的思想、情绪、行为等;恐怖因子共有7个选项,得分在7-35分之间,得分在21分以上,说明具有较明显的恐怖症状,得分在14分以下,说明不存在明显的恐怖症状;偏执因子共有6个选项,得分在6-30分之间,得分在18分以上,说明偏执症状较明显,得分在12分以下,说明不存在明显的偏执症状;精神病性因子共有10个选项,得分在10-50分之间,得分在30分以上,说明存在较为明显的精神病性症状,得分在20分以下,说明精神病性症状不明显;其他因子主要反映睡眠、饮食情况,共有7个选项,得分在7-35分之间,得分在21分以上,说明睡眠、饮食情况存在较明显的问题,得分在14分以下,说明不存在明显的睡眠、饮食问题。

项目学习前学生的心理素质对比表

项目

男生女生

实验组对照组T sig 实验组对照组T sig

躯体化22.34±

3.21

21.62±

2.54

-5.15

4

0.640

21.35±

3.39

20.69±

2.82

-2.15

4

0.437

强迫症状16.47±

2.76

17.25±

2.31

0.974 0.134

16.76±

2.58

17.48±

2.50

-4.68

7

0.911

人际关系15.45±

1.88

14.77±

1.48

4.984

8

0.374

14.42±

1.57

15.48±

2.67

3.801 0.167

抑郁21.88±

2.35

22.33±

3.52

-5.14

5

0.787

20.46±

2.87

21.37±

3.31

8.754 0.410

焦虑17.28±

1.57

16.28±

2.19

-8.46

4

0.541

16.78±

1.26

16.37±

2.55

-9.01

4

0.157

敌对10.73±

1.24

10.31±

2.78

-1.57

4

0.235

10.25±

1.47

9.86±

1.28

4.464 0.531

恐怖11.12±

1.63

10.78±

1.31

1.265 0.381

10.99±

2.80

11.67±

2.38

-5.98

7

0.420

偏执9.27±

1.19

10.31±

2.85

-5.65

4

0.458

10.17±

1.31

9.75±

1.37

-1.35

7

0.692

精神病性17.17±

1.94

16.95±

2.24

3.594 0.657

17.60±

2.68

17.03±

2.26

-3.10

7

0.877

其他10.19±

1.26

10.34±

1.92

1.678 0.151

10.92±

1.31

11.37±

2.71

3.465 0.901

注:*表示 P<0.05;**表示P<0.01。

项目学习前对两组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测试,并运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从表中数据看出,项目学习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不会对采用不同教学模式教学的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项目学习后学生的心理素质对比表

项目

男生女生

实验组对照组T sig 实验组对照组T sig

躯体化19.73±

2.46

21.19±

3.30

3.657 0.148

18.32±

0.31

19.41±

0.28

7.464 0.611

强迫症状16.27±

2.68

16.47±

1.98

-8.27

0.860

16.57±

0.42

17.39±

0.52

4.135 0.797

人际关系14.27±

2.19

14.42±

1.59

-3.10

8

0.567

14.49±

0.23

15.29±

0.31

-6.03

0.630

抑郁22.19±

3.28

21.31±

3.39

4.035 0.181

19.28±

0.16

21.29±

0.36

2.161 0.971

焦虑16.24±

2.25

16.35±

2.68

-7.19

6

0.792

16.07±

0.26

16.14±

0.18

-5.29

3

0.465

敌对10.03±

1.88

10.34±

1.56

1.340 0.394

10.21±

0.17

10.26±

0.28

3.516 0.158

恐怖10.79±

1.57

11.37±

1.79

5.871 0.987

10.22±

0.06

11.24±

0.19

2.487 0.784

偏执9.13±

1.77

9.37±

1.59

-3.46

5

0.354

10.29±

0.31

10.23±

0.38

-7.15

3

0.297

精神病性17.15±

2.19

17.23±

2.17

-4.12

6

0.268

17.17±

0.21

17.24±

0.35

6.377 0.349

其他10.23±

1.34

10.28±

1.81

3.574 0.187

10.32±

0.14

10.36±

0.25

-4.25

9

0.294

注:*表示 P<0.05;**表示P<0.01。

在项目学习结束之后再次对两组学生的心理素质进行测试,并进行数据处理,发现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后,两组学生的心理素质并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不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几乎所有指标数据均是实验组好于对照组,除男生抑郁指标和女生偏执指标是实验组略大于对照组,由此可以看出,采用机器人教学模式能够对学生的心理素质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作用效果并不明显。

2.3足球技术对比

项目学习前学生足球技术对比表

项目

男生女生

实验组对照组T sig 实验组对照组T sig

过杆(射门)(s)

14.02

±2.19

14.26

±1.56

4.829 0.863

15.41

±1.69

15.82

±1.84

3.516 0.742

踢准(分)8.56±

0.95

8.97±

1.02

-7.054 0.915

7.42±

0.83

7.85±

0.62

-5.197 0.813

比赛(分)7.82±

0.63

7.71±

0.68

-6.680 0.886

7.39±

0.94

7.56±

0.83

7.268 0.756

颠球(个)

21.56

±4.34

20.15

±3.94

1.647 0.423

15.19

±3.26

16.37

±3.01

2.379 0.753

注:*表示 P<0.05;**表示P<0.01。

项目学习前对两组学生足球技术进行测试,并运用SPSS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从表中数据看出,项目学习前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并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不会对采用不同教学模式教学的效果产生不良影响。

项目学习后学生足球技术对比表

项目

男生女生

实验组对照组T sig 实验组对照组T sig

过杆(射门)(s)12.36

±1.26

14.09

±1.53

-2.593 0.114

13.96

±1.03

15.27

±1.68

4.845 0.131

踢准(分)11.68

±1.32

9.79±

0.89

-4.028 0.156

8.46±

0.84

8.03±

0.97

-7.612 0.890

比赛(分)8.26±

1.03

7.89±

0.86

-4.671 0.316

8.04±

0.93

7.81±

0.76

6.681 0.594

颠球(个)

24.29

±4.81

22.01

±3.59

7.693 0.434

18.28

±3.11

17.15

±3.59

9.134 0.331

注:*表示 P<0.05;**表示P<0.01。

在项目学习结束之后再次对两组学生的足球技术进行测试,并进行数据处理,发现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后,两组学生的足球技术并没有出现显著性差异,不过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数据进行对比发现,实验组所有指标数据均好于对照组,由此可以得出,采用机器人教学模式能够对学生的足球技术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作用效果并不明显。

3结论与建议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该科技运用于教育教学中,机器人教学模式作为一项综合性教学模式正逐步被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在本研究中采用机器人教学模式进行足球课程教学,发现在机器人教学模式之下能够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足球技术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作用效果并不明显。教育工作者要积极探究机器人教学模式,大量运用机器人教学进行项目学习,以提高项目学习效果。

认识机器人教案

教案:认识机器人(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机器人的概念、产生、发展、种类与应用。技能目标:熟练利用网络查找信息和处理信息。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机器人的兴趣,培养学生关心科技、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机器人的概念及应用 难点分析:机器人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21世纪被信息技术专家誉为智能机器人的时代,机器人在各行各业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机器人技术综合机械工程、电子工程、传感器应用、信息技术、数学、物理、等多种学科,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高科技发展水平,例如我国首例远程遥控机器人手术就是由北京的医生通过电脑遥控着沈阳机器人“黎元”进行脑外科手术。 那究竟什么是机器人?我们要学习使用的机器人是什么样子?机器人能够做些什么?我们如何控制机器人?今天开始我一起走进机器人世界去寻找上述问题答案。 观看有关机器人的视频片段 2、教学内容 机器人的概念 各国科学家对机器人的定义有所不同,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机器人的定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中国的科学家们把机器人定义为一种自动化的机器,具备一些与人或生物相似的能力,如感知能力、规划能力、动作能力、协同能力等,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自动化机器,它的外形不一定象人。 判断一个机器人是否是智能机器人我们可以根据下面三个基本特点: (1)具有感知功能,即获取信息的功能。机器人通过“感知”系统可以获取外界环境信息,如声音、光线、物体温度等。 (2)具有思考功能,即加工处理信息的功能。机器人通过“大脑”系统进行思考,它的思考过程就是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决策的过程。 (3)具有行动功能,即输出信息的功能。机器人通过“执行”系统(执行器)来完成工作,如行走、发声等。 机器人的产生、发展、种类与应用 对这些内容请大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互联网、光盘等媒体检索信息,并设计一个关于机器人的有关知识的演示文稿。 1)成立小组,分工合作,制定活动计划。 小组成员 (2)确定“机器人世界探索”活动的探索主题,构建问题框架。 (3)评价要求 (1)展示 在小组内展示“机器人世界探秘”项目。 各小组推出代表参加班级交流。评选最佳主题奖、最佳演示奖、最佳合作奖。 (2)通过自评和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标准如下: 3、作业布置 (1)说说机器人与一些电动玩具的区别? (2)完成一个关于机器人演示文稿的制作,包括机器人的发展、机器人的分类、机器人的特点等内容。 三、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机器人的概念和机器人的产生、发展、种类及应用等知识。并对学生的演示文稿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小结和评价。 第12课机器人学走路 教学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为《小学信息技术》教材(浙江教育出版社)第四册第12课,属机器人模块。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第10课我们身边的机器人》、《第11课机器人仿真软件》掌握了机器人的简单工作原理,初步掌握机器人仿真软件的使用,并会控制机器人走直线的基础上学习本课,为以后学习《机器人画正多边形》、《机器人分辨颜色》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 本次市研训活动,是临时选取了机器人模块的第3课作为教学内容,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机器人教学内容,且没有了第10课、第11课两课的铺垫,尽管学生对此教学内容充分好奇,但教学过程中教师处理不好,学生会觉得无从下手。因此,本课的教学对教师绝对是一次挑战。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学会使用“转向”模块编写程序,控制机器人转向;学会使用“启动电机”“延时”“停止电机”模块编程,控制机器人走弧线。 2.过程方法:通过任务驱动与学生的操作实践,使用学会简单的机器人编程控制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编程控制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充分激发孩子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铺垫导入 1.出示机器人,简单师生交流,拓展学生对机器人的了解。讨论:机器人由程序来控制。我们用程序语言把机器人完成任务的步骤与方法表达出来,这个过程叫编程。 2.教师演示机器人控制程序在仿真软件中的仿真。 介绍:这种机器人的编程软件的启动与仿真。 3.学生打开范例尝试仿真。 讨论1:机器人的动作,如直行、拐弯等。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任务一:让机器人动起来。 教师讲解与学生操作:介绍编程环境(菜单、快捷工具、模块库、编程区)----模块的拖放、移动、删除----直行模块与转向模块的设置---文件的保存 子任务1:机器人直行(教师示范,并讲解仿真环境的“运行、有轨迹、退出”几个按钮的使用。 子任务2:机器人原地转向(学生独立完成) 子任务3:机器人走折线(最好走出一个90度的角出来)

机器人走正方形教学案例

机器人走正方形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循环语句在程序设计中的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程序设计及调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互相协作的能力和不怕失败的科学精神 教学对象分析及教法设计: 学生应具备的知识:学生知道机器人走固定长度的直线的设计方法以及转弯的实现方法。学生的基本能力要求:能使用机器人开发平台,会用简单的流程图表示机器人执行的命令过程(即顺序结构)如图1: 教师依据学生知识形成的特点,教学设计上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动手操作与实际运用相结合 教学重点:循环语句的作用理解 教学难点:循环语句在编程中表示及机器人的调试 教学器材及场地 投影仪、笔记本、机器人数台、机器人专用教室,黑胶纸粘的一个长80厘米的正方形。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学生任务及注意事项、出现的情况 一、新课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如何让机器人走直线和转弯,今天我们要让机器人走正方形,首先让机器人从一个顶点出发沿顺时针方向走一圈,你们说说如何机器人完成这个任务?生:先走直线,再右转90度,再先走直线,再右转90度,再先走直线,再右转90度,再先走直线,再右转90度。 师:说得很对,那就请大家利用图形编程平台把程序编好。 学生在编程过程中机器人走直线、右转的速度与时间告诉他们一个参考值。 编好程序并调试,学生在调试的时候,有些同学的机器人的不能沿走正方形走,这时提醒学生分析是走直线不够,还是转弯不够,再修改程序中的参数。有些边角走对了,有些不对。 二、设置认知障碍,进入新课教学 师:大家刚才让机器人走一个正方形,现在让大家让机器人不断地走正方形一百圈,大家自已摸索、或与小组同学讨论一下? 生:按上面的编程方法,要拖放的流程图很多,太麻烦了。 师:有没有其他的解决办法呢?请大家分析一下刚才我们编的程序,其中有几个动作是一样的? 生:走直线、右转90度的动作机器人完成了四次。 师:对,也就是说走直线、右转90度重复了四次。我们可以由一个循环语句完成。 学生编程调试: (1)让学生重新改写前面的程序。并要求思考这样做比前面有什么好的地方? 学生:调整程序中的参数时,只改一个就行了,不象刚才要改四个。 (2)学生示范演示成功的走正方形的程序,学生思考,该程序还有什么地方可以改进?他的成功之处你有没有想到? 4、小组比赛:(走正方形5圈) 走如下图形

乐高机器人活动案例

乐高机器人活动案例 机器人活动案例

说明 本活动案例是由一些长期进行机器人教学活动的教师编写的一本课堂教学活动案例,教师可以用作机器人教学活动,不得转载、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违者必究。 感谢深圳职业技术学院陆蓉、深圳高级中学余海燕、深圳海涛小学刘金桥、深圳上步中学张涛、深圳南华中学李建宏的辛苦的工作。

目录 活动一:运动车...........................................................................................................................4 活动二:碰碰车.....................................................................................................................13 活动三. 竞 速机器人......................................................................................................18 活动四:机器人拔河比赛.............................................................................................................27 活动五.竞步机器人................................................................................................................37 活动六.机器人相扑比赛....................................................................................................44 活动七.轨迹机器人......................................................................................................54 活动八.音乐盒................................................................................................................................62 活动九.机器人搬运工深圳上步中学-张涛....................................................................70 乐高常用部件名称一览表.............................................................................................................81 乐高基本搭建技巧.........................................................................................................................85 乐高常用网址 (91)

机器人知识教案

教案: 认识机器人(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机器人的概念、产生、发展、种类与应用。 技能目标:熟练利用网络查找信息和处理信息。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机器人的兴趣,培养学生关心科技、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机器人的概念及应用 难点分析:机器人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21世纪被信息技术专家誉为智能机器人的时代,机器人在各行各业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机器人技术综合机械工程、电子工程、传感器应用、信息技术、数学、物理、等多种学科,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高科技发展水平,例如我国首例远程遥控机器人手术就是由北京的医生通过电脑遥控着沈阳机器人“黎元”进行脑外科手术。 那究竟什么是机器人?我们要学习使用的机器人是什么样子?机器人能够做些什么?我们如何控制机器人?今天开始我一起走进机器人世界去寻找上述问题答案。 观看有关机器人的视频片段 2 、教学内容 机器人的概念 各国科学家对机器人的定义有所不同,而且随着时代的变化,机器人的定义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中国的科学家们把机器人定义为一种自动化的机器,具备一些与人或生物相似的能力,如感知能力、规划能力、动作能力、协同能力等,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自动化机器,它的外形不一定象人。 判断一个机器人是否是智能机器人我们可以根据下面三个基本特点: (1)具有感知功能,即获取信息的功能。机器人通过“感知”系统可以获取外界环境信息,如声音、光线、物体温度等。 (2)具有思考功能,即加工处理信息的功能。机器人通过“大脑”系统进行思考,它的思考过程就是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决策的过程。 (3)具有行动功能,即输出信息的功能。机器人通过“执行”系统(执行器)来完成工作,如行走、发声等。 机器人的产生、发展、种类与应用 对这些内容请大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互联网、光盘等媒体检索信息,并设计一个关于机器人的有关知识的演示文稿。 1)成立小组,分工合作,制定活动计划。 小组成员 姓名 特长 任务 (2)确定“机器人世界探索”活动的探索主题,构建问题框架。 (3)评价要求 (1)展示 在小组内展示“机器人世界探秘”项目。

小机器人活动教学案例

小机器人活动教学案例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机器人活动教学案例 山西省长治市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雷建军 一、活动背景 一些发达国家已经看好智能机器人教育对未来高科技社会的作用和影响,他们在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中都不同程度地对学生进行智能机器人知识的教育。在他们的课程中有让学生认识机器人的教学内容。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各种由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的作用。例如,介绍机器人的由来,要求学生搜集各种机器人的图片、小说或视频等资料。让学生分组讨论有关机器人的功用和局限性及可能对人类产生的影响等问题。这些内容主要穿插在科学概论、社会研究和计算机概论等课程教学中进行。我国中小学智能机器人教育方兴未艾,有识的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决策者和工作者应该抓住这一教育改革创新的先机,将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上。当今的教育是为以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打基础的。有超前意识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经济的发展趋势,思考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并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好基础。 二、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意识。 2、帮助学生运用机器人套件,设计、制作智能机器人,并进行比赛,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创造能力,培养他们的参与、竞争、实践、协作意识。 3、了解智能机器人,掌握相关信息,动手组装实践。

三、活动内容 搭建、调试智能机器人 四、活动重点 1、认识智能机器人,了解其种类、作用等相关信息。 2、运用乐高机器人套件,动手设计、组装智能机器人,并编写程序进行比赛。 四、活动难点 1、仔细观察,完成乐高机器人的制作。 2、学习、编写程序,完成机器的下载、调试。 五、活动对象 高段小学生 六、活动时间 50分钟 七、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乐高机器人、配件、程序资料、比赛光盘、计算机;红外发射仪。 学具准备:乐高机器人套件,零件分类摆好。 八、活动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组织教学导入活动 1、谈话:

人教版-信息技术-六年级下册-《认识机器人》参考教案

认识机器人 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 对于机器人,六年级的学生非常感兴趣,他们在电影、电视节目中或多或少接触过,有的学生家里还买了扫地的机器人。认识机器人这一课,对他们来说,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但他们对机器人的具体概念是模糊的,对机器人的诞生、发展、分类没有一个具体的认识,甚至很多学生头脑中就认为机器人必须是和人长得一样的。因此本课重点是让学生比较系统的了解机器人的由来,机器人的发展,甚至让学生畅想机器人的未来。 另外,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小学阶段的所有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因此,学生的信息技术已经有了很强的基础,对于绘图软件的应用、网络资料的搜索、文档(Word或PowerPoint)的编辑已经非常熟练,所以本课的最后安排了一个选择性的课堂作业,让他们通过搜索编辑一个介绍机器人的文档,或绘制一个未来的机器人,学生在技术上已经没有难度,重点落在如何发挥学生的创意上。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机器人的由来及种类。 教学难点:概括常见机器人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谈话引入,了解机器人的由来 教学环节1:谈话引入,了解机器人的由来 1.通过《机器人总动员》片断视频,引出今天讨论的话题——机器人。 学生媒体活动:观看视频 设计意图:视频引入,激发兴趣。 2.在学生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教师使用IPAD中的TeacherKit软件进行课堂点名。 设计意图:TeacherKit用于记录课堂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

3.话题:人类为什么会想到要制造机器人的呢? 学生媒体活动:回答老师问题 设计意图:机器人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人类创造工具后,对工具不断改进的结果。 4.出示一张图片,猜猜图片上的设备是什么?同时问问,你为什么会这么猜? ----得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是1959年美国发明的,名字叫Unimate(尤尼梅特)。 学生媒体活动:学生猜想,并说出理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分析。 5.谁最早提出“机器人”这个名字呢?看视频回答老师问题猜想,并说出理由。通过看书了解视频引入,激发兴趣。 TeacherKit用于记录课堂表现,作为平时成绩的依据。机器人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人类创造工具后,对工具不断改进的结果。猜想并分析了解机器人的历史,知道为什么英语中机器人叫”Robot”的原因。 学生媒体活动:阅读书本了解相关知识。 设计意图:了解机器人的历史,知道为什么英语中机器人叫”Robot”的原因。 活动2【活动】交流讨论,了解机器人的种类、特点 1.你在日常生活中看到过机器人吗? ----你看到的机器人是怎么样的? ----它有什么特点? 学生媒体活动:回忆生活中见到过的机器人。 设计意图:了解机器人的多样性。 2.出示各种各样的机器人,讨论它们的功能、外形设计。 学生媒体活动:猜想这些机器人的样子、结构等。 设计意图:了解不同的应用,机器人有多种样子。 3.说说机器人可以怎样分类。 学生媒体活动:说说分类及分类的依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按依据进行分类。 4.看了那么多机器人,它们有没有共同的特征?----交流过程中,教师用TeacherKit 软件记录学生表现情况。 学生媒体活动:概括特征 设计意图:了解机器人的一般组成。 活动3【活动】辩论交流,机器人会不会超越并控制人类

三年级美术上册《机器人》教学反思

三年级美术上册《机器人》教学反思 《机器人》是三年级美术上册第2课的内容。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通过对机器人的观察欣赏,分析探讨,造型设计,绘画表现,展示评述等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机器人的简单知识以及人与机器人的关系。使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较充分的满足,培养学生对美术创造活动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启发学生对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关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 机器人虽然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不常见到,但正因为这样,学生们对它才更加的好奇,有了好奇心,他们的学习就会娆有兴致。三年级的学生求知欲旺盛,喜欢欣赏和探索的活动,但对事物的认知还较肤浅,需要教师在学生分析、设计、表现、评述的过程前正确的启发和引导,但对他们的要求不宜过高。 《机器人》一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机器人的种类、功能、造型等相关知识,学习表现机器人的多种方法。启发学生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关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通过本节课的讲授,我觉得能够达到预想的教学目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了解机器人,并且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突出重点,解决教学难点,我在课前收集了大量关于机器人的图片和资料。在介绍什么是机器人的时候给学生们播放了一段录像片,使学生更加了解机器人;在介绍机器人的种类与功能时利用大量的图片进行说明;结合生活中的机器人和绘画作品中的机器人的造型来启发学生的造型表现让学生们了解机器人的造型不仅有人

的形象,还有车型、动物型、几何体型等等。在这一环节学生学习的非常认真而且感兴趣,达到了预想的教学效果。 反思本节课也有不足,如教师在教授与欣赏图片和了解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占用的时间过长,学生造型表现的时间稍短些,如果在这个环节能够更加合理的分配时间那么学生在造型表现和展览讲评环节会更合理。 苗新永 2015.9.4

小机器人活动教学案例

小机器人活动教学案例

机器人活动教学案例 山西省长治市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雷建军 一、活动背景 一些发达国家已经看好智能机器人教育对未来高科技社会的作用和影响,他们在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中都不同程度地对学生进行智能机器人知识的教育。在他们的课程中有让学生认识机器人的教学内容。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各种由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的作用。例如,介绍机器人的由来,要求学生搜集各种机器人的图片、小说或视频等资料。让学生分组讨论有关机器人的功用和局限性及可能对人类产生的影响等问题。这些内容主要穿插在科学概论、社会研究和计算机概论等课程教学中进行。我国中小学智能机器人教育方兴未艾,有识的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决策者和工作者应该抓住这一教育改革创新的先机,将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上。当今的教育是为以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打基础的。有超前意识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经济的发展趋势,思考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并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好基础。 二、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意识。 2、帮助学生运用机器人套件,设计、制作智能机器人,并进行比赛,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创造能力,培养他们的参与、竞争、实践、协作意识。 3、了解智能机器人,掌握相关信息,动手组装实践。

三、活动内容 搭建、调试智能机器人 四、活动重点 1、认识智能机器人,了解其种类、作用等相关信息。 2、运用乐高机器人套件,动手设计、组装智能机器人,并编写程序进行比赛。 四、活动难点 1、仔细观察,完成乐高机器人的制作。 2、学习、编写程序,完成机器的下载、调试。 五、活动对象 高段小学生 六、活动时间 50分钟 七、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乐高机器人、配件、程序资料、比赛光盘、计算机;红外发射仪。 学具准备:乐高机器人套件,零件分类摆好。 八、活动过程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组织教学导入活动 1、谈话: 80年代是PC时代,90年代是Internet时代,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将是个人机器人的时代,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一个崭新的机器

机器人教学的意义

把机器人教育引入校园,从发展的眼光来看,机器人肯定会越来越普及。有专家预言,从信息产业的角度看,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将是智能机器人时代。随着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与教材改革的深入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在信息技术教育中渗透机器人学科知识与机器人应用前景方面的教育已势在必行。机器人最早只是在工厂里使用,现在已经在娱乐、医院和家庭等日常生活中使用。如韩国、日本将为将自己打造为一个高技术国家,他们预言说,到2015-2020年,每一个韩国家庭里都将拥有至少一个机器人。将来机器人可能会像计算机、汽车一样家家都有,变成人类离不开的一个工具,那时人人都要进行机器人的学习,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接触到机器人。机器人教育也会越来越普及,而且可以学到比计算机更全面的知识,除了能够学到编程语言、程序设计以外,同时还能学到机电方面的知识,所以机器人进入中小学教育是当今科技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机器人融合了计算机、机械、电子、通讯、控制、声、光、电、磁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在活动中,既教会学生去思考,又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培养综合素质。学生通过亲手组装机器人系统、检测调整传感器、编制调试控制程序等工作,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知识水平得到提高,使学生的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都能得到全方位训练和提升,对进行学科知识渗透、培养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机器人进课堂后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综合素质提高、创新思维活跃,这正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机器人教育引入校园,对学生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获益。 其一,丰富学科生活,培养动手能力。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的青少年自己动手制作玩具及科学模具的能力日益降低,创造发明的意念也渐呈弱化趋势。所有令他们爱不释手的玩具均是玩具商生产出来的,亦即是需用钱买来的。长此以往,将使未来中国少年儿童的求生能力、自我创造能力不断减低、变弱,这对于一个民族的科学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自我组装、制造机器人不但会提升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同时也会从小培养学生养成凡事自己动手的良好生活习惯。 其二,锻炼意志品质,培养团队精神。机器人制作涉及相关领域多种门类的专门知识,青少年必须广泛涉猎,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机器人的制作过程,正是锻炼意志、培养

智能机器人综合实践活动课案例

七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课《智能机器人》案例 金禧中学余宇宏 一、活动背景 智能机器人是现代高科技的集成体,是21世纪的科技至高点之一。智能机器人集成了数学、力学、机械、电子、自动控制、传感技术、通信、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多项技术,是信息技术发展的综合体现,能全面激发学生对科技的兴趣,是中小学技术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的良好载体,在把智能机器人的教学内容渗透到综合实践课程中,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协作精神,符合新课改的精神。因此,我们开展了“智能机器人”这一综合实践活动课。 二、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意识。 2、引导学生运用机器人套件,设计、制作智能机器人,并进行比赛,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创造能力,培养他们的参与、竞争、实践、协作意识。 3、认识智能机器人,了解相关信息,形成感性认识,动手组装实践,并编写程序进行比赛。 三、活动过程 第一阶段 了解机器人: 1、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学习智能机器人。是因为智能机器人是现在高科技的集成体,是21世纪的科技产物。智能机器人集成了数学、力学、人工智能、通信、自动控制等领域的前沿理论和机械、电子、传感器、计算机等众多领域的高新科技。 2、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机器人。真正意义的机器人应该是一个具有一定智能

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是按照人类的某种方式进行工作的一种机器。 3、让学生了解机器人的特点。尽管机器人的外形、功能有千差万别的变化,但是任何一个智能机器人都应该具备三大功能即三大部分的机构:感知机构、职能机构和执行机构。 第二阶段 学习组装机器人: 1、学习机器人的基本机械构造。让学生通过视频的方式了解机器人的组装过程以及机器人的基本结构。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对简单机器人进行拆装。在拆装过程中,学生逐步的掌握机器人是由驱动装置即马达,以及控制装置即处理芯片组成。 2、学习机器人的感应器。将机器人的感应器分别给学生进行介绍,包括:红外避障感应器用于检测外界的障碍物,地面灰度感应器用于检测地面的颜色深浅,火焰探测感应器用于检测外面存在的火源,触碰感应器用于检测接触到机器人的物体,指南针感应器用于确定机器人所朝的方位。以此让学生掌握各类感应器的外观以及使用的范围。 学习编程语言: 1、学习机器人的基本运行指令。学生学习控制机器人的基本指令,包括前进FD,后退BK,左转LT,右转RT。并通过使用这些指令控制机器人做出各种各样的运动。在仿真环境中,让学生使用基本指令控制机器人完成布置的任务。任务由简到难,让学生控制机器人走正方形,正三角形,正六边形,正五角星。学生在控制机器人完成任务来掌握基本指令的知识。 2、学习机器人的重复命令。对基本指令完成的任务进行分析,引入重复命令REPEAT,让学生学习如何运用重复命令来使我们的程序编写更为简洁、高效。让学生运用重复命令将前面的任务进行完成,以对比的形式让学生了解重复命令在使用上的好处。 3、学习使用条件语句来控制机器人。这部分以走迷宫的任务,让学生了解如何使用程序来控制机器人对外界信息进行判断,以此来控制机器人完成走迷宫

认识机器人 教学反思

认识机器人教学反思 本课是小学六年级下册第十课的教学内容,在此课的教学中我主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选教学素材 素材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学效果,记得在第一次试教中, 为了介绍形态各异,功能不同的机器人,我用静态的图片素材,然后口头加以介 绍说明。通过教学,这种介绍方法学生不仅参与的积极性不高,而且很难不能体 会机器人的主要特征。发现问题后,我将大部分的图片素材,换成了视频素材。 实践证明动态素材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而且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 兴趣。将无趣的知识教学融入到趣味的素材展示中,学生的心情会变得轻松、愉 快,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 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 二、理论联系实际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如:为了引出机器人能按照人 们事先编制的程序工作,我特意安排了“按轨迹搬运机器人”的视频,学生通过自 己的观察,发现了机器人会按照我们事先为它画好的黑线行走、搬物。有了这个 视觉上的感知,学生就可以轻松的理解机器人的这个特征。又如:在得出机器人 的三个特征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我特意带了一个机器人,让学生观察,实 践。通过观察,学生体会到机器人有一定的机械结构和外形,并能完成一定的动 作。通过让机器人一下子变凶猛,一下子变温柔的实践,体会了它有自己的大脑, 会按照人们事先编好的程序工作。 三、注重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 未来是属于学生的,未来的机器人也需要学生去发明创造。因此学生创造能 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我安排了前后桌的同学一起设计未 来的机器人。在讨论交流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语言 表达能力。 四、注重知识的扩展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而机器人的相关知识有很多,(如:机器人的由来, 除了我介绍的机器人以外还有哪些机器人等等)教师不可能在40分钟能内满足 所有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因此课外的扩展显得尤为重要,而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 的今天,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有计算机,能在任何 时间任何地点根据需要进行学习。在这种环境下,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所限定的

聪明的机器人教学案例精编

聪明的机器人教学案例精 编 Jenny was compiled in January 2021

《聪明的机器人》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的结构特征与特异功能,机器人在生活和科技领域的应用; 2.透过任务驱动教学活动,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逐步发展,对机器人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 3. 关注科技发展,展开奇特而又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就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大胆进行想象,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机器人的功能和特点及其发展。 难点:如何合理选择和使用不同的材料组合机器人。 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视频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机器人的各种知识和机器人的实例。 二、教学导入 同学们,老师有一个问题要考考大家,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登上月球的是什么人吗() 板书课题:聪明的机器人

三、新授 (一)观看视频引入教学内容 21世纪被信息技术专家誉为智能机器人的时代,机器人在各行各业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机器人技术综合机械工程、电子工程、传感器应用、信息技术、数学、物理等多种学科,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高科技发展水平。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接触过机器人在影视作品中的机器人是什么样的请同学给大家描述一下。 学生积极举手描述自己生活中、电影中见过的机器人,课堂气氛活跃,教师适时导入新课: 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关于智能机器人的视频。() 观看过后:同学们举了这么多机器人的例子,我们从刚才的视频上也看到机器人具有类似人类的形体和较高的智能。那么,到底什么是机器人呢是不是只有在高科技实验室、科幻电影里面具有与人类相似的形体的才叫机器人呢 开始讨论,问题初步涉及到机器人的特征方面。现实生活中,机器人无处不在,并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你是否注意过商场的自动门、街头的取款机这就是机器人!机器人就在我们身边!那么人们是怎么定义机器人的呢 (二)以任务为驱动开展教学

《机器人》课例分析

《机器人》课例分析 陈巷中心小学杨珍珍 一、教学思路设计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机器人虽然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不常见到,但正因为这样,学生们对它才更加的好奇,有了好奇心,他们的学习就会娆有兴致。 第一环节通过教具设疑导入,请出机器人,引导学生观察欣赏; 第二环节认识机器人各方面作用的欣赏激趣使学生初步了解机器人的简单知识,使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较充分的满足; 第三环节出示基本形,与学生在互动探究中掌握机器人的结构组成;重点--先扶后放,在欣赏、分析、探究、设计、表现、评述等过程中,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对美术创造活动的兴趣。 第四环节是教学难点----学生能否大胆想象、设计和表达见解。这一难点我通过让学生欣赏课内外作品,启发学生意识到人与机器人的关系,大胆设计表现第五环节中学生通过展示、讲述画作想法,并评述拓展,启发学生对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关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热情。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具、背景音乐等。 学具:纸张、铅笔、橡皮擦、水彩笔、油画棒等。 二、课堂实录 一、【启发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位新朋友,大家一起欢迎他,好吗?生:好! 1. (1)请学生戴上机器人教具。 (2)模仿机器人动作。 师:它是谁?- 生:----机器人。 2.引出课题。 师:机器人能帮人们做不少事情,它是我们的好朋友。今日,我们就当一次

“小小科学家”,来设计又有本事,又神气的——机器人!(板书《机器人》) 二、【师生交流】 1、出示机器人教具,认识电影里的机器人: 师:刚才图片当中这些机器人是来自科幻影片中的未来世界,它是人们想象出来的。那目前我们世界上到底有没有机器人呢? 生:有。 2、生活中的机器人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生活中都有哪些机器人。 生:好。 师:机器人本领大,它能帮助人们做些什么?大家一起仔细观察。 (1)师:它正干什么呀?生:它正自由自在地游泳呢。 (2)师:吹笛子的机器人!生:悠扬的乐曲正从他嘴边飘出来呢。 (3)师:会哭泣的机器人。 (4)师:会跳舞的机器人 师:除了这些能表现自己,自娱自乐的聪明的机器人,人类还拥有其他种类的机器人。 (5)师:这个机器人在干什么呀?生:推着购物车买东西! (6)师:这个机器人在干什么呀?生:打扫卫生。 师:接着,我们再来看看其他机器人: (1)这是能够帮忙制造汽车的机器人。 (2)这个机器人它的名字叫“先行者”,它是我国独立研制的第一台类人型机器人,不仅会走路,说话,还会摇摇摆摆地跳舞。不过,“先行者”比起刚才看的其他的“演奏机器人”,技术上还落后不少,动作也不够灵活。所以,我们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将来才能发明出全世界最棒的机器人! (活动)师:接下来,我们有个小活动----《学机器人走路》,分别请四个小组派代表上台比赛,优胜者获得小机器人。 (3)出示各种形状, 师:这是什么形状呀? 生:圆形,方形,三角形…… 师:刚才这些是基本形!这些基本形跟机器人有什么关系呢? (课件)

《聪明的机器人》教学案例

《聪明的机器人》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机器人的结构特征与特异功能,机器人在生活和科技领域的应用; 2.透过任务驱动教学活动,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逐步发展,对机器人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 3. 关注科技发展,展开奇特而又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就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大胆进行想象,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机器人的功能和特点及其发展。 难点:如何合理选择和使用不同的材料组合机器人。 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视频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机器人的各种知识和机器人的实例。 二、教学导入 同学们,老师有一个问题要考考大家,你知道世界上最早登上月球的是什么人吗?(欣赏机器人动画和影像片断) 板书课题:聪明的机器人 三、新授

(一)??观看视频引入教学内容 21世纪被信息技术专家誉为智能机器人的时代,机器人在各行各业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机器人技术综合机械工程、电子工程、传感器应用、信息技术、数学、物理等多种学科,它代表着一个国家的高科技发展水平。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接触过机器人?在影视作品中的机器人是什么样的?请同学给大家描述一下。 学生积极举手描述自己生活中、电影中见过的机器人,课堂气氛活跃,教师适时导入新课: 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关于智能机器人的视频。(教师播放关于机器人比赛的视频) 观看过后:同学们举了这么多机器人的例子,我们从刚才的视频上也看到机器人具有类似人类的形体和较高的 智能。那么,到底什么是机器人呢?是不是只有在高科技实验室、科幻电影里面具有与人类相似的形体的才叫机器人呢? 开始讨论,问题初步涉及到机器人的特征方面。现实生活中,机器人无处不在,并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你是否注意过商场的自动门、街头的取款机?这就是机器人!机器人就在我们身边!那么人们是怎么定义机器人的呢? (二)??以任务为驱动开展教学 1. 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内容回答:什么是机器人?

ABB机器人教学案例

ABB机器人教学案例 一、产品的搬运及自动计数 1、当机器人的启动信号di2=1时,开始将产品从A处沿着半圆 弧搬运到B处的产品箱内,吸盘控制信号为do1; 2、每一个产品箱最多装3件产品,用参数srg1计数; 3、当产品箱装满3件产品,即reg1=3时,计数灯do2变亮, 等待3秒; 4、最后机器人返回最佳等待位置(1轴0度,2轴15度,3轴 -15度,4轴0度,5轴90度,6轴0度) 二、机器人沿三角形和圆形轨迹的运动 1、创建例行程序1,编写圆形轨迹的运动程序; 2、创建例行程序2,编写三角形轨迹的运动程序,并按如下要 求编写程序; (1)判断外部输入信号di2的状态,如果di2=1,则开始执行沿三角形轨迹运动,三角形轨迹用位置偏移功能Offs确定;(2)用FOR指令重复执行3次圆形轨迹的运动程序,圆形轨迹的运动调用例行程序1; (3)沿圆形轨迹运动完毕,等待3秒; (4)最后机器人返回最佳等待位置(1轴0度,2轴15度,3轴-15度,4轴0度,5轴90度,6轴0度)

三、机器人沿正方形轨迹的移动 (1)、例行程序名称为Rmove (2)、当安全门信号di10-1和机器人启动信号di10-2全部闭合后,机器人开始工作。 (3)、机器人的工作内容为:机器人沿正方形轨迹运动,正方形轨迹用位置偏移功能算出,重复运行2次后,指示灯do10-1变 亮,等待5秒后,指示灯do10-1熄灭。 (4)、机器人回到安全位置。 四、机器人位置偏移功能 (1)、建立工具坐标系和工件坐标系。 (2)、创建一个例行程序,编写机器人沿长方形轨迹重复运动两遍(其中一偏为正向的长方形,另一偏位斜向的长方形)的程 序,长方形轨迹的长宽分别是300mm和200mm,要求以长 方形的其中一个顶点为基准点,利用位置偏移功能确定长方 形的另外3个点。运动速度最高不超过V300,然后再主程序 中用调用该例行程序。 五、机器人焊接 (1)、机器人焊接轨迹为直径150mm的半圆; (2)、机器人运动速度最高不超过V300; (3)、用计时器记录每焊接一件产品的时间; (4)、焊接完三个产品后显示“Finshuing”,然后回机械零点,结束工作。

小机器人活动教学案例

机器人活动教学案例 山西省长治市城区青少年活动中心雷建军 一、活动背景 一些发达国家已经看好智能机器人教育对未来高科技社会的作用和影响,他们在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中都不同程度地对学生进行智能机器人知识的教育。在他们的课程中有让学生认识机器人的教学内容。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各种由计算机控制的机器人的作用。例如,介绍机器人的由来,要求学生搜集各种机器人的图片、小说或视频等资料。让学生分组讨论有关机器人的功用和局限性及可能对人类产生的影响等问题。这些内容主要穿插在科学概论、社会研究和计算机概论等课程教学中进行。我国中小学智能机器人教育方兴未艾,有识的信息技术基础教育的决策者和工作者应该抓住这一教育改革创新的先机,将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推进到一个新的水平上。当今的教育是为以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打基础的。有超前意识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经济的发展趋势,思考未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并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打好基础。 二、活动目的 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未知世界,积极参与实践活动的意识。 2、帮助学生运用机器人套件,设计、制作智能机器人,并进行比赛,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创造能力,培养他们的参与、竞争、实践、协作意识。 3、了解智能机器人,掌握相关信息,动手组装实践。

. 三、活动内容 搭建、调试智能机器人 四、活动重点 1、认识智能机器人,了解其种类、作用等相关信息。 2、运用乐高机器人套件,动手设计、组装智能机器人,并编写程序进行比赛。 四、活动难点 1、仔细观察,完成乐高机器人的制作。 2、学习、编写程序,完成机器的下载、调试。 [ 五、活动对象 高段小学生 六、活动时间 50分钟 七、活动准备 教具准备:乐高机器人、配件、程序资料、比赛光盘、计算机;红外发射仪。 学具准备:乐高机器人套件,零件分类摆好。 八、活动过程 】 (一)揭题导入激发兴趣组织教学导入活动 1、谈话: 80年代是PC时代,90年代是Internet时代,新世纪的第一个十

第1课 认识机器人

第1课认识机器人 备课时间:上课时间: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苏科版《小学信息技术(6年级)》教材“机器人”单元中的第1课,从结构上承领整个机器人单元的教学内容,从内容安排上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二、学情分析 本课学习之前,学生没有接触过实体机器人,学生的认知水平一般保持在虚拟编程机器人的初步印象上。教师在教学中,应突出机器人的历史、来源、分类和发展4个方向,并借助实物、图片等素材工具为学生提供感性知识。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初步了解机器人的概念。 (2)可以找出生活中的机器人。 (3)能够描绘出生活中机器人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机器人的历史和分类。 (2)掌握机器人的发展方向。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于新科技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机器人在生活中的运用实例。 教学难点:机器人的一般工作原理。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演示教学法、探究学习法。 六、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七、教学媒体或资源 多媒体网络教室、系统控制软件、实体机器人。 八、教学过程 (一)展示与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看过《变形金刚》吗? (播放《变形金刚》片段) (学生观看) 师:其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位金刚啊?其实这些能变形的金刚就是以生活中的机器人为原型,别以为它们离我们很遥远,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哦!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机器人的世界。 (板书:第1课认识机器人) (二)新授一:初识机器人 (首先了解机器人的概念)

师:介绍机器人的特点: (1)自动控制。 (2)结构形态。 (3)完成动作。 生:观察机器人的图片,听教师介绍。 师:看教材的相应内容,归纳机器人的历史、特征和起源。 (三)新授二:机器人的发展 师:机器人的发展经历了复杂的过程。 (打开图片) 第1步:第一代机器人。 示教再现型机器人。 (学生观察图片) 第2步:第二代机器人。 感觉机器人——有一定的知觉能力。 (学生观看相应图片) 第3步:第三代机器人。 智能机器人——最聪明的机器人。 (学生看图,并举例) 师:讨论,你的身边有哪些机器人在工作呢? 生:展开思考和讨论。 (四)新授三:机器人分类 师:刚才同学们介绍了那么多的机器人,可是我有点糊涂了,它们都是一家人吗?没有任何的区别吗? (学生分小组讨论) (教师播放相应的资料,引导学生探索) 师:按照功能的不同,我们可以给机器人分类,让我们来汇报一下自己的研究成果。 (学生汇报) (五)巩固与思考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机器人的很多内容,这些看似简单的机器人,其实凝聚了很多高新科技,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将去深入研究。 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的“实践园”,来为机器人做一份知识普及的小报吧!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