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血管内治疗颅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
临床研究 ・
血 管 内治疗 颅 内段椎 动脉 夹 层 动 脉瘤
薛绛宇 李立 白卫星 王子亮 李钊硕 许 岗勤 朱 良付 李天晓
【 摘要】 目的 回顾性分析 1 例颅 内段椎动脉夹层动脉瘤 的治 疗效果 。方法 7 20 年 5月至 08
2 1 年 2月河 南省人民医院介入科共 收治 l 01 7例颅 内段 椎动脉 夹层动脉 瘤接受血 管 内治疗 。3例栓 塞动脉瘤 的同时闭塞载瘤动脉 ,4例 采用血管 内重建技术 :2例支架辅 助弹簧 圈技 术 , 1 l 2例单纯 多个
L ,A e x g, A G 一ag L h osu , , — n Z in - ,IT nx o Dp r et iB IW i i W N l n ,IZ a— o XU —n i h l q ,HU Lag u L i —i . eat n g i f a a m
I tre t n lT e a y He a rv n i lH s i l Z e g h u 4 0 0 C ia n ev n i a h rp , n n P o ic a op t , h n z o 5 0 3, h n o a C rep n ig a to : I T a — i o E— i: r 1 i n i o r . 6 . o o rs o d n uh r L i n xa , ma l d . i a x a @ i 1 3 c r t p n
中国颅内外大动脉非急性闭塞血管内介入治疗专家共识(2021全文版)

中国颅内外大动脉非急性闭塞血管内介入治疗专家共识(2021全文版)颅内外大动脉闭塞与脑缺血性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
对于急性大血管闭塞所致的缺血性卒中,血管内介入治疗已被证实是时间窗内的有效治疗方案[1, 2, 3, 4, 5]。
而非急性大血管闭塞患者,临床表现可以是无症状或症状长期处于相对平稳状态,但应激状态下患者往往出现反复的脑缺血事件发作,或者卒中症状进行性恶化,还有患者可表现为认知、情感障碍等。
如何处理颅内外大动脉非急性闭塞,一直是神经科关注的热点问题。
目前国内对颅内外大动脉非急性闭塞的介入治疗缺乏统一的认识。
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部分脑血管病专家就上述问题展开讨论,从颅内外大动脉闭塞病变的定义及流行病学、术前评估、病例选择、介入治疗材料及技术、围手术期管理、并发症和药物使用等方面进行探讨,达成共识,以期为临床医师在颅内外大动脉非急性闭塞的介入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一、定义和流行病学多数颅内外大动脉闭塞患者由于存在广泛的代偿血管,可以无症状或者症状轻微,且难以判定脑血管闭塞发生的具体时间。
因此,目前对于非急性颅内外大血管闭塞尚无严格定义。
为区别急性颅内动脉闭塞治疗的时间窗,有研究将发病超过24 h的大脑中动脉闭塞称为非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6],其中闭塞时间超过4周以上的称为慢性闭塞。
导致颅内外动脉闭塞的病因较多,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心源性栓塞、血管夹层、烟雾病及脑血管炎等。
1.颈动脉非急性闭塞:颈动脉,尤其是颈内动脉的非急性闭塞是临床常见病变。
慢性颈内动脉闭塞(chronic occluded internal carotid artery,COICA)患者中有74%~94%为无症状闭塞[7]。
6%~26%的COICA患者发生闭塞脑血管相关的缺血性卒中事件,发病机制与低灌注或残端的血栓脱落导致栓塞有关。
血管内介入治疗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

ng,
PAERHATIRex
i
t
i,YANG Xi
aope
ng
(
Depar
tmen
tof Neur
o
s
urge
ry,Pe
opl
e
'
sHo
spi
t
a
lof Xi
nj
i
ang Uygur
,
,
)
Au
t
onomou
sRegi
on Urumq
i830001 Ch
i
na
[
Ab
s
t
r
a
c
t] Ob
e
c
t
i
v
e Toobs
CTA 检 查 发 现 动 脉 瘤;均 经 DSA 明
确诊断,
10 例为单发动脉瘤,
1 例多发动脉瘤合并烟雾
病,
1 例 合 并 后 交 通 动 脉 瘤;术 前 Hun
t
GHe
s
s 分 级:
0
级 8 例,Ⅰ 级 2 例,Ⅱ 级 1 例,Ⅲ 级 0 例,Ⅳ 级 1 例.
对 P1 段和 P2A 段动脉瘤,闭塞载瘤动脉风险高、血管
l
u
s
i
on Endova
s
cu
l
a
rt
r
e
a
tmen
t
so
fpo
s
t
e
r
i
o
rc
e
r
eb
r
a
la
r
t
e
r
y
d
i
s
【全文】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专家共识

ICAS的治疗
③ 合并高血压的ICAS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降压治疗的启动时机及血压 目标值应个体化。如无特殊,长期血压控制目标宜<140/90 mmHg, 原则为逐步平稳降压(B-NR级证据,强推荐);选择降压药物应充分 考虑患者全身靶器官损害及对药物耐受性的情况,可优先考虑长效降 压药物(C-EO级证据,中等推荐)。
ICAS的治疗
▪ 推荐意见: ① 药物涂层支架治疗sICAS可能是解决sICAS再狭窄和卒中复发问题的新的治疗手
段。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变及路径特点选择(B-R级证据,中等推荐)。 ②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sICAS可能是解决sICAS再狭窄和卒中复发问题的新的治疗手
段。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变及路径特点选择,还需要更高级别证据证实(CEO级证据,弱推荐)。 ③ 对于症状性再狭窄患者,推荐优先选用颅内专用治疗sICAS的药物涂层支架 (C-EO级证据,弱推荐)。
低压、半顺应性球囊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C-LD级证据,中等推荐)。 ② 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技术操作上建议缓慢充盈和缓慢泄压,扩张后进行较长时间的
血流观察,出现限流性夹层或弹性回缩应进行补救性支架置入治疗。建议球囊选 择直径为责任血管参考直径的50%~80%(亚满意扩张)(C-EO级证据,弱推荐)。
ICAS的治疗
ICAS的治疗
▪ ICAS的治疗方法包括内科治疗、外科治疗和血管内治疗。外科治疗因为 有较高的并发症,迄今没有得到全球范围内指南的推荐,而内科治疗与 血管内治疗一直在被探索以求证ICAS的最佳治疗。目前的证据仍然支持 内科治疗是ICAS的一线治疗方式。
(一)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及危险因素管理 ▪ SAMMPRIS研究奠定了强化药物治疗在防治ICAS中的一线地位,包括
ICAS的治疗
中国颅脑疾病介入治疗麻醉管理专家共识

药名 尼卡地平 拉贝洛尔 艾司洛尔
负荷量 0.1-0.2mg 0.1 mg/kg 0.5mg/kg
持续剂量 0.5-6.0 ug/kg/min
20-160mg/h 0.05-0.3mg/kg/h
3
麻醉管理
首选全身麻醉 降颅内压 甘露醇 0.25~0.50 g/kg PETCO2 30~35mmHg Glu 4.4~11.1 mmol/L 不推荐低体温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7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介入治疗的麻 醉管理
颈动脉支架、椎一基底动脉支架植入术、急诊动脉溶 栓术或联合机械取栓术
局麻、监护麻醉:患者清醒合作 全身麻醉:不合作患者、大部分后循环脑卒中患者以
及饱胃
8
血压管理
采用有创动脉压力监测,如果采用无创血压,至少3 min测量1次。 血管再通前应维持收缩压在140~180 mmHg,舒张压<105 mmHg。过高(收缩压>200 mmHg)或过低(收缩压<120 mmHg) 的血压是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诱导避免血压下降幅 度超过基础值的20%,血管升压药物的选择应基于个体化,推 荐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去氧肾上腺素,对于心功能不全患者可 给予正性肌力药物
13
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的麻醉 管理
帕金森病脑深部电刺激术的靶点主要包括丘脑底核、 苍白球腹后部以及丘脑腹中间核,此类手术患者I期在 局麻下安装头架进行cT扫描,计算目标核团的靶点, 然后进行微电极记录及刺激以确定靶点位置,监护麻 醉或清醒镇静以消除患者紧张恐惧情绪,配合手术; 电刺激疗效满意后进行Ⅱ期脉冲刺激器植入,全麻或 复合头皮神经阻滞均可满足手术要求。
中国颅内外大动脉非急性闭塞血管内介入治疗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导丝选择
导丝应具有足够的支撑力和灵 活性,以便于通过病变部位和
进行精细操作。
球囊与支架选择
根据病变性质和血管直径选择 合适的球囊和支架,确保支撑
力、贴壁性和Biblioteka 畅性。使用技巧熟练掌握导管、导丝、球囊和 支架的操作技巧,确保准确、 安全地将器材送至病变部位。
操作流程规范及注意事项
介入治疗定义
通过导管等器械,在影像设备引 导下对病变血管进行诊断和治疗
。
介入治疗原理
利用导管将药物、栓塞剂或支架等 输送至病变部位,达到局部治疗的 目的。
介入治疗优势
创伤小、恢复快、可重复操作,适 用于不同部位和类型的血管病变。
常用介入器材选择及使用技巧
01
02
03
04
导管选择
根据病变部位、血管直径和手 术需求选择合适的导管,确保
。
诊断方法
颅内外大动脉非急性闭塞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影像学检查,如CT血管造影(CTA)、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此外,脑电图、经颅多普 勒超声等检查也有助于诊断。对于疑似病例,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进
行综合判断。
02
血管内介入治疗原理与技术
介入治疗原理介绍
动脉夹层和动脉瘤形成处理
对比剂肾病预防与处理
密切观察、控制血压、使用抗血小板药物 等,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
水化治疗、减少对比剂使用剂量、使用肾 保护药物等。及时处理并发症,减轻患者 痛苦,提高治疗效果。
06
总结与展望
目前存在问题和挑战
介入治疗技术普及不足
尽管介入治疗在血管疾病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在部分地区和 医院普及程度仍然不足,需要加强技术推广和培训。
中国颅内动脉瘤破裂治疗指南2023版

中国颅内动脉瘤破裂治疗指南2023版概述这份指南旨在为医生提供关于中国颅内动脉瘤破裂治疗的指导,以确保患者能够得到最佳的治疗结果。
本指南基于最新的临床研究和专家共识形成,涵盖了诊断、治疗和后续管理的各个方面。
诊断1. 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表现包括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和颅内出血等症状。
患者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就医并进行相关检查。
2. 颅内动脉瘤破裂的诊断主要依靠脑部影像学检查,如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
脑血管造影(DSA)是确诊病情的关键检查手段。
治疗1. 对于破裂的颅内动脉瘤,早期的治疗目标是控制出血、减轻症状和防止再出血。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选择手术治疗(如动脉瘤夹闭术和动脉瘤内腔修补术)或介入治疗(如动脉瘤栓塞术)。
2. 在手术治疗中,医生应根据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和形态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
手术后需加强患者的监护和抗凝治疗,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3. 介入治疗是通过血管内导管将栓塞剂引入动脉瘤内,阻塞动脉瘤内腔,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介入治疗具有微创、恢复快等优点,但对医生的技术要求较高。
后续管理1. 患者在治疗后应定期进行复查和随访,以评估治疗效果和监测潜在并发症。
复查包括脑部影像学检查(如CT、MRI)和DSA。
2. 患者需终身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或抗凝药物,以预防动脉瘤再出血。
药物的具体种类和剂量应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3. 对于特定情况下不能手术或介入治疗的患者,可以通过保守治疗控制动脉瘤的生长和预防出血。
保守治疗包括规律的随访和严密的血压控制。
结论本指南旨在为中国颅内动脉瘤破裂的治疗提供指导,但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判断而定。
我们鼓励医生在治疗过程中将患者的利益放在首位,并积极应用最新的医学研究成果,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
请注意,本指南所阐述的内容仅供参考,具体的医疗决策应在临床医生的监护下进行。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全文)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外血管狭窄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原因及病理改变,众多研究证实中国患者以颅内动脉狭窄为主。
最近我国大样本观察研究发现颅内动脉早期狭窄≥70%是卒中复发的高危因素,而且随着合并危险因素的增多,复发风险也明显增加。
所以,目前的问题是:如何准确评估风险?如何更好的管理血压、血脂和血糖等危险因素?如何给予抗栓治疗方案?支架治疗和药物治疗该如何选择以及效果如何?为此,《中华内科杂志》编委会组织专家对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血管狭窄血管内治疗最新进展进行回顾,力求针对目前临床治疗方面较为混乱的认识提出一些思路和建议,供国内同行参考。
美国10%缺血性卒中患者是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所致,在中国这一比例超过30%。
研究显示对于狭窄≥70%的患者,症状性狭窄的动脉供应区1年卒中复发率高达23%。
近期一项关于中国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性疾病的研究(CICAS)显示中国缺血性卒中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为46.6%(其中19.6%患者合并颈动脉颅外段狭窄),研究同时显示伴随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入院时病情较重且住院时间更长,且1年卒中复发率伴随狭窄程度增加而升高(无狭窄患者为3.34%,50%——69%狭窄患者为3.82%,70%——99%狭窄患者为5.16%,完全闭塞患者为7.40%)。
因此探索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治疗方法及对该人群实施有效的二级预防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药物治疗关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药物治疗一直存在争议,WASID研究显示应用华法林及阿司匹林治疗后患者狭窄血管供应区1年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分别为11%及12%,显示了单纯药物治疗对疾病控制效果并不理想。
研究同时发现华法林治疗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高,即针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的二级预防抗凝治疗并无优势,因此药物治疗的焦点指向了抗血小板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颅内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颅内夹层动脉瘤(intracranial dissecting aneurysm,IDA)是指颅内动脉的内膜和中膜之间或中膜和外膜之间发生病理性夹层,导致动脉壁膨出,发生动脉瘤样扩张的病变。
IDA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但以青年和中年为高发期,是卒中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IDA好发于椎动脉,其次是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
该疾病的临床表现多样,与病变血管壁的病理损伤模式和管腔构型密切相关,可有头痛、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脑梗死和神经压迫症状等临床表现。
IDA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家委员会、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以及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青年医师委员会共同组织全国知名专家撰写并发布了《颅内动脉夹层的影像学诊断中国专家共识》,该共识初步提出了颅内动脉夹层的临床影像学诊断和分型标准,为该疾病提供了规范化的诊断标准。
随着介入材料的不断进步,血管内治疗逐渐成为IDA的主要治疗方式。
然而,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把握、具体治疗方式的选择以及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有效性等问题临床上尚存争议。
临床医生治疗该疾病多依据个人的经验,业界尚无关于IDA的治疗指南或共识,目前亟需制定行业共识来规范我国对IDA的血管内治疗。
因此,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神经介入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神经介入专家委员会组织全国知名专家共同撰写了本共识,旨在为治疗该疾病提供参考,规范该疾病的治疗流程,提高治疗效果。
一、手术适应证的把握IDA一旦发生破裂出血,尤其是在发病后1周内再破裂出血的风险很高。
IDA 发生SAH的患者病死率为19%-50%。
因此,推荐发生SAH的IDA患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早行血管内治疗或开颅手术干预。
治疗适应证和手术方式应多学科会诊讨论,多数治疗中心建议首选血管内治疗。
多数未破裂IDA的首发症状是头痛或缺血性症状,少数表现为压迫症状。
评估及预测未破裂IDA发生破裂出血和脑缺血症状的风险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
但目前未破裂IDA的出血风险仍无有效的预测手段。
有数据显示,以脑缺血症状起病的IDA,后续随访中可出现SAH,但总体病死率相对较低(0%-3%)。
伴有脑干压迫症状的IDA,可能出现症状持续进展或发生SAH,若无治疗干预,2年内的存活率低于20%。
早期的研究多推荐未破裂IDA的患者应尽早行手术或血管内治疗,预防IDA破裂出血。
但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IDA多数呈良性病程,建议症状较轻的未破裂IDA 患者先行保守治疗,同时定期行影像学随访。
保守治疗包括轻微症状的观察或对症治疗、急性卒中的治疗和再发缺血性卒中的预防性治疗。
推荐意见:(1)对于破裂的IDA,Hunt-Hess分级I-IV级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建议在有条件的医院尽早行血管内治疗;部分Hunt-Hess分级V级的患者,建议先给予生命支持治疗,病情稳定后再考虑血管内治疗。
(2)对于未破裂的IDA,评估一预测未破裂IDA发生SAH和脑缺血症状的风险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
一般原则是:无任何相关症状,且形态规则、体积较小的未破裂IDA,不推荐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有新发症状可随时行影像学复查,无症状者可每6个月定期行影像学复查;有缺血相关症状的患者,建议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对于反复缺血发作,或伴有神经系统(特别是脑干)压迫症状,或IDA影像学随访中出现体积增大或形态学变化,建议行血管内治疗,以减少缺血发作、减轻症状以及降低破裂风险。
(3)当双侧椎动脉IDA合并SAH时,如果破裂侧别较易判断,对破裂侧椎动脉进行闭塞不作为首选,因为闭塞破裂侧椎动脉后对侧病变会因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而增加破裂出血的风险。
因此,推荐破裂侧病变采用血管内重建性治疗,对侧未破裂病变可考虑一期重建性治疗或分期重建性治疗;如果患者夹层出血的位置不能确定,为了避免对潜在的、未得到处理的急性出血性夹层造成血流动力学压力的增加,推荐采用一期重建性治疗处理双侧椎动脉夹层。
二、血管内治疗的方式及技术要点血管内治疗的目的是减少或阻断IDA内的血流,修复破损的内膜,避免IDA 继续进展或破裂引起SAH或脑出血,减少缺血性事件的发生以及减轻对周围脑组织或脑神经等的压迫症状。
治疗方式包括闭塞性治疗和重建性治疗。
闭塞性治疗即采用栓塞材料闭塞载瘤动脉;而重建性治疗则借助血管内支架保持载瘤动脉通畅,同时利用栓塞材料和支架的血流导向作用促进动脉瘤腔内的血栓形成,达到栓塞动脉瘤并重建夹层病变血管的目的。
单纯弹簧圈栓塞IDA,不易完全闭塞IDA,且单纯动脉瘤腔内栓塞后有破裂出血的风险(占33%),因此不推荐用于治疗IDA。
(一)血管内闭塞性治疗血管内闭塞性治疗的目的是阻断血流进入夹层病变段血管内,包括载瘤动脉近端闭塞术和IDA及载瘤动脉闭塞术。
1. 载瘤动脉近端闭塞术: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的越来越少,主要因为载瘤动脉近端闭塞后远端可能出现逆向血流代偿,从而导致夹层继续进展,有动脉瘤复发和再出血的风险。
也有学者认为,如果夹层病变不累及重要分支,载瘤动脉近端闭塞效果较好;累及小脑后下动脉等重要分支则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2. IDA及载瘤动脉闭塞术:该术式是IDA最有效的治疗方式,可以同时闭塞夹层病变近端及远端,避免血流逆流进入IDA内引起破裂出血,被认为是治疗出血性IDA最可靠的技术。
但也存在着术后出血、缺血以及占位效应加重等潜在并发症。
选择该术式有前提条件,即要求闭塞后的代偿血供充分。
在永久性闭塞之前,有时需要行球囊闭塞试验评估侧支循环情况,期间需要监测患者的神经功能情况。
若侧支循环不完全,闭塞性治疗可能引起脑梗死。
当病变累及重要分支(如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小脑上动脉、基底动脉大的穿支动脉等);或病变位于优势侧椎动脉,对侧椎动脉发育不良或缺如;或存在其他代偿不充分的情况,则不能单独施行载瘤动脉闭塞术,可采用支架重建性治疗或载瘤动脉闭塞术联合搭桥手术来治疗。
技术操作要点:该术式先将微导管置入夹层段动脉,使用弹簧圈对动脉瘤瘤腔以及载瘤动脉由远端向近端进行填塞。
如果载瘤动脉不影响重要分支,为了避免IDA再次复发,强调近心端至少2-5mm的正常动脉也要进行栓塞。
(二)血管内重建性治疗血管内重建性治疗包括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术和单纯支架置入术。
使用支架技术的目的是覆盖夹层病变段的血管和动脉瘤,重塑病变段血管,减少进入夹层病变内的血流。
随着材料和技术的进展,目前重建性治疗的可靠程度逐渐提高,临床应用比例也逐渐增加。
1. 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术:该术式已成为血管内治疗IDA的重要方式,理论上不仅可闭塞IDA,同时可保持载瘤动脉的通畅。
许多文献报道显示,应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IDA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该方法仍存在术后出血和复发等风险,其疗效还有待于长期的临床观察。
支架置入术治疗IDA的原理在于置入支架减缓甚至改变了动脉瘤瘤腔内的血流,促进动脉瘤瘤腔内的血栓形成,同时支架的径向支撑力压迫内膜瓣使其贴附于血管壁,使IDA闭塞;另外,支架还可作为新生血管内皮细胞附着的框架,促进内皮的修复,达到解剖愈合。
有研究证实,近年来兴起的新型血流导向装置(Pipeline支架、Tubrige支架等)在IDA的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但由于IDA常发生于穿支动脉较多的区域,血流导向支架置入术后相关穿支事件仍是临床需要关注的风险。
近期一项基于破裂椎一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的回顾性研究显示,血流导向装置治疗与载瘤动脉闭塞术相比,具有相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因此,血流导向支架在急性破裂IDA中的应用仍有待于进一步评估。
2. 单纯支架置入术:该术式一般主要用于未破裂IDA的治疗。
支架置入术后数月需要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可能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因此,单纯支架应用于破裂性IDA目前尚存在较大争议。
有研究报道,采用多支架重叠放置技术、提高支架的金属覆盖率或使用新型血流导向装置能增加血流导向作用,提高支架治疗IDA的效果,但其作用尚需更多的临床研究来验证。
近年来,国产Willis覆膜支架以其良好的顺应性在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面带来了一定的突破。
对于夹层节段较小、无重要分支且血管条件允许支架到位的IDA,也可选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
但因覆膜支架手术适应证的选择较严格,目前在IDA治疗中的应用仍较局限。
技术操作要点:IDA的重建性治疗多采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术。
选用支架前需精确测量夹层病变段动脉的长度,选用型号合适的支架,保证支架释放后能覆盖到夹层病变的全段,并尽量做到支架超出病变远近端至少各5mm,以减少病变复发。
如果条件允许,优先选用高金属覆盖率支架或采用多支架重叠释放技术。
由于IDA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形态学表现多样,可表现为梭形扩张(夹层病变环形累及病变段血管)、侧方突出(横断面上夹层病变仅累及部分管壁,未环形累及全部管壁)或不典型扩张(DSA仅见不典型扩张,可见夹层病变血管段对比剂滞留)。
IDA呈梭形扩张时,破裂出血点常较难判断,多先进行瘤腔内的弹簧圈栓塞,再使用预留的支架导管释放支架(支架后释放技术),能进一步压缩前期释放的弹簧圈,达到动脉瘤瘤腔内弹簧圈分布均匀致密栓塞的目的。
当IDA 呈侧方突出时,出血点一般为侧方最突出部位,因此先重点填塞动脉瘤瘤顶,然后填塞瘤体和瘤颈。
为了减少复发,通过提前到位的支架导管在载瘤动脉释放支架;也可以先释放支架,然后通过支架的网眼进行栓塞(Mesh 技术)。
而对于DSA显示为不典型扩张的IDA,由于常无足够的空间来释放弹簧圈,或者是支架释放后损伤的内膜贴壁复位致使动脉瘤在DSA上不显影,因而无法填塞弹簧圈,建议使用单纯支架置入技术。
IDA常合并动脉瘤近心端或远心端的狭窄,如果载瘤动脉狭窄严重影响血管内操作或影响支架打开,可酌情使用球囊先行载瘤动脉扩张术,然后再行支架置入术。
三、血管内治疗的手术并发症血管内治疗IDA的主要并发症有术中或术后出血、术中或术后缺血性并发症、术后占位效应加重以及术后复发等。
即使术前评估显示代偿血流充分,载瘤动脉闭塞后仍可能发生缺血性并发症。
支架重建性治疗的患者术后可能出现术中或术后出血、脑缺血、脑神经麻痹等。
据一项多中心研究报道,血管内治疗IDA,脑或脊髓缺血的发生率为6.2%,术后破裂或再出血的发生率为1.8%,脑神经麻痹的发生率为0.9%。
由于多数为回顾性研究,文献报道可能低估了并发症的发生率或出现报道偏倚。
血管内治疗的长期疗效如何,目前还缺少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来证实,血管内治疗后的复发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据报道,采用支架重建治疗IDA的复发率为5%-26%。
文献报道,影响IDA血管内治疗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有:IDA的大小、动脉瘤瘤腔内弹簧圈的栓塞程度、动脉瘤是否累及重要分支、支架的数量、病变区支架的金属覆盖率以及上述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