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在方法论上的相同点的例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在方法论上的相同点的例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在方法论上有一些相同点,例如:
1. 实事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都认为,对待事物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要尊重事实、科学研究,而不是附会想象、主观臆断或者信口开河。
2. 辩证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都注重辩证思维,即看待问题时要看到矛盾的两个方面,不断进行分析、研究,从而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3. 社会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都强调社会实践对于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即理论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和实践的验证。
4. 人民至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都关注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福祉,秉持人民至上的思想,致力于为人民谋利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国家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浅析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指导思想,我国的建设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因此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建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世代相传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今天要发展繁荣文化,实现四个全面,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利用。
当代中国文化研究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三种形态,一个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一个是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个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马克思主义和这三种文化不是平面关系,而是指导和被指导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个异议不太大,关键是马克思主义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
有种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相互补充,相互丰富的关系,也就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看成是一种平面的关系,这种观点是片面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它不是平面的关系。
而是国家意识形态和国家意识形态资源的关系。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意识形态的思想资源,它和马克思主义不是相互补充、相互作用、相互丰富的。
因为马克思主义可以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边汲取营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就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很多思相营养,包括毛泽东的一些俗语,包括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表达,包括一些思想火花,包括一些思想资源,都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借鉴。
但这只是思想资源,它只是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和世界观没有根本改变。
二、马克思主义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科学的思想定位一方面中国五千年生生不息、没有中断的中华文明,表现出强大的文化生存力和创新力,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这是无疑的。
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传统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这也是肯定的。
马克思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认识和理解

马克思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一个复杂而有意义的问题。
虽然马克思主义是西方思想的产物,但它的许多核心原则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相似之处,可以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找到共鸣。
这种结合不仅有助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还可以为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现实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
首先,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都强调人类命运的共同体意识。
马克思主义强调无产阶级的团结和共同利益,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以全人类的利益为出发点。
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强调“天下为公”的思想,强调个体与整个社会的紧密联系。
这种共同的价值观可以促使人们关注公共利益,协力解决社会问题。
其次,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都注重社会公平和正义。
马克思主义强调消除阶级差别,实现社会公平,让每个人都能拥有基本的生活条件和发展机会。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仁爱”、“和谐”等重要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
这些观念都是关于社会正义和公平的,与马克思主义追求公平的目标相契合。
第三,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都关注人的自由和解放。
马克思主义强调人的自由解放是社会进步的关键,反对剥削和压迫,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个体的修养和自我解放,通过内在的修炼达到自由与解脱。
这种关注个体自由的价值观为马克思主义的个人解放提供了思考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些方面的结合,启示我们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比如,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的社会制度和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导致了社会不公和人的自我价值感丧失。
通过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我们可以重新思考如何回归传统文化的智慧,强调社会公平和个体解放,推动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这种结合也提醒我们不能盲目崇拜传统,而应该根据时代的需求和社会的发展,对传统进行批判性的分析和重新诠释。
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是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关键,通过批判性思维能够发现传统文化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新的改革和创新的方案。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相互融合、交流和影响的现象。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又需要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等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具体实践路径。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来的独特文化形态和制度体系,涵盖了诗、书、画、礼、乐、易、春秋、战国、官学等众多方面,对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念、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可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有益的思想,如仁爱、诚信、孝道、禅宗、道教等,这些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人性本质的论断和社会公正的理念不谋而合。
通过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体系和哲学思想,可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更为丰富的思想资源和理论支撑。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应用具有积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制度与实践经验,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如古代的官学制度、科举制度等,虽然已经被淘汰,但是在当今社会的政治、教育、招聘等方面仍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需求相结合,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发展需要的新制度和新模式,推动中国向更加公正、和谐、文明的方向发展。
最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交流、借鉴、补充和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在保持原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与经验,推出符合当代中国发展的新理论、新概念、新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也需要与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相结合,进行必要的革新与创新,使其不断适应时代的变化,同时又不失其独特的文化精髓。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但它们之间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和排斥关系,而是相互交流、借鉴和发展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摘要】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并焕发出新的活力。
马克思主义认识到传统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指出了传承文化的必要性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促进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如孝道、礼仪、忠诚等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反映出马克思主义的人文关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致性。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乃至哲学思想的影响,使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得以传承并持续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提供了新的动力和方向。
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需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支持和倡导,以实现文化传承的目标和使命。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理论指导、发展、融合、核心价值、持续发展、活力、指导、支持。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体现在对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理论指导上。
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精神的载体。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长河中的珍贵财富,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基因。
马克思主义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指导人们认识和珍视传统文化,并将其发扬光大。
马克思主义认为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对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有着积极的影响。
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激发民族创造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马克思主义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引领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实现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
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智慧和价值观念,其中包含着对人生、道德、社会等方面的深刻思考和指导。
这些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对于当今社会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和谐具有重要启示和指导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瑰宝,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什么说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

为什么说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密切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和内容上有着很多的共同点。
首先,从哲学理念上说,两者都强调辩证思维。
马克思主义强调要辩证地看待问题,而中国古代就有诸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动兮静所伏,静兮动所倚”这样强调福祸、动静辩证关系的名句;马克思主义强调事物是对立的统一,互为条件、互相依存,而在中国文豪苏轼就曾在他的《颜乐亭》中说:“美必有恶,芬必有臭”,说明美好与丑恶,芬芳与腐臭是对立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中有量变引起质变的重要思想,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之类的名言警句则十分明确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量变与质变的思考。
在内容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着相当多的共同点。
比如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质是研究人的本性。
以人为本不仅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实质与核心内容,同时也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论断还是荀子“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警言都包含着“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这些都是两者“以人为本”思想的共识。
又比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警句不绝于耳,这是都十分重视实践的表现。
可以说,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是具有很多的共性的。
当然,我们要看到,除去文化的相似性,二者在社会理想上的相似性更是加速了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进程。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社会发展的至高理想是建立一个大同社会,是一个“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社会,是一个“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社会,是一个“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的社会。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强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化瑰宝,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传承。
将这两者相结合,可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指导。
首先,在价值观念方面,马克思主义强调的共同富裕、公正平等的社会目标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相契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兼容并包、厚德载物的价值观念,可以为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提供重要借鉴。
其次,在社会关系方面,马克思主义强调劳动人民的解放和阶级斗争的现实性,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这可以提醒我们,在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不仅要关注人与人的平等和公平,还要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
再次,在教育培养方面,马克思主义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塑造人的品德修养。
将二者结合,我们可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传统文化底蕴的人才,使他们既具备先进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又具备丰富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最后,在外交交往方面,马克思主义强调国际无产阶级的团结和反帝斗争,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和平合作、互利共赢。
这可以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倡导多边主义、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理念提供有益启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可以为我们在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程中提供指导。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注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原则,同时也要保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
只有在这样的合力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更好地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是对两者的传统发展的继承和创新,也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一种有益的探索思路。
下面将继续探讨这一主题。
首先,在社会制度方面,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了仁义道德、礼儒均衡的治理理念。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一、引言中国是一个有着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而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探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与发展。
通过研究二者的共性与异同,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性1.历史观:马克思主义强调历史的辩证法,认为历史是不断前进的过程。
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传统和现代之间的联系,注重历史文化的传承。
二者都强调了对历史的尊重和学习。
2.人民观:马克思主义将人民群众视为历史的创造者和发展的主体。
中国传统文化则强调以人为本,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二者都强调了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价值。
3.社会观: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的阶级性,而中国传统文化注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者都强调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融合1.坚持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而马克思主义则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思想。
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既要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又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2.发挥文化的感召力: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马克思主义则提供了科学而系统的分析方法和思考框架。
将二者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3.思维方式的整合:马克思主义注重实践、实证和实用,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智慧、内涵和修身养性。
二者结合可以使我们的思维方式更全面,既注重实践问题的解决,又注重内心情感和道德修养。
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创新1.建立哲学体系: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相结合,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的哲学体系。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思想,为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2011-08-22 09:02宣讲家陈先达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字号:(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
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
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提要:报告从阐释文化的定义展开,并对世俗形态和理论形态的文化进行了分别论述。
报告指出,文化观念上的绝对主义是片面的,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
文化的先进性主要表现为制度的进步性。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先进性的因素,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要把这些先进性因素变为当代中国的文化传统。
在当代中国,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具有导向性的新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包容性,但由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同时代的,具有不同社会功能的文化,两者的结合一定会有矛盾。
一、小文化与大文化文化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的大问题,在日常生活和理论方面也是一个重大问题。
在日常生活里,报纸也好,舆论也好,使用频率最高的词就是文化。
喝酒有酒文化,喝茶有茶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穿衣服有服饰文化,搞旅游有旅游文化,我最近还发现了高尔夫文化,前些年丰都城还出了鬼文化。
生活里面到处是文化,文化变成一个高品牌的标语了,哪里有文化哪里的品位就高。
现在有这么一个问题,就是几乎每一个学科都讲所谓文化,道德讲人的文化,搞政治讲政治文化,打仗有军事文化,宗教有宗教文化。
日常生活里这样,理论领域也是这样的。
至于民族,那就更不用说了。
有什么样的民族,就有什么样的文化。
比如满民族有满文化,蒙古族有蒙文化,汉族有汉文化,这是按民族划分。
按地区,自古都是这样的,河南有中原文化,江苏有吴文化,湖南有湘文化或者是楚文化,江西有赣文化。
基本上,文化无所不在。
西方人说,文化是空气,无所不在,可抓呢又抓不住,谁也说不清楚什么叫文化。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有两个学者出了一本关于讨论文化概念的书,说文化概念有160多种。
现在,估计文化概念不止200种。
为什么大家都讲文化,可是又没有任何人能明确的说出什么是文化呢?这是由文化的特性决定的。
文化具有广泛的渗透性,每一个领域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给文化下一个定义,形成了文化多元化的、各具特色的定义,使得文化很难给予一个统一的、确切的、大家一致赞成的定义。
我只能对现在所有的文化定义概括一下,用“一、二、三、四”这四个数来说什么是文化。
“一”是讲一元化的文化定义。
这个定义现在有很多人在用。
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不同于自然界的东西。
这是我们讲的“一”。
表现在物质里面,我把它叫做物质文化;表现在人的组织和行为里面,我把它叫做制度文化;表现在人的观念里面,我把它叫做观念文化。
总而言之,文化就是人所创造的一切,不同于自然界的都叫做文化。
我个人是不同意这个定义的。
我认为,这个概念有它的优点和缺点。
优点是它指明了文化是人所创造的这个特点。
这个定义最大的缺点是区分不了文化与社会、文化与文明。
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文明是物质文明、制度文明、观念文明。
文化等于文明,文明等于社会,基本上是这么一个思路。
在我个人看来,这个思路有两个缺点。
第一、它说明不了文化从哪来的。
第二,它没有办法把文化和社会区分开来,它也没有办法把文明和文化区分开来。
在我看来,文明和文化是有区分的。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概念,表明了社会进步的一种尺度,它与野蛮相对称的。
而文化是社会结构的概念,表明社会是怎么构成的。
这两个概念不能划等号。
文明大体上沿着社会形态的变化,是一个前进的上升的过程,依次有封建社会文明、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
我认为文化的发展就像万里群山一样,有高峰有低谷,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是高峰,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各有高峰,后人很难超越。
我们可以说,现在的文明发展程度远远超过唐代,但谁也不敢说我的哲学思维比老子、庄子的思维水平更高。
文化和文明不是同步的。
所以这个定义有优点也有缺点。
这就叫做“一”。
“二”比较简单。
整个社会分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文化是上层建筑,这就是“二”。
这个定义有优点,也有缺点。
优点是简单明了,指明了文化的上层建筑的性质。
缺点是比较狭隘,排除了非上层建筑的属于文化形态的东西,包括逻辑、语言、技术等。
很长时期以来,我们使用的是三分法——政治、经济、文化。
从马克思到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再到我们党的十七大以前,基本都是三分法,文化是不同于经济、政治的观念形态,政治、经济不等于文化,但是文化必然要渗透到政治、经济里面,这是十六大提出来的。
三分法的优点是结构比较清楚,指出文化是不同于经济和政治的观念形态。
到了十七大成为四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跑进个“社会”来了。
现在我们讲四位一体,就是整个社会结构分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四部分。
“一、二、三、四”说起来好像很多,实际上就是二分。
一个是广义的文化“一”,是大文化观。
“二、三、四”属于一类,都是把文化看作是观念形态的东西,这是我们通常讲得狭义的文化观,小文化观。
大文化观就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都是文化。
过去经常有人这样说,梁启超就持这样的观点。
他说,“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
”文化就是人的生活样式,这基本上是大文化概念。
小文化观是“二、三、四”,把文化限制在观念形态。
西方有名的人类学家泰勒提倡小文化观念的定义,认为文化包括知识、信念、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习惯以及人的其他一些能力。
陈独秀讲的也是小文化观,他认为文化就是文学、艺术、美术这一类的事。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讲的,整个社会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观念性的文化又作用于政治和经济。
这基本是一个小文化观。
从我个人来看,大文化观、小文化观从功能来说各有其用,大文化观对于人类学、考古学来说是有用的,像考古学里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实际上讲的就是整个人类的生产观念总的状况,包括生产工具、生活工具,也包括生产工具、生活工具所附带的观念。
而狭义的文化观或者小文化观,是把文化限制在观念性上,对于哲学、社会学的研究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它能区分整个社会的结构。
社会是怎么构成的?有政治、经济、文化,可以区分出物质、意识。
大文化观在哲学里没有办法用,你穿衣服不能穿文化,你吃饭不能用吃文化,你喝酒不能用喝文化。
所以要区分社会结构、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区分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必须是小文化观。
只有这种小文化观,才能知道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建设什么。
小文化观念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说,应该是有效的指导原则。
你要培养民族精神,培养创造力、凝聚力等,你就必须发挥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概念的作用,不能用无所不包的文化概念。
所以文化只有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才能显示文化的重要性,才能显示文化对于经济政治的渗透性。
我个人一直坚持着小文化观,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精神领域的东西。
根据文化唯物史观的观念,文化应该是社会结构的一个部分,它应该与经济政治相结合组成一个社会形态,一个社会结构,而不应该把文化等同于文明,等同于整个社会。
我们经常说,文化是什么?经常使用的是文化底蕴,是一种内涵。
人与动物不一样,动物只有一种需要,就是生存的需要。
人既需要有物质生产来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又需要有文化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所以才有文化和物质之间的区分问题。
你要把一切都叫做文化,那就混在一起了。
至于马克思一再强调,人是按两种尺度来建造的,结合这项尺度和自己内在的尺度,按照美的观念来进行生产,人是一种文化创造。
所以动物只有一个世界,那就是它所依赖的自然世界,而人是有两个世界的,既有客观的自然世界,也有人自己所创造的世界,也叫人化的世界。
人化的世界既包括人化自然,也包括人从改造世界中所创造出来的文化形态、观念形态。
说文化是观念形态,是精神领域,是意识世界,但绝不意味着文化是一种纯粹的观念。
文化离不开物质,必须有物质载体,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关系。
比如树根不是文化,根雕才是文化;石头不是文化,但是石雕是文化;沙土不是文化,但沙雕是文化;冰雪是自然物,但是冰雕是文化。
这是因为各种雕塑、各种艺术品都要人类对自然物进行加工,加上自然界本身没有的东西,多出来的一点东西就是人的文化观念、人的审美情趣,所以自然界不是文化,但是文化离不开人对自然的改造,离不开自然的物质。
在文化里,有对于自然物的改造所形成的文化观念,也有一种虽然不对自然物进行改造,但是可以通过对自然物的审美把握,形成具有象征性的、符号化的文化观念。
但是这种象征性的文化也不能离开物质的载体,是对自然物的一种把握。
比方说,大家知道夕阳、芳草都是自然物,但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就变成了具有诗意的文化观念。
袁枚的《随园诗话》讲了这个问题,“夕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是绝妙词。
”只要你能理解它,都是绝妙好词,它就是一种文化的把握了。
再比如山、水,都是自然物,不是文化,但变成山水画就是文化了。
山水画是中国绘画里的非常重要的内容。
天下的自然物,花鸟虫鱼都是自然物,但是艺术化以后,都变成文化。
花的文化在中国文化里非常多,莲花代表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代表一种气节、杨柳代表送别,这都表现了一个民族所具有的文化象征,可是这种文化象征又不能够离开自然物本身的属性。
这一点说明什么问题呢?就是说文化虽然是观念的,但决不能把它归结为内心世界,它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关系,离不开人对自然的改造和把握。
文化不仅是一种审美观念,一种文学艺术,还包括各种实践的理论升华。
哲学、道德、法律、宗教、风俗习惯等都是文化。
总而言之,文化的观念世界是精神世界,但是以物质为载体的一种观念世界,而不是单纯的内心世界,所以文化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关系,或者说离不开人对于自然的改造,离不开人对自然的艺术加工,离不开人对于自然的审美把握,也就是说没有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就不可能产生文化。
文化不仅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关系,文化也离不开人与人的关系,离不开社会关系。
既然文化是一种观念形态、一种精神世界,表达的是人的情感、理性、精神,可是为什么同样都具有理性、具有精神、具有观念的人在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文化观念呢?这是因为文化离不开每个时代的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也就是说文化是不能用人性来解释的,每一个时代的文化只能由它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来解释。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里特别提了,观念性的文化是作为政治经济的一种反映。
这就是我讲的什么是文化?文化是属于上层建筑的观念形态,但是它离不开物质载体,离不开人与自然的关系,更离不开人与人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
二.理论形态文化与世俗形态文化文化有两种基本形态,世俗形态和理论形态。
世俗形态分成三种,一种是日常生活的文化观念;第二种是民间文化;第三种是大众文化。
梁思明先生强调的文化是生活的,大体上是指人的生活方式中的一种文化观念,是一种世俗形态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