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论文

合集下载

有机化学与生活论文1000

有机化学与生活论文1000

有机化学与生活论文1000随着一些具有明显生理活性、结构新颖的天然有机化合物以及天然高分子材料等新型有机功能物质的发现、制备和利用使得有机化学在生活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1有机化学发展在食品领域的应用为了便于保存,改善食品的感官性状,保持或提高食品的营养价值,增加食品的品种和方便性,食品添加剂应用到了食品领域。

例如:酶制剂一具有生物催化能力酶特性的物质,主要是加速食品加工过程和提高食品产品质量;增味剂一补充,增强,改进食品中原有口味的物质;防腐剂能一抑制食品中微生物的繁殖,防止食品f败变质,延长食品保存期。

其中防腐剂用的最普遍。

2有机化学发展在生态环境领域的应用针对严峻的环境问题:如何处理白色污染?如何处理废物并实现废物再利用?甚至实现零排放?都可以利用有机知识来初步的解决。

例如:Fenton氧化法深度降解HM 生产废水――HA具有爆速强、能量大、热安定性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制备混合炸药、火箭助推剂和高能发射药等,然而在其生产和使用过程中排放的废水含有多种有毒物质。

因此,Fenton氧化法被发明出来后,立即被广泛利用,它由过氧化氢和亚铁离子组成氧化体系,通过催化分解产生羟基自由基进攻有机物分子,并使其氧化二氧化碳,水等无机物质,从而实现对难降解物质的深度氧化。

[2]Np的环境化学研究进展一_Np作为长寿命、高毒性的人工放射性核素,在乏燃料所包含的核素中占有较大的份额。

若这类核素释放到环境中会对环境构成很大的威胁。

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主要有核的国家将Np作为高放废物进行深地质处理。

但是,还是会污染地下水,从而影响人类的健康。

现在根据它的溶解行为和迁徙行为进行研究来减少Np的污染。

[3] 3有机化学发展在医药领域的应用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都被应用到了药物研究领域。

早在中国的古代,酿酒技术和。

这类药物主要通过减少钠和体液潴留,降低血容量而使血压下降。

此类药可单独使用降低血压,也可与其他降压药联合使用。

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优选4篇)

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优选4篇)

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优选4篇)有机化学实验中常遇到需要对液态有机物进行干燥处理的问题,其目的在于除去化合物中存在的少量水分或其他溶剂,如在有机化学实验中,常有一些合成液态有机化合物的实验,如乙醚的制备、乙酸乙酯的制备、溴乙烷的制备以及环己烯的制备等,在这些合成实验中,产物常常要经过洗涤、干燥,并最终通过蒸馏才能达到一定的纯度。

干燥剂的使用能够体现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培养化学实验能力,所以干燥是有机化学实验中经常用到的重要操作之一1干燥的意义和作用在合成液态有机化合物的实验中,为了得到较纯的产物,往往需要进行蒸馏操作,但液体中的水分有可能与液体形成共沸物,在蒸馏时就有过多的“前馏分”,造成产物的严重损失,最终导致产率严重降低。

在许多合成反应中,需要严格的无水条件,但试剂中的水分会严重干扰反应,如在制备格氏试剂或酰氯的反应中若不能保证反应体系的充分干燥就得不到预期产物。

有些化学反应是通过分析产生的水来判断反应进程的,而反应产物如不能充分干燥,则在分析反应进程时就得不到正确的结果,甚至可能得出完全错误的结论。

液态有机化合物中水的混入往往是由于萃取、洗涤等操作带入的,反应溶剂中水的混入往往是由于在溶剂制造、处理或者由于副反应时作为副产物带入的,另外,反应溶剂在保存的过程中吸潮也会混入水分。

水的存在不仅对许多化学反应,也对重结晶、萃取、洗涤等一系列的化学实验操作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反应溶剂的脱水和干燥在化学实验中也是很重要的,是经常进行的操作步骤。

尽管在除去溶剂中的其他杂质时往往加入水分,但最好还是进行脱水后再使用。

上面所述所有情况中都需要用到干燥。

干燥的方法因被干燥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要求干燥的程度不同而不同,如果处置不当就不能得到预期的效果。

所以,干燥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干燥剂选择不好,则除杂效果不好;干燥剂用量少,除杂效率就会降低;干燥剂用量偏多,则可能吸附部分液态化合物,使产物的最终产率降低。

(有机化学专业论文)化学精度计算及其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有机化学专业论文)化学精度计算及其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

正在输入为您倾心整理,淘宝小店正在输入为您倾心整理,淘宝小店正在输入为您倾心整理,淘宝小店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Figure2—2∥v箨luesofHar『Imettregressionbetween△BDEsw.subsntuem啄’conslan协forx—zhom。

Iysisof4.Y-C6H4.X—Z.X=BH,CH2,NH,O,SiH2,PH,andS.Z=F,H,Me,andLi./对于x.Me键,取代基效应的大小和方向几乎与x—H键相同,BH—z除外,分别为cH2.z(小r,小矿),NH—z(大r,大矿),o—z(大r,大矿),s狂{2一及小r’小矿),.Pli(小r'小矿)和s—z(大r,大∥)。

而对于Y_c6H4一BH—Me,BH—Me键存在良好的Hammett关系“-:O.95)’与BH.H键的结果迥然不同(FO.49),前者反应常数是O.4,而后者的反应常数几乎为零。

对于x—F键,取代基效应远小于x.H键。

例如,o—FBDE的矿为1.2,远小于。

一HBDE的4.o。

cH2一F,siH2一F'PH.FBDEs的矿均为负值。

但是x=BH是个例外:BH.F的,为o.2,大于BH-H的o.O对于x一【.i键,取代基效应大于x-H链。

所有的x—LiBDE都很好的符合了H锄mett方程。

例如,cH2。

LiBDE的,=3.2,远大于cH2一HBDE的o.6。

2.5.4甜取代基效应的影响对于Ph.BH,H,Ph—cH2。

H,Ph—NH.H,Ph—SiH2一H和Ph—PH·H,将其x上的NcH3,sicH3,PcH3以及BF,cF,NF,siF,PF时矿和r值几乎保持不变。

说明a一取代基为CH3和F时几乎不改变远程取代基对X.zBDE的影响,而当X=BLi,cLi,NLi,SiLi,PLi时则会引起矿的不规则变化。

最有趣的是当Ⅸ一取代基为NI{2和cN时的这两种情形(见Figure2-3):当x变为x=BNH2,cmqH2,NNH2,sil{NH2,PN啦时候,矿值会发生大幅度减小。

有机化学与医学化学论文

有机化学与医学化学论文

有机化学与医学化学论文摘要本文探讨了有机化学和医学化学之间的关系及其在研究和应用中的重要性。

有机化学是一门研究有机化合物及其反应规律的学科,医学化学则是将化学方法应用于医学领域的研究。

两者的结合不仅可以推动有机合成的发展,还可以为生物医学研究和药物开发提供重要的工具和技术。

引言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有机反应和有机合成的学科,其在化学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

有机化合物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的身体中也包含着许多有机化合物。

医学化学则是将化学知识和方法应用于医学领域,以便研究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等。

有机化学和医学化学之间的结合,可以实现有机合成的精确控制,开发出更加安全和有效的药物。

有机化学在医学化学中的应用有机化学在医学化学中担任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有机合成方法的发展为药物研发提供了基础。

通过有机化学的手段,可以合成出各种不同结构和性质的化合物,从而拓宽了药物的种类和选择范围。

其次,有机合成也可以用于制备药物的前体,进一步优化药物的活性和药代动力学性质。

此外,有机化学还可以用于开发荧光探针、化学传感器和其他用于医学诊断的工具。

医学化学在有机化学中的应用医学化学对有机化学的应用同样不可忽视。

医学化学的研究通过了解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机制,可以指导有机合成的设计和优化。

例如,通过研究酶催化的反应过程,可以设计出特定的底物和产物,实现对有机合成的催化控制。

此外,医学化学研究也可以为新的有机反应提供灵感和创新。

结论有机化学和医学化学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应用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两者的结合可以为药物研发提供更多的可能性,推动有机合成技术的发展,为医学领域带来新的进展。

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有机化学与医学化学的联合应用,对于人类健康和医学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有机化学论文范文大全

有机化学论文范文大全

有机化学论文范文大全篇一:有机化学论文模板²研究论文²中文题目作者1a 作者2a,b 作者3a 通讯作者*,a,b(a单位1 合肥230031)(b单位2 大连116023)摘要摘要内容(摘要以提供论文的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论述研究目的、原理和结论,具有相对独立性。

摘要应重点包括4个要素,即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

在这4个要素中,后2个是最重要的。

在执行上述原则时,在有些情况下,摘要可包括研究工作的主要对象和范围,以及具有情报价值的其它重要的信息。

不应有引言中出现的内容,也不要对论文内容作诠释和评论,不得简单重复题名中已有的信息;不用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不用引文,除非该论文证实或否定了他人已发表的论文;缩略语、略称、代号,除了相邻专业的读者也能清楚理解的以外,在首次出现时必须加以说明;不用图、表、化学结构。

中文摘要以30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关键词1;关键词2;关键词3;关键词4 (3~8个) Title in English(与中文题名含义一致,且每一个实词的第1个字母大写)Authora,d LI, Yi-Lina,b LI, Yinga LI, Yang*,a,b(a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 Spectroscopy, Anhui Institute of Optics and Fine Mechan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Hefei 230031)(b Dalian Institute of Chemical Phys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Dalian 116023)Abstract Content of abstract (英文摘要应符合英文语法,句型力求简单,通常应有10个左右意义完整,语句顺畅的句子).Keywords Keyword1; Keyword2; Keyword3; Keyword4 (中、英文关键词一一对应)正文(以1.5倍行距、宋体(英文用Times New Roman)、小四号字单面打印在A4纸上,稿件还应标注页码以利于编辑和修改。

有机化学论文六篇

有机化学论文六篇

有机化学论文六篇有机化学论文范文1备课时需针对不同的专业要求,确定讲课内容和重点。

例如,在给生物制药专业本科生讲授有机化学时,需向同学阐述有机化学在制药领域中的应用,在药物合成过程中所用到的有机反应类型和机理,特殊是引入绿色化学的概念,以削减在制药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达到资源最大化利用。

在讲到乙烯聚合这一部分内容时,可向同学介绍聚合物在生活中的详细应用。

比如说,生活中塑料制品的主要成分大多是聚乙烯,常用药物纯化分别、污水治理领域的膜分别技术,其核心部件膜组件也大多是高分子聚合物,比如聚醚砜超滤膜、聚偏氟乙烯超滤膜、聚氯乙烯微滤膜等。

而在膜技术领域,膜污染问题是制约膜技术进展的瓶颈,可以通过对膜表面进行化学改性的方法提高膜的抗污染性能,这些都要用到有机化学相关学问。

通过这些事例,进行专业引导,可以提高同学对本门课程的学习热忱。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丰富教学形式有机化学中涉及到大量化学方程式、电子结构、分子构型等抽象概念,而多媒体课件则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补充。

在讲解相关反应机理时,对于化学反应过程最好做成动画演示,关心同学理解并且加深印象。

例如,在讲解碳原子杂化轨道形成过程中,电子跃迁,轨道的杂化过程可通过flas 演示,老师应结合每一步动画讲解相应的机理,从而让同学对抽象的过程有宏观的熟悉。

同时,在采纳多媒体教学过程中,需留意板书与多媒体课件有机地结合,对于一些反应过程必需利用板书进行具体的讲解,过分依靠课件有可能造成细节讲解不透彻。

在教学过程中,要留意引入生活中的案例,使枯燥的理论生活化。

例如,在讲授蛋白质化学这一章内容时,可先布置一个有关蛋白质的小课题,让同学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并在课中进行讲解。

例如,在生活中,假如误服了含有大量重金属的食物,如何采纳急救措施,其解毒原理又是什么?儿童重金属中毒会对其生长发育有什么影响?同学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查阅,搞清晰相关问题的原理,同时又增加了生活常识,从而达到学以致用。

有机化学论文1000字

有机化学论文1000字

有机化学论文1000字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国家正以越来越快的脚步迈向现代化,各行各业都在大步向前。

有机化学起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有机化学己经在科学领域、经济建设、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它使人类在了解有机化合物的性能、反应以及合成方面将有更新的认识和研究手段;另一方面,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发展,以及人类对于环境和能源的新的要求,都给有机化学提出新的课题和挑战。

它提升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十分广泛,得到有效发展。

在今天的物质生活中,有机化合物无处不在。

例如,医药、有机肥料、食品、炸药、香料、塑料和合成纤维等。

对于征服疾病如癌症、控制遗传、延长寿命将起到巨大作用。

有机化学的简介有机化学又称为碳化合物的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制备的学科,是化学中极重要的一个分支。

含碳化合物被称为有机化合物是因为以往的化学家们认为含碳物质一定要由生物(有机体)才能制造;然而在1828年的时候,德国化学家弗里德里希·维勒,在实验室中成功合成尿素(一种生物分子),自此以后有机化学便脱离传统所定义的范围,扩大为含碳物质的化学。

分有机化学作为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对化学学科本身的发展有突出的贡献。

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颜色艳丽的染料化学工艺的发展使得今天人们的物质生活几乎离不开有机化合物。

一百多年前,染料来自动植物,自从发现煤焦油以后,鲜艳的合成染料代替了天然染料。

1856年Perkin发明第一个合成染料——马尾紫,20世纪50年代。

Pattee和Stephen发现含二氯均三嗪基团的染料在碱性条件下与纤维上的羟基发生键合,标志着染料使纤维着色从物理过程发展到化学过程,开创了活性染料的合成应用时期。

染料已不只限于纺织物的染色和印花,它在油漆、塑料、皮革、光电通讯、食品等许多部门得以应用。

广泛应用的洗洁精洗洁精已逐步成为当今社会人们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

不管是在公共场所、豪华饭店,还是在每个家庭、大众小吃摊,我们部可以看到洗洁精的踪迹。

(有机化学专业论文)壳聚糖季铵盐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有机化学专业论文)壳聚糖季铵盐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 1.以壳聚糖与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反应,合成了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 聚糖(HACC),研究了不同pH值条件对水溶性壳聚糖季铵盐产率及产物溶解性的影 响,讨论了pH值对反应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当反应pH为6.0时,水溶性HACC 产物的产率高于pH为4.0、7.0和9.0时的产率;高效液相色谱表征发现了季铵盐 产物的分子量比壳聚糖原料的分子量低。 2.从配伍稳定性、表面张力及杀菌活性等方面研究了HACC与表面活性荆相互 作用的情况。结果表明:HACC浓度为1×10。g/ml时,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 三甲基溴化铵(CTAB)、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壬基酚聚氧乙烯醚(TritonX一100)、两性表 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甜菜碱(C12BE)配伍稳定;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 (SDS)复配时,SDS浓度超过1×10。mol/L会产生沉淀;加入HACC后,CTAB, TritonX.100和C12BE的表面张力曲线均有一转折区域,且CTAB,TritonX.1001临界胶 束浓度(cmc)增大。 3.以平板抑菌法研究HACC的杀菌活性,结果表明,不同分子量(Mw41.55×104, 9.02x104,3.57x104,0.17×104)HAcc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ureus),枯草杆菌(丑 subtilis),表皮葡萄球菌假epidermidis),以及白色念珠菌(c albicans)均显示出杀菌 活性。较高分子量的HACC对革兰氏阳性菌显示出较强的杀菌活性,在Mw9.02xl 04 至Mw O.17×104之间,杀菌活性随分子量的减小而减弱。当浓度小于10 g/L时,HACC 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伍CO忉和绿脓杆菌(P.aeruginosa)无杀菌活性。阳离子表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fl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机化学中分子重排
吴孝余高分本1404 20142402825
摘要对精细有机合成反应中常见的一些分子重排反应,进行分析归纳。

其结果证实:在种种分子重排反应中,总是趋向于生成结构更稳定的碳正离子或碳负离子或自由基中间体及其产物。

关键词稳定性结构的中间体及其产物;亲核重排;亲电重排;自由基重排;芳环上的重排;其它重排
分子重排反应是一类十分重要的有机反应,它不仅是有机化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合成有机化合物的重要方法之一,许多重要的有机化合物可以通过重排反应得以合成。

本文拟按迁移的始点原子,终点原子的不同,对一些知名的,尤其具有合成价值的分子重排分类、讨论有机分子中的一个基因或原子W从A 原子上迁移到B 原子上而形成新的分子的反应称为重排反应。

重排反应一般可以用下面的通式表示:
W为迁移基因,A, B分别为迁移的始点原子和终点原子。

A、B间可以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一个或多个其它原子相连。

对于多数重排反应,W常为C、H、O、N、S、X 等原子,A、B可以是C、H、O、S、P等原子
一、缺电子重排(亲核重排)
缺电子重排就是首先形成缺电子中心,其次迁移基团带一对电子转移到缺电子原子上,最后与亲核试剂作用或发生消去反应等形成产物形成缺电子体系主要有四种途径①形成碳正离子, ②形成氮烯,③形成碳烯,④形成缺电子
氧. 下面就生成缺电子中心的方法分别介绍碳正离子重排,缺电子氮参加的重排,缺电子氧的重排和碳烯的重排
1、重排到缺电子的碳原子上:
(1) 片呐醇重排邻位二醇用无机酸及其酞抓处理时发生的重排,其产物是片呐酮这种重排一般都认为是质子进攻一OH脱水后形成C+,然后发生烃基(R
一) 或一H的转移,缺电心转移到经基碳原子上,最后失去质子,完成重排反应
基团迁移能力的顺序是:芳基>烷基,H的迁移无规则.几种取代苯基的相对迁移能力:
除邻位二醇外,邻位氨基醇、卤代醇也可有类似的重排反应:
在重排过程中,若离去基团在3。

碳原子位置,重排是S
N
1过程若离去基团在1。

碳原子位置,重排反应是S
N 2过程若离去基团在2。

碳原子上, S
N
1与S
N
2过程都
有2。

碳原子上连有芳基,倾向于发生S
N
1过程2。

碳原子上连有烷基,更倾向于发
生 S
N 2过程S
N
2的过程中,迁移基团从离去基团的反位迁移到缺电子中心上
3.缺电子氧的重排
(1)氢过氧物重排(过氧化氢烃的重排)
氢过氧化物重排反应指烃被氧化为氢过氧化物后,在酸的作用下,过氧键(-O-O-)断裂,烃基发生亲核重排生成醇(酚)和酮的反应。

[
(2 贝耶尔一维林格重排(插氧反应)
在这两种亲电子氧的重排中,迁移基团的亲核性越强,迁移能力越强,基团迁移顺序为:
一Ar> 叔烷基> 仲烷基> 伯烷基> 甲基
二、富电子重排(亲电重排)
在亲电重排中,反应物分子消去一个正离子留下一个碳负离子或具有活泼的未共用电子对的中心,迁移基团不带电子对迁移
1.史蒂文斯重排
是指含有活泼看ɑ-的氢原子的季按盐或梳盐,在碱性试剂作用下,ɑ-氢原子以质子形式脱落形成碳负离子,烃基从氮原子或硫原子转移到相邻的碳负原子上的反应
此反应是亲电重排反应,在碱性条件下移去活泼ɑ-H,形成碳负离子,然后迁移基团( 节基) 以正离子形式迁移到负碳上.即不带电子对的基团迁移到富电子的原子上,所以亲电重排亦称富电子重排.该重排同样存在着体系电性“由失衡到平衡”的变化过程,所不同的仅是:亲核重排为正电重心转移,而亲电重排则为负电重心转移
2.法沃斯基重排
是指ɑ-卤代酮在OH-或-OR作用下重排得到竣酸或竣酸酷的重排
若生成的环丙酮中间体不对称,则取决于开环生成的C—的稳定性。

3.维蒂希重排
苯甲基或烯丙基醚等在强碱性试剂(烷基锂、笨基锂、氨基钠、氨基锂等)作用下,碳一氧键断裂形成新的碳一碳键,使醚转变成醇
反应通式为:
三、芳环上的重排
芳环上的重排有一些独特之处,所以要单独讨论.比较重要的芳环上的重排有联苯胺重排与N一取代苯胺的重排,这两种重排都是在酸性条件下发生的重排,为分子内重排.
4.1联苯胺重排
氢化偶氮苯在强酸作用下重排生成联苯胺
重排历程一种认为是正离子自由基历程,另一种认为是π络合物历程4. 2 N一取代苯胺重排
N一取代基可以是一NO
2、一Cl一SO
3
H 等基团,N一取代苯胺在酸性条件下发生
重排,取代基从氮原子迁移到苯环的邻对位上一些反应是分子内的重排.
如:
综上所述:
1.重排规律,
分子重排具有以下规律:
(l) 从起因来看,由亲电试剂或亲核试剂所致.
(2) 从重排位置看,亲核重排发生在缺电子原子上.如:两“纳(呐)”重排(瓦格纳一米尔文重排和片呐醇重排)均发生在缺电子的碳原子上;两“曼”重排(贝克曼重排、霍夫曼重排)均发生在缺电子的氮原子上,亲电重排则发生在富电子原子上.
(3) 从迁移基团看,迁移基团(或原子)须携一对电子迁移到缺电子的迁移终点原子上;或迁移基团以正离子形式迁移到负碳上.
(4) 从迁移基因的迁移轨迹看,一般以1,2一迁移为多见.
(5) 从基团迁移倾向的大小来看,一般亲核(或亲电)性强的基团迁移的倾向大.
(6) 从迁移范围看,迁移基团(或原子)始终未脱离其所在的分子
2.重排内因
现以亲核重排为例,探讨分子重排内因.在亲核重排中,是通过碳正离子或氮正离子中间体的形成而进行的.如在碳正离子的重排中,带正电荷的中心碳原子为s 扩杂化状态,它具有三个s
声杂化轨道,尚有一个未杂化的空p轨道,且垂直于。

夕杂化轨道对称轴所在的平面.因此,它们都具有亲电性能,容易和亲核试剂发生反应与中心碳原子直接相连的烷基不仅其诱导效应是供电子的,而且由于C一H。

键轨道与此空p轨道有一定程度的重叠(交盖),可使口电子离域并扩展到空p轨道上,产生一P超共扼效
应,
分子重排反应中的吕·查德里原理使中心碳原子所带的正电荷分散到烷基上,从而增加了碳正离子的稳定性.与中心碳原子相连的C一H。

键愈多,愈有利于电荷的分散,该碳正离子的能量愈低,体系愈稳定.从上述重排规律中不难发现:亲核重排均有一个“碳正离子(或氮正离子)的产生~ 转移(变换)~ 消失”的过程;亲电重排则有一个“碳负离子的产生~ 消失”
的过程.因此,碳正离子、氮正离子或碳负离子在此重排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 结论
综上所述,缺电子中心或富电子中心的存在是分子重排的关键.由于这些缺电子或富电子中心的出现,使原分子的电性失衡(局部电性突然增强,打破了原来的电性平衡).
该分子为使其自身趋于稳定状态,需通过C一C或C尸附键等进行电性(正电性或负电性)分散,从而导致了迁移基团的迁移.迁移基团的迁移趋向是使电性的失衡部位由原分子的一端或一侧向中心部位转换,产生了如由伯碳正离子变为仲碳正离子,或由仲碳正离子变为叔碳正离子的转换过程.这一过程是电子云重新分布,电子云密度趋于平均化的过程.弥补或纠正了由引发剂所带来的整个分子电性不平衡问题,使分子的能量降低,最终形成了新的稳定结构.此过程是削弱“原平衡被打破”趋势的过程.综观分子重排的全过程,是电性重心转移即电性分散,过程.其发展趋势是向着能使整个分子趋于电性平衡的方向发展,即通过电性分散,使分子局部的电显性(电性的显现程度)减弱,趋于分子整体的电性平衡.
[参考文献]
1. 张霜梅.浅谈有机亿学中分子的重排反应;河北:驻马店商业学校,驻马店1997
2. 王子瑛.分子重排反应中的吕·查德里原理;安徽:泰安师专 2001
3. 寿凯胜.分子重排反应探析;浙江:浙江衢州高级中学,2006
4. 丁金城.浅谈重排反应;山东:淄博师学报 1994
5. 李景宁.有机化学:北京:高等出版社2011
6. 雷光东,蒋达荣.1,2- 亲核重排中基团迁移选择性的探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3,18(2):36-4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