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基本资料

合集下载

真正的地球知识点总结

真正的地球知识点总结

真正的地球知识点总结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也是太阳系内的第三颗行星。

它是一个充满了奇迹和神秘的地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了解一些关于地球的知识点,包括地球的结构、地理特征、气候和环境等方面。

地球的结构地球的结构可以分为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

在内部,地球可以分为地核、外核、下地幔、上地幔和地壳。

其中地核和外核主要由铁和镍组成,下地幔和上地幔主要由硅和镁组成,地壳则主要由氧、硅、铝和铁组成。

地球的外部结构主要包括大气层、水圈和陆地。

地球的大气层主要由氮、氧和微量气体组成,水圈包括海洋、湖泊和河流等,陆地包括大陆和岛屿。

地球的地理特征地球的地理特征包括大陆、海洋、山脉、河流、湖泊等。

地球上有七个大陆,包括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地球上还有五大洋,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洋和北冰洋。

地球上的山脉主要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

河流包括尼罗河、亚马逊河、长江、黄河等。

湖泊包括美国的五大湖、俄罗斯的贝加尔湖、坦桑尼亚的维多利亚湖等。

气候和环境地球的气候和环境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决定的。

其中包括地球的轨道倾角、地球自转、大气层成分、海洋地形等。

地球的气候可以分为亚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和热带气候等。

地球的环境是我们居住的生态系统,它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

地球的环境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包括空气污染、水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等。

保护地球的环境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对地球的破坏。

地球的历史和未来地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45亿年前的太阳系形成时期。

地球上有许多古老的地质痕迹,包括古老的岩石、化石等。

地球的未来取决于我们对地球的保护和治理。

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碳排放、减少资源消耗、建设可持续的城市等。

总结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我们需要尊重地球、保护地球。

地球的结构、地理特征、气候和环境都是我们需要了解和关心的事情。

希望通过学习地球知识,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地球、保护地球、让地球变得更美好。

有关地球的资料

有关地球的资料

有关地球的资料一、地球的概述地球是宇宙中一个独特而神奇的行星,有着复杂的地质和生态系统。

它位于太阳系的第三个位置,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

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公里,质量大约为5.97 x 10^24千克。

地球的表面由70%的水覆盖,因此被称为“蓝色星球”。

水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础,并扮演着调节气候和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角色。

除了水,地球的表面还由陆地构成,其中包括大陆和岛屿。

二、地球的结构地球由几个不同的层次构成,每个层次都有不同的特点和组成。

1.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部的一层,厚约5-70公里。

地壳分为陆壳和海洋壳两种类型。

陆壳主要由岩石和矿物质组成,而海洋壳主要由较重的岩石类型构成。

2.地幔地幔位于地壳下方,厚约2850公里。

地幔由固态的岩石和矿物质组成,温度和压力都非常高。

地幔的熔岩是地球上火山喷发的来源。

3.地核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个部分。

外核主要由熔融的金属铁和镍组成,内核则由铁和镍的固态相组成。

地核的温度非常高,达到了高达5500℃的炽热状态。

三、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是地球大气层和海洋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气候受到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大气环流以及地形和海洋等因素的影响。

1.温度地球温度的变化是由太阳辐射和地球表面的反照率所决定。

赤道地区通常较热,而极地地区较冷。

2.降水降水是指大气中的水分凝结为液体或固体后下降到地面的过程。

降水形式包括雨、雪、冰雹、露水和霜等。

3.气候带根据地球各地的气候特点,将地球划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三个气候带。

这些气候带的划分基于地球的纬度和气候的特征。

四、地球的生态系统地球上有各种不同的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原、沙漠、湖泊、河流和海洋等。

1.森林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

森林占地球陆地面积的近30%,发挥着调节气候、保护水源、保持土壤稳定等重要作用。

此外,森林还是许多物种的栖息地。

2.草原草原是由各种草本植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草原通常位于干燥或半干燥的地区,是许多动物的觅食场所。

地球科普知识资料大全

地球科普知识资料大全

地球科普知识资料大全一、行星地球的基本信息1. 行星地球是太阳系中的第三颗行星,距离太阳约1.5亿公里。

2. 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公里,体积约为1.083×10^12立方公里。

3. 地球的质量约为5.972×10^24千克,表面积约为510,100,000平方公里。

4. 行星地球的外层包裹着大气层,保护生物和地球表面免受太空中的辐射和撞击。

二、地球的地质构造1. 地球主要由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组成。

2. 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岩石壳层,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

3. 地幔是地壳之下的岩石层,由固态岩石和部分部分熔融岩石组成。

4. 外核是地幔之外的一层高温液态金属,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5. 内核是地球最内部的一层,由铁和镍组成,温度超过6000摄氏度。

三、地球的气候系统1. 地球的气候主要由太阳辐射、大气层、水循环和地形等因素共同影响。

2. 大气层由多种气体组成,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3. 气候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循环,包括蒸发、降水和蓄水等过程。

4. 地球的气候多样性导致了不同地区的气候类型,如寒带气候、温带气候和热带气候等。

四、地球的生物多样性1. 地球上存在广泛的生物多样性,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各种生物。

2. 生物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等。

3. 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地球生态平衡、提供食物和药物资源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4. 人类应保护和维护地球的生物多样性,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五、地球的地球系统科学1. 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地球各个组成部分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2. 地球系统包括大气系统、水系统、冰雪系统、陆地系统和人类活动系统等。

3. 地球系统科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动态变化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

4. 地球系统科学为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提供了科学依据。

六、地球的自然灾害1. 地球面临着各种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喷发、台风、洪水等。

地球的资料

地球的资料

地球的资料1. 引言地球是我们人类生活的家园,也是目前我们所知的唯一适合生命存在的行星。

本文将介绍地球的基本信息,包括地球的位置、大小、结构、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资料。

2. 地球的位置地球位于太阳系的第三颗行星,距离太阳约1.496亿公里。

它的轨道呈椭圆形,每年绕太阳公转一周,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

地球的轨道倾角约为23.5度,使得地球经历季节的变化。

3. 地球的大小地球的半径约为6371公里,直径约为12742公里。

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0.1亿平方公里,其中约70%为海洋,30%为陆地。

4. 地球的结构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主要部分。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固态岩石层,厚度约为5-70公里,包括陆地和海洋地壳。

地幔位于地壳下方,厚度约为2890公里,主要由固态岩石和半固态物质组成。

地核位于地幔下方,由外核和内核组成,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内核主要为固态铁。

5. 地球的气候地球的气候因地理位置和大气层的影响而有所不同。

地球的大气层主要由氮气(78%)、氧气(21%)、氩气和其他气体组成。

大气层可以吸收太阳辐射并保持适宜的温度范围。

地球的气候因纬度、海洋、地形和大气环流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包括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

6. 地球的生物多样性地球是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行星之一,拥有各种各样的生物。

地球上的生物分为五个主要分类:动物、植物、真菌、原生生物和细菌。

地球上的生物生活在各种不同的环境中,在陆地、海洋和淡水等各种生态系统中繁衍生息。

7. 结论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生物。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地球,共同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以确保地球能够为我们和未来的世代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

以上是对地球的一些基本资料的介绍,希望对读者了解地球有所帮助。

注:本文资料参考自国家地球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和相关科学文献。

有关地球知识的资料

有关地球知识的资料

有关地球知识的资料Ⅰ关于地球的知识1、地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的第三颗⾏星,也是太阳系中直径、质量和密度最⼤的类地⾏星,是⼈类唯⼀的家园。

住在地球上的⼈类⼜常称呼地球为世界。

2、地球亦作“地毬”。

太阳系中接近太阳的第三颗⾏星,形状两极稍扁,⾚道略⿎,是个三轴椭球体。

周围有⼤⽓层包围着,表⾯是陆地和海洋,有⼈类,动植物和微⽣物。

3、地球的矿物和⽣物等资源维持了全球的⼈⼝⽣存。

地球上的⼈类分成了⼤约200个独⽴的主权国家和地区,它们通过外交、旅游、贸易和战争相互联系。

⼈类⽂明曾有过很多对于这颗⾏星的观点,包括神创造⼈类、天圆地⽅、地球是宇宙中⼼等。

4、西⽅⼈常称地球为盖亚,这个词有【⼤地之母】的意思。

5、地球是上百万种⽣物的家园。

包括⼈类。

地球是⽬前⼈类所知宇宙中唯⼀存在⽣命的天体。

地球诞⽣于45、4亿年前,⽽⽣命诞⽣于地球诞⽣以后,⾃此地球的⽣物圈改变了⼤⽓层和其他环境,使得需要氧⽓的⽣物得以诞⽣,也使得⼤⽓层形成。

⼤⽓层与地球的磁场⼀起阻挡了来⾃宇宙的有害射线,保护了陆地上的⽣物。

地球的物理特性,和它的地质历史和轨道,使得地球上的⽣命能周期性地持续。

地球预计将在15亿年内继续拥有⽣命,直到太阳不断增加的亮度灭绝地球上的⽣物圈。

6、地球会与外层空间的其他天体相互作⽤,包括太阳和⽉球。

当前,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所需的时间是⾃转的366、26倍,这段时间被叫做⼀恒星年,等于365、26太阳⽇。

地球的地轴倾斜23、4°(与轨道平⾯的垂线倾斜23、4°),从⽽在星球表⾯产⽣了周期为1恒星年的季节变化。

⽉球是唯⼀的天然卫星,诞⽣于45、3亿年前的⽉球,造成了地球上的潮汐现象,稳定了地轴的倾⾓,并且减慢了地球的⾃转。

7、⼤约38到41亿年前,后期重轰炸期的⼩⾏星撞击极⼤地改变了表⾯环境。

8、地球的表⾯被分成⼏个坚硬的部分,或者叫板块,它们以地质年代为周期在地球表⾯移动。

地球表⾯⼤约71%是海洋,剩下的部分被分成洲和岛屿。

地球资料

地球资料

欧洲:有丹麦、瑞典、俄罗斯、德国、匈牙利、法国、英国、
意大利、葡萄牙、罗马尼亚、希腊等40个国家和地区。
非洲:有埃及、摩洛哥、几内亚、尼日利亚、喀麦隆、苏丹、
索马里、刚果、南非、毛里求斯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有澳大利亚、新西兰、斐济、汤加等
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北美洲:有加拿大、美国、墨西哥、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巴
四大洋面积比较
• 太平洋:面积18000万平方公里,世界第一 大洋 • 大西洋:面积9300万平方公里,第二大洋 • 印度洋:面积7500万平方公里,第三大洋
• 北冰洋:面积1300万平方公里,是最小的 大洋
全世界共有两百多个国家和地区
亚洲:有中国、蒙古、朝鲜、泰国、日本、印度尼西亚、印度、
阿富汗、伊朗、巴勒斯坦等四十个左右的国家和地区。
大洋洲等地。
黄色人种是世界上人口数居第二位的人种, 约占世界总人口的37%左右。他们的体质特 征是:肤色呈黄色或黄白色;发形直,发色 黑;眼色深;颧骨较高;面部扁平;鼻子高 低、宽窄适中;体毛和胡须稀疏。黄色人种 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的中国、朝鲜、日本、 蒙古、苏联的西伯利亚、中南半岛、印度尼 西亚等地,美洲的印第安人,欧洲的马扎尔 人、芬兰人也属黄种人。
拿马、古巴、海地等 30 多个国家和地区。
南美洲:有哥伦比亚、巴西、秘鲁、智利、阿根廷、乌拉圭等
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世界人种分类及分布
• 人种也称“种族”,是在体质形态上具有某些共 同遗传特征(如肤色、发色、发形、眼色、头形、 鼻形等)的人群,这些特征是在一定的地域内, 长期适应自然环境而形成的。 • 全世界人类可分为三大类人种,即蒙古人种、欧 罗巴人种和尼格罗人种。各人种之间,在自然体 质特征上虽有一定区别,但无明显界限,而具有 逐渐过渡的现象。这充分说明全世界各人种在生 物学上同属一个物种,并具有共同的祖先。 • 在人种分类上,也有主要根据肤色特征,把人类 分为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和棕色人种 的。

有关地球的知识资料

有关地球的知识资料

有关地球的知识资料
地球是距离太阳亿公里的第三颗行星,也是人类已知的唯一孕育和支持生命的天体。

以下是一些关于地球的知识资料:
1. 地球的表面大约%是由大陆和岛屿组成的陆地,剩余的%大部分被海洋、海湾和其他咸水体覆盖,也被湖泊、冰川、河流和其他淡水体覆盖。

地球的大部分极地地区都被冰覆盖。

2. 地球的大气主要由氮和氧组成。

热带地区接收的太阳能多于极地地区,并通过大气和海洋环流重新分配。

温室气体在调节地表温度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3. 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大约需要天。

地球的自转轴相对于其轨道平面倾斜,从而在地球上产生季节。

地球和月球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引起潮汐,稳定地球在其轴上的方向,并逐渐减慢其自转速度。

4. 地球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家园,人类只有一个地球。

5. 地球上97%的水是咸水,剩下3%的淡水中,有70%在极地结成冰块,其余的大部分在土壤中,或是人类难以汲取的深层地底中。

6. 大约3亿年前,地球上几乎所有土地都是一个整体。

在侏罗纪时期,泛古陆分裂成两个大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分裂推移成现在的样子。

7. 地球是目前唯一已知具有板块构造的行星。

7个巨大的板块正在向不同方向移动,塑造了地球上千变万化的地质特征。

8.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从古至今从未停止,不过,随着人造卫星、空间站的升空,太空垃圾也越来越多。

以上是关于地球的一些知识资料,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天文学家。

关于地球的资料简介

关于地球的资料简介

关于地球的资料简介1. 地球的概述地球是太阳系中离太阳第三近的行星,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它是一个蓝色的行星,表面被大约70%的水覆盖着,因此被称为“蓝色星球”。

地球的直径约为12,742公里,质量大约为5.97×10^24千克。

它自西向东自转一周需要大约24小时,绕太阳公转一周需要365.24天。

2. 地球的结构地球可以分为五个主要层次:内核、外核、下地幔、上地幔和地壳。

•内核:位于地心,由固态铁和镍组成,直径约为1,220公里。

•外核:包裹在内核外部,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厚度约为2,250公里。

•下地幔:位于外核之上,主要由硅、镁、铁和氧等元素组成,在厚度达到2,900公里时与上地幔相接。

•上地幔:从下地幔到岩石圈底部之间的区域,厚度约为650公里。

•地壳:最外层的岩石层,包围着地球,厚度约为5-70公里。

3. 地球的大气层地球的大气层是由气体组成的薄薄的包围地球的层次结构。

它主要由以下几个层次组成:•对流层:最接近地表的部分,高度约为10-15公里。

大部分天气现象发生在这一层。

•平流层:位于对流层之上,高度约为50公里。

这一层中温度随着高度升高而增加。

•臭氧层:位于平流层之上,高度约为50-80公里。

臭氧分子能够吸收紫外线辐射,起到保护地球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的作用。

•热圈:位于臭氧层之上,高度约为500公里。

该区域中含有稀薄的大气分子。

4. 地球的水资源地球是唯一一个已知存在液态水的行星。

水覆盖了地球表面约70%,其中97%是咸水,只有3%是淡水。

•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积的71%,是最大的水资源储备。

海洋中的盐度约为3.5%。

•冰川和冰盖:包括南极洲和格陵兰岛上的巨大冰盖,以及高山上的积雪和冰川。

它们是地球上最大的淡水储备。

•地下水:埋藏在地下岩层中的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灌溉用水的重要来源。

•湖泊和河流:地球表面上分布着许多湖泊和河流,提供了人类饮用水、农业灌溉和发电等方面所需的淡水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的基本资料据有幸飞上太空的宇航员介绍,他们在天际遨游时遥望地球,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晶莹的球体,上面蓝色和白色的纹痕相互交错,周围裹着一层薄薄的水蓝色“纱衣”。

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但是,同茫茫宇宙相比,地球是渺小的。

它是一个半径只有六千三百多万千米的星球。

在群星璀璨的宇宙中,地球就像一叶扁舟。

它只有这么大,不会再长大。

地球所拥有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

拿矿物资源来说,它不是上帝的恩赐,而是经过几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地质变化才形成的。

地球是无私的,它向人类慷慨地提供矿产资源。

但是,如果不加节制地开采,必将加速地球上矿产资源的枯竭。

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做贡献的。

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40万亿千米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的第二个星球。

人类不能指望在破坏了地球以后再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

不错,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设想,例如,在火星或者月球上建造移民基地。

但是,这些设想即使实现了,也是遥远的事情。

再说,又有多少人能够去居住呢?“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是宇航员遨游太空目睹地球时发出的感叹。

只有一个地球,如果它被破坏了,我们别无去处。

如果地球上的各种资源都枯竭了,我们很难从别的地方得到补充。

让我们精心地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让地球更好地造福于我们的子孙后代吧!年龄:46亿岁。

公转周期:约365天。

回归年长度: 366.2422 天。

公转轨道:呈椭圆形。

7月初为远日点,1月初为近日点。

自转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04秒。

太阳日:24小时。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黄赤交角: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23°26’极半径:是从地心到北极或南极的距离,大约3950英里(6356.8 公里)(两极的差极小,可以忽略)。

赤道半径:是从地心到赤道的距离,大约3963英里(6378.1 公里)。

平均半径:大约3959英里(6371公里) 。

这个数字是地心到地球表面所有各点距离的平均值。

体积:10832亿立方千米。

质量:5.9742×10^21 吨。

平均密度:5.515 g/cm^3地球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

海洋面积:3.617453亿平方千米。

大气:主要成份:氮(78.5%)和氧(21.5%)。

地壳:主要成份:氧(47%)、硅(28%)和铝(8%)。

表面大气压: 1013.250毫帕,或760毫米高汞柱。

表面重力加速度:g=9.8m/s^2。

卫星(天然):1颗(月球)地面面积:ra=6378137~6.378*523m全球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据《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10月14日第十一版)报道:全球生态环境亮起红灯,表现在:23%的耕地面积严重退化。

50%的江河水流量减少或被严重污染。

25%的哺乳动物、12%的鸟类濒临灭绝。

1/4人类所患疾病与环境恶化有关。

1/3土地面临沙漠化。

80个国家严重缺水。

10亿人口受到荒漠化威胁。

我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几个数字1999年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中指出,我国自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没有遏制,主要表现在:——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面积的38%,全国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万平方千米。

——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

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262万平方千米,并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

——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大大降低其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

毁林开垦、陡坡种植、围湖造田等加重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草地退化、消化和碱化(以上简称“三化”)面积逐年增加。

全国已有“三化”草地面积1.35亿公顷,约占草地面积的1/3,并且每年还在以200万公顷的速度增加。

——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

我国已有15%~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

据调查,现在世界正面临生物大减种危机,平均5000年一次。

而现在人类的开发加剧了这种现象。

平均1年减少200—300物种!这些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物种,一旦灭绝,地球上就再也没有与它们相似的物种了。

就像艺术界失去了蒙娜丽莎一样,它们的地位是无法代替的。

但是全球变暖和人类对这些动物的栖息地的掠夺,使这些物种濒临灭绝。

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按离太阳由近及远的次序为第三颗。

它有一个天然卫星——月球。

地球大约有46亿年的历史。

不管是地球的整体,还是它的大气、海洋、地壳或内部,从形成以来就始终处于不断变化和运动之中。

地球自转一圈约为23时56分4秒,在地球赤道上的自转线速度为每秒465米。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是椭圆的,与太阳的平均距离为1亿4千9百57万3000公里,转一周需365.25天,公转平均速度为每秒29.79公里。

黄道与赤道交角为23 度27分,因为有这个角度,自转和公转运动的结合产生了地球上的昼夜交替且长短不均、四季变化和五带(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的区分。

地球自转的速度是不均匀的,有长期变化、季节性变化和不规则变化。

同时,由于日、月、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大气、海洋和地球内部物质的各种作用,使地球自转轴在空间和地球本体内的方向都要产生一些变化。

地球赤道半径为6,378,140米,极半径6357公里,赤道周长为40076公里。

地球不是正球体,而是扁球体,或者说,更象个梨状的旋转体。

人造地球卫星的观测结果表明,地球的赤道也是个椭圆,地球自转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两极向赤道逐渐膨胀,成为目前的略扁的旋转椭球体形状,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约短21公里。

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不均匀性,进一步造成地球表面形状的不规则性。

日、月对地球的引力作用使地球上的海洋、大气产生潮汐现象。

地球的质量为5.976×1027克(或约6×1021吨),平均密度为每立方厘米5.52克。

地球上任何质点都受到地球引力和惯性离心力的作用,二者的合力就是重力。

重力随高度递增而减小,也随纬度而变化。

有些地方还会出现重力异常现象,这反映出地球内部物质分布的不均匀性。

地球因受到日、月引潮力的作用,它的重力加速度也有微小的周期变化。

地球可以看作由一系列的同心层组成。

地球内部,有核、幔、壳结构。

地球外部,有水圈、大气圈,还有磁层,形成了围绕固态地球的外套。

磁层和大气圈阻挡着来自空间的紫外线、X 射线、高能粒子和众多的流星对地面的直接轰击。

地球表面积约5亿零960万平方公里,其中十分之七以上为蓝色的海洋所覆盖,湖泊、江河只占地球表面水域很少的部分。

地球表面的液态水层,叫做水圈,从形成至今至少已有30亿年。

地球的表层由各种岩石和土壤组成,地面崎岖不平,低洼部分被水淹没成为海洋、湖泊;高出水面的陆地则有平原、高山。

地球固体表面总垂直起伏约为20公里,它是珠穆朗玛峰顶和马里亚纳海沟之间的高差,它超过大陆地壳平均厚度的一半。

洋底像陆地一样不平坦,也不平静。

洋底岩石年龄要比陆地年轻得多。

陆地上大多数岩石的年龄小于二十几亿年。

陆地上到处可以找到沉积岩,说明在远古时期这些地方可能是海洋。

地表虽有少量的环形山,但难以找到类似月球、火星和水星那样多的环形山,这是因为地球表面受到外力(水和大气)和内力(地震和火山)的作用,不断风化、侵蚀和瓦解的结果。

地球上部不仅有垂直运动,而且还有更大的水平运动,海洋和大陆的相对位置在地质时期也是变化着的。

有科学家认为,地球早先存在两块古大陆——南半球的冈瓦纳古陆和北半球的劳亚古陆。

后来由板块运动的巨大力量把原先的大陆块撕开,使各碎块分别逐渐漂移到今天的位置。

科学家进而认为全球大地构造是洋底不断扩张的直接结果。

地球最上层约几十公里厚的一圈是强度很大的岩石圈,其下几百公里厚的一层是软流层,强度较小,在长期的应力作用下这一层的物质具有可塑性。

岩石圈漂浮在软流圈上。

在地球内部能量(原始热量和发射性热)释放时,地内温度和密度的不均匀分布,引起地幔物质的对流运动。

地幔对流物质沿着洋底的洋中脊的裂隙向两侧方向运动,不断形成新的洋底。

此外,老的洋底不断向外扩张,当它们接近大陆边缘时,在地幔对流向下拖曳力的作用下,插入大陆地壳下面,致使岩石圈发生一系列的构造运动。

这种对流作用可使整个洋底在三亿年左右更新一次。

岩石圈被一些活动构造带所割裂,分成几个不连续的单元,称为大陆板块。

如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澳洲板块和南极板块。

海底的扩张导致大陆板块发生运动。

板块的相互挤压造成了巨大的山系,自阿尔卑斯山经过土耳其和高加索,最后到喜马拉雅山的山系正是属于这种情况;也有的地方,两个板块的岩石同时下沉,造成洋底的深渊;此外,板块的运动还造成了火山和地震。

对地球起源和演化问题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始于十八世纪中叶,至今已经提出多种学说。

现在流行的看法是:地球作为一个行星,远在46亿年以前起源于原始太阳星云。

它同其他行星一样,经历了吸积、碰撞这样一些共同的物理演化过程。

地球胎形成伊始,温度较低,并无分层结构,只有由于陨石物质的轰击、放射性衰变致热和原始地球的重力收缩,才使地球温度逐渐增加。

随着温度的升高,地球内部物质也就具有越来越大的可塑性,且有局部熔融现象。

这时,在重力作用下物质分异开始,靠近表面的较重物质逐渐下沉,地球内部较轻的物质逐渐上升,一些重的元素(如液态的铁)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一个密度较大的地核(地震波的观测表明,地球外核是液态的)。

物质的对流伴随着大规模的化学分离,最后地球就逐渐形成现今的地壳、地幔和地核等层次。

在地球演化早期,原始大气逃逸殆尽。

伴随着物质的重新组合和分化,原先在地球内部的各种气体上升到地表成为第二代大气;后来,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一步发展成为现代大气。

另一方面,地球内部温度升高,使内部结晶水汽化。

随着地表温度逐渐下降,气态水经过凝结、降雨落到地面形成水圈。

约在三、四十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单细胞生命,然后逐步进化为各种各样的生物,直到人类这样的高级生物,构成了一个生物圈。

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大量气体聚集在地球周围所形成的包层叫大气层。

大气随着地球运动;日、月的引力也对它起着潮汐作用。

大气层对地面的物理状况和生态环境有决定性的影响。

地球大气的质量约占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一。

大气密度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大气总质量的90%集中在离地表15公里高度以内,99.9%在50公里高度以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