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中后现代文化

合集下载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整体审美艺术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整体审美艺术

后现代主义建筑的艺术审美何季泽摘要:在艺术的发展历史中,建筑史作为其中的重要一环一直是人们研究不可或缺的领域,而西方建筑史发展到现当代,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形态虽然才刚刚起步,但因其具有的一些个性、文化、历史内涵等特性而被人们所开始研究和学习,并成为西方建筑艺术中的精品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建筑;艺术审美。

引言: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建筑物发展的历史,从人类的起源开始,就需要一个适宜的居住环境,从最初完全从实用性出发的洞与穴,几千年来,建筑艺术经历了长足的发展和演变,这篇文章,将要探讨的,只是其中发展的一个最接近我们现在生活时代,符合现世艺术审美取向的阶段来研究,那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艺术。

而建筑的艺术审美发展到现在,建筑方面的艺术审美已经是一个多元化,并且精细划分的审美领域。

一,建筑艺术概述黑格尔认为建筑艺术是人类文明史上最初的艺术品。

自从人类的出现开始,居住就是一个关系到人类自身生存的重大问题,现代考古学告诉我们从旧石器时代起人类开始有定居的习惯。

那时能够提供早期人类居住的地方只有自然形成的洞与穴。

建筑因此成为了人类抵御自然的第一道屏障。

当时的建筑,只是纯粹的以遮风挡雨、躲避敌害为目的,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建筑艺术审美。

直到古埃及建筑的开始,建筑具有了除了居住和储存等使用主义目的之外的其它目的。

这时,现代人们认为的建筑艺术的审美意义才开始出现,并与建筑的实用性一起构成了人类建筑领域的整体。

古罗马御用工程师、建筑师马可·维特鲁威(MarcusVitruvius Pollio)所写的《建筑十书》是最早的建筑专业著作,在书中他提到建筑的基本要求就是“坚固、美观、实用”。

因此现代意义上的建筑是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工程技术手段与艺术表现手段所紧密结合的艺术门类。

建筑艺术主要是通过建筑实体空间结构的安排,与其它艺术的相结合,以及建筑和自然环境的有机结合来发挥它的艺术审美功能。

俄罗斯帝国哲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НиколайГавриловичЧернышевский)说过:建筑,是一门最实用的艺术。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旨在反抗现代主义纯而又纯的方法论的一场运动,它广泛地体现于文学、哲学、批评理论、建筑及设计领域中。

所谓“后现代”并不是指时间上处于“现代”之后,而是针对艺术风格的发展演变而言的。

后现代主义对环境的影响首先体现于建筑界,而后迅速波及到其他设计领域。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出版了《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一书。

这本书成了后现代主义最早的宣言。

文丘里的建筑理论是与现代主义“少就是多”的信条针锋相对的,提出了“少就是乏味”的口号,鼓吹一种杂乱的、复杂的、含混的、折衷的、象征主义和历史主义的建筑。

他认为,“现代建筑”是按少数人的爱好设计的,群众不了解,因此必须重视公众的通俗口味与喜爱。

1972年,他出版了《向拉斯维加斯学习》一书,把赌城中光怪陆离、五光十色的世俗建筑与设计奉为流行文化的杰出代表。

在这一点上,他与波普运动一脉相承。

后来的一些美国建筑师如格雷夫斯(Michael Groves,1934—)、穆尔(Charles Moore,1925—)等人又把目光转向传统的建筑风格上,特别是古典主义。

以简化、变形、夸张的手法借鉴历史建筑的部件和装饰,如柱式、山花等,并把其与波普艺术的艳丽色彩与玩世不恭的手法主义结合起来。

穆尔于1975—1978年设计的美国新奥尔良意大利广场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名作,它由各种历史式样的建筑片段构成。

1977年,美国建筑评论家詹克斯(Charles Jencks,1939—)出版了《后现代建筑的语言》一书,系统地分析了那些与现代主义理论相悖的建筑,明确地提出了后现代的概念,使先前各自为政的反现代主义运动有了统一的名称和确切的内涵,并为后现代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另一位后现代主义的发言人斯特恩(Robert A.M.Stem)把后现代主义的主要特征归结为三点:即文脉主义(Contextualism)、引喻主义(Allusionism)和装饰主义(Ornamentation)。

后现代主义设计介绍

后现代主义设计介绍
• (4)关注设计作品与环境的关系,意识到设计的后果 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设计要人性、绿色、环保。
现代主义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的比较
• 范畴 现代主义设计 理性主义 工业革命为基础 强调功能、技术 后现代主义设计 浪漫主义、个人主义 后工业社会为基础 强调人在技术的主导地位
• 哲学的 • 历史的 • 思想的
纸质的服装都风行一时。
• 克拉克在同一年设计了一系列一时性的波普消费品,包括钟、杯盘、手 套及小饰物等。克拉克将英联邦的米字旗图案用到了所有的产品之上,而不 管其功能如何。设计的重点是表面图案,并强调暂时感和幽默感。这一系列 产品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成了伦敦摇滚乐队的标志,并在一些商店里出售。 • 到20世纪60年代末,英国波普设计走向了形式主义的极端,如琼斯(Allen Jones)在1969年设计了一张桌子,它由一个极为逼真的半裸女塑像跪着背负 玻璃桌面。

一、什么是后现代主义设计?
• 后现代主义(Post modernism)是一个从理论上难 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 均反对以各种约定成俗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 主义。
其本质是一种知性上的反理性主义、道德上的 犬儒主义(政治冷漠,它表现了大众对政治的不满、 无可奈何乃至出于实用主义目的的积极利用。)和 感性上的快乐主义。
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
这座建筑是丹麦的建筑师约恩· 乌松于1957年设计,建成于1973年。因 为它位于悉尼市的贝尼朗岛,临近海洋,建筑师就把它设计成象一艘乘风 破浪的大帆船,具有十分鲜明的艺术个性,象征手法也运用得比较成功, 从而使这一建筑成为澳大利亚悉尼市的重要标志。乌松也因为这一建筑设 计,赢得了国际方案竞赛的头等奖。
三、后现代主义理论基础

以后现代主义看建筑的特色和应用

以后现代主义看建筑的特色和应用

以后现代主义看建筑的特色和应用后现代的到来使得艺术形成了一种具有质疑性和边缘化的批判性风格,这种风格也直接影响了现代建筑的风格。

现代建筑风格过多的强调形式,色彩和装饰,导致了建筑设计出现低俗化和单调化,缺乏艺术品位。

后现代主义角度分析的建筑出经典的艺术品质,将深层次的后现代主义隐含在建筑中,提升建筑的艺术空间,为人们提供更具备鉴赏价值的建筑作品。

本文以后现代主义为视角来具体分析其在建筑中的应用特色,通过批判性的视角观察目前后现代主义的建筑风格,并结合我国目前建筑业的设计现状来探讨后现代主义艺术风格在现实建筑设计中的运用,通过系统性的探究来为今后的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标签: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特色;应用1、引言后現代主义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是对人类精神追求分析获得的思想意境,它衍生于现代主义,但是对现代主义进行了批判和反思,从而形成典型的艺术风格[1]。

建筑设计在现代生活中呈现复杂化和多层次化,但人们对建筑艺术的追求促使现代建筑不能满足要求,并且现代建筑中过分的注重形式,缺乏内涵性的文化说明,导致现代建筑缺乏艺术追求[2]。

以后现代主义进行分析建筑设计是从人类精神本源出发,从构造艺术价值的角度着手,向人们展示新鲜和充满变换的艺术风格[3-4]。

通过对后现代主义的分析来看目前建筑设计中的特征,并通过目前建筑设计的现状来分析后现代主义对目前艺术建筑风格的影响,从而不断地指导我国的建筑设计。

2、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色分析后现代主义建筑在实际应用中具备典型的特色,这也是后现代主义在建筑设计中的外在表现,给予人充分的艺术美,让人们在建筑面前展开独特的想象,具体的特色包括:2.1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特征后现代主义建筑在建筑方法中没有特殊之处,而是通过简单和通俗的建筑方法展现出丰富的精神追求。

后现代主义建筑形成了典型的艺术风格,在使用素材和元素中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为了表达艺术内在精神敢于任意使用各种流派。

后现代主义建筑

后现代主义建筑

后现代建筑的含义是什么?其代表作有哪些?“后现代建筑”是指现代以后的各流派的建筑总称。

所以包含了多种风格的建筑。

“后现代主义建筑”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主义建筑成为世界许多地区占主导地位的建筑潮流。

但是在现代主义建筑阵营内部很快就出现了分歧。

一些人对现代主义的建筑观点和风格提出怀疑和批评。

1966年,美国建筑师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了一套与现代主义建筑针锋相对的建筑理论和主张,在建筑界特别是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系学生中,引起了震动和响应。

到20世纪70年代,建筑界中反对和背离现代主义的倾向更加抬头。

对于这种倾向,曾经有过不同的称呼,如“反现代主义”、“现代主义之后”和“后现代主义”,以后者用得较广。

对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什么是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特征,人们并无一致的理解。

美国建筑师斯特恩提出后现代主义建筑有三个特征:采用装饰;具有象征性或隐喻性;与现有环境融合。

现在,一般认为真正给后现代主义提出比较完整的指导思想的还是文丘里,虽然他本人不愿被人看作后现代主义者,但他的言论在启发和推动后现代主义运动方面,有极重要的作用。

文丘里批评现代主义建筑师热衷于革新而忘了自己应是“保持传统的专家”。

文丘里提出的保持传统的做法是“利用传统部件和适当引进新的部件组成独特的总体”,“通过非传统的方法组合传统部件”。

他主张汲取民间建筑的手法,特别赞赏美国商业街道上自发形成的建筑环境。

文丘里概括说:“对艺术家来说,创新可能就意味着从旧的现存的东西中挑挑拣拣。

”实际上,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本创作方法。

代表作母亲住宅罗波特.文丘里1964新国家美术馆詹姆斯.斯特林议会大厦杰弗里.巴瓦1983 斯里兰卡戈登社区教堂菲利普.约翰逊约翰.伯格古根海姆博物馆盖里佩特罗纳塔楼西泽.贝利后现代主义建筑的地位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美国和西欧出现的反对或修正现代主义建筑的思潮。

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后现代主义

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后现代主义

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后现代主义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风景园林设计在城市规划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而在传统的设计流派中,后现代主义设计在近年来也开始成为了广泛关注的一个话题。

在设计师们追求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同时,后现代主义的设计理念也为风景园林设计带来了全新的思路和灵感。

一、后现代主义设计的基础理念后现代主义是一种欧美现代文艺思潮。

它采用了反传统的设计方式,表现出一种随意和随心所欲的艺术感。

在设计界里,后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体现了一种独特的美学理念。

后现代主义潮流追求改变传统策划方式的呈现形式,拓宽手法和思路,打破传统设计的边界,表达人们的新意识。

后现代主义设计师们及其作品的成功与否,更多地依赖于对现代社会和人类精神的理解。

他们追求独特性,通过突破传统风格的范围来创造独特的艺术风格。

二、后现代主义在风景园林设计的应用后现代主义的创新理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索和鉴别空间的特殊性质和需求。

在风景园林设计中,后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可以体现出某些意义上的传统和现代化美学。

后现代主义设计风格通常包含了一些既有现代感又富有传统美感的元素,如石头、木材、水和植物等。

这些元素在传统的设计风格中都经常被使用,而后现代主义则在于在这些元素的使用中,打破原有的规则和矩阵,突破常规,注入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设计理念。

三、后现代主义的设计特点后现代主义的设计特点十分突出,主要包括:1、追求多元文化和多样性:后现代主义设计反对那种独立、封闭、清一色的思想气氛,强调人类从多个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

设计风格应该包含各种文化和地域的因素,并融合在一起。

2、注重设计的丰富性:后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不是由固定的创作准则,而是依赖于设计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后现代主义允许设计师自由地发挥创造性,打破固定的设计模式,使用独特的造型和材料等来表达设计的意图。

3、强调原创性和自然性:后现代主义风格的设计师不局限于传统的规范,在其设计过程中常常会寻求与自然界的联系,创造出更加亲和的空间设计,用创意的方式表现出自然和环境的美,强调空间设计的体验性。

后现代主义体现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体现的特点

后现代主义体现的特点通过现代设计史的课,我们对后现代主义也有所了解如:“母亲住宅、巴西议会大厦、悉尼歌剧院”等后现代建筑作品。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设计思潮,反对现代主义的苍白平庸及千篇一律,并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作为哲学基础,推崇舒畅、自然、高雅的生活情趣,强调人性经验在设计中的主导作用,突出设计的文化内涵。

是对现代主义的纯理性及功能主义、尤其是国际风格的形式主义的反叛。

后现代主义最早是出现在建筑学中,它是指那种以背离和批判某些古典特别是现代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

后现代文化包罗万象、十分复杂,是现代社会消费主义、娱乐主义和消解主义融合的产物。

后现代主义是后现代主义社会的产物,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具有不同以往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的鲜明特色。

后来被广泛地移植于文学艺术、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自然科学等领域。

这些领域中具有类似反传统倾向的思潮.也就是说后现代主义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有一种类似反传统的倾向。

后现代主义者使用各种否定的、批判的、解构的和破坏的方法对现代主义进行批判,提出了各种不同于现代主义的新理论,但在后现代主义者提出的新理论中却充满着怀疑主义、相对主义、虚无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出现的具有反西方近现代体系哲学倾向的思潮。

然而,在理论上具有反传统倾向的哲学家在现代西方的各个哲学流派中都能找到。

当代美国活跃的后现代主义者之一格里芬就说:“如果说后现代主义这一词汇在使用时可以从不同方面找到共同之处的话,那就是,它指的是一种广泛的情绪,而不是一种共同的教条———即一种认为人类可以而且必须超越现代的情绪".这样一来,不同时期具有这种反传统理论倾向的哲学理论流派都可归于后现代主义,如后结构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等.后现代主义是一个从理论上难以精准下定论的一种概念,因为后现代主要理论家,均反对以各种约定俗成的形式,来界定或者规范其主义。

由于后现代主义的反本质主义,根本不考虑艺术的本质,而是竭力抹杀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甚至断言“艺术已经死亡".后现代主义是起源于现代主义内部的一种逆动,是对现代主义纯理性的反叛,终日面对冷漠呆板的设计人们已感到厌倦,它表达了人们对于具有人性化,人情味产品需求的心声.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风格上更是两个极端,但在诸多方面互有异同。

论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论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导读] 不仅将这种后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积极运用在建筑设计中,更引领了后现代主义风格在其他设计领域的发展。

牛云华摘要:20世纪20年代,现代设计在欧美国家产生并发展,此繁荣状态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晚期,建筑界被其垄断。

但是随之而来的是,这种单调冷漠、毫无个性的现代主义风格已经让市场和设计师们感到疲倦,后现代主义也就应运而生。

很多人认为后现代主义只是现代主义之后的一种设计风格的变换和替代,是对现代主义设计理念的否定,其实不然,后现代主义一定程度上是对现代主义的一种延续和继承、发展和补充。

这种设计理念的进步完善和发展,推动了现代建筑设计的全面发展,对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也产生很深远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后现代主义在建筑设计方面的的发展及影响的介绍,论述了后现代主义对中国当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中国;建筑设计;影响自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后现代主义这一概念词开始被社会学家使用。

后现代主义认为,对于一个给定的文本、符号和表征,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

它被广泛地用于批评理论、哲学、文学、建筑及其设计领域中。

所谓的后现代不是指在时间上现代主义先于后现代主义,而是说他的艺术风格和理念是继现代主义发展演变而来。

后现代主义设计对各方面领域的影响首选体现在建筑设计领域,而后才拓展到对其他领域的影响。

下文将对后现代主义对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的影响做了简要论述。

一、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概述美国建筑师文丘里于1966年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了与现代主义建筑相对的一套建筑理念,在世界性的建筑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有时对年轻的建筑师和建筑专业学生的影响更是可谓巨大。

到了20世纪70年代,这种相悖于现代主义的建筑理念在建筑界的影响更加深远,建筑行业的人们也越来越倾向于这种建筑设计理念。

这就是后来被人们称为“后现代主义”的理念,被设计师们无限推崇的建筑设计理念。

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的特征及其发展本源(一)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对于什么是后现代主义,什么时候现代主义建筑,专家学者们众说纷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艺术中后现代文化 建筑的历史与人类的发展历史同样悠久,从早期的洞穴到简易的茅草屋,再到现代的复杂多功能的建筑,期间的每一步发展都与人的文化发展密切相关。从这种意义上说建筑艺术是一种凝固的人类文化,它指涉了人的主体性的张扬,纵观现代建筑艺术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出它的文化发展脉络是相当清晰的:为了把两者之间的关系梳理清楚,我们得返回到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建筑艺术中来。 一.包豪斯与现代哲学文化的关系 包豪斯是德文“Bauhaus”的译音,它最初由Hausbau(房屋建造)一词颠倒而成,“它既是一种建筑设计哲学,又是一个建筑哲学流派,是盛行于1919—1933年德国的一种哲学观念。”纵观近百年世界现代建筑艺术的发展,可以发现包豪斯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影响了好几代建筑师,甚至就是今天也仍能发现它的踪迹,对它的梳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1 包豪斯产生的特点与背景 1919年4月德国建筑——设计师格罗皮乌斯(W.Gropius,1883_1969)在德国魏玛筹建国立建筑学校,简称“包豪斯”(Bauhaus),在设计理论上,包豪斯提出三个基本观点: (1)技术与艺术的新统一; (2)设计的目的是人而非产品本身; (3)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 包豪斯的风格是“把艺术和手工艺的重点用在各种日常生活品的设计上,其产品适用而少装饰,适于批量生产。”本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经过一战后,欧美工业迅速发展、人口激增、经济快速上升时期,与大工业对应的各种技术和材料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代建筑技术要求的各种条件都已具备; 另一方面,人口经过一战后也开始迅速回升,而住房就成为此时社会需求中急切要求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再者,包豪斯出现的文化准备在本世纪初也已经具备了:自从19世纪末,尼采喊出:上帝死了,传统哲学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尼采只达到了破的作用,而远未完成立的任务,此时胡塞尔(Edmund. Husserl,1859_1938)提出了现象学。现象学的任务:“就在于批判种种有关真理的谬论,为人类提供永恒的绝对真理,以拯救科学的危机和欧洲文明的危机。” 这体现在胡塞尔的方法论上,即“回到事物本身去”,而这种方法论上的直接性直接影响了后来的包豪斯的设计风格:即对功能主义的要求,它是对传统建筑艺术的反叛。它强调了“简化生产过程,降低产品价格,并使更多的消费群体得以参与品牌风格。”正是由于上述经济与文化两方面的相继满足,包豪斯的产生也就是一种历史的必然了。 包豪斯在德国的命运很短暂,随着1933年希特勒上台,格罗皮乌斯被驱逐到了美国,因而这种建筑理念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成为现代建筑艺术的主流,并对其它流派产生重大影响,它形成了追求结构简单、造价低廉、最大限度利用新型材料,使空间的利用达到当时技术的极限,而这种成就的取得显然是以牺牲个人的自由度和人类对审美的无限追求为代价的,造成了现代‘城市的荒漠’,到了本世纪五、六十年代,现代建筑艺术也达到了它的内涵的极限,正如彼得.科斯洛夫斯基所指出的那样:“那些随意聚集、拼凑起来的模式与构筑件,已失去其建筑学上及建筑风格上的意义。 它们使人们囿于一个技术的、远离自然的、城市化的世界中,而且强化了这种无形式的任意组合造成的隔膜感。”作为技术与艺术统一的现代建筑工程,在技术化的周围世界中失去了它曾有的自由的力量。现代的建筑技术已使人们感觉不到技术的解放作用,而恰恰是人自身成为现代技术的附庸,它也暗示了技术与艺术同步发展只能是一种乌托邦似的幻想,现代建筑技术已使艺术与技术造成了不可弥合的裂缝(这从格罗皮乌斯于1911年设计的‘法古斯鞋楦厂’办公楼为标志,它强调平屋顶、大玻璃窗,追求阳台、门窗和墙面与光影变化的和谐,简单化的 结构设计、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间为宗旨,造成结构单一,缺乏个性与美感)。格罗皮乌斯1923年提出建立艺术与技术的新联盟时,无法意识到技术话语本身的张力,正如勒.科尔布塞尔指出:我们必须创造大量的精神产品。这指涉了要求艺术适应技术而不是相反,而这正是导致现代建筑艺术异化的根源。我们依赖于技术对象;它们甚至强求我们不断进行改善。我们意外地牢牢地束缚于技术对象,以至于我们陷入对它们的屈从之中。 如何克服技术的这一基本特征,海德格尔指出:“我们可以对不可避免地使用技术对象表示肯定的态度,我们同时也能表示否定的态度,这是就我们防止它们仅要求于我们并因而扭曲、搞乱和最终荒废我们的本质而言的。”海德格尔把这种对技术世界同时肯定和否定的态度称为‘冷静地对待事物’。鉴于此,自从以包豪斯为代表的现代建筑艺术诞生以来,建筑学中的现代性已开始衰落,甚至可以说开始走向终结,其原因有以下三点: (1)作为设计原则的功能主义不能持久地满足需要,造型不能被功能所取代; (2)对形式的意愿不能被多元主义取代; (3)文化情境是历史的、整体性的、它不能被长久地被科技网络所取代。 正是由于现代建筑技术对于人的发展的制约与其本身固有的缺陷,不可避免地蕴涵了冲破这种制约的因素,到了本世纪6 0、70年代,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逻辑实证主义的衰落、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的兴起,在社会文化领域爆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后现代思潮运动,它直接影响了处于困境中的现代建筑艺术的走向。 二.解构主义建筑艺术——后现代话语的阐释 后现代是一个无法准确定义的概念,正如波林.罗斯诺指出的那样:有多少后现代主义者,就可能有多少种后现代主义的形式。但根据他们的观点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波林.罗斯诺把它划分为“怀疑论的和肯定论的后现代主义者”;本.阿格(Ben.Agger, 1990)提出要分为建树性的和极端的批判性的后现代主义者;托德.吉特林(Todd.Gitlin,1989)提出了冷漠的和热情的后现代主义;戴维.格里芬(David.Griffin,1988)区分了‘解构的或消亡的’与‘建构的或修正的’后现代主义等等。 建筑艺术中的后现代文化转向的提出是基于多方面的考虑,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本文主要谈两个方面:首先,从近二十年来世界建筑业中的最高奖项普利茨凯奖的获奖分布来粗略说明这个问题:自从1979年在建筑领域中设立世界性的普利茨凯奖以来,至今共有21名得主,“其中倾向于后现代派的有4人,新现代派(包括简约派、前卫派、表现派)的有11人,当代乡土派的有2人,新理性主义的有2人,解构派的有1人,高技派的有1人。” 从这组数字中,我们可以简略分析一下,新现代派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属于后现代派,因为它们也是对传统现代派的扬弃中产生的,其中前卫派与表现派从风格与表现理念上与后现代派已经很接近了。这样算来广义的后现代派的获奖人数达16人,约占总数的75%,这组数字充分反映了建筑艺术中的后现代文化转向已成为建筑界中不争的事实;其次,从后现代建筑艺术的被接受程度也可以反映出这种转向的实际存在,这从后现代建筑艺术作品的分布上可以体现出来,这种分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其一,是区域的分布,最初的后现代派作品主要分布在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而目前这一类作品已在工业化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出现;其二,是场所的分布,一些后现代建筑作品往往已成为一个国家或城市的象征,通常位于一些重要的场所,公众由最初的不满到后来的喜欢,直至目前一些重要建筑物的设计都被后现代派设计师取得,间接地可以看出这种转向。 通过这两方面的分析,不难发现建筑艺术的后现代转向已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潮流(这种潮流正式开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多后现代建筑作品都是这个时候登上建筑舞台的),它客观地存在着,既是对传统(以包豪斯为代表的)现代建筑艺术的反叛,又是对新出路的探索,而做出这种最初的尝试的是解构主义作品,这种流派的出现是有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的。 1 解构主义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正值欧洲学术动荡时期,这种情况的出现暗示了学者们对传统哲学文化的反抗和绝望,这期间以法国的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对后来哲学文化的冲击最大,其中以列维.斯特劳斯、雅克.拉康、罗兰.巴尔特、米歇尔.福柯、雅克.德里达等为代表,在学术界掀起了一次狂飙运动,这种思潮迅速遍及世界,尤以雅克.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对传统哲学的冲击最大。德里达的哲学是:“一种外在性的哲学,既处身于传统哲学内部又置身于传统哲学的外部,对传统哲学采取一种相异性的立场,从而达到解构形而上学的目的。” 从这种意义上说传统建筑艺术的结构正是被它自身给解构了。德里达的工作正是对西方传统哲学的‘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或‘在场的形而上学’(Metaphysics of present)的摆脱,虽然他不能完全终结形而上学,但他通过对文本(text)的分析和倡导‘自由游戏’(free play)来达到对传统逻各斯中心主义的颠覆。正如乔纳森.卡勒指出的那样:“他所求助的并不是和风细雨式的妥协,而是一种激进的方式。 他力图通过语言的丰富性来粉碎或超越这种体系。”德里达的解构哲学“通过结构化的概念谱系来开展工作,不仅可以从内部进行,而且同时又具有某种我们无法命名的、无法描述的视角;同样解构哲学也确定历史所遮蔽和禁锢的事物,一是将历史从它利害攸关的压制中解救出来,这些事物就会浮现在眼前。” 这是德里达在《立场》一文中对自己解构哲学的解释,从中我们不难理解德里达的出位思想对西方社会科学的巨大冲击,它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那些正处于中年的建筑大师们,埃森曼在回忆他的成长经历时曾说,他这一代人身受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影响。它也表达了新一代的建筑师对传统现代建筑艺术的反抗和挑战,而后结构主义正好给他们提供了有力的武器,通过解构他们试图打破包豪斯以来传统现代建筑的垄断,恢复人的自由和解放的努力,这也暗示了对六十年代结构主义的着名口号“人之死”的回应。通过解构哲学提供的方法,来消解现代建筑技术对艺术的遮蔽,对他们而言解构的目的是为了建构,而建构又是为了突出一种多元的价值取向。 2 解构主义建筑的后现代话语 当代最有名的解构主义建筑大师当属富兰克.盖里(Frank.O.Gehry,1929_美),他是1989年普利茨凯奖获得者,他的代表作是在西班牙毕尔巴鄂新建成的古根海姆博物馆,不仅造型如同抽象的雕塑,而且功能与空间也适应需要。该作品成为建筑艺术史上的一座里程碑。他的其它作品还有:‘诺顿屋’(威尼斯,1982—1984)、‘施纳贝屋’(1986—1989)等。通过对盖里等人作品的分析,可以发现如下一些特点:‘去中心化’、‘走近边缘’、‘不 确定性’、‘反基础主义’等,在诺顿屋中我们看到一个小屋悬于空中;而在施纳贝屋中,我们看到仿佛一堆积木随意的拼凑,这正是解构主义对拆解的运用,达到拆除所有遮蔽和覆盖之物,使在场显现出来。拆除就是揭示,“把未说的东西作为未说的东西揭示出来”在这方面屈米(Bernard.Tschumi)、埃森曼(Peter.Eisenman,1932-美)、里勃斯金德(Daniel.Libeskind,1946_美)等人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为了说明这方面的情况,简要介绍一下里勃斯金德的犹太人博物馆的设计(柏林,1992—1999)。在该设计中他大量应用了倾斜、片段、穿插和冲突的手段,而其间尤其是对线的运用,更是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出神入化的境地,在里勃斯金德看来:“线在建筑中不仅近是代表墙或其它物件的一个符号,它还潜在表达探询、变革、约束和变化,线和时间这一概念具有永恒的联系,用以表达历史与关联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该建筑的巨大外形呈现为一个蜿蜒曲折而连续的‘之’字形折线,建筑本身断续的直线构成了一个非连续的‘虚空’(Void),而虚空暗示了寂静与死亡,同时也指涉了作为生命尊严的缺席,控诉了文明的断裂。而作品的立面是由众多断裂之线构成,它们的存在仿佛是在肢解该作品,揭示了人类文明的连续性的中断。在这里历史被唤醒,作为一种话语符号,它的象征意义是巨大的。 总之,解构主义建筑(Deconstructirism Architecture)是作为对传统现代建筑艺术的反叛出现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