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及参考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重点:1、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观点和特征。
11页观点:1、自然界由物质构成,物质由不可再分的微粒构成2、自然界具有绝对不变性,自然物和时间、空间都是不变的3、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受外力作用的、遵循因果规律的机械运动,宇宙的过程可以用简单的数学方程式表示4、自然界的安排受到上帝的“目的性”支配5、以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6、人与自然界都是机器,并且是分立的特征:1、机械性2、不彻底性3、形而上学性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科学基础有哪些?13-14科学基础:1、星云假说2、地质渐变论3、生物进化论4、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5、细胞学说6、原子论与元素周期律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1、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2、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3、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4、用辩证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特点:1、实践性2、历史性3、辩证性4、批判性3、系统中的组分、结构、环境和功能的关系。
16组分:系统的组成――系统的所有组成元素的集合。
(单一组成元素不能构成系统;不同的组成元素会形成不同的系统。
)结构:系统的结构――系统诸组成元素之间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总和,是系统诸组成元素相互结合的方式。
(结构是功能的内在基础,功能是结构的外在表现——结构功能规律;——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又有相对的独立性,甚至功能的发挥还会反作用于结构。
)环境:系统的环境――与系统发生相互作用又不属于这个系统的所有事物的总和。
(境为系统提供生存条件,控制系统的发展变化;环境会诱发或迫使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从而改变系统的功能。
)功能:系统的功能――系统在与环境的相互联系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总体的行为、特征、能力和作用的总称。
(系统的功能是系统本身所固有的,但要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才表现出来。
)4、系统中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自然辩证法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 )概论绪论三个问题:1.什么是“自然”?2.什么是“辩证法”?3.什么是“自然辩证法”?3.什么是“自然辩证法” (Dialectics of Nature ) ?有两种基本含义,第三种含义是延伸出来的。
1. 自然界的本性、本质或规律——自然观自然观2. 人类探讨自然界本质规律时的规律——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方法论3. 人类探讨自然界本质规律产生的科学技术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观定义: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体系。
理论体系。
二、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和性质1、研究对象(1)自然界————客体(2)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主体(3)科学技术———中介)科学技术———中介 2、研究内容(1)自然哲学)自然哲学• 研究自然界的一般性质及发展的一般规律,特别是应用复杂系统理论来揭示自然界演化的规律; • 研究人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问题,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 研究自然科学各门学科(理、化、天、地、生等)前沿的哲学问题。
(2)科学哲学)科学哲学• 研究科学的结构、科学的价值、科学的发展模式;•研究科学发现的逻辑研究科学发现的逻辑(即通常所讲的科学方法论)(即通常所讲的科学方法论),包括科学发现的逻辑起点、包括科学发现的逻辑起点、科学发现的思维形科学发现的思维形式、科学发现的检验逻辑等式、科学发现的检验逻辑等 。
(3)技术哲学)技术哲学• 研究技术的性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
研究技术的性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
重点研究工程技术的方法;重点研究工程技术的方法;重点研究工程技术的方法;技术创新的过程、内容与模式,技术创新的过程、内容与模式,高技术的发展机制及产业化等问题。
(4)科学技术与社会(STS )研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绪论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四、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一、研究对象(一)自然辩证法的概念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由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人对自然界的认识和改造三大部分所构成。
二、学科性质就研究领域而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
就学科名称而言,自然辩证法又称“科学技术哲学”,即哲学的二级学科。
就学科定位而言,自然辩证法是介于哲学和具体自然科学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三、发展历程(一)恩格斯的开创性工作(二)后人对它的传播和发展四、主要内容(一)自然观(二)科学技术观(三)科学技术方法论第一编自然观、自然观的概念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基本观点或基本看法,具体而言就是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和自然之间关系的看法和观点。
二、自然观发展的历史形态古代素朴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当代系统自然观第一讲古代自然观一、古中国自然观■二、古希腊自然观三、古印度自然观四、古代自然观的特点一、古中国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一一《三五历记》1.元气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的气组成的。
这种气就叫“元气”。
元气是天地万物之原始,万物皆是由气之聚合而产生,气聚则物生,气散则物亡。
气不仅是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基本成分,而且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成分。
庄子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气者,生之元也” 一《淮南子•原道训》“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一《白虎通义•天地》2.阴阳学说阴阳的区分:阴是有形的、黑暗的、静止的、雌性的、下降的……;阳是无形的、明亮的、运动的、雄性的、上升的……。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是关于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关系的理论体系。
3、生态危机:主要是指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地区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4、科学选题:是选择一个科学问题来进行研究。
5、科学理论:是系统化的科学知识,是关于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相对正确的认识,是经过逻辑论证和实践检验并由一系列概念判断和推理表达出来的知识体系。
6、科学精神:是指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
7、科学定律:是反映自然界事物、现象之间的必然性关系的科学命题。
是宇宙运动中本质的东西的反映。
8、天体运动论:哥白尼认为地球既不是一个静止不动的天体,也不是在宇宙中心,它只是一颗普通的行星,既有自转的周日运动,又有和其他行星一样的周年运动,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天体的视运动实际上是地球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做复合运动的结果。
9、生态文明: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境共同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再生产。
10、自然主义:就是遵循自然,遵循“人与社会和谐”的原则。
实施自然主义,要求人类的全部活动遵从生态规律,具有较强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并在实践上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和自然环境。
11、人道主义:是指所有的人都享有公正和平等的权利与义务。
二、简答论述题1、自然辩证法的观点有哪些?(P3)(1)自然界是第一性的,它是人类赖以生长的基础。
(2)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研究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基本观点。
东南大学-自然辩证法复习资料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一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1. 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
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 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方法论意义?1.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奠定了唯物主义思想基础。
它强调自然界存在的客观性、物质性和发展的规律性,冲破了中世纪神学自然观的羁绊,传承了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传统。
2.它为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形成提供了方法论前提。
它培植了求实和崇尚理性的科学精神;它促进对自然界的认识从注重神学教义到注重经验事实、从注重思辨和想象到注重观察、实验和数学推理、从注重把宗教作为判定认识标准到注重把实践作为判定认识标准的转变;它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分析等科学方法分门别类地研究自然界。
3.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形成和发展的价值和意义?系统自然观:1.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的物质观、运动观和时空观。
2.它实现了从认识存在到认识演化、从认识确定性到认识随机性、从认识简单性到认识复杂性、从认识线性到认识非线性的转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在认识论方面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题一、简答题1.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
它通过揭示自然界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研究自然界事物的相互关系和联系,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界。
自然辩证法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包含着丰富矛盾的复杂系统,它的变化和发展是根据内部矛盾的斗争和统一来进行的。
2.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有哪些?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有以下几个方面:(1)矛盾普遍性原理:自然界一切事物内部都存在着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2)矛盾斗争和统一的互相转化原理: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驱动力,矛盾的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发展,而矛盾的统一则维持着事物的相对稳定。
(3)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原理: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地前进或后退,而是循环往复的过程,事物的旧形态通过否定得到超越,形成新的形态,这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规律。
(4)联系、发展、变化的辩证法原理:自然界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它们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而发展和变化。
3. 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什么?自然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一分为二”,即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的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又相互对立,并通过斗争和统一推动事物的发展。
自然界没有绝对的对立面,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通过“一分为二”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改造自然界。
二、论述题1. 自然辩证法和机械唯物主义的区别是什么?自然辩证法和机械唯物主义都是研究自然界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但它们之间有以下主要区别:(1)方法论上的区别:机械唯物主义主张对事物的简单剖析和分析,强调形式和数量的变化。
自然辩证法则强调对事物的全面分析和综合认识,关注事物的本质和质量的变化。
(2)理论观点上的区别:机械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的发展是线性的,并将最终的目标确定为死的不变的、稳定的状态。
而自然辩证法认为世界的发展是辩证的,包含着复杂的矛盾关系和变化过程。
《自然辩证法概论》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

《自然辩证法概论》重点笔记+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自然辩证法概论1. 什么是自然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是指导我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哲学方法。
它是贯穿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指导我们改造自然、保护自然的哲学方法,是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 自然辩证法的内涵自然辩证法认为(1)事物的矛盾着、发展着(包括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作用);(2)事物自然辩证法的原理与规律;(3)世界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世界是一个统一的辩证的整体。
3.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2)质量互变是矛盾的主要内容;(3)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第二部分:自然辩证法知识点总结1. 矛盾矛盾是自然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是贯穿于自然界一切事物和运动过程的存在形式。
矛盾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原因,推动事物前进的内在动力。
2. 质量互变质量互变是指事物的性质、特点和属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过程。
这种相互转化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
3. 否定之否定否定之否定是事物发展的规律,是指事物在继承与变化、保持与改造的过程中,经过相互冲突和斗争,最终形成新的事物状态。
4. 统一整体统一整体是指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以一定的联系、依存、包容的方式相互联系着,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5. 应用自然辩证法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要善于应用自然辩证法,去分析和处理我们所面对的各种问题,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三部分:个人观点和理解自然辩证法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在我的看来,自然辩证法不仅仅是一种理论体系,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
通过学习和掌握自然辩证法,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更好地促进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总结:通过本文的讲解和总结,我们对自然辩证法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自然辩证法作为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自然界一切事物和运动过程的存在形式。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

发自然辩证法2.全面比较科学与技术的特点(区别与联系)科学就其存在方式来说,它是一种知识体系;就其发现过程来说,它是一种活动体系;就其社会存在方式来说,它是一种社会建制。
技术则是人类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利用自然规律和自然界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创造、应用和改进人工的知识、手段和技能、方法的系统。
它们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几点:(1)目的和任务不同。
科学知识主要回答自然现象“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它揭示客观过程的因果性;技术知识主要解决实践过程中“做什么”和“怎样做”的问题,它最求满足主体需要的目的性。
体需要的目的性。
((2)知识形态不同。
科学主要表现为一元性的知识,它把纷繁复杂的现象统一于某一种本质,力求从众多的假说中筛选出某一种定论,并尽量使之简洁明了;相对来说,技术则是从单一到多样,使提纯了的东西在条件耦合中复杂化,它把某一种科学认识转化为多种技术设施和工艺方法,从相同的原理中做出多种类型的设计方案。
理中做出多种类型的设计方案。
((3)知识的评价标准不同。
对科学知识主要进行真理性评价,不能说用的东西就是正确的;对技术知识主要进行价值性评价,可以说更有效的方法或设计就是好的技术知识。
(4)与社会的相关程度不同。
与社会的相关程度不同。
科学知识对近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往往没有直接关联,但有根本性、科学知识对近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往往没有直接关联,但有根本性、科学知识对近期的社会经济发展往往没有直接关联,但有根本性、长远性的意义;长远性的意义;技术知识则关系现实生产力,对社会文明、国家的实力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更为直接和近期的影响。
(5)知识表征方式不同。
科学知识主要记载为陈述性知识,其典型形式为“A 是B”或“由于A 所以B”。
技术知识主要记载为程序性知识,其典型形式为“如果采用A 方法则出现B 结果”。
(6)它们的社会建制不同。
科学的社会建制主要是指科学共同体(学派、学院和研究所),它的动力主要是科学荣誉的追求和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科学知识是无偿的;技术活动的社会组织形式是技术研究开发机构,它的激励和保护机制是技术功利、技术保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辩证法概论复习资料绪论一、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性质三、自然辩证法的发展历程四、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容一、研究对象(一)自然辩证法的概念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界、改造自然界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二)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由自然界、科学技术以及人对自然界的认识与改造三大部分所构成。
二、学科性质就研究领域而言,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部分。
就学科名称而言,自然辩证法又称“科学技术哲学”,即哲学的二级学科。
就学科定位而言,自然辩证法是介于哲学与具体自然科学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三、发展历程(一)恩格斯的开创性工作(二)后人对它的传播和发展四、主要容(一)自然观(二)科学技术观(三)科学技术方法论第一编自然观一、自然观的概念自然观即对自然界的基本观点或基本看法,具体而言就是对自然的本原、构成、演化过程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看法和观点。
二、自然观发展的历史形态古代素朴自然观近代形而上学自然观现代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当代系统自然观第一讲古代自然观一、古中国自然观二、古希腊自然观三、古印度自然观四、古代自然观的特点一、古中国天地混沌如鸡子,盘古生其中。
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后乃有三皇。
——《三五历记》1.元气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的气组成的。
这种气就叫“元气”。
元气是天地万物之原始,万物皆是由气之聚合而产生,气聚则物生,气散则物亡。
气不仅是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的基本成分,而且也是构成人体的基本成分。
庄子说:“人之生也,气之聚也。
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气者,生之元也”—《子·原道训》“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祖也”—《白虎通义·天地》2.阴阳学说阴阳的区分:阴是有形的、黑暗的、静止的、雌性的、下降的……;阳是无形的、明亮的、运动的、雄性的、上升的……。
阴阳的关系:事物的阴阳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相互包含、相互转化,互根、互用。
阴无阳不存,阳无阴不成;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则阳,阳极则阴。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就在阴和阳的矛盾统一中产生、发展、变化。
3.五行学说五行:木、火、土、金、水四时:春、夏、长夏、秋、冬五方:东、南、中、西、北五色:青、赤、黄、白、黑五音:角、征、宫、商、羽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脏:肝、心、脾、肺、肾五官:目、舌、口、鼻、耳五气:风、暑、湿、燥、寒五行生克关系相生关系: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关系: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4.八卦学说八卦学说是从阴阳和五行学说演化而来。
所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地山水风雷火泽天坤艮坎巽震离兑乾阴阳5.儒家学说“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刚柔者,立本者,刚柔相推以成变化”6.道家学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二、古希腊(一)主要科技成就1.在天文学上,古希腊很早就有了球形天体的观点,并且产生了地心说,也提出了日心说。
2.在数学上,有毕达哥拉斯学派的许多几何证明和无理数的发现,同时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不仅创立了极为系统严格的欧式几何体系,而且带给科学一种严格的演绎逻辑方法。
3.在物理学上,阿基米德发现了阿氏定律,亚里士多德创立了物理学,并建立了形式逻辑。
4.在建筑学上,古希腊以其独特的柱式建筑成为世界著名三大类建筑之一,以石头写就了辉煌的人类文明。
5.在医学上,有著名的希波克拉底的以四种体液为基础的医学。
(二)自然观1. 种子说2. 原子说3. 四因说三、古印度四大说四大:四种色法或元素,即地、水、火、风。
它们分别具有坚、湿、暖、动的属性和持(保持)、摄(摄集)、熟(成熟)、长(生长)的作用。
天地万物都是由地水火风四大要素或元素构成的。
人体:“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谓发毛爪齿,皮肉筋骨、髓脑垢色,皆归于地;唾涕脓血、津液涎沫、痰泪精气、大小便利,皆归于水;暖气归火,动转归风。
四大各离,今者妄身,当在何处?即知此身毕竟无体,和合为相,实同幻化。
”——《圆觉经》 佛教认为,地水火风都是虚幻不实、刹那生灭的。
所以有所谓“四大皆空”之说。
禅宗五祖弘忍传衣钵典故神秀: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四、古代自然观的特点(一)世界本原的物质性(二)世界本原的简单性(三)事物的运动变化性(四)事物的整体直观性第二讲近代自然观一、近代前期主要科技成就二、近代自然观的基本观点一、主要科技成就(一)天文学1543年,哥白尼发表《天体运行论》,提出“日心说”;在第谷布拉赫大量天文观测资料的基础上,开普勒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
(二)物理学伽利略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了加速度的概念,发现了自由落体定律和摆的等时性,研究了惯性定律,提出了著名的力学相对性原理;吉尔伯特的《论磁》(1600)开创了磁学研究;托里拆利、帕斯卡等研究真空问题,盖里克的马德堡半球真空实验演示了大气压力;惠更斯对摆钟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光的波动说。
(三)数学耐普尔制定了对数;1637年,笛卡尔推进了韦达的符号代数,第一次将变数引进了数学,在1665年和1676年间,牛顿和莱布尼茨分别几乎同时创立了微积分。
(四)生物学林耐等人就植物学和动物学的分类建立了一套较完整的科学分类体系,他采用阶梯等级分类法,将自然界分为“三界”:植物界、动物界和矿物界。
在界以下是纲、目、属、种,实现了分类围的统一。
(五)化学通过波意耳等化学家的研究,化学开始脱离炼金术,其重要标志是波意尔的《怀疑的化学家》(1661)出版。
(六)生命科学1543年,维萨留斯《论人体的结构》出版;塞尔维特批判了盖伦医学,发现了血液循环;哈维《心血运动论》(1628)系统的发现了心血运动与循环过程。
(七)牛顿总结1665年发明级数近似法即二项式定律;1665到1666年发明微积分。
牛顿最著名的两部著作是《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1686)和《论光学》(1704)。
牛顿集大成的总结了前人的科学工作,统一了天体力学和地面力学,提出了一系列经典力学基本概念,建立了经典力学的完整体系——概念、原理和运动三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实现自然科学的第一次大综合。
二、自然观1.自然界存在的绝对物质性。
2.构成事物的基本成分是元素。
3.事物运动变化都是由物质原因和外部原因导致的。
第三讲现代自然观一、近代后期主要科技成就二、现代自然观的基本观点一、主要科技成就(一)天文学1755年,康德在《宇宙发展史概论》中提出太阳系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
在太阳系形成之前,宇宙中存在着弥漫的原始星云,其中含有大气和固体微粒,这些原始物质具有引力和斥力,引力的作用导致小物质微粒向大物质微粒聚集,斥力的作用导致物质微粒的横向偏移和旋涡运动,引力和斥力的综合作用使原始星云逐渐形成盘状结构,中心部分凝聚成太阳,外围部分渐次分离,结合成饶太阳运行的行星,于是便形成了太阳系。
(二)地质学1830年,英国地质学家赖尔在《地质学原理》一书中提出地壳“渐变论”的进化理论。
赖尔认为:地球表面的变迁是由于雨水、河流冲刷,潮汐的摩擦,地震、火山爆发等等自然力的缓慢作用的结果,水的作用把地球表面不平之处渐渐夷为平地,而火山的作用则把平地变为高山或凹凸不平状态,地球及其地球上的动植物都有自己的时间上的历史,并不是什么超自然力所为。
(三)物理学自1644年笛卡尔在《哲学原理》一书中提出著名的“运动不灭原理”之后,卡诺、迈尔、赫尔姆霍茨、焦耳等相继从不同角度发现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
(四)化学1824年德国化学家维勒首先从无机物人工合成有机物尿素,其反应式为:(五)生物学1838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发表了《植物发生论》的论文,认为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单位,1839年,施旺在《动植物结构和生长相似性的显微镜研究》中明确指出:“不仅植物,动物也是由细胞组成的”,标志着细胞学说正式创立。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起源》一书出版,书中指出: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
二、自然观(一)物质是构成一切事物的元素和基础;(二)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三)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
第四讲当代自然观一、20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二、20世纪自然观的基本特征一、科学技术的新成就(一)相对论(二)物质结构论(三)大爆炸宇宙学(四)分子生物学相对论1.狭义相对论爱因斯坦于1905年发表《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一文,标志着狭义相对论的创立。
(1) 狭义相对论的两个前提狭义相对性原理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与选择任何一个参照系无关;光速不变原理对任何一个参照系而言,光速是不变的。
(2) 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同时性的相对性运动方向上长度缩短运动的时钟变慢(3) 相对论的质速关系(4) 相对论的质能关系2. 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于1916年创立广义相对论。
该理论认为:时间与空间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时空的结构和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分布,物质存在的空间不是平坦而是弯曲的,物质的密度越大,其周围的空间越是弯曲,从而揭示了空间与时间之间,空间时间与物质及其运动之间存在的辩证联系。
物质结构科学1. 原子结构(1)电子的发现1897年,汤姆逊发现电子(2)原子模型1904年, J.J. 汤姆逊:枣糕模型1911年,卢瑟福:核式模型(a 粒子散射实验)1914年,将H原子核称为质子2. 原子核结构(1)中子的发现1932年,查得威克发现中子(2)原子核模型3. 基本粒子发现历程1932年,安德逊证实正电子存在1947年,发现π介子,π介子不稳定易发生下列衰变:1955年,柏林和塞格勒发现反质子1956年,考尔克等发现反中子1959年,中国发现反∑—超子4.基本粒子分类(1)光子(2)轻子(3)强子:介子、重子(核子、超子)5. 基本粒子结构(夸克模型)重子由三个夸克组成如:质子P=(u u d)中子n=(d d u)介子由一个夸克和一个反夸克组成如:π+ =(u d)π = (u d)6. 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7. 基本粒子再分类三大家族:夸克家族、轻子家族、传播子家族大爆炸宇宙学1.大爆炸宇宙学的基本观点宇宙曾有一段从热到冷的演化史。
在这个时期里,宇宙体系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地膨胀,使物质密度从密到稀地演化。
这一从热到冷、从密到稀的过程如同一次规模巨大的爆炸。
2.大爆炸宇宙学描述的宇宙演化图景分子生物学1. 分子生物学的概念分子生物学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一门新学科,其核心容是研究生命活动中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及其与功能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