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环境监测数据填写规范
海洋环境监测与数据分析

海洋环境监测与数据分析海洋,这个占据了地球表面约 71%的广阔领域,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海洋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渔业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还在调节全球气候、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海洋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和挑战,如海洋污染、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为了保护海洋环境,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海洋环境监测与数据分析变得至关重要。
海洋环境监测是指对海洋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地质等要素进行长期、系统、综合的观测和调查。
其目的是了解海洋环境的现状和变化趋势,及时发现海洋环境问题,为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海洋环境监测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海水温度、盐度、酸碱度、溶解氧、营养盐、重金属、石油类污染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
监测的手段也多种多样,包括现场观测、实验室分析、卫星遥感、浮标监测等。
现场观测是海洋环境监测中最基本、最直接的方法。
通过在海上布设观测站点,定期采集海水、沉积物和生物样品,并进行现场测量和记录,可以获取第一手的海洋环境数据。
实验室分析则是对采集回来的样品进行进一步的检测和分析,以确定各种环境要素的含量和性质。
卫星遥感技术具有覆盖范围广、观测周期短、时效性强等优点,可以对大面积的海洋进行快速监测,获取海表面温度、叶绿素浓度、悬浮泥沙等信息。
浮标监测则是在特定海域投放浮标,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海洋环境参数,并将数据通过卫星传输回陆地。
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是将监测获取的数据转化为有价值信息的关键环节。
数据分析的目的是揭示数据中隐藏的规律和趋势,评估海洋环境质量,预测海洋环境变化,为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数据分析的方法包括统计分析、数值模拟、地理信息系统(GIS)分析等。
统计分析是最常用的数据分析方法之一。
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如均值、方差、极值等,可以了解数据的基本特征。
相关性分析可以揭示不同环境要素之间的关系,例如海水温度与盐度之间的关系,溶解氧与营养盐之间的关系等。
海洋环境监测评价技术的国际标准与规范比较

海洋环境监测评价技术的国际标准与规范比较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海洋环境的状况愈发引起人们的关注。
海洋环境监测评价技术的发展对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背景下,各国纷纷制定了一系列的国际标准与规范,以确保海洋环境监测评价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首先,国际海洋环境监测评价技术的标准与规范主要体现在采样与分析、数据处理与解读、评价方法与指标三个方面。
在采样与分析方面,国际标准与规范要求采用先进的采样技术和分析方法,以确保获取的样本具有高质量和可靠性。
例如,国际海洋环境监测评价技术标准要求使用现代化的水下无人机、浮标等设备进行样本采集,以获取准确的水质、水温、盐度等参数。
同时,标准还规定了合适的分析方法和仪器设备,以确保样本的分析结果准确可靠。
在数据处理与解读方面,国际标准与规范强调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科学的处理和解读。
例如,标准要求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质量控制,以排除人为误差和采集偏差。
此外,标准还规定了数据的存储和共享方式,以增加数据的可访问性和可利用性。
这样可以保证海洋环境监测评价的数据可信度和可比性,便于各国开展合作和进行科学研究。
在评价方法与指标方面,国际标准与规范要求使用统一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以实现不同地区之间的评价结果的可比性。
例如,标准要求使用统一的海洋环境质量评价指标,如水质类别、富营养化程度、生物多样性等,以便于各国之间对海洋环境进行对比和评估。
此外,标准还要求对所采用的评价方法进行科学验证和精确度评估,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各国在海洋环境监测评价技术的国际标准与规范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差异和挑战。
首先,在采样与分析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和技术水平存在差距,导致采样方法和仪器设备的选择和使用有所不同。
其次,在数据处理与解读方面,不同国家和地区使用的软件和算法也有所差异,这可能导致数据之间的不兼容性和解读结果的不可比性。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是指以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管理为目标,科学合理地实施监测管理工作,为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及治理提供可靠的依据的科学技术规范。
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离不开“采集、分析、计算、反馈”的四大支撑技术。
科学准确地采集近岸海域环境信息是监测管理的基础和前提,线路、观测面等多种参数需要量化,使用多媒体数据采集系统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广泛地应用相关数据库,形成优质的近岸海域环境监测系统。
此外,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还应注意实施“因时必变”的反应机制,使相关数据识别准确,从而对近岸海域环境深层次的治理问题进行实时监测,以保障海洋生态安全。
综上所述,近岸海域环境监测技术规范包括多媒体数据采集、数据库应用、实时监测反馈等内容,这些技术的实施是环境质量管理的必要条件,也是当今社会更好保护近岸海域环境质量的有效手段。
海洋自然保护区监测技术规程—总则

监测与评价
5.1 环境质量监测 当水深小于10m时只测定表层海水中各项环境要素指标,当水深大于10m时测定表层及底层海水环境要素指标。 各项环境要素指标及监测方法见表1。生物介质中污染物含量监测应满足《海洋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规程》的标准方 法。 5.2 环境质量评价 5.2.1 质量指数法 本方法适合于评价海水环境悬浮物、营养盐、重金属、石油烃等含量评价。评价方法如下。 应用公式Pi=Ci/Csi进行评价,式中Pi为第i种污染物的生物质量指数,Ci为第i种污染物的实测值,Csi为 第i种污染物的标准值。 Csi为GB3097 《海水水质标准》中某项目的标准值;评价保护区水质采用一类水质标准,当Pi≤1.0时,表 明保护区水质符合标准;当Pi>1.0时,表明保护区水质超出标准.1 报告书格式 报告书格式应满足《赤潮监测技术规程》中报告书格式的要求。 7.2 报告书内容 7.2.1 前言 ——保护区概况 包括保护区的地理位置、保护区分区情况、保护对象、主要人为活动的影响状况及采取的保护措施等。 ——监测时间、站位 ——监测指标 ——监测技术 ——评价方法 7.2.2 监测结果与评价
监测方案设计
4.1 监测站位的布设原则 4.1.1 反映保护区全貌 所布设的监测站位要能够覆盖保护区的核心区、缓冲区及实验区,由此获得的监测数据要反映出保护区的总 体现状。 4.1.2 突出重点 针对不同类型保护区的特点及特定的保护对象,确定重点监测区域,以便准确监测保护对象的现状及变化趋 势。 4.2 监测站位数量及布设方式 ——环境要素监测 环境要素监测站位数量为1个/20km,监测站位在整个保护区范围内平均分布。 ——保护对象监测 核心区监测站位为4个/20km,缓冲区为2个/20km,实验区为1个/20km。监测站位在各分区内平均分布。特 殊保
环境监测-水质检测报告-填写参考

环境监测-水质检测报告-填写参考
1. 检测目的
本次水质检测旨在评估环境中的水质状况,以便及时采取必要
的措施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2. 检测时间及地点
- 检测时间:[填写检测时间]
- 检测地点:[填写检测地点]
3. 样品采集方法
- 样品类型:[填写样品类型,如水源、河流等]
- 采集方法:[填写采集方法,如采样器、手动采集等]
- 采样点:[填写采样点的具体位置描述]
4. 检测项目及方法
- 检测项目:[填写需要检测的项目,如COD(化学需氧量)、BOD(生化需氧量)等]
- 检测方法:[填写采用的检测方法,如标准方法、自行研发方
法等]
- 检测仪器设备:[填写使用的检测仪器设备,如PH计、溶氧仪等]
- 检测结果:[填写检测结果,如数值、明暗变化等]
5. 结论与建议
根据本次水质检测结果,结合相关标准和指南,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 [填写结论1]
- [填写结论2]
- [填写其他结论]
- [填写建议1]
- [填写建议2]
- [填写其他建议]
6. 参考资料
- [填写参考资料1]
- [填写参考资料2]
- [填写其他参考资料]
请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和完善以上内容,并附上相关数据和图表,以便准确记录和分析水质检测结果。
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技术规程

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技术规程近年来,随着建设项目建设数量及规模的不断扩大,海洋环境受到越来越大的影响,对海洋生态环境安全带来很大威胁。
为此,为保障海洋资源的高效利用,针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我国制定了《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技术规程》。
《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技术规程》对海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包括海洋环境影响评价跟踪监测、海洋生态环境指标跟踪监测、海洋动物保护跟踪监测等三大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其中,海洋环境影响评价跟踪监测重点研究建设项目对海洋环境的噪音、烟气、污水及污染物的影响;海洋生态环境指标跟踪监测要定期对海水生态环境指标进行监测,如海洋生物多样性、渔业资源等;海洋动物保护跟踪监测要求对海洋中有特别保护价值的野生动物进行监测,以保护重要的海洋生态系统。
《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技术规程》还明确了建设项目海洋环境数据跟踪监测的数据要求,即应采用统一规定的监测数据格式和标准类别,提供定期海洋环境数据;还提出了现行海洋环境数据跟踪监测技术应具备的基本要求,如灵敏度、准确度、重复性等,以及技术指标、操作流程、质量保证等内容。
此外,《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技术规程》还明确了海洋环境数据跟踪监测人员的任务职责,要求负责人员具备熟练的海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技术,以及充分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各种海洋环境数据跟踪监测工作能顺利完成。
《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技术规程》的出台,将有效加强对建设项目海洋环境数据监测的管理,当建设项目发生影响时,可从根本上控制和修复数据,有效减少或彻底消除对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有利于保护各种海洋资源,维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技术规程》的出台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有效地加强对建设项目海洋环境影响跟踪监测,有利于保护重要的海洋生态资源,维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海洋环境监测的标准化与规范化

海洋环境监测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在我们生活的这个蓝色星球上,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约71%的面积,它不仅是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海洋环境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威胁,如污染、过度捕捞、气候变化等。
为了保护海洋环境,实现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海洋环境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而标准化与规范化则是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基石,确保了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可比性和可靠性。
标准化与规范化在海洋环境监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它们能够保证监测数据的质量。
在海洋环境监测中,涉及到众多的监测指标和方法,如果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不同地区、不同机构所采用的监测方法和设备可能会存在差异,导致监测数据缺乏可比性和一致性。
这样的监测数据不仅无法为科学研究和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还可能会误导我们对海洋环境状况的判断。
其次,标准化与规范化有助于提高监测工作的效率。
有了明确的标准和规范,监测人员在进行采样、分析和数据处理等工作时,可以遵循统一的流程和方法,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和错误,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标准化与规范化还能够促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海洋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挑战,各国之间需要加强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
而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则为这种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基础,使得不同国家的监测数据可以相互比较和共享,共同推动海洋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那么,如何实现海洋环境监测的标准化与规范化呢?这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建立完善的标准体系。
标准体系是海洋环境监测标准化与规范化的基础,它涵盖了监测指标、监测方法、监测设备、数据处理和质量控制等多个方面。
在制定标准时,需要充分考虑海洋环境的特点和监测工作的实际需求,同时也要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标准和经验。
此外,标准的制定还应该具有前瞻性,能够适应未来海洋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和变化。
其次,要加强监测设备的标准化。
监测设备的准确性和稳定性直接影响着监测数据的质量。
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估工作报告

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估工作报告一、引言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估工作报告的编写目的是总结和评估我国海洋环境的状况,并提供基于科学数据的决策支持。
本报告将介绍我国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估的基本情况,包括监测内容、方法和技术,以及评估结果对海洋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海洋环境监测内容1. 海洋水质监测海洋水质监测是对海洋水体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进行系统观测和分析的过程。
通过采集水样、测量温度、盐度、溶解氧、营养盐和有机污染物浓度等参数,了解海洋水体的健康状况和水质污染问题。
2. 海洋生物监测海洋生物监测是对海洋生物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进行监测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捕捉和观察海洋生物,了解其分布、数量和生态功能,评估生物多样性的动态变化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
3. 海洋沉积物监测海洋沉积物监测是对海洋底质物质的组成、沉积速率和污染程度等进行观测和分析的过程。
通过采集底质样品,分析其中的化学成分、有机物含量和重金属浓度等参数,评估海洋沉积物的质量和生态风险。
三、海洋环境监测技术1. 无人船技术无人船技术是利用无人船器进行海洋环境监测和数据采集的一种新技术。
通过搭载各种传感器和设备,无人船能够对广泛的监测指标进行观测和记录,并通过无线传输将数据实时传回陆地,提高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2.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利用航空器或卫星对海洋环境进行广域观测和监测的一种远程感知技术。
通过接收和解译遥感图像,可以获取大范围的海洋环境信息,如海水温度、浮游植物分布等,为海洋环境评估提供快速、全面的数据支持。
3. 核技术核技术在海洋环境监测与评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例如,通过同位素示踪技术可以研究海洋生物的迁移和迁移,通过核素测量技术可以评估海洋污染物的来源和扩散,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
四、海洋环境评估与影响1. 海洋生态系统评估海洋生态系统评估是基于对海洋环境监测数据的分析和综合评价,了解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生物多样性状态的过程。
评估结果可以帮助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减少人类活动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规范对海洋环境监测数据标准表中各数据项的理解和填写,编制了“海洋环境监测数据填写说明”文档。各监测业务单位在数据填报过程中,请按照本说明文档填写监测数据。
海洋环境监测数据填写说明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二OO九年三月 目 录 1 海水质量监测报表 1.1 海水质量监测-水文气象报表
【1】 监测海域 描 述:国家方案中规定的监测海域名称,具体名称参见表1-1。 类型格式:中文字符。如“大连市近岸海域”。 注意事项:无。 表1-1 国家方案中规定的海水质量监测海域 序号 监测海域名称 1 辽宁省近岸海域 2 大连市近岸海域 3 河北省近岸海域 4 天津市近岸海域 5 山东省近岸海域 6 青岛市近岸海域 7 江苏省近岸海域 8 上海市近岸海域 9 浙江省近岸海域 10 宁波市近岸海域 11 福建省近岸海域 12 厦门市近岸海域 13 广东省近岸海域 14 深圳市近岸海域 15 广西自治区近岸海域 16 海南省近岸海域 17 渤海近海海域 18 黄海近海、远海海域 19 东海近海、远海海域 20 南海近海、远海海域 【2】 任务日期 描 述:国家监测方案中规定的该项目的监测时间。 类型格式:日期类型,格式“yyyy-mm-dd”。如“2009-08-01”。 注意事项: (1)国家方案中规定的监测时间只到月,这里的任务日期统一填写为该月份的第一天。如2009年的方案中要求8月份进行一次水文气象监测,任务日期填写为“2009-08-01”。 (2)日期严格按照规定格式填写,如不能填“2009年8月1日”等。 (3)注意“任务日期【2】”与“填报日期【5】”、“监测日期【12】”的区别。 【3】 监测单位 描 述:该项目的监测单位名称。 类型格式:中文字符。如“大连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 注意事项: (1)注意“监测单位【3】”与“填报单位【4】”的区别。“监测单位”与“填报单位”可能是两个不同的单位。 【4】 填报单位 描 述:该项目监测数据报表的填报单位名称。 类型格式:中文字符。如“大连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 注意事项: (1)注意“填报单位【4】”与“监测单位【3】”的区别。“填报单位”与“监测单位”可能是两个不同的单位。 【5】 填报日期 描 述:该监测数据报表的填写日期。 类型格式:日期类型,格式“yyyy-mm-dd”。如“2009-09-15”。 注意事项: (1)日期严格按照规定格式填写。如不能填“2009年9月15日”等。 (2)注意“填报日期【5】”与“任务日期【2】”、“监测日期【12】”的区别。 【6】 填报人 描 述:该监测数据报表填写人员的姓名。 类型格式:中文字符。如“张三”。 注意事项: (1)如果填报人有多个,之间以顿号分隔。如“张三、李四”。 【7】 校对人 描 述:该监测数据报表校对人员的姓名。 类型格式:中文字符。如“张三”。 注意事项: (1)如果校对人有多个,之间以顿号分隔。如“张三、李四”。 【8】 审核人 描 述:该监测数据报表审核人员的姓名。 类型格式:中文字符。如“张三”。 注意事项: (1)如果审核人有多个,之间以顿号分隔。如“张三、李四”。 【9】 监测站位 描 述:监测站位的编码。 类型格式:字符类型,“”。第一位填写B、H、D和N,分别代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第二、三位填写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全国统一的数字代码;第四、五位填写YQ、ZQ、JQ、WQ分别代表沿岸趋势性、重点海域趋势性、近海海域趋势性、远海海域趋势性监测站位;最后三位填写站位的数字编号。如“B21YQ009”。 注意事项: (1)监测站位必须填写。 (2)监测站位严格按照国家方案规定的监测站位编码填写,地方站位编码最后三位数字编号从501开始,其它参照国家方案命名规则填写,如“B21YQ501”。 【10】 经度 描 述:监测站位的经度。 类型格式:数字类型,“ddd.dddddd”。单位度()。如“122.100482”。 注意事项: (1)经度的单位是度,不要填写成“度分秒”的格式。 【11】 纬度 描 述:监测站位的纬度。 类型格式:数字类型,“dd.dddddd”。单位度()。如“39.131471”。 注意事项: (1)纬度的单位是度,不要填写成“度分秒”的格式。 【12】 监测日期 描 述:在该站位进行监测的日期。 类型格式:日期类型,格式“yyyy-mm-dd”。如“2009-08-01”。 注意事项: (1)日期严格按照规定格式填写。如不能填”2009年8月1日”等。 (2)注意“监测日期【12】”与“任务日期【2】”、“填报日期【5】”的区别。 【13】 水深 描 述:监测站位处海水的深度。 类型格式:数字类型。单位米(m)。 注意事项: (1)填写时只填数值,不带单位。 【14】 采样层次 描 述:监测站位处采样层次的分类描述。 类型格式:英文字符。S表示表层,B表示底层,M1、M2…M6依次表示从表至底不同的中间层。 注意事项: (1)采样层次不能写汉字“表”、“中”、“底”,只能填写S、M1、M2…M6、B。 【15】 采样深度 描 述:监测站位处采样点的深度。 类型格式:数字类型。单位米(m)。 注意事项: (1)填写时只填数值,不带单位。 【16】 风向 描 述:风的来向。 类型格式:数字类型。单位度(°),数值范围0-360。 注意事项: (1)无风时填写“999”。
(2)该字段填写时不能用16方位向表示风向,如不能填写“NE”。 (3)填写时只填数值,不带单位。 【17】 风速 描 述:风速的大小。 类型格式:数字类型。单位米/秒(m/s)。 注意事项: (1)无风时填写0。 (2)填写时只填数值,不带单位。 【18】 水温 描 述:海水的温度。 类型格式:数字类型。单位摄氏度(℃)。 注意事项: (1)填写时只填数值,不带单位。 【19】 水色 描 述:水色的数值。 类型格式:数字类型。无单位。 注意事项:无。 【20】 透明度 描 述:透明度的数值。 类型格式:数字类型。单位米(m)。 注意事项: (1)填写时只填数值,不带单位。 【21】 海况 描 述:海况的级别数。 类型格式:数字类型。 注意事项: (1)海况级别只填数值。如海况为3级,只填写数字“3”。 【22】 天气现象 描 述:天气现象的描述。 类型格式:中文字符。 注意事项:无。 【其他注意项】 无。 1.2 海水质量监测-水质报表 【1】 监测海域 描 述::国家方案中规定的监测海域名称,具体名称参见表1-1。 类型格式:中文字符。如“大连市近岸海域”。 注意事项:无。 【2】 任务日期 描 述:国家监测方案中规定的该项目的监测时间。 类型格式:日期类型,格式“yyyy-mm-dd”。如“2009-08-01”。 注意事项: (1)国家方案中规定的监测时间只到月,这里的任务日期统一填写为该月份的第一天。如2009年的方案中要求8月份进行一次水质监测,任务日期填写为“2009-08-01”。 (2)日期严格按照规定格式填写。如不能填“2009年8月1日”等。 (3)注意“任务日期【2】”与“填报日期【5】”、“监测日期【12】”的区别。 【3】 监测单位 描 述:该项目的监测单位名称。 类型格式:中文字符。如“大连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 注意事项: (1)注意“监测单位【3】”与“填报单位【4】”的区别。“监测单位”与“填报单位”可能是两个不同的单位。 【4】 填报单位 描 述:该项目监测数据的填报单位名称。 类型格式:中文字符。如“大连市海洋与渔业环境监测中心”。 注意事项: (1)注意“填报单位【4】”与“监测单位【3】”的区别。“填报单位”与“监测单位”可能是两个不同的单位。 【5】 填报日期 描 述:该监测数据报表的填写日期。 类型格式:日期类型,格式“yyyy-mm-dd”。如“2009-09-15”。 注意事项: (1)日期严格按照规定格式填写。如不能填“2009年9月15日”等。 (2)注意“填报日期【5】”与“任务日期【2】”、“监测日期【12】”的区别。 【6】 填报人 描 述:该报表监测数据填写人员的姓名。 类型格式:中文字符。如“张三”。 注意事项: (1)如果填报人有多个,之间以顿号分隔。如“张三、李四”。 【7】 校对人 描 述:该报表监测数据校对人员的姓名。 类型格式:中文字符。如“张三”。 注意事项: (1)如果校对人有多个,之间以顿号分隔。如“张三、李四”。 【8】 审核人 描 述:该报表监测数据审核人员的姓名。 类型格式:中文字符。如“张三”。 注意事项: (1)如果审核人有多个,之间以顿号分隔。如“张三、李四”。 【9】 监测站位 描 述:监测站位的编码。 类型格式:字符类型,“”。第一位填写B、H、D和N,分别代表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第二、三位填写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全国统一的数字代码;第四、五位填写YQ、ZQ、JQ、WQ分别代表沿岸趋势性、重点海域趋势性、近海海域趋势性、远海海域趋势性监测站位;最后三位填写站位的数字编号。如“B21YQ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