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学前儿童文学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第一章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教学课件

第一章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教学课件
作品。 4.对儿童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
能和价值。
• 寓言故事《狐狸和葡萄》:
• 饥饿的狐狸看见葡萄架上挂 着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口 水直流,想要摘下来吃,但又 摘不到。看了一会儿,无可奈 何地走了,他边走边自己安慰 自己说:“这葡萄没有熟,肯 定是酸的。”
• 这就是说,有些人能力小, 做不成事,就借口说时机未成 熟。
• 布莱克、柯勒律治等 人
• 我的心跳荡,每当我目睹 • 彩虹横贯天宇 • 我生命开始时,是这样 • 我长大成人了,是这样 • 但愿我老了,也还是这样 • 否则不如死去 • 婴孩本是成年人的父亲 • 因而今后的岁月,我可以希望 • 贯穿着对自然的虔敬
• 中国古代:儿童——“缩小的成人” • 儿童的被“发现”——“五四”时期 • 经历了儿童“缩小的成人——五四时
睡觉
小红马站着睡觉, 不要妈妈拍, 不要妈妈抱。 小金鱼睁眼睡觉, 一点也不吵, 一点也不闹 小宝宝躺着睡觉, 闭上小眼睛, 脸上带着笑。
大萝卜 阿·托尔斯泰
一个老头儿种下了萝卜,对它说: “长大呀,长大呀,萝卜 啊,长得甜呐!长大呀,长大呀,萝卜啊,长得结实啊!”
一个萝卜长出来了,长得又甜、又结实、又大得了不得。 老头儿就去拔萝卜:他拔了又拔,拔不出来。
• 小雨点,你真勇敢!
• 从那么高的天上跳下来,
• 一点也不疼吗?
• (樊发稼《小雨点》)
其次,幼儿文学是幼儿能够接受的文学。
• 例如儿歌《小金鱼》: • 小金鱼, • 眼睛大, • 游来游去不说话; • 看见了小鱼虫, • 啊呜一口吃掉它, • 欢欢喜喜摇起了小尾巴。
学前儿童文学的特点
• 一、学前儿童文学的特征
适合成人阅读的,只是理解层次不同而已,孩子 更关注故事本身,成人更欣赏美学意蕴。

学前儿童文学

学前儿童文学

学前⼉童⽂学第⼀章学前⼉童⽂学基本原理⼀、⼉童⽂学定义:专为⼉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丰富价值。

⼆、三个层次:学前⼉童⽂学(3—6)趣味性和娱乐性。

⼉歌、幼⼉诗、童话、图画。

童年⽂学(6—12)想象和认知。

童话、⼉童⼩说、科学⽂艺。

少年⽂学(12—18)美育和引导。

少年⼩说、报告⽂学、少年诗、散⽂寓⾔。

三、历史观点:本位论:认为⼉童⽂学是⽤⼉童本位组成的⽂学,其艺术构成都必须以⼉童本位⼼理特征为依据和标准。

代表⼈物有:鲁迅、周作⼈、郭沫若、朱⾃强;美国实⽤主义教育家杜威。

⼯具论:认为⼉童⽂学教育⼉童的⼯具。

20世纪60年代,⼉童⽂学作家鲁兵作“教育⼉童的⽂学”的演讲,提出“⼉童⽂学是教育⼉童的⽂学”。

这⼀观点被认为是“⼯具论”的代表性观点。

1979年,⼉童⽂学作家贺宜专门提到“真正的⼉童⽂学是为⼉童所喜闻乐见的⽂学,是使⼉童受到教育的⽂学,是有益于⼉童⾝⼼健康,使⼉童受到美感和愉快的⽂学”。

专为论:认为“⼉童⽂学是指专为⼉童创作的⽂学作品”。

这种观点从创作动机和服务对象的⾓度来界定⼉童⽂学,肯定了⼉童⽂学的社会职能。

但所指不能包容全部的⼉童⽂学作品。

有些⼉童⽂学作品并不是专为⼉童创作的,例如塞万提斯的《唐·吉诃德》、法国童话家夏尔·贝洛的著名的童话故事集《鹅妈妈的故事》、《鲁宾逊漂流记》、《西游记》等。

专写论:认为“⼉童⽂学是写⼉童的⽂学”。

⼉童⽂学的确常常是以⼉童和⼉童⽣活为主要描述对象,但⼉童⽂学也常常表现更为⼴阔的社会⽣活画⾯。

反过来,专写⼉童的作品也不⼀定就是⼉童⽂学作品。

是否写了⼉童,并不是区别⼉童⽂学与⾮⼉童⽂学的标志。

例:英国作家威廉·⼽尔丁的长篇⼩说《蝇王》。

四、⼉童⽂学的范围1.经过收集整理的民间作品。

《格林童话》2.经过改写为提供⼉童阅读⽅便的经典性成⼈⽂字。

《莎⼠⽐亚故事集》3.内容新奇。

《西游记》4.注重故事性,具有⼀定⽂学⾊彩,营养读物、⽇记读物。

第1章 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

第1章  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

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 第四节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概述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即儿童文学的基本审美特征或艺 术品性。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既然同是文学,它们的 美学特质就具有某种相关性。也就是说,构成儿童文 学美学特征的那些要素,在成人文学中也常常是指那些相对于成人文学
THANK YOU
儿童文学起源于人类对儿童的爱与期待,凝聚着人类文明的结晶。 它以爱传播滋养着人类的繁衍与发展,它以对真善美的颂扬担负 起培育良知、教化人类的重任。
儿童文学的概念、意义及作用
儿童文学是现在社会为满足儿童的独特精神需求 和成长需要而专为儿童创作和提供的特殊文学品 种,“儿童文学”概念的基本含义应该包括一下 几点:
儿童文学的概念、意义及作用
1. 儿童文学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2. 儿童文学是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语
言艺术; 3. 儿童为学是适合于儿童接受并认为他们所喜闻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儿童文学的主要美学特质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主 要变在纯真、稚拙、欢愉、 变幻、质朴这几个方面。
变幻
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决定了儿童是更 好动,更富于幻想和探究性的。而这一些 就构成了儿童文学作品迷人的变幻之美。
质朴
儿童文学与原始文学、民间文学一样,都 具有一种质朴的美。质朴美就是本色的自 然,淳朴之美。
儿童文学与儿童年龄的特征
根据儿童时期划分的三个阶段,儿童文学的年龄阶段可分为: 幼儿期文学、童年期文学、少年期文学。
幼儿活泼好动,喜欢游戏。游戏是他们生活中最主要的活动形式。他们 在游戏中创造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并从中获得无限的乐趣。
童年期文学是一切适合童年期儿童发展的文学。童年期儿童具有强烈扩大 视野的倾向,要求了解自己生活环境以外的东西,能使他们认识对象的范 围扩大和层次的提高,同时也能帮助拓展认识的方法工具也产生了兴趣。

幼儿文学期末复习指导

幼儿文学期末复习指导

幼儿文学期末复习指导(一)第一章、学前儿童文学基本理论:1.了解学前儿童文学的基本内涵,明确儿童文学的基本特点、学前儿童文学作品与非文学的婴幼儿读物的区别。

2.了解婴幼儿的生理特征,对婴幼儿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特点有明确的印象。

了解婴幼儿的心理特征,能为他们设计不同年龄段的教育计划。

了解婴幼儿的语言特征,能够为他们选取有代表性的学习书籍,制定合理的语言学习计划。

3.理解学前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包括文体特点、婴幼儿特点和审美特点。

熟悉学前儿童文学的最本质特征,懂得如何根据学前儿童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书籍,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施展教学。

4.熟悉中外儿童文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熟悉中外儿童文学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第二章、儿歌:1.了解儿歌的基本概念。

2.了解儿歌的起源与发展情况,能有选择性地阅读、评析一些古代童谣,具体理解儿歌的发展传承。

3.了解儿歌的主要特点,可以通过与古诗词等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来强化理解。

4.了解儿歌的分类情况(摇篮曲、游戏歌、数数歌、问答歌、绕口令、连锁调、谜语歌、颠倒歌、字头歌),了解各种类型的基本特点,尤其是其定义的关键,如颠倒歌主要体现在将事物的真相颠倒过来,而不会影响人们对真实情况的理解,往往产生离奇、诙谐的效果。

5.学会如何鉴赏儿歌,有计划性地培养自己的审美感知能力。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共同评鉴作品,也可以通过教学实践,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班级的教学反馈情况加深学生对作品鉴赏的理解。

6.把握儿歌创作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学作生活的有心人,尝试创作儿歌。

作为亲子教师,最大的困难就是不熟悉0—3岁婴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所以要组织教学,首先就要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年龄特点与认知特点,重点是大小肌肉控制能力、语言表达、情绪表达和社会发展等几个方面,保证活动设计具有针对性。

1.处于直觉行动思维阶段,经由感官来学习主要的学习途径是触觉学习,所以要为宝宝提供各种刺激的材料、玩具,让宝宝去看、听、摸和嗅,充分刺激宝宝的感官。

第一章学前儿童文学概述

第一章学前儿童文学概述

(三)中国当代儿童文学的现状
1.建国十七年的儿童文学(主要特征:形式多样) 儿童小说创作:杨朔《雪花飘飘》
叶圣陶《友谊》 童话:张天翼《宝葫芦的秘密》
严文井《下次开船》代表当时长篇童话的最高水平。 儿童诗代表人物:艾青 、贺敬之、金近、袁鹰、 柯岩等 儿童散文:代表作:冰心的《再寄小读者》 儿童戏剧:张天翼《大灰狼》、《蓉生在家里》
第一章 学前儿童文学基本理论
第一节 学前儿童文学概说 第二节 婴幼儿的年龄特征 第三节 学前儿童文学的特点 第四节 中外儿童文学的发展
教学目的要求
1.了解学前儿童文学的概念和学前儿童文学 的特点; 2.认识婴幼儿的生理、心理及语言特点; 3.了解世界及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 4.了解儿童文学发展的各个重要阶段,掌握 主要作家作品。
一、学前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
1.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主题应具有教育性 2.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就具有知识性 3.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应浅显易懂 4.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情节应生动有趣 5.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结构应条理清楚
二、学前儿童文学的婴幼儿特点
1.游戏性 2.趣味性 3.直感性 4.幻想性
三、学前儿童文学的审美特点
老舍《宝船》、《青蛙骑手》
2.“文化大革命”十年(惨痛、摧残、荒芜、黯 淡) 3.新时期的儿童文学 小说:老:臧克家、陈伯吹、柯岩等
代表人物称为“热闹派”童话作家:郑渊洁:作品 有《哭鼻子的比赛》、《开直升飞机的老鼠》、 《皮皮鲁全传》 刊物:《婴儿画报》、《小朋友》、《娃娃画报》
一、婴幼儿的生理特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婴儿期生理特点(0——3岁) 2.幼儿期生理特点(3——6岁)
二、婴幼儿的心理特征
1.婴儿心理特点 1——3岁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 学会走路,开始说话。1岁以前是语言发生的准备阶段;

第一章 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章 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


三是经过专门编纂的 • 四是古典文学中那些适 “陶冶性情”的成人文 合儿童特点、事实上也常 为儿童读者所选择和接受 学作品,如《千家诗》、 的作品。如《西游记》中 《神童诗》等。 的孙悟空大战红孩儿、 《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 李逵杀虎等。
三、儿童文学的三大层次

1.儿童文学中“儿童”的特殊涵义 --与成年人相对,指3-15岁,这是 儿童文学的服务范围。 儿童阶段是人一生中集中受教育的阶段。 这是儿童文学的教育天性。 儿童具有与成年人平等的人格。这是儿 童文学存在的前提。



纯真 稚拙 欢愉 变幻 朴素
第三节 幼儿文学概述

一、什么是幼儿文学 含义:以3—6岁的幼儿为主要对象, 为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而创作或改编的、 适应们审美需要的文学。 思考:如何理解幼儿文学的含义?

幼儿文学概念的理解

(一)幼儿文学必须是“文学” • 谈谈你怎样理解文学的? 以语言为手段塑造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 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 。
•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 开
• 可这一幅无法走进的春天图景正是作者 给我们留下的遥不可及的期待,这一个 生命的逝去因为曾给与我们的文字而让 我们倍感痛心。由此我们可以感觉文学 的力量,虽然它的力量有限,但它与人 的精神碰撞时,能量是无限的。文学给 与我们的作用在于精神。对于幼儿来说 那是人生的启蒙
“专为论”评价

①优点:符合现代儿童文学创作的一般 特点
②缺点:从儿童文学的范围上看;从儿 童文学的对象和创作能力看

第一章 学前儿童文学基本理论160302

第一章 学前儿童文学基本理论160302
•儿童文学的范畴
•1.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 •2.儿童自己创作的作品 •3.被儿童占为己有的“儿童文学” •4.“自我表现”的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研究的对象
•一、儿童文学基本理论 •本质、特征、功能、文体分类和文体特征、创作规律和创 作思维特点,等等 •二、儿童文学批评 •对作家作品和各种文学现象的分析和评价 •三、儿童文学史
★独立性的出现:
是婴儿心理发展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生最初心理发展成就 的集中表现。它表明,婴儿心理具备了人类的一切特点: 直立 行走,使用工具,用语言交际,能进行想象和思维,有了自我 意识。真正开始形成人类的全部心理机能。
2. 幼儿心理特点
1~3岁
3~4岁
4~5岁
5~6岁
各种心理活动发 展齐全的时期
儿童文学的本质
•关于儿童文学本质的几种论说 •1. “儿童本位”的文学 •20世纪20年代 •“把儿童当人看”(儿童不是父母的私有物,而是完全独 立的个人,具有与成人同等的人格) •“把儿童当儿童看”(儿童不是缩小的成人和不完全的小 人,他有不同于成人的内外两方面的生活) •鲁迅:“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若不先行理解 ,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所以一切设施,都应 该以孩子为本位……”(《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周作人:“儿童文学只是儿童本位的,此外更没有什么标 准。”“儿童文学”实质内涵了“儿童的”文学与儿童的 “文学”这两个不可分割的命题。——要“迎合儿童心理 ,供给他们文学作品”。儿童文学“在儿童教育上的作用 是文学的而不是道德的。”(《儿童的文学》)
1904年,J·M·巴里《小飞侠(《 彼得·潘》)
米尔恩《小熊温尼·菩》
★美国儿童文学史上的两座丰碑:作家怀特的两部童话《小老 鼠斯图亚特》和《夏洛的网》。

第一章儿童文学基本理论

第一章儿童文学基本理论

第一章学前儿童文学基本理论四课时第一节学前儿童文学概说二、教学目的、要求(一)了解学前儿童文学基本理论(二)了解婴幼儿的年龄特征三、教学重点及难点(一)婴幼儿心理特征(二)婴幼儿语言特征四、授课时长一课时五、授课方式讲授、自主练习六、教学进程及内容(一)引入从几则孩子的有趣问答开始,思考孩子的视角和成人有什么不同。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学前儿童文学概说 1、学前儿童文学的含义:以0-6岁的婴幼儿为主要对象,为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而创作或改编的、适应他们审美需要的文学。

2、学前儿童文学三个关键词:(1)文学:具体生动的形象,真挚丰富的情感,审美理想,语言艺术。

(2)儿童:婴幼儿生理、心理、语言特点构成接受能力,作品应与之保持一致。

(3)学前:0-6岁,包括7-8岁的低年级小学生。

注意:真正优秀的学前儿童作品是既适合婴幼儿阅读又适合成人阅读的,只是理解层次不同而已,孩子更关注故事本身,成人更欣赏美学意蕴。

第二节婴幼儿的年龄特征 1、婴幼儿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1)自我抑制能力较差,易激动,易疲倦,注意力不集中,不稳定。

(2)独立行走和摆弄物体。

自主性开始建立,会一而再再而三地向目标前进,锲而不舍。

(3)有一定的概括性,能进行想象和思维,有了自我意识。

(4)5-6岁是一个飞跃期,追根问底,强烈的求知欲。

2、婴幼儿的语言特点(1)词汇量不断增长,能按照成人语言指示调节行为。

(2)喜欢说话,听儿歌、童话、幼儿诗歌、故事等,能复述部分关键情节。

(3)在5-6岁时对文字产生兴趣,记忆力很强,阅读兴趣产生。

七、作业、讨论题、思考题、假如我是孩子:(一)公交车上,一个年轻男子抢了一个孩子的座位,孩子妈妈安慰他,这是给老年人专用的座位(本来是老弱病残孕),孩子说……(二)爸爸对儿子说:“你妈妈老了,一点儿都不好看了,我们找个年轻漂亮的新妈妈吧……”孩子说……第三节学前儿童文学的特点二、教学目的、要求(一)了解学前儿童文学的特点(二)了解中外儿童文学的发展三、教学重点及难点学前儿童文学的审美特点四、授课时长一课时五、授课方式讲授、自主练习六、教学进程及内容(一)引入从一则童话入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第四外国节儿中童外文学儿的童产文生学和的发发展展
(一)十八世纪以前的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史前期:没有专属于儿童的文学,但并非与文学无缘。 当时的儿童读物:具有较浓文学气息的训诫书、知识书以及一 些贴近儿童审美情趣的民间口头创作和成人文学。
儿童喜爱的最早读物:印度寓言故事集《五卷书》 时间:公元二世纪到八世纪 ★源于民间的口头创作,是为宫廷孩子阅读而采 编。在古印度人民创作的寓言、童话的基础上经 过不断删减、改写而汇集成的一部巨著。 ★艺术上对儿童文学的发展影响极大。 ★伊拉克作家伊本·阿里·穆加发改编为《卡里 来和笛木乃》,成为为儿童改写故事的成功范例。
一个小娃娃, 摔了一跤, 老爷爷扶他起来, 连连说: 别哭啊,别哭啊! 一个老爷爷, 摔了一跤, 小娃娃扶他起来, 连连说: 别哭啊,别哭啊! 他们俩, 都笑了! 忘了谁是老爷爷, 谁是小娃娃。
——金波《老爷爷和小娃娃》
学前儿童文学的审美特征
• 1. 学前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 • 2. 学前儿童文学是稚拙的文学 • 3.学前儿童文学是“荒诞”的文学 • 4. 学前儿童文学是质朴的文学
1.婴儿期生理特点 2.幼儿期生理特点 →婴幼儿生理发育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
二、婴幼儿的心理特征
1. 婴儿心理特点 →1—3岁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
★独立性的出现:
是婴儿心理发展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生最初心理发展 成就的集中表现。它表明,婴儿心理具备了人类的一切特点: 直立行走,使用工具,用语言交际,能进行想象和思维,有了 自我意识,真正开始形成人类的全部心理机能。
②格林兄弟《儿童和家庭童话集》
2.作品取材广泛。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创作面向社会,从广阔 的社会生活中取材,揭示种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
3.体裁不断丰富。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体裁出现了诸多样式, 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小说、儿童散文、科幻小说等体 裁不断涌现,并沿袭至今。
4.儿童文学理论正逐步形成。 十九世纪中叶,俄国涌现出三位杰出的文艺理论家: 别
第三节 学前儿童文学的特点
一、学前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
1.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语言应浅显易懂 2.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情节应生动有趣 3.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结构应条理清楚 4.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主题应具有教育性 5. 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内容应具有知识性
二、学前儿童文学的婴幼儿特点
1.游戏性 2.趣味性 3.直感性 4.幻想性
第二节 婴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审美心理特点
• 学前儿童文学只要充分尊重和契合婴幼儿的年龄特征 和审美心理特点,就能满足他们对文学作品欣赏的需要, 让他们在玩味文学的快乐和趣味的行为中,潜移默化地 接受文学作品美的熏陶,帮助他们认识自然,了解社会 和人自身,促进婴幼儿心智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婴幼儿的生理特征
“法国儿童文学的真正开拓者”的阿尔诺·伯尔坎于1782年 创办了法国第一份儿童月刊《儿童之友》。
总结:此期不少作品训诫说教味太浓,反不如一些富有想象力 和冒险精神的成人小说受孩子们的欢迎。
(三)十九世纪的外国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的第一个繁荣期:走向成熟,成为文学中独立的门类。 1.作家队伍空前壮大。世界儿童文学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①“世界童话大王”安徒生:
2. 幼儿心理特点
三、婴幼儿的语言特征
1. 婴儿期语言特点 (1)词汇量增加。 (2)句子结构起了变化,从单词句转化为双词句、多词句。 (3)语言的概括作用和调节作用都明显得到发展。 (4)喜欢说话,听儿歌、童话、故事、幼儿诗,并记住简单
内容。甚至模仿大人复述一些故事的内容。 2.幼儿期语言特点
★ 4岁幼儿的词汇和句法的运用已趋于成熟。 ★ 5—6岁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看图讲述能力明显提高,同 时,幼儿的阅读兴趣在这个年龄段也会显著提高。
第一章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学前儿童文学基本理论
第一章 学前儿童文学基本理论
学习要点
理解学前儿童文学的概念,分析和掌握学前儿童文学的文体 特点和美学特征。
认知婴幼儿的年龄特征,体会婴幼儿的游戏精神。 了解世界及中国儿童文学的发展历程。 了解儿童文学发展的各个重要阶段,掌握主要作家作品。
第一节 学前儿童文学概说
婴幼儿的审美心理特点
• 婴幼儿的认知思维是自我中心思维。他们常常分不清物理 世界和心理世界的界限、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界限、现 实和想象的世界。他们总是同时生活在现实和想象两个世 界中 。
• 同时,婴幼儿的自我中心思维导致他们认知世界时的泛灵 观念出现。即将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看作和人一样有生命 和情感。这种泛灵观念使得他们对世界和生活表现出纯美 的爱心、神奇的向往和非凡的想象。
世界第一部幼儿百科全书,世 界最早的儿童图画书:捷克教育家 夸美纽斯《世界图解》(又译《图 画中见到的世界》)。
它的出现,说明人们已经认识 到儿童读物要区别于成人读物应有 其特殊的规律。
第一次将儿童作为具有独立人 格的人来描写:
1762年法国伟大的哲学家 和文学家卢梭的哲理小说《爱 弥尔》。作品中新的、系统的 儿童观标志着人们真正发现了 儿童,社会儿童观的转变已彻 底完成,并为以后儿童文学的 发展铺平了道路。
• 学前儿童文学是儿童文学的组成部分。它是以0—6岁的婴 幼儿为欣赏主体,为满足他们的审美需要,培养他们的审 美情感,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而创 作或改编的文学。
学前儿童文学的概念
• 学前儿童文学的概念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 1.学前儿童文学是文学,具有文学的一般艺术特征 2.学前儿童文学是儿童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3.学前儿童文学是儿童文学特色最鲜明的文学
★传统的儿童读物: 《伊索寓言》
★民间文学的丰碑: 《一千零一夜》
★儿童最喜爱的、最早的一部长 篇动物诗: 《列那狐的故事》(14世纪法国, “伟大的禽兽史诗”)
★第一个改写民间童话的作家: 夏尔·贝洛《鹅妈妈的故事》
(二)十八世纪的外国儿童文学 儿童文学萌发、诞生的时期:在民间文学、劳动人民的口头创 作的基础上,伴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儿童教育得 到了重视,使得新的儿童观得以形成,儿童文学也萌发诞生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