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锋舟06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1949年至今)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发展(解析版)-2024高考易错题梳理汇总

专题八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新中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发展目录考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易错点】区分新民主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考点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易错点】“包产到户”在1978年以前就存在考点三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易错点1】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都扩大了自主权【易错点2】国营企业与国有企业的区别【易错点3】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重大调整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目录,即可直接跳转到对应内容考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区分新民主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社会性质。
1949日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社会。
在经济上建立以国营经济为领导、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制度;在政治上建立以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共和国。
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完成了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首先两者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阶段,只有完成了前一个阶段的革命,才有可能去进行并完成另一个阶段的革命,两者不能混淆;其次,两者是紧密联系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认清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同时又认清二者的联系,才能正确地领导中国革命.把两个革命割裂开来的“二次革命论”和把两种不同性质革命混为一谈、毕其功于一役的“一次革命论”都曾受到毛泽东的批判。
1.两者的相同点在于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主力都是人民群众;革命前途也相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果是既有社会主义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但前途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的前途也是社会主义.2.两者的不同点有:(1)性质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就是社会主义革命.(2)革命任务不同(这也是主要的不同点,高考屡次考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代理人官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包括:政治上建立各级地方人民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在经济上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3)党的工作重心不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工作重心在农村,社会主义革命的工作重心在城市.【深度剖析真题】1.(2023·湖南·统考高考真题)1949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占中国工业总产值比重表产品原煤烧碱电动机棉纱棉布纸火柴卷烟面粉比重28.3%59.4%79.6%46.7%40.3%63.4%80.6%80.4%79.4%据上表推知,当时()A.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实施效果明显B.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有益补充C.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迫在眉睫D.限制和利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必要性【警示】新中国成立并非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的标志。
专题十二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

专题十二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的探索——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1949~1976) 【考点导图】一、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49~1956年)(一)政治建设和对外关系1.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民主政治制度建设(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①建立: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成功召开标志着新中国初步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②发展: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与各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①建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地位: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①建立: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②完善:1954年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法制建设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新中国建立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2)中苏建交:1949年,中苏建交;第二年初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3年,周恩来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
(4)参加日内瓦会议:1954年,新中国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5)万隆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二)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53~1956年)1.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工业化建设:1957年,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专题15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紧扣新课标轻松赢中考模块三中国现代史中物理专题15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01专题视角05专题整合08中考预测09典例引领10中考实战04专题梳理03专题时空06核心素养07专题总结目录/CONTENTS02专题目标明确目标找准方向掌握方法一条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两大转变: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②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四大制度:①社会主义制度;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一国两制”四个时期:①过渡时期;②探索时期;③“文化大革命”时期;④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特征一二三四专题概述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军事方面1966年1976年,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法制建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1956年,中共八大的召开,正确分析了我国国内主要矛盾,中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盲目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随之展开,直接导致了1959年—1961年的三年经济困难期。
之后,中共中央出台八字方针加以调整;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探索的过程中,尽管出现了一些严重失误甚至挫折,但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1956年仿制成功歼5歼击机;改革开放以来,自行研制和引进,1966年组建,主要担负核反击任务,称第二炮兵(战略导弹部队),2015年更名为火箭军,独立军种(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
本阶段时间界限为1956年——1976年,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文化大革命。
专题15 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五外交方面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的合法席位,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1972年中日建交。
六科技文化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双百”的方针,“双百”方针提出后,文化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
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1课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考点4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建立 1.第一个五年计划 (1)时间:1953—1957年。 (2)基本任务:①优先发展重工业,力求运、农、轻、商协调发 展;② 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页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③ 改善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结果:提前完成,我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时间: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 (2)性质: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作用:贯穿着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初步奠定了社会 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基础。
3.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其中最容易发生问题的是( B A.“多” B.“快” C.“好” D.“省”
)
基础梳理
综合拓展
第11课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4.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中,我国曾出现违背经济规 律、超越社会发展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国
第11课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 立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第11课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基 础 梳 理
考点聚焦 考点1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1949年9月。 (2)地点:北平。
(3)内容: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 临时宪法的作用。大会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 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大会决定了新中国的首都、代国歌、 国旗。 (4)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重要准备。
基立与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2.开国大典 (1)时间:1949年10月1日。 (2)地点:天安门广场。 (3)意义 ①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②结束了中国百年来的屈辱历史,国家赢得了独立,人民当家做 了主人。 ③中国从此进入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④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⑤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3.西藏和平解放 (1)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协议,西藏和 平解放。 (2)中国领土除台湾和其他一些海岛及香港、澳门等地外,全部 获得解放。
中国现代史(1949年——现在)基本线索整理

中国现代史(1949年——现在)基本线索整理起止时间:1949、10——现在内容简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
中国现代史的开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现代史的分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时期(1949、10——1953年);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1953——1976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978年——现在)线索:三个时期、三个专题中国现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时期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建立政权巩固政权准备阶段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第2课抗美援朝第3课土地改革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新中国成立的准备——召开时间: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地点:北平主要内容:2页[①②③④]中国人民站起来的标志——成立时间: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成立意义:4页祖国大陆统一的标志——时间: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意义:①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②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背景:7页[①②③④⑤]目的: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时间:1950年10月——1953年7月军队名称:中国人民志愿军(誉为“最可爱的人”)司令员:彭德怀英雄人物:黄继光、邱少云体现的精神: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结束标志: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结果:中朝人民取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背景:12页[①②③④⑤⑥]时间:1950——1952年底目的: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土改措施:12页[①②③]结束标志: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结果:12——13页[①②③④]意义:13页最后一段背景:18页第一段目的: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民经济基本任务:18页第二段[①②③]第一个五年计划时间:1953——1957年建设成就:工业成就:18页[①②③④];交通运输业成就:19页[⑤⑥]工业基地形成:19页⑦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货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紧行召开时间:1954、9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内容: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此宪法的性质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历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中国现代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时期社会主义现准备阶段探索阶段错误阶段第5课三大改造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第7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第8课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第9课改革开放改造对象及各自方式:农业、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手工业建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性质: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实质:我国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深刻社会变革时间:1953——1956年底完成的意义、影响:25页大字一段良好开端背景:27页——中共八大内容:27页[①②]意义: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提出时间:1958年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意义评价:27页[①②]影响后果:党中央又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失误原因:27页[abc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后果:27页[①②]评价:28页大字开头第一句全面调整国民经济:1961年春建设成就:29页大字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模范人物: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原因:32页目的:为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开始的标志:1966年,中共中央接连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动乱表现:32页[①②]老革命家的抗争:二月抗争(1967、2)两个反革命集团:林彪反革命集团和江青反革命集团(又叫“四人帮”)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标志:九一三事件(1971、9、13)文革中国民经济好转的原因:34页[①②]结束的标志:1976年10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意义:从危难中挽救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人民拍手称快,举国欢腾原因:38页[①②③]思想基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直接原因: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时间: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 38页[①②③]时间:1978年底内容:39页[①②③]意义:39页第2段大字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加强表现:39——40页[①②③④]意义:40页[①②③④]背景:人民公社已经不适应农村生产发展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改革措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早改革地点:安徽风阳小岗村农村致富新路:建立乡镇企业对内改革作用:42页[①②]开始时间:1985年国有企业的改革三个方面:45页[①②③]作用: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第11课民族团结第12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目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作用:43页对外开放首批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开放的时间:1980年增设的经济特区:海南经济特区对外开放格局形成:43页提出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后提出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的总中共十二大(1982年)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设计师邓小平中共十三大(1987年)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三大作出了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背景:49页第二段邓小平南方讲话内容:[①②③④⑤]意义:49页第二段邓小平理论意义:49页第三段邓小平理论时间:1992年指导地位的确立中共十四大内容:49页[①②③]时间:1997年中共十五大内容:50页意义:50页提出时间:在筹建新中国的时候民族区域自治原因:56页第二段意义:56页[①②]提出者:邓小平提出目的:为了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一国两制”的构想含义:60页适用的地区:台湾、香港和澳门成功实践的地区:香港和澳门意义:60——61页[①②]香港回归时间:1997、7、1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澳门回归时间:1999、12、20回归意义:62页政府对台方针政策的变化:65——66页[①②③④⑤]1987年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两岸关系的变化1991年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1991年两会就“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达成共识内容:66页第二段大字1993年汪辜会谈意义:66页第二段大字日益密切的交往趋势:67页外交成就科技成就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第16课外交事业的发展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第18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时间:1953年中印两国谈判提出者:周恩来完善: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内容:77页意义:77页时间:1955年地点: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讨论内容:78页中国贡献(周恩来的贡献):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求同存异”的方针作用:78页敌对:建国后到70年代初出现转机:20世纪70年代初中美关系正常化1971年基辛格访华1972、2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间:1971、10、25会议:第26届联合国大会81页中日正式建交时间:1972年访华首相:田中角荣背景:82——83页时间:2001、10上海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地点:上海主题:83页内容:83页[①②③④]意义:83页时间:1964、10、16原子能领域成就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意义:90页1964、6 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试验获得成功1966、10 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爆炸成功航天技术领域成就:91——92页[①②③④⑤⑥⑦⑧]时间:1973年10月生物工程领域: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人物: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意义:92页背景:世界各国高科技竞争1986年3月四位老科学家提出建议863计划经过1986年3月邓小平作出重要批示《863计划纲要》形成领域:8个领域(94页第二段)计算机网络的影响:95——96页[①②③④⑤]。
第十一讲中国现代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探索时期

(3)国民经济的调整 ❶背景: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 观规律,导致1959—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❷调整:从20世纪60年代起,中共中央实行“调整、巩固、充 实、提高”的方针,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4)“文革”中的调整与整顿: 1971年,周恩来着手调整国民经济,1973年出现复苏局面; 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顿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3.社会变迁 ❶物质:由于物资比较匮乏,许多生活必需品凭票证计划供应, 反映了计划经济的特点。 ❷服饰:在着装上强化了劳动人民当家做主的意识,着装风格 呈现出朴素节俭和实用、统一的特征。这一方面与经济水平的落 后有关,另一方面也是集体政治意识的反映。民主、艰苦奋斗和 集体主义等时代精神在服装上的体现是简朴和实用。 ❸交通:宝成铁路、兰新铁路等相继动工。
一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如中共八大20在探索过程中出现严重失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和文化大革命等等文化??主要体现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武器
高三二轮历史复习 中国现代史
通 史 概 览 从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的现代化建设经历了一个 曲折的探索时期。 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也付出了沉重代价。 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 了辉煌成就 ❶ 并正确分析其进步性和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与政治建设之间 的关系。 ❷ 从经济发展规律的角度,客观评价 ❸ 分析不同时期科技成就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不同时期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理解“国运 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把握不同时期“双百”方针的贯彻情况,总结正反两方面的 经验教训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❶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1958年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的总路线。 ❷“大跃进”运动: 以大炼钢铁为中心。反映了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 貌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❸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即生产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一切财产由公社 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专题2.3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解析版)

【知识背一背】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过渡时期:1949-1956)1、过渡时期总路线(1)背景:1949-1952年新中国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任务的完成(2)内容:1953年6月制定。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特点: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指导方针。
(即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③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2)实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为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中国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一)正确决策1、中共八大(1956)(1)背景:三大改造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2)内容①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八大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它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2、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1960)(二)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运动: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由于急于求成,1958年,全国掀起“大跃进”高潮。
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农业,追求经济建设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
(2)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中央政治局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
(3)影响: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和超越历史发展阶段,是我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一次严重的失误,“大跃进”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1959—1961三年经济困难。
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中国现代史(1949年至今)主题二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课件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1949年9月 政治协商制度(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9月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根本大法)
2.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变革与调整
事件
时间
内容
所有制性质 影响
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根本政治制度
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意义 形成了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⑨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 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对应本主题“教学活动建议”,见P69 “研活动·行易”栏目)
考点3 三大改造(识记、理解)
三大 改造
时间 1953—①1956年 内容 农业: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②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土地改革
1950—1952年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私有制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化 建设准备了条件
农业合作化运动
1953—1956年 个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民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
公有制
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开始 规模大,公有化程度高
公有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年开始
主题二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明线索·记易
时空观念
主题总述 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政治上: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它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 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共同构成了新中国 的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但“文化大革命”的发 动,使得民主法制被践踏,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