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救国道路之探索--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之比较

合集下载

重难点专题02 近代化的探索-2023年中考历史 专练(上海专用)

重难点专题02  近代化的探索-2023年中考历史 专练(上海专用)

2023年中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专练重难点专题02 近代化的探索【例题】(2020上海节选)题目三【中国近现代史——探索与发展】 [步骤一]析史料,明事件材料一:李鸿章晚年这样评价自己的洋务事业:“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虛有其表……”。

——吴永《庚子西狩丛谈》材料二: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病逝于北京,终年59岁。

世人闻此疆耗,纷纷书写挽联纪念,其中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的挽联是:是中国自由神,三民五权,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

愿吾侪后死者,齐心协力,完成先生一二件未竟之功。

(1)“练兵”“海军”是哪场运动?推翻历史数千年专制之局面是哪场革命? [步骤二]论主题,谈认识(3)对近代以来中国曲折前行的探索历程的认识。

【答案】(1)洋务运动。

辛亥革命。

(3)认识(节选部分):近代中国在曲折中不断前进,由浅入深,层层深入。

中国近代化探索之路艰难曲折,中国近代化探索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再到新文化运动,体现了对西方学习由学习技术到学习制度,再到学习文化,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特点。

虽然也取得一系列成果,但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都没能使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考点一: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经济近代化洋务运动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起步 (1)口号:“自强”“求富”。

(2)实践: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筹建海军;创办新式学堂。

(3)影响:为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积累了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政治近代化戊戌变法一中国政治近代化的起步(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后,中国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对社会各阶层触动极大。

中国人由向欧美学习转移到向日本学习。

(2)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

(3)影响: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和西方科技文化,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开创了我国政治改革的先河辛亥革命一中国政治近代化的一次尝试(1)背景: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界人士对清政府不再抱有太多的幻想,投身革命的仁人志士越来越多。

近代化四次探索活动的比较列表

近代化四次探索活动的比较列表
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它不可能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这次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积极影响: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消极影响:新文化运动中对东西方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一直影响到后来。
光绪皇帝被囚禁,维新人士遭到逮捕,并被杀害
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并建立起北洋政府的统治,中国的封建统治仍然存在。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改变;
原因
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
顽固派实力强大,不允许改变祖宗之法;维新派没有实力,又不敢发动人民群众,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通过变法使中国富强起来的道路是走不通的
帝国主义对袁世凯的扶植;袁世凯控制北洋军阀的强大武力;根本原因是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可能依靠和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意义/评价
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丰富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维新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权,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和新思想的传播,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它的局限性是: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只是在封建制度范围内的改革,而且又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所以它的失败是必然的。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的君主专制制度,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孙中山
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性质
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22)必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案--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22)必

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外部侵略和内部危机的时代背景及其特点。

2.了解中国近代思想启蒙与维新变革的历史进程。

3.分析中外思想碰撞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4.掌握近代中国的政治变革,包括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以及它们提出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教学重点1.外国列强持续侵略和掠夺,严重威胁到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

2.思想启蒙与维新运动,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3.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中国政治变革的两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对于中国今后的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教学过程时代背景与现实危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外部列强的不断侵略和内部危机,其特点有:•外部列强的瓜分侵略:英、法、德、日、俄等列强相继侵占中国的领土,严重威胁到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

•内部危机与社会动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等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打破了中国传统政治体制,引发了武装起义和社会动荡,内忧外患,形势极为危急。

思想启蒙与维新变革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担负起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重任,思想启蒙和维新变革成为中国的一场历史风潮。

•思想启蒙:包括洋务运动、自强运动、立宪派等思想流派,他们致力于推动中国货币、商业、产业、交通、科技等方面的改革,以此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维新变革:戊戌变法是清政府推行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事件,主张政治体制的变革、法制建设的完善、教育、科技、宪政等多方面的改革。

随后的辛亥革命,则将中国从封建专制向民主共和转型。

思想碰撞与现代化道路的探索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逐渐被引入到西方文明圈中,在中外思想碰撞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体现在:•走向和选择:包括维新变革的不同主张,如立宪、革命、文化输出、国粹弘扬等多种具有特点的思想流派和目标。

•借鉴和吸收:海外留学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接触并借鉴西方先进文明的重要方式,通过引进新思想、先进技术,来推动和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

近代中国各种救国方案之间的比较

近代中国各种救国方案之间的比较

近代中国各种救国方案之间的比较摘要: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经历了100多年的屈辱。

在这期间中华民族涌现出无数仁人志士,他们为了救国救民献了血汗,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实现国家的富强进行了不屈不挠地探索。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 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一代又一代的有识之士和人民群众为了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

在这段历史中不同阶级的人们提出了不同的救国方案,也采取了各种措施。

各种方案所起作用各有不同,结果各异。

下面我就各种运动做些分析。

关键词:救国方案;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一、中国近代展开救国运动的背景〔一〕近代展开救国运动的历史背景19世纪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激化。

70年代以后,列强对华侵略加剧,中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强加给中华民族以深重的灾难。

近百年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对中国发动过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战争。

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战;有单独入侵,也有合伙劫掠,强迫中国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外国资本主义列强推行的殖民主义,引起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剧烈动乱,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从此,中国人民为摆脱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进行了长时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

〔二〕近代展开救国运动的文化背景鸦片战争中,天朝上国被一个西方岛国打得一败涂地,使华夏鄙视远夷的传统观念受到猛烈的冲击。

一些爱国的封建士大夫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开眼看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林则徐在官署中设立译书馆,还仿制西方战舰,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他提倡的学习西方的“长技”主要指军事科学技术。

2017年全国中考历史真题分类精编第8单元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解析版)-(8416)

2017年全国中考历史真题分类精编第8单元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解析版)-(8416)

第八单元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2017年中考真题1. (2017·湖南邵阳)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方案。

右图是网友归纳的救国方案截图,虽不是很准确,但有些道理。

其中的“李鸿章说:我学”是指李鸿章等人为学习西方技术而开展( )·林则徐说:我销·洪秀全说:我反·李鸿章说:我学·康有为说:我变A. 洋务运动B. 戊戌变法C. 辛亥革命D. 新文化运动2. (2017·湖北孝感)19世纪60年代初,清朝统治集团中出现了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 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为代表。

他们为兴办洋务,都曾写过奏折上奏皇帝,彼此也有书信往来,商议讨论。

那么,他们的奏折和书信中,频频出现的词汇应该是( )A. 师夷长技、自强B. 民主、科学、新青年C. 民族、民权、民生D.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3. (2017·湖南郴州)李鸿章在上海联合洋枪队镇压太平军时,感叹西方国家“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最明……实非中国所能及”。

材料反映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的( )A. 民主思想B. 政治制度C. 军事技术D. 风俗习惯4. (2017·江苏扬州)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以下口号表达了洋务运动主张的是( )A. “自强”“求富”B. “振兴中华”C. “打倒孔家店”D.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5. (2017·江苏南京)1876年,李鸿章说:“中国之积弱不振,皆因贫穷之故。

”他强调兴办( )A. 军事工业B. 民用工业C. 出版机构D. 新式学堂6. (2017·山东烟台)洋务派试图通过兴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来“自强”“求富”,以挽救清王朝。

洋务派为“求富”而创办的民用工业是( )A. 安庆内军械所B. 江南制造总局C. 福州船政局D. 轮船招商局7. (2017·湖北鄂州)汪林茂在《层级递进的晚清三次新政》中评论某一历史事件时说:“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这辆列车。

近代中国各种救国方案比较

近代中国各种救国方案比较

近代中国各种救国方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70616yuning中国近代史,是指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这段历史。

鸦片战争打开了清朝长久以来实行闭关锁国的大门,传统的封建制度与新兴的资本主义制度的碰撞,演绎了一段屈辱的中国近代史。

清政府的腐败和妥协,一度使得中国沦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扩张的牺牲品,好在当时的有识之士以及出现的极少数的进步人士,为了国家,敢于斗争,敢于创新,谋求新的救国道路,前赴后继,各种救国方案的的依次出现,既是一次次失败的尝试,又是一次次经验的积累,对于近代处在清政府统治下的国民来讲,看清了各国列强的丑恶嘴脸,摸清的政府的懦弱无能,只能靠自己,去开辟出一条新的中国道路。

比较近代中国各种救国方案,主要有农民阶级的反叛斗争,清政府扶持下的洋务运动的开展,维新运动的兴起,以及最终推翻了中过几千年来封建帝制的辛亥革命。

通过对这几种就过方案的比较,可以的去教训,从而更加清晰的了解历史,有所感悟。

一.救国方案简介1.早期的民族意识的觉醒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惨败,让国内许多官员和有识之士开始关注国外形势,代表之一就是曾在虎门查销鸦片的林则徐,林则徐是近代中国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很早接触西方书刊,还组织翻译过西方书刊,与他同时期的好友魏源,就曾用林则徐组织编译的《四洲志》重新整理编写成了著名的《海国图志》,里面详细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和地理,以及包括有《筹海篇》之内的总结鸦片战争经验教训、论述海防战术的军事级刊物内容。

尤其是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多多少少成为清政府开展洋务运动的操作思想。

还有许多像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更深层次地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吸纳西方的政治、文化、经济学说。

王韬五渡欧洲,游历英法两国,接触到了许多先进的西方思想,回国后,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为办报宗旨,合伙其它人创办了《循环日报》,评论时政,主张变法;而薛福成更是“决然舍其所学,而学所谓洋务者”。

中国近代史复习中国近代化的探索(重要资料)

中国近代史复习中国近代化的探索(重要资料)

3、在戊戌变法的法令中,属于政治方面的内容是 A.提倡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B.广开言路,裁撤冗官,精简机构 C.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D.训练和装备新式陆、海军
4、“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这首绝命诗 出于一位甘为变法流血的维新人士,其作者是 A.康有为 B.梁启超 C.谭嗣同 D.光绪帝 5、戊戌变法从开始到失败,历时103天,因此历史上又称它为 A.商鞅变法 B.公车上书 C.百日维新 D.光绪维新 6、戊戌变法的实质是 A.一次资产阶级的爱国政治运动 B.一次知识分子参与朝政的运动 C.一次封建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 D.一次资产阶级的革命运动
15、“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B.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 C.清政府腐朽统治 D.《马关条约》的签订 16、“公车上书”里提出要“变法”,这里的“变法”是指要建立 A.资产阶级的君主专制政体 B.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度 C.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政体 D.资产阶级的三权分立制度 18、戊戌变法失败的客观原因主要是 A.顽固派的强大 B.光绪帝被囚禁 C.袁世凯的告密 D.帝国主义的破坏 19、维新派的改革遭到顽固派的激烈反对,主要因为 A.维新派反对清政府B.改革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 C.改革完全是错误的D.维新派反对帝国主义 20、假如你是生活在维新变法时期的一位商人,你最赞同下 列哪项法令 A.提倡办实业,奖励发明创造 B.广开言路,裁撤冗官, 精简机构C.开办新式学堂,设立译书局 D.训练和装备新式 陆、海军
3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这次变法运动的悲剧性结局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仅缺乏经济 基础和民众基础的骤变根本不可能,而且无实权的皇帝和无权力的维新士子结 合形成的变法集团的软弱,有实权的太后和有权力的守旧官僚结合形成的反变 法集团的强大。 材料二 过去的一种很有影响的观点是: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属于改良运 动。其实,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都是以改良面目出现而性质根本不同的两种运 动。 材料三 古有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近代的戊戌变法也没有成功,到了80 年代,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运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和方法、步骤,实施 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这不能不说是汲取了前人的历 史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嘛。中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只要我们奋 发图强,中国是会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是哪次变法运动?结合材料说出这次变法运动为什么 “悲剧性结局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2)比较戊戌变法和洋务运动,说明它们“都是以改良面目出现而性质根本 不同的两种运动”。 (3)“古有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近代的戊戌变法也没有成功”,20世纪 80年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就此谈谈你的认识。

3.简述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艰辛历程-从中有什么.

3.简述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探索国家出路的艰辛历程-从中有什么.

如何理解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探索国家出路的艰辛历程及其历史意义?历程:①起步阶段(1840~1895):主要是洋务运动。

②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包括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等。

③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国民政府统治前期,近代化有所发展;抗战时期,近代化进程被打断;解放战争时期,近代化被推入绝境。

④近代化发展的新时期(1949年以后)。

历史意义:(1)无论是农民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不能使中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都不能使中国革命获得成功。

(2)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不会向帝国主义或外国侵略者低头。

(3)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中国近代史,既是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勾结中国封建统治者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各阶层、各政治派别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

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1.地主阶级抵抗派(改革派背景和主张: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一些地主阶级的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注目世界、关心时局、寻求强国御侮之道其主张是“师夷长技以制夷”。

结果:因清政府腐败、闭关政策和地主阶级的局限性而没明显实效评价: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的提出使中国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激励着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积极探索强国御侮之道。

由于实践有限,没有产生实际的效果。

2.地主阶级洋务派背景和主张:在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双重打击下,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统治集团在如何解决内政外交上的众多危机时发生分歧,形成了洋务派和顽固派。

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即“师夷长技以自强”。

结果:由于外国阻挠,封建顽固势力的破坏、力量分散等导致洋务运动破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救国道路之探索
——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之比较学号:专业:姓名:王东
国之富强,在于不断除旧布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指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

发展的实质就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即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同时,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还指出: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迂回的。

正如近代中国,虽然不断遭到西方列强的侵略,但同时许多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也不断开始了对中国富强道路的探索。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诸如地主阶级的洋务运动和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但是,最终两个阶级的探索救国的方式都失败了,都没能让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是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来对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进行比较,从中找到原因。

下面,我们先来看看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同点。

在历史背景方面: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双重压迫,导致社会矛盾加剧。

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列强不断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商品输出和殖民化统治,导致中国的民族化不断危机加重。

而此时,腐败
无能的清政府依然不能看清世界形势,仍然盲目自大和闭关锁国。

同时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腐朽的封建统治,不断压榨民族资本主义,压迫资产阶级的发展。

而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还是有了初步发展,并且在洋务运动后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为了进一步发展,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也为了为中国的富强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

同时也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在寻求一条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

目的方面: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过程中,为了避免亡国灭种和救亡图存,一些先进的爱国人士纷纷探寻不同的途径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同时,他们也共同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领导阶级相同:不管是维新变法中康有为和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还是辛亥革命中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都是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都代表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

领导阶级的共同特点:既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又有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软弱妥协。

不管是维新变法还是辛亥革命,都担负着发对帝国主义侵略和反对封建统治的双重历史任务,这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的。

但是,二者又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进行妥协。

维新变法根本就没有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辛亥革命也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口号。

但为什么还说他们都担负着反帝反封建的双重历史任务呢?他们要求在中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这在某种程度上就已经反对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但是,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发
展不充分,导致民族资产阶级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因而不敢明确的反帝反封建。

最终结果及其原因:都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都没能使中国走上民主富强的道路。

不管是维新变法还是辛亥革命,最终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双重历史任务,也没能摆脱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的民族危机依然深重,可以说最终都失败了。

他们为什么会失败呢?这是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和资产阶级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民族资本主义并不是在本国内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进入后受外资的影响才产生的。

民族资本主义自在中国产生后,一直受到外资和封建官僚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

可以这样说,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这也就导致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

还有,不管是维新派还是革命派,他们都脱离了广大的人们群众。

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使得根基显得薄弱,最终只能失败。

历史意义方面: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符和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爱国和进步意义。

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符和历史发展的潮流,具有爱国和进步意义。

同时,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引进西方先进的文化,解放了思想,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上面简单分析了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相同点,下面我们来分析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不同点。

历史背景方面的不同点:维新变法是在甲午中日海战失败后,民
族危机加深,新兴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而辛亥革命则是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帝国主义列强加强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资本侵略,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以及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清政府的预备立宪激化了社会矛盾,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机加深的情况下,开始摸索救国救民的新道路。

代表阶层不同:维新变法代表的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利益,辛亥革命代表的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的利益。

虽然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但是,从其本质来说,他们却代表不同的社会阶层。

主张(政治纲领)不同:维新变法的领导阶级是维新派(资产阶级上层)他们的理论依据是进化论,这就导致了他们的目的是在保留清政府统治的前提下,实行君主立宪制。

而辛亥革命的领导阶级是革命派(资产阶级中下层),他们的指导思想是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

所以他们的目的是推翻清政府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手段及其性质不同:维新变法是靠皇帝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辛亥革命则是采取自下而上的武装斗争,是比较完整意义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维新变法要求在不变更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实行君主立宪制,从而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而辛亥革命则是彻底推翻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结果不同:维新变法的法令基本被废除。

辛亥革命最后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由于维新变法的内容危害到封建统治和以慈禧为代表的封建顽固派的实力过于强大,维新变法最终失败,而维新变法的内容也基本被废止。

辛亥革命虽然最终推翻了封建帝制,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由于资产阶级自身存在的软弱性的妥协性,致使革命的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最终导致失败。

历史意义的不同:维新变法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维新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突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局限,主张改革君主专制制度,提倡开议院兴民权的主张,在政治经济等领域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同时,维新运动更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宣传自由平等,社会进化观念,批判封建纲常伦理,从而把封建思想壁垒打开一个缺口,有利于人们的思想解放。

同时,新式学堂和教育制度也推动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不发。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势力的政治代表、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代理人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中国反动统治者在政治上乱了阵脚,从而为中国人民斗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是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觉醒,打开了思想进步的
阀门。

辛亥革命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新的积极变化。

同时,辛亥革命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失败的局限性和教训不同:维新变法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只能打着孔子的旗号托古改制;维新派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结果只能落空;维新变法惧怕群众,维新派的活动基本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脱离了广大人民群众,没有广泛群众的支持,最终只能失败。

而革命派则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甚至幻想以妥协换取帝国主义的支持和承认;不能充分发动和依靠群众,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失去了他们,革命的根基就显得相当薄弱;不能建立坚强的革命政党;革命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是他们导致这些错误的根源。

维新变法与辛亥革命由于诸多的联系,辛亥革命是维新变法的继续和发展,是对中国富强道路的又一次探索。

虽然两次探索都失败了,但是,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却不会因此而受到影响,反而会越烧越旺。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告诉我们,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发展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和挫折,问鼎事业的辉煌。

正如中国近代以来对于富国强兵的不断,虽然一次次的失败,但是一代代不屈的中国人仍然进行不断的探索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等等。

并以此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得失。

通过对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比较,我们从中得出:我们既要反对拔苗助长、急于求成的维新变法,还要克服优柔寡断、缺乏信心的辛亥革命。

以史为鉴,这样,我们才能取得更高的成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