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链条上的两个相连的环节。
洋务派与戊戌维新运动之间是相互继承的关系。
戊戌变法正是洋务运动在甲午战后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
洋务运动为中国引进了西学,为戊戌变法的发生起了启蒙作用19世纪六十年代初开始兴办“洋务”,引进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大机器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出现了近代军用企业、民用企业、新式教育机构等。
洋务运动的创办活大大地改变了人们对西方科学技术的态度,形成了一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潮流。
戊戌变法人士也从西方的科学知识的政治制度中寻找到了变法的理论依据和途经。
一、洋务派“中体西用”的思想体系对戊戌变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中体西用”作为一股思潮,早在19世纪60年代即已形成,并成为洋务派的指导思想。
洋务派一面维护着封建专制制度,一面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西方的科学技术维护清朝的政治统治。
“中体西用”对“戊戌变法”的影响力也很大。
虽然1894年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然而“中体西用”的思想却并没有消失,而是继续存在,在理论上日趋完善。
京师大学堂的创办就是秉承“中体西用”这个宗旨,同时它又是维新变法直接留下的仅有成果。
三、洋务运动为中国资产阶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使戊戌变法有了坚实的阶级基础 洋务运动在中国大地上,首先办起了一批中国人自己的军民用近代企业,揭开了封建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序幕,使中国生产由手工劳动发展到了机械生产。
近代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的出现的发展,刺激和促进了中国民资本的产生和发展,相继而来的是产生了新兴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社会力量的出现和成长,使改良派的维新活动具有了比较坚实的阶级基础,由此迅速发展起来。
相同点:1.三次运动都是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背景下发生的;2.都来涉及军事、经济、文教方面的改革;3.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结果都归于失败;4.它们对历史的发展进程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5.从目的上看,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实现富国强兵;6.从方法和步骤上看,都主张购买并仿制西式炮艇,建立新式海军;7.从结果上看都归于失败,鸦片战争失败,使抵抗派的主张随之失败,甲午中日战争北洋舰队的覆灭,则标志着洋务运动走向低潮, 戊戌政变的发生,使戊戌变法如昙花一现,很快归于失败。
考点25 说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概况及影响(C)

2、洋务派: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 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富国强兵,摆脱困境,维 护清朝统治,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
3、洋务派代表
中央代表: 地方代表:
恭 庆 王 奕 曾国藩
李鸿章
张之洞
4、洋务运动的目的与性质
洋务运动是指清政府为挽救统治危机,自 上而下推行的一场以引进西方的军事装备、机 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以富国强兵为 目的的地主阶级自救运动。它开始于19世纪60 年代,到90年代告一段落。
京师同文馆旧址
• 思考:
洋务运动最终结果怎样?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是什么? 1、洋务派既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又阻挡不 了外国的侵略,受制于封建体制的束缚和侵略 势力的压迫。所以最终失败。
2、仅仅片面地在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 方面学习西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进行彻底 的政治革新。(改革不够彻底,没有进行政治 的改革.)
洋务运动 19世纪60年代 至90年代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1911年
19
1898年
领导阶级 (派别)
代表人物 主张维护 或建立的 政体 向西方学 习的领域 性 质
地主阶级 (洋务派)
奕 、李鸿章 君主专制 军事、经济、 教育
资产阶级 (维新派)
康有为 君主立宪制 除军事、经济、教育外,还向西 方学习君主立宪的政治制度
时间
背景 代表人物Biblioteka 1911年 “ 戊戌变法 的失败使资产阶级认识到要救中国,必须进行革 命推翻清朝统治。 资产阶级革命派 (派别) 孙中山 等。
目的、主张
内容
学习西方,实行民主共和制,发展资本主义
1、1905年孙中山创立了 中国同盟会 ,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 “三民主义” 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后发展为 。 2、1911年10月,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成立革命政府,这次革命称 为 辛亥革命 。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

论洋务运动与戊戌变法的异同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改革运动,都是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时期进行的,旨在推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然而,两者在具体的目标、策略和结果上存在一些异同。
相同之处:1.背景相似: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是受到外国侵略和国内落后所激发。
在19世纪末,中国遭受列强侵略,社会矛盾日益激化,促使了这两个运动的兴起。
2.引进外国技术:为了推动中国现代化,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强调引进外国技术和知识。
洋务运动引进了许多西方先进的工业技术,而戊戌变法则通过派遣留学生、招聘外籍专家等方式,引进了西方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知识。
不同之处:1.目标不同:洋务运动首要目标是强化军力以抵御外敌侵略,主要关注军事和工业技术的引进。
而戊戌变法的主要目标是推行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改革,以实现中国的近代化。
2.策略不同:洋务运动注重通过引进来西方技术和设施来加强军事力量,主要是由政府主导。
而戊戌变法则更加注重通过制定新法律、改革制度,以及推动思想解放和教育改革等途径来实现改革,更加强调人民主体的作用。
3.结果不同:洋务运动虽然引进了大量的西方技术,但由于缺乏系统的规划和管理,以及对工人的剥削等问题,结果并未达到预期的效果。
而戊戌变法则受到了保守势力的反对,改革成果被削弱甚至颠覆,最终未能实现持续的改革效果。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在目标、策略和结果上存在一定的异同。
洋务运动注重引进西方军事和工业技术,目的是为了强化军力,而戊戌变革则更加全面地推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改革。
戊戌变法更加注重通过法律和制度改革来达到改革的目标,并赋予人民主体的作用,然而最终改革未能持续下去。
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比较

一、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比较相同点:1.社会背景:都是在列强的侵略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内容:都向西方学习,涉及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
3.方式: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4结果:都失败了,但都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不同点:1.社会背景:洋务运动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外交困。
戊戌变法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危机加剧。
2.性质:洋务运动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改革;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的改革。
3.目的:洋务运动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戊戌变法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
4.主张:洋务运动只学科学技术,自强、求富;戊戌变法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制。
5.影响:洋务运动开辟了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戊戌变法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二、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比较1.背景相同(1)国际:都发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
(2)国内:中国面临被瓜分,民族危机加剧。
2.性质(方式)不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革;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领导阶级(1)相同:都是资产阶级。
(2)不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革命派。
4.主张(目的)(1)相同:都要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2)不同:戊戌变法主张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主张三民主义,建立民主共和制5.结果相同: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6.意义(1)相同:都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2)不同:戊戌变法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
评价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政

对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政的评价
一、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
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
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二、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领导的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它不是洋务运动的简单继续,而是有质的飞跃。
戊戌变法颁布的法令虽然绝大多数都是纸上谈兵,从来没有真正实行过,但它表明历史走向是进步的。
在政治上,维新派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主张设立议会,限制过重的皇权,希望通过改良的道路逐步变封建专制制度为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度,虽然最终失败了,但他们的宣传、影响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
在经济上,维新派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这符合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
三、新政:
慈禧新政最直接的后果是加剧了国内固有矛盾,统治者在“痛苦的让步”中还是走向了灭亡。
统治阶级内部,满汉之间、各派系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以至“事事有尽更其故之思,人人有不如其初之慨。
腐败如此,何尝见政治发达”。
清政府整顿吏治没有收到实效,为筹措各项经费,又大肆增加捐税,各阶层人民不能忍受这种牛马奴隶的生活,纷纷起来反抗,民变汹涌,革命党起事,新军倒戈,汇成了辛亥革命的洪流。
专制政权的垮台,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不仅在当时,也对后来的中国社会变迁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毕竟也是中国历史的进步。
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

的改良;辛亥革命是自下而上的革命。
• ④性质不同: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改革;辛亥革
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⑤结果不同:戊戌变法失败,主要起思想 启蒙作用;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建 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 念深入人心,但革命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被袁世凯窃取。
洋务运动&维新变法
• • • • • • 相同点: ①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社会背景下 ②都是以清政府为主体而进行的重大调整; ③都涉及军事、经济、文化方面的改革; ④都主张向西方学习; ⑤虽然失败,但对历史发展都有一定推动 作用。
• 不同点: • ①阶级不同。前为地主阶级;后为资产阶 级。 • ②目的不同。洋务运动为维护清朝统治; 维新运动为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 ③性质不同。洋务运动为地主阶级改革; 维新运动为资产阶级改革。 • ④内容不同。洋务运动只主张学习西方科 技;维新运动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 ⑤影响不同。戊戌变法比洋务运动影响大。
维新变法&辛亥革命
• 相同点: • ①背景相同:帝国主义阶段,中国面临被 瓜分的危机。 • ②目的相同:都希望改变现状,挽救民族 危机,发展资本主义。 • ③失败原因相同:都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 和妥协性,没有发动群众 • ④革命范畴相同: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都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
• 不同点 • ①领导阶层不同:维新变法为资产阶级维新派; 辛亥革命为资产阶级革命派 • ②主张不同:戊戌变法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辛 亥革命要求推翻封建帝制,实行民主共和制 • ③手段不同:戊戌变法是倚靠皇帝进行自上而下
史地复演练25:说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概况并探讨它们的影响

没有共0年代至90 年
口号: “自强”、“求富”
政治派别:地主阶级洋务派 代表人物: 奕忻、李鸿章
阅读下文,思考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的目 的何在? 曾国藩说:“今日和议既成,购买外洋 器物,尤属名正言顺。购成之后,访募覃 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 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 物,可以剿发捻,可以勤远略。” 根本目的:
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异同
时 间 政治派别 代表人物 性 质 政治主张 手 段 作 用 领导阶级 目 的 结 果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19世纪60-90年代 1898年 1911年10月10日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奕、曾国藩、李鸿章 康有为、梁启超 孙中山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12年南京)
中国第一个共和制政府
孙中山先生在建立中华民国后辞职让位
临时大总统孙中山
? 迎袁专使到达北京 袁世凯在北京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临时大总统袁世凯
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意义:推翻了满清统治,结束了两千多 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 的观念深入人心。
教训(启示):
3、洋务派举办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自强新政 B、发展资本主义 C、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D
D、利用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4、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是
A、顽固派的阻挠、破坏
B、洋务运动未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C、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 D、未真正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
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太平天国运动

比较洋务运动,太平天国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的异同及失败经验教训相同点:1、历史背景:都发生在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清政府极端腐败,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2、目的:试图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
3、最终结果及其原因:都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根本原因都在于阶级局限性和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4、影响:都对中国社会的进步起了不同程度的有利影响。
不同点:洋务运动:未触及封建体制本身。
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他们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编练海军等。
百日维新: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
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变君主专制为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维新派多次上书请求变法,并在光绪帝支持下发动了戊戌变法。
太平天国运动:是要求推翻封建统治的农民起义,但提出了资本主义发展方案辛亥革命:要求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统治。
主张实行“三民主义”,以革命暴力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他们建立了资产阶级政党,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和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经验: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诱导作用;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它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王朝的统治,勇敢地担负起反侵略的任务。
《资政新篇》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方案,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探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
因此可以说太平天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
百日维新: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教训:社会性质未变,都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也不能使人民摆脱受压迫受剥削的境况。
失败的根本原因:阶级局限性;客观原因是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顽固派实力强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未触及封建制度
学西方制度 (君主立宪制)
维护清朝统治, 但实行君主立宪制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和妥协性
学西方制度 (民主共和制)
推翻清朝统治, 实行民主共和制
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和妥协性
1、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结果 都没有使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
作用 ①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侵略
④中国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较低
3、学习西方思想观念。如:新文化运动举起民主、科学大旗 五四运动宣传马克思主义
2、中国历次运动或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变题:中国向西方学习屡受挫折的原因)
(1)根本原因 脱离群众,没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
没有按思想、制度到技术的顺序向西方学习 (2)主要原因
①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而是希望中国成为他 们的殖民地; ②封建制度对社会经济和人民思想的严重束缚 ③中国资产阶级力量相对薄弱
②胡适 率先提出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③鲁迅 创作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④李大钊 发表了《新纪元》,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
5、影响 是一场空前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 的觉醒,也为五四运动做了思想准备,为马克思主 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二、五四运动 P100—101
1、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英、法、美等大国崛起的三个阶段:
1、思想观念的转变。如:文艺复兴、思想启蒙运动
2、制度层面的变革,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 民主制度。如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美国建立共和政体。
3、技术层面的变革,进行资产阶级工业革命。
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三个阶段:
1、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如:洋务运动。
2、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如:戊戌变法学习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 辛亥革命学习美国建立共和政体。
2、过程
①前期(第一阶段)
中 心: 北京 参加者: 学生 方 式: 集会、示威游行 主要事件: 火烧赵家楼
②后期(第二阶段)
中 心: 上海 参加者: 工人、商人、学生 方 式: 罢工、罢市、罢课
3、结果
①释放被捕学生; ②罢免曹汝霖等人的职务; ③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4、意义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②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启示
①无论是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或革命派都不能使中 得成 功;
②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③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 才能取得成功
(一)、了解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概况
一、新文化运动
1、背景 《指导书》 2、标志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 3、内容 (涉及思想文化和文学领域)
①提倡“民主”和“科学” ,反对专制、愚昧、迷信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批判儒家学说,“打倒孔家店”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倡导白话文
4、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①陈独秀 创办《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
1、比较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异同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时间
19世纪60—90年代 1898年
政治派别 地主阶级洋务派 资产阶级维新派
1911年 资产阶级革命派
领导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
孙中山、黄兴
性质
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政治主张 目的
学习西方技术
维护清朝统治
失败根本 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