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幼小衔接的利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幼小衔接的利弊

赖月桃

幼小衔接是人们一直比较关注的课题。数学教学作为幼小衔接中的一个环节,也起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作为小学教师我们如何解决数学教学中的幼小衔接问题,使之过渡衔接的合理、科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更多的从幼儿的角度去思考,创设与学生较为贴近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数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使每个情境得到最大的发挥。

如:在《认识6和7》一课中我是这样做的:

1、课伊始,我让学生给小松鼠排队,让学生感受数学就身边的队伍中,接着让学生给迟到的松鼠编号,导入新课,这样学生充分感受新旧知识间的紧密联系。

2、尺子图的情境:教材在学习数序时,利用完整的尺子,结合教学,而我出示一把不完整的尺子,让学生把其中的数找出来,让学生感受数所在的位置,更深的了解数的顺序。

3、点子图的情境:改变教材直接出示三幅点子图,我是分三次出现,每出示一幅点子图就增加一个点,然后过渡到比较数的大小,这样学生从直观感知直接过渡到数字比较。

二、创造让学生活动的空间

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体会知识来源于生生活,运用于生活。

如:认识了6、7后,让学生动手摆小棒,再汇报用7根小棒摆了什么,然后找找生活中还有什么是用6和7表示的事物,学生在找和说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关注幼儿园与小学的区别

幼儿园注重简单的感知,而小学更关注学生的思想方法。

如:《认识6、7》一课中,我先通过让学生观察主题图数数事和物——接着用圆片摆、用小棒摆——最后说说可以用什么数字表示,学生经历了由具体事物到图形再抽象到符号这样一个过程,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

三、关注学生的思维方法

我们经常发现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特征的影响,面对杂乱众多的客观信息,只注重其表现而忽视其内在联系,热闹之余、活动之余,却往往得不到实质性的科学结论和思维发展。关注学生不应只关注学生外显学习活动的兴奋度、热闹度,更要关注学生内在思维的发生、发展和达成历程。因此,在各个环节中,我经常追问:你是怎么想的?你是怎么发现的?你有不同的想法吗?……注重挖掘学生的思维过程。

五、注重新知的巩固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作业不应该是课内作业简单的量的追加,而应该是知识的发展和深化,是学习能力的改善,是掌握课堂知识的准备。作业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手段,也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

径。所以在《认识6、7》一课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1、写一写(书写6、7),在幼儿园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书写基础,所以把这个放在练习的环节中。

2、填一填(把荷叶中藏着的数找出来),训练数的顺序。

3、猜一猜(6的前面是谁、5和7的中间是谁、我比7小,我可能是谁)训练数的位置。

4、想一想(说一个几小于几的算式)

这样的设计具有针对性、多样性、梯度性和开放性。

在这次幼小衔接研讨后,我更深的感到:1、幼儿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所以更应该注重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日积月累,更需要每位老师的共同关注,共同培养。2、关注课堂的生成资源和细节处理。比如:《认识6、7》一课中,在教学基数与序数的意义时,让学生学着提问题,其中有一位学生是这样提的:“第二条金有几缸?”由于我没有更多的关注到每一位学生,所以未能听清楚学生的问题,以至于放过了一个让学生放飞思维的机会,如果能给这位学生多一点时间或让其他学生也参与其中,我想将会是另外一个风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