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研究文献综述
家长参与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文献综述范文

家长参与幼儿园幼小衔接教育文献综述范文在幼小衔接教育过程中,家长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家长与幼儿园教育的合作,幼儿可以更好地适应小学教育,并有更好的学习成效。
本文将综述研究幼小衔接教育中家长参与的相关文献,总结出家长参与在幼小衔接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如何促进家长积极参与。
一、家长参与在幼小衔接教育中的重要性幼小衔接教育是幼儿园教育向小学教育的有机衔接。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参与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家长参与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小学教育,同时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成效。
1. 帮助幼儿适应小学教育在幼小衔接教育中,幼儿需要适应小学教育的课程要求、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等方面的变化。
家长的参与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适应这些变化。
孔乾仪(2013)在研究中发现,参与幼儿园和小学交流活动的家长和幼儿之间有更好的沟通,家长可以更好地了解小学教育体系,以便更好地指导幼儿学习。
2. 提高幼儿的学习成效家长参与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成效。
有研究表明,家长参与可以促进幼儿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杨武(2009)的研究发现,家长的参与可以提高幼儿学习《拼音》的能力和兴趣,提高他们在小学的学习成绩。
二、如何促进家长的积极参与家长参与对幼小衔接教育非常重要,但并不是所有家长都能积极参与。
幼儿园和小学需要采取措施促进家长的积极参与,提高家长对幼小衔接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1. 加强家园合作幼儿园和小学可以加强家园合作,促进家长的参与。
家园合作包括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活动、家长参与幼儿园和小学的活动等。
李珂(2015)的研究发现,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沟通可以增进双方之间的了解,加强合作关系。
2. 提供相关信息幼儿园和小学可以提供涉及幼小衔接教育的相关信息,以提高家长对幼小衔接教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这些信息可以包括幼小衔接教育的课程要求、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以及学校和家长合作的方式等。
黄茜(2014)的研究发现,提供相关信息可以促进家长对幼小衔接教育的重视。
关于我国幼小衔接的文献综述

学前教育201207关于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小组成员:许义翠杨玲王静宜宋力萌薛川王怡杨梦2014/5/6关于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针对我国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查阅、研究、分析近年来我国有关幼小衔接的研究文献,主要从幼小衔接的现状,存在问题,解决策略等几大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分析。
关键字:幼小衔接存在问题解决策略现状前言:近年来,幼小衔接问题突出,自2009年以来,对该方面的研究逐年增多。
此外,幼小衔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因为它不仅直接影响儿童入学后的适应问题,而且会影响他们今后的教育进程。
同时,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中必须考虑和面对的问题,也应该是学前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
”[1]因此,本文在回顾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对幼小衔接研究现状的看法,希望能对幼小衔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有所帮助。
一、概念界定1.衔接:衔接是指两个邻近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工作上的相互衔接,它们应该在教育目的、任务、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互相衔接。
2.幼小衔接:幼小衔接是依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协助儿童顺利地从幼儿园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
幼小衔接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由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决定的,它主要包括外在学习环境的衔接和儿童内部精神的衔接。
幼儿园和小学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和不同的文化,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二、幼小衔接的现状钱玲玲在《宏观视角下的幼小衔接工作浅述》中提出幼小衔接一般并不作为幼儿教育的显性内容存在于幼儿园的工作中,而且,一部分幼儿园仅是为了应付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因此幼小衔接工作有一定的被动性,不顾教学规律忽视幼儿成长特点,认为幼小衔接仅仅是幼儿园单方行为。
[3]除此之外,王芳在《基于有效双向互动谈幼小衔接教育》中谈到,幼小衔接思想有共识,行动有偏差;知识内容衔接上缺乏系统性;衔接策略上不够务实;缺少系统的衔接操作方案。
幼小衔接课程研究文献综述

幼小衔接课程研究文献综述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是教育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换,学习方式、人际交往、师生关系、行为规范及社会期望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导致幼儿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幼小衔接问题成为近几年来学前教育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同时也受到国内外很多学者的高度关注,更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幼小衔接的问题及对策,他们认为幼小衔接这一主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如果在幼儿阶段开始关注幼小衔接问题,就会使得更多的幼儿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受到更小的影响,以保证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早在1979年,布鲁芬布伦纳指出:“当个体在生态环境的位置改变时,他会经历生态学上的过渡。
”布鲁芬布伦纳纳的生态学理论为有效衔接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基础,使得幼小衔接有据可依。
从出现至今,幼小衔接问题始终受到广泛的关注,从最初的只关注小学与幼儿园的衔接,到现在的小学、幼儿园、家长三方互相协作,使得幼小衔接问题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进步,更为现实情况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
古语说得好“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因此教育要关注幼儿,为幼儿提供的物质基础与精神支持,是的幼儿教育进行得更加顺利,更有利于培养祖国的栋梁之才。
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小衔接这一重要的研究课题,进过大量的资料查阅,拟从幼小环境差异、对幼小衔接的认识、幼儿园与小学的合作协调、幼儿园与小学的管理工作、幼儿社会适应等方面做具体的梳理综述,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国外研究(一)国外家长对于幼小衔接的看法家长对于幼小衔接过程的关注和担忧是国外研究内容的一个重点。
麦金泰尔等人的研究发现,家长的担忧主要集中在儿童的安全(独自乘坐校车)和学业方面(知识!学习兴趣);同时也比较担心儿童的社会化,特别是儿童的友谊!与他人相处以及专注于学习任务的能力。
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结果有所不同,该研究显示家长更关注的是儿童在学校的情绪适应问题。
幼小衔接文献综述2000字

幼小衔接文献综述2000字幼小衔接是指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过渡过程,是孩子由幼儿园进入小学的重要转折点。
幼小衔接的质量对孩子的学习、发展和适应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为了探讨幼小衔接的重要性、目标和措施,本文将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以期为幼小衔接的实践提供参考。
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得到广泛的认可。
Pu et al. (2015) 的研究发现,幼小衔接对于儿童的学业成绩、学习兴趣和社交能力有着显著的正向影响。
另外,Shields et al. (2001) 的研究表明,良好的幼小衔接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学校适应能力和学习动机,消除学习过渡期的负面影响。
因此,幼小衔接被认为是促进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有效衔接的重要环节。
幼小衔接的目标是为了帮助孩子适应小学学习和生活的新环境。
Ceglowski et al. (2001) 提出了一个综合的幼小衔接目标模型,其中包括:情感目标、认知目标和适应目标。
情感目标着重培养孩子的积极情感,包括自尊、自信和友谊等;认知目标注重发展孩子的认知能力,包括语言、数学和思维等;适应目标关注孩子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包括社交技能、学习动机和学习策略等。
这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的密切合作和有效沟通。
为了实现幼小衔接的目标,有许多措施被提出。
Lau et al. (2017) 强调了家长在幼小衔接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家长应积极参与孩子的学校生活、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支持孩子的学习。
教师的角色也被广泛强调。
Sylva et al. (2004) 指出,教师应根据每个孩子的发展水平和个性差异,设计适合他们的学习活动和任务,以促进幼儿和小学生的衔接。
此外,学校之间的合作也被认为是幼小衔接的关键。
Li et al. (2019) 研究发现,在学校间建立合作机制,创建顺畅的信息流动和资源共享,能够有效提供幼小衔接的支持和资源。
然而,幼小衔接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Wang et al. (2017)研究发现,幼小衔接中的家校沟通不畅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和家长之间的期望和信息传递存在差异,导致孩子的适应问题。
幼小衔接研究文献综述

幼小衔接研究文献综述幼小衔接是指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期,是儿童学习生涯的重要节点。
良好的幼小衔接可以帮助儿童顺利适应小学学习的要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对幼小衔接的研究进行综述。
首先,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许多研究指出,良好的幼小衔接有助于提高儿童学习的连续性和适应性。
例如,简·博瓦和贝琳达·博瓦在其研究中发现,通过充分的沟通和合作,幼儿园和小学可以协同工作,为儿童提供更流畅的过渡过程。
此外,研究还发现,幼小衔接的好坏与儿童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此外,幼小衔接的研究也强调了教师的角色。
教师在幼小衔接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研究表明,教师在过渡期的准备和指导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根据他们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支持。
此外,教师还应该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情绪和人际关系。
最后,虽然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实施起来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其中一个挑战是幼儿园和小学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
研究指出,幼儿园通常更了解儿童的个体差异和需求,而小学缺乏与儿童的直接接触。
因此,为了提高幼小衔接的效果,需要加强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另一个挑战是幼小衔接活动的缺乏。
研究表明,很多学校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幼小衔接活动,这导致儿童在过渡期面临更大的压力和困惑。
综上所述,幼小衔接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涵盖了家庭、幼儿园、小学和教师等多个层面。
幼小衔接的实施面临一些挑战,需要加强各方的合作与沟通。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提高幼小衔接活动的效果,以及如何促进儿童在过渡期的顺利发展。
国内幼小衔接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幼小衔接研究文献综述《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幼儿园和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的相互衔接。
幼小衔接作为幼儿园教育到小学教育的过渡过程,不仅要为幼儿的入学准备打下基础,也要确保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然而,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加之处于过渡时期的幼儿还不能通过自身力量顺利完成幼小衔接,这使得幼小衔接过程中经常出现小学新生适应不良的问题。
基于此,本研究在中国知网中以幼小衔接为关键词进行搜索,针对幼小衔接的概念、内容和方法等问题进行系统梳理,从而整理出我国对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研究动态,为以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提供借鉴。
一、文献搜索的整体结果笔者在中国知网以幼小衔接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查询到19872019年间共有相关文献1077篇,其中期刊论文700篇,学位论文126篇。
针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年度数量统计可以发现,与幼小衔接有关的文献数量自1987年以来呈波浪上升趋势。
相对而言,2004年以前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少,2004年之后,相关的研究数量增加较快,近三年研究数量达到较高值。
同时,在研究内容和主题方面,已有的文献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一是对国外幼小衔接工作的比较与借鉴。
比如,霍力岩对日本幼小衔接热潮和日本特有的幼小一贯学校的研究;胡春光等人从法国幼小衔接制度中分析其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二是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幼小衔接。
比如,崔哲从人才创新视角提出幼小无痕衔接。
苏媛媛从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中寻找幼小衔接应有之义。
洪培琼基于希望理论视角对幼小衔接的教育目标、实施手段和教育内容进行剖析。
三是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比如,李召存主张基于幼儿视角来谈幼小衔接,解决教育之中“无幼儿”的问题。
严仲连和盖笑松围绕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四是如何将幼小衔接教育落实于具体教学中。
比如,陶仲对于幼小衔接中识字教学的讨论。
李德明等人对幼小衔接中的“问题化”数学教学方式进行分析。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

幼小衔接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其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下半叶。最 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园和小学的课程和教学方法的衔接上,后来逐渐扩展到 家庭教育、儿童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目前,幼小衔接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全球 性的研究热点,
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幼小衔接的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
2、幼小衔接的影响因素及其作 用机制
最后,各方面的努力对于幼小衔接工作的改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长的参 与和支持可以增强孩子的信心和适应能力,教师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有助于提高教 育质量,政策制定者的政策引导可以提供有力的保障,社会团体的参与可以扩大 社会影响力。
在总结中,近十年来国外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于幼小衔接问题的看法研究表现 出广泛的和深入的探讨。各方都有自己的观点和做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 战。在此基础上,本次演示提究取得了显著成果。研究者们从多个角度 深入探讨了旅游动机的形成、影响因素以及与旅游行为之间的关系。然而,仍存 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旅游动机的分类尚不清晰,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对比研 究等。
未来研究方向:未来,国外旅游动机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完善旅游动机分类体系:目前对旅游动机的分类尚不清晰,分类标准不 一,影响了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因此,未来研究应该进一步完善旅游动机分类体 系,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2、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目前,国外旅游动机研究多采用定量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相对较少。未来研究可以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将定量研究 和质性研究相结合,以便更全面地了解旅游动机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3、对比研究:通过对不同国家、地区、文化背景的旅游者进行对比研究, 可以深入了解各种因素对旅游动机的影响方式和程度,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更有针 对性的建议。
2、旅游动机的影响因素:研究者们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角度探讨了 旅游动机的影响因素。内部因素包括个体的心理特征、态度、价值观等;外部因 素则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旅游设施等。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 着旅游动机的形成和变化。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近年来,国外各国幼儿教育教育界开始重视幼小衔接这一议题,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经验。
本文通过对国外近10年的幼小衔接理论研究进行综述,旨在总结其中的经验和启示,为我国幼小衔接工作提供参考。
一、幼小衔接的定义和意义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过渡期,是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关键阶段。
幼小衔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幼儿学习的连续性和顺利性,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早期的幼小衔接主要是关注幼儿的社交适应和学习能力的转换,而现今的幼小衔接更加关注幼儿的整体发展,包括身心健康、学习兴趣和社会适应等方面。
二、国外幼小衔接理论的发展1. 成熟的衔接模式国外近10年来,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幼小衔接模式,如顺利过渡模式、渐进式过渡模式和补充式过渡模式等。
这些模式重视渐进性转变和教育环境的接续性,旨在减少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差异,使幼儿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2. 家长参与的重要性国外研究发现,家长参与幼小衔接过程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家长的支持和关注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和生活。
因此,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积极引导和鼓励家长的参与,进行家庭与学校的良好沟通和合作非常重要。
三、国外幼小衔接理论对我国的启示1. 重视教育环境的过渡性国外研究强调幼小衔接的过渡性,认为幼儿园和小学学习环境的连续性对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应加强幼小衔接的教育环境建设,确保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方式的衔接性,使幼儿能够有一个平稳过渡的学习环境。
2. 引导家长的积极参与家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教育界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为家长提供相关的衔接教育指导,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幼小衔接工作,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3. 增强幼儿的整体发展国外的研究更加注重幼儿的整体发展,包括身心健康、学习兴趣和社会适应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小衔接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文献综述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是教育的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统一。
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换,学习方式、人际交往、师生关系、行为规范及社会期望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形成了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导致幼儿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幼小衔接问题成为近几年来学前教育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同时也受到国内外很多学者的高度关注,更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幼小衔接的问题及对策,他们认为幼小衔接这一主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如果在幼儿阶段开始关注幼小衔接问题,就会使得更多的幼儿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受到更小的影响,以保证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早在1979年,布鲁芬布伦纳指出:“当个体在生态环境的位置改变时,他会经历生态学上的过渡。
”布鲁芬布伦纳纳的生态学理论为有效衔接提供了最基本的理论基础,使得幼小衔接有据可依。
从出现至今,幼小衔接问题始终受到广泛的关注,从最初的只关注小学与幼儿园的衔接,到现在的小学、幼儿园、家长三方互相协作,使得幼小衔接问题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进步,更为现实情况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意见。
古语说得好“孩子是祖国的希望”,因此教育要关注幼儿,为幼儿提供的物质基础与精神支持,是的幼儿教育进行得更加顺利,更有利于培养祖国的栋梁之才。
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小衔接这一重要的研究课题,进过大量的资料查阅,拟从幼小环境差异、对幼小衔接的认识、幼儿园与小学的合作协调、幼儿园与小学的管理工作、幼儿社会适应等方面做具体的梳理综述,并提出针对性建议。
一、国外研究布鲁芬布伦纳早在1979年就提出生态学的概念,他指出:“当个体在生态环境的的位置改变时,他会经历生态学生上的过渡①。
”布鲁芬布伦纳的系统理论能帮助我们理解如何通过加强微观系统的联系来实现最优的发展。
登洛浦借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芬布伦纳在1979年提出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来研究幼小衔接问题,他认为幼儿所处的生态系统包括四个系统:第一层是微观系统,包括幼儿园、小学和家庭。
第二层是中观系统,中观系统中的个体通过与微观系统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成为其中一部分;课堂中的人际关系、所学课程以及教学活动都受到这些环境的影响,反过来也影响着环境。
第三层是外观系统,包括主动权和事件。
尽管当地的教育政策、方案、社会福利、医疗保险、住房条件以及这些方面的重整,幼儿可能不直接经理,但都有可能对保育中心里的幼儿产生深刻的影响。
第四层是宏观系统,之广泛的影响,包括政府部门的政策、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影响、更广泛的文化等,这些方面会对幼儿产生间接地影响②。
(一)国外家长对于幼小衔接的看法家长对于幼小衔接过程的关注和担忧是国外研究内容的一个重点。
麦金泰尔等人的研究发现,家长的担忧主要集中在儿童的安全(独自乘坐校车)和学业方面(知识!学习兴趣);①李敏谊.刘颖.崔淑婧.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J].比较教育研究,2010,(5)②杨晓萍.伍叶琴.教育的主张:基于幼小课程衔接的视角[J].学前教育研究,2007,(07-08)同时也比较担心儿童的社会化,特别是儿童的友谊!与他人相处以及专注于学习任务的能力。
澳大利亚的一项研究结果有所不同,该研究显示家长更关注的是儿童在学校的情绪适应问题。
另外,澳大利亚的家长还关注到儿童的如厕、饮食、喝水、卫生等与生活相关的具体问题以及安全、儿童入学年龄等问题①。
(二)国外教师对幼小衔接的看法在入学准备期望方面,早期国外研究表明教师认为儿童学业技能的重要性次于社会性技能。
在韦斯特的研究中,教师列出了入学准备中儿童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条件:身体健康;能够用言语表达他们的需要;在新的学习环境中表现出好奇和热情"新近研究表明,教师认为社交技能!对于他人的感情敏感并且能够分享的品质都很重要②。
另外有研究发现托幼机构和学校教师对于入学准备的观点有所不同。
学前机构教育者比小学教师更强调学业技能对于入学准备的重要;小学教师则更强调儿童对于学校的情感态度和儿童对小学生活制度的适应学前机构教育者和小学教师都认为儿童入学的年龄是影响幼小衔接质量的重要因素③。
(三)国外研究中儿童对幼小衔接的看法国外研究越来越关注到儿童对幼小衔接的看法,认为儿童能够在幼小衔接中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
儿童的话语权得到尊重,这越来越被视为儿童人权的一部分。
国外研究者调查了儿童自身关于入小学时需要具备哪些能力的看法,结果显示儿童认为自己应该了解有关交往和互动!学校规则!做事的方法和程序!班级和教师等方面的知识,在情绪情感和学习能力方面做好准备等。
其中,同伴关系、学习能力、学校规则与做事的方法程序是提名最高的几方面④。
与此类似,道科特对澳大利亚儿童的调查也发现,儿童认为规则和情感态度是影响幼小衔接的最重要因素⑤。
同样,德国、冰岛和意大利的有关研究也显示儿童都认识到了幼小衔接中个体认识规则的重要性。
二、国内研究(一)幼小衔接的现状及问题分析1.对幼小衔接的认识对于幼小衔接的概念界定,宏观上就是指幼儿园与小学的连接状态;微观上则包括各方面的因素: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差异、教师教学水平以及教学观念等诸多因素。
幼小衔接的问题作为重要问题,国内的很多学者都对其有颇深的研究,各自对幼小衔接也有不同的认识。
赖瑛学者认为幼小衔接要依照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协助儿童顺利地从幼儿园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⑥。
这一观点与国内许多学者的观点相一致,有些学者只关①Dockett,S.Perry,B.Transition to school.UNSW press,2007:②West, I, Germin-Hausken,E&Collins, M.Readiness for kindergarten: Parent and teacher belifs. US Departmentof Education, Office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Improvement,NCES93一257,Washington, DC,1993. In Dockett,S. Perry,B. Transitions to school. UNSW press, 2007③Lin, H一L, Lawrence, FR & Gorrell, J.Kindergarten teachers’views of children’s readiness for school.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2003,18(2): 225一37. In Dockett,S. Perry,B. Transitions to school.UNSW press, 2007④Margetts, Kay. Transition to school. What children think about how it works and how it is going to bedifferent thins? Summary of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8th EECERA Conference,2008⑤Dockett,S&Perry,B.Starting school: What do the children say? Early Child Development andCare, 1999,159:107一19⑥赖瑛.浅谈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J].学前教育,2008,(08)注到宏观层面上的幼小衔接,而赖瑛学者则提出了幼儿身心发展这一理论,使得幼小衔接更加贴合实际生活,为幼儿成为幼小衔接的主体奠定了基础。
关于幼小衔接的内涵界定,安红学者也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幼小衔接就是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的平稳过渡、合理衔接,他强调二者衔接的一个平衡的状态,同时也表达了她对幼小衔接的期望①。
幼儿园和小学教育同属于不同阶段的教育,其本身处于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之中,因此在其发展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幼小过渡中的问题,使得幼儿能够更快的接受小学生活状态。
2.幼儿园与小学的环境差异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环境差异对幼儿进入小学后会产生很大的身心影响,有些幼儿接受不了新的环境,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内蒙古师范大学的王星学者从幼儿的视角全面的阐述了幼儿园与小学环境的差异对幼儿身心的影响,其中包括幼儿园小学化使得儿童对学习内容失去兴趣以及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要求不一致,对儿童的学习习惯产生负面的影响。
幼儿园与小学的作息制度以及生活管理不同是栾萍萍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一文中提到的观点:幼儿园的生活节奏是宽松自由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时间较多,中午有午休时间,生活管理比较宽松;而小学教学时间较长,生活节奏相对简单,作息制度十分严格②。
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有些幼儿适应不了改变了的生活习惯,因此在学习上也会出现问题。
3.师资力量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影响幼小衔接过程中师资力量薄弱成为不可避免的弊端,有很多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都有重视这项因素,并针对其因素提出自己的见解,但究其情况太过于现实,解决起来难度较大,所以直到今天还没有得到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张红学者对幼小衔接过程中薄弱的师资力量有这样的看法,幼儿园教师不了解小学教学规律,小学教师不了解幼儿园教学特点,两者始终没有办法相结合,原因都在于幼小衔接过程中师资力量匮乏,使得幼小衔接出现很大的漏洞③。
关注到幼小衔接过程中师资力量匮乏的学者还有陈景凡,他从教育内容、教育目的、教育大纲、幼儿心理特点等方面说明缺乏既了解幼儿特点又明白小学教学活动的师资力量④。
他的论述更加全面具体,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幼小衔接过程中师资力量匮乏的深刻影响。
4.幼儿园与小学缺少联系与协作幼小衔接若想平稳过渡,离不开幼儿园与小学的密切配合与协作,国内很多学者在研究中也关注到这一点,并针对这一问题做出了研究。
郭小红从两方面论述了这一问题:一是幼儿园与小学缺少联系,使得二者互相不够了解,无形之中加大了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差异,为幼儿平稳过渡带来了负担;二是幼儿园与小学同时缺乏协调工作,没有主动缩小两者之间的差距,没有适时地进行调整,使得幼儿对新的环境产生很多的不适,学习和生活上面临困难⑤。
不同的问题每个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针对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缺乏沟通,王雅明①安红.再谈幼小衔接问题[J].贵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2)②栾萍萍.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学实践研究③张宏.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④陈景凡.浅析我国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8,(11)⑤郭小红.关注幼小衔接[J].学前教育研究,2009,(10)学者是这样认识的,他认为幼小衔接过程中的主体是幼儿园,幼儿园做了更多的努力来适应小学的发展需要,而在这个过程中,小学并没有进行适当的调整,整个过程中都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缺少与幼儿园的互动,造成幼小衔接教育的单一性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