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幼小衔接研究文献综述

幼小衔接研究文献综述

幼小衔接研究文献综述幼小衔接是指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期,是儿童学习生涯的重要节点。

良好的幼小衔接可以帮助儿童顺利适应小学学习的要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对幼小衔接的研究进行综述。

首先,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许多研究指出,良好的幼小衔接有助于提高儿童学习的连续性和适应性。

例如,简·博瓦和贝琳达·博瓦在其研究中发现,通过充分的沟通和合作,幼儿园和小学可以协同工作,为儿童提供更流畅的过渡过程。

此外,研究还发现,幼小衔接的好坏与儿童学习成绩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

此外,幼小衔接的研究也强调了教师的角色。

教师在幼小衔接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研究表明,教师在过渡期的准备和指导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根据他们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支持。

此外,教师还应该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情绪和人际关系。

最后,虽然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实施起来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其中一个挑战是幼儿园和小学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

研究指出,幼儿园通常更了解儿童的个体差异和需求,而小学缺乏与儿童的直接接触。

因此,为了提高幼小衔接的效果,需要加强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另一个挑战是幼小衔接活动的缺乏。

研究表明,很多学校并没有设置专门的幼小衔接活动,这导致儿童在过渡期面临更大的压力和困惑。

综上所述,幼小衔接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涵盖了家庭、幼儿园、小学和教师等多个层面。

幼小衔接的实施面临一些挑战,需要加强各方的合作与沟通。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如何提高幼小衔接活动的效果,以及如何促进儿童在过渡期的顺利发展。

我国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研究综述三篇

我国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研究综述三篇

我国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研究综述三篇篇一:我国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研究综述目前,幼儿园开设“幼儿识字班”已相当普遍,特别是大班的孩子竟一本正经地做起作业来,甚至还将家庭作业带回家做。

幼儿一人园就意味着上学,整齐的桌椅,一致的小书包,上课小手背后,完全剥夺了幼儿游戏的时间,使幼儿教育小学化,这是一个可怕的现实,它表明我们的幼儿教育已进人了误区,这种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在成人眼中,幼儿园是快乐的天堂。

可如今,幼儿园里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子,却背负着沉重的学习负担。

良好的早期教育经验是儿童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

但是,近年来违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的“小学化”倾向正成为一种愈演愈烈的痼疾,危害到幼儿的成长和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概念辨析关于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概念,专家学者们提出了以下两种模式。

一种是从理论的层面出发,如李兵【1】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主要是指幼儿园将小学的课程资源、管理模式、评价标准、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等引入、渗透于幼儿教育实践中,使之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进而普遍化和趋势化的一种功利性的教育现象和错误的教育倾向。

另一种是从实践层面出发,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课程内容上的小学化,另外一方面是对幼儿的行为要求及幼儿教育形式的小学化。

总体来说,我国幼儿教育小学化当前的观点是:幼儿教育越来越多的引入小学的主干课程资源、管理模式和评价标准,渗透小学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和较大范围使得幼儿园成为了“小学校”,幼儿成为了“小学生”,幼儿保教成为了“小学教学”,幼儿教育成为了“小学教育”。

二、我国幼儿教育“小学化”表现XX师范大学XX,XX认为,近年来,随着家长对早期教育关注程度的提高和竞争心态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增设识字、拼音、写字、计算等课程,这种在幼儿园实施的“小学化”倾向的教学逐渐演变得越来越普遍,使幼儿园的教学形式、教育内容、一日生活以及课程结构都受到巨大冲击。

国内幼小衔接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幼小衔接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幼小衔接研究文献综述《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幼儿园和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的相互衔接。

幼小衔接作为幼儿园教育到小学教育的过渡过程,不仅要为幼儿的入学准备打下基础,也要确保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然而,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加之处于过渡时期的幼儿还不能通过自身力量顺利完成幼小衔接,这使得幼小衔接过程中经常出现小学新生适应不良的问题。

基于此,本研究在中国知网中以幼小衔接为关键词进行搜索,针对幼小衔接的概念、内容和方法等问题进行系统梳理,从而整理出我国对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研究动态,为以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提供借鉴。

一、文献搜索的整体结果笔者在中国知网以幼小衔接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查询到19872019年间共有相关文献1077篇,其中期刊论文700篇,学位论文126篇。

针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年度数量统计可以发现,与幼小衔接有关的文献数量自1987年以来呈波浪上升趋势。

相对而言,2004年以前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少,2004年之后,相关的研究数量增加较快,近三年研究数量达到较高值。

同时,在研究内容和主题方面,已有的文献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一是对国外幼小衔接工作的比较与借鉴。

比如,霍力岩对日本幼小衔接热潮和日本特有的幼小一贯学校的研究;胡春光等人从法国幼小衔接制度中分析其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二是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幼小衔接。

比如,崔哲从人才创新视角提出幼小无痕衔接。

苏媛媛从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中寻找幼小衔接应有之义。

洪培琼基于希望理论视角对幼小衔接的教育目标、实施手段和教育内容进行剖析。

三是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比如,李召存主张基于幼儿视角来谈幼小衔接,解决教育之中“无幼儿”的问题。

严仲连和盖笑松围绕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四是如何将幼小衔接教育落实于具体教学中。

比如,陶仲对于幼小衔接中识字教学的讨论。

李德明等人对幼小衔接中的“问题化”数学教学方式进行分析。

幼小衔接研究报告

幼小衔接研究报告

幼小衔接研究报告幼小衔接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阶段到小学阶段的过渡,通常涉及到幼儿园和小学的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育理念等方面的衔接。

这个过程的质量直接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和发展,并且对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幼小衔接的研究变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幼小衔接的现状、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为改善幼小衔接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数据收集。

首先,我们收集了一所幼儿园和附近小学的师生家长的意见,通过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幼小衔接的看法和存在的问题。

然后,我们进行了实地观察,观察了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情况。

最后,我们结合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的结果,分析总结了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和可能的解决方案。

四、研究结果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观察,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1)教育理念不一致:幼儿园强调“玩中学”,小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导致幼小衔接时过渡不平衡。

(2)教育内容不匹配: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和学习方式与小学不同,导致孩子们在进入小学后适应困难。

(3)教学方法不连续:幼儿园强调手工制作和群体活动,小学强调课本学习和个人表现,这种转变给孩子们造成了困扰。

(4)交流合作不够: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教师和家长交流合作不够,这对于幼小衔接的顺利进行非常重要。

2. 解决方案(1)建立幼小衔接的沟通机制:幼儿园和小学建立起定期的聚会、交流的机制,加强沟通,共同探讨幼小衔接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2)改进教育方法和内容:幼儿园和小学应该在教育方法和内容上进行衔接,帮助孩子们顺利过渡。

可以引入一些小学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到幼儿园,帮助幼儿熟悉小学生活。

(3)加强教师培训和家长教育: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师应该加强培训,了解幼小衔接的重要性和方法。

同时,家长也应该参与一些培训活动,学习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幼小衔接。

五、结论本研究对幼小衔接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发现幼小衔接存在教育理念不一致、教育内容不匹配、教学方法不连续和交流合作不够等问题。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

幼小衔接经历了不同阶段的发展,其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下半叶。最 初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园和小学的课程和教学方法的衔接上,后来逐渐扩展到 家庭教育、儿童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目前,幼小衔接的研究已经成为了全球 性的研究热点,
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幼小衔接的影响因素和应对策略。
2、幼小衔接的影响因素及其作 用机制
最后,各方面的努力对于幼小衔接工作的改进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长的参 与和支持可以增强孩子的信心和适应能力,教师的积极探索和实践有助于提高教 育质量,政策制定者的政策引导可以提供有力的保障,社会团体的参与可以扩大 社会影响力。
在总结中,近十年来国外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于幼小衔接问题的看法研究表现 出广泛的和深入的探讨。各方都有自己的观点和做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 战。在此基础上,本次演示提究取得了显著成果。研究者们从多个角度 深入探讨了旅游动机的形成、影响因素以及与旅游行为之间的关系。然而,仍存 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旅游动机的分类尚不清晰,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对比研 究等。
未来研究方向:未来,国外旅游动机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完善旅游动机分类体系:目前对旅游动机的分类尚不清晰,分类标准不 一,影响了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因此,未来研究应该进一步完善旅游动机分类体 系,建立统一的标准和规范。
2、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目前,国外旅游动机研究多采用定量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相对较少。未来研究可以采用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将定量研究 和质性研究相结合,以便更全面地了解旅游动机的本质和影响因素。
3、对比研究:通过对不同国家、地区、文化背景的旅游者进行对比研究, 可以深入了解各种因素对旅游动机的影响方式和程度,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更有针 对性的建议。
2、旅游动机的影响因素:研究者们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个角度探讨了 旅游动机的影响因素。内部因素包括个体的心理特征、态度、价值观等;外部因 素则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旅游设施等。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 着旅游动机的形成和变化。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近年来,国外各国幼儿教育教育界开始重视幼小衔接这一议题,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理论和实践经验。

本文通过对国外近10年的幼小衔接理论研究进行综述,旨在总结其中的经验和启示,为我国幼小衔接工作提供参考。

一、幼小衔接的定义和意义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过渡期,是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关键阶段。

幼小衔接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幼儿学习的连续性和顺利性,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早期的幼小衔接主要是关注幼儿的社交适应和学习能力的转换,而现今的幼小衔接更加关注幼儿的整体发展,包括身心健康、学习兴趣和社会适应等方面。

二、国外幼小衔接理论的发展1. 成熟的衔接模式国外近10年来,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成熟的幼小衔接模式,如顺利过渡模式、渐进式过渡模式和补充式过渡模式等。

这些模式重视渐进性转变和教育环境的接续性,旨在减少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差异,使幼儿能够更好地适应小学生活。

2. 家长参与的重要性国外研究发现,家长参与幼小衔接过程对幼儿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家长的支持和关注能够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适应能力,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小学学习和生活。

因此,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积极引导和鼓励家长的参与,进行家庭与学校的良好沟通和合作非常重要。

三、国外幼小衔接理论对我国的启示1. 重视教育环境的过渡性国外研究强调幼小衔接的过渡性,认为幼儿园和小学学习环境的连续性对幼儿的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应加强幼小衔接的教育环境建设,确保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方式的衔接性,使幼儿能够有一个平稳过渡的学习环境。

2. 引导家长的积极参与家长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教育界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为家长提供相关的衔接教育指导,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幼小衔接工作,共同关注幼儿的成长和发展。

3. 增强幼儿的整体发展国外的研究更加注重幼儿的整体发展,包括身心健康、学习兴趣和社会适应等方面。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

国外近10年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本综述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剖析近十年来国外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主要成果及未来趋势。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园与小学两个阶段教育之间的过渡与连接,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学习适应和社会融入具有关键性影响。

近年来,随着全球教育改革的推进和儿童发展研究的深入,幼小衔接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本文将首先回顾幼小衔接理论的历史演变,阐述其重要性及研究背景。

随后,将重点分析近十年来的理论研究成果,包括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研究现状、主要理论观点、实践模式及其实施效果。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探讨幼小衔接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教育工作者、政策制定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个清晰、全面的视角,以深入理解幼小衔接理论的核心要义和实践价值,推动国内外幼小衔接工作的深入发展。

二、国外幼小衔接理论的发展历程在过去的十年中,国外对于幼小衔接理论的研究已经经历了显著的发展与深化。

这一理论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几个关键阶段。

第一阶段,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小衔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上。

学者们普遍认为,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顺畅过渡对于儿童的身心发展至关重要。

在这一阶段,研究者们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减少两个阶段之间的断层,使儿童能够顺利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随着研究的深入,第二阶段的研究开始关注幼小衔接的具体实施策略。

学者们开始探讨如何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育环境等方面进行有效的衔接。

例如,一些研究提出了在幼儿教育中引入更多的小学元素,或者在小学教育中注重儿童的个性化需求等策略。

第三阶段,研究开始转向幼小衔接的多元视角。

除了传统的教育学视角外,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者也开始关注幼小衔接问题。

这些研究不仅关注儿童的学习适应,还关注儿童的心理适应、社会适应等方面。

在这一阶段,研究者们开始尝试构建综合性的幼小衔接理论框架。

进入第四阶段,研究开始注重幼小衔接的实证研究。

国内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内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

国内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一、引言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对于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教育质量都具有重要意义。

幼小衔接也是教育阶段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做好幼小衔接,更有助于为幼儿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近十年来,幼小衔接教育对于儿童发展的重大影响作用已经受到了国内外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教育发达国家的学前教育工作者为此进行了大量研究,其目的就是让幼儿在入学前接受一至二年的预备教育,提高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掌握相应的知识技能,减少幼小衔接的坡度,从而减轻幼儿进入小学后的负担。

国外教育研究者在实践中不仅关注幼儿在幼小衔接中的感受和体验,还关注家长对儿童入学准备的认识,而且涉及到了家长对幼小衔接的感受以及家长参与幼小衔接的愿望等内容。

「1」正因如此,我们需要做幼小衔接的实践研究。

二、正文(一)幼小衔接教育中幼儿出现的问题幼儿对小学生活认识模糊,大多数幼儿对小学学习生活没有清楚的认知,缺少对小学生活的直接接触。

在幼儿没有亲身体验小学生活的前提下,孩子们对“小学”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成人的“口中”或者孩子的臆想之中。

调查者通过访谈,询问孩子们是否喜欢小学生活,有78%的孩子感到很茫然,不知如何作答。

虽然少数幼儿能说出“喜欢”或者“不喜欢”,但是孩子们根本表述不出其中的原因;只有22%孩子在家长以往教育引领或者家中哥哥姐姐的熏陶感染下,相对能比较正确地认识小学的生活。

「2」所以幼儿需要走出幼儿园,了解小学生活。

(二)幼小衔接教育中教师出现的问题教师教育行为滞后并且缺乏教育培训。

大部分幼儿园教师年轻缺乏教育经验,理论知识掌握牢固但很少教师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未能很好的将理念落实到工作中。

师资力量薄弱又让幼小衔接成空谈,大多数幼儿园缺少熟悉幼儿教育特点又了解小学教育规律的教师,而小学低年级教师对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也知之甚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小衔接研究综述摘要幼小衔接的研究由来已久,且在国内外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

本文就其一些基本概念、理论基础、研究现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综述。

关键词幼小衔接;适应;课程幼儿园与小学作为不同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如何衔接的问题。

而能否衔接好关系到以后儿童的长远发展,并且作为第一个教育衔接环节,关系到以后整个教育的连贯性。

因此,幼小衔接历来都是教育领域内一个研究的重点。

一、概念界定适应原属生物学命题,意指生物有机体调整自身生存形态以顺应已改变的生存环境的活动形式。

在心理雪中以此概念来表征个体在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时,调整自身的身心状态顺应这种改变的过程。

很多心理学家对这一过程作了研究,适应成为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教育大词典》(教育心理学卷)中对“适应”的解释是:(1)泛指机体对环境的顺应。

个体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改变自身,达到与环境保持平衡的过程。

(2)生理学中指感觉的适应。

感受性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发生提高或降低的现象。

除痛觉适应不明显外,各种感觉都有明显的适应现象,但速度和变化程度不完全相同。

(3)皮亚杰术语。

指主体对环境的作用(同化)与环境对主体的作用(顺应)间的平衡。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对适应作了系统的研究,他从生物学观点出发,对适应作了具体分析。

他认为“个体每一个心理的反映,不管指向于外部的动作,还是内化了的思维动作,都是一种适应。

适应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他认为“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一个是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主体将外界的元素整合到一个有机体已经形成的结构之内。

当主体获得新经验时,他总是在联系和校正这一经验,也即同化这一经验,使其符合已有的图式。

通过同化,主体当期的认知结构和理解水平会改变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的方式。

另一个顺应,即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顺应和同化是互补的过程。

这样,个体就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如果机体和环境失去了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

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学校适应关于入学适应的界定与理解,学界尚未达成一致。

学校适应也是一个多维、广义的概念。

不同的学着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模型。

主要有一下几种:(1)Ladd提出学校适应应为儿童在学校环境中感到愉快、投入到学校活动中并获得成功的程度,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儿童不断适应学校环境的表现。

主要包括儿童的心理能力与智力、儿童与教师的关系以及儿童与学校同学的关系。

主要针对幼儿园前期一直到入学后低年级的儿童。

这种模型除了关注学业成就之外,更为关注儿童的社会性发展1。

(2)Reynolds和Bezruczko指出学校适应主要包括:①儿童除入学时的适应指标是其入学时的基本特征,包括性别、入学年龄、父母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情况、社会经济地位、参与学前计划的经历和认知准备状态;②对于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儿童来说,早期适应指标包括前阅读成绩、一年级的阅读成绩和教师对儿童适应情况评定;③二年级到四年级时的适应指标主要是家庭与学校的支持因素,例如父母对儿童学校活动的参与程度、儿童参加的干预计划等;④四年级时的学校适应主要包括阅读成绩、教师评定和儿童对其它学校能力的认知。

主要针对幼儿园一直到小学四年级的儿童,以儿童的学业成就,尤其是阅读成绩为重点。

(3)Sangeeta提出学校适应分为:①学业适应,包括学业成绩和对学习的喜爱程度这两项评定;②社会性适应,包括同伴关系、与教师的关系、社会技能和对学校的喜爱程度这四项评定2。

针对小学三年级的儿童提出,全面地关注了儿童的学业与社会性两方面。

二、理论基础1Ladd G W, Kochenderfer B J ,C C.Classroom Peer Acceptance,Friendship ,and Victimization ;Distinct Relational Systems That Contribute Uniquely to Children’s School Adjustment[J].ChildrenDevelopment,1997,68(6):1181-11972Sangeeta M.Social and academic school adjustment during early elementary school[D].PurdueUniversity,1999.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Volume:62-06,Section:B,page:2975.Major professore:James Elicker.(一)哈克的幼小衔接断层理论德国的哈克教授根据观察和研究指出,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儿童,通常存在断层问题,主要包括如下六个方面:①关系人的断层。

孩子进入小学后,必须离开“第二个母亲”角色的关系---幼儿园教师,而去接受要求严格、学习期望高的小学教师,这让孩子感到压力和负担;②学习方式的断层。

小学中正规的学科学习方式与幼儿园自由游戏、探索学习和发现学习的方式有较大区别,孩子必须有适当的时间才能适应;③行为规范的断层。

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在小学却不被重视。

孩子进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融入集体,他们以往的感性将逐渐被理性和规则所控制;④社会结构的断层。

孩子进入小学后需要重新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结交新同学,寻找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并为班级所认同;⑤期望水平的断层。

进入小学后,家长和教师都会对孩子给予新的更高的期望和压力。

为了学业而减少孩子游戏、看电视的时间等;⑥学习环境的断层。

幼儿期自由、活泼、自发的学习环境转换成为学科学习、有作业、受教师支配的学习环境,孩子容易陷入不注意状态或学习障碍3。

该理论较为全面的分析了幼儿园与小学的差异与坡度所在。

(二)人类发展生态学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创立的人类发展生态学认为,儿童发展的生态环境由若干相互镶嵌在一起的系统组成。

包括微观系统、中介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

他指出:“当个体在生态环境的位置改变时,他会经历生态学上的过渡。

”布朗芬布伦的系统理论能帮助我们理解如何通过加强微观系统的联系来实现最优的发展。

丹禄普(Aline-Wendy Dunlop,2003)借鉴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来研究有小衔接问题。

他认为儿童所处的生态系统中,微观系统至少包括幼儿园、小学和家庭这三个。

对幼小衔接来说,中介系统就是指幼儿园、小学和家庭这三者所做的衔接工作与幼儿园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外层系统则是指那些幼儿并未直接参与但对其有着影响的环境及其因素。

比如,幼儿所在的教育、社会福利、医疗保险、住房条件、父母的就业状况和当地的设施以及这些要素的调整等。

这些都有可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影响。

宏观系统,指广泛的影响,包括政府部门的政3扬敏,印义炯.从哈克教授的幼小断层理论看法国的幼小衔接措施【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期:55-56策、社会和政治制度的影响、更广泛的文化、意识形态和社会价值的意义,以及权利和义务等,这些方面会对儿童产生间接的影响4。

具体看,对幼儿早期的衔接有很多不同的理论,包括将衔接视为:①“通过仪式”(van Gennep,1960)---校服、饭盒和其他个人的随身用品标志着儿童来到一个新的环境。

②“越境”(Campbell Clark 2000)---从物理环境或者文化意义上的一个世界进入到另一个世界。

③“制度仪式”(Bourdieu,1991)---制度要求儿童将在家获得的符号资本转化为在学校可以使用的符号。

(三)社会文化的视角罗戈夫(Rogoff,2003)和科萨罗等(Corsaro,2002)着重从社会文化视角看幼小衔接。

罗戈夫认为发展是个体在社会文化活动中不断改变自己参与其中的角色过程。

罗戈夫在其理论框架中阐述了从不同的分析视角---个人的、人际的以及文化的角度---来理解人在社会文化活动中的参与作用的重要性。

她的理论认为个体在参与文化活动中的参与作用的重要性。

她的理论认为个体在参与文化活动并作出贡献的过程中,这些文化活动也由于人们持续一定时间的参与而得到发展。

根据罗戈夫的理论,在幼小衔接中要考虑到通过参与对适应学校生活意义重大的活动和事件(如入学参观),儿童、家庭和教育者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同时还要考虑这些活动和事件随着他们的参与(询问儿童想要告诉别的儿童什么)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个体和文化进程是共存的,互相定义的,而不是单向的(即一方决定另一方)。

科萨罗等(2002)研究了儿童以协商、分享和创造文化的方式参加到幼小衔接中的重要性并且将幼小衔接构建成为一个人们和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通过这些互动,儿童参与社会文化活动的角色发生了改变。

科萨罗等认为,幼小衔接过程不只关乎个人及个人如何发生变化,而是被“共同创造的,儿童与他人一起分享的”。

科萨罗等强烈反对只关注个人以及把幼小衔接简化为一系列变量的理论。

在幼小衔接中,科萨罗等强调了幼小衔接引导活动的重要性,这些活动能够帮助儿童为适应学校的社会文化环境做准备。

这些活动包括与儿童讨论小学是什么样的,参观小学,介绍学校的课堂实践组织形式(如举手)以确保儿童熟悉4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版这些内容。

这些引导活动发生在家庭、学前机构和社区的相互作用中。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儿童参与到学校每天的常规事物中就显得很重要---因为引导过渡的会动可以反映出不同系统间的连续性和变化性---每种系统是如何为儿童进入另外的系统做准备。

科萨罗等认为这取决于各系统之间在多大程度上与另外一个系统相似。

如:一个与小学完全不同的学前机构在帮助儿童融入小学文化方面进行的引导活动可能几乎没有。

但是,引导活动也不需要完全照搬小学中的实际情况。

幼小衔接的社会文化视角强调幼小衔接是一个共同的、社会性的进程,涉及的不是孤立的个体或者仅仅以来个体的技能。

在这种视角下,参与活动的过程很关键,儿童可以通过参与到入学体验的活动中而进行入学准备。

这些入学体验的活动不仅发生在社区、家庭,还可能发生在其他的场所。

最重要的是,并不是在即将入学前开始这些活动,而是持续的、交互的进行。

在参与过程中,儿童受到活动的影响,同时通过他们以“与成人或他人协商、分享、创造文化”的方式进行的参与,活动得到改变。

三、国内关于幼小衔接研究现状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质量的重视,幼小衔接的研究进入发展时代。

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关于幼小衔接课程的研究秦振飚认为,教育的衔接要求课程的衔接,幼小衔接教育最终还必须借助于幼小衔接课程的实施来进行,并提出了幼儿园中幼小衔接课程构建实施的意见:①是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更新幼小衔接的课程理念;②是明确课程目标,着力于幼儿适应小学能力的培养;③是整合课程内容,选择贴近幼儿及小学儿童生活实际的教育内容;④是统整课程资源,促进课程各方面因素的互动与联系;⑤是加强课程管理,注意两头课程的统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