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幼小衔接研究文献综述报告共19页文档
幼小衔接工作文献回顾

幼小衔接工作文献回顾幼小衔接指的是儿童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之间的衔接,也就是幼儿结束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的学龄前生活,走上以学习为主导活动的正规学习生活的过渡。
做好幼儿衔接工作,可以使即将升入一年级的儿童自然顺利地过渡到小学学习生活。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幼小衔接问题就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但是时至今日,幼小衔接仍然是一个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
一.幼小衔接的必要性幼小衔接工作如果没有做好,非但不能很好解决幼儿初入小学产生的种种不适应问题,还会给儿童的发展带来了新问题。
幼小衔接工作的必要性,学术界大都认为源于幼儿与小学生以及幼儿园与小学的重大区别。
德国的哈克教授认为,对幼儿而言,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转变,不仅是学习环境的转换,也包括教师、朋友,行为规范和角色期望等因素的变化。
他指出,处于幼儿园和小学衔接阶段的儿童,通常存在着下列六个方面的断层问题:1.关系人的断层;2.学习方式的断层;3.行为规范的断层;4.社会结构的断层;5.期望水平的断层;6.学习环境的断层。
国内的研究大体上踵续哈克教授的思考方向。
例如刘胜琳认为幼儿园到小学的变化主要表现在:1.社会赋予儿童的角色期待从幼儿转变为小学生;2.儿童生活的主要内容从游戏转变成学习;3.师生关系的变化;4.环境发生重大改变,小学中的游戏设施远远少于幼儿园; 5.儿童本身地位的变化,即从幼儿园最大的孩子变成了小学最小的孩子。
1而李青松、李莉则是从物质、制度、心理三个层次对幼儿园与小学进行了比较。
他们认为从物质层上来看:在活动环境与器具、主要活动方式、活动内容上二者有很大的不同。
从制度层上看:幼儿园与小学对儿童的活动要求作息制度不同。
从心理层上看,在价值观念、所要求的思维方式、师生关系等方面是有很大的差异的。
2黄人颂认为幼儿园与小学间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1.社会要求的提高。
幼儿园是保教并重的机构,以游戏为主要活动。
而小学实施义务教育,以上课为主要的活动形式; 2.生活制度的变化。
我国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研究综述三篇.doc

我国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研究综述三篇第1条中国幼儿教育中的小学教育现象研究综述目前,幼儿园开设“儿童识字课”的现象相当普遍。
特别是,大班的孩子们认真做作业,甚至带回家作业。
幼儿一人幼儿园意味着学校、整洁的桌椅、一致的书包和班级背后的小手,这完全剥夺了幼儿的玩耍时间,使幼儿教育成为一种基本教育。
这是一个可怕的现实。
这表明我们的幼儿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误区。
这种教育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在成年人眼里,幼儿园是幸福的天堂。
但是现在,幼儿园里天真无忧无虑的孩子们肩负着沉重的学习负担。
良好的早期教育经验是儿童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
然而,近年来,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的“小学教育”趋势正在成为一种日益严重的慢性病,危及儿童的成长和儿童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幼儿教育中“小学教育”概念辨析;专家学者对幼儿教育中的“小学教育”概念提出了以下两种模式。
一是从理论层面。
例如,李冰·[1]认为“幼儿初等教育”主要是指幼儿园在幼儿教育实践中引入、的功利主义教育现象和错误的教育倾向,如课程资源、管理模式、评价标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
,使其成为常规、示教、有状态,从而进行概括和趋势分析。
二是从实践层面出发,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另一方面,小学教育的行为要求和幼儿教育的形式。
总的来说,目前我国小学教育的观点是,越来越多的小学引入小学主要课程资源、管理模式和评价标准,渗透小学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一定程度上和很大程度上,幼儿园成了“小学”,儿童成了“小学”,儿童保育成了“小学教学”,儿童保育成了“小学教育”。
第二、我国的“初等教育”显示XX师范大学XX,XX认为,近年来,随着家长对早期教育的重视和竞争心态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增设识字、拼音、写作、计算等课程。
这种在幼儿园实施的“小学教育”教学趋势已经逐渐演变成越来越普遍,使得幼儿园的教学形式、教育内容、一日生活和课程结构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近二十年我国幼小衔接研究述评_王声平

一、幼小衔接的内涵与目的关于幼小衔接的内涵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观点。
如朱晓蔓认为幼小衔接是指为了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幼儿园和小学通过创造良好的条件,做好一系列的工作,以帮助儿童实现从幼儿教育阶段到小学教育阶段的顺利过渡,并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过程。
其主要工作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幼儿园的入学准备工作。
从广义上讲,幼儿园的所有教育活动都是在为更高一级的教育阶段做准备,因此整个幼儿教育阶段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所有活动都属于幼儿园的入学准备工作。
从狭义上讲,幼儿园的入学准备工作仅指对大班幼儿有针对性地、更集中地入学准备教育,主要包括入学意识、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准备。
第二,小学的新生过渡工作,使儿童尽快消除对新环境的陌生感。
[1]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之间在教育上的相互连接。
[2]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之间在教育教养工作的内容上以及在实现这些内容的方法上互相联系,[3]其实质指的是儿童连续的、不断发展的社会性、心理、身体发展上的衔接。
[4]虽然不同的人对幼小衔接的内涵有不同的论述,但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就是对幼小衔接理解的狭义化,即把幼小衔接仅仅理解为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两者间的衔接。
而幼小衔接作为基础教育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等多方面的支持才能得以顺利进行。
所以对幼小衔接内涵的理解应从更广泛的层面去认识和把握。
收稿日期:2010-04-16作者简介:王声平(1984-),男,四川大竹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学前教育学原理研究;杨晓萍(1963-),女,四川自贡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学前教育学、幼儿园课程、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及幼儿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
近二十年我国幼小衔接研究述评王声平,杨晓萍(西南大学教育学院,重庆北碚400715)【摘要】近二十年我国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幼儿园与小学课程衔接研究;幼小衔接策略研究;幼小衔接与儿童发展研究以及我国对国外幼小衔接的相关研究等几个方面。
关于我国幼小衔接的文献综述

学前教育201207关于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小组成员:许义翠杨玲王静宜宋力萌薛川王怡杨梦2014/5/6关于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针对我国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查阅、研究、分析近年来我国有关幼小衔接的研究文献,主要从幼小衔接的现状,存在问题,解决策略等几大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分析。
关键字:幼小衔接存在问题解决策略现状前言:近年来,幼小衔接问题突出,自2009年以来,对该方面的研究逐年增多。
此外,幼小衔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因为它不仅直接影响儿童入学后的适应问题,而且会影响他们今后的教育进程。
同时,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中必须考虑和面对的问题,也应该是学前教师研究的重要课题,《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和小学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教育的相互衔接。
”[1]因此,本文在回顾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对幼小衔接研究现状的看法,希望能对幼小衔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有所帮助。
一、概念界定1.衔接:衔接是指两个邻近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工作上的相互衔接,它们应该在教育目的、任务、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互相衔接。
2.幼小衔接:幼小衔接是依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协助儿童顺利地从幼儿园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
幼小衔接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由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决定的,它主要包括外在学习环境的衔接和儿童内部精神的衔接。
幼儿园和小学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和不同的文化,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二、幼小衔接的现状钱玲玲在《宏观视角下的幼小衔接工作浅述》中提出幼小衔接一般并不作为幼儿教育的显性内容存在于幼儿园的工作中,而且,一部分幼儿园仅是为了应付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因此幼小衔接工作有一定的被动性,不顾教学规律忽视幼儿成长特点,认为幼小衔接仅仅是幼儿园单方行为。
[3]除此之外,王芳在《基于有效双向互动谈幼小衔接教育》中谈到,幼小衔接思想有共识,行动有偏差;知识内容衔接上缺乏系统性;衔接策略上不够务实;缺少系统的衔接操作方案。
幼小衔接研究综述

幼小衔接研究综述摘要幼小衔接的研究由来已久,且在国内外都有不同程度的进展。
本文就其一些基本概念、理论基础、研究现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简单综述。
关键词幼小衔接;适应;课程幼儿园与小学作为不同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如何衔接的问题。
而能否衔接好关系到以后儿童的长远发展,并且作为第一个教育衔接环节,关系到以后整个教育的连贯性。
因此,幼小衔接历来都是教育领域内一个研究的重点。
一、概念界定适应原属生物学命题,意指生物有机体调整自身生存形态以顺应已改变的生存环境的活动形式。
在心理雪中以此概念来表征个体在生存环境发生变化时,调整自身的身心状态顺应这种改变的过程。
很多心理学家对这一过程作了研究,适应成为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教育大词典》(教育心理学卷)中对“适应”的解释是:(1)泛指机体对环境的顺应。
个体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改变自身,达到与环境保持平衡的过程。
(2)生理学中指感觉的适应。
感受性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发生提高或降低的现象。
除痛觉适应不明显外,各种感觉都有明显的适应现象,但速度和变化程度不完全相同。
(3)皮亚杰术语。
指主体对环境的作用(同化)与环境对主体的作用(顺应)间的平衡。
瑞士著名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对适应作了系统的研究,他从生物学观点出发,对适应作了具体分析。
他认为“个体每一个心理的反映,不管指向于外部的动作,还是内化了的思维动作,都是一种适应。
适应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他认为“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实现的:一个是同化,即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主体将外界的元素整合到一个有机体已经形成的结构之内。
当主体获得新经验时,他总是在联系和校正这一经验,也即同化这一经验,使其符合已有的图式。
通过同化,主体当期的认知结构和理解水平会改变对周围环境作出反应的方式。
另一个顺应,即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顺应和同化是互补的过程。
这样,个体就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我国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研究综述三篇

我国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研究综述三篇篇一:我国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研究综述目前,幼儿园开设“幼儿识字班”已相当普遍,特别是大班的孩子竟一本正经地做起作业来,甚至还将家庭作业带回家做。
幼儿一人园就意味着上学,整齐的桌椅,一致的小书包,上课小手背后,完全剥夺了幼儿游戏的时间,使幼儿教育小学化,这是一个可怕的现实,它表明我们的幼儿教育已进人了误区,这种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在成人眼中,幼儿园是快乐的天堂。
可如今,幼儿园里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子,却背负着沉重的学习负担。
良好的早期教育经验是儿童健康发展的基础条件。
但是,近年来违背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的“小学化”倾向正成为一种愈演愈烈的痼疾,危害到幼儿的成长和幼儿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幼儿教育“小学化”概念辨析关于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概念,专家学者们提出了以下两种模式。
一种是从理论的层面出发,如李兵【1】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主要是指幼儿园将小学的课程资源、管理模式、评价标准、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等引入、渗透于幼儿教育实践中,使之常规化、教学化、状态化,进而普遍化和趋势化的一种功利性的教育现象和错误的教育倾向。
另一种是从实践层面出发,认为“幼儿教育小学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课程内容上的小学化,另外一方面是对幼儿的行为要求及幼儿教育形式的小学化。
总体来说,我国幼儿教育小学化当前的观点是:幼儿教育越来越多的引入小学的主干课程资源、管理模式和评价标准,渗透小学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和较大范围使得幼儿园成为了“小学校”,幼儿成为了“小学生”,幼儿保教成为了“小学教学”,幼儿教育成为了“小学教育”。
二、我国幼儿教育“小学化”表现XX师范大学XX,XX认为,近年来,随着家长对早期教育关注程度的提高和竞争心态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增设识字、拼音、写字、计算等课程,这种在幼儿园实施的“小学化”倾向的教学逐渐演变得越来越普遍,使幼儿园的教学形式、教育内容、一日生活以及课程结构都受到巨大冲击。
关于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献综述摘要针对我国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本文通过查阅、研究、分析近年来我国有关幼小衔接的研究文献,主要从幼小衔接的现状,存在问题,解决策略等几大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分析。
关键字:幼小衔接存在问题解决策略现状一、幼小衔接的现状钱玲玲在《宏观视角下的幼小衔接工作浅述》中提出幼小衔接一般并不作为幼儿教育的显性内容存在于幼儿园的工作中,而且,一部分幼儿园仅是为了应付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要求,因此幼小衔接工作有一定的被动性,不顾教学规律忽视幼儿成长特点,认为幼小衔接仅仅是幼儿园单方行为【1】。
除此之外,王芳在《基于有效双向互动谈幼小衔接教育》中谈到,幼小衔接思想有共识,行动有偏差;知识内容衔接上缺乏系统性;衔接策略上不够务实;缺少系统的衔接操作方案。
【2】二、幼小衔接存在问题1)幼小衔接小学化现象严重当前,我国幼儿园教育中普遍存在小学化倾向,这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幼儿身心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
栾萍萍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指出,幼小衔接工作存在小学化问题,过度强调智育【3】。
赵旭曼认为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内容上,片面强调科学性知识的学习;教学组织形式上,严重出现去游戏的现象;教育评测上,偏重技能和知识【4】。
刘东在《对幼小衔接教育的再思考》中指出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的表现存在盲目超前化,追求形式【5】。
张宏在《幼小衔接中的问题与策略》中提到幼小衔接中小学化现象严重【6】。
2)幼小衔接的单向性汪薇在《基于幼儿心理发展的幼小衔接问题探究》中提到幼儿园单向衔接与家长小学缺乏沟通【7】。
3)幼小衔接片面化和表面化黄俏乐在《幼小衔接现状及策略研究》中提到幼小衔接有片面衔接和形式上的衔接【9】。
刘东认为幼小衔接过于表面化,追求形式,忽视了衔接的内容、过程,衔接浅层次、表面化【5】。
4)家长理念落后、陈旧影响幼小衔接王后玉的《家庭教育在幼小衔接中的角色定位》、秦志敏的《家园同步,做好幼小衔接》均强调家长观念与时俱进的重要性【15】。
国内幼小衔接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幼小衔接研究文献综述《幼儿园工作规程》提出,幼儿园和小学应密切联系,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的相互衔接。
幼小衔接作为幼儿园教育到小学教育的过渡过程,不仅要为幼儿的入学准备打下基础,也要确保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
然而,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加之处于过渡时期的幼儿还不能通过自身力量顺利完成幼小衔接,这使得幼小衔接过程中经常出现小学新生适应不良的问题。
基于此,本研究在中国知网中以幼小衔接为关键词进行搜索,针对幼小衔接的概念、内容和方法等问题进行系统梳理,从而整理出我国对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研究动态,为以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提供借鉴。
一、文献搜索的整体结果笔者在中国知网以幼小衔接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查询到19872019年间共有相关文献1077篇,其中期刊论文700篇,学位论文126篇。
针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年度数量统计可以发现,与幼小衔接有关的文献数量自1987年以来呈波浪上升趋势。
相对而言,2004年以前的研究成果数量较少,2004年之后,相关的研究数量增加较快,近三年研究数量达到较高值。
同时,在研究内容和主题方面,已有的文献主要对以下问题进行了详细研究:一是对国外幼小衔接工作的比较与借鉴。
比如,霍力岩对日本幼小衔接热潮和日本特有的幼小一贯学校的研究;胡春光等人从法国幼小衔接制度中分析其对中国教育的启示。
二是不同理论视角下的幼小衔接。
比如,崔哲从人才创新视角提出幼小无痕衔接。
苏媛媛从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中寻找幼小衔接应有之义。
洪培琼基于希望理论视角对幼小衔接的教育目标、实施手段和教育内容进行剖析。
三是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
比如,李召存主张基于幼儿视角来谈幼小衔接,解决教育之中“无幼儿”的问题。
严仲连和盖笑松围绕幼儿园“小学化”问题提出解决策略。
四是如何将幼小衔接教育落实于具体教学中。
比如,陶仲对于幼小衔接中识字教学的讨论。
李德明等人对幼小衔接中的“问题化”数学教学方式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