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谁先迎来黎明》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的内容,属于“地球与宇宙”领域。

“地球的运动”单元内容编排上的特点是:每课都从地球运动引发的自然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研究地球的自传与公转,同时本单元的学习也将为六年级学习宇宙空间的知识打下基础。

本课《谁先迎来黎明》是在学生了解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以“谁先迎来黎明”作为探究的载体,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并进而对时区与时差有初步的认识。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是本课的重点,运用相对运动概念去推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难点。

教材共三页,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明确黎明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第二部分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实验研究各地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发现谁先迎来黎明与地球自转方向有关。第三部分确认地球自转方向,通过相对运动概念,让学生根据太阳的运动来确认地球的自转方向。第四部分认识时区与识差,让学生能通过观察时区图计算时差。

学情分析

与低年级相比,经过前几年科学教育的五年级小学生在知识建构、逻辑思维、探究能力等各方面均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他们能发现并提出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也能自主构建初步的科学概念。

五年级小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见识过地球上出现的各种天体现象,如太阳、月球、星体的东升西落现象、昼夜现象、四季现象等,对于探究地球和宇宙的奥秘充满好奇心。不少学生通过网络、电视、科普类书籍等途径,掌握了一些有关地球和宇宙领域的知识,但还不能成为系统的知识、也没有深入的认识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

地球和宇宙领域是小学科学课程比较难教的内容,其中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相对运动、天体运动现象等都比较抽象,并且学生已有的对天体运动的经验认识,往往会顽固地拒绝接受原本是运动的物体要人为地定为静止不动,因而,大多学生在理解过程往往会有困难,同时学生对空间的感受与想像能力在之前的学习中也较少涉及,这会造成对天体运动理解的困难。

设计思路

本课的设计主要突出科学思维的发展。该课的教法主要运用探究教学法进行教学,以发

现问题为引领,以探究为核心,基于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经验,以结构性的情境与发问推进学生思维活动与探究活动的发展。

该课的设计中首先是明确黎明的科学含义,在些基础上设置“太阳是不动的,地球在自转,各个地方都会迎来黎明,那各个地方会同时迎来黎明吗”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发现问题“谁先迎来黎明?谁先谁后”;其次,选择北京与乌鲁木齐作为研究对象,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界定太阳位置与联系生活经验进行北京与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的猜测;第三学生模拟实验转动地球仪,观察现象并检验猜测;第四,从模拟实验的不同实验结果中分析发现新的问题“谁先迎来黎明与地球自转方向有关?”,由此“谁先迎来黎明”的现象问题转化为“地球的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本质问题;第五,“地球的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这一问题成为本课的关键问题,怎样解决这一问题是一个难点,这时候介入亲身体验相对运动的活动,借助生活中的乘车经历,帮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学生联系太阳东升西落的视运动现象,理解其也是相对运动,我们看到的太阳自东向西运动现象是把地球视为静止方,其实太阳是不动的,所以借助相对运动概念我们可以推导出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的。最后,简单的介绍下时区与时差,让大家了解同一时区各个地方有可能同时迎来黎明,不同时区的各个地方迎来黎明有先有后,东时区比西时区先迎来黎明,各个地方存在时差。由此可见,本课的教学流程设计引领了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做出猜测——设计方案--实施实验——交流结果、检验猜测――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建立解释——表达与交流――形成结论”的探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突出科学思维的运用与发展,使思维的发展从表象到本质,不断深入,这样的设计既符合认知的规律,也有助于学生的科学概念建构、科学思维培养、科学能力发展以及科学情感态度养成等目标的有效达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是一种相对运动。

2、认识到谁先迎来黎明与地球自转的方向有关,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的。

3、了解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东时区比西时区先迎来黎明。

过程与方法:

1、能从现象中发现与提出问题,能进行天体运动的模拟实验,

2、能联系自身生活经验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相对运动,根据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增强善于观察生活中科学现象发现与提出科学问题的意识。

2、意识到模拟实验、科学概念与原理在证据获取、作出解释上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教学难点:运用相对运动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点光源),红贴纸、转椅、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图片引入、激发兴趣

1、看日出视频,明确黎明的状态与定义。

2、动画:处在昼夜交界线的地区处于黎明或黄昏。

3、谈话: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个地方都会经过昼夜交界线,也就是都会迎来黎明,并且他们迎来黎明的时间是有先后之分的。那么,你有什么想问的?两个不同地区,谁先迎来黎明呢?(板书课题:谁先迎来黎明)

二、引导探究、建构新知

(一)探究谁先迎来黎明

1.谈话:选择北京与乌鲁木齐两城市作为研究“谁先迎来黎明”的对象。

①观察地球仪,找出北京与乌鲁木齐(PPT展示图片北京和乌鲁木齐),在上面用贴纸标出这两座城市

②界定方位。从地球仪来看,轴指向上的是北极,因而上方是北,下方是南,地球仪的左边就是西,右边是东。(PPT显示地球仪上的方位图)

③明确北京与乌鲁木齐在地球仪上的相对位置,乌鲁木齐在北京的西面,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面。(板书:乌鲁木齐(西)北京(东))

2.问题: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

3.猜想:北京先先迎来黎明,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3.讨论并设计模拟试验

①引导学生想到做实验,选用模拟试验,用地球仪模拟地球,手电筒模拟太阳,手电筒还得旋掉灯罩,不然光就不是四面八方散射了,这样使模型更接近原型。

②手电筒要从地球仪的东边水平照。两个城市都要处于夜半球,就是手电筒不照亮的那边,才开始转动地球仪,转动时自西向东转是怎么转的,自东向西转是怎么转的。

③观察到什么现象可以用来说明北京与乌鲁木齐两城市谁先迎来黎明。

4.小组合作实验

5.交流发现:(1)如果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则北京先迎来黎明;(2)如果地球自东向西自转,则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二)研究地球自转方向

1.发现问题:谁先迎来黎明与地球的自转方向有关,地球是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转呢?(板书:自东向西自西向东)

2.讨论方法:哪种模拟实验结果与地球实际自转的情形相吻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3.播放视频,认识相对运动:播放坐在运动的车内的人观察车外情景视频,从视频的现象中发现了什么?

4.讲解:人坐在向前行驶的车里,看到车窗外的景物向后运动的现象,这是因为将人和车当作相对不动的结果,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相对运动。

5.体验活动,体会相对运动

①请1位学生坐上转椅,眼睛直视前方进行旋转。并说出自己的发现

②请全体同学起立,双手比作望远镜在原地进行旋转,感受周围景物的变化,向左向右各一次。

6.动画视频与交流:自然界中有没有类似相对运动的现象,(播放太阳东升西落的动画视频)我们在地球上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7.推断活动:能不能根据太阳的运动方向来判断地球自转的运动方向。

8.讲解并小结:(播放地球自转方向视频)我们看每天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说明地球在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板书:太阳东升西落(相对运动),连接箭头,板书自西向东处打√)9.验证活动:再次根据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进行模拟实验验证: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板书在北京处打√)

(三)了解时区与时差

1.提出问题: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那么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多长时间呢?

2. (出示视频介绍时区图及它的划分)介绍时区图与时差

3.交流与检测

①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时区图,算出北京比乌鲁木齐的时差,纽约和北京的时差。

②从北京出发到英国伦敦去游玩,那么手表要怎么调才能对得上当地的时间呢?

三、总结收获,拓展延伸

1.谈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师生交流。

2.拓展延伸:我们已经知道了昼夜的交替、谁先迎来黎明都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自然界还有

四季现象,那么春、夏、秋、冬四季的形成是不是也和地球的自转有关呢?

八、板书设计:

4、谁先迎来黎明

乌鲁木齐(西)北京(东)√

地球自转方向自东向西自西向东√

太阳东升西落(相对运动)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一、本课时所属单元教学内容概述 本课时内容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地球运动”的第四课,是在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转的方向是重点。教材的内容分三部分来教学。 第一部分:谁先迎来黎明一地球自转方向如。研究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其实就是研究地球的自转方向。由于地球是一个球体并且在自转,所以在地球上所处的相对地理位置(经度)不同的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不同。确定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关系和确定地球自转方向是研究黎明到来先后的两个先决条件。不同地区的地理位置关系可以通过地球仪来确认,在教材中先让学生通过地球仪来确定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关系,然后做模拟实验,让两个学生分别代表北京和乌鲁木齐。相对于代表“太阳”的观察者来说,北京在右在东,乌鲁木齐在左在西,这样的结果是和我们观察地球仪上两者的位置东 西关系是一致的。 第二部分: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地球是朝哪个方向自转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然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的概念。教材中安排了几个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这个概念,先是启发学生联想生活中熟悉的车、船与周边景物相对运动的现象。人坐在向前行驶的汽车里,会看到路旁的树向后退;当车向后行驶时,会看到路旁的树向前进。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可以初步知道景物视觉上运动方向与车的运动方向是相反的。再让

学生坐在转椅上观察周围的物体,他们可以观察到,转椅转动的方向和周围的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是相反的。以上这些观察到的事实可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相对运动的概念。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在运动的物体上观察其他静止的物体时,静止的物体朝相反的方向运动。接下来,让学生在知道了相对运动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和推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们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地球就好比一个巨大的转椅,如何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呢?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既然太阳的运动方向是东升西落,那么地球运动的方向就应该是自西向东或逆时针方向了,这时就可以得出答案了一是北京先迎来黎明。 第三部分:时区及时差。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是对地球自转方向和地球自转周期的综合认识。要知道北京和乌鲁木齐或其他大城市之间迎来黎明的时间相差多少小时,需先确定地区之间的位置关系一东西方向和经度相差多少。让学生先试着根据时区图来计算不同地区相差多少小时。学生可以很快地根据时区差来判断它们之间的时差,同时根据时区之间的东西方向来确认谁先迎来黎明。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这一科学事实。但如果让学生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这些现象的现实证据,那就太少了。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很感兴趣,自觉意识强,但教师如能用模型与简单的实验来诱导学生就能有 效地完成本课的目标。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了解黎明的形成原因和意义; 2.掌握黎明的时间和地点; 3.了解谁先迎来黎明的原因和背景;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内容 1.黎明的定义及形成原因; 2.黎明与日出之间的关系; 3.谁先迎来黎明及其背景故事。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曾经看到过什么样的美丽景色,如何描述这些景色。 2.知识讲解(15分钟) 讲师通过PPT或黑板等形式,向学生介绍黎明的定义及形成原因,以 及黎明与日出之间的关系。 3.小组合作(20分钟) 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每组派出一名代表上台发言。要求代表结合自

己所在地区或旅游经历,分享自己所见过最美丽的日出或黎明景色, 并描述其特点。 4.知识拓展(10分钟) 讲师向学生介绍谁先迎来黎明这个问题,并引导学生思考可能的答案。 5.个人思考(10分钟) 要求学生在课下自行搜索相关资料,了解谁先迎来黎明这个问题的答案,并撰写一篇短文,介绍答案及其背景故事。 6.课堂展示(10分钟) 选取几篇优秀的短文进行展示,并让学生自评和互评。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PPT或黑板等形式,向学生介绍黎明的定义及形成原因,以及黎明与日出之间的关系; 2.小组合作法:将全班分为若干小组,让学生结合自己所在地区或旅游经历,分享自己所见过最美丽的日出或黎明景色; 3.个人思考法:要求学生在课下自行搜索相关资料,了解谁先迎来黎明这个问题的答案,并撰写一篇短文。 五、教学评价 1.观察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和展示环节,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思考能力:通过个人思考和展示环节,培养学生思考能力; 3.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展示环节,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谁先迎来黎明》一课是教科版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运动”的第四课,实际上涉及到地球自转的方向问题,是在学生认识了地球由于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这课的重点是对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而探究活动必须在学生建立相对运动的基础上展开。地球自转、相对运动这些概念都比较抽象,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模棱两可。学生要获得表面性的知识并不难,难的是要让学生经历、理解科学概念的获得过程,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得到和谐发展,即让探究活动为建构概念搭建脚手架,帮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 教材内容分四个部分: 1、问题导入。 2、模拟实验:地球自转的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同。 3、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 4、认识时区和时差。第一部分我直接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和乌鲁木齐的相对位置,让学生明白迎来黎明的时间与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第二部分模拟实验,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地球自转的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会不同,很自然就进入“地球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探究。第三部分通过引导学生建立相对运动这个概念,观察地球以外天体的运动方向来反推地球的自转方向。 学情分析: 学生的前概念是极其重要的,它能对学生概念的形成起促进和帮助作用。一个概念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教学前我问了个别学生几个问题:我们这儿是白天的时候,其他地方也是白天吗?多数学生说不一定,个别还是模棱两可,还有几个不敢回答,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对这个概念是模糊的。对于地球是怎样转的这个问题,孩子们争论的是面红耳赤,一个比一个声音高,互不相让。我问他们理由时,聪明的学生会说可能与地球的自转有关。有位学生说:我爸爸看世界杯赛都是半夜看的。总的来说,我们班的孩子课外知识还是相当丰富的。课前谈话能巧妙地了解学生对地球仪上和现实生活的方位掌握情况,同时在此基础上又能帮助学生认识自东向西运动就是顺时针方向运动、自西向东就是逆时针方向运动。

《谁先迎来黎明》教案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 郴州市七完小杨建辉 教材分析: 《谁先迎来黎明》是在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教材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1、提出问题:谁先迎来黎明?是让学生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明确黎明迎来的时间与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2、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相同?是通过模拟实验观察各地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发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会不同。3、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通过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根据天体的周日视运动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4、认识世界时区图。让学生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经线差来计算两地的时差。 一、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同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除了昼夜交替以外,还有天体的东升西落、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等。 (2)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即东边早西边晚。 (3)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 (2)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 (2)培养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3)在活动中培养小组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2、难点:理解相对运动,世界时区图的认知、时差的计算等。 三、教学准备: 每小组学生准备:地球仪一个、时区图一张、 教师准备:世界时区图一张、转椅一把。 四、教学过程: 1、猜测城市,引出课题 (1)出示北京、乌鲁木齐的一些照片与大家共同分享。欣赏完后,请说一说是哪两个城市?(北京、乌鲁木齐) (2)大家在地球仪上找找这两个城市,(先找到中国,像一只雄鸡,北京在东,在雄鸡的头部,乌鲁木齐在西,在雄鸡的后部。) 大家知道这两个城市分别在我国的什么位置吗?(课件展示中国地图,显示两个城市的位置,以及地球仪上出示两个城市的位置。)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谁先迎来黎明》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的内容,属于“地球与宇宙”领域。 “地球的运动”单元内容编排上的特点是:每课都从地球运动引发的自然现象出发,引导学生探究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研究地球的自传与公转,同时本单元的学习也将为六年级学习宇宙空间的知识打下基础。 本课《谁先迎来黎明》是在学生了解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以“谁先迎来黎明”作为探究的载体,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并进而对时区与时差有初步的认识。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是本课的重点,运用相对运动概念去推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难点。 教材共三页,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明确黎明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第二部分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实验研究各地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发现谁先迎来黎明与地球自转方向有关。第三部分确认地球自转方向,通过相对运动概念,让学生根据太阳的运动来确认地球的自转方向。第四部分认识时区与识差,让学生能通过观察时区图计算时差。 学情分析 与低年级相比,经过前几年科学教育的五年级小学生在知识建构、逻辑思维、探究能力等各方面均已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他们能发现并提出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也能自主构建初步的科学概念。 五年级小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见识过地球上出现的各种天体现象,如太阳、月球、星体的东升西落现象、昼夜现象、四季现象等,对于探究地球和宇宙的奥秘充满好奇心。不少学生通过网络、电视、科普类书籍等途径,掌握了一些有关地球和宇宙领域的知识,但还不能成为系统的知识、也没有深入的认识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 地球和宇宙领域是小学科学课程比较难教的内容,其中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相对运动、天体运动现象等都比较抽象,并且学生已有的对天体运动的经验认识,往往会顽固地拒绝接受原本是运动的物体要人为地定为静止不动,因而,大多学生在理解过程往往会有困难,同时学生对空间的感受与想像能力在之前的学习中也较少涉及,这会造成对天体运动理解的困难。 设计思路 本课的设计主要突出科学思维的发展。该课的教法主要运用探究教学法进行教学,以发

六年级科学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24小时,并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2.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运用“地球椅”模拟实验的体验,并结合生活实践来理解相对运动的特点。 2.能运用各种实验逐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 【教学重难点】 重点:模拟实验证明地球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转,然后得出北京比乌鲁木齐先看到太阳的结论。 难点:“地球椅”实验条件要求较高,不容易获得好的实验效果。学生原有知识储备不足,生活体验不足,影响相对运动的理解,进而影响学生理解太阳的东升西落与地球自西向东转的关系。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打印好的“北京”“乌鲁木齐”“东”“西”大字(剪成合适大小)、双面胶、红色圆卡纸、可以旋转的办公椅、手电筒、学生制作的地球模型、小圆片贴纸。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班级大记录表、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看图引入。 播放一张昼夜交替的动态图,提问:“地球不停地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那么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会相同吗?” 学生回答问题。 2.过渡。 谈话:不同的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是有先后的,那么,我国的北京和乌鲁

木齐,哪座城市先迎来黎明呢? 说明:在问题抛出后,学生必定认为不同的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是不同的。有这个共认,研究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二、探索 活动一:谁先看到“太阳” 1.猜测。 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 北京在乌鲁木齐的东边,乌鲁木齐在北京的西边。 3.模拟实验。 实验组:小组成员手拉手围成圈模拟地球,一位学生贴“北京”“东”纸片,一位学生贴“乌鲁木齐”“西”纸片。在围成圈的地上,中心画点模拟地轴,外面画圈模拟自转轨道,一位同学站在圈外,举着红色圆卡纸模拟太阳。请大家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慢慢转动,记录看到太阳的先后顺序,再按照由东向西的方向慢慢转动,记录看到太阳的先后顺序。 观察组:记录实验结果。 4.研讨“谁先迎来黎明”。 观察组成员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在班级大记录表上记录结果。 5.小结。 如果地球自西向东转,北京先迎来黎明;如果地球自东向西转,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只有确定了地球自转方向,才能知道谁先迎来黎明。 说明:这是个实验推理过程,层层铺垫,每一环节都需要学生认知到位后,才能进入下一环节。学生得先清楚北京和乌鲁木齐两座城市的位置关系,才能进行模拟实验。只有进行了模拟实验才会发现得先确定地球的自转方向,才能知道谁先迎来黎明。 活动二:转椅体验活动 1.让学生说出日常生活中坐在汽车上看到两边车窗外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 车向东,树木向西;车向西,树木向东。 2.让学生说出坐在转动的椅子上,看到的周围物体是什么运动规律。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一、单元概述 《谁先迎来黎明》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四课时的内容,属于地球与宇宙领域。本单元包括8课时内容,都比较抽象,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北极星、极昼和极夜现象。本单元的学习是学生基于对一些地球运动知识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展开的,如地球运动的历史,昼夜交替现象,证明地球在自转等。本单元要让学生重演人类对地球运动的探究过程,运用相对运动、参照物、模拟再现等原理和方法进行推理、论证,最终认识地球是如何运动的。这些都对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个较全面的挑战。《谁先迎来黎明》是在学习了《昼夜交替现象》、《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证明地球在自转》后安排的教学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本课是借助学生在生活中的经验来认识相对运动,并根据地球以外的参照物确认地球自转的方向。学生确认了地球自转的方向后,对于不同地区谁先迎来黎明会有正确的判断。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地球的运动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如太阳、月球、星体的东升西落现象,昼夜交替现象、四季现象,对这个领域的内容充满了探究的欲望,他们会通过网络和书籍了解这方面的一些知识,但不是很系统。地球与宇宙领域的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媒体资源和模拟实验来帮助学生学习。在以前的科学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如小组合作学习、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的实验计划,会通过网络和书籍查阅资料,我想在师生共同合作下,学生对于地球与宇宙领域的内容会充满好奇心,会学到很多的知识。 三、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自西向东。 2、认识世界时区图,知道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及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认识相对运动。 2.根据天体(太阳月球)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执教:旌阳区北街小学冯秀川 教材版本: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 一、教材分析 《谁先迎来黎明》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教材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1、提出问题:谁先迎来黎明?2、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相同?3、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4、认识世界时区图。第一部分直接让学生在中国行政地区图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明确黎明迎来的时间与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第二部分通过实验模拟观察各地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会不同,很自然进入“地球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探究。第三部分在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中,通过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根据天体的周日视运动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这是有一定难度的。第四部分希望学生能够关注到地球仪上的经线,并且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经线差来计算两地的时差。 二、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3、地球自转的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 4、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拟实验、联系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等多种途径和方法,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 2、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曾庆华 教学目的: 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自转的方向和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3、知道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的时差是由于经度不同决定的。 4、体验领会相对运动,并能用相对运动的观点来解释天体的运动。 5、体会到物体的运动要从多个角度来认识。 教学重点:认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西向东自转而形成的。 教学难点:理解相对运动。 教学准备:两张小卡片,水彩笔,大地球仪;世界时区图,转椅。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是怎样自转的呢? 2、思考: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 二、模拟实验: 1、确定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关系:北京在东,乌鲁木齐在西。 2、请一组同学面向外拉成一个圆圈,代表地球;请两位同学分别代表“北京”和“乌鲁木齐”,再请一位同学当“太阳”;先按照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转圈,看谁先看见太阳;然后再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转动,看谁先看见太阳。 3、小结:如果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北京先看见太阳;如果地球是自东向西自转,乌鲁木齐先看见太阳。 三、认识相对运动: 1、思考:地球的自转方向到底是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 2、回忆:汽车向前运动时,车窗外的景物怎样运动?车窗内的景物呢?汽车后退时,车窗外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的车窗内呢? 3、体验:坐在转椅上,让转椅逆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怎样运动?转椅顺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

4、联想:如果把地球看作是一个大转椅,我们会看见太阳等天体东升西落,那么转椅是怎样转的? 5、阅读教科书P80页。 6、解释:北京和乌鲁木齐谁最先迎来黎明?(北京) 四、认识时区及时差: 1、问题: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北京比乌鲁木齐早几个小时看见太阳呢? 2、出示世界时区图,找出北京和乌鲁木齐所在的时区。 3、阅读P81页资料,小组讨论:北京、巴黎和纽约谁先迎来黎明?相差多少小时? 五、总结地球运动的特点: 自转证据:太阳、月亮东升西落;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自转周期:24小时。 六、课外作业:观察北极星和北斗星的位置。 板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 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周期为24小时(一天)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一、内容与概述 《谁先迎来黎明》属于“地球与宇宙”的领域,本课是科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一章第4课时的内容。在上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自转,从而产生了昼夜交替的自然现象。在此基础上,本节课以“谁先迎来黎明”作为载体来继续研究地球的转方向。 设计的内容分为四部分1、通过出示地球仪让学生确认北京和乌鲁木齐这两座城市的位置关系,引入“猜一猜”谁先迎来黎明。2、模拟实验,引导学生发现以上两座城市迎来黎明是和地球的自转方向有关的。3、联系生活实际,观察物体的相对运动以及天体的相对运动来探究地球的自转方向。4、拓展探究其他城市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 本课以探究为中心,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为基础,用《谁先迎来黎明》作为探究的载体。让学生大胆的猜想、设计方案验证,去发现地球的不同地方迎来黎明的先后和地球的自传是有关系的。在寻找地球自转方向证据的过程中进行体验和推导,从而认识日月星辰东升西落的自然现象。用“物体的运动时相对的”来解释学生的疑惑。教学难点就会降低。在教学中,还不断制造矛盾有效地推进研究的的不断深入。加强了学生思维训练和不断规范学生的语言表达。综合学生亲身体验来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 二、学情分析 对于五年级学生而言,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如:日月的东升西落,昼夜的不断交替,四季的轮回变化。但这都是表象的,学生对其中的奥秘充满了好奇心。虽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通过网络、电视、书籍、报刊了解了这方面的的有关知识,但还不够系统。近年来,我校在科学教育方面不断地加大师资力量的投入,学生在想象力、联想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学会了发现问题,并对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尝试着自主构建科学概念。当然,学生不同,其构建概念的完整性、准确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应当说,“自传方向”“相对运动”“天体的运动”都比较抽象,是教学的难点。因为,在的脑海里,大地是不动的,而太阳是运动的。有些事物人为的设为“静止”,造成好多学生理解上的困难。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谁先迎来黎明》是小学五年级下册关于“地球的运动”一单元中的内容。这一课时是在学生认识了地球的自转造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知识的探索,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之一,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探究之重点。 本课时内容分四部分完成: 1、设问:谁先迎来黎明? 2、实验推断:迎来黎明的先后与地球自转的方向有关。 3、确定地球自转的方向。 4、认识世界的时区。 二、学情分析: 现在的小学生,通过电视媒体已经对地球、宇宙等天文词语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深入探究这些知识时他们也不会吃力,并且关于运动相对性的知识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在各科知识中都有过学习,但是在理解地球是逆时针自转还顺时针自转时就出现了问题:学生看着地仪自上而下很容易得出地球是逆时针自转的,但当他们面朝北看着天上的日月星辰自东向西运动,就会得出地球是顺时针自转的,因此,关于这一误区老师必须给学生解释明白:观测点的方向或位置不同,观察到的结果也会不同。我们观看地球仪时从上向下看,根据上北下南的地理坐标,也就是说我们是面朝南去看地球的,因此当学生在现实中比划地球自转方向时,一定要让学生面朝南去做,也就相当于你站在地球的北上方,这样就不会混淆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宇航员在南半球的上空面朝北看地球是顺时针旋转的原因所在了。 三、教学目标: 1、能根据天体从东到西的运动现象,推断出地球自西向东逆时针自转的方向。 2、理清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明确经度与时差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和认真分析的能力;养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习惯。 4、感觉祖国幅员辽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2、教学难点:明白地球自西向东旋转的方向为何为逆时针方向。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姓名:李通单位:宁夏银川市西夏区第四小学 教材分析:《谁先迎来黎明》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第4课时的内容,本课是在学生认识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昼夜交替现象的基础上,对地球自转方向和时区的探究,其中,地球自转方向是本课的探究重点。教材的内容分成四个部分:1、提出问题:谁先迎来黎明?2、模拟实验: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先后就不相同?3、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4、认识世界时区图。第一部分直接让学生在中国行政地区图中观察北京和乌鲁木齐的地理位置,明确黎明迎来的时间与各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开门见山。第二部分用地球仪和手电筒模拟观察各地迎来黎明的先后顺序,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地球自转方向不同迎来“黎明”的时间会不同,很自然进入“地球自转方向究竟是怎样的”探究。第三部分在地球自转方向的探究中,通过让学生建立相对运动概念,根据天体的周日视运动来认识地球的自转方向。第四部分希望学生能够关注到地球仪上的经线,并且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经线差来计算两地的时差。这实际上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地球自转方向及地球自转周期的知识来解决,是有一定难度的。 二、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地球的自转方向决定了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2)、通过回忆生活经验和亲身体验,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3)、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分析的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 2、教学重、难点: (1)重点:探究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2)难点:世界时区图的认识。 3、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地球仪一个、手电筒一只、世界时区图一张。 教师准备:世界时区图一张、转椅一把、课件。 4、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拟实验法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2)通过进行“相对运动”的实验描述,建构空间立体概念,并能相对运动。 5、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严谨的科学探究精神。 (2)建立空间概念,培养空间想象力。 6、教学过程: 一、课件导入 1、我们祖国历史悠久,风景优美,老师搜集了两个城市的一些照片与大家共同分享。欣赏完后,请说一说是什么城市?(北京、乌鲁木齐) 2、你们知道这两个城市分别在我国的什么位置吗?我们可以通过地图来观察一下。我们还可以在地球仪上找到这两个城市的位置。那么早晨六点,当北京的孩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4课。本课与教科书中的第2课、第3课一起完成了课程标准里的“13.1知道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与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知道地球自转轴及自转的周期、方向等”学段目标。此前,通过哥白尼学说已经知道了地球绕地轴自转,自转周期是24小时,形成了昼夜交替现象。那么本课的内容则落在“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以及自转形成了天体的东升西落现象”上。 本课通过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地球”,按不同方向转动“地球”,观察谁先迎来黎明。再通过“地球椅”体验活动,结合太阳每天东升西落的事实,推理得出地球的运动方向是自西向东运动。确定了地球自转方向之后,结合“人体地球”的模拟实验,就能知道北京比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即东边比西边先迎来黎明。最后,再利用地球模型进行一次模拟实验,验证我们推理出来的结论,巩固本课的学习目标。 【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在几方面有一定的基础认识:①有较为丰富的相对运动经验,如汽车与窗外树木的相对运动关系,有这样的基础,根据“地球椅”实验推理出地球是自西向东转的就容易得多。②学生对北京与乌鲁木齐的位置有所认识,能在地球仪上快速找到它们。③能在地球仪上分清东西南北。但经了解这些基础认知都是学生比较欠缺的,所以需要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前概念情况及教学条件提供一些设备及模型帮助学生理解本课内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24小时,并形成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 2.东边的北京比西边的乌鲁木齐先迎来黎明。 科学探究目标 1.能运用“地球椅”模拟实验的体验,并结合生活实践来理解相对运动的特点。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 2.4《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这一章节的第四课《谁先迎来黎明》,主要介绍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并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让学生了解黎明的产生原理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小学六年级的一堂科学课,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实验能力,但是对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黎明的产生原理和时间的变化规律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来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了解黎明的产生原理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3.能够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探究黎明的产生原理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4.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黎明的产生原理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际观察和实验,探究黎明的产生原理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展示一张地球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的速度是多少?公转的速度呢? 例如,可以展示一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图,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并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 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1.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或模型,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讲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

例如,可以通过展示地球仪或模型,让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过程,并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速度、方向、周期等基本概念。 实验探究黎明的产生原理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1.实验1:利用手电筒和小球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观察球的不同位置,探究黎明的产生原理。 (1)将手电筒放在球的一侧,球的另一侧会出现阴影,这一侧就是夜晚;而手电筒照射的一侧就是白天。让学生观察球的不同位置,探究黎明的产生原理。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黎明时分,太阳还没有完全升起? 例如,可以让学生手持手电筒,将手电筒照射在一个小球上,让学生观察球的不同位置,理解黎明的产生原理。 2.实验2:利用闹钟和日历记录黎明的时间变化规律,让学生探究黎明时间的变化规律。 (1)让学生每天早上记录黎明的时间,并在日历上标记出来。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黎明的时间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例如,可以让学生每天早上记录黎明的时间,并将记录的时间填写在日历上,让学生通过观察日历,了解黎明时间随季节变化的规律。 总结归纳 1.让学生总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以及黎明的产生原理和时间的变化规律。 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例如,可以让学生回答一些问题,如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白昼和黑夜的交替产生了什么影响?黎明时间的变化规律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课堂练习 1.选择题:地球自转的速度是多少?(A. 24小时一圈 B. 365天一圈 C. 1小时一圈) 2.填空题:黎明的时间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______。 3.让学生自由发挥,画一幅关于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图画。 例如,可以设计一些与课堂内容相关的选择题和填空题,来检查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同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画图的方式,巩固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 天体的东升西落事因地球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这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3.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 2. 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 2.在活动中培养尊重事实、小组合作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 教学难点:理解相对运动。 教学准备: 每小组学生准备:地球仪一个、写有“北京”、“乌鲁木齐”、“太阳”字样的卡片、汇报单、

教师准备:课件、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在不停地自转,它可能怎样转呢?谁来演示一下。 2、师板书:自西向东(逆时针)、自东向西(顺时针) 3、猜测:地球在不停地自转,那地球上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相同么?为什么? 4、以我国为例;我国的首都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是?这两座城市谁先迎来黎明呢?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板书课题) 二、模拟实验 1、首先要知道什么?(地理位置) 2、请大家对照屏幕找出这两座城市,并贴上标记。 3、观察一下,它们的相对位置是?(板书:东、西) 4、谁先迎来黎明呢?与什么有关?(师演示:手电筒、地球仪) 5、实验验证:我们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1)请大家阅读教材,明确实验要求。 (2)汇报交流:实验中要注意什么呢? (3)出示实验注意事项。 (4)汇报交流,板书结论。 三、确认地球自转方向

《谁先迎来黎明》教案

4.谁先迎来黎明 【教学目的】 1.知道天体的东升西落是因为地球的自转而发生的现象。 2.知道地球是自西向东运动的,自转的方向和天体运动的方向相反。 3.知道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东边早,西边晚;不同地区的时差是由于经度不同决定的。 4.体验领会相对运动,并能用相对运动的观点来解释天体的运动。 5.体会到物体的运动要从多个角度来认识。 【教学重点】认识天体东升西落的现象是由于地球的自西向东自转而形成的。【教学难点】理解相对运动。 【教学准备】两张小卡片,水彩笔,大地球仪;世界时区图,转椅。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由于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地球是怎样自转的呢? 2.思考:我国的北京和乌鲁木齐,谁先迎来黎明? 二、模拟实验: 1.确定北京和乌鲁木齐的位置关系:北京在东,乌鲁木齐在西。 2.请一组同学面向外拉成一个圆圈,代表地球;请两位同学分别代表“北京”和“乌鲁木齐”,再请一位同学当“太阳”;先按照自西向东(逆时针)方向转圈,看谁先看见太阳;然后再自东向西(顺时针)方向转动,看谁先看见太阳。 3.小结:如果地球是自西向东自转,北京先看见太阳;如果地球是自东向西自转,乌鲁木齐先看见太阳。 三、认识相对运动: 1.思考:地球的自转方向到底是自西向东还是自东向西? 2.回忆:汽车向前运动时,车窗外的景物怎样运动?车窗内的景物呢?汽车后退时,车窗外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的车窗内呢? 3.体验:坐在转椅上,让转椅逆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怎样运动?转椅顺时针运动时,周围的景物又是怎样运动? 4.联想:如果把地球看作是一个大转椅,我们会看见太阳等天体东升西落,那么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 《谁先迎来黎明》教学设计1 科学概念: 1.与地球自转相关联的现象除了昼夜交替以外,还有天体的东升西落、不同地区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等。 2.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这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3.不同地区所处的经度差决定了地区之间的时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拟实验、联系生活现象和自然现象等多种途径和方法,收集有关的证据。 2.通过生活经验和体验活动,理解相对运动,根根据天体视运动的方向推导地球自转的方向,并用来解释太阳等天体的视运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初步知道因参照物的不同,对物体的运动需要从多角度去认识。 2.培养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1.重点: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天体的东升西落相反,即逆时针或自西向东。这就意味着越是东边的时区就越先迎来黎明。

2.难点:世界时区图的认识。 小组准备:自制教学模型、小纸人、北京和乌鲁木齐纸牌、记录单。 教师准备:大地球仪一个、小地球仪、课件、台灯一个、圆规、三角板。 课前发给每组一个地球仪,自由看地球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谈话引入:刚才同学们都玩了地球仪,地球仪是缩小版的地球,胡老师也把地球缩小画在了黑板上,画阳光和分界线,当阳光照在地球上的时候,地球对着太阳的这一面是什么?预设:白天。 2、教师补充:白天我们可以称为昼,板书:昼。继续提问:那背着太阳的这一边是什么?预设:黑夜。教师补充:黑夜我们也可以称为夜,板书:夜。 3、教师表述:在白天和黑夜之间有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出示地球仪和台灯,在地球仪上看,打开台灯,当太阳照在地球上,对着太阳的一边是白天,背着太阳的一边是黑夜。教师指着地球仪,从黑夜到白天过渡的这个时间叫做黎明什么?预设:黎明。板书:黎明。 4、引导:在我们中国有两个比较特殊的城市,一个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