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汤治心动悸脉结
老中医:古代心脏病专用特效名方~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名方出处】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使用历史】约1900年。
【主要成分】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黄,桂枝,阿胶(烊化服),麦冬,麻仁,大枣。
【整体药性】温和。
【功能主治】滋阴养血,补气温阳,宁心复脉。
主治心肺两虚,脉微结代。
【典型征象】赢瘦,心悸,自汗,咽干舌燥,心烦失眠。
【禁忌人群】心力衰竭,水肿严重,脉细数者,不宜使用。
炙甘草汤是历代中医治疗“脉结代,心动悸”的著名方剂。
明清医家喻嘉言称之为“此仲景伤寒门之圣方也”。
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三见于仲景之书,《伤寒论》第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其次见于《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附方,“《千金翼》炙甘草汤一名复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再者附于《金匮·肺痰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外台》炙甘草汤,治肺痿涎唾多,心中愠愠液液者”。
因其组方严谨、配伍精密、药简义备、疗效显著而成为临床常用方剂,直到现在依旧在医疗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炙甘草汤主治气血虚弱、心失所养,现代中医常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等病。
详解炙甘草汤的配伍炙甘草汤是由9味药组成的,但如果是自己熬制其实还可以加一味清酒,共有10味药。
其中桂枝、生姜、人参、炙甘草与清酒这5味药属于通阳益气的药物,生地、麦冬、阿胶、麻仁、大枣5味药则属于滋阴养血的药物。
对于这种配伍组合,张景岳用一句话归纳了阴药与阳药的辨证关系:“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就炙甘草汤而言,阴药与阳药的关系,不是半斤八两,而是以滋补阴血为主,通阳益气为辅。
二者之间既联系密切,又主次明确。
炙甘草汤中的几味药颇具特色,与疗效密切相关,现在就为大家说明一下:首先,在本方中炙甘草是主要药物,大凡历代名方,如果用药名来命名方剂,那么该药多为君药。
炙甘草在原方中用到了4两(汉两),中医认为,炙甘草甘温,专主培土,脾土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旺自然就能生化出更多的气血。
【炙甘草汤--千古补心第一方!早搏、房颤、骤停、心律不齐易猝死】

【炙甘草汤--千古补心第一方!早搏、房颤、骤停、心律不齐易猝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177)甘草四两(炙)生姜三两(切)人参二两生地黄一斤桂枝三两(去皮)阿胶二两麦门冬半升(去心)麻仁半升大枣三十枚(擘)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烊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一名复脉汤。
条文解析:【成无己】结代之脉,动而中止能自还者,名曰结;不能自还者,名曰代。
由血气虚衰,不能相续也。
心中悸动,知真气内虚也,与炙甘草汤益虚补血气而复脉。
【柯韵伯】寒伤心主,神明不安,故动悸;心不主脉,失其常度,故结代也。
结与代皆为阴脉,伤寒有此,所谓阳证见阴脉者死矣。
不忍坐视,姑制炙甘草汤以欲挽回于已去之候耳。
收检余烬,背城借一,犹胜于束手待毙乎?【尤在泾】脉结代者,邪气阻滞而营卫涩少也;心动悸者,神气不振而都城震惊也。
是虽有邪气,而攻取之法,无所施矣。
故宜人参、姜、桂以益卫气;胶、麦、麻、地、甘、枣以益营气。
营卫既充,脉复神完,而后从而取之,则无有不服者矣。
此又扩建中之制为阴阳并调之法如此。
今人治病,不问虚实,概与攻发,岂知真气不立,病虽去,亦必不生,况病未必去耶。
1964年中秋,著名老中医秦伯未来河南讲学,使我有机会与他相处周余。
当时亲见秦老用仲景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心动悸、脉结代一证,应手取效。
细查其用药,发现方中桂枝仅用2~3克,不解其故,请秦老赐教。
他说:心病虚证,在病机上要分心阴虚和心阳虚两大类,阴虚则阳亢,阳亢则动,多见心动过速;阳虚则阴盛,阴盛则静,多见心动过缓。
心动悸,脉结代是心阴不足,阴损阳弱,虚阳浮动。
心阴虚则心脏早搏,心阳虚则血不冲脉,而见结代。
治疗当在补心阴的基础上资助心阳。
用桂枝之意,是在配党参助心阳,故不可量大,2~3克即可。
根据心阳虚的微甚,一般脉搏出现偶发性结脉,可用2克;频发性代脉(即二联脉、三联脉),可用3克。
并加宁心安神之品,则收效更好。
秦老对医理的分析,经方的运用,出神入化,令人叹服。
炙甘草汤的作用功效

炙甘草汤的感化功能【简介】本方起源于《伤寒论》.【功用】滋阴养血,补气温阳,宁心复脉.主治阴血缺少,气虚血弱,赢瘦少气,心悸心慌,虚烦掉眠,大便干结,舌质淡红少苔,脉结代;或虚劳肺痿,久咳不止,涎唾甚多,咽燥而渴,痰中有血,心悸.心烦,少气,掉眠,自汗盗汗,脉虚数.【构成药物】炙甘草12克,生姜9克,人参6克,生地黄30克,桂枝9克,阿胶(烊化服)6克,麦门冬10克,麻仁10克,大枣30枚.【用量用法】上药酌加清酒水煎服,每日1剂.颗粒剂:每次1袋,每日3次.炙甘草汤现代研讨本方具有抗心律掉常.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毁伤的感化,能下降再灌注诱发的室性早搏和心律掉常总产生率,并能缩小再灌注后心肌梗逝世的规模.能反抗试验性“阴虚”动物的心律掉常,减慢心率.清除窦性心律不齐.下降室性早搏产生率,并能改良“阴虚”证候.此外,还有抗缺氧的感化.中药炙甘草的功能与感化简介-药用价值起源:互联网点击:15257中药炙甘草的功能与感化简介-药用价值炙甘草合剂一滋阴扶阳调心律构成:炙甘草四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生地一斤.桂枝三两.阿胶二两,麦门冬半斤,麻仁半升.大枣30枚(擘).功能:益气养血.温阳通脉.主治:虚劳咳嗽,心悸怔忡.肉痛.脉结代,经常运用于冠芥蒂.心肌炎.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神经官戆症等.用法:成人每次15~25ml,每日3次,小儿用量酌减. 解释:发烧.肺燥者慎用.出处:汉*张仲景《伤寒论》结代脉剖析炙甘草合剂即《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伤寒论》182条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这是《伤寒论》中关于炙甘草汤证的独一条则.何为结脉?何为代脉?《伤寒论》183条云:“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目结.又脉来动而中断,复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日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断,不克不及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日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历代医家对结脉.代脉的熟悉不尽雷同.一般以为,结脉是脉来缓迟,时有一止复来,止无定命,即脉率在70次/分以下,有不规矩的间歇.代脉是脉来或数或缓,有中断而不克不及自还,止有定命.中医学的脉学理论以为,结脉乃由气血结滞,精神不继,心脉瘀阻所致,多见于久病衰弱者.代脉乃因脏器陵夷,性格欲脱,或七情太甚,或跌扑毁伤,风家痛家,致气血掉序,脉来更代.李时珍日:“数而时止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止不克不及回方为代,结生代逝世自殊途.”可见,结脉比之代脉,预后较好.现代医学以为,结脉.代脉与心律掉常有关.结脉多见于房颤.早搏.逸搏.心房扑动.窦性过缓或不齐.窦性停搏等.代脉见于早搏.心房扑动等.这些心律掉常可见于各类器质性心脏病,如风芥蒂.冠芥蒂.高血压心脏病.先本性心脏病.各类心肌病.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等.亦可见于其它疾病,如各类沾染.外伤.烧伤.肿瘤.结石.内脏栓塞.外科手术与麻醉.甲亢.水电解质均衡杂乱.药物影响等.此外,过度抽烟.喝酒.疲惫.情感冲动.饮食过饱.怀胎或绝经期等,亦可消失结.代脉.滋阴和阳炙甘草汤所治之证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伤寒”二字,从广义上去剖析,解释有外感六淫所伤.这种淫邪,包含气象.地理诸身分,以及生涯.社会情况的身分.这种淫邪可以导致心脏气阴亏虚,以及阴阳的动态掉调,从而消失心跳不纪律,心慌,心前区悸动不安等.岳美中师长教师说:“结代为炙甘草汤之脉候,心动悸为炙甘草汤之腹候”.由此而对应的治疗轨则应该是,滋阴和阳,抵御外邪.炙甘草汤以炙甘草为名,当然应以炙甘草为主药,但后世医家不究经旨,竞退甘草为次要地位,如柯韵伯.尤在泾等.有的人以为甘草仅为折衷之药,不知甘草具有“通经脉,利血气”的功能,这在陶宏景的《名医别录》中就有记录.考此方用大枣30枚,这在仲景方子顶用量是最大的.地黄用量为1斤(500克).既然这两味养阴药不是主药,为什么用量如斯之大?这个中的道理岳美中师长教师剖析得十分透辟,他说:“此方以胶.麦.麻.地.草.枣为补益营血,以参.姜.桂.酒为补益卫气,使阳行阴中,脉得以复,则已有体会.唯用阴药则大其量,而阳药用量反不及其半,还不克不及懂得?所问恰是症结处.阴药非重量,则匆急间无能生血补血,但阴本主静,无力主动,必凭借阳药主动者以推之挽之而激促之,才干上人于心,催动血行,使结代脉去,动悸之证止.假令阴阳之药均衡,则濡润缺少而燥烈有余,如亢旱之禾苗,仅得点滴之雨露,立见唏干,又怎能润枯泽槁呢?此方煮吃法中以水酒浓煎,取汁多气少,其用意也是可以懂得到的.”由此可见,炙甘草在这个方中,应是补益营血之品,但它又有益气感化,作为君药,这是可以懂得的.如许去剖析炙甘草汤方义,补气养血,滋阴和阳的感化就异常显著了.现代药理研讨以为,本方可能有强心.沉着.利尿.解痉.养分.健胃等多种功能.在此基本上去懂得它的临床感化,特殊是治疗期前压缩的感化机理,可能与调和迷走与交感神经.对抗化学介质及改正电解质杂乱等有关.品尝甘草甘草,有生用.炙用之分.生用气平,补脾胃缺少,泻火解毒;炙之气温,补元气而润肺.甘草的运用异常普遍,其配伍也比较多.今仅将张仲景经常运用的配伍论述如后.补气,配人参.大枣;治咽喉病,配桔梗,或单独运用;养胃和中,配粳米;解毒,配生姜.大枣;治疗哮喘,配麻黄;止痛,配芍药;治疗心阳衰弱的心悸,配桂枝;温中回阳,配干姜;回阳救逆,配附子;祛风湿,配桂枝.白术.大凡药性峻烈或有毒副感化的,均可配甘草缓解之.医家经验聂惠平易近传授运用炙甘草汤治疗各类心脏病引起的心律掉常.房室传导阻滞等,其化裁则为:冠芥蒂所致者,宜增长化瘀之力;风芥蒂.肺芥蒂所致者,宜加强开肺.利湿之力;病毒性心肌炎所致者,宜加强清热解毒之力.祝谌予传授治疗冠芥蒂,若见胸闷.心前区痛苦悲伤.脉律掉常.舌质淡黯,脉弦或结,方用炙甘草汤加味,或加五味子.麦冬,或加瓜蒌.薤白.日本汉医学家大冢敬节用炙甘草汤治疗心悸(或有结代脉者),皮肤逝世板,高度疲惫,手足烦热,口渴,大便秘结等.另一位日本汉医学家三蒲于菟对于长期高热经用抗生素治疗均未退热的心包炎.肺炎及肾盂肾炎,运用炙甘草汤,后果优越.王绵之传授指出,本方以炙甘草为主药,方中既有人参.大枣.甘草.地黄.麦冬.阿胶.麻子仁,还有桂枝.生姜.个顶用了甘草的同时,还用人参.大枣来补气,补气而兼补阴.别的,地黄与麦冬是滋阴补血的药.同时用阿胶.麻仁,主如果滋阴生血,和补气药合营起来,温阳而不燥,补气而不壅,滋阴补血而不腻,阴阳互相合营,气血互相合营,可以或许补气复脉,所以它是个气血阴阳温补的方子.在临床上,治疗风芥蒂比较好,如二尖瓣狭小,闭锁不全;还有窦房结分解征,其舌苔是薄的,甚至无苔,舌质很嫩,但嫩而不鲜,且有瘀斑,如许用炙甘草汤比较好.。
炙甘草汤的作用功效

【简介】本方来源于《伤寒论》.【功用】滋阴养血,补气温阳,宁心复脉.主治阴血缺乏,气虚血弱,赢瘦少气,心悸心慌,虚烦掉落眠,大便干结,舌质淡红少苔,脉结代;或虚劳肺痿,久咳不止,涎唾甚多,咽燥而渴,痰中有血,心悸、心烦,少气,掉落眠,自汗盗汗,脉虚数.【组成药物】炙甘草12克,生姜9克,人参6克,生地黄30克,桂枝9克,阿胶(烊化服)6克,麦门冬10克,麻仁10克,大枣30枚.【用量用法】上药酌加清酒水煎服,每日1剂.颗粒剂:每次1袋,每日3次.炙甘草汤现代研究本方具有抗心律掉落常、抗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传染感动,能降低再灌注诱发的室性早搏和心律掉落常总产生率,并能缩小再灌注后心肌梗去世的范围.能抵挡实验性“阴虚”动物的心律掉落常,减慢心率、消除窦性心律不齐、降低室性早搏产生率,并能改进“阴虚”证候.此外,还有抗缺氧的传染感动.中药炙甘草的成效与传染感动简介-药用价值来源:互联网点击:15257中药炙甘草的成效与传染感动简介-药用价值炙甘草合剂一滋阴扶阳调心律组成:炙甘草四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生地一斤.桂枝三两.阿胶二两,麦门冬半斤,麻仁半升.大枣30枚(擘).成效:益气养血.温阳通脉.主治:虚劳咳嗽,心悸怔忡.肉痛.脉结代,经常应用于冠芥蒂.心肌炎、贫血、甲状腺成效亢进、神经官戆症等.用法:成人每次15~25ml,每日3次,小儿用量酌减. 说明:发热、肺燥者慎用.出处:汉*张仲景《伤寒论》结代脉阐发炙甘草合剂即《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伤寒论》182条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这是《伤寒论》中关于炙甘草汤证的独一条则.何为结脉?何为代脉?《伤寒论》183条云:“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目结.又脉来动而中止,复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日结阴也.脉来动而中止,不克不及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日代阴也.得此脉者,必难治.”历代医家对结脉、代脉的熟习不尽相同.一般认为,结脉是脉来缓迟,时有一止复来,止无天命,即脉率在70次/分以下,有不规则的间歇.代脉是脉来或数或缓,有中止而不克不及自还,止有天命.中医学的脉学理论认为,结脉乃由气血结滞,精力不继,心脉瘀阻所致,多见于久病虚弱者.代脉乃因脏器衰微,性情欲脱,或七情太过,或跌扑损伤,风家痛家,致气血掉落序,脉来更代.李时珍日:“数而时止名为促,缓止须将结脉呼,止不克不及回方为代,结生代去世自殊途.”可见,结脉比之代脉,预后较好.现代医学认为,结脉、代脉与心律掉落常有关.结脉多见于房颤、早搏、逸搏、心房扑动、窦性过缓或不齐、窦性停搏等.代脉见于早搏、心房扑动等.这些心律掉落常可见于各类器质性心脏病,如风芥蒂、冠芥蒂、高血压心脏病、先本性心脏病、各类心肌病、心肌炎、心包炎、心内膜炎等.亦可见于其它疾病,如各类传染、外伤、烧伤、肿瘤、结石、内脏栓塞、外科手术与麻醉、甲亢、水电解质平衡混乱、药物影响等.此外,过度抽烟、喝酒、疲乏、情绪冲动、饮食过饱、受孕或绝经期等,亦可消掉结、代脉.滋阴和阳炙甘草汤所治之证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伤寒”二字,从广义上去阐发,说明有外感六淫所伤.这种淫邪,包含气候、地理诸成分,以及生活、社会情形的成分.这种淫邪可以导致心脏气阴亏虚,以及阴阳的动态掉落调,从而消掉心跳不规律,心慌,心前区悸动不安等.岳美中师长教师说:“结代为炙甘草汤之脉候,心动悸为炙甘草汤之腹候”.由此而对应的治疗法规应当是,滋阴和阳,抵御外邪.炙甘草汤以炙甘草为名,当然应以炙甘草为主药,但后世医家不究经旨,竞退甘草为次要地位,如柯韵伯、尤在泾等.有的人认为甘草仅为调和之药,不知甘草具有“通经脉,利血气”的成效,这在陶宏景的《名医别录》中就有记载.考此方用大枣30枚,这在仲景丹方顶用量是最大的.地黄用量为1斤(500克).既然这两味养阴药不是主药,为什么用量如斯之大?这个中的道理岳美中师长教师阐发得十分透彻,他说:“此方以胶、麦、麻、地、草、枣为补益营血,以参、姜、桂、酒为补益卫气,使阳行阴中,脉得以复,则已有领会.唯用阴药则大其量,而阳药用量反不及其半,还不克不及理解?所问恰是关头处.阴药非重量,则匆急间无能生血补血,但阴本主静,无力自动,必凭借阳药自动者以推之挽之而激促之,才干上人于心,催动血行,使结代脉去,动悸之证止.假令阴阳之药平衡,则濡润缺乏而燥烈有余,如亢旱之禾苗,仅得点滴之雨露,立见唏干,又怎能润枯泽槁呢?此方煮吃法中以水酒浓煎,取汁多气少,其用意也是可以理解到的.”由此可见,炙甘草在这个方中,应是补益营血之品,但它又有益气传染感动,作为君药,这是可以理解的.这样去阐发炙甘草汤方义,补气养血,滋阴和阳的传染感动就很是明显了.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本方可能有强心、惊慌、利尿、解痉、营养、健胃等多种成效.在此根本上去理解它的临床传染感动,特别是治疗期前紧缩的传染感动机理,可能与调和迷走与交感神经、反抗化学介质及更正电解质混乱等有关.品尝甘草甘草,有生用、炙用之分.生用气平,补脾胃缺乏,泻火解毒;炙之气温,补元气而润肺.甘草的应用很是广泛,其配伍也比较多.今仅将张仲景经常应用的配伍阐述如后.补气,配人参、大枣;治咽喉病,配桔梗,或单独应用;养胃和中,配粳米;解毒,配生姜、大枣;治疗哮喘,配麻黄;止痛,配芍药;治疗心阳虚弱的心悸,配桂枝;温中回阳,配干姜;回阳救逆,配附子;祛风湿,配桂枝、白术.大凡药性峻烈或有毒恶传染感动的,均可配甘草缓解之.医家经验聂惠平易近传授应用炙甘草汤治疗各类心脏病引起的心律掉落常、房室传导阻滞等,其化裁则为:冠芥蒂所致者,宜增加化瘀之力;风芥蒂、肺芥蒂所致者,宜增强开肺、利湿之力;病毒性心肌炎所致者,宜增强清热解毒之力.祝谌予传授治疗冠芥蒂,若见胸闷、心前区苦楚愉快、脉律掉落常、舌质淡黯,脉弦或结,方用炙甘草汤加味,或加五味子、麦冬,或加瓜蒌、薤白.日本汉医学家大冢敬节用炙甘草汤治疗心悸(或有结代脉者),皮肤去世板,高度疲乏,手足烦热,口渴,大便秘结等.另一位日本汉医学家三蒲于菟对于长期高热经用抗生素治疗均未退热的心包炎、肺炎及肾盂肾炎,应用炙甘草汤,效果优胜.王绵之传授指出,本方以炙甘草为主药,方中既有人参、大枣、甘草、地黄、麦冬、阿胶、麻子仁,还有桂枝、生姜.个顶用了甘草的同时,还用人参、大枣来补气,补气而兼补阴.别的,地黄与麦冬是滋阴补血的药.同时用阿胶、麻仁,主假如滋阴生血,和补气药合营起来,温阳而不燥,补气而不壅,滋阴补血而不腻,阴阳互相合营,气血互相合营,能够补气复脉,所以它是个气血阴阳温补的丹方.在临床上,治疗风芥蒂比较好,如二尖瓣狭窄,闭锁不全;还有窦房结分化征,其舌苔是薄的,甚至无苔,舌质很嫩,但嫩而不鲜,且有瘀斑,这样用炙甘草汤比较好.。
炙甘草汤的临床应用

炙甘草汤的临床应用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出自《伤寒论》,由炙甘草、桂枝、生姜、人参、阿胶、大枣、麻仁、麦冬、生地黄等加清酒和水共煎而成。
方中炙甘草甘温补中,以资脉之本源,又能通利血脉,为本方之灵药。
人参补气,桂枝通阳,生地、麦冬、麻仁、阿胶养阴补血,生姜、大枣调和营卫。
更加清酒,藉其辛热以匡药势而行气血。
合而用之,则气血通达,阴阳调和,故有补虚复脉之用。
《伤寒论》中的炙甘草汤本为“脉结代,心动悸”而设,《千金》、《外台秘要》又用之以治肺痿,《金匮》、《千金翼方》、《张氏医通》又有治虚劳的记载。
笔者通过临床观察,认为它是一个调理阴阳、气血双补的方剂,对于虚劳病中之阴血或阳气偏虚者,疗效颇佳。
1 脉结代、心动悸患者张某,女,48岁,2006年2月18日就诊。
自述近年来经常头昏头痛,心悸心慌,烦躁失眠,胸闷胸痛,呼吸不利,咳嗽,痰白稠,胃纳不佳,口感口苦,饮食减少,二便平调,舌苔黄白夹杂、质地暗红,边有瘀斑,脉沉细节代而滑,曾服不少中西药,未克收效。
检视前方,有用杏苏散者,有用温胆汤者,有用天王补心丹者,亦有用复脉汤者,其中以服复脉汤为时间较长。
余综合而参之,认为气血素亏,兼夹痰浊瘀血之邪,遂予复脉汤化裁。
处方:炙甘草15克,桂枝10克,西党参10克,阿胶10克,生地15克,麦门冬10克,当归10克,丹参15克,红花10克,薤白10克,瓜蒌皮15克,生姜10克,法夏10克,大枣10枚。
酒水共煎。
服药二十剂后,心悸大平,余症亦轻,结代脉象显著减少。
守方续进十剂后,心悸已愈,脉结代偶见,胸部未感闷痛,咳嗽止,仍嘱原方再服。
三月后,患者来诊,上方连服至今,一切情况良好,舌转红润,瘀斑消退,结代脉未见,乃停药。
按:炙甘草汤只宜于气血虚弱之证,而对兼夹实邪之虚实夹杂之证,诚非独立可任。
可见非阴阳气血俱虚所致,虽有“脉结代,心动悸”,亦非本方所能奏效。
2 久热不退患者李某,女,67岁,2008年5月6日就诊。
发热不退,荏苒二月有半,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
炙甘草汤加减治疗窦性心动过缓验案1则

炙甘草汤加减治疗窦性心动过缓验案 1则炙甘草汤首见于《伤寒论》177条:“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是张仲景治疗气血阴阳俱虚型心律失常的代表方。
方中,张仲景以桂枝、生姜、人参、大枣温心阳、补心气,以生地黄、麦冬、阿胶、麻仁养心阴、充心血,一阳一阴,泾渭分明;妙在以炙甘草坐镇中州,调和阴阳,形成阴阳双补、气血同调的格局,共奏益气养阴、通阳复脉之功。
窦性心动过缓是严重影响老年患者生命安全的临床疾病。
目前西医仍是应用最广泛的治疗方法。
然而研究表明,虽然窦性心动过缓患者在使用常规西药后的短时间内能迅速纠正,但仍可能诱发新的心律失常[1]。
窦性心动过缓常见于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炎等功能性病变。
西药主要用于对症治疗,所用药物包括β-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剂等,但这些药物使用时间短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大,不宜长期使用,且西药副作用大并影响了患者的依从性,使治疗效果大大降低[2]。
心动过缓可归属于中医学“心悸”范畴,其发病原因大多与年迈体虚、真气亏损有关,气血阴阳不足是其主要病机。
心阴虚则心失所养,心阳虚则鼓动无力,发为心悸。
临床治疗多以补益心气、滋养血脉为治疗法则。
炙甘草汤主要用于“脉结代,心动悸”,窦性心动过缓的中医辨证有心阳虚弱、心脾两虚等证型,因此用炙甘草汤加减治疗本病切合病机。
现将临床运用炙甘草汤治疗窦性心动过缓验案 1 则介绍如下。
李某,男,60岁。
患者10年前因反复发作性头晕,于我院就诊,诊断为高血压病,平素服用拜新同等治疗,效可。
现患者头晕伴心慌,气短乏力,走路不稳,无视物旋转,纳眠差,二便调。
查体:血压160/80mmHg,心率 40次/min,神志清,律齐,二尖瓣可闻及2/6 级吹风样杂音。
既往有2次昏厥病史。
24h 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平均心率40次/min,有3次大于2S的心脏停搏。
血、尿、大便、肝肾功大体正常。
西医诊断: (1)高血压病;(2)窦性心动过缓;中医诊断:眩晕,气血亏虚证。
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心悸58例临床观察

炙甘草汤加减治疗心悸58例临床观察(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心悸;炙甘草汤心悸属中医学“惊悸”和“怔忡”范畴,临床特征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本病病情复杂,常因情志因素或劳累过度而发作。
笔者宗张仲景《伤寒论》“心动悸,脉结代,炙甘草汤主之”,以炙甘草汤出入治疗心悸取得一定临床疗效。
现整理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58例患者均系门诊患者,均符合元柏民主编的《心血管病诊断标准》[1]。
其中男38例,女20例,年龄23~75岁,平均年龄49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10年。
有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史27例,房性早搏合并窦性心动过速10例,室性早搏8例,左前支阻滞、冠状动脉供血不足4例,1°房室传导阻滞4例,Ⅱ°房室传导阻滞5例。
所有病例治疗前均多次经心电图确诊。
心悸的主要证型为心血不足、气阴两虚、心血瘀阻。
临床表现为:心悸气短、头晕目眩、胸闷不舒、倦怠乏力、活动后加重、面色无华、舌质淡或有瘀斑、脉细弱或结代。
2 治疗方法用张仲景《伤寒论》炙甘草汤加减治疗。
处方:炙甘草20 g,麦冬12 g,生地黄15 g,大枣10 g,党参20 g,桂枝10 g,阿胶(烊化)10 g,生姜10 g。
随症加减:早搏伴高血压者加钩藤、生龙牡、五味子;气血不足者加当归、白芍、人参;心血瘀阻者加桃红、丹参、延胡索;气阴两虚者去桂枝、大枣加柏子仁、白芍、五味子。
每日1剂,日服2次,早晚分服。
7 d为1个疗程。
3 治疗结果显效:服药1个疗程,心悸气短、胸闷隐痛、头晕目眩症状消失,余症有明显改善,脉来均匀,精神转佳,面色红润,心电图提示大致正常。
有效:服药2个疗程,心悸气短、胸闷不舒、头晕等症状减轻,早搏次数(每2 min内)较原来减少50%,心电图改善。
无效:服药2个疗程,心悸气短、胸闷痛等症状改善不明显,脉迟缓无力,心电图无改善。
心脏病的治本良方:神奇的炙甘草汤

心脏病的治本良方:神奇的炙甘草汤千古奇方甘草汤,伤寒论里放明光;失眠便秘心悸慌,加减包治莫不康。
【来源】《伤寒论》;【异名】复脉汤(《伤寒论》);【分类】补益剂-气血双补;【组成】炙甘草(12克)生姜(9克)桂枝(9克)人参(6克)生地黄(30克)阿胶(6克)麦门冬(10克)麻仁(10克)大枣(10枚);【功用】益气滋阴,通阳复脉;【主治】1.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证。
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2.虚劳肺症。
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
(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用量用法】上药酌加清酒水煎服,每日1剂。
颗粒剂:每次1袋,每日3次。
——摘自《百度百科》:“炙甘草汤”词条附:便秘痛苦更危险,促使心脏病发难;日常保健很重要,炙甘草汤保平安。
——便秘是心脏病发作的“罪魁祸首”:由此导致发生心梗、猝死的情况屡见不鲜。
原因是大便时过于用力会增加胸腔压力,减少心脏血液回流量进而诱发心脏病。
保护措施为多吃高纤维食物、多补充体内水分以防止便秘,避免用力解大便。
(引自《便秘促使心脏病发作》见上海远大心胸医院网站2012年01月30日)治疗可服用炙甘草汤。
PS:生脉饮应该就是炙甘草逐渐演变过来的。
后世喜欢用生脉饮治疗心悸。
其实最原始的方子应该首推炙甘草汤……炙甘草汤是寒热两用的方子。
伤寒论里寒热两用的方子相当的多,正是符合升降之至理。
炙甘草汤中有炙甘草、生姜、人参、生地、桂枝、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多达九味,这对于整部伤寒论来说都是很少见的。
伤寒论一般的方子不过五味或者六味,而炙甘草汤却多达九味,这种反常现象的必须要加以注意(桂枝除了桂枝汤用来解表的作用外,还有通心阳、散四肢的作用。
比如很多人出现心慌、胸闷等症状,往往是心阳不足导致的,这个时候常常桂枝配合干姜、炙甘草之类的温补心阳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