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
下肢动脉疾病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下肢动脉疾病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全文)下肢动脉疾病可有多种急性和慢性临床表现。
下肢动脉疾病患者截肢和死亡的风险增加,生活质量下降。
同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下肢动脉疾病患者同时也可能存在心脏和脑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
有明确的证据证实,下肢动脉疾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如心肌梗死(MI)和缺血性卒中。
多项指南将包含下肢动脉疾病在内的周围动脉疾病定义为冠心病的等危症,血脂异常和血压控制的治疗目标等同于冠心病患者。
已有研究表明,识别下肢动脉疾病并给予强化治疗能够显著改善预后。
一、下肢动脉疾病的病因和流行病学下肢动脉疾病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
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高龄是下肢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
吸烟和糖尿病对下肢动脉疾病的影响最明显。
下肢动脉疾病的其他病因包括动脉瘤、血栓栓塞、炎症或创伤、囊肿、筋膜室综合征或先天异常。
下肢动脉疾病的发病率取决于研究人群的年龄、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以及伴随的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情况(如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等)。
调查下肢动脉疾病的发病率常用的方法包括基于问卷的间歇性跛行的发生率、脉搏检查和踝臂指数(ABI)等。
根据间歇性跛行估测下肢动脉疾病的发生率不敏感,低估了下肢动脉疾病的发生率。
在30~44岁年龄段,男性间歇性跛行的年发生率为6/万人,女性为3 /万人。
在65~74岁年龄段,男性间歇性跛行的年发生率升高到61 /万人,女性升高到54/万人。
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对于检测下肢动脉疾病敏感性同样较低。
仅根据异常的肢体脉搏诊断下肢动脉疾病可高估其发生率2倍。
使用ABI较使用问卷调查可使下肢动脉疾病的检出率增加2~7倍。
以客观的无创检测方法ABI 为依据,下肢动脉疾病的患病率在60岁以下的人群中为<5%,60~69岁的人群中为5~10%左右,大于70岁的人群中为20%左右。
年龄≥70岁或年龄在50~69岁有吸烟和/或糖尿病史的患者中。
下肢动脉疾病的患病率为29%。
间歇性跛行提示下肢缺血性疾病

间歇性跛行提示下肢缺血性疾病
苏磊
【期刊名称】《医师在线》
【年(卷),期】2018(008)034
【摘要】下肢缺血性疾病有两大类,一类是因动脉狭窄、闭塞、血栓形成或栓塞等原因导致动脉血流不畅、下肢血供相对或绝对不足引起远端肢体缺血症状,严重时可能出现肢体坏死;另一类是静脉回流障碍所导致远端肢体瘀血、肿胀、代谢障碍,出现肢体缺血症状,严重时远端肢体也会出现坏死.有明确证据证实,这类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如心肌梗死和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
【总页数】1页(P35-35)
【作者】苏磊
【作者单位】张强医生集团血管外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4.4
【相关文献】
1.下肢缺血性疾病的诊治第6讲下肢缺血性疾病的腔内微创治疗 [J], 杨牟;张居文
2.间歇性跛行提示下肢缺血性疾病 [J], 苏磊
3.球囊扩张成形术对腘动脉闭塞症患者术后溃疡面积及间歇性跛行距离的影响 [J], 朱盛兴
4.不同药物治疗中国间歇性跛行患者临床疗效的网状Meta分析 [J], 马博;樊雪强;
刘鹏
5.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间歇性跛行类型与马尾神经传导的相关性分析 [J], 张芳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血管生成因子基因治疗严重下肢缺血性疾病临床研究进展

例 受 试 者 接 受 含 20 0 g质 粒 的 脂 质 体 复 合 物 ,9例 接 受 0 1
对 照 品 治 疗 , 月 后 V G —d治 疗 组 抗 体 水 平 上 升 6 % , 3个 E FA 1
认 为 具 有 血 管 生 长 作 用 的 因 子 , 今 已 有 多 种 亚 型 被 分 离 得 至 到。V G — 其剪 切 异构 体 V G — E FA及 E FB通 过 与 V G R I和 E F—
疡 和坏疽 逐渐恶化 , 严重 者 可出现全 身 中毒症 状。 目前 , 对 CI L 治疗主要手段 为药 物 和外科 手 术 。尽 管 『 管 外科 在诊 l i 【
疗 手 段 已经 获 得 巨 大 的 进 展 , 临 床 中仍 有 大 批 的 患 者 无 法 在 得 到 长 期 有 效 的 治 疗 。 近 年 来 , 管 生 成 性 基 因治 疗 逐 步 从 实 验 室 转 向 临 床应 用 , 总结 如 下 。 现
各组 血管生成情况及截肢率 、 溃疡愈合 、 再堵 塞率 、 痛减轻 疼
指 标 无 统 计 学 差 异 J M he 等 报 道 了 A V G 1 1治 疗 。 olr d E F2 C I I 临 床 实 验 结 果 , 现 所 有 剂 量 具 有 良好 的 耐 受 L的 期 发 性 , 未 出 现 相 关 的 并 发 症 j  ̄ gpln等 报 道 了 利 用 且 7。R aoaa A V G 治 疗 C 1 Ⅱ期 临 床 实 验 结 果 , 现 高 剂 量 组 ( dE F L的 发 4 ×1 pu 普 遍 出现 水 肿 , 有 效 性 方 面 , 组 无 差 异 , 不 0 f) 在 各 故 支持单剂量直接 注射 A V G 作为治疗 C I dE F L 的方 法 。 VG E F因 子 是 基 因 治 疗 发 展 最 早 的 血 管 生 成 因子 , 年 近 临 床 实 验 证 实 了其 治 疗 C I L 的有 效性 , 能 促 进 侧 支 循 环 生 它 成 , 而改 善 缺 血 部 位 血 供 , 进 溃 疡 愈 合 , 弱 静 息 痛 。但 从 促 减
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疗效

闫醒军
〔摘
边忠平
要〕 目的
( 唐山市工人医院心脏血管外二科 , 河北
唐山 063000 )
2008 年 1Βιβλιοθήκη 月至观察外周血内皮祖细胞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疗效 , 比较内皮祖细胞两种不同移植方式的治疗效果。 方法
2010 年 1 月在我院治疗 30 例患者的 34 条缺血的下肢 , 16 例 18 条患肢采用小腿肌肉局部注射, 16 例 17 条患肢采用下肢动脉腔 选择两种移植方法, 内注射。结果 二组患者总的疼痛缓解改善率分别为 83. 3% ( 15 /18 ) 和 93. 8% ( 15 /16 ) 。对缓解或改善患者的冷、 凉感觉, 二组患者总的有效率均 内皮祖细胞 14 /14 ) 。二组患者总的保肢率分别为 88. 9% ( 16 /18 ) 和 93. 75% ( 15 /16 ) 。 术后两种移植方法的踝肱比值 ( ABI ) 增加的例数分别 为 100% ( 16 /16 , 为 38. 8. 4% ( 8 /18 ) 和 37. 5. 2% ( 6 /16 ) 。有 15 例患者 16 条患肢接受了下肢动脉造影, 发现均有不同程度的新生侧枝血管形成。结论 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简单 、 安全、 有效的方法。两种移植方法疗效没有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下肢缺血性疾病 ; 下肢肌肉局部注射; 下肢动脉腔内注射 〔中图分类号〕 R654. 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9202 ( 2012 ) 07137302 ;doi:10. 3969 / j. issn. 10059202. 2012. 07. 021
, 传统采用动脉搭桥或动静脉转流术对下肢缺血
性疾病进行手术和介入治疗 , 但这些方法不能改善微循环障 不能处理下肢远端动脉广泛病变 , 因而其临床效果并不十 碍, 分理想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102例临床报道

【 稿 日期 1 0 0 0 -1 收 21- 3 3
9 2
中外 医疗 C IA F R IN ME IA R A M N HN O EG D L T E T E T C
临 床
医 学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术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 12 例临床报道① 0
杜 丽苹 温 志国 李 彦州 河南 洛阳 4 10 ) 70 9 ( 南省 洛阳 市 中心 医院血 管外 科 河
【 摘要 】 目的 研 究 自 外 周血干 细胞 移植 术对 下肢 动脉 缺血 性疾 病 的治 疗作 用 。 体 方法 对 12 0 例下肢 严重 缺血 患者 应 用外 周血 中的 单个核 细胞 移植 , 用缺血肢体 局部 移植及 患肢 股 动脉 腔 内移植 2 采 种方法 , 后应 用补 气活血 , 循环 类 药物 治疗 , 察术前 . 术 改善 观 术后 临 床 症状 , 征 的变化 。 体 结果 治疗后患肢 皮温 及疼 痛均有不 同程度 的改善 , 肱 比值(B) 术前有 升 高。 论 自 干细胞 移植 配合 中 踝 AI 较 结 体 药 治疗, 改善下肢 严重缺血 疾病 的临床 症状 有一定 的作 用。 对 l 关键 词 l 体 外 周血 单个 核细 胞 移植 术 下肢 缺血 自 【 图 分 类 号 I 5 中 R5 2 【 献标识 码 I 文 A 【 章编 号 】 6 4 0 4 (0 00 () 0 9 -0 文 1 7 - 7 22 1 )6b- 0 2 1
需麻 醉 、 全 性高 、 安 易于 接 受 、 造血 功 能 重建 快 、 染 和 出血 并发 症 感 低等 优 点 , 们认 为此 方法 更适 合临 床开 展 。 我
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下肢缺血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下肢缺血疾病的临床研究进展【关键词】干细胞移植;慢性下肢缺血;治疗;临床研究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6.582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6-1699-02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包括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采用血管旁路移植术、经皮肤内血管成形术及药物治疗。
然而对于下肢动脉流出道差,无动脉转流术适应证者,或体质差无法耐受搭桥手术者治疗办法则较少,内科保守治疗效果欠佳,最终难以避免高平面截肢。
近年来,干细胞移植在多学科领域得以广泛应用,尤其是在下肢缺血的临床运用越来越深入[1]。
干细胞移植技术能够促使动脉缺血性肢体侧枝循环的建立,从而改善症状,降低截肢率或截肢段面,为此类疾病的患者带来希望。
1 基础与临床研究1.1 基础研究①提供细胞材料与成血管细胞因子:目前已经证实,体外细胞培养时多种骨髓源性干细胞可被诱导分化为内皮细胞或平滑肌细胞,细胞标记物显示植入体内的骨髓源性干细胞结合进缺血组织侧支动脉和毛细血管管壁内[2]。
这些结果提示干细胞可能作为细胞材料参与血管壁的组成。
②促进血管生成与动脉生成:前者是指通过血管内皮细胞迁移、增殖,在原有的血管上以出芽的方式生长出新的血管;后者是指在原来没有血管系统的情况下,通过血管内皮祖细胞(epc)和造血干细胞产生血流的新通道[3]。
1.2 临床研究 2002年tateishi yuyama等[4]首次报道了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
2003年起谷涌泉等[5]首次报道了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
虽然国内外研究报道的结果稍有差异,但多数报道临床效果较好,且目前暂未发现相关手术并发症,说明干细胞移植治疗肢体慢性缺血性疾病安全、有效。
2 适应证与禁忌症国内干细胞移植技术应用于肢体缺血性疾病尚处于起步阶段,其适应症及禁忌症需经大病例、多中心的临床研究进一步证实,根据目前报道,总结如下。
下肢缺血性坏疽截肢(趾)术相关问题探讨

下肢缺血性坏疽截肢(趾)术相关问题探讨李继军摘要:对于下肢缺血性坏疽,截肢(趾)术仍是不可完全替代的治疗手段。
正确地判断截骨平面、恰当的手术方式对于最大可能保留肢体、促进康复、提高生活质量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重点介绍了不同截骨平面下的截肢(趾)术,便于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缺血性;坏疽;截肢(趾)术中图分类号:R6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48(2019)04-0633-03doi:10.3969/j.issn.1007-6948.2019.04.051下肢缺血性坏疽是一种下肢动脉急、慢性供血障碍而致组织缺血坏死并感染的疾病[1],临床上最常见的是下肢动脉栓塞、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以及糖尿病足等原因导致的坏疽[2]。
属祖国医学“脱疽”范畴。
《灵枢· 痈疽》载:“发于足趾,名脱痈,其状赤黑……急斩之,不则死矣。
”因此,在控制感染、改善微循环等基础治疗的前提下,正确的手术处理是尽量保留肢体功能、取得良好疗效的保证。
1 术前局部处理1.1 切开引流必须充分暴露脓腔,将坏死组织包括肌腱清理干净。
1.2 局部换药(1)干性坏疽宜暂时用无菌敷料(或酒精纱布)包扎。
(2)湿性坏疽应先切开并用凡士林油纱填塞引流。
(3)创面选择敏感的抗生素纱布湿敷。
2 截骨平面的判定截骨平面的判定是手术成功的首要因素,最低平面的准确选择对截肢残端切口的愈合至关重要。
如果截肢平面过低,可能导致伤口不愈、坏疽加重、再次截肢等问题,如果截肢平面过高,则会对功能恢复及假肢安装后步态、运动量及舒适度造成很大影响。
截骨平面判定应考虑:(1)营养状况。
若出现皮色苍白、皮温降低、肌肉软组织萎缩菲薄、汗毛脱落等征象,说明组织营养差,愈合不良。
(2)经皮氧分压测定。
蔡敏等[3]认为经皮氧分压测定能密切反映动脉实际灌注压的变化并可以预测截肢面伤口的愈合能力。
一般认为,PGCO2>6.7 kPa,切口愈合良好;PGCO2<5.3 kPa,切口愈合不良。
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医学术语

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医学术语1.引言1.1 概述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又称为外周动脉疾病或PAD(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
它主要发生在下肢动脉中,由于血管壁的动脉硬化和斑块形成,导致血液供应不足,引起下肢组织缺血和缺氧的病理过程。
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多数由于动脉粥样硬化造成。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血管疾病,其主要特征是动脉壁的内皮细胞功能障碍,以及血液中脂质和炎症细胞的积累引起斑块形成。
这些斑块会逐渐增大,造成血管腔狭窄和堵塞。
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往往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患者常常出现下肢疼痛、活动受限、皮肤溃疡、坏疽等症状,并且病情的严重程度可能导致行走困难甚至肢体缺血坏死。
正确认识和了解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对于预防、诊断和治疗这种疾病至关重要。
因此,本文旨在系统地介绍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定义、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治疗和预防措施,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接下来的章节将逐一展开探讨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相关问题。
在正文部分,我们将详细介绍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定义和病因,包括它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同时,我们还将深入探讨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疾病的症状和如何进行准确的诊断。
在结论部分,我们将进一步讨论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方法与效果,包括保守治疗和介入治疗等;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如何预防和管理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以提高生活质量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通过本文的学术阐述,我们希望能够增加对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更好地预防、诊断和治疗这一疾病,为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提供帮助。
1.2 文章结构本篇文章主要围绕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展开讨论,文章结构如下:1. 引言:介绍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背景和意义,以及本文的目的和概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导丝 进入胫 后动脉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分阶段、分次行球囊扩张
胫 后 动 脉 下 段 (
球 囊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2mm
分阶段、分次行球囊扩张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 扩张前后造影效果:可见经扩张后, 股浅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血流 通畅,直至踝关节水平仍可见血管 显影。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ASO
❖ 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 ❖ 常伴有高脂血症、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病史 ❖ 常累及大中动脉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ASO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正常股总动脉及分叉处彩色血流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ASO
❖ 股总动脉分叉处,股浅动脉内无血流信号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ASO
的临床分期与分级。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3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 , DF)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足背动脉 胫后动脉
腘动脉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动脉硬化闭塞症(ASO)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动脉硬化闭塞症(ASO)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糖尿病足(DF)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临床表现:三期(坏死期或坏疽期)
❖ 坏疽可先为一趾或数趾,逐渐向上发展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临床表现:三期(坏死期或坏疽期)
▪ 合并感染—红肿明显,剧烈疼痛,全身发热 ▪ 感染控制—红肿消退,坏疽局限,溃疡愈合 ▪ 坏疽发展至足背以上—红肿疼痛难以控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临床表现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临床表现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糖尿病坏疽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坏疽达踝关节以上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概论(3)源流
❖ 本病最早记载于《灵枢●痈疽》——“发于足趾,名脱 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 死矣。。”
❖ 病名最早见于南北朝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黄父 痈疽论》——更换病名为“脱疽”
其他疗法
坏死组织清除术 坏死组织切除缝合术 截肢术
使用止痛药物 中药麻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持续硬膜外麻醉
毛冬青(毛披树根) 复方丹参注射液
动脉硬化闭塞症 降血脂、降血压 糖尿病足 控制血糖,防治感染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预防与调护
①
②
③
④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Buerger运动
以一定速度行走一定距离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临床表现:二期(营养障碍期)
❖ 一期表现加重,出现静息痛 ❖ 患足明显肌肉萎缩, ❖ 皮肤干燥,汗毛脱落,趾甲增厚且生长缓
慢 ❖ 皮肤苍白或潮红或紫红 ❖ 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临床表现:三期(坏死期或坏疽期)
❖ 二期表现加重 ❖ 足趾紫红肿胀、溃烂坏死/发黑干瘪,呈干性坏疽
▪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炮山甲、地龙、乳香、没药等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辨证论治
❖ 湿热毒盛证
▪ 证候:
• 患肢剧痛,日轻夜重,局部肿胀 • 皮肤紫暗,浸淫蔓延,溃破腐烂,肉色不鲜 • 身热口干,便秘溲赤 •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 治法: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 方药:四妙勇安汤加连翘、黄柏、丹参、川芎、赤芍、牛
❖ 气阴两虚证
▪ 证候:
• 病程日久,坏死组织脱落后疮面久不愈合,肉芽暗 红或淡而不鲜
• 倦怠乏力,口渴不欲饮,面色无华,形体消瘦,五 心烦热
• 舌淡尖红,少苔,脉细无力
▪ 治法:益气养阴 ▪ 方药:黄芪鳖甲汤加减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辨证论治
❖ 外治 ▪ 未溃期
• 冲和膏、红灵丹油膏外敷 • 当归15g,独活30g,桑枝30g,威灵
脱疽 ——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曹建春
caojianchun01@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男性,35岁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女性,67岁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女性,54岁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概论(1)定义
❖指发于四肢末端,严重时趾节坏疽脱落的 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
▪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 ▪ 动脉硬化闭塞症(ASO) ▪ 糖尿病足(DF)
鉴别诊断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TAO
❖ 好发于20~40岁青壮年男性 ❖ 常先一侧下肢发病,继而累及对侧,少数患者可
累及上肢 ❖ 多有受冷、潮湿、嗜烟、外伤等病史 ❖ 主要累及四肢的中、小动脉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TAO
动脉旁路手术 ——人工血管转流术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动脉旁路手术 ——自体大隐静脉转流术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动脉腔内成型+支架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肢端血管成型术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 孙某:男,71岁 ❖ DSA造影,腘动
脉以下血管闭塞, 胫前动脉、胫后、 腓动脉均无显影, 也无侧支循环。
❖汉●华佗《神医秘传》—— “此证发于手指或足趾之
端,……久则溃败,节节脱落”——内治法——四妙勇安汤
❖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三黄父相痈疽论 第一》——“毒在肉则割,毒在骨则切”——蚕食清创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 脱疽论》——“脱疽者……
此因平昔厚味膏梁熏蒸脏腑,丹石补药消烁肾水,房劳过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患者男性,78 岁,主因右足 疼痛2年余,足 趾破溃5月入院。 造影示胫前动 脉长段闭塞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术中导丝穿越闭塞直达足背,从远端开始向上扩张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思考题
❖ 脱疽包括那些疾病,诊断要点是哪些? ❖ 根据肢体缺血的程度和坏死的范围,简述脱疽
仙30g,煎水熏洗 • 附子、干姜、吴茱萸各等份研末调敷
于患足涌泉穴 • 红灵酒揉擦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 外治 ▪ 已溃
• 溃疡面积较小—— 中药熏洗后外敷生肌玉 红膏
• 溃疡面积较大,坏死组 织难以脱落—— 先用冰片锌氧油软化创 面硬结 痂皮,按疏松 程度,依次清除
辨证论治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1
寒湿阻络
2
血脉淤阻
3
湿热毒盛
4
热毒伤阴
5
气阴两虚
辩证施治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辨证论治
❖ 内治——活血化瘀法贯穿始终 ❖ 目的——建立侧支循环,改善肢体血运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辨证论治
❖ 寒湿阻络证
▪ 证候:
• 患趾(指)喜暖怕冷,麻木,坠胀疼痛, 多走则疼痛加剧,稍歇痛减
三期1级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三期2级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三期3级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 肢体超声多普勒 ❖ 血流图 ❖ 甲皱微循环 ❖ 动脉造影 ❖ 血脂、血糖
辅助检查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下肢动脉的正常情况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下肢动脉的正常情况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 三种脱疽的临床鉴别
病因 病机
病因病机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临床表现:一期(局部缺血期)
❖ 趾端发凉、怕冷、麻木、间歇性跛行 ❖ 患足轻度肌肉萎缩 ❖ 皮肤干燥,皮色变灰,皮温稍低 ❖ 足背动脉搏动减弱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间歇性跛行
再行走同样或较短距离时酸胀疼痛再次出现
休息片刻后缓解或消失
患肢酸胀疼痛,出现跛行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现代医学治疗的新进展
❖ 动脉内膜剥脱术 ❖ 动脉旁路手术——人工/自体血管转流术 ❖ 动脉腔内扩张+支架 ❖ 超声消融 ❖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动脉内膜剥脱术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动脉内膜剥脱术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动脉内膜剥脱术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ASO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ASO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DF
❖ 4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 ❖ 尿糖、血糖增高 ❖ 累及大动脉和微小动脉 ❖ 首先出现狭窄闭塞的是膝关节水平以下动脉,故又称腓
动脉病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糖尿病性动脉病变
糖尿病血管病变
微血管病变
大血管病变
皮肤干燥皲裂 未溃足
膝等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辨证论治
❖ 热毒伤阴证
▪ 证候:
• 皮肤干燥,毫毛脱落,趾(指)甲增厚变形, 肌肉萎缩,干性坏疽
• 口干欲饮,便秘溲赤 • 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 治法:清热解毒,养阴活血 ▪ 方药:顾步汤加减 ▪ 顾步益气阴,和营清热毒,参芪紫牛归,石草银蒲菊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辨证论治
缺血
外伤
足溃疡 感染
坏死
截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DF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DF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DF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鉴别诊断
❖ 雷诺氏病(肢端动脉痉挛症)
▪ 多见于青年女性 ▪ 上肢较下肢多见,好发于双手 ▪ 每因寒冷和精神刺激双手出现三色变化 ▪ 患肢动脉搏动正常,一般不出现坏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