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动脉缺血分级
下肢动脉疾病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全文)

下肢动脉疾病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全文)下肢动脉疾病可有多种急性和慢性临床表现。
下肢动脉疾病患者截肢和死亡的风险增加,生活质量下降。
同时,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全身性疾病,下肢动脉疾病患者同时也可能存在心脏和脑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
有明确的证据证实,下肢动脉疾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如心肌梗死(MI)和缺血性卒中。
多项指南将包含下肢动脉疾病在内的周围动脉疾病定义为冠心病的等危症,血脂异常和血压控制的治疗目标等同于冠心病患者。
已有研究表明,识别下肢动脉疾病并给予强化治疗能够显著改善预后。
一、下肢动脉疾病的病因和流行病学下肢动脉疾病的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
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高龄是下肢动脉疾病的危险因素。
吸烟和糖尿病对下肢动脉疾病的影响最明显。
下肢动脉疾病的其他病因包括动脉瘤、血栓栓塞、炎症或创伤、囊肿、筋膜室综合征或先天异常。
下肢动脉疾病的发病率取决于研究人群的年龄、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以及伴随的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情况(如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等)。
调查下肢动脉疾病的发病率常用的方法包括基于问卷的间歇性跛行的发生率、脉搏检查和踝臂指数(ABI)等。
根据间歇性跛行估测下肢动脉疾病的发生率不敏感,低估了下肢动脉疾病的发生率。
在30~44岁年龄段,男性间歇性跛行的年发生率为6/万人,女性为3 /万人。
在65~74岁年龄段,男性间歇性跛行的年发生率升高到61 /万人,女性升高到54/万人。
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对于检测下肢动脉疾病敏感性同样较低。
仅根据异常的肢体脉搏诊断下肢动脉疾病可高估其发生率2倍。
使用ABI较使用问卷调查可使下肢动脉疾病的检出率增加2~7倍。
以客观的无创检测方法ABI 为依据,下肢动脉疾病的患病率在60岁以下的人群中为<5%,60~69岁的人群中为5~10%左右,大于70岁的人群中为20%左右。
年龄≥70岁或年龄在50~69岁有吸烟和/或糖尿病史的患者中。
下肢动脉疾病的患病率为29%。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PAOD-IC鉴别诊断
缺血性跛行与神经源性跛行的鉴别
缺血性跛行 病状特点 症状部位 运动诱发症状 跛行步行范围 站立出现症状 症状缓解 肌肉疲劳,紧缩感 臀、髋、股、小腿及足部 是 每次发病步行范围相同 否 停止行走 神经源性跛行 刺痛感、无力、肢体不灵活 相同 是或不是 变化不定 是 常需要坐下或改变体位
PAOD-非典型症状
部分PAOD患者无下肢局部缺血或跛行症状,称
非典型症状或无症状,但是存在下肢运动功能受
损的表现。
站立平衡能力减弱;
由坐姿起立的时间延长;
步行速度减缓,步行距离缩短。
PAOD-间歇性跛行( intermittent claudication, IC)
步行一段距离时发生一侧或双侧下肢疼痛,疼痛总是累及 一个功能肌肉单位(如小腿、臀部、大腿等),其中以腓 肠肌、小腿肌群疼痛最常见。 疼痛持续存在,直到患者站立休息一段时间,表现为典型 的“行走-疼痛-休息-缓解”的重复规律,每次疼痛出现前 行走的距离亦大致相当。
( 2)其它体征:下肢皮肤苍白、毛细血管灌注减弱。
PAOD- CLI鉴别诊断
缺血
动脉粥样硬化 粥样硬化栓子 原位血栓形成和急性动脉阻塞
溃疡
神经源性疾病 静脉功能不全 外伤
血管炎
血栓闭塞性血管炎 硬皮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
疼痛
神经源性疾病
关节炎
痛风 风湿性关节炎 筋膜炎
血管痉挛
雷诺现象 肢端发绀
PAOD-体征
1.循环系统的主要表现:(1)血压、心脏杂音、心律、颈动脉杂音、贫 血及腹主动脉瘤的体征;(2)肺部的异常体征;(3)下肢皮肤和趾 甲,注意颜色和温度改变、水肿、既往溃疡造成皮肤疤痕,因运动减 少造成肌肉萎缩。
2015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

2015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2015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XXX血管外科学组发布的2015版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指南,以2011年卫生部颁布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断标准和2009年学组编写的外周动脉疾病诊治标准为基础,参考2011年XXX和2011年XXX发布的相关指南,结合中国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诊治特点修改而制定。
本指南定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为慢性进展性疾病,由于动脉硬化造成的下肢供血动脉内膜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常为全身性动脉硬化血管病变在下肢动脉的表现。
其主要临床表现之一是间歇性跛行,是一种由运动诱发的症状,导致行走受限,短时间休息后疼痛和不适感可以缓解,再次运动后又出现。
跛行距离可以提示缺血的程度。
患肢在静息状态下出现的持续性疼痛,是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引起肢体严重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称为缺血性静息痛。
已有组织坏疽者往往伴有严重的静息痛。
严重肢体缺血指患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肢体处于严重缺血阶段,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静息痛、溃疡、坏疽,踝收缩压<50mmHg或趾收缩压<30mmHg等。
糖尿病足是发生在糖尿病患者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或)深层组织破坏,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
糖尿病下肢缺血指糖尿病患者同时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无论二者发生的先后,只要同时存在即可称为糖尿病性下肢缺血。
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硬化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和动脉中层硬化,前者引起动脉狭窄和闭塞,后者使血管形成坚硬的管道。
微血管病变不是皮肤损伤的主要原因。
和病史下肢ASO的早期症状包括间歇性跛行和下肢疼痛,尤其是在运动后。
随着病情的恶化,疼痛会出现在休息状态下,同时还可能出现下肢感觉异常、肌力下降、皮肤色泽改变、溃疡和坏死等症状。
病史询问应重点询问患者的吸烟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高脂血症史以及家族史等。
二)体格检查下肢ASO的体格检查包括脉搏触诊、肢体血压测量、皮肤温度测量、肢体肌力检查、感觉检查以及下肢动脉听诊等。
16层螺旋CT灌注诊断下肢动脉缺血应用研究

16层螺旋CT灌注诊断下肢动脉缺血的应用研究[摘要]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灌注诊断下肢动脉缺血的效果。
方法对所有患者行下肢血管ct灌注后采用16层螺旋ct诊断,将图像用最大斜率法获得灌注达峰时间(ttp)、血容量(blood volume,bv)、血流量(blood flow,bf)和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等参数。
结果血容量(bv)在下肢动脉闭塞症(paod)组各级中与对照组中存在明显差异(p = 0.01);血流量(bf)在paod 组ⅲ级中与对照组中存在明显差异(p = 0.04);达峰时间(ttp)和平均通过时间(mtt)在paod组各级中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 = 0.37,p = 0.61)。
结论16层螺旋ct灌注是一种便捷、安全的用于缺血情况的判定技术,会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16层螺旋ct;下肢动脉闭塞症(paod);缺血诊断;ct灌注[中图分类号] r816.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17-0097-02下肢动脉闭塞症(peripheral arterial occlusive disease,paod)是一种退行性疾病,是广泛性动脉粥样硬化产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与大脑血管及心脏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1]。
下肢动脉闭塞症在老年人中发病率较高。
多层螺旋ct(msct)的出现为更好地治疗下肢动脉闭塞疾病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16层螺旋ct拥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可覆盖更大的解剖范围,其后期处理能力更强大[2]。
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不断发展,16层螺旋ct将更广泛地应用于人体血管系统的检查。
本文主要采用16层螺旋ct灌注诊断下肢动脉闭塞疾病,观察治疗情况。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86例下肢动脉闭塞症患者进行下肢血管ct灌注后采用16层螺旋ct灌注诊断。
下肢血管闭塞诊断标准

下肢血管闭塞诊断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下肢血管闭塞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其病因多种多样,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动脉炎症等。
在临床上,及早诊断下肢血管闭塞对于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准确地诊断下肢血管闭塞呢?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下肢血管闭塞的常用诊断标准。
一、临床症状1.下肢疼痛:下肢血管闭塞患者常出现间歇性跛行,疼痛程度随活动增加而加重,休息时疼痛缓解。
2.下肢皮肤症状:闭塞性动脉疾病患者常出现患肢皮肤苍白、发绀、水肿及发凉等症状。
3.下肢血管征:闭塞性动脉疾病患者下肢脉搏减弱或消失,足背动脉、胫前动脉、腓动脉、腘动脉触及困难。
二、辅助检查1.超声多普勒检查:超声多普勒检查是诊断下肢血管闭塞的常用方法,可以准确地观察到下肢动脉的血流情况,了解狭窄程度和位置。
2.磁共振血管成像(MRA):MRA可以提供更为清晰的血管结构图像,对于局部闭塞病灶的检测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3.踝臂指数(ABI):ABI是一种简便、无创伤的检查方法,通过测量患者踝部和上臂的血压比值来判断下肢血管疾病的程度。
4.血管造影:血管造影是确诊下肢血管闭塞的“金标准”,可以清晰地观察到患者下肢血管的情况,准确定位闭塞病变。
三、诊断标准根据上述的临床症状和辅助检查结果,诊断下肢血管闭塞需要符合以下标准:1. 具有下肢动脉闭塞病史及临床症状;2. 超声多普勒、MRA或其他辅助检查结果显示下肢动脉存在狭窄或闭塞病变;3. ABI值<0.9或存在足背动脉、胫前动脉、腓动脉、腘动脉无脉搏;4. 血管造影显示下肢动脉明确的闭塞病变。
在进行下肢血管闭塞诊断时,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多种辅助检查结果,不能片面依赖某一项检查结果,以免造成诊断错误。
及早诊断下肢血管闭塞,对于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和管理,可以有效减缓病情的发展,提高治疗效果,减少患者不必要的痛苦。
医生在遇到下肢血管闭塞患者时应该及时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以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TASC分级

TASC分级泛⼤西洋学会联盟(Trans-Atlantic Inter-Society Consensus, TASC)TA:胸主动脉AA:腹主动脉CIA:髂总动脉,EIA:髂外动脉,IIA:髂内动脉,CFA:股总动脉,SFA:股浅动脉,FPA:股深动脉,P A:腘动脉,ATA:胫前动脉,PTA:胫后动脉A型病变CIA(髂总动脉)单侧或者双侧的狭窄EIA(髂外动脉)单侧或者双侧的单个短的(<=3cm)狭窄B型病变肾下主动脉短的(<=3cm)狭窄单侧CIA闭塞EIA单个或多发的狭窄总计3-10cm未累及CFA(股总动脉)单侧EIA闭塞未累及CFA或髂内动脉起始部C型病变双侧CIA闭塞双侧EIA 狭窄3-10cm未累及CFA单侧EIA狭窄累及CFA单侧EIA闭塞累及髂内动脉起始部和/或CFA单侧EIA严重钙化闭塞包括/不包括累及髂内动脉起始部和/或CFAD型病变肾下主髂动脉闭塞主动脉和双髂动脉弥漫性病变需要处理的弥漫的多发狭窄累及单侧CIA,EIA和CFA 单侧的CIA和EIA联合闭塞双侧EIA闭塞髂动脉狭窄伴动脉瘤,或存在需要⼿术治疗的其它主动脉或髂动脉狭窄病变股腘动脉分型A型病变单个狭窄<=10cm单个闭塞<=10cmB型病变多发病变(狭窄或闭塞),每个长度<=5cm单个狭窄或闭塞<=15cm未累及到膝下腘动脉单处或多处病变,在胫动脉没有持续的⾎流情况下,进⾏外科旁路移植术可改善向肢体远端供⾎严重钙化闭塞<=5cm单纯腘动脉闭塞C型病变多发的狭窄或闭塞总计>15cm包括或不包括严重钙化介⼊治疗后需要处理的再狭窄或闭塞D型病变CFA 或SFA (>20cm,包括腘动脉)慢性完全闭塞腘动脉和临近的三分叉慢性完全的闭塞TASC分级是迄今⽐较全⾯论述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诊治的指南性⽂件,对临床有重要指导意义。
为了在外科⼿术或腔内介⼊治疗⼆者间作出合理选择,TASC将主髂动脉硬化闭塞与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按病变形态分为4级。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治疗决策探讨(修)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治疗决策探讨一、引言:急性下肢动脉缺血(Acute Limb Ischemia,ALI)主要包括动脉栓塞(Arterial Embolism,AE)和动脉血栓形成(Arterial Thrombosis,ATE)。
两种病理过程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临床表现为动脉栓塞或血栓形成的远端组织缺血。
栓塞栓子通常来源于心脏和主动脉附壁血栓的脱落,动脉栓塞后会导致栓塞远端血栓形成。
所以,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必须从栓子脱落和血栓形成的两方面入手,缺一不可。
二、历史:1628年,Harvey作了有关动脉阻塞的文献报道;1854年Virchow命名为Embolus;1895年Sabanyer实施了动脉栓子切除术;1911年Lahey报道动脉栓子切除术获得成功;1916年肝素出现;1936年肝素应用于临床;1963年Fogarty医师首次应用球囊导管取栓,此球囊导管命名为Fogarty取栓导管,使得动脉栓塞手术得以推广;2000年后出现了腔内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报道,包括血管腔内超声溶栓、腔内吸栓及微导管溶栓法等(1)。
三、现况:1、心血管源性的栓子仍是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主要来源,但医源性栓塞的发病率在逐年升高。
复习文献,心血管源性的下肢动脉栓塞率为86%-91%, 其中随着动脉硬化患者发病率的增高,由冠心病导致的动脉栓塞比例在上升,由其并发症所导致的栓子脱落已升至首位,约60-70%。
据Panetta T报道:20%的急性下肢缺血患者是急性心肌梗塞引起,且在3-28天(平均14天)前有心脏症状出现;另有报道动脉栓塞患者中64%有心电图的改变(2)。
随着心脏血管手术和介入治疗的广泛开展,医源性栓塞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
Sharma报道:45%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的栓子是由医源性引起的。
在一组7621例行冠脉介入手术的患者中,有0.5%的患者出现肉眼可见的动脉血栓样碎屑(3);Lin等回顾性研究了493例病人置入565枚主髂动脉支架,发现动脉粥样栓塞的发生率在 1.6%(4);1957年Thurlbeck和Castleman第一次认识到大血管手术后发生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栓塞,他们研究发现主动脉瘤手术后死亡的病人中,75%尸检发现有动脉粥样栓塞,其中一半的病人死于动脉粥样栓塞或者是死亡的主要原因(5);Doty等回顾性分析18402例心脏手术的病人,发现尸检中0.2%的病人有动脉粥样栓塞。
踝臂指数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病变程度的相关性

踝臂指数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及其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摘要】目的探讨踝臂指数和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年至2009年均行ABI、下动脉硬化检测仪检查的我院就诊患者150例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俩组,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组47例为A组,正常下肢动脉组103例为B 组。
结果 B组103例的ABI均大于0.9,A组47例的ABI均小于0.9,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组与下肢动脉正常组的ABI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BI可用作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的非侵袭性筛选指标及估计下肢PAD病变程度。
【关键词】踝臂指数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相关性下肢动脉粥样硬化疾病(LEAD)[1],由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动脉狭窄甚至闭塞,可使下肢组织表现为慢性或急性缺血表现。
动脉造影是诊断LEAD的“金标准”,但因具有创伤性及造影剂肾毒性,使其的应用受到限制;踝臂指数(ABI)是踝部动脉收缩压和臂部动脉收缩压之比值,ABI测量是诊断LEAD的有效、无创的手段;目前普遍认为,多普勒超声测定及ABI是LEAD最准确的无创诊断方法[2]。
现结合我院47例下肢PAD患者的ABI临床资料,对ABI在下肢PAD诊断及病变程度预测方面的应用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所选取的150例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01例,约占67.3﹪,女性49例,约占32.6﹪;平均年龄为64±12岁;其中青少年患者6例(14-19岁),中青年患者20例(24-45岁),老年患者21例(60-76岁);合并有冠心病者21例,糖尿病合并症者17例。
1.2方法ABI测量方法采用AHA公布的测算方法。
应用标准台式水银血压计测量150人上下肢的卧位血压;对踝部血压进行测量时,选用普通测量上肢血压的袖带,进行两次重复测量,并且两次血压差值当小于10mmHg;ABI的计算选用AHA推荐的方法,单侧ABI的计算为该侧踝动脉收缩压与双侧肱动脉收缩压的最高值之比,最后选取左右两侧ABI的低值作为该检查者的ABI数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肢动脉缺血分级
虽然各种下肢动脉慢性缺血性疾病的病因不同,但缺血导致的症状发展过程有相似的地方,因此可以用一种分期方法表示下肢动脉缺血的严重程度。
这种分期方法具体是:
0期:这时如果进行影像学的检查,如超声、动脉造影,可以发现动脉有狭窄但病人没有主观的不适症状,这是由于血供有减少但还可以满足下肢的需要。
1期:病人感觉下肢皮肤温度低、怕冷、活动后易疲劳等,这是由于下肢的血管经自行调节已适应了减少的血流量。
2期:病人行走后出现小腿的痉挛、疼痛、需要休息后才能继续行走,故又称间歇性跛行期,这是由于下肢的血供不能满足行走时肌肉增加的耗氧要求。
3期:病人在休息时也感到下肢疼痛,甚至彻夜不眠,抱足而坐,又称为静息痛期,这是由于下肢的血供已经减少到连组织最基本的需要也不能满足了。
4期:组织坏死期,顾名思义即严重的缺血已经导致的肢体的坏死,是病变的最终末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