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管理三维模型的存储体系架构的研究与应用

合集下载

BIM应用与项目管理十套习题与答案之欧阳术创编

BIM应用与项目管理十套习题与答案之欧阳术创编

练习题(一)一、单选题1.下列选项不属于项目管理的特点的是(D)。

A.普遍性B.目的性C.集集成性D.可逆性2.建设项目全生命期一体化管理(PLIM)模式是指由(A)牵头,专业咨询方全面负责,从各主要参与方中分别别选出一至两名专家组成全生命期一体化项目管理组,将全生命期中各主要参与方、各管理内容、各项目管理阶段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组织、资源、目标、责任和利益等一体化A.业主单位B.咨询单位C.设计单位D.施工单位3.基于BIM的工程量计算属于BIM应用模式中的(A)。

A.单业务应用B.多业务集成应用C.综合业务集成应用D.与项目管理的集成应用4.设计单位对BIM 项目管理的需求不包括(C)。

A.提高设计质量B.提高设记计效率C.施工模拟D.可视化的设计会审5.下列不属于项目BIM实施的保证措施的选项是(D)。

A.建立系统运行检查机制B.建立系统运行保障体系C.建立系统运行例会制度D.建立系统运行实施标准6.下列哪个选项符合BIM时代的协同方式?(D)A.各专业将本专业的信息条件以电子版和打印出的纸质文件的形式发送给接收专业B.过程是单向进行的,并且是阶段性的C.采用参考链接文件的形式,保持设计过程中建筑底图的及时更新D.项目采用可视化、参数化、动态化协同管理7.下列选项不属于设计阶段的是(D)A.方案设计阶段B.初步设计阶段C.施工图设计阶段D.深化设计阶段8.设计单位在此阶段利用BIM技术的(C),可提高专业内和专业间的设计协同效率,减少错漏碰缺,提高设计质量。

A.参数化B.3D可视化C.协同技术D可出图性9.下列选项不属于设备分析内容流程的是(D)。

A.管道、通风、负荷等机电设计中的计算分析模型输出B.冷、热负荷计算分析C.舒适度和气流组织模拟D.建筑、小区日照性能分析10.初步设计阶段BIM应用主要方面不包括(C)。

A.利用BIM技术进行结构分析B.利用BIM 技术进行性能分析C.利用BIM技术进行场地规划D.利用BIM 技术进行工程算量11.下列选项不属于BIM技术在结构分析的应用的是(C)A.开展抗震、抗风、抗火等结构性能设计B.通过IFC或 Structure Model Center数据计算模型C.基于BIM技术对建筑能耗进行计算、评估,进而开展能耗性能优化D.结构计算结果存储在BIM模型或信息管理平台中,便于后续应用12.BIM模型与CFD计算分析的配合不包括(C)。

BIM技术应用分析

BIM技术应用分析

BIM技术应用分析BIM技术,即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术,是一种集三维数字建模、信息管理和实时协作于一体的先进工具,它广泛应用于建筑项目的全生命周期。

以下是BIM技术的主要应用分析:1. 可视化设计:通过创建三维模型,BIM技术使项目参与者能够直观地了解建筑项目的外观和内部结构。

这种三维可视化不仅有助于设计方案的展示和验证,而且能够在施工前进行碰撞检测,从而减少返工和错误。

2. 精准算量与成本管理:BIM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计算材料数量和成本估算,帮助决策者进行更合理的预算规划和成本控制。

3. 施工计划与进度管理:利用BIM中的三维模型,工程师可以制定详细的施工计划,监控工程进度,并及时调整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

4. 协同作业与信息共享:由于BIM技术支持多用户访问同一模型,因此不同专业领域的团队成员能够实时共享信息和反馈,提高协作效率。

5. 设施管理:在建筑物运营阶段,BIM技术可用于设施维护和管理,通过跟踪建筑物的性能数据来优化能源使用和维护计划。

6. 装配式建筑:BIM技术与装配式建筑相结合,可以提高预制构件的设计和生产效率,减少现场施工时间和废料产生。

7. 云计算与移动应用:随着云计算和移动技术的发展,BIM模型可以存储于云端,使得项目管理更加灵活,方便现场人员随时访问更新的信息。

8. 数字化现实捕捉:结合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BIM技术可以提供沉浸式的设计和教育体验,以及在实际施工中辅助实现精确的定位和安装。

9. 智能建造:集成无线传感器网络、建筑机器人等智能技术,可以实现更高效、自动化的建筑生产过程。

总的来说,尽管BIM技术具有显著优势,但在推广过程中也会遇到一些挑战,如需要较大的初期投资、对员工培训的要求、以及与传统方法的兼容性问题等。

此外,法规、标准和文化因素也可能成为阻碍其发展的因素。

BIM智慧管理平台介绍及应用

BIM智慧管理平台介绍及应用
数据采集和监控
物联网技术可以采集施工现场的大量数据,包括设备运行数据、人员管理数的精细化管理。
大数据技术
数据存储和处理
bim智慧管理平台采用大数据技术,对海量的施工现场数据进行存储和处理,提 供快速、高效的数据查询和分析服务。
数据挖掘和分析
通过大数据技术的数据挖掘和分析功能,可以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 为项目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加强内部沟通
加强企业内部沟通,以便员工之间能够更好地协作和交流,共同推 动BIM智慧管理平台的实施和应用。
选择合适的软件供应商
评估软件供应商
在选择软件供应商时,企业需要对供应商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 软件的功能、稳定性、易用性、可扩展性等方面。
考虑行业特性和需求
在评估软件供应商时,需要考虑企业的行业特性和需求,以便选 择最适合企业的软件供应商。
数据协同与共享
实现不同参与方之间的数据协同与共享,提高工作效率。
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
通过对建筑工程数据的分析,为管理人员提供决策支持。
应用集成
将各种基于BIM技术的应用程序进行集成,实现建筑工程 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02
bim智慧管理平台技术介 绍
物联网技术
设备间的信息交互
bim智慧管理平台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设备之间的信息交互,通过无线传感 器网络,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实现设备的远程监控和管理。
通过BIM模型与物联网技术的 结合,可以实现设备的智能化 管理和维护,提高设备的运行 效率和寿命。
BIM模型可以提供建筑空间的 优化方案,提高空间的利用率 和舒适度。
能源管理
BIM技术在能源管理方面可以实 现能源的精细化管理和优化,降 低建筑物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管理信息系统的架构和设计

管理信息系统的架构和设计

管理信息系统的架构和设计管信息系统(MIS)是一种基于计算机技术的管理信息化工具,它负责从各个部门中收集数据并处理它们,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做出更加准确的决策。

MIS的主要任务是管理企业的信息、实现信息流与物资流的协调与管理,并对监控系统的数据进行决策分析。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管理信息系统的架构和设计。

一、MIS系统的架构设计MIS系统的架构设计是指为达成特定业务目标和提供特定服务的基础,概括地描述了MIS的结构和组成部分。

一般而言,MIS系统的架构设计分为三部分:1.应用系统层:这一层负责实现业务的核心功能,包括执行事务性业务、支持决策性业务和支持分析性业务。

2.管理信息系统层:这一层负责管理MIS的核心元素,包括数据、应用程序、计算机系统和用户界面。

它确保各个部分能够有效地协同工作以实现业务目标。

3.技术基础架构层:这一层主要包括硬件和软件基础设施、网络架构和IT服务管理。

它为上面两个层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

在实际的业务环境中,一个MIS系统通常由多个子系统组成。

每个子系统都有自己的应用程序和数据库,并实现某个特定的业务功能。

这些子系统之间通过API接口交互,以实现跨子系统的业务流程和数据流动。

各个子系统的数据源可以不同,数据可能要由不同数据库系统管理,这时需要通过ETL等技术实现数据集成和共享。

二、MIS系统的设计原则MIS系统的设计应遵循一些基本原则,以确保系统满足企业的需求、易用、稳定和安全。

以下是MIS系统设计的几个基本原则:1.可行性原则:MIS的设计必须基于成本效益与投资投资风险。

考虑需求、利益影响,解决组织内部问题。

2.一致性原则:MIS必须在一致性的用户体验和操作流程上进行设计,保证用户不会出现轻微的顺序错位或其他误差。

3.有效性原则:MIS的设计必须保证具有实际价值,具有关键性业务功能,确保对组织业务活动的支撑。

4.可扩展性原则:MIS系统应确保后续的一定规模变化,应支持新应用程序、服务或技术的添加,而无需修改现有架构的关键组件。

信息化背景下人事档案管理问题探析——基于生命周期理论视角

信息化背景下人事档案管理问题探析——基于生命周期理论视角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二○二二年第四期收稿日期:圆园22原03原12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17CTQ048)作者简介:秦芳,女,辽宁沈阳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助理研究员,材料学博士,主要从事教育学与档案学研究;高传君,女,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技术经济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技术经济学研究。

信息化背景下人事档案管理问题探析———基于生命周期理论视角秦芳彧1,高传君2(1.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100191;2.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110036)摘要:人事档案作为人才信息的重要载体,在信息资源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基于信息化背景,利用生命周期理论,在对人事档案动态性、分散性、服务性及风险性等特点进行阐述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档案管理在规范性、信息化建设及服务效率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及成因,并针对性地提出健全管理制度、强化审核补缺、推进科学信息化、重视信息数据挖掘等对策建议。

这将有助于提升人事档案的服务绩效,提高档案信息利用率,推动人事档案管理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档案管理;生命周期理论;信息化中图分类号:G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450(2022)04-0080-07一、引言信息化与大数据的飞速发展为档案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2021年修订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分章单独论述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内容,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

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研究人事档案管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1]。

人事档案是选任领导干部和评鉴人才的重要基础,对于事业单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2018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干部人事档案工作条例》中,首先,明确其为党的重要执政资源的重要意义,对管理者的专业性、政治站位和责任意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对人事档案的日常管理工作提出规范性要求[2]。

同时,突出了档案审核及相应处理办法,审核工作全面从严。

值得注意的是,条例特别提出要提升档案信息化建设水平,以更好地适应大数据时代的发展和技术进步要求[3]。

基于BIM技术的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研究

基于BIM技术的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研究

基于BIM技术的水利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研究摘要:全寿命周期的理念源自于 PLM (Production Life Cycle Management, PLM),后被引进到建筑业,其应用符合建筑业的信息化发展方向。

为了保证水利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的可靠,采用了全寿命周期管理。

本文对水利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的意义和主要技术进行了剖析,对 BIM技术在水利项目全寿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要求和体系结构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剖析,希望能对同类项目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工程建设;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BIM 技术1全生命周期管理价值与关键技术1.1 全生命周期管理价值全生命周期管理是一种以信息驱动为基础的综合管理方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其重点应该放在设计阶段、采购阶段、施工阶段和运行阶段。

因此,它还会面对许多方面的风险和压力。

因此,采用全寿命周期管理方法,可以有效地保证工程的开发进度、质量,让投资始终在可控范围内,从而保证我国水利工程安全质量的提高1.2 全生命周期管理关键技术在水利建设项目的全寿命期管理过程中,必须依靠综合信息技术和计算机软件。

通过 BIM技术,能够将水利建筑的物理几何特性完全地体现,将工程外观、位置和环境信息等呈现在3D空间中,还可以将建筑物的各种工程信息进行整合,包括进度、材料信息以及造价信息等。

在 BIM建模过程中,各种信息都来自于一个单一的信息来源,各个信息之间相互独立,逻辑上相互关联,并具有连续性和一致性。

1.3全生命周期造价管理的内涵所谓的全生命周期,指的是从项目的施工前期,到项目的施工期,一直到项目的使用期,并将工程的改建和拆除期等各个环节,都包含在其中。

运用多学科综合分析的方法,对工程成本进行管理,从而使项目的设计更加科学,规划更加合理。

因此,在工程建设中实施全寿命周期的成本管理,其关键是要对比各投资方案,确定最经济合理的决策方案;在设计阶段实施全寿命周期的费用管理,可以计算出工程的全周期费用,设计人员可以依据这些费用的计算结果,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对工程进行设计,从而提出最佳的施工计划。

《BIM理论知识》模拟题(三)

《BIM理论知识》模拟题(三)

《BIM理论知识》模拟试题(三)一、单项选择题(共60题,每题1分。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1.关于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中的一些常用术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三控”指的是工程进度控制、工程质量控制、工程安全控制B.“三管”指的是合同管理、职业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信息管理C.“一协调”指全面组织协调(协调的范围分内部协调和外部协调)D.建筑工程五方责任主体项目负责人是指承担建筑工程项目建设的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勘察单位项目负责人、设计单位项目负责人、施工单位项目经理、监理单位总监理工程师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项目施工阶段中的BIM应用的是()。

A.机械设备质量管理B.设备维护管理C.技术质量管理D.货物采购质量管理3.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碰撞检查软件的是()。

A.XsteelB.SketchUpC.NavisworksD.Solibri4.要建立分布存储的管理数据与BIM模型双向链接,实现两个系统的无缝集成和基于BIM的信息交换与共享,需要解决的核心技术是()。

A.单一数据源与BIM实体构件的关联及查询B.分布存储信息与BIM实体构件的关联及查询C.不同平台,不同程序之间的操作D.BIM信息数据库中信息的相互融合5.关于设计可视化的优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在设计阶段能够将建筑物以三维方式呈现出来B.设计师能够运用三维思考方式完成建筑设计C.不能够使业主(或最终用户)真正摆脱技术壁垒限制D.通过可视化能大大减少业主与设计师之间的交流障碍6.关于BIM信息完备性,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BIM技术可以对工程对象的3D几何信息进行描述B.BIM技术能够对工程对象之间的拓扑关系进行描述C.BIM技术可以维护对象之间的工程逻辑关系D.BIM技术只能对建筑的物理、结构信息进行描述7.基于BIM技术的专项施工方案管理不包括()。

A.碰撞检查方案管理B.土方开挖方案管理C.基础浇筑方案管理D.幕墙方案管理8.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信息保持需要建立的等级的是()。

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的数字资源存储管理

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的数字资源存储管理

杜 国强认 为 信 息 生命 周期 管 理是 一 个 针对 信 息 资 源类 老化 的快 。 以期 刊 、 图书 、 文 等 为 内容 的数 论 做 主动 管 理 的 策 略 , 个 策 略有 以下 特 点 : 1 以业 字 资源 的 老化 可 以参 考传 统 文 献 的老 化 规 律 .但 又 这 ()
L gt 司将 信 息生 命 周期 划分 为 7个 阶段. ea o公 具 流通 率 、 献 半 衰 期 等 , 测 文 献 的价 值 变 化 , 排 文 观 安
体为 : 务 需求 、 集/ 织 、 护 , 业 采 组 保 恢复 、 复制, 镜像 、 共 文 献 的存 放 和使用 。 实 际工作 中 , 在 一些 图书 馆根 据
息 快速 、 全 、 安 高效 的被 人 们 使 用 , 须 对 信 息 进 行 必
管理 。 即信息 生命 周 期管 理 ( fr t n Lf C c I oma o i yl n i e e
M n gme tIM ) a a e n,L 。
了依据价 值存 放 和服务 的理 念
数字 资源 的类别是 价 值变化 的基础 同类 别 的 不 信 息 资源 的 生命 周期 不 同。 网络 信息 资 源 要 比传 统
关键 词 : 息生命 周期 ; 字资 源 ; 衰期 信 数 半 摘 要 : 时更 新 的数 字 资源 , 方便 人 们利 用 的 同时 , 庞 大的数 量 对 管理方 式提 出 了严 格 的要 求 。 同的 时 在 其 不 数 字 资源在 不 同时期利 用 率也是 不 同的 , 息 生命 周 期 的思 想是我 们 划分 、 理数 字 资 源存储 类 型 的指 导 思 信 整 想。 分析 了信 息 生命 周期 的概 念 , 出 了界 定数 字资 源不 同生命 周期 的条件 以及 适 用不 同周 期的存 储 策略 。 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信息生命周期管理三维模型的存储体系架构的 研究与应用郝静 1,王红梅 2,白中英 11 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 (100876) 2 中国气象局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北京 (100081)E-mail:haojing7160@摘 要: 本文在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概念的基础上设计出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三维模型, 对此 三维模型从信息周期阶段(创建、采集、组织、存储、利用、清理)、信息应用层次(存储 层、管理层、服务层)和系统体系架构层次(存储硬件设备、SAN 存储网络、存储高可用、 在线数据共享、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备份/恢复和灾备与异地永久存档)三个不同角度进行 详细阐述, 并总结出信息生命周期管理三维模型实施的简单流程。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某卫星 地面应用系统中数据存档和服务系统的存储体系架构, 信息生命周期管理三维模型的理念在 存储领域得以更充分的体现。

关键词:信息生命周期管理;存储区域网络;分级存储管理;卫星地面应用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02.11 引言信息化时代,信息的积累呈几何级数增长,面对海量的信息,如何进行存储,如何进 行管理,使之发挥最大价值,越来越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信息生命周期管理(Information Lifecycle Management, ILM) 理念的提出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

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是 Storage Tek 公司针对不断变化的存储环境推出的先进的存储管理理念[1]。

信息是有生命的,它的生 命周期是从信息的创建、采集、组织、存储和利用,到清理的过程。

处于不同阶段的信息其 价值是不同的,应该根据信息在不同生命阶段的不同价值,进行有效的存储和管理,从而实 现将适当的数据、在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费用存储在适当的设备上[2]。

ILM 不是一个新的 存储解决方案,也不是某个硬件或软件产品,而是评估和管理信息的存储方式,是一种信息 管理模型,贯穿信息整个生命对其进行管理,从创建和使用到归档和处理,从而在信息的每 个阶段都能以最低的成本获得信息的最大效益。

ILM 的核心是针对不同数据的不同阶段, 采用不同的存储策略和存储介质[3]。

在卫星地面应用系统项目中,数据存档和服务系统负责 所有卫星数据和产品的存储管理、备份和应用服务,如何合理地存储和有效地管理数据,为 业务系统和应用系统提供高质量的数据服务,成为设计的一个重点问题。

本文在对 ILM 思 想的理解基础上,提出三维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基于 SAN 网络的数据存档和服务系统中。

-1-2 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三维模型图1信息生命周期管理三维模型示意图信息生命周期管理三维模型(TD-ILM)如上图所示,X 轴方向为信息周期阶段,Y 轴 方向为信息应用层次,Z 轴方向为系统体系架构层次。

2.1 X 轴信息周期阶段根据信息运动的特点,TD-ILM 在 X 轴信息周期阶段上可分为六个部分,按时间顺序 分别是创建、采集、组织、存储、利用和清理。

根据处理过程所使用的方法不同,气象卫星数据分为四个等级,去除通信传输同步码、 重复信息及质量检验的卫星仪器原始分辨率数据、 卫星工程参数为 0 级数据; 级数据分 1A 1 和 1B 两种数据等级,1A 为在 0 级数据上附加辐射定标、地理定位信息等;1B 为对 1A 数 据进行处理生成各仪器通道反射率和辐射率,空间分辨率保持不变。

经过处理的遥测值,反 映设备工作状态的物理量为 1 级数据;对 1B 数据进行处理生成的各种产品,包括各种地球 物理参数、基本图像产品、环境监测产品、灾情监测产品等为 2 级数据;在 2 级数据基础上 生成的侯、旬、月格点产品和其它分析产品等为 3 级数据。

气象卫星数据经创建、采集、组织成产品或资料等,从数据存储管理的角度分析,气 象卫星资料可划分为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

结构化数据指经提取的、 能够对某具体的 数据对象进行描述的关系型数据,如遥测数据、平台数据、元数据等;非结构化数据主要是 指原始资料和产品数据集, 这些数据不能采用结构化的数据格式进行存储, 只能以数据文件 形式进行存储。

按数据访问频率的高低将其存放于一级或二级或三级存储介质。

卫星原始资 料 0 级数据存放于一级存储介质一周,一级数据为一个月,其他产品为两个月。

二级存储介 质上的数据存储时间为一年。

依据数据的等级采用不同的数据保护措施如备份技术、 复制技 术等。

利用阶段可以用迁移或回调技术实现对一级存储介质、 二级存储介质或者三级存储介 质数据的访问和利用,清理阶段将没有价值的数据进行回收或者销毁。

2.2 Y 轴信息应用层次TD-ILM 模型在 Y 轴信息应用层次上可分为三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信息存储层、 信息管理层、信息服务层。

信息存储层主要解决信息存储和保存方式的问题。

信息管理层确 保信息能在需要的时候发挥应有的价值。

信息服务层确保能够在特定的需求下提供可靠的及 时的信息。

-2-2.2.1信息存储层图2信息存储层示意图分级存储管理(Hierarchical Storage Management,HSM)是一种将在线存储与离线存 储融合的技术[4]。

分级存储按照存储时间的要求可分为在线存储、近线存储和离线存储。

最 重要的信息需要实时的存储和最高级别的恢复,对应的是在线存储。

次要的一些信息,则可 以用大容量的磁盘或磁带库进行近线存储, 在时间和安全性的要求上低于在线存储。

离线存 储则是保存不经常使用的数据,通常使用磁带或光盘存储[5]。

由于信息价值和服务等级的要求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不断变化,各种存储系统中必须要 求一个能够动态地将信息迁移到适当服务等级的存储资源的功能, 并且对于使用它的应用程 序和业务过程以透明的方式完成此操作,数据迁移工具就是用来解决此问题的。

目前,信息的存储环境已经不是这么简单的了,不同存储厂商的异构硬件平台,以及 不同功能的存储软件实现数据的存储、备份、恢复、归档;系统内不同分支系统地理位置的 差异;不同分系统的纵向划分;这些因素导致了数据的分散和平台的不统一。

因此,采用存 储区域网络(Storage Area Network,SAN)技术构建网络化、易扩展的存储系统,实现分层 的网络存储体系, 从而达到对数据的集中管理, 这是实施信息生命周期管理不可或缺的一步。

2.2.2 信息管理层 为保证不同级别存储的信息能够在需要的时候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必须从管理层次 上考虑信息的安全性、访问服务的及时性,以及对冗余数据的处理等问题。

为保证信息的安 全性,可采用备份、快照、镜像等手段,加上人为的复制,这中间难免有冗余的副本,需要 在存储过程中优化信息。

2.2.3 信息服务层 建立专业数据库、提供专业信息导航、创建新型网络信息查询检索浏览器、建立镜像 信息站点等途径可以对数据高效利用。

对服务层的信息,根据需要进行价值重申,并为信息 的存储和管理制定新的策略。

此外信息既有显性价值也有隐性价值,挖掘信息的潜在价值, 这也是信息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意义之一。

2.2.4 卫星地面应用系统中数据存档和服务系统存储体系架构图3卫星地面应用系统三级存储体系架构 -3-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在线、近线、离线三级存储体系架构如图 3 所示,数据存档和服务 系统中采用磁盘阵列作为在线存储区,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物理分区:各系统私用区、数据库 库体区、业务系统数据区和数据滚动存储区,分别用来保存不同的资料、产品、控制文件、 系统参数文件等。

这些物理分区以逻辑卷和文件系统方式进行管理, 可以实现在线逻辑卷划 分,动态文件系统调整,并且实现文件级共享。

近线存储采用大型自动磁带库构成,库中可 联机存放上千盘磁带。

将磁带库划分为若干存储池,每个存储池可动态定义若干盘磁带。

按 照卫星种类、生产系统、数据类别将数据分类存入事先定义的存储池中。

根据数据的使用频 次与时间,采用 LRU(Least Recently Used)算法进行迁移管理。

将最近最少使用的数据从 近线磁带库迁移到磁带仓库中,离线保存,以腾出带仓空间,用以存档新的数据。

离线数据 管理规则采用将磁带离线后的信息(比如柜名、层数、列数)记入数据库中,以便使用时快 速找到数据所在磁带的位置。

对因超出磁带库容量而出库的磁带,进行上架管理:提取磁带 介质号、磁带启用时间、出库时间、磁带使用次数、带架号、原卷池名、数据类别、存档数 据拷贝份数等内容,同样记录于数据库表中。

在信息管理层,基于 SAN 网络建立虚拟存储管理系统,自动实现不同层次存储设备之 间的数据自动迁移管理,提供数据透明访问。

在信息服务层,建立基础信息库,对经过预处理的卫星资料提取元数据信息,进行编 目存档管理。

建立专题数据库,对气候产品、灾害监测产品等进行分类存储。

对产品文件生 成快视图像文件,提取元数据信息,分类编目存档,长期保存。

分类建立要素库、报告库、 公告库等子库,对常规观测资料及数值预报产品进行在线存储管理,并提供交互检索、程序 检索接口。

卫星地面应用系统中数据存档和服务系统具体表现为数据层、应用层和表现层, 如图 4 所示。

图4数据存档与服务系统软件分层模型2.3Z 轴系统架构层次TD-ILM 模型在 Z 轴系统体系架构支撑层次上可分为七个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存储硬件设备、SAN 存储网络、存储高可用、在线数据共享、数据生命周期管理、备份/恢复和 灾备与异地永久存档。

-4-图5卫星地面应用系统 SAN 架构示意图卫星地面应用系统采用 SAN 技术构建数据存档和服务系统的存储网络。

服务器与存储 设备之间、存储设备与存储设备之间通过光纤通道(Fiber Channel)、光纤交换机和集线器 连接在一起,组成一个高速的存储局域网[6] ,如图 5 所示。

系统体系架构层次如 TD-ILM 模型的 Z 轴。

硬件设备诸如服务器(IBM P570/550)、磁盘阵列(HDS)、磁带库(IBM)、 磁带机、光纤交换机,在此基础上构建连接存储设备和服务器的 SAN 网络使其作为基础设 施。

操作系统(IBM AIX5.3)构建在基础设施之上,控制和管理其下层的硬件资源和上层 的软件资源。

高可用集群管理软件(HACMP 5.2)、负载均衡软件(LSF)、文件系统共享 软件(GPFS)、系统运行监视软件等系统级管理软件运行在操作系统之上,为上层数据级 数据管理软件和数据管理应用软件提供安全可靠的集群、共享网络运行环境。

Sybase 数据 库软件、IBM TSM(Tivoli Storage Manager)存储软件等数据管理软件运行在系统级管理软 件之上,对 SAN 存储设备进行管理,实现数据在不同载体上的转储和集中化管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