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的研究方法

社会工作的研究方法
社会工作的研究方法

社会工作的研究方法

现有知识的应用

文献评述既是活动也是结果。作为活动,它在某一段时间内,特别是在大致的研究题目选定之后,占据了研究者大部分注意力。在这个研究阶段,研究者会埋头于那些与其研究题目有关的现有知识。

此后,研究报告撰写时通常包含一个独立的部分或章节(通常称为“文献综述”、“相关文献”或其他类似的名称)。这是一个研究者在考虑他人成果的过程中所获知识的书面总结,它包含那些影响其思路及研究方法的研究结果和观点。

即使是新问题或因各种原因在过去不受关注或受关注不多的问题,也总是与那些已经被考察过的问题有些类似之处。相关课题研究的知识能产生积极有效的影响。比如,在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期间,约会强暴(Date rape)以及我们对其成因、发生频率或影响的一无所知而造成的被动局面受到广泛关注。于是,对该课题的研究开始了。虽然最初有关该特定问题的经验性知识很少或没有,但是对许多相关课题领域文献的评述则提供了知识,这些知识对洞察约会强暴的特征和设计最佳的问题研究方法卓有成效。对以往上百个不同主题之研究报告的逐个考察,为新问题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每个报告都产生了重大的贡献,为研究者的探索节省了数不清的时间。这些考察的知识领域包括:

?文明的约会行为

?男性侵犯的方式

?配偶强暴

?家庭暴力

?法制化和起诉强暴行为的司法处理

?物质滥用和人际暴力行为

?强暴定义的历史演变

?两性暴力

?男性的性确立仪式(gender validation rituals)

?媒体对男女的描述

?殴打配偶

?乱伦和性虐待

研究者在1990年代后期指出了一个新问题,那些具有性活动能力而可能遭受怀孕风险的少女不愿使用免费的注射型避孕药,而我们对此一无所知。因为此类注射剂(以及植入型避孕药具)一直到1990年代中期才出现,所以从表面上看来,想研究这个问题的研究者面前将漆黑一片。但是,大量相关主题的文献则解答了与之相关的问题和题目。相关的主题包括:

?避孕法的历史演进

?各种不同避孕方式的成功率

?当前少女对使用避孕法的态度

?当前少男对使用避孕法的态度

?少女对注射药物的担忧

?男女在避孕措施上的责任

?在少女怀孕态度上的文化差异

?男性的性确立仪式

?公共健康服务使用的障碍

?少女怀孕的社会奖惩

?药物注射和未来生育的关系

对每一个研究问题以及相关的研究题目来说,都存在丰富的知识,这些

知识对研究这些问题的研究者大有裨益。无论何时研究者报告我们对问

题知之不多或没有与该主题相关的文献,都表明:(1)他们可能不了解

文献评述的实质和目的,(2)他们没有在该研究过程的重要步骤上投入

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在研究领域,没有现存的相关知识也就没有研究问

题和研究题目。虽然以前没有人可能刚好研究过其所选定的题目,但现

存的知识总是能启发和点拨研究者。

文献评述的重点源自所选定的大致的研究题目。如表4.1所示,它具备若干相互补充的目标。

表4.1 文献评述的目的

在资料收集之前:

?深入了解问题的历史、渊源和范畴;

?了解相关研究题目已运用过的成功或不成功的研究方法;

?了解现存的一般研究题目的答案;

?辨识需测量的变量,了解现有的测量方法;

?确定何为获取所需资料的最佳途径,谁最有可能提供这些资料,以及何

为分析这些资料的最佳方式;

?精简和进一步明确研究项目,并在这些题目明确之后,以假设的形式提

出这些问题的答案;

?选择和使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

在资料收集之后:

?试图解释当前结果与现有知识之间的差异;

?辨识当前结果与现有知识一致并支持现有知识的方式;

?指明现有结果对知识的贡献;

?(在定性研究中)发展理论或形成理论。

在一般意义上,文献评述的作用是为研究者的当前工作提供全景。

基于现存的相关知识,文献评述为他们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它还提出了

进一步扩展现有知识的最恰当途径。文献评述是一种认识,知识创建是

一个持续时间长的积累过程,我们将在以后的章节中重新讨论这个原理。

对研究者来说,术语文献并不只是意味着印刷的文本。实际上,较为描述性的说法就是相关知识。如我们所将看到的,文献会以不同的形

式出现与许多不同的地方。

一种资料来源要符合什么条件才能被纳入我们所称的“文献评述”

中呢?它必须能在研究问题和/或研究题目上启迪和点拨研究者(和研究

报告的读者)。它还必须是可信的。人们对可信度的议题经常争执不休。

即使是最完美的来源,有时也容易受到政治或经济的影响。

最常用的文献评述来源(其中有些来源比其他来源更具有可信性)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几部分:

?标准的参考资料(Standard Reference Materials)

?电脑数据库(Computer-Accessible Databases)

?国际互联网(The Internet)

?著作(Books)

?专业期刊论文(articles in Professional Journals)

?对权威人物的个人采访(Personal Interviews with Authorities)

?研究报告和专题研究Research report and Monographs)

?学术会议和研讨会报告(Presentations at Conferences and

Symposia)

?工作坊资料(Content of Workshops)

?政府文件和政府会议记录(Public documents and Records of

Public Gatherings)

?报纸(Newspapers)

?广播和电视(Radio and Television Broadcasts)

?杂志和期刊(Magazines and Periodicals)

◆标准的参考资料

对于书面相识的相关知识来说,各种不同的摘要书刊(如《社会工作摘要》、《社会学摘要》、《心理学摘要》、《国际学位论文摘要》或《SAGE城市研究摘要》等)总是进行文献检索的起点。它们按主题和作者排列,可以提供一个很好的概述,上面有各种不同主题的最近出版物。摘要书刊的引用不能被用于文献评述报告。它们并非要取代原稿,而只是为读者提供便利,以了解出版书刊的资料是否对自己有用。

其他标准的参考材料实际上是包含各种事实情况,因而可以为文献评述报告所引用。一般而言,它们往往比诸如来自因特网(见后面的部分)等的资料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因为它们经过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评审过程。不过,它们也常常相当概括,而且很快失去实效。它们可能是年历、百科图书、地图集、统计摘要、通讯录、年刊、年鉴、概要或其他类似的书名。社工们进行文献检索时常常会用到的两种来源是由全国社会工作协会(NASW)出版的《社会工作百科全书》和《社会工作年鉴》。这类标准的文献材料是很好的文献检索的起点,但是因为它们所涵盖的主题相当宽泛,所以它们无法提供所需的较为深入的知识。要达到文献评述的目标,探索那些较为现时或详细但可信度相对较低其他文献领域常常是有必要的。

◆电脑数据库

信息存储、检索和转移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增加了研究者能获得知识量。这是一种非常不错的资料来源,可靠性好,而且内容变得愈益综合。

今天,大多数大学图书馆都拥有大量的电子数据库,可以通过CDROM进行检索。虽然昔日这些数据库基本上只是涵盖描述性的信息,如人口普查数据,但现

在其涵盖范围已经越来越宽广,包括了遍布全球的研究结果。CD-ROM包含了某一学科领域的上千种学术期刊论文、著作章节和学位论文摘要。例如,全国儿童虐待和照顾疏忽信息交换所(National Clearinghouse on Child Abuse and Neglect)就为社会组织和机构提供了一个关于全美儿童虐待和照顾疏忽信息的CD-ROM数据库。此外,还有政府文件和主要报纸的CD-ROM数据库。CD-ROM数据库会经常更新,更新的周期通常是一年或一季度。

我们可以通过电脑终端向CD-ROM数据库。通过关键词进行电子检索,我们可以找到符合要求的资料的出处和摘要。我们可以在电脑屏幕上看到由此找到的资料来源,如果愿意,我们还可以把他们打印出来。电子文献检索对使用者来说非常便利。虽然不同的数据库和机构检索程序稍有不同,但一般来说,一旦一个人进行一次CD-ROM检索后,其余的检索就相当简便,而且会满载而归。与标准的文献材料一样,电脑数据库通常在前期的文献评述过程中使用。它们提供了极佳的公开成果的概述。

就连许多摘要书刊(见前面所讨论的标准参考材料),如《社会工作摘要》(SWAB)、《社会学合订本》(Sociofile)和PsychLIT,现在也可以通过CD-ROM进行检索。当然,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电子文献也包括了这一特定的社会工作以及相关学科内的专业信息。

◆国际互联网(因特网)

通过国际互联网来检索现有知识已日益成为一种流行的选择。这种方法具有简单易行、资料丰富的特点,为文献检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与那些常常在出版前就已经成为明日黄花的标准文献材料不同,国际互联网的资料可随时更新。不过同时它存在的最大缺陷是,谁都可以轻而易举的把知识放到网上。每个人都可以把其所希望放上去的任何资料放上去—而不需要任何的评审程序。发言的自由也表明人们可能会半真半假地处理实情,甚至平白无故地虚构事情。

假如因特网很容易引致错误信息,那么我们为什么还把它当作一种文献的来源呢?这是因为因特网不只是包括完全不可靠的资料来源,也包括一些对社会工作研究者来说非常有用的资料。本章其他部分中所描述的许多其它文献来源现在都可以通过因特网进行检索(如《议会档案》(Congressional Record)).毋庸置疑,这样的文献将越来越多。某些网站的特定任务是为社工们提供可靠的知识。例如,要检索与社会工作实物和教育相关的网络资源,一般的做法是先浏览那个访问量较高的社会工作资料网(Social Work Access Network, SWAN)。它是一个受欢迎的网站,它和许多其他因特网网站(这些网站也由专门的实务社会工作者和学者管理)建立了链接,而且大家公认其知识来源可靠。社会工作资料网也提供了一个社会工作期刊网站的目录,既有(来自电子期刊的)提供全文的数据库连接,也有只提摘要和目录的链接。

因特网上网站来去匆匆,网址也变化难测,因此,我们要避开这样的诱惑,提供明确的网站的信息位置(URL)。在本书成书之时,Un-Cover数据库正日渐为大部分社会工作学生和教授所接受。它是免费的,而且对使用者来说非常便利。不过,随着其他网站的发展和旧网站成为明日黄花,它将毫无疑问为其他网站所取代。

◆著作和专业期刊论文

某个领域的专业性文献(如供查阅的社会工作专业期刊的论文或有重要商业

出版社出版并为诸如《社会工作》(Social Work)或《社会工作教育》(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的期刊所评论的著作)这些文献一般都通过了同行评审的程序,虽然无法完全确保其学术性,但至少表明其他学者认为是值得发表的。不过,即使是这些文献来源也不完全可信,因而必须认真检查。

近年来社会工作和相关领域的专业期刊如雨后春笋般增加。有些所谓专业期刊的杂志没有评审机制,也就是说,它们没有采用盲评程序以确保作者的姓名或职称声望不会影响用稿决策。有些虽有评审机制。但由于现在来搞太少,以至于它们发表了大多数已收到的稿件。

对于那些涉及热点议题或涉及特定研究方法之运用的期刊论文来说,题目和发表之间的关系有时看起来好像比和学术之间的关系更胜一筹。又是研究结果则可能是发表的决定因素。毋庸置疑,有些研究结果比其他研究结果更受人欢迎,特别要是这些研究结果与普遍的观点一致或是支持我们的观点,而不是与它唱反调,则更是如此。

同样,我们不能只是因为某个情况白纸黑字出现在著作中就认定它肯定是值得相信的。他也许未经过严格的评审。即使是大的出版社在决定是否出版一本著作时,也必须重点考察可能的销量和其他因素。内容是否准确的检查任务通常有一些学者承担,他们只获得很少的评阅报酬,而且可能并不是全心全意。还有一些垃圾出版社只要作者愿意支付足够的出版资金,他们会以著作的形式出版任何材料(包括教授的课堂笔记和其他书面材料)。

在某些形式的研究中,我们还必须考虑其他因素,以使文献能引导而不是误导研究者及其研究报告的读者。当研究者开展的是不同种族或文化团体或文化背景的研究的时候,文献会帮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在特定文化框架下的目标问题或研究议题的表现形式,这些文献特别有用。这也许需要额外的工作去寻找由本土社会学家、社会工作研究者,或对该研究主题有共同兴趣的实务工作者所撰写的文献。

如果文献是用外文撰写的,而且如果这些著作对了解所考察的问题非常重要,那么就需要找到英文的翻译或把它们翻译成英文。就读于附近大学之助人性专业的双语和双文化学生,会是寻找和翻译相关文献的好帮手。社会工作、心理学、社会福利政策、教育、健康、家庭研究和儿童福利领域的国际性、分种族的期刊是绝佳的资源。表4.2列举了其中一些最好的期刊。

对权威人物的个人采访

我们再利用前文所列的某些其他资料来源时应该特别小心。除非那些资料已经经过批判性的检验,否则研究者将为那些有问题的断言所误导,同时会损害他们自己的研究工作的可信度。他们有时应该包括那些资料来源,有时则应排除。我们必须经常问这样的问题:我该如何来划定界限?哪些是可用知识,哪些不是?

读者会记得,在第一章中我们将权威描述为一种不可信的非科学知识来源。但我们为什么要把它纳入知识的可能来源呢?因为有时权威的确了解一些要件。那些通过采访而得到的内容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家对谁是权威没有共识。遗憾的是,在某些西方社会,权威通常被认为是那些具有一定学术证书的个人(或任何一个行五十里路、手提公文包的个人)。对社会工作研究者来说,其意见值得在文献评述中引用的权威是那些对研究问题的某些方面具有深刻的知识,而且最好是使用科学的方法而获得知识。这大大的限制了应该被文献评述报告引用的权威的人数。

因为汇集于该专业的可得知识数量相当有限,殖民地美国的研究者要想引用牧师关于任何主题之言论时,都应该有一些合理的理由。但是因为知识只是以学术或其他正式的证书为基础,今天的研究者不应该对任何人自称的知识水平做任

何假设。那些文艺复兴时期几乎通晓所有领域的男女今日已不复存在。例如,要是认为任何医生的引言对医学题目都是恰当的,或律师的引言对法律问题都是适用的,那就大错特错了。那个医生可能主要医治老年病人,因此她对儿童培育问题的看法也许没有任何经验基础,甚至在讨论儿童虐待报告法所需改革的方面时,发表的都是个人观点,而非真知灼见。这不是要指责这些专业人士,只是想指出,在大部分专业领域(包括社会工作)甚至它们的次级专业中,知识基础的增长在过去一个世纪中日新月异,已达到无人能样样精通的地步。

在研究报告的文献评述部分中,引用一些经过仔细选择的对权威人物的采访,通常不会损害研究工作的可信度。相反,它表明了最终结果的平衡性和完整性。不过,在描述中简要介绍资料来源的专业性将是防止任何可能挑战权威之可信性的明智之举。例如,“一位医学研究者已开展了由国家精神健康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NIMH )资助的有理使用和年轻人自杀之间关系的研究,其结论是……”诸如这样的陈述,能阐释在研究报告之文献评述部分引用那位医生的研究的原因。

◆研究报告和专题研究

一般认为,研究报告和专题研究能真实反映一个研究者的方法和研究结果。虽然研究结果和产生这些研究结果的方法一样好,但实际情况是,研究者的方法会受到公开的评判,重复的可行性能提升研究报告和专题研究的可信度。当然,假如研究是由某些机构或利益团体资助,而这可能对研究结果和/或研究报告施加不正当的影响,那么这些资料来源也不可信。例如,当研究是由那些为美国烟草制造商所雇用的研究者主持时,其关于吸烟对健康状况之影响的研究结果一般来说可信度较低。

◆学术会议和研讨会报告

学术会议和研讨会都会散播大量知识。不过同时也发表许多共同的未经证实的观点和错误信息。讲演可能经过盲评程序,但事实并非总是如此。讲演者的名声或讲演题目(如果是个热门话题)通常是筛选的主要因素。会议讲演根本没有经验性研究基础的情况司空见惯,那不过是讲演者对其研究内容以及研究原因的公开展示。

参加大部分年度性会议如全国社工协会、社会工作教育理事会、美国儿童福利同盟(Child Welfare League of America )等的讲演都经过严格的遴选程序。在所提交的论文申请中,只有一小部分被接受作为会议讲演内容。论文申请一般包括简单的摘要。但是,这些摘要可能由自愿人士评审,而他们对论文题目可能兴趣不大,而且缺乏评审该题目之讲演质量的知识和技能。这些集会的计划也给出一定的空间以邀请特别讲演者,他们在某个研究领域的专长已为会议规划委员会的一个或多个成员所承认。私交、礼尚往来或其他的政治性因素有时也是邀请这些专家的决定因素。

许多其他自称是全国性、国际性学术会议和研讨会的专业性会议基本没有可信性。(毕竟,只要他们愿意,任何组织都可以把他们的会议命名为“全国”或“国际”会议。)其中有些最值得怀疑,他们通常有一小股具有特别共同利益的人构成。他们选择宜人的地点,每年聚会一次,相互切磋(有时是炒上一年的冷饭)。与会者轮流坐庄主办这样的年度聚会,并相互发出邀请以介绍他们的工作。不容置疑,他们相互分享了一些知识,但同时又有大量的私人交情、休息和文娱

以及观光活动。

在大会上讲演并不总是要求讲演者是学术圈中的人。许多国家特别是国际会议常常听起来级别特别高,但只要提交论文并同意参加而且支付注册费,他们会一个不漏地接受并提交的论文申请。归根结底,会议注册费代表了某些组织的一项主要收入来源。

地区、州、地方会议和研讨会所获得信息也具有相当不同的可信度。在完全采信会议所讲演的知识之前,我们应该考察讲演的遴选程序以及讲演者的资质。当然,批判性地评估其所运用的研究方法也势在必行。

◆工作坊资料

工作坊资料可能是以经验性研究结果为基础的,也可能不是。通常工作坊的主持人签订了(薪酬)契约,因而要按与付着(通常是社会或其他机构)的意愿相符的方法发放资料。这使其中的知识易受影响,从而失真。研究者需要评审主持人所讲的内容是基于现有的最新知识,还是只是言听计从于工作坊赞助机构的知识,即按它们对与会者期望能听到的内容来讲授。若是前者,工作坊资料作为研究文献评述中的一部分是合适的。

◆政府文件和政府会议记录

许多用的信息来源是通过搜索取才获得的。政府文件和政府会议记录(如政府会议的摘录)通常是有用的资源。例如,研究者要想了解根植于当前或未决之立法的价值观和思想,研究《议会档案》中出现的各种个人和利益团体证言将受益良多。当然,因为这些文件是公布于众的,所以有时它们所蕴含的显示其正确性的政治姿态和努力,多于它们所容纳的知识量。其他政府文件和政府会议记录也可能经过粉饰过程,因而作为知识来源,其可信性就有些令人怀疑。

◆报纸

也许我们所论及的争议最大的资料来源就是那些因商业上成功而持续存在的来源。对报业老板来说,报纸的销量比科学的精确性更为重要。报纸报道的部分内容来自诸如政府赞助的研究报告等基本可靠的来源。但是它们也发表质量可疑的研究结果(有时是选择性的),以及来自那些据称是“优先来源”的研究结果。他们定期出版那些被公众认为不过是社论观点之类的内容,以及在“给编者的信”的标题下不分良莠的内容。一旦认为某个议题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兴趣,那么报道事实看来就不如编造故事重要了。

除了可以认定一篇论文研究基础扎实并只包含第一手资料以外,我们再利用从报纸得来的知识时最好要加倍小心。这些知识常常最好是用来告诉我们,还存在其他人在这方面的知识创建工作。这样,就有可能找到最初的资料来源,获得全部报告,并根据研究者对其方法的描述来评估其优缺点。

◆广播和电视

其他媒体所提供的知识来源同样涉及科学的所有可能性问题。网络电台和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及其“权威”贵宾会慷慨的分享大量的知识和建议。这些知识和建议便能启发研究者或让其他人相信文献评述的学术性,这种可能性也是非常小的。

一些网络、公开电台和电视上的新闻专刊、纪录片的研究工作做得相当好,

而且也是极好的信息源。不过,1980年代某些类型的电视杂志和假新闻专刊的出现,以及1990年代某些纪录片所报道的内容由人为操作之状况的暴露,使得人们对电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越来越怀疑。现在他们看起来是为了满足与迎合观众和听众的低级兴趣,这种情况司空见惯。因此,如果要引用这些资料,我们特别注意运用自己的判断力,把知识从那些只会削弱研究者之科学可信度的内容中分离出来。

杂志和期刊

现在我们来考察最后一种文献来源。为了在超级市场和其他销售地签下订单和零售杂志,流行杂志和期刊常常加入许多完全子虚乌有的内容。而他们报道的知识数量则迥然不同。有些新闻杂志和流行科学杂志看起来想打擦边球,它们试图显示学术性和科学性,而同时话题和出版格式(如要求文章篇幅短小、话题热门并配备煽动性的图片)又明显反映出他们的眼光盯在销售量上,而不是在读者的知识需求上。某一时期也可能反映出实用主义的混合内容,如刊登受人尊敬的研究者所撰写的学术论文并配备其他的“废话文章”,而这些废话会以更多的有关该题目的表面知识来危害所有人的智力。这给那些正在就某个研究问题或题目进行文献评述的社会工作研究者提供了显而易见的启示——在利用这些出版物时要仔细选择。你会订阅这些杂志,认真地阅读他们,学习一些有助于自己工作的知识,就连把它们放在矮茶几上也不会觉得尴尬。但是这并不是说,其中的每篇文章都能提供有用的知识来源,具有可信性,因而可以引用。

杂志和期刊的流行程度当然也不能保证其内容肯定是科学探索的产物,或者可以在文献评述中引述他们。事实上,我们可以推测出,销售量高和商业成功与其所采用的科学性和严格性程度是否呈正相关。

有些杂志和期刊不虚夸其学术性。它们的读者可能想表明自己拥有探索性

思维,但他们通常只能读到一些休闲性读物或娱乐性东西。因此,他们购买那些以科学研究文章为主的期刊的可能性比购买这种期刊的可能性小,这种期刊即使不是完全在胡说八道,也是以最站不住脚的探索工作为基础的。他们可能不会购买(或阅读外借信息)铅印题目如“土著印第安人的外伤后压力综合症”的出版物,而是购买一些小报,这些小报愿意给出四个版面来分析诸如“埃尔维斯在奇克托瓦加当酒吧招待”或“沮丧的孪生哥哥误击弟弟”之类的小道消息。

在社会工作研究者的文献评述中,是否曾有地方承认过这些出版物是如此缺乏学术性以至于无法让人置信呢?通常来说没有。不过,这些出版物有一共同特点:销量大。老板和编辑时刻瞄准普通大众感兴趣的事物,并借此来维持大的销量。如果一个社会问题在某一时间段,以某些形式出现在超级市场结账台上的所有杂志中(如殴打配偶或出版社的活动等),那么表明公众对该问题的关注已经达到一定水平。观察1998年8月8日的那个星期可以发现,美国90%的最流行杂志都至少刊登了一篇关于日益增加的慢性HTV感染状况的文章,这对文献评述来说也许是有用的,即使所引用的材料会让某些学者退缩。研究者当然不能说文中的所有材料(或甚至任何材料)都可被看做知识,而只是说明流行杂志的出版事实证明了公众对该议题的兴趣。

我们选择了一个极端的例子来说明研究者有时会如何来检索和使用文献评述的资料。显然,即使只使用了其中一个较为受人怀疑的资料来源,研究者的可信度以及其他人对研究者的发现与建议的评价都会产生严重损害。因此如果要

用,也要尽量少用,而且只为特定的目的而用。如果其他具有较高学术性的来源能达到同样目的,那么应该用他们取而代之。不过,在我们提出的半开玩笑似的例子中有一点很重要,即任何涉及研究问题和研究题目的资料来源都可能在某些方面启示研究者,即使这些资料所含的知识完全没有可信性。

文献评述的组织

检索了现有知识后,研究者通常发现自己拥有了大量的资料。这通常由一大堆文档卡构成,一面记录了有用的引言,另一面则记录了文献的全部信息(包括所有的页码、卷号和其他必须指明的细节)。(计算机支持的文档卡系统也十分普遍。)要厘清这些现有知识,坚持的第一步就是,把这些资料按若干个主题领域排序。这些主要领域在文献评述之前就已确定,否则只会在排序阶段让他们各自为政。以下的例子将有助于说明文献评述的方式。

假定某一研究者要就以下题目做文献评述:照顾这的角色转变与艾滋病日益慢性化的特征之间有何联系?我们可以把收集到的相关知识按以下大纲格式来组织:

I.历史上对致命疾病的反应

A.住院服务(In-Hospital Service)

B.善终运动(The House Movement)

C.家庭角色和责任

II.艾滋病史

A.早期的诊断工作

B.病症

C.传播

D.社会和政治反映

E.易感人群

F.以往的疗法

G.探索疗法和疫苗的工作

H.照顾者的传统角色

III.最近的发展和变革

A.发生频率

B.当前艾滋病患者的状况

C.延命药的发展

D.生活质量的变化

E.对照顾着的依赖

把文献评述的资料按主题排列成大纲格式有许多好处。在收集到的资料中,有些知识看来是无法与其中的任何一个领域完全吻合的。这样我们可看出,这些资料可能没有如我们当初所想象的那样与研究问题或题目有关。因此,我们可以删除它们。或者,尽管这些资料看似都独树一帜,但又明显能启发某些方面的研究问题或题目,因此我们要增加新的小标题把它们加进来,而这可能需要扩充新的文献,还可能需要回到文献资料以找到新增的参考文献。

如果当大纲列出来时,这些题目看起来缺乏逻辑次序(请注意上述主题在逻辑上的递进性),那么需要增加新的题目把其他已确定的题目串起来。一旦所有

题目以及小标题都已确定,他们必须是一个逻辑流程,通常是从最宽泛的题目到那些与当前研究问题或题目关系最密切的题目。在撰写文献评述报告之时,这些题目经常被用作标题和小标题。

文献评述报告的撰写

在研究报告中,好的文献评述有哪些特征呢?研究者能如何编辑、组织和展示现有知识以为读者提供最大便利呢?

◆方向和流程

如前所述,读者期望在一开始就能找到与研究题目大致相关的主题(由小标题来确定)。例如,大致的研究题目是:快客可卡因的服用和青少年自杀之间有关系吗?在探讨这个题目的研究中,文献评述的前面部分可能主要是物质滥用的历史回顾,是我们所了解的青少年药物使用方面的小结,以及北美青少年自杀发生率趋势的统计描述。那些与研究题目直接关联的知识—如近期自杀青少年验尸结果报告的小结,或探讨其他药物滥用和青少年自杀之关系的其他研究结果--应该放在后面。研究相同或非常详尽问题的研究报告应该在评述结尾前加以总结和讨论,这样现在的研究看起来是以往科学探索的逻辑延伸。

成功的文献评述既反映出研究的方向,有反应逻辑上的递进性。它们显示出研究者是如何使用现有知识来考虑研究问题和题目的,以及明确的题目和/或假设是如何演化而来的。他们也应该清楚地显示出研究者是如何利用文献来得出探讨研究问题的最合适方法的。他们的研究思路对报告的读者来说必须是清晰的。这样,我们就能使读者相信研究者的结论是符合逻辑、论证合理,还是刚好相反。

◆原文引用和参考文献的著录

文献评述重要尽量少直接也能用原文。对研究者来说,重要的是其他人所说的内容实质,而不是具体的文字。过多的直接引用会误导读者,因为这些引用往往直接引自原文。而且,因为所有著者都有自己的写作方式,直接引用会使文章变得不流畅,而且使读者觉得其过于具细。

著录参考书文献在文献评述中总是恰当的。他们用于解释研究者形成思路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及理由。不过,和直接引用一样,只有引用的参考文献确实有助于研究的思路,而不只是为了证明研究者发现了相关的知识来源,我们才能引用参考文献。

想把所发现的每个知识点都用起来的倾向很自然。毕竟,找到它们就已经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不过,假如10篇论文的观点和内容本质上一致,那么我们没有理由要全部引用他们----这是过分的做法。引用一两篇论文就足够了,而且这样做不会损害文章的流畅性。

合适或引用的只是应该具有怎样的相关性呢?引用多少其他人的成果才是需要的或希望的?达里尔.本姆(Dary Bem)指出了一些十分有用的指导方针:

只引用契合所研究之特定议题的论文;强调主要结论、研究结果或相关的方法问题,避免不必要的长篇大论。如果其他人已经发表了关于概论体的文献评述文章,你只需在你自己的报告中向读者指出该文献评述,并提出最相关的要点。

即使你在必须描述整个研究,也要尽量精简,以免损伤文章的清晰度。

那么,不同类型的参考文献是否有好有坏呢?是的。不过,有机的综合运用方式常常受人欢迎。(在其他所有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最佳的参考文献可能是那些最近发表的严谨的科学研究(这与那些稍微过时或经验性基础不强的研究相反)。但是,纳入一些较早的参考文献也是完全无可厚非的(特别是如果该文献对后来有关议题或议题的思想产生重要影响的话,更应该如此)。较早的参考文献对研究某个问题或事件的历史角度非常有用。他们反映了某一历史时刻的知识、信念和态度的人文状态。

到现在为止,我们应该清楚了解到。文献评述报告中的原文引用和参考文献著录,能帮助解释研究者是如何有论点A转向论点B的。它们不是为了给其他人留下这样的印象,这是一个好的研究报告,那么肯定是研究的客观性和开放性。

客观性可以通过许多方式表现出来。例如,它可看成愿意纳入具有对立观点和结论的其他研究的做法,而不同观点几乎是一成不变的事实。把反映某个议题的两方面论点都纳入参考文献中,表明研究者的文献评述既是完整的,也是客观的。

研究者在文献评述报告中的作用

我们并非要建议,研究者必须总是躲藏在文献评述的幕后,或不表达任何观点和结论。事实刚好相反。尽管一篇好的文献评述不应该有明显的偏见,但是思维过程必须既是清晰的,又是欢迎批判的。读者应该能感到研究者存在于文章中。一篇好的文献评述是作者对知识的精心组织,以及对这些知识的吸收消化。

把研究者看作导读可能是有帮助的,研究者把大家感兴趣的和认为重要的知识综合并组织起来,这为其他人节约了时间和精力。但是导读并不是告诉其他人将看到什么或那应该如何理解或解释。文献综述将帮助读者游曳于现有的相关知识之间,并沿途驻足以综合所有结论并评估那些最重要的文献。作为一个导读,研究者尽量不要对读者施加太多的影响任何时候只要可能就应让文献不言而喻。不过,如果文献评述写得好,读者会得出与研究者相同或类似的结论,并会同意文献关于研究题目及其最佳研究方法的论述。这毫不为奇。任何结论看来都不是突如其来的。

如果我们把研究者的作用定位于导读,那么文献评述中经常发生的两个问题都不可能发生。一个相对普遍的问题是,研究者的思想统治了文献评述,而且看来不为文献所左右。学术思想的发展过程并不明显。读者充满了疑问,现有知识对所得出的结论几乎没什么作用。一是引用的参考文献数量并不少,但他们并不反映均衡的结果。看起来研究者只是选择性的利用了那些支持现存之偏见的文献,而没有深化对研究问题或题目的了解。研究者在文献评述之后并没有改变信念。于是,感到这点的读者就会质疑,研究过程的其他阶段能否以毫无偏见的方式开展。

另一个问题有时也很会发生。在文献评述中,研究者的思维发展很不清晰,不过是因为其他的原因。文献评述看来不过是引用一长列的参考文献,因为我们期望他们看起来具有学术性,故而把它们都放入研究报告中,但其实没有其他的明显意图。这使读者无法了解研究者的思维过程。这甚至不足以证明研究者已经吸收消化了收集到的知识。

无论上述哪一种情况都表明,研究者并未富有成果地利用所积累的文献。研

究的可信度可能会不可救药地受到损害。但是如果作者承担的是导读的功能,那么显然,不同文献的正确引用反映出相关知识的运用是为了精炼研究论题的思路。文献评述将是一个为读者带路的统一整体。

社会工作技巧篇

社会工作技巧篇 一倾听及提升动机技巧 (一).专注 (二).复述 (三).查证 (四).鼓励及支持 (五).邀请 二、引领技巧 (一).澄清 (二).聚焦 (三).摘要 (四).提供资料 三、反映技巧 (一).内容反映 (二).感受反映 (三).经验反映 四、影响技巧 (一).建议 (二).教育 (三).自我坦白 (四).演绎 (五).对质 一、倾听及提升动机技巧 定义 这组技巧在专业关系建立初期经常被使用,是一组最基本的技巧。运用这类技巧是基于对受助者独特性的尊重,以及对受助者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信心。通过肢体及口头语言,令受助者感到被尊重、被理解、被接纳,从而诱发其动机,维持工作关系,投入互动的过程。这些基本技巧包括专注、邀请、复述、鼓励及支持和查证等。 目的 1与受助者展开话题,尝试建立并发展初步的工作关系。 2让受助者感到工作者的关心及接纳。 3让受助者感觉工作者对他的话题有兴趣;工作者应掌握其话题的重点。 4让受助者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表达他的感受及想法。 5让受助者了解工作者支持并鼓励他参与辅助过程。 6在小组中,可以通过这些技巧来建立能够促进小组相互信任、相互分享的规范,营造良好气氛。 运用

工作者运用这类技巧时的基本方法: 7保持身体姿势的舒展和开放,传达开放、接纳的肢体语言。 8在谈话中,能专注于受助者的谈话内容及情绪反应。 9讨论的话题、重点及分享的深浅程度都尽量由受助者来作主导,以表达对他的尊重。 10除了语言方面的跟进,还要做到肢体语言和口头语言的一致,表达支持及鼓励,使受助者能尽情表达。 11对受助者的表达进行回应时要尽量简短、精炼,应考虑到受助者是否能明白,使用受助者能理解的方式来表达,以减轻受助者的抗拒心理。 12如发现受助者表达出来的思想混乱不清,谈话的主线飘忽不定,工作者除了肯定受助者的努力外,还要用“复述”及“查证”的技巧协助受助者找到他的关注所在。 工作者运用时需要留意: 13避免重复使用相同的开头语,如:“我明白……”、“我听到……”、“似乎你想说……”。 14要积极倾听受助者欲传达的信息后,再予以回应。 15为了让受助者思考问题,体会内心的感受,工作者可提供独立空间供其思考,或者是沉默片刻,让受助者细心体会自己的感受。 16做回应时切忌过于积极主动,以免常常打断受助者的思路,干扰其话题。 17在专业关系建立初期和辅助工作过程中,受助者对于工作关系的建立常常会表现出怀疑的态度,这种现象称作“既投入又退缩的现象”(approach and avoidance)。这时,工作者的接纳、支持及对其感受的认同就显得非常重要。 (一)专注 定义 “专注”指工作者对受助者的言语内容及非语言内容(包括音量、音调、身体、语言等)的专注观察;同时工作者也要用言语及非语言方式,把这种对他的专注传达给受助者,使他能感受到工作者的尊重和接纳。 目的 1鼓励受助者去表达。 2让受助者感到被接纳,使其心态处于放松状态。 3要让受助者感到自己是沟通过程中的主角,从而促进受助者的自我探索。 运用 在运用时,工作者的基本方法如下: 4工作者用眼神接触受助者,建立初步的关注(eye contact)。 5工作者与受助者保持适当的距离(distance),此距离以受助者感到安全为标准。 6工作者保持开放及放松的坐姿(posture)。 7工作者保持自然的神情,讲情理的姿态(gesture)。 8展开话题时,工作者应采用跟进式的说话方式,不宜主动跳跃到新话题,以免打乱受助者的思维,激起受助者的防卫心理。 在运用时,工作者需要留意: 9“专注”不仅仅是表达对受助者的身体姿势的专注,还要表达出心理上的专注倾向,即在说话时也应呈现出对受助者的专注心态。 10工作者除了“专注”外,也可运用“选择性的不专注(selective inattention)”去阻止受助者发言,以达到控制谈话重点的目的。 11在小组中,工作者除了专注于个别组员外,在同一时间内他还需要注视其他组员。 其中一种专注的方法是用“眼睛扫描(scanning)”。“眼睛扫描”是用眼睛去扫视组员的面

2016年社会工作实务写作模板

2016年社会工作实务写作模板 一、案例分析题的命题方式及其作答 类型一:面临困境与介入策略分析 参阅大纲中的示例。答题时,应注意困境的分析应与介入策略的分析相对应。 答题模板: 第一、生理方面的困境,如: 1、遭遇意外伤害,如遭遇暴力、或导致身体残疾等。 介入策略:(1)首先可以考虑采用危机介入模式;(2)帮助其进行医疗康复、进行康复辅导等。 2、疾病伤痛 介入策略:为其提供有关疾病和康复方面的知识。 第二、心理方面的困境 1、情绪方面。表现:服务对象表现出紧、焦虑、恐惧、悲观、失落、愧疚等。 介入策略:(1)帮助服务对象进行情绪疏导、缓解或消除情绪压力;(2)行为疗法中的放松练习,以舒缓服务对象生理和心理方面的紧。 2、认知方面:服务对象对……的认识存在不当之处,如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对婚姻过于苛求、对他人缺乏应有的信任、对自己缺乏准确的自我定位、有些想法有些不切实际等。 介入策略:(1)运用理性情绪疗法,帮助服务对象对非理性信念、认知进行检查和辩论。(2)指导服务对象运用理性的信念替代原来的非理性信念,逐渐建立理性的生活方式。 3、其他心理方面:如服务对象性格较向、缺乏自信心、依赖性较强、自卑感较重等。 介入策略:(1)进行心理辅导、心理调适;(2)调动服务对象的积极性,增强其成就感和自信心。 第三、行为方面的困境。服务对象在行为方面存在偏差:如撒谎、说脏话、网瘾等。 介入策略:运用行为疗法中的系统脱敏、厌恶、漫灌、模仿、代币管制等方法进行行为修正。 第四、社会交往、社会参与方面的困境。服务对象存在与(家人、同学、同伴、老师等)关系比较紧的困境。 介入策略:(1)帮助其学习人际沟通技巧。(2)鼓励服务对象主动与……进行交流沟通;(3)运用行为疗法中的果敢训练法协助其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第五、因环境原因而产生的困境 1、服务对象的……需要(如生活照顾需要、医疗健康需要、安全、居住、受教育等方面)没有得到很好地满足。 2、缺乏来自家庭等方面的关爱和支持。 3、失业、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4、来自环境的歧视、不当的评价对服务对象产生了压力甚至伤害。 介入策略: (1)帮助服务对象寻找有关社会政策方面的资源支持; (2)社会工作者主动与服务对象的家人、学校、所在社区的有关机构、志愿服务组织等进行沟通,争取或寻求他们服务对象提供支持和帮助,既包括工具性的支持,如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运用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运用 ——以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为例【内容摘要】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是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两种相对立的范式。尽管他们之间在哲学层面和技术层面都存在着区别,但是这两种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增加研究过程和结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所以,在社会工作研究和工作中,只有将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方法并用才是科学的做法。 【关键词】定量研究定性研究社会工作方法论 社会工作是是助人自助的专业行为,在社会工作实践中,社工经常会遇到各种复杂的案例,需要解决各种社会问题,而在解决问题之前,对于社工最重要的就是要能全面的分析案主,帮助案主挖掘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即隐藏在某些表面现象后面的本质问题。在寻找问题根源,最求真理的过程中,社工的认识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地建立一打破一重新建立的循环中逐渐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真理。这个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社工往往会走很多弯路,甚至失败,走入“绝境”。因此,作为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就必须使用科学合理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有很多,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是其中的两种方法,在本文中,笔者将围绕这两种方法谈谈在社会工作过程中的运用。 一、概念的界定 定性研究也称质化研究,是指通过发掘问题、理解事件现象、分析人类的行为与观点以及回答提问来获取敏锐的洞察力1。定性研究起源于西方的启蒙运动,“理性”思想的出现,让大部分学者认识到“思维”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定性研究的主旨是掌握并设法理解当事人对事件的主观意义及建构,为把握个人的主观意义及经验,就需要展现、了解并理解当事人生活的背景,从这个意义讲,定性研究可以称之为脉络、描述或解释性研究2。也就是说定性研究是依靠研究者的经验、敏感以及有关的技术,有效地洞察被研究者的行为和动机,以及行为所带来的硬性。定性研究希望透过被研究者的眼光去看待问1百度百科,https://www.360docs.net/doc/906208572.html,/view/446672.htm#5 2梁丽萍,《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歧义与整合》,《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4年,第一期

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的三大基本方法 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与社区社会工作。 一、个案工作 个案工作是指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和技巧,通过专业的工作程序,帮助有困难的单个个人或者家庭发掘和运用自身及其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 (一)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 为了保证个案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在开展个案工作过程中需要运用个案工作中相关的服务模式。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既是用来指导社会工作者针对某个服务对象开展专业服务的理论依据,也是帮助社会工作者决定个案工作的程序和服务方法的重要依据。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有很多,而且差别很大,这里将着重介绍四种常用的个案工作的服务模式: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危机介入模式、行为治疗模式和人本治疗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 (1)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①人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生理、心理和社会这三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②服务对象的问题与服务对象感受到的压力有关。③人际沟通交流的状况是保证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有效沟通交流的基础,也是形成个人健康人格的重要条件。④认为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即使是暂时面临困扰的服务对象,也具有自身有待开发的潜能。 (2)心理社会治疗模式的治疗技巧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可以运用的技巧比较多,包括直接治疗技巧和间接治疗技巧两大类。 所谓直接治疗技巧,顾名思义,是指直接对服务对象进行辅导、治疗的具体方法。可以根据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沟通交流状况,以及反映服务对象内在想法和感受的状况分为非反思性(non-reflective )直接治疗技巧和反思性(reflective )直接治疗技巧。 间接治疗技巧是指通过辅导第三者或者改善环境间接影响服务对象的具体技巧。间接治疗技巧的运用对象很广,包括服务对象的父母、朋友、同事、亲属、邻里和社区管理人员等,把个案工作服务介入的焦点从服务对象个人扩展到服务对象周围的其他社会成员。

社会工作理论

浅谈叙事治疗模式的形成及其运用 0990101089 刘海桃社会工作一班 摘要:叙事治疗是一种后现代的方法,一经提出在家庭治疗、青少年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等领域得到广泛运用,逐渐成为当今社会工作实践的新范式。本文在简要介绍该模式的基本概念、兴起与发展及理论脉络之后,主要介绍了叙事治疗在青少年社会工作、婚姻关系调式以及在高校心理咨询中的运用。 关键词:叙事治疗模式、青少年社会工作、婚姻调试、大学生心理咨咨询 前言 近几十年间,对叙事的研究形成了一个值得关注的世界性潮流。关于语言的本质,叙事的功能,文本、话语和行动的关系,自我同一性建构与存在的时间性维度等问题,成为跨学科研究的焦点,也受到心理学家尤其是心理治疗研究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叙事治疗一度在各个领域受到学者的关注和研究,并且被广泛运用在现实生活中,在青少年社会工作、婚姻关系调式和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发挥越来越多的优势作用。 一、叙事治疗的基本概念 叙事治疗就是指治疗师通过倾听来访者的故事,运用适当的方法,帮助来访者找出遗漏片段,使问题外化,从而引导其重构积极故事,以唤起发生改变的内在力量的过程。叙事治疗认为,个人的问题来源于主流故事的压制。当个体生活中被他们所描述的故事的方式与其个人经历不相符时,问题就产生了。事实上,他们经历的主要方面可能与主流叙事想矛盾。而叙事治疗为替代性故事开启了空间。这些替代性故事可以让来访者更好地控制自己的生活。 二、叙事治疗模式的兴起与理论假设 (一)、叙事治疗模式的兴起与理论脉络 叙事治疗1980 年代发源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它以第二层控制论(Steven D. Mills and Douglas H,1995)和社会建构论来解释当事人的问题。叙事治疗理论强调当事人问题的社会建构本质,其人性化的特点使得叙事治疗方法逐渐成为社会个案工作富于生命力的实践范式。当前,学界对叙事治疗的理论译介投入了高度的热情,但因其专注于当事人的认知改变而非关系的调适(隋玉杰、杨静,2007:364)尚未争取到稳定的位置;已有的应用型研究大多围绕着青少年群体展开,而将叙事理论运用于富于生命故事的婚姻关系调适尚且少见。本文结合笔者在个案工作教学中的体会试图就叙事疗法及其在“谁也说不清的”婚姻(李子勋,2006:1)关系中的运用进行分析,试图将这一研究推向深入。 (二)、叙事治疗模式的理论假设与分析框架 叙事治疗模式把人的生活视为日常生活经验故事化的过程,在故事中不断组织、呈现和实现自己的生活;而人的故事的形成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只有在相互沟通交流的过程 中才能产生生活的意义(童敏,2007:142)。Jill Fredman 和Gene Combs 在《叙事治疗———解构并重写生命的故事》中认为,叙事治疗有4 个基本理论假设(Freedman & Combs,2000:56): 第一,现实是社会建构出来的。按照实证主义的观点,一个外在的、性质和人类不同的

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社会工作研究方法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单选题(本大题38小题.每题1.0分,共38.0分。请从以下每一道考题下面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 第1题 在使用观察法进行定性研究时,有的研究者会真正进入被观察场景,融入被观察群体的生活,并且被视为自己人,这种观察称为( )。 A.参与观察 B.结构式观察 C.客观观察 D.非参与观察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观察就足利川感觉器官和其他手段收集对象资料的方法,它并不是简单地“看”,而需要研究者去“感受”。根据观察者是否融入被观察群体,观察可以分为:①参与观察:观察者真正进入被观察场境,被视为自己人;②非参与观察:观察者持旁观者身份。 第2题 社会工作者小姚为了解社区老年人的需求状况,按户籍登记册随机抽取了200 名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为了保证问卷的填答质量,最宜采用的做法是( )。 A.联络居委会人员发放问卷,在被抽中的老年人填完后,居委会人员上门收取,再统一交给小姚 B.通过邮局,将问卷及填好地址、贴上邮票的信封寄给被抽中的老年人,请他们填完问卷后寄回 C.使用一个场地将被抽中的老年人集中起来,由小姚当场说明如何填写,并回收这些老人所完成的问卷 D.招募10位大学生志愿者,对他们培训后让他们上门拜访被抽中的老年人,记录老年人的回答,并将完成后的问卷交给小姚 【正确答案】:D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由于调查者是200名老年人,他们书写比较困难,需要有专门人员为他们记录,如果调查员无法当面指导和记录,那么填答质量可能难以保证。 第3题 某社区的40名失业者被分为相似的两组后,实验组参加技术培训,而控制组没有接受任何训练。后又测得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自信心,得分分别为3.4分和2.7分,可以认为,技术培训的效果为0.7分。上述实验设计方法属于( )。 A.单后测控制组设计 B.前后测控制组设计 C.非对等控制组设计 D.简单时间序列设计 【正确答案】:A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单后测控制组设计认为,随机分配过程消除了实验组和控制组最初的重要差异,从而后测所得的两组间差异反映了自变量影响。题干中的实验设计方法属于单后测控制组设计。 第4题 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问卷调查方法的优势是( )。 A.有利于了解研究对象各方面的状况,进而对其有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B.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突出 C.可以节省资源 D.能有效排除外在无关因素的影响 【正确答案】:C 【本题分数】:1.0分 【答案解析】 [解析] 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的内容、时间、格式基本统一,从而资料处理相对容易并便于比较分析;在同一时段访问众多对象可以节省不少资源。A项是个案研究的优点:B项是行动研究的优点;D项是实验研究的优点。 第5题

社会工作专业技巧

社会工作专业技巧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一.小组工作的专业技巧——领导 1.有效的小组领导者的特质 (1)自我觉察和自我了解。 (2)自我接纳、自爱自信。 (3)真诚、愿意对质自己。 (4)敏感与及时的回应。 (5)温暖、关怀与尊重他人的能力。 (6)对小组过程与功能的信任。 (7)放松与幽默。 (8)勇气和个人的力量。 2.带领小组的基本技巧 (1)积极倾听。 ①倾听谈话者,用点头、共情式的回应等方式让谈话者了解你在倾听。 ②用眼睛扫视全体成员,倾听和观察他们的语言和非语言的姿态,特别是面部表情和身体移动。 ③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将你听到和观察到的内容挖掘出来,适度地表达出来,让全体成员知道。 (2)反映。 反映是同感的传达过程,主要是通过复述成员所表达出来的内容和结识背后的情感来实现。反映是建立在积极倾听的基础上的工作。 (3)澄清。 澄清是指使用某些方法使组员陈述的内容和感受更加清楚和条理化的过程。 ①运用开放式的提问,获得更多的信息。 ②可以采用重述的方法,将组员混杂在一起的信息重新排列。 ③请其他的组员帮助澄清 (4)总结。 总结是将散落在交谈过程中的信息进行归类,以精辟和简洁的语言对那些重要的观点和内容予以陈述。 (5)微型演讲和提供信息。 这个演讲要求做到: ①有趣。 ②与小组有关,是小组此时此地所需要的。 ③信息准确、新颖和客观,并且考虑到了小组成员的文化和性别情况。 ④简洁明了。 ⑤令人振奋。 (6)鼓励和支持。

在成长或治疗性的小组,成员们有时害怕透露一些事情会让自己以后觉得后悔。领导者需要用温暖的话语和愉快的面部表情以及“开放”、放松的姿态来传达对成员的支持,用及时的回应传达对成员的鼓励。 (7)基调的设定。 小组领导者在设计和带领一个小组之前,应该根据主题和对象,对小组的基调有所考虑,如,是严肃性的,还是松弛社交性的;是对抗性的,还是支持性的;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是针对任务性的,还是针对人的关系性的。(8)自我流露。 自我流露是指领导者在成员们交流思想和情感时,将个人的感受、资料真实地呈现在小组中的情况。 (9)眼睛的应用。 眼睛可以帮助领导者收集有价值的信息,鼓励成员们发言,也可以阻止成员的发言。 ①关注小组中的非语言的线索。 ②引导成员看其他成员。 ③引导成员透露其内心世界。 ④打断成员的发言。 (10)识别同盟者。 在小组中,如果领导者能够正确地识别那些可以依赖和合作以及能够帮助自己完成某个任务的成员,将会对领导工作有很大的好处。但是,在和同盟者合作的时候,要尽量避免给其他小组成员造成领导偏爱某个或某些成员的印象。 3.小组促进和干预的技巧 (1)引导互动。 ①联结——将组员之间的共同点提炼出来。 领导者有意识地强调组员之间的相似性而非差异性,并将组员尽可能地联结在一起,其目的是减少领导者和组员之间的沟通,增加组员和组员之间的沟通。不过,当组员有不同看法时,使用联结的技巧也可以指出次级的小组。 ②阻止——一种干预技术,也是保护成员免受伤害的一种方法。 避免小组或某些成员做出不好的、不合乎伦理的、或者不适当和不利于小组发展的行为,包括侵犯和攻击,讲很长的故事,回避或一直穷追不舍地向别人问问题等。 ③设限——设定好界限,让小组的互动有所架构,不可逾越或偏离目标。 在使用阻止、设限的方法时,领导者敏锐、温和但是坚定和直接是很重要的。领导者需要综合考虑个别成员的反应、小组整体的反应以及领导者自己的意图。 (2)融合。 ①综合——将成员口语的或者非口语的沟通内容,即他说的和做的事情进行横向或纵向的联结,借以指出他们的某些重复的行为,让他们看到一个成员谈到的四个或五个他自己觉得并不相干的事情之间却有着某种内在的关联。 ②摘要——在小组会面即将结束时十分必要,这种方法可以将不同的线索串在一起。也可以用在聚会的中间阶段。也可以在每一次小组的开始阶段,对上一次聚会讨论的主要内容进行摘要。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理论三分法模型示意图理论抽象程度结构部分内容实例 高宏观理论对人与社会的 本质、人的行为 与社会运行机 制进行综合性 的说明 弗洛伊德主义、 马克思主义、结 构功能主义 中 中观理论: 1)解释性理论 对人的行为与 社会过程某一 方面进行专门 解释。 标签理论、儿童 发展理论等。 2)介入模式理 论 对社会工作实 践本身的性质、 目的、过程等进 行一般说明。 危机介入理论、 任务中心理论 等。 低实践理论社会工作的具 体技巧、操作方 法。 自由联想法、批 判式提问法等 一、心理分析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由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超我”

所控制的,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各种本能的集合而成的。“本我”同“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的失衡(“本我”受到过度压抑或“自我”“超我”发育不均等)。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服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本我、自我与超我间的平衡,并用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一)交流与人的心理防卫机制 1、焦虑:人在精神上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其发展结果是个体会选择一种行动适应或试图解决这种状态。 2、心理防卫机制:人在除了以积极方式面对问题外,通常还会发展出一套消极的方法来逃避道德的困境或摆脱精神焦虑,从而解脱情绪的暂时困扰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这种应对问题的策略或方式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成为“心理防卫机制”,主要包括:否定、抑郁、解脱、认同、合理化、转移、理想化、投射、割裂、升华、移情、反移情等。 二、认知理论 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制于理性思考,而非潜意识中的本能。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要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正确的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得到正确、理性的指引。 三、行为主义理论 以行为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工作理论。认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服务对象的不适当行为进行治疗或矫正。但它并非应用心理分析或认知心理学,而是用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如条件反射、条件运算、学习理论等)与方法(如实验等)来完成这一任务。它认为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不适当的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反应。社会工作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和掌握当前的反应模式。 四、社会系统理论 以一般系统论及其社会学版本——结构功能注意等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 把人与环境看做是由功能上相互以来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协调或均衡是该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也即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基本条件。

全国社会工作硕士(MSW)考试《437社会工作实务》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第一节至第七节【圣才出品】

第四章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第一节社会调查研究的主要过程与内容 一、研究的过程 社会研究过程的五个阶段包括: 1.选择问题阶段 选择研究问题是一项社会研究活动的起点,其意义在于确定研究的目标和方向。研究问题选择得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整个研究工作的成败,决定着研究成果的好坏优劣。 选题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两个方面: (1)选取研究主题 选取研究主题是指从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大量的现象、问题和领域中,根据研究者的兴趣、需要与动机确定一个研究主题。 (2)形成研究问题 形成研究问题是指进一步明确研究的范围,集中研究的焦点,将最初比较含糊、比较笼统、比较宽泛的研究领域或研究现象具体化、精确化,将其转化为既有价值又有新意,同时还切实可行的研究问题。 2.研究设计阶段 研究设计阶段即是为实现研究的目标而进行的道路选择和工具准备。 (1)道路选择是指为达到研究的目标而进行的研究设计工作,它涉及研究的思路、策

略、方式、方法以及具体技术工具等各个方面。 (2)工具准备主要是指对研究所依赖的测量工具或信息收集工具,如问卷、量表、实验手段等的准备。还包括对社会研究中各种信息的来源——研究对象的选取。 3.研究实施阶段 (1)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具体贯彻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思路和策略,按照研究设计中所确定的方式、方法和技术进行资料的收集工作。 (2)实施阶段的主要特点是: ①研究者往往要深入实地,要接触被研究者; ②研究者要设计出实验环境,实施实验刺激和测量; ③研究者要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 4.资料分析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研究所收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系统的审核、整理、归类、统计和分析。 5.得出结果阶段 该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 (1)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是一种以文字和图表将整个研究工作所得到的结果系统地、集中地、规范地反映出来的形式,它是社会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从研究的目的、方式,到资料的收集、分析的方法,再到研究得出的结论、研究成果的质量,都要在研究报告中进行总结和反映。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of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就是行为科学得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得需求,安全上得需求,情感与归属得需求,尊重得需求,自我实现得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与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她得需求层次排列中,她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得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就是探讨个人得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得影响。按照班杜拉得观点,以往得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得制约作用。她们通常就是用物理得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她们得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得人得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得说服力。由于人总就是生活在一定得社会条件下得,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得社会情境中而不就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得行为。 三、舒茨得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得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得需要,即包容需要、得支配需要与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得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得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与预测她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得形成与个体得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她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得相互关系得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她得1909年出版得《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她认为,人得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得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就是通过与她人得社会互动形成得,她人对自己得评价、态度等等,就是反映自我得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与把握自己。因此,人得自我就是通过与她人得相互作用形成得,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1、关于她人如何“认识”自己得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得想象; 3、自己对她人得这些“认识”或“评价”得情感。 五、贝塔朗菲得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与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与物理学中得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与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与把生物瞧作开放系统研究得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得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就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得代表人物.她认为,人得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她把自我意识得形成与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得顺序就是由遗传决定

社会工作研究方法研究

研究:一个人真的提出问题,并以系统的方法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社会研究是一种有社会学家、社会科学家以及其他一些寻求有关社会世界中各种问题的答案的人们所从事的一种研究类型。 社会学研究方法是只社会学研究经验的方法。 社会研究的方法论:社会研究的过程的逻辑和哲学基础。规范一门科学学科的原理、原则和 方法的体系。分为:实证主义方法论(定量),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定性研究)包括哲学基础、逻辑、范式,客观性 研究方式:研究所采取的具体形式或研究的具体类型(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实地研究和文献研究) 具体方法和技术:在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资料收集方法、资料分析方法, 以及各种特定的操作程序和技术,处于社会研究方法体系中最具体的层面,具有专门性,技术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包括问卷法、访问法、观察法、量表法、抽样方法、测量方法、统计分析方法、定性

研究过程:确定课题并将其系统化,设计研究方案和准备研究工具,资料的收集,资料的处理和分析,结果的解释与报告。 化并组织起来的一组内在相关的命题 社会研究中的理论是指:一组具有逻辑关系的建设和命题 分为三个层次:宏观理论、中观(中层理论)和微观理论 宏观理论:一般性理论,以全部社会现象或各种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高度概括的解释框架,巨星理论,一种理论视角或所依据的一种理论背景 中观理论:以某一方面的社会现象或某一类型的社会行为为对象,提供一种相对具体的分析框架 微观理论:是一组陈述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并在逻辑上相互联系的命题,其中,这些命题可以通过经验检验:它是由一组命题组成的,这些命题在逻辑上是相互联系的,这些命题中的一部分是可以通过经验来检验的 判断理论优劣的标准: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解释范围越广泛的理论越是好理论,解释越精确的理论越是好理论,结构越简练的理论越是好理论 理论的构成要素:概念,变量,命题和假设 概念:对现象的一种抽象,他是一类事物的属性在人们主观上的反映,潜在可观察,精确的,理论重要性 变量具有一个以上不同取值(不同子范围,不同属性或不同亚文化的概念)的概念,而那些只有一个固定不变的取值的概念叫做常量,分为自变量、因变量和中介变量(处在在复杂的因果关系链中的第三个变量,出于自与因之间的位置,表明自变量影响因变量的一种途径和方式) 命题是关于一个概念的特征或多个概念之间的陈述,在社会研究中最常用的命题形式就是假设 假设是一种有关变量之间关系的尝试性陈述,或者说是一种可用经验事实检验的命题。 命题是有概念构成的,理论是由命题构成的 关于一个概念之间的特征或多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叫陈述, 假设的三种陈述方式:条件式,差异性陈述和函数式陈述 理论的两种推理模式: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 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从一组具体的观察结果推导出一般性的规律或法则,系统的提出问题,提出带规律性的结论,建构解释先行的理论至关重要 演绎推理:是一般到特殊,从所检验的一般性理论开始,然后到现实中去观察、收集资料,

社会工作的过程与方法

幻灯片1 社会工作的过程与方法 幻灯片2 社会工作是一个过程 ●社会工作的目的是帮助社会系统与个人提升社会功能,解决或预防问题的产生,这都 需要一个结构化的操作过程。 ●首先,社会工作助人关系的建立是一个过程。 ●其次,案主的改变是一种过程。 ●达到“助人自助”的目标,也是一个过程 幻灯片3 社会工作过程的基本系统 ●改变媒介系统——受雇于公立、志愿、非营利机构、组织、社区中的专业社会工作者。 ●案主系统——即社会工作服务的直接受益者,可以是个人、家庭、小组、团体,也可 以是社区、组织。 ●目标系统——指为了达到改变案主系统的目的所需要改变和影响的系统。 ●行动系统——指那些与社会工作者一起工作进行改变努力的系统。 幻灯片4 通才观 ●所谓通才社会工作者就是运用一套有组织的、系统化的工作理论和方法,以及可以与 个人、团体和社区一起处理问题的技巧,以回应案主的实际需要的工作者。 ●这些技巧可以由一位工作员独自交换运用,并不是每一个案主都需要使用所有的方法。 ●重要的是,当案主需要所有的服务时,通才的社会工作者能够提供这些服务,从而能 够给案主以最好的、最周全的协助。 幻灯片5 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英国学者贝克尔将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分为八种:评估、计划、集中调适、记录、再评 估、观察、倾听、互动。 ●这些任务为社会工作者的全部角色所共有,只是社会工作者在扮演特定角色时的特殊 任务有所不同。而且,这种任务划分并没有先后的次序,实务工作中很少面对单独的任务,这些任务经常以组合的方式出现。 ●贝克尔将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划分为三类:直接服务、间接服务和合并服务角色,并指 出这种分类是概念上的界定,在实务工作中并没有严格的角色差异。 幻灯片6 直接服务角色 ●社会工作者面对面的接触处在情境中的案主,提供直接服务,以帮助案主解决困难和 问题的社会工作服务的方式。在直接服务中,社会工作者的角色有: ●支持者 ●指导者 ●治疗者或辅导者 ●照顾者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社会工作18种常用理论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称“基本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将需求分为五种,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另外两种需要: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这两种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层次排列中,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求与自我实现需求之间。还讨论了需要层次理论的价值与应用等。 二、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按照班杜拉的观点,以往的学习理论家一般都忽视了社会变量对人类行为的制约作用。他们通常是用物理的方法对动物进行实验,并以此来建构他们的理论体系,这对于研究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人的行为来说,似乎不具有科学的说服力。由于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的,所以班杜拉主张要在自然的社会情境中而不是在实验室里研究人的行为。 三、舒茨的人际需要理论 社会心理学家舒茨提出人际需要的三维理论,舒茨认为,每一个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都有三种基本的需要,即包容需要、的支配需要和情感需要。这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所采用的行为,以及如何描述、解释和预测他人行为。三种基本需要的形成与个体的早期成长经验密切相关。包容需要指个体想要与人接触、交往、隶属于某个群体。与他人建立并维持一种满意的相互关系的需要。 四、镜中我理论 由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在他的1909年出版的《社会组织》一书中提出。他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因此,人的自我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 1、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自己的想象; 2、关于别人如何“评价”自己的想象; 3、自己对他人的这些“认识”或“评价”的情感。 五、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 贝塔朗菲(1901~1972),美籍奥地利生物学家,一般系统论和理论生物学创始人,50年代提出抗体系统论以及生物学和物理学中的系统论,并倡导系统、整体和计算机数学建模方法和把生物看作开放系统研究的概念,奠基了生态系统、器官系统等层次的系统生物学研究。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

社会工作专业技巧

.小组工作的专业技巧——领导 1. 有效的小组领导者的特质 (1)自我觉察和自我了解。 (2)自我接纳、自爱自信。 (3)真诚、愿意对质自己。 (4)敏感与及时的回应。 (5)温暖、关怀与尊重他人的能力。 (6)对小组过程与功能的信任。 (7)放松与幽默。 (8)勇气和个人的力量。 2. 带领小组的基本技巧 (1)积极倾听。 ①倾听谈话者,用点头、共情式的回应等方式让谈话者了解你在倾听。 ②用眼睛扫视全体成员,倾听和观察他们的语言和非语言的姿态,特别是面部表情和身体移动。 ③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方式,将你听到和观察到的内容挖掘出来,适度地表达出来,让全体成员知道。 (2)反映。反映是同感的传达过程,主要是通过复述成员所表达出来的内容和结识背后的情感来实现。反映是建立在积极倾听的基础上的工作。 (3)澄清。澄清是指使用某些方法使组员陈述的内容和感受更加清楚和条理化的过程。 ①运用开放式的提问,获得更多的信息。 ②可以采用重述的方法,将组员混杂在一起的信息重新排列。 ③请其他的组员帮助澄清 (4)总结。 总结是将散落在交谈过程中的信息进行归类,以精辟和简洁的语言对那些重要的观点和内容予以陈述。 (5)微型演讲和提供信息。 这个演讲要求做到: ①有趣。 ②与小组有关,是小组此时此地所需要的。 ③信息准确、新颖和客观,并且考虑到了小组成员的文化和性别情况。 ④简洁明了。 ⑤令人振奋。 6)鼓励和支持在成长或治疗性的小组,成员们有时害怕透露一些事情会让自己以后觉得后悔。领导者需要用温暖的话语和愉快的面部表情以及“开放” 、放松的姿态来传达对成员的支持,用及时的回应传达对成员的鼓励。 (7)基调的设定。小组领导者在设计和带领一个小组之前,应该根据主题和对象,对小组的基调有所考虑,如,是严肃性的,还是松弛社交性的;是对抗性的,还是支持性的;是正式的,还

社会工作理论、方法梳理

行为 与社会环境人生发展阶 段理论 弗洛伊 德 人格发展阶段 论 口唇(1)-肛门(3)-性器(6)-潜伏(青春)-生殖(青春 -成年)性驱力是人格发展主动力 埃里克 森 心理社会发展 理论 强调青少年时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并认为这是自我发展的关键 环节 皮亚杰 认识世界三原 则 运用组织、同化、顺应 科尔伯 格 道德发展阶段 论 前习俗(惩罚、服从,天真享乐)习俗(好孩子定向、维护权威、 秩序)、后习俗(社会契约定向、普通伦理) 人生 发展 阶段 特征 婴 幼 儿 大脑发育迅 速、动作发展 快、逐步掌握 行走操作 感觉运动阶段,随 意性过渡到目标 取向,形成符号思 维 形成依恋额阶 段 开始寻求自主性,失败羞愧怀 疑能力,成功形成“意志”美 德 儿 童 脑接近成人, 动作熟练协调 增长 语言记忆力增强, 开始具体化逻辑 思维 朋辈成为生活 部分,自我概念 形成 面临主动性、内疚感冲突 青 少 年 二性征,生理 机能日益成熟 叛逆转稳定,形成 价值观、人生观、 处事方法 学校是阵地, 家、校、友影响 大 自我认同角色混合 成 年 生理机能高峰 渐衰退,出现 更年期综合症 认识、操作力上 升,心智活跃,特 长在工作中得以 体现 建立社会角色, 始真正承担公 民责任义务 亲密对孤独,繁殖对停滞。(婚 姻、精神、健康、就业问题) 老 年 记忆力下降, 老年疾病,身 体依赖他人 思维偏重回忆、角 色转变和发挥预 热的认知 社会角色变化; 参与减少,走向 封闭,地位下降 自我整合与绝望;“无用论”; 孤独感;疾病等 社会工作理论理论分类与功 能 功能(对于社工专业来说,首先在于帮助专业建立权 威地位,取得合法性) ——解释、预测、确定干预的方法和模式、发展新的 理论 社工就是找助人办法途径;社工理 论=社工理念、实践观点 佩恩:(现代+后现代)社工理论 =为实践服务+实践 精神分析论 的应用 1887年,催眠治疗歇斯底里;二十20“儿童引导”、、“精神分析洪流”,提供契机; 二十60,成为临床主导 观点 人的心灵构成(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人格构成(本我+自我+超我);性 心理发展五阶段(口腔+肛门+性蕾+潜伏+生殖); 原则 个别化原则——签订治疗协议——安全与支持的环境——自由联想——倾听和同 感 应用 治疗过 程 治疗情境建立(设施态度中立分析)+关系建立(让其感受安全支持)+ 治疗性对话(自由联想、治疗性倾听、诠释过程) 精神分析论在工作领域应用的衰落。衰落,但根本性影响仍不可否认 认知行为理 论 理论基 础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 射学说 基本取向心理与行为分离 主要观 点 认知、情绪、行为三者中,认知扮演中介、协调作用 认知的形成受“自动思考”机制的影响——积累形成的固有模式,不经大脑而按 既有行动

社会工作资格 社会工作研究的一般过程

社会工作研究的一般过程 (总分:37.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 (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 (总题数:15,分数:15.00) 1.社会工作定量研究准备阶段的首要工作是( )。 ?A.提出研究假设 ?B.进行研究设计 ?C.确定研究问题 ?D.进行研究操作化 (分数:1.00) A. B. C. √ D. 解析: 2.一般而言,定性研究的研究对象以( )方式获取。 ?A.概率抽样 ?B.非概率抽样 ?C.公开招募 ?D.街头访问 (分数:1.00) A. B. √ C. D. 解析:[解析] 定性研究的准备阶段也需要选择调查对象和确定研究方法。一般而言,其研究对象多采用非概率抽样方法抽取。与定量研究需要基于一定精确程度要求而确定较大容量不同,定性研究的研究对象可以是一个个案,也可以有数十个。 3.定性研究的基本特色是( )。 ?A.从大量资料中寻找意义、模型或架构 ?B.把握当事者视角的事实和知识 ?C.与被研究对象进行互动 ?.将理论概念转化为可测量指标D.

(分数:1.00) A. B. √ C. D. 解析:[解析] 分析解释是研究的核心所在。定性研究注重事实的本质和整体性,以当事者视角看待事、物、人和环境,细致探讨人与人、人与事的互动。从大量资料中寻找意义、模型或架构,以获取最真实、最丰富、最具意义的信息,但是这些目标很少有能被一致接受的标准。因此,把握当事者视角的事实和知识,是定性研究的基本特色。 4.研究报告是社会工作研究的最终成果,它可以分为普通报告、学术报告和学位论文三种。其中普通报告至少必须包含的内容是( )。 ?A.研究标题、研究发现、作者简介 ?B.研究问题、讨论与建议、成果应用 ?C.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研究发现 ?D.研究方法、讨论与建议、成果应用 (分数:1.00) A. B. C. √ D. 解析:[解析] 质量良好的社会工作研究报告要大致体现如下的内容结构:①标题;②引论;③研究问题、目标和意义; ④文献问题;⑤研究方法;⑥研究发现;⑦讨论和建议;⑧附录;⑨参考文献。 5.定量研究的基本程序不包括( )。 ?A.提出问题,进行研究假没和制定研究方案 ?B.确定研究方法 ?C.通过分析、抽象和综合,得出研究结论 ?D.对事实进行归纳、概括或检验研究假设 (分数:1.00) A. B. C. √ D. 解析:[解析] 定量研究是在严格研究设计的基础上,采用定量测量手段收集资料,并对此进行统计分析。它分为下列四个基本程序:①研究准备,包括提出问题、进行研究假设和制订研究方案;②资料收集,即采用具体方法收集资料; ③资料研究,对事实进行归纳、概括或检验研究假设;④总结阶段,通过分析、抽象和综合,得出研究结论。. 6.比较两个或儿个变量的关系,看看是否合乎情理指的是( )。 ?A.幅度检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