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民国时期运河城市济宁的园林绿地系统
济宁地区历史古迹介绍

济宁地区历史古迹介绍
济宁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孔孟之乡,运河之都”之称。
现为中国运河城市,历史上是“商贾云集,货通天下”的商埠重镇。
济宁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有“两京五朝十八县”之称。
其中最著名的有:
1.济宁孔庙:
孔庙位于济宁市城区中心,是我国最大的一座孔庙,也是全国四大文庙之一。
孔庙占地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
现存的“太学”和“亚圣”两座牌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太白楼:
位于济宁城区南关,是一座建在石台上的楼阁式建筑,楼高22米。
李白、杜甫等许多文人墨客曾多次登临赋诗,吟咏不绝。
“飞阁流丹”即指此。
太白楼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位于济宁市北关大街北端的白马山上。
太白楼是古代济宁城的标志,也是济宁人的骄傲和象征。
唐代诗人李白曾留下“手携老父送长安”的诗篇。
1.万卷楼:
— 1 —
位于济宁市任城区解放路北首(今济宁市任城区政府大院),为纪念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而建,是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 2 —。
京杭大运河与淮安的历史互动

京杭大运河与淮安的历史互动王一汀【摘要】从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作为切入点,研究京杭大运河与淮安城市发展的历史互动,有助于对淮安的历史变迁、建筑风格和特色风貌人文进行了解,可以为城市建设和人文遗产保存提供新的思路和见解.【期刊名称】《山西建筑》【年(卷),期】2019(045)013【总页数】3页(P185-187)【关键词】淮安;京杭大运河;历史文化【作者】王一汀【作者单位】南京工业大学,江苏南京 21009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091 运河与淮安的历史渊源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至隋朝隋炀帝时期大兴扩建与改造,元朝时期自洛阳改道至北京,至此为鼎盛时期。
运河的贯通促使沿岸城镇迅速发展并走向繁荣,运河水不仅承载着繁忙的船只,还孕育和滋润了沿线的一些城市,在运河沿岸的船闸、码头之处也兴起了一批具有景观特色的城镇。
淮安段运河开凿于公元前486年,隋朝时开始大规模整修扩建。
淮安自古就是南北大运河的腹心,其最重要的价值是区位优势,素有“南船北马,九省通衡,韦省咽喉,五河要津,京师孔道”的称号。
从先秦起,该地区便与运河水系发生密切关系,隋唐时期,淮安成为运河由南北向转为东西向(通济渠)的重要节点城市,在隋代时已是“运漕商旅,往来不绝”。
唐宋时期,运道基本不变,修竣淮河口北安官河,又成为淮北盐运要津,北宋时设转运使管理漕运,明代会通河成后,成祖将原交往太仓的粮都运往淮安仓,且行在户部更议将浙江布政司所属嘉、湖、杭三府及直隶苏、松、常、镇等府粮食运往淮安仓,由此可见,支运法使南粮北运的起点北移到了淮安。
故而淮安府“居两京之间,当南北之冲,纲运之上下必经于此,商贾之往来必由于此,一年之间搬运于四方者不可胜计。
”清代因淮安地处黄、淮、运交汇处,为治理黄淮运的关键之处,使淮安成为治河大臣的驻节之地,河道最高机构总督在康熙十六年由济宁移至淮安清江浦,有“天下九督,淮居其二”之誉,至此,淮安之于治水和漕运的地位达到极致。
济宁大运河景点介绍

济宁大运河景点介绍济宁大运河景点介绍参考如下:济宁大运河景点丰富多彩,融合了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迷人的自然景色,让人留连忘返。
让我们更加详细地了解这些风景名胜:1. 红星楼:红星楼是济宁市标志性建筑之一,坐落在大运河畔。
这座楼外观独特,造型宛如红色的巨星,尤其在夜晚灯光璀璨,投影在大运河的水面上,形成了美轮美奂的夜景,成为游人拍照留念的热门地点。
2. 东大桥:济宁的东大桥是大运河上最引人注目的桥之一,它的造型既古朴又典雅。
桥梁两侧装饰着传统的石狮,桥面宽敞平整,是欣赏大运河风光、感受济宁历史的理想场所。
3. 古堰画乡:古堰画乡位于大运河北岸,是一个集古代水利工程、传统建筑和现代艺术于一体的景区。
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保存完好的传统水道系统,同时感受到现代壁画艺术的独特魅力。
4. 宋徽宗御碑亭:位于大运河南端的宋徽宗御碑亭,保存着一块北宋时期徽宗亲自题写的御碑,记载了治理大运河的历史。
亭内陈设典雅,是品味历史文化的好地方。
5. 西夏庄园:西夏庄园位于大运河东岸,是一处保存完好的古老建筑群。
庄园内古老的庙宇、廊桥、园林与河水和谐相融,构成了一幅宁静而优美的画卷,是追溯历史的好去处。
6. 京杭大运河博物馆:京杭大运河博物馆是专门展示大运河历史文化的场所。
馆内汇集了丰富的历史文物和珍贵文献,通过生动的展览和多媒体展示,向游客展现了大运河的辉煌历史。
7. 五龙潭公园:位于大运河畔的五龙潭公园是一座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于一体的公园。
湖光山色、亭台楼阁、翠绿的草地,与大运河相映成趣,成为市民和游客休闲娱乐的胜地。
这些景点不仅让人感受到大运河悠久的历史底蕴,更让人领略到济宁独特的文化风采。
无论是历史爱好者还是自然风光迷,都能在济宁大运河畔找到令人心驰神往的美好体验。
济宁市古运河整治工程国光村安置片区设计说明

1 地下汽车库尾气经排尾气机房由竖向井道向室外空地排放; 2 住宅厨房油烟气均由排烟道自屋顶排放; 3 水泵房置于地下室(不在住宅下),各类机械设备均选用低噪声型号产品; 4 排水雨、污分流。
八、智能化设计
1 由于社会的飞速发展,住宅的智能化已愈来愈受到大家的重视,本小区中考虑设 置住处共用网络系统,管线入户预留接口,住户内相关信息以总线方式通过环网, 传输至小区物业管理系统。 2 煤气泄漏报警
1.1《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1.2《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26-2010 1.3《山东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J14-037-2012 1.4《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DBJ14-036-2006 1.5 现行国家及地方相应法规、规范
2 建筑间距 2.1 高层居住建筑日照时间 保证受遮挡的居住建筑的居室,大寒日满窗日照有效时数不少于三小时。 2.2 夏季防热设计 2.2.1 采取自然通风、窗户遮阳、围护结构隔热和环境绿化等综合性措施; 2.2.2 单体平、剖面设计有利于自然通风; 2.2.3 东、西向窗户采取遮阳设计; 2.2.4 建筑外维护结构均采用隔热构造措施。 2.3 冬季保温设计 2.3.1 建筑布置在避风和向阳的地段; 2.3.2 控制合适的体型系数 0.35; 2.3.3 采用双层玻璃窗减少传热系统 K 值; 2.4 加强屋顶、外墙壁和热桥处的保温处理。
通过分析现代建筑与传统中式建筑的优缺点,综合本案情况,设计充分考虑济宁本地特色与运河 情怀,在现代风格的建筑中融入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本土建筑特色,将该地块建筑群整体确立为具有 时尚、典雅韵味的现代中式建筑。
二、建筑设计手法
为达成上述目标,我们在建筑设计中采用了以下几种设计手法: 1 尺度比例 无论是高大雄伟的太和殿,还是温婉雅致的江南园林都令我们沉醉入迷,尺度与比例便是隐藏在 这些不同类型的建筑中的神奇密码。 我们参考传统建筑以三段式控制高层住宅比例,并以此做立面分段,采用“顶部标志、中部简约、 底部坚实”的原则处理建筑外观,力求与传统建筑求得神似。 在大尺度方面,顶部用双层钢管交错排列演绎传统的“瓦屋面”,立面上通过建筑构件的变化将 中国传统花格窗抽象表现出来,而在低层部位、公共空间、阳台等近人尺度方面,才会做一些细部处 理。 2 建筑色彩 通过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分析,灰白搭配是我们认为最能表现中式建筑风格的组合,我们意图通过 清素淡雅的色彩创造一种轻松闲适的居家环境。灰白配简洁干净,但总体给人阴冷之感较重,因此我 们特意在建筑细部上加强暖色调的应用,通过底层局部暗红色的外墙、原木色的空调格栅等来调和大 面积的冷色,而这又与中国传统建筑中的门窗、隔断等装饰物的色彩不谋而合。 3 传统建筑符号的提炼 相对于简单写实的仿古建筑,我们利用中国画的写意手法截取了部分中国传统建筑片段,有机地 将中国传统建筑符号在建筑中重新表达出来,以唤醒每个人记忆深处对于运河建筑的认知,加强认同 感。最明显的例子是把中式的坡屋顶抽象成方管,在顶部配以花格装饰构成建筑的构图中心;其次, 中国传统装饰纹样在建筑立面、空调栏板等处随处可见。 4 与运河在建筑上的互动 为加强运河与本小区建筑之间的沟通,利用转角窗的设置将室外沿河景观引入室内,达到借景的 目的。同时,注重建筑沿河立面的设计,建筑山墙面被作为重点处理。
济宁老运河的讲解

济宁老运河的讲解济宁老运河是中国京杭大运河的一段,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境内,全长约156公里,自南向北贯穿济宁市区,全线通航。
它是中国现存长距离、完整、清洁的古运河,也是世界水利工程建设史上的杰出代表,被誉为“运河之冠”。
济宁老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就有人工开凿河渠,使水流通济宁,为商业贸易和交通运输提供了便利。
唐代时期,京杭大运河通航后,济宁成为了京杭大运河的重要节点之一,老运河也随之兴起,成为了当时商贸往来的必经之路。
明清时期,运河上更加热闹纷呈,成为了一条繁华的商业大道。
尤其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济宁老运河更是达到了巅峰状态。
济宁老运河是一项传承千年的泥石流工程,是古代中国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
它是由无数人的劳动累积而形成的,其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从南门至北门,全程156公里,橡皮坝、闸门、桥梁及农田灌溉设施等均应广大河道人民、水利工程师和财政大力支持。
在南北两头还修建了两处堤。
这条古运河由于设计先进、施工精细,又有现代化的维护保养,因此历经千年而不衰,进而成为了中华文明的载体之一,也是我国工程史上的珍品。
济宁老运河以其清丽的河水、秀美的河景而著名,清澈见底、到处可见飞鸟戏水和渔民垂钓。
据了解,河道中蕴含着大量淡水资源,不仅供山东南北向的农业生产和市民生活用水,而且还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休闲、旅游、观光的绝佳去处。
济宁老运河周围的风景也十分优美。
老运河两岸有极具特色的古建筑群,尤以古代的“五大牌楼”为代表。
这些精美的建筑风格独特,色彩斑斓,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建筑的魅力和民族文化的底蕴。
此外,河畔的垂柳和花木,映照在河水之中,构成了一幅美妙的水墨画。
沿线还有各类特色小吃和手工艺品,风味独特,品类齐全。
这些美食和手工艺品的推广,更丰富了游客在老运河畔的旅游体验。
济宁老运河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内重要的旅游胜地之一,吸引了大量的中外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娱乐。
它不仅代表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成就,也是人们寻找古代文明的一个关键标志。
运河水柜:马场湖的历史与变迁

运河水柜:马场湖的历史与变迁朱年志【摘要】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the governor adopted a series of measures to solve water shortage problem of the Huitong canal.Construction of water tank was one of them.The Beiwu lakes and Nansi lakes formed along the Shandong canal. Machang lake was located in the southernmost of Beiwu lakes. For hundreds of years, It turned into fertile fields from the canal reservoir.%明清时期朝廷为解决会通河的水源不足问题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修筑水柜为其中之一。
山东运河沿岸形成了北五湖和南四湖。
马场湖位于北五湖的最南端。
数百年来,马场湖从最初蓄水济运的水柜发展到最终的退湖还田,经历了沧桑之变。
【期刊名称】《济宁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7)002【总页数】4页(P34-37)【关键词】水柜;马场湖;历史变迁【作者】朱年志【作者单位】聊城大学运河学研究院,山东聊城252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48水柜是古代运河上蓄水济运的重要水工设施。
“柜者,蓄也,湖之别名也。
”[1](卷四会通河)“漕河水涨,则减水入湖;水涸,则放水入河。
各建闸坝,以时启闭。
”[2](卷一百一十六北河续记)“伏秋盛涨则开闸引水以入湖,冬春则闭闸蓄水以防旱,谓之水柜。
”[3](卷二闸河诸湖)水柜可视为古代水库,但并非拦河为库而建于运河两岸。
“可柜者,湖高于河,不可柜者,河高于湖。
”[2](卷一百二十治水筌蹄)会通河是京杭运河的关键河段之一。
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宁市沿黄生态廊道保护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宁市沿黄生态廊道保护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济宁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4.05.18•【字号】济政发〔2024〕10号•【施行日期】2024.05.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宁市沿黄生态廊道保护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济政发〔2024〕10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济宁高新区、太白湖新区、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现将《济宁市沿黄生态廊道保护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济宁市人民政府2024年5月18日济宁市沿黄生态廊道保护建设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有关工作要求,推进《山东省沿黄生态廊道保护建设规划(2023—2030年)》落实落地,结合济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方案核心区为黄河干流河道(梁山段)管理范围及向外延伸1000米覆盖的区域,大汶河(汶上段)河道管理范围,以及周边重要生态节点;联动区为除梁山县、汶上县外其他县(市、区)。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系列部署及重点任务,聚力聚焦“打造生态保护样板区、长久安澜示范带、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对外开放新高地、文化‘两创’新标杆”的功能定位,加快实施黄河两岸生态防护林建设、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项目,稳固黄河下游生态安全屏障,提升水资源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着力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出济宁贡献。
到2025年,集生态屏障、文化弘扬、休闲观光、生态农业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沿黄生态廊道初步形成。
核心区内黄河河道、滩区、支流、大堤防护林、自然保护地、历史文化景观得到充分保护利用,黄河防洪工程体系更加完善,河堤林带无缺损断带,重点河湖水质明显改善。
园林艺术概论网课新版答案

园林艺术概论园林相关概念1【单选题】( D)被誉为“美国近代园林之父”。
A、佐佐木英夫B、贝聿铭C、勒·柯布西耶D、奥姆斯特德2【单选题】下列哪一项属于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C)A、云冈石窟B、新疆天山C、泰山D、青城山3【单选题】( C)是中国第一位园林工程院院士。
A、孙筱祥B、吴良镛C、汪菊渊D、陈俊愉4【单选题】( B)是北京最大的亭子。
A、醉翁亭B、廓如亭C、爱晚亭D、陶然亭5【判断题】在园林设计中,地形与水体是园林创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6【判断题】“清漪园”这一名称出自《楚辞》。
(×)7【判断题】园林的规划形式有两种,分别为自然山水园林和规则式园林。
(√)园林五大要素——地形1【单选题】规则式的中轴对称的园林的代表是( C )。
A、拙政园B、诚笃园C、法国凡尔赛宫D、美第奇别墅2【单选题】全中国降雨量最少的地方位于(D)。
A、西藏林芝B、新疆天山C、甘肃陇西D、新疆吐鲁番盆地3【单选题】对园林建造设计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B)。
A、植被B、地形C、降水量D、海拔4【单选题】世界园林三大流派不包括以下哪项?(C)A、东方自然山水园林B、规则式的中轴对称式园林C、印度佛教园林D、西亚园林5【判断题】西安的芙蓉园属于邑郊园林。
(√)6【判断题】提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古代思想家是墨子。
(×)7【判断题】法国的园林被称为“风致园” 。
(×)园林五大要素——植物、道路、建筑、装饰艺术1【单选题】颐和园前门牌楼牌匾上的“涵虚罨秀”几字,是由以下哪位皇帝所题的?( D )A、顺治B、雍正C、康熙D、乾隆2【单选题】颐和园的前身是( A )。
A、清漪园B、畅春园C、静宜园D、煦园3【单选题】以下植物中,不在春季开花的是(C)。
A、丁香B、连翘C、木芙蓉D、榆叶梅4【判断题】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描写的名胜是济南大明湖。
(×)5【判断题】雪松是一种耐水植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清民国时期运河城市济宁的园林绿地系统
舆汇编·职方典·兖州府部·古 籍 考 四 》[4](以 下 简 称 《 图 书 集 成 》)、 道 光 《 济 宁 直 隶 州 志 》 卷 五 《 名 胜·园 亭 》[5](以 下 简 称 “道 光 志 ”)、 民 国 《济 宁 直 隶 州 续 志 》 卷九《名胜志·园亭》[6](以下简称“民国志”)。 《图书 集成》成书于清雍正初年,多记明代旧事,借此可复 原明代的园林布局;“道光志”系对清代中期园林状 况的记载;“民国志”成书于民国十六年(1927 年), 恰可管窥民国时期园林绿地布局之面貌。 此外,《济 宁运河文化》一书作者多为济宁当地之人,其对园 林部分的详细叙述弥补了历史文献记载之不足,因
宾旸门东 洸、泗之间 马驿桥南 邻避尘园 演武场后 林家桥北 西邻东城墙 城西二里 社稷坛北 状元墓下 城南八里
资料来源:[清]陈梦雷编:《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兖州府部·古籍考四》,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5 年影印本。
由表 1 可见, 明代济宁城区的园林绿地数量凡 园,编号 33 的竹圃则位于城外南郊。 “民国志”所言
1855 年黄河自山东张秋穿运河夺大清河入海, 使运河漕运大受影响,最终导致清政府改行漕粮海 运,加之清末民初政局动荡、战乱频仍,终使鲁西运 河地区由明清时代繁荣富庶的经济核心区渐而成 为贫穷、动荡的边缘区域。 这对济宁园林的发展产 生了极大影响,由此清末民国时期济宁城市园林绿 地的数量大为缩减,“民国志”所载城区园林数量仅 有 7 处,另《济宁运河文化》一书又载有 3 处,凡 10 处,如表 3 所示。
36
三、济宁城市园林绿地的景观特征
由上文诸表可见,广泛分布于济宁城区的园林 绿地既非帝王宫苑,亦非名胜园林,绝大部分为私 家园林,这是由济宁作为运河工商业城市的性质决 定的。 正是由于这一因素,园林主人可以尽情将自 己的审美情趣体现在园林修造之中,因此各个园林 彼此之间很少雷同,而是各有千秋,个性鲜明。 现举 各个时段几个较为典型的实例加以说明。
潘园东北 文园北半里
铁塔寺前 铁塔寺南 铁塔寺东 颐真宫后
南门西 牛市北 天仙阁东 城北三里 相里铺北 相里铺 马驿桥南 演武场后
29.仙 园 30.刘 园 31.刘 园 32.杨 园 33.董 园 34.仲 蔚 园 35.于 园 36.陈 园 37.白 园 38.李 园 39.汪 园 40.徐 园 41.赵 园 42.李 园
众所周知,自元代定都北京之后,中央朝廷为 了满足都城的粮食供应,兴修京杭大运河以转输江 南财赋。 运河航道在明清时期得到充分利用,数百 年来漕运发达;1855 年黄河自山东张秋穿运河并最 终夺大清河入海,使运河漕运大受影响。 因为上述 原因,使得运河沿岸城市经历了一个由运河而兴又 因运河而衰的蜕变历程。 济宁就是这一类型城市中 的典型代表。 在运河漕运繁盛时期,我国东南各省 的富商大贾接踵而至,济宁城区集聚了大量的外来 人口,其中当然也包括当地的乡绅雅士,他们为了 追求生活环境的优越,竞相建造园林。 济宁城市园 林数量之多,造园艺术水平之高,在明清时期的北 方城市中可谓非常突出,正因为此,济宁被时人誉
9. 夏宅花园
黄家街路南
同上
10. 吕宅花园 文昌阁街路北
同上
清代中期济宁城市园林绿地空间布局示意图 注:底图采自潘守廉修,袁绍昂纂:民国《济宁县志》卷首 《济宁城厢图》,1927 年铅印本;图中阿拉伯数字所指园林名 称参见表 2,如图中数字 1 即指表 2 中的“1.集玉园”;受史料 限制,图中个别园林方位系大体位置,并非确址;图中所示园 林凡 42 处,其他 14 处园林即表 2 中编号 25、26、31、32、41、 42、43、44、45、46、50、52、54、55,因 处 城 郊 较 远 ,受 图 幅 所 限 , 无法入图,此处暂付阙如。
城之艮方 集玉园东 闲园之南 大隐园东 城隍庙后
东门里 泮宫后 儒学前 州署西 州治西北 州治之后 州城东南 因园东北 因园之东
表 2 清代中期济宁城市园林绿地数量及分布一览
园林名称 地理坐落 园林名称 地理坐落 地理坐落
15.文 园 16.宋 园 17.张 园 18.柳 待 堂 19.宾 仙 馆 20.李 园 21.孙 园 22.王 园 23.负 郭 园 24.黎 园 25.朱 园 26.承 云 草 堂 27.避 尘 园 28.王 园
的则分布在城外东郊, 编号 30—32 的系城外西郊 笔者据“道光志”详加排比,列为表 2 如下:
园林名称
1.集 玉 园 2.闲 园 3.大 隐 园 4.拙 园 5.芜 园 6.宾 旸 园 7.西 园 8.王 园 9.适 园 10.周 园 11.元 隐 园 12.因 园 13.竹 园 14.潘 园
地理坐落
期增至 56 处之多,清末民初衰减至 10 余处。 以园林发展最为繁盛的清代中期为例,济宁大多数园林占据了优越的地
理区位,布局形式为点状布局,同时在局部区域存在一定的集聚趋势,呈现出局部组群式分布的特色。 明清至民国时
期的济宁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对城市发展有明显的景观意义和生态意义,对今天济宁的城市生态规划亦有借鉴价值。
关键词:明清民国;济宁;园林绿地;点状布局
中 图 分 类 号 :K928.7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671-9123 (2009)04-0034-04
基 金 项 目 :山 西 大 学 博 士 科 研 基 金 资 助 项 目 (0809017)
收 稿 日 期 :2009-10-12
西邻东城墙 林家桥北 五里营 后班村 邻避尘园 城西二里 社稷坛北 径对西门 状元墓下 状元墓西 太和桥东
太和桥泉沟 未载
城八里
43.黄 园 44.臧 园 45.凤 渚 别 业 46.也 园 47.意 园 48.嘉 树 堂 49.北 潘 园 50.荩 园 51.朱 园 52.宋 张 氏 亭 园 53.杨 翰 林 宅 54.百 岁 里 55.徐 中 丞 旧 宅
表 1 明代济宁城市园林绿地数量及分布一览
园林名称
地理坐落
园林名称
地理坐落
园林名称
地理坐落
1.集 玉 园 2.闲 园 3.大 隐 园 4.拙 园 5.芜 园 6.宾 旸 园 7.西 园 8.说 剑 园 9.王 园 10.槐 隐 园 11.因 园
城之艮方 集玉园东 闲园之南 大隐园东 城隍庙后
东门里 泮宫后 州治西北 儒学前 州治之后 州城东南
此本文对此书所涉相关材料亦有所引用。
二、济宁园林绿地的数量与分布
上文业已交代,济宁城市的繁盛与否受制于运 河航道的兴衰状况,因此自明代迄于民国,济宁城 市园林绿地的数量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蜕变轨 迹。 明代漕运十分发达,济宁城市面貌繁盛一时,因 而此一时期的园林数量甚为可观, 据 “民国志”所 言,明代时“园亭第宅凡六十有一”[6]。 笔者据《图书 集成》记载,统计出明代济宁城区园林数量与分布 状况,如下表所示:
34
为“江北小苏州”。 可见以济宁为研究对象具有相当 的典型意义。
实际上,对历史时期城市园林绿地进行探讨已 有先行者为之,如李瑞《北宋东京园林绿地及空间 结 构 》一 文[1],从 园 林 绿 地 的 组 成 和 景 观 特 征 、园 林 的数量和分布、园林绿地的空间结构特征及意义三 个方面对北宋都城东京的园林绿地系统进行了详 尽的探讨,给笔者启发尤大。 截至目前,对济宁城市 园林的论述文章凡有两篇,一为《济宁运河文化》第 四章所载《园林》一节 ,此 [2](P161-169) 节 对 清 末 民 国 时 期 济宁城的著名园林绿地进行了介绍, 涉及园林方 位、建造时间、园林构造等,但由于时段集中于清末 民国以及对园林仅停留在介绍的层面上,缺乏较为 深刻的分析与总结,并不能使人对整个明清民国时 期的园林绿地实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另一篇论文 为 《棋 布 于 运 河 之 滨 的 济 宁 私 家 园 林 》[3],作 者 分 明 代、清代、清末民初三个时段对济宁的某些重要园 林绿地加以探讨,时段与本文完全相同,不过该文 的主旨在于以园林绿地为切入点,以此来反映济宁 城市的兴衰,并不注重园林绿地的空间分布,因此 该文实为历史学范畴的成果。 可见,以城市园林绿 地系统为视角的研究至今尚未出现, 工作亟待展 开,这正是本文的写作旨趣所在。
12.竹 园 13.潘 园 14.文 园 15.宾 仙 馆 16.抱 瓮 园 17.雅 集 园 18.王 园 19.负 郭 园 20.黎 园 21.淇 园 22.承 云 草 堂
因园东北 因园之东 潘园东北 铁塔寺东 颐真宫后
南门西 牛市北 天仙阁东 城北三里 相里铺北 相里铺
23.张 园 24.临 溪 草 堂 25.避 尘 园 26.不 窥 园 27.王 园 28.刘 园 29.仙 园 30.仲 蔚 园 31.于 园 32.白 园 33.竹 圃
园林名称
八里庙 南井集 相里铺 城北红庙 晁家街 浣笔泉南 北门西濠上 北郭外六里 州前街
城北 城东南隅 西湖之南 马场湖之南
资 料 来 源 :[清 ]徐 宗 干 修 ,卢 朝 安 续 修 ,许 翰 纂 :道 光 《济 宁 直 隶 州 志·名 胜·园 亭 》,咸 丰 九 年 刻 本 。
35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不出笔者预料, 在清代运河漕运的繁盛期,济 宁城区的园林绿地数量较之明代有了显著增加,由 33 处增加至 56 处,城内四隅及城郊区域均有增加。 需要指出的是, 少数园林存在名称改变的情况,个 中原因在于园林主人发生了变化。 如位于济宁州治 西北的周园即明代的说剑园,位于州后陈太常宅之 西的元隐园即明代的槐隐园,位于颐真宫后的李园 即明代的抱瓮园,位于南门西的李园即明代之雅集 园,位于浣笔泉附近的董园即明代的不窥园等。
(一)集玉园 这是一处明代即已存在的园林绿地,为曾官陕 西蒲城县令的济宁籍士绅刘兆奎的别墅。 园林中部 为“事友堂”,太常陈伯友所书。 后部有楼阁可资凭 眺。 有虬松一株,枝干四面铺陈,俨如张盖;稍东有 腊梅一株,枝叶盘曲于地,花朵怒放可如钱;墙外有 楷树一株,“径围数尺,高拂云际,此种惟孔林有之, 海内不多见也”[7]。 亦有中国古典园林常常具备的叠 石景观,“堂前一石,层峦叠嶂,奇秀玲珑”[7]。 此园给 人总体的印象为:园不甚大,但清新别致,自然景观 与人造景观达到了较好的匹配。 (二)西园 西园为明代济宁诸多园林中较为闻名的一处。 首先,它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占尽了地利,史载其 “北负城,西襟堞,前抱儒学”[7]。 其次,它的占地面积 较大 。 与 诸 多 园 林 如 说 剑 园 “广 不 逾 亩 ”[7]、宾 仙 馆 “地 仅 弹 丸 ”[7]不 同 ,西 园 占 地 有 五 十 亩 之 多 , 仅 次 于 占地一百亩的黎园。 其三,虽为私家园林,但它同时 又是当地士绅聚会的场所,一定程度上具备了公共 园林的特征。 如关于该园的史料记载,郭汝之孙“重 熙、重杰两文学辟讲堂、建号舍,多士课习其中…… 士 以 得 与 为 荣 ,因 扁 其 堂 曰 龙 门 大 社 ”[7], 即 郭 重 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