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漠化的形成机制与防治对策

合集下载

石质荒漠化成因治理措施

石质荒漠化成因治理措施

石质荒漠化成因治理措施引言石质荒漠化是指石质地表覆盖层明显增加、土壤贫瘠、植被稀疏的一种荒漠化类型。

它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并给人类社会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影响。

石质荒漠化的成因复杂多样,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石质荒漠化的成因及相关治理措施,以期提供参考和借鉴。

石质荒漠化成因自然因素石质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质和地貌等因素的影响。

1.气候因素:气候是石质荒漠化形成的主导因素之一。

长期缺水、干旱和高温等恶劣气候条件导致水分蒸发过快,土壤湿度降低,造成植被缺乏水分供应,进而加剧石质荒漠化的发展。

2.地质因素:地质条件的不利性也是石质荒漠化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例如,地层中矿物质含量丰富、无机盐含量高、土壤贫瘠等因素,都会加速石质荒漠化的进程。

3.地貌因素:地貌是石质荒漠化形成的重要驱动力。

陡峭的山地、大面积的平原、悬崖峭壁等地貌特征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进而促使石质荒漠化的形成。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也是导致石质荒漠化加剧的重要因素之一。

1.过度放牧:过度放牧是石质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量的牲畜会过度利用植被,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土壤暴露,进而引发石质荒漠化问题。

2.过度开垦和滥伐森林:过度开垦和滥伐森林会导致土壤的水分损失和水土流失,使石质荒漠化问题加剧。

3.错误的耕作方式:水土流失是造成石质荒漠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错误的耕作方式,如过度耕作和不合理的灌溉等,会加速水土流失,导致石质荒漠化的发生。

石质荒漠化治理措施为了治理石质荒漠化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和土地治理等方面。

生态保护生态保护是石质荒漠化治理的基础。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和生态恢复区等措施,保护和恢复植被覆盖,减少人为破坏,防止石质荒漠化问题的进一步加剧。

水资源管理水资源管理是解决石质荒漠化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

包括水源保护、水土保持和合理利用水资源等措施。

通过加强水资源的管理和利用,确保土壤的湿度,减少石质荒漠化的进程。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石漠化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土地表层的砂土和砾石暴露在地表,形成裸露的岩石和砂漠景观,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

石漠化不仅影响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也对周边地区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解决石漠化问题,需要进行全面的综合治理,并制定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目前,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和建议主要包括土地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工程、生态移民和经济多元化等方面。

以下将对这些对策和建议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土地植被恢复是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重要对策之一。

由于石漠化地区土地裸露程度高,植被覆盖度低,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和风沙侵袭,导致土地贫瘠,生产力下降。

通过植树造林、草原恢复、荒漠植被修复等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土地的植被覆盖度,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地环境。

植被恢复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生产和生活资源。

生态移民也是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重要对策之一。

由于石漠化地区土地环境恶劣,生态脆弱,农业生产水平低,生活条件艰苦,给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诸多困难。

通过生态移民政策,可以将部分石漠化地区的居民迁往生态条件良好的地区,减轻石漠化地区的人口压力,降低土地生态环境承载压力,有利于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

经济多元化也是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重要对策之一。

在石漠化地区,由于土地生产力低,资源匮乏,农业生产困难,当地居民的经济来源单一,生活水平低下。

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业、种植特色农作物、养殖特色动植物、开发矿产资源等方式,可以为石漠化地区的居民提供更多的经济来源,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减少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有利于石漠化地区的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生产能力提升。

石漠化综合治理需要采取多种有效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土地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工程、生态移民和经济多元化等方面,全面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可持续利用性,促进土地的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为石漠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背景 演化与治理

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背景 演化与治理

四、未来可能的治理模式
1、基于自然的治理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利用自然的力量来减缓石漠化进程, 如封山育林、植被恢复等。同时,也注重发挥乡土植物的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 自我修复。
2、综合工程治理模式:通过大型工程来改善水土条件、提高土地生产力。 如修建梯田、实施灌溉系统等措施。此外,也可以利用化学、物理等方法来改良 土壤,提高土地的保水保肥能力。
喀斯特石漠化的防治研究
针对喀斯特石漠化的防治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和实践案例。以下是一些 主要的防治措施:
1、水利灌溉
在喀斯特石漠化防治中,水利灌溉是一种重要的措施。通过修建水利设施, 如水库、水渠等,可以有效地将水源引入到农田和植被覆盖区,提高土壤的含水 量,防止土壤侵蚀和干化。
2、施肥和改良土壤
喀斯特石漠化形成的环境背景
喀斯特石漠化现象主要发生在喀斯特地貌分布区,该区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环 境条件。首先,气候湿润,年降雨量较高,且主要集中在夏季。其次,地形崎岖, 地貌形态多样,存在大量的峰林、峰丛、溶洞等喀斯特景观。此外,喀斯特地区 的土壤通常较薄,而且存在钙质淋溶现象,这使得土壤对水分的保持能力较差。
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背景 演化与 治理
01 一、形成背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目录
02 二、演化过程
03 三、治理方法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然而,在这种地形中却存在着一种严重 的生态问题——喀斯特石漠化。本次演示将详细探讨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背景、 演化过程以及治理方法,以引起人们对这一生态问题的。
结论
喀斯特石漠化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它不仅会破坏生态环境,还会影响人 类的生产生活。本次演示详细介绍了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过程及防治研究,表明 喀斯特石漠化的发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 等。

石漠化的形成机制与防治对策

石漠化的形成机制与防治对策

石漠化的形成机制与防治对策石漠化是指由于多种自然与人为因素引起的土地严重退化,使其防风、固沙、保水能力等都大大降低,从而导致植被极度稀少或缺乏、土层贫瘠、水资源极其匮乏,最终形成一种覆盖大量石块的不毛之地。

石漠化是全球进程中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尤以中国地区最为严重,特别在亚洲,占全球60%的沙漠都存在石漠化现象。

石漠化的形成机制:1.天然因素天然因素主要包括地貌、气候等因素。

中国的山地地区,地势多为陡峭,土层薄,不利于植物生长。

加上中国部分地区的气候干旱、多风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植被极度稀少或缺乏,地表裸露,进而形成石漠化。

2.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主要包括过度开垦土地,养殖、放牧、矿山开采、森林砍伐等活动。

过度的开垦土地超过了土地耐受能力,极大地破坏了植被和土壤。

过度的放牧、养殖活动导致土地过度负荷,进而形成石漠化。

矿山开采、森林砍伐等活动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地势变化,进而形成石漠化。

防治对策:1.加强生态修复针对已经形成的石漠化,在生态修复方面要注重合理植被布局,逐渐恢复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从而促进土地的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

2.控制过度开垦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防止过度开垦,从根本上避免了无序的土地开发和利用。

针对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可以进行法规或政策的制定,规范土地使用的行为方式。

3.合理开展畜牧业合理的畜牧业可以为农民提供生计,但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能超过土地的承载力,杜绝过度放牧,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进一步的影响,从而减缓石漠化现象。

4.推广科学技术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开发新的治理技术和新型材料,利用无机胶、羟基磷灰石等材料来修复退化土地,推广本地矿渣等无机资源用于土地改良,进而达到石漠化防治的效果。

综上所述,石漠化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主要涉及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

为了减缓石漠化现象的发展,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如生态修复、畜牧业发展、科学技术推广等,保障自然生态的平衡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石漠化是指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退化、荒漠扩张的现象。

在中国,石漠化严重危害着土地资源,给农作物种植和畜牧业带来了很大困扰。

为了综合治理石漠化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建议。

一、政策规划政府应加大对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资金投入,制定更为完善的政策措施以规范和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石漠化治理工作。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对非法砍伐、过度放牧和滥用农药等行为严格追究责任。

二、植被恢复植被是抵御石漠化的第一道屏障,我们应当大力推动植被的恢复与保护。

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草原恢复等方式来增加植被覆盖率,减缓土地侵蚀的速度,提高土地的保持力和持续利用能力。

三、水土保持工程加大水土保持工程的力度,修建大型的防护林、护坡、拦沙坝等设施,提高土地的稳定性和保持功能。

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保证植被的生长和土壤的保持,减少水土流失。

四、农业生产方式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实现由单一的粮食生产向多元化、高效的农业生产转型。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秸秆还田、有机肥料等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滥用。

五、经济激励措施对于积极参与石漠化综合治理的个人和单位,应给予一定的经济激励措施。

对于植树造林、草原恢复和土地保护等项目,可以给予一定的补贴和奖励,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六、科学技术支持加大科研力度,开展更多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和示范工程。

利用遥感技术、GIS技术等手段对石漠化的分布和演变规律进行监测和分析,为综合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七、宣传教育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石漠化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引导公众关注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重要性,树立绿色生态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良好氛围。

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农民等多方共同参与,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综合治理,才能减缓石漠化问题的恶化,保护土地资源,建设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

土地石漠化的原因以及措施

土地石漠化的原因以及措施

土地石漠化的原因以及措施
一、土地石漠化的原因
1.人为活动
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是土地荒漠化的直接原因干旱土地的过度放牧、粗放经营、盲目垦荒、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过度砍伐森林、不合理开矿等是人类活动加速荒漠化扩展的主要表现。

乱挖中药材、毁林等更是直接形成土地荒漠化的人为活动。

另外,不合理灌溉方式也造成了耕地次生盐渍化。

2.地理环境因素和气候因素
干旱、半干旱及亚湿润干旱地区深居大陆腹地,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蒸发量最大、最为干旱脆弱的环境地带。

当气候变干时,荒漠化就发展,气候变湿润时,荒漠化就逆转。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沙尘暴,更加剧了这些地区的荒漠化过程。

二、土地石漠化的治理措施
1、半干旱地区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调整不利于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地安排农业、林业、牧业的比重;
②封育沙漠化的弃耕地和退化草场,使植被恢复;
③采取分区轮作或轮收,限制载畜量;
④采用植物固沙为主、工程措施固沙为辅的固沙方法。

2、干旱地区的防治措施主要有:
①以内陆河流流域作为生态单元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分配上中下
游用水比例;
②以绿洲为中心,建立绿洲外围封沙育草带、绿洲边缘乔木灌木结合的防沙林带与绿洲内部的窄林带、小网格的护田林网相结合的防护林系;
③对绿洲边缘的流动沙丘,采取在沙丘表面设置沙障与障内栽植固沙植物相结合的防护体系;
④在防治沙害基础上,采取改良土壤等措施。

石漠化的形成机制与防治对策

石漠化的形成机制与防治对策

石漠化的形成机制与防治对策杜红松(黑龙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哈尔滨市150000)摘要:石漠化(Stony Desertification)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如今石漠化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生态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自然生活和生产劳动,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自然生态的发展变迁以及人类对自然的过多要求而造成的自然生态更新减弱。

石漠化的危害主要表现在随之伴随发生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一系列自然灾害从而造成了大量土地资源消退以及生态的退化。

如今的主要预防治理措施包括生态、农业、工程等措施。

1.石漠化的形成机制1.1主要因素1.1.1自然因素是石漠化形成的基础条件。

岩溶地区丰富的碳酸盐岩具有易淋溶、成土慢的特点,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

山高坡陡,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而集中,为石漠化的形成提供了侵蚀动力和溶蚀条件。

1.1.2人为因素是石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主要表现为:(一)过度樵采。

岩溶地区经济欠发达,农村能源种类少,群众生活能源主要靠薪柴,特别是在一些缺煤少电、能源种类单一的地区,樵采是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

据调查,监测区的能源结构中,36%的县薪柴比重大于50%。

(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

岩溶地区山多平地少,农业生产大多沿用传统的刀耕火种,陡坡耕种,广种薄收的方式。

由于缺乏必要的水保措施和科学的耕种方式,充沛而集中的降水使得土壤易被冲蚀,导致土地石漠化,据调查,监测区现有耕地中15度以上的坡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20%。

(三)过度开垦。

岩溶地区耕地少,为保证足够的耕地,解决温饱问题,当地群众往往通过毁林毁草开垦来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这些新开垦地,由于缺乏水保措施,土壤流失严重,最后导致植被消失,土被冲走,石头露出。

(四)乱砍滥伐、乱放牧。

石漠化原因和治理措施

石漠化原因和治理措施

石漠化原因和治理措施
石漠化是指土地表面的石头过度增多,土壤贫瘠,植被缺乏的现象。

它是一种严重的生态问题,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石漠化的原因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过度的开采和砍伐。

人类的大规模开采和砍伐林木会导致大片土地暴露在外,无法保持植被覆盖,从而使土地不断失去水分,最终形成石头。

2. 天然因素。

例如,气候干燥、高温、缺水等天然因素可能会导致植被退化和土地固化。

3. 过度放牧。

长期破坏草原植被,导致土地贫瘠和缺乏保水能力,同时畜牧业排放的有害气体进一步恶化了环境。

治理石漠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补植植被。

植被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基础,补植植被可以有效增强土地的保水能力,从而遏制石漠化的扩散。

2. 建立水土保持工程。

修筑梯田、排水沟、堤坝等水土保持设施,以助于土地保持水分,从而避免石漠化的扩散。

3. 控制放牧量和进行综合利用。

严格控制放牧量和改良畜牧业模式,通过与农业、林业、渔业的综合利用,达到平衡可持续发展。

总之,治理石漠化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

只有不断探索科学的治理方法,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才能有效遏制石漠化的扩散,维护自然生态平衡,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漠化的形成机制与防治对策
杜红松
(黑龙江大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院哈尔滨市150000)摘要:石漠化(Stony Desertification)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

如今石漠化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生态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自然生活和生产劳动,它的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自然生态的发展变迁以及人类对自然的过多要求而造成的自然生态更新减弱。

石漠化的危害主要表现在随之伴随发生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一系列自然灾害从而造成了大量土地资源消退以及生态的退化。

如今的主要预防治理措施包括生态、农业、工程等措施。

1.石漠化的形成机制
1.1主要因素
1.1.1自然因素是石漠化形成的基础条件。

岩溶地区丰富的碳酸盐岩具有易淋溶、成土慢的特点,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

山高坡陡,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而集中,为石漠化的形成提供了侵蚀动力和溶蚀条件。

1.1.2人为因素是石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

主要表现为:
(一)过度樵采。

岩溶地区经济欠发达,农村能源种类少,群众生活能源主要靠薪柴,特别是在一些缺煤少电、能源种类单一的地区,樵采是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

据调查,监测区的能源结构中,36%的县薪柴比重大于50%。

(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

岩溶地区山多平地少,农业生产大多沿用传统的刀耕火种,陡坡耕种,广种薄收的方式。

由于缺乏必要的水保措施和科学的耕种方式,充沛而集中的降水使得土壤易被冲蚀,导致土地石漠化,据调查,监测区现有耕地中15度以上的坡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20%。

(三)过度开垦。

岩溶地区耕地少,为保证足够的耕地,解决温饱问题,当地群众往往通过毁林毁草开垦来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这些新开垦地,由于缺乏水保措施,土壤流失严重,最后导致植被消失,土被冲走,石头露出。

(四)乱砍滥伐、乱放牧。

建国以来,西南岩溶地区先后出现几次大规模砍伐森林资源,导致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如大炼钢铁时期大规模的砍伐活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间推行的“以粮为纲”的政策等,使森林资源受到严重破坏。

由于地表失去保护,加速了石漠化发展。

岩溶地区散养牲畜,不仅毁坏林草植被,且造成土壤易被冲蚀。

据测算,一头山羊在一年内可以将10亩3-5年生的植被吃光。

1.2成因机理
1.2.1碳酸盐岩系的抗风蚀能力强,成土过程缓慢
这是西南岩溶山区土层浅薄、易出现石漠化的客观背景条件和基本原因。

1.2.2山多坡陡的地表结构不利于水土资源的保存
西南岩溶山区地表崎岖破碎,山多坡陡,以贵州为例:全省山地面积占87% 。

丘陵占10% ,而平川、坝地仅占3 %;全省地表平均坡度达17.78度。

其中,大于25度的陡坡地占全省总面积的34.5%。

大于15度的占34.9% ,两者合计占69.4% 。

山多坡陡的地表结构加剧了斜坡体上水、土、肥的流失,某些人类活动扰动的激发下,使大片岩溶山地变成石漠化
1.2.3岩溶山区特殊的土体剖面结构加剧了斜坡上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岩溶山区土壤剖面中通常缺乏C层(过渡层),在基质碳酸盐母岩和上层土壤之间,存在着软硬明显不同的界面,使岩土之间的粘着力与亲和力大为降低,一遇降雨激发便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1.2.4降水的影响。

西南岩溶山区年均降雨量多在900~1300 mm,暴雨集中在春季(约占40% )和夏季(占55%以上)。

春季和初夏季的暴雨正是大面积坡耕地的中耕播种季节,农作物(玉米、油菜、绿肥等)正处于幼苗阶段,疏松的坡土得不到很好的覆盖,故春季和初夏季暴雨加剧了石漠化的发展。

2.石漠化在中国的分布特征
石漠化主要发生地包括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重庆、四川八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60个县(市、区)等极易形成岩溶喀斯特地貌的红壤地区,总面积107.14万平方公里,内岩溶面积为45.10万平方公里。

3. 石漠化的危害
3.1土地石化,耕地破坏
石漠化造成大量的土地石化,土地丧失肥力,不能再继续耕作、种植,这样大量的耕地遭到破坏,最终造成我国耕地资源的紧缺,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影响国家的长治久安。

3.2水资源的枯竭
石漠化地区植被稀疏,不能较好的涵养水源,造成严重的人畜饮水困难,在这种严重缺水的情况下,人们会继续加快开采地下水。

一方面,造成地下水短缺,引发地表下沉;另一方面,造成地表水分减少,加快石漠化的进程。

3.3旱涝灾害频发,土地生产力下降
在石漠化地区,植被稀少,降水较多的季节。

一方面,对气候的调节作用比较弱,使得降水十分的不均匀,因而引发旱涝灾害;另一方面直接造成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剧了石漠。

同时,雨水带走了大量的营养元素,使得土地生产力下降。

3.4石漠化与贫困恶性循环
石漠化致使一个地区土地石化,耕地破坏,耕地生产力下降,粮食减产,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一旦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基本的生活水平得不到保证,人们就会毁林开荒,企图生产更多的粮食,这样又可能引发二次石漠化。

一旦石漠化加剧,人们就会继续毁林开荒,希望多生产一些粮食,结果却适得其反。

这样他们就陷入了由石漠化引发贫困,再由贫困引发石漠化,再由石漠化到贫困的恶性循环的怪圈之中。

3.5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降低
一个地方的石漠化过于严重,一方面,会造成该地区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态失衡,人民生活贫困,接待游客的能力降低,另一方面,石漠化会导致该地区旅游价值的可观性降低,保存期减短。

除上述的五方面危害以外,石漠化还会导致:自然灾害频发,地质结构不稳定,泥石流频发等。

4. 石漠化的治理
4.1治理原则
4.1.1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
石漠化治理应遵循水土保持的原则,因地制宜;要坚持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以提高水土资源永续利用率为目的,把石漠化治理与退耕还林、防护林种植、水土保持、人畜饮水、扶贫开发等生态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综合防治。

防治石漠化的对策,首先要立足保护好岩溶地貌地区尚未发生石漠化的地方,防止其发生石漠化,预防潜在石漠化的继续恶化演变;对于已发生石漠化的地区要实行综合治理,使其逐步向良性发展,重点应放在轻度和中度的石漠化上。

4.1.2以经济发展与资源保护为重心。

石漠化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比较络后,但不能以为的为了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了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应该合理的调节产业结构,利用地理优势发展适合于本地区第三产业,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分配好土地利用类型,减少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

走适合于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4.2技术措施
技术措施主要是指: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禁啃禁伐制度、合理利用水源、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建立采石场。

4.2.1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一方面,可以提高绿化面积,阻止石漠化的进一步扩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农民创收,例如,在石漠化严重的地区栽上花椒树 ,采用“以木克石”的方法,治理石漠化,农民既增加了收入,也治理了石漠化。

植树造林应该选择合适的树种来栽种,这样既可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也可以有效的达到治理石漠化的目的。

4.2.2退耕还林还草
造成石漠化的原因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也正是由于人们破坏林地草地才造成了石漠化,也只有退耕还林还草才能有效的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减少石漠化发生的可能性。

4.2.3 禁啃禁伐制度
地表植被是遏制石漠化的重要工具,只有保持地表的植被才能有效的减少石漠化的发生,实行禁啃禁伐制度是阻止石漠化再次或继续发生的根本性制度。

4.2.4合理利用水源
合理利用水源,保持地表地下水分,才能有效供给地表植被,有地表植被的存在才能有效遏止石漠化的发展,同时,有了地表植被才能较好的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石漠化。

因此,合理的利用水源是治理石漠化的重要措施。

4.2.5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
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保证农民的基本生活用地,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农民的生产生活,这样农民才不会去毁林开荒,才不会造成水土流失,造成次生石漠化。

同时应该在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外的地方实行严格的禁止毁林开荒制度,一方面可以保持地表植被,从根本上来说,这也是遏制石漠化的具体措施,而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农民把更多的时间集中在农田的生产上,做到真正的精耕细作。

4.2.5 采石场的建立
在石漠化发生极其严重已无法在进行生产耕作的小山区,可以在不影响周围生态环境以及人民生活的条件下,将废弃的小山区用作采石场,待夷平后在进行土壤覆盖、植被恢复的等措施,这样可以节约用地并使其恢复生产力。

但在开采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该小山周围生态保护,做好水土保持、环境保护措施,避免二次污染、二次灾害的发生。

参考文献:水土保持学(第二版).王礼先等.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中国石漠化公报.2012
贵州省安顺市石漠化监测与防治.20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