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石漠化的成因及治理技术措施
浅谈西南地区石漠化现状及其成因与防治

浅谈西南地区石漠化现状及其成因与防治摘要:石漠化是生态环境恶化的顶级形态。
我国西南地区石漠化总面积已达12.96万平方公里,潜在石漠化面积123.34万平方公里。
石漠化的产生既有自然原因,如强烈的岩溶化过程;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因素;植被生长环境,又有人为原因,过度樵采;不和理的耕作方式;过度开垦;乱砍滥伐;乱放牧等。
主要防治措施有:(1)提高认识,加强调研。
(2)加强领导,强化责任。
(3)科学论证,深入分析。
(4)制定规划,开展专项治理。
(5)强化科技,提高治理成效。
(6)石漠化治理和群众利益相结合,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7)完善监测体系,实施动态监测。
关键词:岩溶区;石漠化;岩溶化;综合治理0引言我国西南岩溶区的石漠化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与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一起,被称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三大环境灾害,它作为一种特殊的脆弱环境已经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朱镕基总理在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作“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提出“推进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进一步明确提出:“推进黔桂滇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
“把石漠化治理提到了国家目标的高度”。
在新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更是将石漠化地区的“保护优先,适度开发”作为西南地区的工作方针,推进石漠化地区的综合整治工程。
然而,对石漠化的确切含义、特点和成因都还缺乏比较深入的研究,石漠化形成究竟是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石漠化究竟有那些危害?至今人们认识还不十分清楚,这对于石漠化的综合治理非常不利,本文拟以对石漠化的定义、分布及其成因、危害、治理措施入手进行初步的探讨,已加大人们对石漠化的认识,指导石漠化的综合治理。
1石漠化的概念石漠化[1](Rockydesertification)即石质荒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导致土壤严重流失,基岩大面积裸露或砾石堆积的土地退化现象,也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或称“石化”、“石山化”、“岩漠化”。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石漠化是近年来我国面临的一个严重环境问题,给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石漠化治理中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下面给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1. 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是治理石漠化的根本措施,可提高土地的水土保持能力,改善生态环境。
尤其要注重引进适宜的树种,并注重营造树木生长的适宜环境,以保证植树造林能够成活并继续生长。
2. 坚持水土保持。
采取降水保持、护坡固土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遏制石漠化的增长。
同时,在项目实施中,要对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进行评估,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防止人为破坏和污染。
3. 加强人工改良。
采取加减肥、耕作、播种等措施,增加石漠化地区的土壤肥力和水分,提高植物抗旱能力,有利于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
4. 推广科学技术。
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如利用氢氧钙水泥固土、采用流速控制网等,对石漠化区域实施科学治理,提高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5. 开展科普宣传。
加强对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宣传和教育,不断增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让人们自觉地参与到石漠化治理中来,共同促进石漠化综合治理事业的发展。
总之,治理石漠化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植树造林、水土保持、人工改良、科技推广、科普宣传等多种手段,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注重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让我们到更加美好的未来。
永顺岩溶区石漠化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永顺岩溶区石漠化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永顺岩溶区石漠化的成因及治理对策
为了科学制定永顺岩溶区石漠化工程综合治理方案,在对永顺县石漠化调查的基础上,对永顺岩溶区石漠化的成因与发育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表土层的大量流失、植被覆盖率低、特殊地貌及陡坡、持续降雨、暴雨和不合理的开发种植是导致石漠化的重要因素,提出了以小流域为单元,以坡改梯、坡面水系和沟道治理等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为重点,采取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生态措施相结合的对策为永顺岩溶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策略.
作者:彭英钦张金贵童方平杨红作者单位:彭英钦,张金贵(永顺县林业局,湖南,吉首,416700)
童方平,杨红(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湖南,长沙,410004)
刊名:湖南林业科技英文刊名: HUNAN FORESTRY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2009 36(3) 分类号: S15 关键词:岩溶区石漠化成因发育特征综合治理永顺县。
石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石漠化的危害及治理措施1、成因:形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严重,人地矛盾成为了治理石漠化最大的一个难题。
统计分析显示,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中,过度樵采形成的占31.4%,不合理耕作形成的占21.2%,开垦形成的占15.1%,乱砍滥伐形成的占13.4%,过度放牧形成的占8.2%。
另外,乱开矿和无序工程建设等也加剧了石漠化的扩展,占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面积的10.7%。
2、治理措施石漠化治理应遵循水土保持的原则,因地制宜;要坚持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核心,以提高水土资源的永续利用率为目的,把石漠化治理与退耕还林、防护林种植、水土保持、人畜饮水、扶贫开发等生态工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加以综合防治。
防治石漠化的对策,首先要立足保护好岩溶地貌地区尚未发生石漠化的地方,防止其发生石漠化,预防潜在石漠化的继续恶化演变;对于已发生石漠化的地区要实行综合治理,使其逐步向良性发展,重点应放在轻度和中度的石漠化上。
扩展资料:分布特征:一、分布相对比较集中。
以我国为例,以云贵高原为中心的81个县,国土面积仅占监测区的27.1%,而石漠化面积却占石漠化总面积的53.4%。
二、主要发生于坡度较大的坡面上。
发生在16度以上坡面上的石漠化面积达1100万公顷,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84.9%。
三、程度以轻度、中度为主。
轻度、中度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总面积的73.2%。
四、石漠化发生率与贫困状况密切相关。
监测区的平均石漠化发生率为28.7%,而县财政收入低于2000万元的18个县,石漠化发生率为40.7%,高出监测区平均值12个百分点;在农民年均纯收入低于800元的5个县,石漠化发生率高达52.8%,比监测区平均值高出24.1%。
石漠化治理及造林技术措施

石漠化治理及造林技术措施石漠化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气候因素和人类活动等原因,使得土地表面裸露、破碎并且缺乏植被覆盖的现象。
石漠化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给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石漠化治理及造林技术措施的研究和实施至关重要。
一、石漠化治理技术措施1. 土壤保持措施土壤保持是石漠化治理的首要任务。
通过防风固沙、保水保肥和改良土壤等手段,来减缓和阻止土壤侵蚀,保护土壤质量。
防风固沙措施可以通过植物提供的阻力来减少风蚀,例如在易风化土壤上种植柽柳、胡杨等植物。
保水保肥措施可以通过施用有机肥料、保持土壤湿润等方式来提高土壤水分和养分的保持能力。
改良土壤措施包括添加石灰、石膏等物质来调整土壤的酸碱度和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2. 水资源利用措施水是生态系统恢复和发展的基础。
在石漠化治理中,合理利用和管理水资源非常重要。
可以通过筑坝拦河、修建水库等手段来调节和蓄存水资源,减少水的流失和浪费。
此外,还可以采用雨水收集系统、雨水渗漏井等水资源利用技术来充分利用降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3. 植被恢复措施植被恢复是石漠化治理的核心举措。
通过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树种进行植被恢复,可以改变地表裸露情况,提高土壤质量,并且促进水分入渗和循环。
常用的植被恢复措施包括人工造林、草场建设等。
在选择树种时,要考虑其对风沙固定、抗旱性和抗盐碱能力等因素。
同时,合理进行林带布局,进行退化林木的更新,以保证植被的健康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
二、造林技术措施1. 林木选择在石漠化治理中,选择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的树种非常重要。
常见的适合石漠化地区的树种有沙柳、柽柳和胡杨等。
这些树种具有较强的抗旱、抗盐碱和抗风沙能力,是石漠化治理中首选的造林树种。
2. 植树造林技术在石漠化地区的植树造林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技术措施来提高造林效果。
首先,要进行石头清除和地表整平,为树木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其次,进行合理的栽培和病虫害防治,确保树木的健康生长。
石漠化治理的对策及造林技术措施

石漠化治理的对策及造林技术措施摘要: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石漠化现象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已经引起社会的普遍关注;石漠化地区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难点区域,因此,党中央国务院把“推进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建设项目。
本文就石漠化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最后针对石漠化的地质特性运用植树造林技术,以期能够改善。
关键词: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对策;造林技术引言喀斯特石漠化是“石质荒漠化土地”的简称,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喀斯特极其发育的自然环境下,受自然和人为活动的干扰,造成植被严重破坏和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土壤生产力急剧下降,地表呈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近几年来,虽然我国经济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在我国的一些石山区域,石漠化问题十分突出,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一、石漠化的概念事实上,石漠化简称就是石质荒漠化土地,在亚热带湿润地区石漠化即指的是喀斯特极其发育的一种自然环境下,植被和土壤由于人为活动的干扰,受到严重的侵蚀与破坏,致使基岩大面积出现的裸露,地表出现一种的土地退化现象类似荒漠化景观。
石漠化并不是单纯的一种自然现象,而是在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由此可见,石漠化是政治、自然、文化、生物、经济等各种相互作用的复杂因素而形成的结果。
致使地区出现石漠化有很多原因,但是石山岩溶地区主要的原因是自身恶劣的自然条件,然后便是人类大范围活动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不成比例。
二、土地石漠化的原因石漠化的原因很多,有当地地质、气候的因素,也有人为破坏的因素,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气候条件不利于水土保持石漠化地区一般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冬季低温干燥,春季略暖旱频,夏季闷热多雨,秋季昼夜温差大;雨季热量丰富,降水量充沛,经常导致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非常严重。
旱季缺雨促进了山石的风化,也加速了石漠化的进程。
农田石漠化的防治与修复

农田石漠化的防治与修复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生产的发展,农田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其中之一就是农田石漠化问题。
农田石漠化指的是农田土壤表面被砾石覆盖,无法正常耕种的情况。
本文将重点探讨农田石漠化的防治与修复。
一、农田石漠化的原因农田石漠化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水土流失:过度的水土流失导致土壤表层被冲刷走,暴露出石块。
2.过度开垦:过度开垦农田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易于发生石漠化。
3.不合理的农业种植方式:过度依赖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易于产生石漠化。
4.自然因素: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也会影响农田石漠化的发生。
二、农田石漠化的危害农田石漠化对农田生产和农民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农田减产:土壤表层被石块覆盖,导致作物无法正常生长,农田产量下降。
2.土壤质量下降:石块的存在使土壤质地变差,水分滞留能力下降,导致土壤的肥力减弱。
3.水资源浪费:石块的存在导致水分无法充分渗透,只能形成积水,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
4.环境破坏:农田石漠化区域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影响生态平衡。
三、农田石漠化的防治措施为了有效防治和修复农田石漠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理的耕种方式:注意合理的轮作轮休,减少耕地运作对土壤的破坏。
2.植被恢复:通过合理的植被种植,可以增加土壤覆盖,减少水和风的冲刷。
3.水土保持工程:修建梯田、地头地脚、植被带等水土保持工程,减少水土流失,保护耕地质量。
4.科学施肥: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菌肥等科学施肥方法,提高土壤肥力和抗风蚀能力。
5.合理水资源利用:科学灌溉,合理利用水源,减少农田水资源的浪费。
四、农田石漠化的修复除了采取上述的防治措施外,农田石漠化的修复也是至关重要的。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土壤改良:通过施加有机肥料和矿物质肥料等,改善土壤质地,提高土壤肥力。
2.石块清除:对农田石漠化地区的石块进行清除,恢复土壤表面的平整度。
石漠化的治理措施

石漠化的治理措施
石漠化是由于地球气候变化和不良人类活动而造成的石质地表覆盖物稀疏及其生物生产力丧失的过程。
为了防止石漠化,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植树造林。
通过多年的实践,这是治理石漠化最有效的方法。
植树造林可以增加土壤保水能力,保护土壤,维护周边环境的平衡。
2.防风治沙措施。
治沙措施包括绿化荒漠、固沙造地、防风保护林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防止风沙侵蚀和石漠化的加剧。
3.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包括建设防火林带、修建沟渠、建立小型水库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保持水土和植被,从而减缓石漠化的过程。
4.生态灌溉。
通过科学的灌溉方式,保证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最大限度地减轻土地荒漠化的风险。
总之,治理石漠化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
通过上述措施,我们可以防止石漠化的进一步发展,保护我们美丽的地球家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议石漠化的成因及治理技术措施
摘要:土地石漠化是面临的最大生态问题,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恶劣,水土流失严重,群众生活困难,已经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探索治理模式,总结治理经验。
因我国石漠化研究时间较短,防治技术目前仍处于探索、完善阶段。
笔者针对试点阶段综合治理的思路与技术进行探讨。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措施;方法;探讨
前言
石漠化是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侵蚀程度严重、基岩大面积裸露、土地退化的表现形式。
石漠化是岩溶地区的首要生态问题,严重制约着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1 石漠化概况及成因
石漠化土地林草植被盖度低,生态功能退化,导致水土流失,水资源调蓄能力减弱,泥沙淤积江河湖库,影响整个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发展,是我国西南地区当前的首要生态问题,也是西部地区面临的沙化、水土流失、石漠化三大生态问题之一,是制约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导致“三农”问题突出和地区贫困的根源。
而且岩溶地区处于长江、珠江两大水系的源头和中上游,生态区位极其重要。
加快石漠化治理步伐,尽快遏制和扭转石漠化扩展态势,改善生态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也是西部大开发中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
石漠化的形成是自然环境与人为干扰共同作用的结果,脆弱的生态环境是石漠化形成的前提和基础,人为干扰是必要条件,土地石漠化成因复杂,因素众多,人类影响因素越来越成为石漠化发生的主导因素。
人口过快增长是石漠化形成的直接原因,由于人口的增加使得人地矛盾突出土地负荷重,压大力,据调查,喀斯特山区石漠化因人口增加的成因主要模式:人口增加—过度开垦—土地退化—石漠化扩展—经济贫困。
破坏植被对土地掠夺式的经营造成石漠化加剧,乱砍滥伐,滥垦滥耕,铲草皮等经营方式使水土流失严惩造成土地石漠化。
土地资源结构与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首先种植业面积广、比重大,其次农村二三产业不发达,大量农村的劳动力依附在贫脊的土地上,缺乏能替代传统种植业的新型产业支柱。
传统的养殖方式导致石漠化逐步加剧。
过度放牧是加剧土地石漠化又一因素,由于传统的散养牲畜,特别是农户养殖的黑山羊,对喀斯特地形中多年生长的石生灌丛植被危害最大,一旦破坏,植
被恢复难度大,仅存的一点土壤会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流失,造成土地石漠化。
2 综合治理总体思路
石漠化综合防治试点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贯彻落实《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和科学发展观,以科技为先导,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以试点促全面推进的发展思路,整合项目区现有生态工程资金;坚持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防治结合、讲求实效的方针,以石漠化土地的林草植被恢复为核心,辅以工程配套措施的综合治理;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生态产业发展,把石漠化综合治理同生态环境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地方经济发展、群众脱贫致富有机结合;正确处理好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示范与试点的关系,突出以点带面的示范辐射作用,实现岩溶地区小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文明、村容整洁、经济富裕”的新农村,为全面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技术,积累经验,树立典范。
2.1 立体空间治理
山上石漠化土地采取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等措施,增强岩溶地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山脚及平缓地带石漠化实施坡改梯或营造生态经济林、修建生物篱,配套小型水利水保措施,发展林下林草,发展高效农业或林业;农村产业发展以营造林基地建设为基础,结合岩溶地区实际,发展以林药、林果、用材林、原料林、蚕桑、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型产业,培育岩溶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岩溶地区可持续发展。
2.2 工程类别治理
(1)对石漠化土地通过采取植被管护、封山育林育草、人工造林与种草、严重陡坡耕地及石旮旯地有计划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以及低质低效林改造等生物措施,加强林草植被的保护、恢复与建设,提高石漠化地区林草植被覆盖度,增强岩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同时,强化生态修复与生态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在坡度平缓的石漠化地带发展经果林、中药材林、原料林、用材林等生态型经济林,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结合国家土地治理工程,把以石漠化坡耕地或石旮旯地水土综合整治与建设基本农田作为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重点,加大坡改梯、小型水利水保配套工程及生物篱等建设力度,蓄水保土,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水土资源,改善和扭转石漠化区域缺土少水、土地生产力低下、水土流失严重的局面,保障岩溶地区群众的民生问题。
(3)开展人工种草与草地改良,充分利用草地资源以及农作物秸秆资源,加快牛、羊等草食畜牧业的品种改良,调整畜牧业结构,加快草食畜牧业发展,增强岩溶地区群众的造血功能。
(4)结合项目区现有国债沼气池建设项目,以户用沼气池建设为重点,适
度发展小水电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加强农村生活能源建设,减少林草植被破坏。
(5)针对石漠化严重、局部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极其恶劣的地区,在保障移民群众的土地与经济来源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开展生态移民,减轻石漠化土地的生态压力,促进岩溶地区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
(6)加强科技与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岩溶地区群众的文化素质与专业技术水平,引导劳务输出,拓宽岩溶地区群众的就业渠道和生存发展空间;同时扶持、引导石漠化地区发展高效林业与农业、生态旅游、畜牧业加工等生态经济型产业,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培育多元经济增长点,促进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树立石漠化治理的典范,为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全面实施提供成熟的经验与模式。
3 治理技术
石漠化治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各部门、各行业和各级政府与项目区广大群众切身利益,需要实施综合治理,防治技术涉及多方面的建设内容,其治理对象、目的与要求各异。
虽然近年来我国在石漠化防治过程中,广大科研人员对石漠化防治技术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和试验,探索、总结出了各种符合实际、各具特色、效果明显的石漠化防治实用技术,但缺乏有效的总结、归纳与推广应用。
在充分吸纳现有科研成果与生产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形成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体系,明确石漠化防治技术措施的适用类型与地类,提出治理措施的主要建设内容与要求,对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阶段提供指导与参考。
4 结束语
岩溶生态系统退化严重,石漠化问题突出,制约着岩溶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但因现阶段石漠化仍以轻、中度石漠化土地为主,集中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区域,水热条件良好,生物种质资源丰富,石漠化土地实施综合治理的自然条件具备。
因而,在县级石漠化综合治理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综合治理总体思路,以岩溶地区林草植被恢复为中心,结合岩溶地区“新农村”建设,辅以基本农田建设、生活能源建设、草食畜牧业发展等,合理落实与配置治理技术措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必定能够遏制石漠化扩展趋势,改善岩溶地区生态环境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和谐、稳定和繁荣的岩溶”新农村”,为我国石漠化的全面治理树立典范,积累治理经验。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岩溶地区石漠化状况公报[Z].2006.
[2]喻甦,吴协保.石漠化土地综合治理模式探讨[J].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3
[3]吴协保.我国石漠化区域划分及造林树种选择探讨.中南林业调查规划,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