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成因及防治对策
江川县岩溶区石漠化现状及防治对策

20 0 6年 增 刊
云 南 农 业 斟 技 Y n a o ge K j u n n N ny ei
21 0
江 川 县 岩 溶 区 眉 漠 化 现 状 及 防 治 对 策
史 四 代
( 江川 县林 业局 营林 站 ,云 南 江 川 6 2 0 ) 560
区 总 面 积 为 3 3 . h 2 占 全 县 土 地 总 面 积 的 551 m , 5 4. , 24 属珠 江流域 水域 。 中 , 石漠 化 土地 2 2 . % 其 非 59 99 h m ,潜 在 石 漠化 土地 39 07h 9 . m ,石 漠 化 土地 面积
34 。 .%
1 江 川 县 岩 溶 区石 漠 化 现 状
1 岩溶 区现 状 . 1 111 岩溶 区基本 情况 ..
11 动 态变 化情 况 .. 3 江川 县 岩溶 区的分 布 主 要集 中于 经 济 比较 发 达 的
江川 县岩 溶 区涉 及 5个 乡镇 3 3个 村 委 会 。岩 溶
新 农 村 建设 步 伐 , 为 实 现 玉 溪 市 委 提 出 的 “ 态 立 生 市” 、江 川 县委 提 出 的 “ 态 立 县 ”发 展 战 略作 出积 生 极 的贡献 。
南 、南 、东 、北 、西北 ,该 地 区岩 溶 区 土地 面 积 占全
县 岩溶 区 土地 总 面 积 的 9 .% ;西 部 只 有 零 星分 布 , 66 该 地 区 岩 溶 土地 面 积 仅 占全 县 岩 溶 区土 地 总 面 积 的
的威 胁 。 1 石 漠化 现状 . 2
作 者 简 介 : 史 四 代 ,男 ,现 年 4 2岁 ,大 学 专 科 ,林 业 工
程 师 , 18 9 6年 以来 一 直从 事 营 林 、经 果工 作 ,先 后 担 任 经 果 、
石漠化治理的对策及造林技术

石漠化治理的对策及造林技术太佩荣(曲靖市林业勘察设计队,云南曲靖655000)摘要:长期以来,在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由于人们不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加剧石漠化现象,给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很大阻碍,更给生态环境建设带来诸多负面影响。
在此背景下,石漠化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和重视的焦点,如何改善和治理石漠化现象成为当前生态环境建设急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这也是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对生态环境建设提出的新要求。
面对日益严峻的石漠化问题,应当努力探寻治理石漠化的有效对策和措施,并采用必要的造林技术,进而有效提高石漠化治理成效,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造林;技术中图分类号:S7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897(2021)02-0237-020引言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经济发展非常迅猛,但在一些石山区域出现了严峻的石漠化问题,严重阻碍地区的持续健康发展。
从本质层面上讲,石漠化主要是指岩溶地区发生土地退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在热带以及亚热带湿润地区比较多发,石漠化和人为活动因素存在密切联系,由于人为因素影响,对地表植被造成严重破坏,引发水土流失,造成岩石裸露,继而导致石漠化现象出现。
因此,植被破坏、土壤侵蚀以及砾石大量裸露便成为石漠化现象的主要特征,如果地区发生石漠化,进一步说明当地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所以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快速发展形势不断加快,环境问题越发严峻的今天,更要对一些地区的石漠化问题引起足够重视,认真分析引发石漠化现象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进行综合治理,通过加强造林技术应用,增加造林面积,逐步改善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
基于此,本文结合实践,主要对石墨化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指出石漠化治理的对策及造林技术,希望能为石漠化治理提供一些参考借鉴。
1石漠化的概念事实上,石质荒漠化的土地便称之为石漠化,石漠化主要是指亚热带湿润地区卡斯特非常发育的一种自然环境条件下,受人为因素影响,破坏植被与土壤,导致土壤被侵蚀,引发大面积的基岩裸露,地表发生和荒漠化景观类似的土地退化现象。
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技术规程

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技术规程《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技术规程》岩溶区石漠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因素导致的岩石暴露、植被丧失、水土流失、土壤退化等现象。
为了保护岩溶区生态环境,维护区域可持续发展,制定了《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技术规程》。
该技术规程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态治理措施,恢复岩溶区的植被覆盖,改善土壤质量,保持水资源供应。
规程分为四个主要内容:定性分析、治理措施、监测评估和技术推广。
首先,定性分析阶段用于评估岩溶区石漠化的情况和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理目标。
这一阶段需要充分了解当地的地质、气候和生态环境特点,分析不同区域的石漠化程度,制定合理的治理方案。
治理措施包括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和土壤改良等各种手段。
针对不同的石漠化区域和石漠化程度,选择适合的植被恢复方式,如人工造林、天然更新和草本植物种植等。
同时,通过建设防护林带、构建水土保持工程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
此外,对于贫瘠的土壤,可以采用有机改良剂、矿物质添加剂和微生物技术等手段,改善土壤质量。
监测评估阶段用于不断监测和评估治理效果,确保治理措施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通过定期采样分析土壤质量、水质状况和植被覆盖率,评估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恢复程度,从而调整和改进治理方案。
最后,技术推广阶段旨在广泛普及并应用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技术。
通过培训和宣传,提高社区居民和相关管理人员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推广治理技术和经验,促进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技术规程》的制定,将为岩溶区石漠化的治理提供科学和规范的指导。
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岩溶区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这对于人们的生活福祉和地区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这也将促进全社会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和参与,形成广泛共识和行动。
石漠化的形成机制与防治对策

石漠化的形成机制与防治对策石漠化是指由于多种自然与人为因素引起的土地严重退化,使其防风、固沙、保水能力等都大大降低,从而导致植被极度稀少或缺乏、土层贫瘠、水资源极其匮乏,最终形成一种覆盖大量石块的不毛之地。
石漠化是全球进程中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尤以中国地区最为严重,特别在亚洲,占全球60%的沙漠都存在石漠化现象。
石漠化的形成机制:1.天然因素天然因素主要包括地貌、气候等因素。
中国的山地地区,地势多为陡峭,土层薄,不利于植物生长。
加上中国部分地区的气候干旱、多风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植被极度稀少或缺乏,地表裸露,进而形成石漠化。
2.人为因素人为因素主要包括过度开垦土地,养殖、放牧、矿山开采、森林砍伐等活动。
过度的开垦土地超过了土地耐受能力,极大地破坏了植被和土壤。
过度的放牧、养殖活动导致土地过度负荷,进而形成石漠化。
矿山开采、森林砍伐等活动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地势变化,进而形成石漠化。
防治对策:1.加强生态修复针对已经形成的石漠化,在生态修复方面要注重合理植被布局,逐渐恢复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从而促进土地的水土保持和植被恢复。
2.控制过度开垦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和保护,防止过度开垦,从根本上避免了无序的土地开发和利用。
针对这一问题,相关部门可以进行法规或政策的制定,规范土地使用的行为方式。
3.合理开展畜牧业合理的畜牧业可以为农民提供生计,但必须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能超过土地的承载力,杜绝过度放牧,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进一步的影响,从而减缓石漠化现象。
4.推广科学技术加大科技推广力度,开发新的治理技术和新型材料,利用无机胶、羟基磷灰石等材料来修复退化土地,推广本地矿渣等无机资源用于土地改良,进而达到石漠化防治的效果。
综上所述,石漠化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环境问题,主要涉及多种自然和人为因素。
为了减缓石漠化现象的发展,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如生态修复、畜牧业发展、科学技术推广等,保障自然生态的平衡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云南的石漠化土地及其治理思路

地 区地形崎岖 , 山高水深 , 难于利用 , 同时因富钙 , 成土能力差 , 土层薄 , 岩石裸露 , 水土流失严重 。特别是 随着 人 口的增加 , 人 类经 济活动频繁 , 森林 植被 反复遭 受破 坏 , 生态 平衡严 重失 使 调 , 石漠化 , 导致 使岩溶地区的环境与“ 沙化” 区一样脆弱 , 人们
1 1 石 漠 化 土 地 的 成 因、 状 . 现
文献标识码 : C
石漠 化地 区由于植被稀 少 , 降水后土壤 表层流失 , 面积 大 岩石裸露 , 水土流失 加剧 , 导致 严重危及长江 、 珠江流域各项 水 利 工程设施功效 的正常 发挥 , 据水利部 天津水利水 电勘测设计 研究 院 20 0 0年《 云南省 土壤侵蚀遥感调查报告》 统计 , 6 个 在 3 石漠化县( 、 中, 市 区) 中度侵蚀 的 面积达 3 5 1 2 m , 度侵 08 . k 2 强 蚀为 4 1 .k 极强度 为 4 5 6 m , 东川 区每年 有 60万 55 5 m , 9 .k 仅 0 吨的泥沙流入金沙江 , 元谋 县年流入 金沙 江的泥 沙达到 4 0多 万吨 。森林植被破坏严重 , 大量岩石 裸露 在外 , 丧失 了截 留降 水和涵养水分的能力 , 当降水 , 每 很快流失 。雨过天 晴 , 大气蒸 发 , 表又呈缺水 , 地 旱情 相应出现。在石漠化地 区 ,0 以上 my vr n n a o o
J l・J. l ・ l ¨w 1 1… w - ¨ 。 ¨… -- … …l …・ ’ … 。 ul -… -… ・ … 。 t 。 ¨ - … … -… .・l1 ‘h.… -- l J 。 … .・ l 。
鲞资婆;
里
;
塞垡垒 筮
堡 逵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年)第一章岩溶地区基本概况一、自然社会经济概况(一)自然地理概况岩溶地区是以云贵高原为中心,北起秦岭山脉南麓,南至广西盆地,西至横断山脉,东抵罗霄山脉西侧,跨中国大地貌单元的三级阶梯。
地理坐标为东经98°36′~116°05′,北纬22°01′~33°16′。
本次规划区域范围涉及贵州、云南、广西、湖南、湖北、重庆、四川、广东8省(区、市)的451个县(详见附表1、附图1)。
土地总面积105.45万平方公里,岩溶面积44.99万平方公里,其中石漠化面积12.96万平方公里。
1、地质地貌碳酸盐岩是岩溶发育的物质基础,根据其矿物、化学成分含量的差异可分为石灰岩、白云岩两种基本类型。
地表水、地下水对可溶岩碳酸盐岩溶蚀破坏、改造形成的地表、地下形态统称岩溶地貌。
根据岩溶发育的特征,岩溶区地貌组合类型可分为:中高山岩溶山地、岩溶断陷盆地、岩溶高原、岩溶峡谷、峰丛洼地、岩溶槽谷、峰林平原、溶丘洼地(槽谷)、以及局部分布的石林等。
2、气候岩溶区以湿润多雨的亚热带气候为特征,夏季主要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冬季主要受西北利亚冷空气高压影响,形成西北季风和东北季风。
年均气温从西北到东南依次由8~10℃递升到20~22℃;而年均降雨量则依次由700~1000毫米递升到2000~2200毫米。
同时,岩溶区气温和降雨量与海拔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具有明显的山地垂直气候特征。
降雨年内、年际间变化大,导致干旱和内涝频繁发生。
3、土壤碳酸盐岩风化形成的石灰土,其理化性质有别于地带性的土壤,表现为富钙、偏碱性,有效营养元素供给不足且不平衡,质地偏粘重,有效水分含量偏低。
由于碳酸盐岩成土速率缓慢、土层薄、土层与下伏的刚性岩石直接接触,土壤易侵蚀。
4、水资源岩溶地区降雨量丰富,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人均拥有水资源量3000~4000立方米/年,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
石漠化工作整改措施

石漠化工作整改措施石漠化是指在山地地貌发育区,由于过度的人为开发和不合理的利用,导致山地植被破坏,土壤裸露,最终造成水土流失的现象。
为了防止和治理石漠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整改措施:1. 植被恢复:通过植被恢复来防止和治理石漠化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我们可以采取直接播种、移植和营林绿化等方式,将适宜的树木和草本植物引入石漠化地区,并进行定期的管理和保护工作,确保植被的生长和繁衍。
2. 建设水土保持设施:在石漠化地区建设有效的水土保持设施是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手段。
这包括修建沟渠、梯田、坎耕等措施,以减缓降雨径流的速度,有效保持和利用土壤水分。
3. 適當的耕作措施:在农业生产中,应采取合理的耕作技术来防止和治理石漠化。
可以使用保护性耕作、旋耕和合理施肥等方法,减少水土流失的风险,并保持土壤的持水性和肥力。
4.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公众对石漠化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增强他们对石漠化治理工作的支持和参与度。
可以组织石漠化知识讲座、宣传展览和参观考察等活动,让公众了解石漠化的危害和治理方法。
5. 加强监测和评估:建立石漠化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定期对石漠化地区的情况进行调查和监测,了解其演变和治理效果。
并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和优化整改措施,确保治理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6. 政策支持和经济激励: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支持和鼓励石漠化的整治工作。
可以提供财政资金用于植被恢复、水土保持设施建设和农业技术改进等方面,同时还可以通过经济激励措施,如土地流转、退耕还林政策等,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石漠化的治理工作。
石漠化治理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各方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综合措施的整合和有效实施,才能改变石漠化地区的环境状况,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可持续发展。
石漠化的治理措施

石漠化的治理措施
石漠化是由于地球气候变化和不良人类活动而造成的石质地表覆盖物稀疏及其生物生产力丧失的过程。
为了防止石漠化,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植树造林。
通过多年的实践,这是治理石漠化最有效的方法。
植树造林可以增加土壤保水能力,保护土壤,维护周边环境的平衡。
2.防风治沙措施。
治沙措施包括绿化荒漠、固沙造地、防风保护林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防止风沙侵蚀和石漠化的加剧。
3.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包括建设防火林带、修建沟渠、建立小型水库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保持水土和植被,从而减缓石漠化的过程。
4.生态灌溉。
通过科学的灌溉方式,保证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最大限度地减轻土地荒漠化的风险。
总之,治理石漠化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
通过上述措施,我们可以防止石漠化的进一步发展,保护我们美丽的地球家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5月《现代园艺》放在“生态环境”专栏
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成因及防治对策
闵永萍
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营林分院 云南 昆明650200
摘要: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大约占全省岩溶面积的28%左右,大约占总土地面积的
8%左右,石漠化现象较为严重,本文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两方面对云南省岩
溶地区土地石漠化的成因机理进行了探讨,对土地石漠化的现状作了详细分析,
阐述了土地石漠化所带来的危害。并依据岩溶地区石漠化的成因机理及现状,提
出了一些防治土地石漠化的防范对策。将生态建设和开发相互结合,实施能源建
设、植被恢复、生态移民等多种方式,分不同区域进行土地石漠化综合防治。
关键词:云南;岩溶地区;石漠化;成因机理;防治对策;现状成因
石漠化主要是指岩溶 (又称喀斯特)地区的一种土地退化的现象及过程,是
目前云南省岩溶地区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在亚热带湿润气候因素下,由于
岩溶作用以及人类一些陡坡垦荒等破坏活动,间接导致某些岩溶地段的地表基岩
裸露、土层严重流失,地表缺土缺水少林草,以及土地出现类似荒漠化的现象,
生产力严重下降。它是一个具有能量、特殊物质、结构及功能的生态系统,其主
要特征是环境容量低、生态敏感度高、稳定性差及抗干扰能力差,一旦森林植被
受到破坏,极易造成基岩裸露、水土流失、频繁旱涝灾害等。
一、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及成因
(一)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
近几年以来,云南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面积呈现持续扩张的趋势,并从非石
漠化逐渐向石漠化,从轻度石漠化逐渐向中度甚至重度石漠化的方向转变,石漠
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导致整个岩溶地区的生态环境越来越严峻。据有关部门统计,
云南省存在岩溶土地的地区共有115个县(市、区),近二十几年来,云南省岩溶
地区土地石漠化面积增加了3798.3km2,石漠化面积发展速度很快,其中,石漠
化土地约占全省岩溶面积的28%左右。云南是我国岩溶分布区域最为广泛以及石
漠化程度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由于石漠化地区表土薄,土壤流失很严重,甚至
有些地方已出现全部裸露的现象,生态环境相当脆弱;从而造成云南省石漠化地
区的经济发展十分缓慢,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低下,并严重威胁到石漠化地区的经
济建设以及生态平衡。
(二)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形成的原因
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形成的原因有两方面,分别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其中自然因素有四点:①云南岩溶地区的碳酸盐岩地层非常坚硬,孔隙度小、持
水性较低;②岩溶地区的地形地貌多样复杂,有高原地带,还有向平原过渡的高
原斜坡地带、峡谷等,间接导致区域内部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以及水土资源流失
比较严重;③水文气候条件复杂多变,岩溶区水热资源分配不均温差变化较大;
④岩溶区植被具石生性、旱生、喜钙、绝对生长量低、生长缓慢,以及群落结构
简单、适生树种少、自我调控能力差的特点。而人类活动因素有两点:①土地开
垦过度利用,林地和坡地耕地化,且耕地数量不断加大;从而造成水土流失严重,
地表缺土缺水少林草,最终导致岩溶区基岩裸露,形成土地石漠化。②森林乱砍
乱伐,造成植被破坏。云南属煤炭资源分布相对丰富的地区,,由于受交通条件
和经济贫困限制,广大岩溶区的农村燃料主要是林木,因此,造成适于生长缓慢
的薪炭林灌丛植被被砍伐严重而急剧减少,使森林覆盖率超低而出现荒山秃岭等
现象,并逐渐形成土地石漠化。
二、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防治对策
(一)岩溶地区的树种选择原则
依据云南岩溶区土地石漠化类型的特点合理选择适合的树种。以选择抗逆性
强、速生、生长稳定、防护性能好的本土树种为主,适当引进一些生态的经济效
益好的树种。对于云南石漠化地区比较适宜种植的树种有香椿、滇楸、金银花、
光皮桦、南酸枣等,依据不同地带的石漠化类型特点和石漠化程度,进行分类治
理。所选树种要具备以下三个特点,①旱生性:由于石漠化地区属于干旱环境,
适应干旱环境的只能是耐旱植物;②喜钙性:因石漠化地区的土壤特征是偏碱性
和富钙,比较适宜喜钙植物生长;③岩生性:石漠化地区的岩生性植物根系发达,
能够深深扎进岩石,并从岩石缝隙汲取营养和水分,适宜在岩石上生长,因此,
岩生性植物比较适应那种环境。
(二)严格依法行政,保护森林资源
在社会发展和地方经济规划之中纳入石漠化防治,同时,其也是政府的主要
政务内容。强化法制建设,增加执法的力度,做到一手抓保护,一手抓治理。具
体管理措施如下:①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严格监管抓好保
护工作,既要依法保护已有林草植被,又要扩大林草植被,防止出现新的石漠化
现象;②针对毁林开垦、滥收滥购、滥砍滥伐等破坏森林资源的各种违法现象十
分猖獗, 势必加剧土地石漠化,必须定期进行专项整治活动,重点打击各种危
害森林资源的犯罪行为;③提高防治石漠化的科技水平,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重
视综合治理,谨遵“谁污染、谁治理”的治理原则,对超量超标排放污水的企业
单位需要统一整顿治理,防治岩溶地区石漠化想象进一步扩大,防范于未然;④
加大生活用水的管理力度,建立大坝,以补给缺水区域,让枯水期河道的水量尽
可能充足,同时,也增加了自身净化污水的能力,很好的防治石漠化现象。
(三)实施退耕还林,开发与生态建设相结合
在石漠化地区实施退耕林地,主要以生态林建设为主,在条件较理想的地段
可以建成经济林或者生态经济林。具体如下:①可采用提高生长速度和成活率的
相关技术,也可重点采用复合经营和块状混交技术。营建经济林的模式采用乔灌
一草一生物篱防护技术,对岩石坡面可应用以藤本植物为主的岩面植被覆盖技
术;②基岩裸露70%以上的地段,积极采用少量人工促进技术结合封育,利用
草本、藤木、灌木等进行一定范围覆盖,而局部主要以微地形补栽快速生长、萌
生力较强的树种;同时,基岩裸露70%以下的宜林荒地荒山,以建生态林为主,
经济与生态兼用林为辅,充分利用已有的植被进行恢复,局部造林与封育相结合。
选用适应石山且生长快的经济型生态树种,采取人工种植方式,应用提高保存率
和成活率的造林技术以及生长快速的营林技术,主要以片林作为主要的方式,局
部使用复合型模式进行构建;③确定科学、合理的林草种植结构以及植被恢复方
式,注意在降水量较多且利于森林植被生长前提下,实施以林为主,草本植物为
辅或者林下种草的相关植被恢复方式;同时,注意降水量较少干旱的石山地带积
极采用以草本植物作为主要的植被恢复方式,进行修复。
结束语
云南岩溶区的土地石漠化治理模式,如草地畜牧业、封山育林、生态移民模
式和生态农业等,在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植被恢复以及石漠化防治等方面取得一
些成效和经验,充分发挥了较好的经济、生态以及社会效益。但这些模式也有一
定的局限性,其适用范围和地区还不够明确,各种模式所需的配套技术还不够成
熟。所以,对不同石漠化地区的治理不能采用单一措施,要针对不同石漠化地区
的特点来采用综合治疗。
参考文献:
[1]罗文生,宋维峰,尹义发等.云南石漠化防治现状[J].亚热带水土保
持,2010,22(1):27-30.
[2]贾佰霖.石漠化治理初探[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3,10(12):269-269.
[3]李海燕,罗云丽.浅析云南省岩溶区石漠化成因及治理模式[J].低碳世
界,2014,09(9):96-97.
[4]尹芳,李美华,陈蛟等.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市芷村镇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森
林植被保护和建设初步设计[J].北京农业,2014,04(3):2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