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措施的土壤养分响应

合集下载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石漠化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因素导致土地表层的砂土和砾石暴露在地表,形成裸露的岩石和砂漠景观,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

石漠化不仅影响了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也对周边地区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解决石漠化问题,需要进行全面的综合治理,并制定有效的对策和建议。

目前,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和建议主要包括土地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工程、生态移民和经济多元化等方面。

以下将对这些对策和建议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

土地植被恢复是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重要对策之一。

由于石漠化地区土地裸露程度高,植被覆盖度低,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和风沙侵袭,导致土地贫瘠,生产力下降。

通过植树造林、草原恢复、荒漠植被修复等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土地的植被覆盖度,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地环境。

植被恢复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肥力,提高土地的生产力,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生产和生活资源。

生态移民也是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重要对策之一。

由于石漠化地区土地环境恶劣,生态脆弱,农业生产水平低,生活条件艰苦,给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诸多困难。

通过生态移民政策,可以将部分石漠化地区的居民迁往生态条件良好的地区,减轻石漠化地区的人口压力,降低土地生态环境承载压力,有利于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

经济多元化也是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重要对策之一。

在石漠化地区,由于土地生产力低,资源匮乏,农业生产困难,当地居民的经济来源单一,生活水平低下。

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业、种植特色农作物、养殖特色动植物、开发矿产资源等方式,可以为石漠化地区的居民提供更多的经济来源,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减少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有利于石漠化地区的土地生态环境保护和生产能力提升。

石漠化综合治理需要采取多种有效的对策和建议,包括土地植被恢复、水土保持工程、生态移民和经济多元化等方面,全面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可持续利用性,促进土地的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为石漠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背景 演化与治理

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背景 演化与治理

四、未来可能的治理模式
1、基于自然的治理模式:这种模式强调利用自然的力量来减缓石漠化进程, 如封山育林、植被恢复等。同时,也注重发挥乡土植物的作用,促进生态系统的 自我修复。
2、综合工程治理模式:通过大型工程来改善水土条件、提高土地生产力。 如修建梯田、实施灌溉系统等措施。此外,也可以利用化学、物理等方法来改良 土壤,提高土地的保水保肥能力。
喀斯特石漠化的防治研究
针对喀斯特石漠化的防治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和实践案例。以下是一些 主要的防治措施:
1、水利灌溉
在喀斯特石漠化防治中,水利灌溉是一种重要的措施。通过修建水利设施, 如水库、水渠等,可以有效地将水源引入到农田和植被覆盖区,提高土壤的含水 量,防止土壤侵蚀和干化。
2、施肥和改良土壤
喀斯特石漠化形成的环境背景
喀斯特石漠化现象主要发生在喀斯特地貌分布区,该区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环 境条件。首先,气候湿润,年降雨量较高,且主要集中在夏季。其次,地形崎岖, 地貌形态多样,存在大量的峰林、峰丛、溶洞等喀斯特景观。此外,喀斯特地区 的土壤通常较薄,而且存在钙质淋溶现象,这使得土壤对水分的保持能力较差。
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背景 演化与 治理
01 一、形成背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目录
02 二、演化过程
03 三、治理方法
04 四、结论
05 参考内容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然而,在这种地形中却存在着一种严重 的生态问题——喀斯特石漠化。本次演示将详细探讨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背景、 演化过程以及治理方法,以引起人们对这一生态问题的。
结论
喀斯特石漠化是一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它不仅会破坏生态环境,还会影响人 类的生产生活。本次演示详细介绍了喀斯特石漠化的形成过程及防治研究,表明 喀斯特石漠化的发生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 等。

关于石漠化成因及综合治理措施的探析

关于石漠化成因及综合治理措施的探析

关于石漠化成因及综合治理措施的探析发布时间:2021-03-08T10:55:36.903Z 来源:《基层建设》2020年第28期作者:秦喜[导读] 摘要:石漠化是指在温度过高得气候条件下,岩溶发育强烈的土地退化现象。

张家界市永定区林业局摘要:石漠化是指在温度过高得气候条件下,岩溶发育强烈的土地退化现象。

它是喀斯特地区表现出来的土地严重退化的现象。

受人类活动干扰,土地表面的植物遭受严重的破坏,土壤侵蚀严重,基岩大面积裸露,砾石堆积。

目前,石漠化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喀斯特地区自然生态环境极其恶劣,农业生产方式相对传统,仍存在过度开垦、滥伐森林等现象,导致石漠化任务艰巨。

因此,人们必须加强对石漠化防治的研究,解决林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石漠化成因;综合治理;措施 1石漠化的危害石漠化不利于水土的保存,会出现土地退化以及生物量下降的问题,造成人民生存环境恶化及自然灾害频发等。

石漠化的危害主要表现在缺水、土地退化和生存环境恶化等方面。

在石漠化土地上,植被稀少,土壤肥力差,农作物产量低,夏秋连旱、水资源匮乏,生存坏境不断恶化,给人们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困难。

如罗塔坪乡的水田坪村,槟榔坪村,宏岗村3个村,青安坪乡的安坪村、胡家坡村、神堂坪村、田家岗村、伍家湾村、猪石头村、福儿界村、七年寨村等石漠化严重村镇,在夏秋干旱季节,部分村民生活用水都由政府统一从县城用车子调运送水。

2存在的问题与困难2.1石漠化人为因素加大除了自然因素外,人为因素也有很大影响。

有研究报告指出,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加剧,人为造成的石漠化现象越来越多,特别是偏远山区。

山地、森林、草原周边居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导致植被覆盖度呈断层型减少,地表裸露越来越严重,形成了新的石漠化地区。

传统的耕作方式也是导致人工石漠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过渡垦殖、粗耕细作、陡坡梯田耕作条件下,特别是暴雨季节,水土流失严重,加速了石漠化地区的发展。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石漠化是近年来我国面临的一个严重环境问题,给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

石漠化治理中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下面给出以下对策及建议:
1. 植树造林。

植树造林是治理石漠化的根本措施,可提高土地的水土保持能力,改善生态环境。

尤其要注重引进适宜的树种,并注重营造树木生长的适宜环境,以保证植树造林能够成活并继续生长。

2. 坚持水土保持。

采取降水保持、护坡固土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遏制石漠化的增长。

同时,在项目实施中,要对自然环境和生态保护进行评估,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防止人为破坏和污染。

3. 加强人工改良。

采取加减肥、耕作、播种等措施,增加石漠化地区的土壤肥力和水分,提高植物抗旱能力,有利于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

4. 推广科学技术。

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如利用氢氧钙水泥固土、采用流速控制网等,对石漠化区域实施科学治理,提高治理的效率和效果。

5. 开展科普宣传。

加强对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宣传和教育,不断增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让人们自觉地参与到石漠化治理中来,共同促进石漠化综合治理事业的发展。

总之,治理石漠化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植树造林、水土保持、人工改良、科技推广、科普宣传等多种手段,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注重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治理,让我们到更加美好的未来。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石漠化是指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引起的土地退化、荒漠扩张的现象。

在中国,石漠化严重危害着土地资源,给农作物种植和畜牧业带来了很大困扰。

为了综合治理石漠化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和建议。

一、政策规划政府应加大对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资金投入,制定更为完善的政策措施以规范和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石漠化治理工作。

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对非法砍伐、过度放牧和滥用农药等行为严格追究责任。

二、植被恢复植被是抵御石漠化的第一道屏障,我们应当大力推动植被的恢复与保护。

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草原恢复等方式来增加植被覆盖率,减缓土地侵蚀的速度,提高土地的保持力和持续利用能力。

三、水土保持工程加大水土保持工程的力度,修建大型的防护林、护坡、拦沙坝等设施,提高土地的稳定性和保持功能。

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保证植被的生长和土壤的保持,减少水土流失。

四、农业生产方式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逐渐实现由单一的粮食生产向多元化、高效的农业生产转型。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秸秆还田、有机肥料等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滥用。

五、经济激励措施对于积极参与石漠化综合治理的个人和单位,应给予一定的经济激励措施。

对于植树造林、草原恢复和土地保护等项目,可以给予一定的补贴和奖励,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六、科学技术支持加大科研力度,开展更多的石漠化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和示范工程。

利用遥感技术、GIS技术等手段对石漠化的分布和演变规律进行监测和分析,为综合治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七、宣传教育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石漠化问题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引导公众关注环境保护、节约资源的重要性,树立绿色生态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良好氛围。

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农民等多方共同参与,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综合治理,才能减缓石漠化问题的恶化,保护土地资源,建设美丽宜居的生态环境。

为什么喀斯特峰丛山地会出现石漠化现象?

为什么喀斯特峰丛山地会出现石漠化现象?

为什么喀斯特峰丛山地会出现石漠化现象?
喀斯特峰丛山地出现石漠化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特殊的地质构造:喀斯特地区通常是由溶蚀作用形成的,
其特点是溶蚀作用在石灰岩等可溶解的岩石上形成了洞穴、地下河流和地下溶洞等地下空洞。

这些地下洞穴和溶洞会
导致地表的不稳定性,容易形成坍塌和崩塌,使土地无法
维持稳定的覆盖层。

2.严格的水文条件:喀斯特峰丛山地区的降水通常是间歇性
和不均匀的。

降水很快进入地下洞穴和地下河流中,形成
了瞬时的、毫无效益的地表径流,难以充分滋润土壤,导
致土壤干燥。

3.养分贫瘠的土壤:在喀斯特地区,地表的溶蚀和侵蚀作用
活跃,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较低,使得土地贫瘠且
容易腐蚀。

4.高岩溶度和碱性:喀斯特地区的岩石通常具有较高的溶解
性和碱性,容易导致土壤碱化。

碱性土壤对许多植物生长
不利,限制了植被的繁茂和多样性。

综上所述,不稳定的地质构造、降水不均、土壤贫瘠以及地表的溶蚀和侵蚀作用都是导致喀斯特峰丛山地出现石漠化现象的原因。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得该地区的土地容易受到侵蚀和不利生存条件的限制,形成了石漠化的特征。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石漠化是指土地逐渐丧失肥沃的土壤和植被,形成裸露的岩石表面,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严重影响。

石漠化综合治理对策及建议是一个重要课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减少和逆转石漠化现象,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政策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石漠化治理需要有坚实的政策和法规作为保障。

政府应该加大对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的投入,加强监督和考核机制,确保各项政策和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还要制定激励措施,鼓励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石漠化治理工作,推动治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加大科研力度,不断完善技术手段石漠化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不断完善技术手段,提高治理效率和治理质量。

政府应该加大资金投入,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石漠化治理技术研究,推广先进的治理技术,提高石漠化综合治理的科技含量和技术含量,不断提高治理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三、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石漠化是一个长期的生态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加大对石漠化治理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生态观念,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提高公众对石漠化治理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度,促进社会各界加入到石漠化综合治理工作中来。

四、积极发展经济,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条件石漠化治理需要有经济的支撑,要通过发展经济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条件,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政府应该加大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通过产业扶贫、就业创业等措施,帮助当地居民摆脱贫困,改善生活条件,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石漠化综合治理提供可持续的经济支撑。

五、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石漠化挑战石漠化治理是一个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应该加强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应对石漠化挑战,通过经验交流、技术合作、资金支持等方式,加快石漠化综合治理的进程,推动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

石漠化的治理措施

石漠化的治理措施

石漠化的治理措施
石漠化是由于地球气候变化和不良人类活动而造成的石质地表覆盖物稀疏及其生物生产力丧失的过程。

为了防止石漠化,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植树造林。

通过多年的实践,这是治理石漠化最有效的方法。

植树造林可以增加土壤保水能力,保护土壤,维护周边环境的平衡。

2.防风治沙措施。

治沙措施包括绿化荒漠、固沙造地、防风保护林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防止风沙侵蚀和石漠化的加剧。

3.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包括建设防火林带、修建沟渠、建立小型水库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保持水土和植被,从而减缓石漠化的过程。

4.生态灌溉。

通过科学的灌溉方式,保证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最大限度地减轻土地荒漠化的风险。

总之,治理石漠化是非常重要的,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才能实现。

通过上述措施,我们可以防止石漠化的进一步发展,保护我们美丽的地球家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喀斯特石漠化治理措施的土壤养分响应 摘要:采用野外调查结合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典型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区不同治理措施及治理时间条件下的土壤养分效应。结果表明:林地措施中封育措施对土壤养分贮量及养分有效态的转化效果最佳,抚育措施次之,人工造林最小;耕地措施中,与无治理措施的常规坡耕地相比,坡改梯具有显著的固土保肥作用,能更好地促进土壤养分的有效态转化。治理时间对林地及耕地的土壤养分贮量及养分供应能力的影响显著,治理时间长的林地,其土壤养分含量最高,养分更多地转化为有效态;治理时间对耕地的影响表现为治理时间越早,土壤养分的供应能力越好。 关键词:石漠化治理;土壤养分;养分供应;治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 S157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5-0469-04 我国南方以贵州高原为中心的黔、云、桂、川、渝、湘、鄂、粤等8省(市、区)是世界上最大的喀斯特连续带,该地区的碳酸盐岩类岩石出露面积占全国的80%以上[1-2]。喀斯特地区最显著、最严重的问题是石漠化,严重的石漠化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及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3]。喀斯特石漠化的发生导致该地区出现土地生产力下降、基岩大面积出露、土层浅薄,土被不连续、系统水源涵养能力削弱、地表水源枯竭、自然植被景观受到破坏的喀斯特地区生态脆弱性[4]。此外,西南喀斯特地区位于长江和珠江上游,其生态屏障作用不容忽视,一旦生态屏障的功能消失,将对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形成严重威胁[5]。为了实现该区可持续发展,遏制该区石漠化的趋势,改善生态环境,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了《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大纲(2006―2015年)》,六枝特区在2008年被纳入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的试点区之一。 石漠化最基本的问题就是土壤流失,土壤是万物生长的基础,是所有植物生长的营养来源及基质[6]。因此,石漠化治理的目的,不仅是要保存土壤,更重要的是保住土壤可供植物营养的养分。作为石漠化治理的核心问题,目前对土壤的相关研究报道已屡见不鲜,但关于相应石漠化治理工程后土壤肥力特征的研究较少。在生态恢复建设过程中,土壤养分与周围环境的协调效应关系及土壤养分特性的演变规律等都是亟需探讨的问题。生产实践中常用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含量评判土壤养分状况[7]。因此,本研究以六枝特区石漠化治理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结合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不同石漠化治理措施及治理时间的土壤养分效应,以期为石漠化治理工程的效应评价及石漠化治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区概况 六枝特区位于贵州省西部,地处珠江、长江上游56 km,国土总面积1 792.1 km2。该地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倾斜,形成西北高、东南低的阶梯构造。境内岩性以石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占总面积的70%以上。地貌以山地为主,约占83%,最高点海拔2 126.9 m,最低点海拔581.0 m。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1 467 mm。 近年来,六枝特区以经济发展为首要目标,经济综合排名从2007年的全省第68 位上升到2011年的第34位。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也更加突出了,在脆弱的自然因素和不合理的人类经济活动综合作用下,六枝特区喀斯特面积总和为1 380.16 km2,占国土总面积的77%,石漠化程度在轻度以上的总面积占比高达45.62%,其中轻度石漠化占 21.40%,中度石漠化占15.59%,重度石漠化占6.69%,极重度石漠化占1.95%。 1.2土样采集 1.2.1试验设计及样地设置在六枝特区典型石漠化治理区选择不同治理措施(林地措施、耕地措施)及不同治理时间(1年、3年)的样地开展试验,其中林地措施包括封育措施、抚育措施和人工林措施,耕地措施包括坡改梯、无治理措施的坡耕地。各样地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1.2.2土样采集及处理方法土样采集采用分层采样法,先挖1个深度大于30 cm的剖面,然后剖去土层Ⅰ(约0~10 cm),用土壤环刀采集土层Ⅱ(约10~30 cm)的土壤作为供试土样。每个样地随机布置3个样方,每个样方采集3份土样,每份土样约500 g,并用自封袋盛装。共采集63份土样。表1样地信息 样地样地编号海拔(m)坡度土壤类型治理时间(年)植被、作物封育林地L11 25726°黄壤3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 Decne.)封育林地L21 27928°黄壤1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 Decne.)抚育林地L31 26527°黄壤3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 Decne.)人工林地L41 26926°黄壤3喜树(Camptotheca acuminata Decne.)坡改梯G11 30521°黄壤3玉米(Zea mays)坡改梯G21 29719°黄壤1玉米(Zea mays)坡耕地G31 29520°黄壤玉米(Zea mays) 1.3土壤养分测定项目与方法 将采集的土样于室内风干后去除石块、根系等杂质,磨碎过100目筛。本研究采用常规的土壤农化分析方法测定土壤有机质、速效钾(TK)、全钾(TK)、全磷(TP)、速效磷(AP)、水解性氮(AN)和全氮(TN)含量,其中有机质含量测定采用重铬酸钾-硫酸氧化法,速效钾含量测定采用1 mol/L NH4Ac溶液浸提-火焰光度计法,全钾含量测定采用NaOH熔融-火焰光度计法,速效磷含量测定采用碳酸氢钠浸提-钼锑抗比色法,全磷含量测定采用硫酸-高氯酸消煮法,水解性氮(即速效氮)含量测定采用碱解扩散法,全氮含量测定采用半微量凯氏法[8]。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有机质及氮磷钾含量的影响 2.1.1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有机质影响石漠化过程中的土壤流失会造成土壤养分的缺失和肥力下降。土壤有机质是鉴别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其对土壤的耕性、耐肥性、保墒性和通气状况等有直接影响。对于林地措施而言,3种林地治理措施中封育措施(L1)的有机质含量最高(107.12 g/kg),抚育措施(L3)的有机质含量次之(73.29 g/kg),人工林地(L4)的有机质含量最低(43.47 g/kg)(图1)。这主要是由于林地地表覆盖有枯枝落叶层,枯枝落叶分解使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3种措施中封育措施受到的人工干预最低,抚育措施次之,人工林地受到的干预最高,而人工干预越低,林内地表的枯枝落叶层越得到保护,土壤中的有机质也更少地受人为活动破坏而流失。对耕地措施而言,将坡改梯(G1)与坡耕地(G3)进行比较可知,坡改梯的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无治理措施的坡耕地高,这是由于该地区降水充沛,在降水的侵蚀作用下发生土壤流失,土壤中所蕴含的有机质也随之流失,坡改梯对坡地土壤有拦固作用,土壤的有机质得到保护,因此坡改梯相对于无治理措施的耕地而言,有显著的治理效果。 2.1.2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氮素影响自然因素及土地利用措施是影响土壤中氮含量的主要因素[9]。土壤速效氮能够反映土壤近期氮素的供应情况,与植物的生长息息相关。由图2可知,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全氮、速效氮含量影响显著,其中土壤全氮含量在不同治理措施下排序为:封育林地(L1)>抚育林地(L3)>人工林地(L4),坡改梯(G1)>坡耕地(G3)。土壤速效氮含量排序为:封育林地(L1)>抚育林地(L3)>人工林地(L4),坡改梯(G1)>坡耕地(G3)。地表枯枝落叶分解的氮素能够进入土壤成为土壤氮来源的一部分,而林地类型中受人类活动干扰越小,枯枝落叶的量越多,分解进入土壤的氮含量就越高,该部分的氮素形成水解性氮。在坡改梯田面中,土壤氮含量受耕作作用或雨水冲刷流失的量相对较小,而常规的坡耕地在耕作过程中或降水的冲刷过程中土壤受到扰动发生运移,土壤中的氮素随土壤发生流失,同时由于坡耕地无机肥和有机肥的施用增加了土壤速效氮的含量,因此坡改梯田面的土壤全氮含量高于常规坡耕地。综上可知,林地治理措施中封育措施对土壤全氮及速效氮促进性最强,抚育措施次之,人工造林最低,耕地措施中坡改梯能够固持土壤全氮。 2.1.3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磷素影响土壤有效磷含量是土壤磷素养分供应水平高低的指标,而土壤全磷含量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壤中磷素的贮量和供应能力[10]。由图3可知,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全磷含量的差异显著,林地措施中,封育措施(L1)的全磷含量最高,抚育措施(L3)次之,人工林(L4)最低;在耕地措施中,坡改梯(G1)的全磷含量显著高于坡耕地(G3)。可以看出,封育措施对促进土壤全磷积累量作用最大,坡改梯对土壤磷素的积累有促进作用。土壤速效磷含量在不同林地治理措施间差异相对较小,其中封育措施(L1)的速效磷含量最高,人工林次(L4)之,抚育措施(L3)的最低;在耕地措施中,坡改梯(G1)的速效磷含量低于坡耕地(G3),这是由于人工林是原有林迹地上营造的林种,在造林过程中为保证苗木的成活率施用了一定的无机肥或有机肥以促进苗木生长,因此出现人工林措施的速效磷含量仅次于封育措施;前面已分析坡改梯对地块土壤的固持作用,由于坡改梯对土壤养分的固持使得该地块在耕作过程中无需施用更多的人工肥,而常规坡耕地由于土壤肥力的流失,在保证收成的基础上,人们在每个季度均播洒一定量的人工肥,使得该地块土壤速效磷含量远高于坡改梯。 2.1.4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钾素影响由图4可知,土壤全钾、速效钾含量在不同治理措施间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全钾含量排序为封育措施(L1)>抚育林措施(L3)>人工林措施(L4),速效钾含量排序为封育措施(L1)>人工林措施(L4)>抚育林措施(L3),人工林地的速效钾含量大于抚育林的原因是由于在造林初期人为施用肥料造成土壤速效钾含量增多。由此可见,林地措施中封育措施及抚育措施对土壤钾的积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