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 第8章 土壤分布与土壤分区

合集下载

土壤地理学 红壤 黄壤 砖红壤及燥红土

土壤地理学 红壤 黄壤 砖红壤及燥红土
③ 李天杰主编.《土壤地理学》.第2版.北 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第7章 红壤、黄壤、砖红壤及燥红土
主要内容: 红壤;黄壤;砖红壤;燥红土;红黄壤
类土壤的利用。
重点与难点:各土壤的分布与形成条件、形成过
程;剖面形态特征与亚类划分。
第7章 红壤、黄壤、砖红壤及燥红土
铁铝土纲: 热带的砖红壤、南亚热带的赤红壤、中亚热带的 红壤和黄壤4个土类均归属铁铝土(过去曾称富铝 土),是我国热带、亚热带湿润地区具有明显脱硅 富铝化特征的土壤系列。
第五节 红黄壤类土壤的利用
(二)砖红壤利用与改良
砖红壤地区是我国热带生物资源的重要基地和橡胶主产区, 农作物可一年三熟。砖红壤开垦后,有机质含量下降迅速, 氮素肥力减退,易板结,通气、蓄水和保水性变差。钾、钙 、镁等养分缺乏;磷有效性甚低;有效硼、锌、铝等的含量 低于缺乏的临界值;酸度过大。
应注意①综合开发,种养多种经营。②合理垦殖。③砖红壤 垦殖后,采取多种措施维持其有机质和养分的合理平衡。
第一节 红壤
一、地理分布和形成条件 红壤是我国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下形成的中度脱
硅富铝化的红色土壤。 主要分布为东部从长江以南至南岭山地,西部包
括云贵高原中、北部,大致在北纬25o~31o之间。
第一节 红壤
景观
第二节 红壤
一、地理分布和形成条件 形成条件
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温16~20℃。年降水量 1200~2500毫米,多集中在夏半年降落,干湿季明显。
第五节 红黄壤类土壤的利用
(三)黄壤利用与改良
黄壤适于多种林木生长,是我国南方的林业基地之一。酸 性较强,土壤氮矿化率低和速效磷、钾等养分缺乏。降雨 量大,开垦易水土流失。有机质和氮素含量低,结构水稳 性差,雨后或灌水后地表易板结。

土壤地理学第8章 土壤分布与土壤分区

土壤地理学第8章 土壤分布与土壤分区

8.1.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中国热带与亚热带带幅宽广,自南而北 依次分布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与 黄棕壤带;长江以北沿海型纬度地带谱的带 幅变窄,方向偏转,棕壤地带均呈东北-西 南向分布;在东北地区偏转更为明显,由东 而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黑钙土、灰色森 林土、栗钙土带,如图8-6和8-7所示。
(micro-meso-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soil) 土链 (soil catena) 土被结构(soil cover structure)
知识结构
第7章 土壤分布与土壤分区
8.1 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规律是指土壤类型随自然环境 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空间差异而变化的 特性。应当指出,土壤分布规律还与土壤 分类系统相联系,如图8-1所示。
第8章 土壤分布与土壤分区
8.1 土壤分布规律 8.2 土被结构 8.3 土壤区划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教学重点
1. 掌握全球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2. 揭示区域土壤类型、形态特征、面积数量、
质量和土地利用等的空间分布特征。 3. 了解区域不同土壤类型相互作用,以及土
壤组合的发展和演变规律。
关键词
土壤分布(soil distrinution) 土壤水平地带性(soil horizontal zonality) 土壤垂直地带性(soil vertical zonality) 土壤微-中域分布
土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主要是指土壤 高级类别或地带性土类大致沿纬线延伸, 按纬度逐渐变化的规律。它包括:沿海型 土壤纬度地带性,如图8-2所示;内陆型土 壤纬度地带性。土壤发生分类中土类的全 球分布模式,如图8-3所示,美国系统分类 中土纲的全球分布图,如图8-4所示,两者 有类似的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中国土壤水平地带性分布规律1土壤地带性(soil zonality)分布规律1.1 我国土壤水平地带性(soil horizontal zonality)我国土壤的水平地带分布是由湿润海洋性逐步向干旱内陆性两个带谱演化而成的。

我国东南沿海属湿润海洋性地带谱,又称土壤的纬度地带性(见表4),其水平地带的分布大致是,随热量的递减由南向北分布着砖红壤(图1)、赤红壤(图2)、红壤(图3)、黄壤(图4)、黄棕壤(图5)、黄褐土、棕壤(图6)、暗棕壤(图7)及棕色针叶林土(图8)。

表4 中国湿润海洋性地带谱另一水平地带谱是干旱内陆性谱另一水平地带谱是干旱内陆性谱(又称土壤经度地带性)。

其排列顺序是从湿润温带森林下的暗棕壤开始,向西到松嫩平原大面积分布的黑土,再向西到大兴安岭一带的灰色森林土(图9),再依次向西分布的土壤类型为黑钙土(图10)、栗钙土(图11)、棕钙土、灰棕漠土(图12)。

中国土壤水平地带谱示意图这个问题在广泛啦,真不好回答,5是南方人,就只能说南方的主要作物吧:1、水稻:南方:早稻2—4月播种,中稻5—6月播种,晚稻7月播种,收获期分别为:7—8月,9-10月,11月;2、玉米:播种期2—4月、7-9月,收获期6—8月、10-11月。

3番茄:秋季:9-10月播种,收获期12-4月,11-12月播种,3—5月收获,3-4月播种,6-8月收获,5—6月播种,8—9月收获。

7小麦在中国黑龙江、内蒙古和西北种植春小麦,于春天3~4月播种,7~8月成熟,生育期短,约100天左右;在辽东、华北、新疆南部、陕西、长江流域各省及华南一带栽种冬小麦,秋季8~12月播种,翌年5~7月成熟,生育期长达300天左右。

所以说水坝是利一方害一方的东西枯水期蓄水是为了保证水坝附近的农业生产,这样其实是会影响到下游的生产的,所以这种蓄水水库要在农业区的末端建设,使它危害的下游没有农业区,全是工业区或入海口,这样收益较大损害减到最小汛期排水是为了减轻坝体的承受压力,其实排也排不到原有洪量之上,所以这个倒不会给下游带来更大的损害,无非是小洪可蓄大洪难保而已就是通过对水库的合理调度,每年6月—10月汛期把大量泥沙排放出去,每年11月—次年5月枯水期再把清水蓄在水库里。

土壤分类与分布规律共66页文档

土壤分类与分布规律共66页文档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土壤分类与分布规律
11、获得的成功越大,就越令人高兴 。野心 是使人 勤奋的 原因, 节制使 人枯萎 。 12、不问收获,只问耕耘。如同种树 ,先有 根茎, 再有枝 叶,尔 后花实 ,好好 劳动, 不要想 太多, 那样只 会使人 胆孝懒 惰,因 为不实 践,甚 至不接 触社会 ,难道 你是野 人。(名 言网) 13、不怕,不悔(虽然只有四个字,但祝福 。我爱 自己, 我用清 洁与节 制来珍 惜我的 身体, 我用智 慧和知 识充实 我的头 脑。 15、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 农夫不 会播下 一粒玉 米,如 果他不 曾希望 它长成 种籽; 单身汉 不会娶 妻,如 果他不 曾希望 有小孩 ;商人 或手艺 人不会 工作, 如果他 不曾希 望因此 而有收 益。-- 马钉路 德。

土壤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必备

土壤地理学期末考试复习必备

土壤地理期末复习思考题第1章 绪论★1、怎样理解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土壤和人的关系?答:①地位及作用:土壤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是指地球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层,处于人类智慧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界面和相互作用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境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

(见作业本)②土壤与人的关系:为绿色植物光合作用提供协调水分、养分、温度、空气等营养条件,向人类和陆生动物提供食物、纤维物质,故土壤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自然资源;通过土壤形成发育过程分解和净化人类生存环境中的污染物和废弃物,因而土壤即是陆地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首端,又是维持生存环境质量的净化器。

3土壤可以保持生物的活性、多样性和生产性,调节水体和溶质的流动,过滤、缓冲、降解、固定并解毒无机和有机化合物,储存并使生物圈及地表养分和其他元素进行再循环,是支撑社会经济构架并保护人类文明遗产。

3、试从地理环境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角度证明地理圈中包含着土壤圈。

答:①土壤圈是地球表层系统的组成部分,它处于地球表层不同圈层界面及其相互作用的交叉带,是联系有机界与无机界的中心环节,也是结合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的纽带,既是它们长期共同作用的产物,又是对地球圈层的支撑。

②土壤圈与其他圈层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成为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环境要素,它不仅受到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水圈的制约,而且它反过来又对这些圈层产生影响。

土壤圈支持生物过程,提供生物所需的养分和水分;影响大气圈的化学组成,吸收氧气,释放2CO 、4CH 、S H 2、O N 2等;影响降水在陆地和水体的重新分配,关系水循环和水平衡;也是地球的保护层,减少岩石圈遭受各种外营力的破坏,关系地质循环。

③综上所述,土壤圈与地球的其他圈层相互作用,土壤与各地理环境要素相互联系,所以说地理圈中包含着土壤圈。

4、请亲自观察校园绿地或者附近农田林地,选择一个具体的单个土体,运用所学的知识阐述土壤是一个开放系统,并说明该土壤开放系统中的主导物质能量迁移转化过程。

第二章土壤形成与发育

第二章土壤形成与发育

第八章土壤发生、分类与分布第一节土壤形成的过程一、土壤形成的实质:是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的矛盾统一。

二、植物营养物质的地质大循环(地质大循环)物质的地质大循环是指地面岩石的风化产物通过各种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最终流归海洋,经过长期的地质变化,成为各种海洋沉积物,以后由于地壳运动或海陆变迁,露出海面又成为岩石,并再次进行风化,成为新的风化壳—母质的过程。

这个需要时间极长而涉及范围极广的过程,称为物质的地质大循环。

实质:(1)、主导因素是气候。

(2)、作用时间长,作用范围广。

(3)、岩石遭到破坏,营养淋失。

(4)提供了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即母质,初具养分,还具有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但性状不良。

三、植物营养物质的生物小循环(生物小循环)物质的生物小循环是指有机质在土体中不断分解和合成的作用。

初具养分>生长低等植物→吸收养分物质合成自身的有机体分解———>有机残体分解为无机(保存了可溶性养分)————>经微生物mi物和简单的有机物一部分重新进入地质大循环的过程中。

一部分保存在母质中→为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反复作用疏松散碎体可溶有有机、无机物质,可生长高等的植物,从而跃升为土壤。

实质:(1)主导因素是生物(2)作用时间短,作用范围小,(3)养分得到保存,避免了地质大循环的养分的淋溶、散失。

(4)成土作用:完善土壤养分,增加有机质,尤其形成了腐殖质,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使土体发生分化。

四、两者关系: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立。

生物小循环是地质大循环的一部分,大循环为小循环提供了基础条件,没有大循环,也就没有小循环,没有小循环也就没有养分的集中、累积,促进母质的分化,性状得不到改良。

生物小循环与地质大循环的过程相反,但又建立在地质大循环的基础上。

土壤形成过程就是建立在此两者的基础上,这一对矛盾相互作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土壤肥力也就得到不断地发展。

五、主要成土过程1.富铝化过程:富铝化过程是指土体中脱硅、富铁铝的过程。

土壤分区

土壤分区

土壤分区一三大土壤区域根据我国土壤和自然环境中最主要的地域差异,全国可以首先分为三大土壤区域,即东南部湿润土壤区域、中部干润土壤区域和西北干旱土壤区域,这是全国土壤分区的第一级。

兹简述如下:1、东部湿润土壤区域这是东亚及及南亚季风区的一部分。

夏季受海洋季风影响显著,气候湿润,雨热同季,局部有旱涝,天然植被以森林为主,但南北温度差异十分明显。

区域内大部分地面在海拔500m以下,并有广阔的堆积平原。

土壤多种多样,从南到北可分为7个随纬度变化的土壤组合类型,其中南方土壤呈酸性,北方多呈碱性,华北平原土壤有盐碱,东北松辽平原有土壤有机质较丰富。

这里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人口稠密,在占全国总面积41.6﹪的区域里,集中了78﹪以上的耕地,居住着85﹪以上的人口。

除少数地方外,人为活动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凡可开垦的地方大部分已辟为农田,天然森林已很有限。

丘陵山区风化物质移动(水蚀、堆积和溶蚀)活跃;城郊附近水体和土壤化学污染及缺水问题日益突出。

图图例说明:Ⅰ东南部湿润土壤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1.6﹪)I1寒温带寒冻雏形土、正常灰土地区(1.2﹪)I1(1)大兴安岭北端寒冻雏形土、正常灰土、寒冻潜育土区(1.2﹪)I2中温带冷凉淋溶土、湿润均腐图地区(8.6﹪)I2(1)兴安岭-长白山冷凉淋溶土、湿润雏形土、治水潜育土地区(5.2﹪)I1(2)三江平原滞水潜育土、湿润雏形土、冷凉淋溶土区(0.4﹪)I2(3)松辽平原湿润均腐土、干润均腐土区(3.0﹪)I3暖温带湿润淋溶土、潮润雏形土地区(5.2﹪)I3(1)辽东山东半岛简育湿润淋溶土、简育湿润雏形土区(1.2﹪)I3(2)黄淮海平原潮湿雏形土、旱耕人为土、潮湿正常盐成土地区(4.0%)I4北亚热带湿润淋溶土、水耕人为土地区(4.3﹪)I4(1)长江中、下游水耕人为土、潮湿雏形土、铁质湿润雏形土区(2.3%)I4(2)汉江中、上游粘盘湿润林溶土、水耕人为土、湿润雏形土区(2.0%)I5中亚热带湿润富铁土、常湿雏形土区(17%)I5(1)鄱阳湖平原水耕人为土、粘化湿润富铁土区(0.2%)I5(2)洞庭湖平原水耕人为土、粘化湿润富铁土区(0.4%)I5(3)江南丘陵湿润富铁土、水耕人为土区(1.9%)I5(4)江南山地湿润富铁土、常湿淋溶土、常湿雏形土区(4.4%)I5(5)四川盆周山地、贵州高原常湿富铁区、常湿雏形土区(3.8%)I5(6)四川盆地紫色湿润雏形土、水耕人为土、紫色正常新成土区(1.5%)I5(7)云南高原湿润富铁区、湿润雏形土、水耕人为土区(2.2%)I5(8)察隅、墨脱湿润富铁、湿润林溶土、湿润雏形土区(0.9%)I5(9)桂林、黔南钙质湿润雏形土、钙质湿润淋溶土、红色正常新成土区(1.7%)I6南亚热带湿润富铁土、湿润铁铝土地区(4.3%)I6(1)台北、台中山地丘陵湿润富铁区、水耕人为土区(0.3%)I6(2)华南低山丘陵湿润富铁区、湿润铁铝区、水耕人为土区(2.0%)I6(3)珠江三角洲水耕人为土、湿润铁铝土、泥垫汉耕人为土区(0.3%)I6(4)文山、德堡岩溶山地钙质湿润雏形土、黑色岩性均腐土、红色正常新成土区(0.5%)I6(5)滇南山原湿润富铁土、干润雏形土、水耕人为土区(1.2%)I7热带湿润铁铝土、湿润富铁土地区(1.0%)I7(1)台南湿润铁铝土、湿润富铁土、水耕人为土区(0.2%)I7(2)琼北雷南湿润铁铝土、水耕人为土区(0.4%)I7(3)河口、西双版纳湿润铁铝土、水耕人为土区(0.1%)I7(4)琼南山地湿润富铁土、湿润铁铝土、湿润雏形土区(0.3%)I7(5)南海诸岛富磷岩性均腐土区(小面积)Ⅱ中部干润土壤区域(约占全国种面积的22.7%)Ⅱ1中温带干润均腐土、干润砂质新成土区(6.0%)Ⅱ1(1)内蒙古高原东部粘化干润均腐土、碱积盐成土、干润砂质新成土区(4.0%)Ⅱ1(2)内蒙古高原西部粘化干润均腐土、干润砂质新成土区(1.9%)Ⅱ1(3)河套、银川平原灌淤旱耕人为土、碱积盐成土区(0.1%)Ⅱ2温暖带干润、黄土正常新成土、干润淋溶土地区(6.2%)Ⅱ2(1)华北山地简育干润淋溶土、简育干润雏形土区(2.3%)Ⅱ2(2)黄土高原黄土正常新成土、石灰干润雏形土、简育干润雏形土区(3.0%)Ⅱ2(3)汾渭谷底土垫旱耕人为土、干润冲击新成土、石灰干润雏形土区(0.9%)Ⅱ3高原温带干润均腐土、干润雏形土地区(10.5%)Ⅱ3(1)川西、臧东简育均腐土、湿润淋溶土、草甸寒冻雏形土区(9.4%)Ⅱ3(2 )雅鲁赞布江中游石灰干润灌淤雏形土、草毡寒冻雏形土区(1.1%)Ⅲ西北部干旱土壤区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35.7%)Ⅲ1中温带钙积正常干旱土、干旱砂质新成土区(8.0%)Ⅲ1(1)阿拉善高原钙积正常干旱土、干旱砂质新成土区(3.5%)Ⅲ1(2)准噶尔盆地干旱砂质新成土、钙质正常干旱土、干润均腐土区(2.0%)Ⅲ1(3)北疆山前粘化、钙积正常干旱土、灌淤旱耕人为土区(0.5%)Ⅲ1(4)伊犁河谷简育正常干旱土、简育干润均腐土区(0.4%)Ⅲ1(5)阿尔泰山干润均腐土、寒冻潜育土、草毡寒冻雏形土区(0.7%)Ⅲ1(6)准噶尔西部山地简育正常干旱土、干润均腐土区(0.5%)Ⅲ1(7)天山北坡简育正常干旱土、草毡寒冻雏形土区(0.7%)Ⅲ2 暖温带盐积、石膏正常干旱土、干旱正常盐成土区(12.4%)Ⅲ2(1)河西走廊简育、盐基正常干旱土、灌淤旱耕人为土区(0.8%)Ⅲ2(2)天山南坡钙积、简育正常干旱土、草毡寒冻雏形土区(1.9%)Ⅲ2(3)东疆及塔里木南缘正常干旱土、干旱正常盐成土、灌淤汉耕人为土区(3.0%)Ⅲ2(4)塔里木盆地石膏正常干旱土、干旱正常盐成土、干旱砂质新成土区(5.0%)Ⅲ2(5)昆仑山、祁连山北坡石膏正常干旱区、钙积干润均腐土、永冻寒冻雏形土区(1.7%)Ⅲ3高原温带正常干旱土、寒冻雏形土地区(5.0%)Ⅲ3 (1)青海高原东部正常干旱土、干润均腐土、寒冻雏形土区(1.0%)Ⅲ3 (2)柴达木盆地盐积正常干旱土、干旱正常盐成土、草毡寒冻雏形土区(4.0%)Ⅲ4高原温带粘化寒性干旱土、灌淤干润雏形土地区(2.0%)Ⅲ4(1)藏南粘化、钙积寒性干旱土、灌淤干润雏形土区(1.2%)Ⅲ4(2)雅鲁藏布江河源和玛法木错钙积寒性干旱土区(0.5%)Ⅲ4(3)臧西南石灰干润灌淤雏形土、钙积寒性干旱土区(0.3%)Ⅲ5高原亚寒带钙积、寒性干旱土区(5.3%)Ⅲ5(1)羌塘高原钙积寒性干旱土、永冻寒冻雏形土区(4.6%)Ⅲ5(2)藏西钙积寒性干旱土区(0.7%)Ⅲ6高原寒带钙积寒性干旱土、干旱正常盐成土地区(3.0%)Ⅲ6(1)昆仑山南侧钙积、简育寒性干旱土、干旱正常盐成土、永冻寒冻雏形土区(3.0%)2、西北干旱土壤地区这是广阔的欧亚大陆草原、荒漠区的一部分。

土壤地理学第8章 土壤分布与土壤分区

土壤地理学第8章 土壤分布与土壤分区
土被结构的类型决定于形成土被结构的 因素。在不同成土条件,土壤群体各组成 成分的发生关系、各单元土区的面积和形 状等也都不同。关于土被结构的分类,尚 无比较公认的完整体系。但从发生学角度 可将土被结构分为以下3个基本类型,即复 区、组合与复合。
8.2.4 土被结构的空间格局
土被结构的形状与其发生密切相关,土 被结构的发生-几何形状是土被结构的重要 特征。以下就是发生学-几何学的主要土被 空间结构类型:
8.2.2 土被结构的特征
单元土区是组成土被结构的最基层、不 能再分割的部分,相当于聚合土体或均一的 土壤分类单元所占有的空间。B.M.费里德兰 德认为,单元土区是在其内部无任何土壤地 理界限的土壤类型单元。土被结构的特征主 要表现在相邻单元土区之间的镶嵌关系和界 线特点。
8.2.3 对于土被结构的基本类型
图8-1理想大陆上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土纲的分布规律 (据 Strahler等,1989)
8.1.1 土壤的广域性分布规律
通常把在全球陆地上大体呈连续分布, 并与大生物气候带相适应的土壤分布规律叫 做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按照土壤发生学理 论,土壤分布规律可用多变函数式表达:
S = F(W、J、G)
式中:S表示土壤;W、J、G分别表示纬度、 经度及高度等。
1. 简述中国主要土纲的分布规律及原因。
2. 结合你所学的气候学、植物地理学内容,试描述 全球土壤类型的分异规律。
3.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讨论你们各自所熟 悉地区的主要土纲类型,并分析影响该土纲形成 发育的自然地理特征。
4. 利用世界土壤图、中国土壤图以及所学的知识, 沿90˚E、120˚E由高纬度向低纬度做一个土壤类型 断面图,并依图说明土壤的分布规律;在中国温 带地区沿纬度42˚N由东向西做一个土壤类型断面 图,并依图说明土壤的分布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icro-meso-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soil) 土链 (soil catena) 土被结构(soil cover structure)
知识结构
第7章 土壤分布与土壤分区
8.1 土壤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规律是指土壤类型随自然环境 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空间差异而变化的 特性。应当指出,土壤分布规律还与土壤 分类系统相联系,如图8-1所示。
第8章 土壤分布与土壤分区
8.1 土壤分布规律 8.2 土被结构 8.3 土壤区划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教学重点
1. 掌握全球土壤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2. 揭示区域土壤类型、形态特征、面积数量、
质量和土地利用等的空间分布特征。 3. 了解区域不同土壤类型相互作用,以及土
壤组合的发展和演变规律。
关键词
土壤分布(soil distrinution) 土壤水平地带性(soil horizontal zonality) 土壤垂直地带性(soil vertical zonality) 土壤微-中域分布
图8-10 北京市海淀区北安河土链分布示意图
图8-11 美国阿拉斯加州的土链分布示意图
8.2 土被结构
8.2.1 土被结构的概念
陆地表面连续分布的土壤状如被覆,故 也称土被。土被具有不均一性,即在土壤带 内,除某些主要土壤类型外,还插花分布其 他类型的土壤,这在大、中比例尺土壤图上 表现尤为明显,反映出了土被的复杂性和多 样性。土被实际是土壤群体组合。
图 8-8 中国北方温带暖温带土壤垂直分布规律示意图
图8-9 中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土壤垂直分布规律示意图
8.1.5 土壤的区域性分布规律
土壤分布规律除了受气候和生物因素制 约外,还受地方性因素如地形、母岩和母质、 水文条件、时间和人为活动等的影响,并在 土壤地带内呈现不同的土壤类型组合和分布 模式,一般称之为土壤的区域性或地方性分 布规律,如图8-10、8-11所示。
①枝状土被结构; ②扇形土被结构;
③环形土被结构; ④线形土被结构。
8.3 土壤区划
8.3.1 土壤区划的意义和原则
土壤区划就是对土壤群体进行地理区域 上的划分。其主要原则有:一综合性,即综 合分析土被结构、分布规律,发生特征和生 产性能,以及决定这些特征的全部自然因素 和社会经济因素,使区划为扩大耕地面积和 通过单位产量服务;二是强调土壤地带和农 业地带的一致性。
8.1.2 全球各洲土壤广域分布模式
由于世界各洲大陆所处的地理位置、面 积的大小、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大的地 质构造和地形的不同,各洲大陆土壤广域 分布模式各自具有不同的特征。土壤广域 分布模式最具有代表性、完整性和复杂性 的是亚欧大陆,其土壤广域分布模式,如 图8-5所示。
降水量
热 量
图8-5 欧亚大陆广域土壤分布模式图
8.3.2 土壤区划的单位与划分依据
按上述原则并结合中国土壤特征,中 国学者提出了如下的区划分级系统:土壤 气候带(0级)、土壤地区或亚区(1级)、土壤 地带和亚地带(2级)、土壤省(3级)、土壤区 (4级)、土组(5级)、土片(6级)。0至3级是土 壤区划的高级单位,4至6级是低级单位。
思考题与个案分析
土壤分布的纬度地带性主要是指土壤 高级类别或地带性土类大致沿纬线延伸, 按纬度逐渐变化的规律。它包括:沿海型 土壤纬度地带性,如图8-2所示;内陆型土 壤纬度地带性。土壤发生分类中土类的全 球分布模式,如图8-3所示,美国系统分类 中土纲的全球分布图,如图8-4所示,两者 有类似的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图8-2 欧亚大陆土壤(土壤地理发生分类单元)空间分布格局图
图8-3 土壤地理发生分类中土类的全球分布图 (据Bridges E M, 1978)
图8-4 美国系统分类中土纲的全球分布图 (据Malcolm E. Sumner,1999)
土壤经度地带性主要是指地带性土类 大致沿经线延伸,而按经度由沿海向内陆 逐渐变化的规律。例如,在地处欧亚大陆 东部的中国温带地区,从沿海至内陆分布 的土壤依次为暗棕壤-黑土-黑钙土-栗 钙土-棕钙土-灰漠土-灰棕漠土;按美 国土壤系统分类,分布的土纲则依次为淋 溶土-软土-干旱土等。
8.2.2 土被结构的特征
单元土区是组成土被结构的最基层、不 能再分割的部分,相当于聚合土体或均一的 土壤分类单元所占有的空间。B.M.费里德兰 德认为,单元土区是在其内部无任何土壤地 理界限的土壤类型单元。土被结构的特征主 要表现在相邻单元土区之间的镶嵌关系和界 线特点。
8.2.3 对于土被结构的基本类型
图8-1理想大陆上美国土壤系统分类土纲的分布规律 (据 Strahler等,1989)
8.1.1 土壤的广域性分布规律
通常把在全球陆地上大体呈连续分布, 并与大生物气候带相适应的土壤分布规律叫 做土壤广域性分布规律。按照土壤发生学理 论,土壤分布规律可用多变函数式表达:
S = F(W、J、G)
式中:S表示土壤;W、J、G分别表示纬度、 经度及高度等。
8.1.3 中国土壤广域分布规律
中国热带与亚热带带幅宽广,自南而北 依次分布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壤与 黄棕壤带;长江以北沿海型纬度地带谱的带 幅变窄,方向偏转,棕壤地带均呈东北-西 南向分布;在东北地区偏转更为明显,由东 而西依次为暗棕壤、黑土、黑钙土、灰色森 林土、栗钙土带,如图8-6和8-7所示。
图8-6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高级单元局图
8.1.4 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
土壤的垂直分布规律是指土壤随地形 高度的升降依次地、有规律地相应于生物 气候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把土壤随地形 高低自基带向上(或向下)依次更替的现象, 叫做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如图8-8和 8-9所示。
土被结构的类型决定于形成土被结构 的因素。在不同成土条件,土壤群体各组 成成分的发生关系、各单元土区的面积和 形状等也都不同。关于土被结构的分类, 尚无比较公认的完整体系。但从发生学角 度可将土被结构分为以下3个基本类型,即 复区、组合与复合。
8.2.4 土被结构的空间格局
土被结构的形状与其发生密切相关,土 被结构的发生-几何形状是土被结构的重要 特征。以下就是发生学-几何学的主要土被 空间结构类型:
1. 简述中国主要土纲的分布规律及原因。
2. 结合你所学的气候学、植物地理学内容,试描述 全球土壤类型的分异规律。
3.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集体讨论你们各自所熟 悉地区的主要土纲类型,并分析影响该土纲形成 发育的自然地理特征。
4. 利用世界土壤图、中国土壤图以及所学的知识, 沿90˚E、120˚E由高纬度向低纬度做一个土壤类型 断面图,并依图说明土壤的分布规律;在中国温 带地区沿纬度42˚N由东向西做一个土壤类型断面 图,并依图说明土壤的分布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