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_解吸机理研究及展望

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_解吸机理研究及展望
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_解吸机理研究及展望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综 述

Bulletin of Min eralogy,Petrology and Geoch emistry

Vol 26No 1,Jan 2007

收稿日期:2006 01 20收到,10 16改回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B0210);黑龙江省科技计划资助项目(GZ05A601);黑龙江省教育厅科技基金资助项目

(10541005)

第一作者简介:刘晓艳(1962 ),女,教授,专业方向:有机地球化学 E mail:dqpilx y@126 com

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

吸附/解吸机理研究及展望

刘晓艳1

,李英丽1

,朱谦雅1

,戴春雷1

,王平利1

,齐 刚

2

1 大庆石油学院地球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庆163318;

2 大庆市环境监测中心站,黑龙江大庆163318

摘 要: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与解吸研究是目前土壤学及环境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影响因素、机理及研究方法已有大量研究,但由于吸附/解吸传统研究方法受各种参数的限制,对影响因素、吸附模式、机理的研究难以进一步深入,多种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石油类污染物的吸附模式随着吸附方式的不同而适用于不同土壤的吸附,而用SPE 技术可以从分子水平来认识吸附/解吸的本质。同时本文提出了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吸附/解吸机理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关 键 词:石油类污染物;土壤;吸附;解吸;机理;展望

中图分类号:X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2802(2007)01 0082 06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of the Adsorption/Desorption of Petroleum

Pollutants in Soils and Its Prospective

LIU Xiao yan 1

,LI Ying li 1

,ZH U Qian y a 1

,DAI Chun lei 1

,WANG Ping li 1

,QI Gang

2

1 Geoscience School ,D aqing Petr oleum I nstitute ,D aqing n 163318,China;

2 M onitor Center o f D aqing Envir onment,D aqing,H eilo ngj iang 163318,China

Abstract:T he research on t he mechanism of t he adsorption/desorption for pet roleum pollut ant s in soil is an impor t ant subject in soil and environment al sciences at present T hough lot s of researches on the influencing f act ors,mechanism and methods of the adsorpt ion/desorpt ion of pet roleum pollut ant s in soils have been undert ake,limited progress has been achieved due to the int eraction of various paramet ers of tradit ional met hods T he mode for ad sorpt ion of pet roleum pollut ant s is varied wit h diff erent t ypes of soils T he SPE t echnology could be used to st udy the adsorpt ion in molecular level T his paper has point ed out some problems related to t he research on t he mecha nism of the adsorpt ion/desorpt ion of pet roleum pollut ants in soils,and has proposed t he development t rend of t he research in future

Key words:petroleum pollutant s;soil;adsorption;desorpt ion;mechanism;prospect

1 研究概况

石油污染已成为当前世界性公害之一。石油主

要是由烃类化合物组成的一种复杂混合物,还含有少量的O 、N 、S 等元素,其中的芳香类物质对人和动物的毒性较大,尤其是双环及三环以上的多环芳烃毒性更甚[1~3]。陆地采油大量的生产设施如油

井、集输站、转输站和联合站等,原油会被直接或间接的泻于这些设施附近的地面,石化产品的开采和运输也会使石油类物质进入土壤环境,随后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化作用,对环境造成污染[4]。大部分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都发生吸附/解吸作用,从而影响着它们在土壤中的迁移、生物降解和光解[5]

国外对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研究较早。Wu等[6]和Weber等[7]研究了疏水性有机物对自然沉积物和悬浮物吸附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模型;Lar s en等[8]测定了三种含水介质中的12种石油化合物的突破曲线,确定了阻滞系数;Gr athw ohl等[9,10]和Fergus等[11]通过含水介质中多环芳烃族化合物的释放及吸附/解吸动力学,建立起平衡和非平衡模型,指出有机污染含水介质的恢复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常需几年或几十年;Farkas等[12]研究了有机污染物在疏水性蒙脱石中的层间吸附,利用吸附过剩等温线分析计算了有机物在疏水性表面的吸附能量和吸附自由焓、吸附量及分配系数;Ahmad 等[13]和M yr na等[14]利用核磁共振谱图确定土壤有机质中碳类型的结果表明,芳香碳和链烃碳对吸附作用都有影响,这和以前普遍认为的吸附是由芳香碳所控制的观点相矛盾;Amy等[15]研究了不同性质土壤对不同结构石炭酸的吸附/解吸作用的影响,表明土壤中有机质和自由基金属氧化物与石炭酸的吸附/解吸作用关系密切。

国内在吸附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研究了土壤客观环境、污染物性质以及土壤不同使用方式等对吸附/解吸的影响。试验[16]表明,除油能力是:活性炭>高岭土>棕壤。袁维富等[17]用磁性粉末吸附乳化油,研究了磁粉的寿命、多级净化效果和吸附量等。赵文谦等[18]建立了不同水动力条件下泥砂对乳化油的吸附数学模式,证明泥砂对乳化油的吸附速度很快,可以不考虑其动力过程而直接分析吸附量的变化规律,平衡吸附量和水流条件无关,从而把室内试验直接推广到一般的水动力条件。李崇明等[19]研究了泥砂对乳化油的吸附和解吸规律,分析了泥沙粒径和含盐量对吸附作用的影响。郑西来等[20,21]测定了含水介质对溶解油的吸附等温线及阻滞系数,并应用于地下系统石油污染的评价和预测,结果表明低浓度的石油污染物在含水介质中的吸附符合直线型Lang muir方程,是一种理想的物理吸附。解岳等[22]研究了河流沉淀物对石油污染物的吸附及其释放规律。近年来国内有一些学者研究了土壤有机质性质对吸附的影响,利用土壤中的腐殖质和土壤矿物质测试有机物质苯酚的吸附[23];测定了三种不同利用方式下黄泥土中胡敏酸对芘的吸附效应[24];研究了菲、萘、三氯苯和二甲苯在不同有机质组分中的等温平衡吸附行为[25]。

2 机理研究

影响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吸附/解吸的因素很多,主要有土壤有机质、pH值、土壤粒度、离子强度等等。目前在吸附/解吸机理特征、吸附模式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已取得一些进展。

2 1 影响因素

(1)温度:温度是改变石油类污染物水溶性的主要因素,也影响了石油的乳化程度和粘滞系数;高温时分子更易于脱离吸附剂[26]。吸附一般是放热过程,温度升高会抑制吸附反应,这也是导致高温时吸附量降低的一个原因[27]。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包括物理作用和化学作用,化学反应往往需要一定的活化能,温度的升高能增大溶质分子的平均能量,所以能促进化学反应的进行,温度升高又促进了吸附反应的进行[28]。在探讨温度对吸附的影响时还应考虑其吸附形式(物理吸附还是化学吸附)。

(2)pH值:pH值对石油污染物吸附的影响与土壤的结构和组成有关,可影响土壤胶体的电荷数量和石油污染物的分布形态。酸性溶液中石油污染物还能与土壤中腐殖质的羧基和酚羟基形成氢键,促进吸附反应。pH值增加,石油污染物被离解,氢键作用削弱,其离子态具有极强的亲水性,比分子态难以被吸附[29,30]。

(3)土壤粒度分布及表面积:土壤颗粒表面与石油类污染物表面有相同的双电层结构,两者相遇时形成公共反离子层,如果二者粒径和质量相差较大,公共反离子层对其吸引力足以使油颗粒粘附于土壤颗粒表面,土壤颗粒的表面积越大吸附的油滴颗粒越多,土壤粒径越小,单位质量中的颗粒越多,比表面积随粒径成指数变化,因此颗粒越细其吸附量越大[31,32]。

(4)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机质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的混合体,含有的多种疏水性、亲水性的官能团,对石油污染物的吸附/解吸过程起着不同的作用。土壤腐殖物质的主要成分为胡敏酸、富里酸和胡敏素,前两者合称腐殖酸,可溶性腐殖质分子在水溶液中可以凭借疏水作用和氢键组成规则的集合体,集合体内的疏水区域是最佳吸附位。研究表明,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越高就越容易吸附石油类污染物[15,33,34]。

2 2 吸附机理

吸附和解吸是决定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行为的关键过程,不仅影响到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的微生物的可利用性,也影响了石油类污染物向大气、地下水与地表水的迁移,因而其机理的研究工作十分重要。

Chio u等[35,36]指出有机化合物的吸附有两种机

83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理:分配作用和表面吸附作用。由于在自然环境中,土壤一般都含有水分,或完全被水所饱和,因此有机化合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吸附一般发生在水 土壤体系中,分配作用是其主要的吸附机理。

有学者[37,38]认为,土壤、沉积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实际上是其中的矿物组分与土壤(沉积物)有机质共同作用的结果,且土壤有机质的组分相当重要。有人[39]提出了多端员反应模型,指出土壤/沉积物是高度不均一的吸附剂,土壤对污染物的吸附由一系列线性和非线性反应组合而成,所谓线性反应是指土壤对污染物的吸附等温线是线性的,吸附是完全可逆的,吸附/解吸之间没有滞后效应,不同污染物之间没有竞争吸附现象[40];非线性反应则是指吸附等温线是非线性的,且遵循Freundlich吸附方程[41,42],吸附/解吸之间的滞后与吸附过程有关,随吸附时间的增加,现象愈益明显,会发生竞争吸附[43~46]。线性部分服从分配机理,非线性部分与表面反应有关。这一模型很好地解释竞争吸附现象。

三端员模式[39,47]将土壤/沉积物中吸附有机污染物的组分分为无机矿物表面、无定形的土壤有机质和凝聚态的土壤有机质三部分;指出无机矿物表面和无定形的土壤有机质对有机污染物的吸附以线性分配为主,而有机污染物在凝聚态土壤有机质上的吸附则表现为非线性。此模型可以说明吸附/解吸之间存在明显的滞后现象。

双模式吸附模型[48]将土壤有机质分为溶解相和孔隙填充相两部分;指出有机污染物在溶解相上的吸附是分配过程,未出现滞后现象,而在孔隙填充相中的吸附服从Langm uir等温式,存在滞后现象。

2 3 吸附模式

在污染物质与固相介质一定的情况下,污染物质的吸附和释放主要与污染物在水中的浓度和污染物质被吸附在固体介质上的固相浓度有关。液相浓度和固相浓度的数学表示式称为吸附模式,其相应的吸附等温线通常是一定温度下吸附达到动态平衡时吸附质在固-液两相中浓度的关系曲线。

研究中常采用的有三种吸附模式及其相应的吸附等温线。在不同的吸附过程中,三种吸附模式有各自的表示形式,如可逆的非平衡过程的表示式、污染物的液相浓度为定值时的表示式和吸附平衡时的吸附模式表示式等。

(1)线性吸附模式或称H enry吸附模式:

C S=K d C W。(1)式中,C S为固体颗粒表面所吸附的污染物浓度(mg/kg);C W为液相中污染物浓度(m g/L);K d为分配系数,指固体颗粒对污染物吸附程度的量度。

线性平衡吸附模式常用来描述污染物质液相浓度较高的情况下的吸附。吸附方式以面吸附为主,吸附过程表现出一定的线性特征。在自然条件下,土壤中石油污染物浓度不会太高,不适合用此拟合吸附等温线[49]。

(2)指数性吸附模式或称Freundlich吸附模式:

q e=K F C q e。(2)式中,q e为附着物在吸着剂中的浓度(g/g);C q e为附着物在液相中的浓度(g/L);K F为验参数。

Freundlich等温式主要用于非线性吸着平衡模型的研究。由于土壤中吸附点位是非均质的且有有机矿物参与的吸附,所以土壤吸附石油类污染物表现为非线性,能够较好的拟合石油污染物的吸附等温线[50]。

(3)渐近线性吸附模式或Langm uir吸附模式:

q e=K F Q m C n/(1+K F C n)。(3)式中,q e为吸附达到平衡时的吸附量(m g/g);C为液相油浓度(mg/cm3);K F为吸附常数,其物理意义是吸附与解吸速率的比值;Q m为最大吸附量(mg/ g);n为吸附指数。

Lang muir吸附模式原是针对气相物质的吸附过程的,在使用时有两条假定:1)各分子的吸附能相同且与其在吸着物表面覆盖程度无关;2)物质的吸附仅发生在吸着物的固定位置且吸附质之间没有作用[51]。

2 4 研究方法

目前对吸附/解吸机理的研究还停留在室内试验阶段,主要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

(1)批量平衡法(振荡平衡法):这是最常用的是室内实验研究方法。它将一定比例的土壤和石油类污染物混合,在振荡器中一定温度下振荡平衡,间隔一定时间取样分析[52]。

(2)柱吸附:将一定量的粒状活性炭装入玻璃管,两端放入玻璃棉和滤纸,高位倒入石油污染物,吸附后的残液由下端流出,用原子吸收光谱法分析[53]。

(3)动态吸附反应器:主要用于连续吸附作用的研究,储液槽中的石油类污染物进入反应器,可以通过取样器随时取样分析。不过这种方法易受环境条件影响因而很少使用[51]。

(4)超临界萃取(SFE)法:以超临界条件下的流体为萃取剂,从固体或液体中萃取出特定成分,达到

84刘晓艳等/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机理研究及展望

分离的目的。超临界流体是兼有气体和液体性质的流体,有液体的溶解力,又有较好的传质性能[54]。利用SFE技术可从土壤中提取出不同结合态的石油类污染物,研究解吸过程有利于深入了解吸附/解吸特征和机理;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技术。

3 存在问题

迄今对吸附/解吸的影响因素还有很多尚待解决的问题。如土壤有机质微观结构、组成及性质对吸附/解吸的影响,不同影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吸附/解析研究,以及极性较大或离子型石油污染物的吸附实验等等。已经有人[55]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土壤中的有机化合物,发现局部平衡理论(LET)能较好地解释解吸现象。

SFE技术与色谱类仪器联用可提高分析速度和精度[56]。SFE技术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各种因素对吸附/解吸的影响,还可深入探讨吸附/解吸的机理,为治理污染土壤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M adill R E A,Brown lee B G,J oseph y P,Josephy D,Nigel J

B Com parison of th e Am es S almonella ass ay and M utatox

Genotox icity assay for assessing the mutagen icity of polycyclic

aromatic compounds in pore w ater from Ath abasca oil sands

m ature fine tailings[J] Envir on S ci Techn ol ,1999,33

(15):2510-2516

[2] 孙铁珩,周启星,李培军 污染生态学[M] 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1:309-368

S un Tiehang,Zhou Qixing,Li Peijun Contam ination ecology

[M] Beijing:Science Press,2001:309-368 (in Chin es e

w ith English ab stract)

[3] 张亚学,耿安松,廖泽文 地表稠油污染物地球化学研究现

状[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4,23(2):155-159

Zhang Yaxue,Geng An song,Liao Zew en Geoch emical study

on viscou s oils on the earth!s surface:A review[J] Bulletin of

M ineralogy,Petrology and Geochem istry,2004,23(2):155

-159 (in Chin ese w ith English ab stract)

[4] 陶雪琴,党志,卢桂宁,易筱筠 污染土壤中多环芳烃的微生

物降解及其机理研究进展[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3,

22(4):356-360

T ao Xueqin,Dang Zh i,Lu Gu ining,Yi Xiaoyun Biodegrada

tion mechanism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 s)in

s oil:A review[J] Bu lletin of M ineralogy,Petrology an d Geo

chemistry,2003,22(4):356-360 (in Chin ese w ith Englis h

abstract)

[5] 任磊,黄廷林 土壤的石油污染[J] 农业环境保护,2000,19

(6):360-363

Ren L ei,Huang T inglin Con tamination of soil by petroleum

[J] Agr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00,19(6):360-

363 (in Chinese w ith Englis h abs tract)

[6] S hlan chee W u,Gschw end P M S orption kinetics of hydro

ph ob ic organic com pou nds to natural sedim ents and soils[J]

E nviron S ci Techn ol ,1986,20(7):717-725

[7] Weber W J,M cGinley J r Paul M,Lyn n E K A distributed

reativity model for sorption by soils and sediments 1 Conceptual basis and equili brium assessments[J] Environ Sci Technol , 1992,26(10):1955-1962

[8] Thomas L,Peter K,T homas H C S orption of hydrophobic

hydrocarbons on th ree aqu ifer m aterials in a flow through sys tem[J] Ch emos pher e,1992,24(4):439-451

[9] Grathw ohl P,Klein eidam S Impact of heterogeneous aquifer

m ater ials on sorption capacities and sorption dynamics of or ganic contaminants[J] Internation al C onference on Ground w ater Quality,1995,32(7):316A-316A(1)

[10] Grathw ohl P,Rein hard M Des orption of trichlorethylene in

aquifer m aterial:Rate limitation at the grain scale[J] Envi

ron S ci Technol ,1993,27(12):2360-2366

[11] Fergus A M,M ar k E G Kinetics of volatile organic com

pound sorption/desorption on clay minerals[J] Journ al of

Contaminant H ydrology,1999,36(3):291-312

[12] Fark as A D k ny I Interlamellar adsorption of organic pol

lutan ts in hydr op hobic m on tm orillonite[J] Colloid Polymer

Science,2001,279(5):459-467

[13] Ahmad Riaz,Rai S K,Angus M A Role of the ch emis try of

soil organ ic carb on in pesticide sorption in soils[J] Environ

Sci H ealth,2001,36(2):143-160

[14] M yrna J S,Benny C,Patrick G H Phen anth rene sorption to

structu rally modified humic acids[J] J Environ Qu al ,

2003,32(5):1750-1758

[15] Amy M C,William Ckosk inen H,Ch eng H Sorption-de

sorption of phenolic acids as affected by soil properties[J]

Biol Fertil Soils,2004,39:235-242

[16] 孙清,陆秀君,梁成华 土壤的石油污染研究进展[J] 沈阳

农业大学学报,2002,33(5):390-393

Sun Qin g,Lu Xiujun,Liang Chen ghua Progres s on con tam

ination of soils by petr oleum[J] Journ al of Sh enyang Agri

cultural University,2002,33(5):390-393 (in Chinese

w ith En glish abstract)

[17] 袁维富 磁性粉末净化含油污水[J] 环境化学,1991,10

(4):13-17

Yuan Weifu T he magnetism pow der pu rify the greasy water

[J] En vironmen tal Chemistry,1991,10(4):13-17 (in

C hinese w ith E nglish abstract)

[18] 赵文谦,晁晓波,黄勤生 泥砂吸附石油的数学模型与试验

研究[J] 水利学报,1997,28(12):50-57

Zh ao Wenqian,Chao Xiaob o,H uang Qins heng M athemati

cal model and experimen tal study on adsorption of oil by sedi

m ent[J] J ou rnal of H ydraulic Engineering,1997,28(12):

50-57 (in Ch ines e w ith En glish abstract)

[19] 李崇明,赵文谦,罗麟 河流泥沙对石油的吸附/解吸规律

及影响因素的研究[J] 中国环境科学,1997,17(1):23-

26

85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Li Chongmin g,Zhao Wenqian,Luo Lin Study on character

is tics and effect factors of the abs orption/desorption of oil by

s ediment in rivers[J] Ch 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1997,

17(1):23-26 (in Chin es e with English ab stract)

[20] 郑西来,钱会,席临平,杨喜成 地下水系统中石油污染物

的吸附转移研究[J] 勘察科学技术,1998,(1):26-29

Zheng Xilai,Qian H ui,Xi lin ping,Yang Xich eng Ab sorp

tion transference s tudy of petroleum con taminant in groundw

ater system[J] Reconn ais san ce T echnology,1998,(1):26

-29 (in Chin ese w ith English ab stract)

[21] 郑西来,刘孝义,钱会 土壤中油-水驱机理研究[J] 环境

科学学报,1999,18(2):218-221

Zheng Xilai,L iu Xiaoyi,Qian H ui M ech anis m of oil w ater

emplacemen t in soil[J] Acta Scientiae Cir cumstantiae,

1999,18(2):218-221 (in Chin ese w ith English ab stract) [22] 解岳,黄廷林,王志盈,王晓昌,任磊 流河流沉积物中石

油类污染物吸附与释放规律的实验研究[J] 环境工程,

2000,18(3):59-62

Xie Yue,H uang T inglin,Wang Zhiying,W ang Xiaochang,

Ren Lei An experlmental study of petroleum pollutant!s ad

s or ption on and release from river sedimen ts[J] E nviron

mental En gineering,2000,18(3):59-62 (in Ch ines e w ith

E nglish abstract)

[23] 周秉正,袁泽利,安定,周振宇 土壤腐殖质对苯酚的吸附

作用研究[J]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20(2):

187-189

Zhou Bingzh eng,Yuan Zeli,An Ding,Zh ou Zh engyu Study

of th e effect ads or ption of soil humu s to p henolic[J] Journal

of Guiz hou Un iversity(Natural Sciences),2003,20(2):187

-189 (in Chin ese w ith English ab stract)

[24] 秦淑平,代静玉,周江敏 不同利用方式下黄泥土中胡敏酸

对芘的吸附特性初探[J] 土壤通报,2004,35(6):731-

734

Qin Sh uping,Dai Jingyu,Zhou Jiangmin A preliminary in

vestigation into th e pyren e sorption by H as extracted from

different us e types of H uangnitu[J] Ch ines e Journal of Soil

S cien ce,2004,35(6):731-734 (in Ch ines e w ith Englis h

abstract)

[25] 陈迪云,黄伟林 不同土壤有机质组分对憎水有机物的吸附

机理研究[J] 地球化学,2003,32(4):368-374

Ch en Diyun,H uang Weilin Sorption m ech anism of hydro

ph obic organic con taminants by soil organic matter fraction

[J] Geochimica,2003,32(4):368-374 (in Ch ines e w ith

En glish abstract)

[26] Lu c T remblay,Scott D K,James A Rice,Jean Pierr e

Gagn c Effects of tem perature,salinity,and diss olved hu

mic substances on the sorption of polycyclic ar om atic hydro

carbon s to estuarine particles[J] M arine Chem istry,2005,

96(1-2):21-34

[27] 何江,李桂海,关伟,米娜,田慧娟,薛红喜,吕昌伟,高兴

东 黄河沉积物对芳烃类有机物的吸附特性研究[J] 农业

环境科学学报,2005,24(2):312-317

H e Jiang,Li Guih ai,Cuan W ei,M i Na,T ian H uijuan,Xu e

Hongx i,L Ch angw ei,Gao Xingdong Adsorption of aro

m atic com pou nds on s ediments collected from the Yellow riv

er[J] Journal of Agro En vir om nent S cien ce,2005,24(2):

312-317 (in Ch ines e w ith En glish abstract)

[28] Upal Gh osh,Jeffrey W T,Richard G L Particle s cale in ves

tigation of PAH des orption kinetics and thermodynamics from

sediments[J] Environ S ci T echnol ,2001,35(17):3468

-3475

[29] T!m ea E,Aur l M,Rita F ld n yi Effect of pH and the role

of organic matter in th e ad sorption of is oprotu ron on soils

[J] Chem osphere,2004,57(8):771-779

[30] 李静,张甲耀,夏盛林,马瑛 原油在土壤中吸附和解吸研

究[J] 环境科学与技术,1997,(4):5-8

Li Jing,Zhan g Jiayao,Xia Shenglin,M a Ying Ads orption

an d desorption of crud e oil in soils[J] En viron mental S cien ce

an d T echnology,1997,(4):5-8 (in Chinese w ith En glish

ab stract)

[31] 李崇明,赵文谦,罗麟 泥沙吸附石油的实验研究[J] 四川

联合大学学报,1997,1(4):34-40

Li C hongming,Zh ao Wenqian,Luo Lin Ex perimental study

on abs or ption of oil by sediment in w ater[J] Journal of Si

chuan Union Un iversity,1997,1(4):34-40 (in Chinese

w ith En glish abstract)

[32] 党志,黄伟林,肖保华 环境有机地球化学:有机污染物-

土壤/沉积物吸附作用研究回顾[J]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

报,1999,18(3):195-200

Dang Zhi,H uan g Weilin,Xiao Baoh ua Organic geochemis

try of environment:Organic pollutant s oil/sediment to sorp

tion research review[J] Bulletin of M in eralogy,Petr ology

an d Geochem istry,1999,18(3):195-200 (in Ch ines e w ith

Englis h abs tract)

[33] Wershaw R L M odel for hu mus in soil sand sedimen ts[J]

Environ S ci Techn ol ,1993,27(5):814-816

[34] 周岩梅,刘瑞霞,汤鸿霄 溶解有机质在土壤及沉积物吸附

多环芳烃类有机污染物过程中的作用研究[J] 环境科学学

报,2003,23(2):216-223

Zh ou Yanmei,Liu Ruixia,T an g H ongxiao Influen ce of dis

solved organic matter in sorption process of polycyclic aro

m atic hydr ocarb on s on soils and sediments[J] Acta S cientiae

Circum stantiae,2003,23(2):216-223 (in Chin ese w ith

Englis h abs tract)

[35] Chiou C T,Peters L J,Freed V H A physical concept of

soilw ater equilib ria for nonionic compoun ds[J] S cien ce,

1979,206,(4420):831-832

[36] Chiou C T,Paul E P,David W S Partition equilibria of

nonionic organic com pou nds betw een s oil organic matter and

w ater[J] Environ Sci T echmol ,1983,17(4):227-

231

[37] M ader B T,Kai Uw e Goss,Steven J E Sorption of nonion

ic,hydroph ob ic organ ic chemicals to min eral su rfaces[J]

Environ Sci T ech nol ,1997,31(4):1079-1086

[38] H uang W,M ark A S,Weber W J Jr A dis tributed r eactivity

model for sorption by s oils an d sedim ents 5 th e influence of

86刘晓艳等/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机理研究及展望

near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in mineral domains[J] Environ

Sci T ech nol ,1996,30(10):2993-3000

[39] W eb er W J J r,M cGinley P M,Katd L E A dis tributed r eac

tivity m odel for sorption by soils and sedim ents 1 con ceptual

b as is and equilibrium assessm ents[J] En viron S ci T echn

ol ,1992,26(10):1955-1962

[40] M eans J C,W ood S G,H assett J J,Ban wart W L Sorption

of polynuclear aromatic h ydrocarb ons by s ediments and s oils

[J] En viron S ci Technol ,1982,16(2):93-98

[41] Young T M,W eber W J Jr A distributed reactivity model

for sorption b y soils and sedim ents 3 effects of diagenetic

processes on sorption en ergetics[J] Environ Sci T echn

ol ,1995,29(1):92-97

[42] H uang W L,Young T M,Schlautman M ark A,Yu H ong,

W eb er W J Jr A dis tributed reactivity model for s or ption by

s oils and sedim ents 9 general isotherm non linearity and ap

plicab ility of th e dual r eactive domain m odel[J] Environ

S ci Techn ol ,1997,31(6):1703-1710

[43] Pignatello J J Slow ly reversible s or ption of aliphatic halocar

b on s in soils II mechanisti

c as pects[J] Environm ental T oxi

cology and Chem istry,1990,9(9):117-1126

[44] Amy T K,Fu G,M ason B Tom son Adsorption/desorption

hysteresis in organic pollutant and soil/sedim ent interaction

[J] Environ Sci Techn ol ,1994,28(5):859-867 [45] H atz inger P B,Alexan der M Effect of aging of chemicals in

s oil on their b iodegradability and extractability[J] Environ

S ci Techn ol ,1995,29(2):537-545

[46] M cGroddy S E,Farrington J W,Gschw end P M Compari

s on of the in situ and des orption sedim ent w ater partitioning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and polychlorinated bi

ph enyls[J] Environ Sci Techn ol ,1996,30(1):172-

177

[47] Huang Weilin,Schlautman M A,Weber W J Jr A distributed

reactivity model for sorption by soils and sediments 4 i ntraparti

cle heterogenei ty and phase distri bution relationships under n on

equilib rium conditions[J] Environ S ci T ech nol ,1996,30

(3):881-888

[48] Xing Baosh an,Pignatello J J Dual m ode sorption of low po

larity compounds in glass y polyvinyechloride and soil organ ic

m atter[J] En viron S ci Technol ,1997,31(3):792-

799

[49] 梁重山,党志,刘丛强,黄伟林 菲在土壤/沉积物上的吸

附/解吸过程及滞后现象的研究[J] 土壤学报,2004,41

(3):330-335

Liang Ch on gshan,Dang Zh i,Liu Con gqiang,Huang Weilin

S tudies on sorption/desorption equ ilibria and h ysteresis of

phenanthr ene by soil and sedim ent[J] Acta Pedologica Sini

ca,2004,41(3):330-335 (in Chinese w ith Englis h ab

s tract)

[50] 党志,于虹,黄伟林,刘丛强 土壤沉积物吸附有机污染物

机理研究的进展[J] 化学通报,2001,64(2):81-85

Dang Zhi,Yu H ong,Hu ang Weilin,Liu Congqiang Sorp

tion mechanism pr oces s of organic con taminants by soil/sedi

ment[J] Bu lletin of Ch emis try,2001,64(2):81-85 (in

Chinese w ith Englis h abs tract)

[51] 占伟,吴文忠,徐盈,李植生 有机有毒污染物在土壤及底

泥系统中的吸附/解析行为研究进展[J] 环境科学进展,

1998,6(3):1-13

Zh an W ei,W u Wenzhong,Xu Ying,Li Zh isheng Persp ec

tive of adsorption/desorption of x enobiotics in soil sedimen t

system[J] Advances in Environm ental Science,1998,6(3):

1-13 (in C hinese w ith E nglish abstract)

[52] 陈华林,陈英旭,沈梦蔚 西湖底泥对多环芳烃(菲)的吸附

性能[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3,22(5):585-589

Chen H ualin,Chen Yingxu,S hen M engw ei Sorption prop

erties of PAH(Ph enanthrene)on sediment in w est lake[J]

Journal of Agro En viron men t Science,2003,22(5):585-

589 (in Chin ese w ith English ab stract)

[53] 周运逵,叶庆国,陈学玺 活性炭吸附金的初步研究[J] 山

东化工,1996,25(2):19-21

Zh ou Yun kui,Ye Qingguo,Ch en Xu exi Sim ple research on

gold adsorption by active carb on[J] Shandong Ch emical In

dustry,1996,25(2):19-21 (in Chin ese with E nglish ab

stract)

[54] 李俊国,孙红文 超临界流体萃取在研究土壤和沉积物结合

态残留中的应用[J] 生态环境,2004,13(2):250-254

Li J unguo,S un H ongw en Application of s 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in study of b ou nd residues in soil and sedim ent[J]

Ecology and Environm ent,2004,13(2):250-254 (in Chi

n es e with English ab stract)

[55] Erkey C,M adr as G,Orejuela M,Akgerman A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ex tr action of organics from s oil[J] Environ

Sci T echnol ,1993,27(6):1225-1231

[56] 张莘民,程滢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我国有机污染分析中

的应用[J] 环境科学研究,2000,13(6):22-25

Zh ang Xin min,Cheng Yin Application of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in organic pollutant analys is in C hina[J] Res earch

of Environm ental Sciences,2000,13(6):22-25 (in Chi

n es e with English ab stract)

87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石油化工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演示教学

石油化工污染土壤的 修复技术

石油化工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 更新时间:09-8-27 12:51 内容提供:北京建工环境修复有限责任公司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也不断扩大,而石油是最重要的能源。所以各国都加快了对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从沙漠到海洋、从无人区到人口稠密区,越来越多的油气井出现在世界各地。 石油主要是有烃类化合物组成的一种复杂化合物,包括饱和烃、芳香烃类化合物、沥青质、树脂类等。还含有少量的O、N、S等元素,其中的芳香类物质对人和动物的毒性较大,尤其是双环及三环以上的多环芳烃毒性更大。陆地采油大量的生产设施如油井、集输站、转输站和联合站等,原油会被直接或间接的倾泻于这些设施附近的地面;石化产品的开采和运输也会使石油类物质进入土壤环境,随后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化作用,对环境造成污染。大部分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都发生吸附/解吸作用,从而影响着它们在土壤中的迁移、生物降解和光降解。 油气的开采和运输过程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在石油、天然气的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油废水、有害的废泥浆以及其他一些污染物,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污染周边土壤、河流甚至地下水,同时石油、天然气本身就含有对人和动物有害的物质,一旦发生井喷或泄漏,将对生活在油气田附近的人和动物构成致命威胁(如重庆开县发生的井喷,造成将近400人死亡,大面积土壤被污染)。石油管道的泄漏也会严重破坏生态,据一位美国环保人士估算,如果阿拉斯加陆地石油管道发生泄漏,至少会形成半英里宽、30英里长的污染带,由于石油会迅速渗透到土壤中,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从而改变土壤成分,改变

地表生态,遭受污染的地区可能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内都会寸草不生。许多研究表明,一些石油烃类进入动物体内后,对哺乳类动物及人类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土壤的严重污染会导致石油烃的某些成分在粮食中积累,影响粮食的品质,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 石油化工总体上来说,可分为炼油工艺、乙烯工艺及化纤工艺三部分。 炼油工艺是龙头,以石油炼制为主题,生产燃油及化工原料。主要包括常减压蒸馏、渣油加氢脱硫、蜡油加氢裂化、重油催化裂化、柴油加氢、气体分馏、连续重整—芳烃联合、制氢、PSA、MTBE、丁烯-1、延迟焦化等装置。 乙烯工艺为中间原料生产链,生产各类石化原料及产品。主要包括乙烯裂解、汽油加气、芳烃抽提、丁二烯、环氧乙烷、乙二醇、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丙烯酸及脂、丁辛醇、聚丙烯、苯酚丙酮、双酚A、苯乙烯、丙烯腈、丁苯橡胶、顺丁橡胶、ABS树脂等装置。 化纤工艺主要以石油化工原料为主来生产化纤产品。主要包括对二甲苯、精对苯二甲酸、聚酯、环已烷、醇酮、己二酸、尼龙66等装置。 以上石油化学工业的污染物除常规的COD、BOD5、SS外,还有其本身的特征污染物,包括石油类、硫化物、挥发酚、氢化物、苯、NH3-N等。乙烯、丙烯、环氧乙烷、甲醛、苯、甲苯、丙烯腈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 石油及其产品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已经危及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石油污染治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出现了很多的石油污染治理技术和方法,国家也出台了相关的治理措施、政策。 2007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对土壤修复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及任务,并启动了全国土壤污染普查。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强调:做

石油污染土壤现状与治理技术研究

石油污染土壤现状与治理技术研究 【摘要】对石油污染土壤现状及危害的叙述,对石油污染土壤治理的物理、化学、生物技术进行了评述,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石油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技术,并对该技术的前景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石油污染;治理技术 随着工业的发展,石油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并且在开采、运输、贮藏、加工过程中,由于意外事故或管理不当,导致石油排放到农田、地下水、海洋,使环境遭受污染,直接危害人类生产与生活。据资料统计,目前每年有800多万吨石油进入世界环境,污染土壤、地下水、河流和海洋,其中石油对土壤的污染主要是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土壤通透性,损害植物根部,阻碍根的呼吸与吸收,最终导致植物死亡。其次,被污染到土壤的石油芳香烃类物质对人及动物的毒性较大,其中的苯、甲苯、二甲苯、酚类等物质,如果经较长时间较大浓度接触,会引起恶心、头疼、眩晕等症状。此外,石油中的多环芳烃类物质具有强烈的三致作用,能通过食物链在动植物体内逐渐富集,它在土壤中的富集更具危害。鉴于土壤污染的严重危害,治理土壤石油污染势在必行,已引起许多国家高度重视,不断采取措施,治理石油污染。 1.土壤石油污染现状及危害 1.1 土壤石油污染现状 石油工业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石油开采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及石油产品的广泛使用,使石油污染成为世界性公害之一。当今世界石油总产量每年约22×108t。其中17.5×108t是由陆地油田生产的。仅石油污染一项每年全世界就有8×106t进入环境。美国环保署报道,在20世纪90年代已有10万个地下油罐存在不同程度的泄漏。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及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由于生产条件、环保技术等方面相对落后,石油污染问题相当突出,尤其是土壤的石油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在有机污染土壤中,石油污染占相当比例。我国自1978年原油产量突破1×108t大关而成为世界十大产油国之一以来,勘探开发的油气田和油气藏己有400多个,年产石油污染土壤近1×105t,累计堆放量近5×105t。以油田为例,每口油井污染土地面积为200~500m2,全国共有油井2×105t口,由此造成的土壤污染可达8×107m2,这一数字每年还在增长中。1998年,全国石油、炼化企业生产含油固体废物量达4.29×106t,利用率低于50%,由此造成土壤污染可达3.3×106hm2,我国每年有6×105t石油经跑、冒、滴、漏等途径进入环境,造成土壤污染。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因使用污水灌溉而导致土壤污染面积达9.3×103hm2,全国类似农田有1×105 hm2。在北方产油地区原油污染面积逐年扩大,在油田的重污染区,土壤原油含量达到1×104mg/kg,是临界值(200mg/kg)20的倍。研究结果显示,当土壤原油含量为3100mg/kg时,玉米减产10%,若原油含量达到500mg/kg,则苯并芘在玉米中的残留量超标,玉米不能食用。 综上所述,石油污染物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存环境。因此,石油污染治理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土壤石油污染的主要危害 1.2.1破坏土壤

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前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石油就是最重要的能源之一,被成为“工业的血液”。近些年来各国都加快了对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从沙漠到海洋、从无人区到人口稠密区,越来越多的油气井出现在世界各地。随之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石油对土壤的污染危害大,潜伏期厂,涉及面广,有研究者将其比喻为“化学定时炸弹”,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 石油主要就是由烃类化合物组成的一种复杂化合物,其组成复杂,含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的物质(如卤代烃、苯系物、苯胺类、菲、苯并[a]芘等)。土壤作为人类、动植物与微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基础,就是自然界物质与能量参与转化、迁移与积累等循环过程的重要场所,土壤安全事关人类食品安全。石油一旦进人土壤,将对人类健康与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根据已公布的环境保护部与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告》显示,我国土壤总超标率高达16、1%。其中,有机类污染物,尤其就是石油污染物已成为导致土壤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据报道在我国,勘探与开发的油气田有4 0 0多个,覆盖面积达3、2 X 105 km2,其中约4、8 X 106 hm2 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为我国部分油田周边石油污染状况,其周边土壤中的总石油烃( TPH ) 质量分数已经远远超过临界值500 mg/kg,对人居安全与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由此可见,石油污染土壤形势严峻,修复工作迫在眉睫。 土壤石油污染:就是指原油与石油产品在开采、运输、储存以及使用过程中,进入到土壤环境,其数量与速度超多土壤自净作用的速度,打破了它在土壤环境中的自然动态平衡,使其累积过程占据优势,导致土壤环境正常功能的失调与土壤质量的下降,并通过食物链,最终影响到人类健康的现象。 石油进入土壤的途径: ?石油的泄露与溢油:陆地采油大量的生产设施如油井、集输站、转输站与联合站等,原油 会被直接或间接的倾泻与这些设施附件的地面;产品的开采与运输业会使石油类物质进入土壤环境中;另外发生井喷或泄露,也会污染周围土壤环境。 ?含油固、液体废气无的随意处置:油气的开采与运输过程会产生大量含油、天然气的开 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油废水、有害的废泥浆以及其她的一些污染物,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污染周边土壤、河流甚至地下水。 ?含油污水的灌溉与农用药剂的使用:一些工业企业产生的含油废水如果不加以回收处理, 直接排入河流、湖泊或海湾,会污染水体,该水体用于农业灌溉,则会导致土壤污染,另外某些农用药剂也会污染土壤。 ?汽车尾气的排放:汽车尾气排放导致交通干线两侧土壤的有机物污染,另外大气沉降也 会导致土壤污染。

土壤石油污染现状与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土壤石油污染现状与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摘要:本文首先对土壤石油污染现状及危害做了扼要的叙述,对土壤石油污染治理的物理、化学、生物技术进行了评述,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土壤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并对该技术的前景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石油污染;土壤污染;治理技术 随着工业的发展,石油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并且在开采、运输、贮藏、加工过程中,由于意外事故或管理不当,导致石油排放到农田、地下水、海洋,使环境遭受污染,直接危害人类生产与生活。据资料统计,目前每年有800多万吨石油进入世界环境,污染土壤、地下水、河流和海洋,其中石油对土壤的污染主要是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土壤通透性,损害植物根部,阻碍根的呼吸与吸收,最终导致植物死亡。其次,被污染到土壤的石油芳香烃类物质对人及动物的毒性较大,其中的苯、甲苯、二甲苯、酚类等物质,如果经较长时间较大浓度接触,会引起恶心、头疼、眩晕等症状[1]。此外,石油中的多环芳烃类物质具有强烈的三致作用,能通过食物链在动植物体内逐渐富集,它在土壤中的富集更具危害。鉴于土壤污染的严重危害,治理土壤石油污染势在必行,已引起许多国家高度重视,不断采取措施,治理石油污染。 1.土壤石油污染现状及危害 1.1 土壤石油污染现状 石油工业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石油开采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及石油产品的广泛使用,使石油污染成为世界性公害之一。当今世界石油总产量每年约22×108t。其中17.5×108t是由陆地油田生产的。仅石油污染一项每年全世界就有8×106t进入环境。美国环 保署报道,在20世纪90年代已有10万个地下油罐存在不同程度的泄漏。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及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由于生产条件、环保技术等方面相对落后,石油污染问题相当突出,尤其是土壤的石油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在有机污染土壤中,石油污染占相当比例。我国自1978年原油产量突破1×108t大关而成为世界十大产油国之一以来,勘探开发的油气田和油气藏己有400多个,年产石油污染土壤近1×105t,累计堆放量近5×105t。以油田为例,每口油井污染土地面积为200~500m2,全国共有油井2×105t 口,由此造成的土壤污染可达8×107m2,这一数字每年还在增长中。1998年,全国石油、炼化企业生产含油固体废物量达4.29×106t,利用率低于50%,由此造成土壤污染可达3.3×106hm2,我国每年有6×105t石油经跑、冒、滴、漏等途径进入环境,造成土壤污染。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因使用污水灌溉而导致土壤污染面积达9.3×103hm2,全国类似农田有1×105 hm2。在北方产油地区原油污染面积逐年扩大,在辽河油田的重污染区,土壤原油含量达到1×104mg/kg,是临界值(200mg/kg)20的倍。研究结果显示,当土壤原油含量为3100mg/kg时,玉米减产10%,若原油含量达到500mg/kg,则苯并芘在玉米中的残留量超 标,玉米不能食用[2]。 综上所述,石油污染物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存环境。因此,石油污染治理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2 土壤石油污染的主要危害 1.2.1破坏土壤 石油物质进入土壤后,会引起土壤理化特性的变化,如堵塞了土壤的孔隙结构,破坏土壤结构,使土壤的透水性降低;其富含的反应基能够与土壤中的无机氮、磷结合并限制硝化作用和脱磷酸作用,从而使土壤的有效磷、氮含量减少,导致土壤有机质的碳氮比(C / N)

土壤石油污染概述

博士□基地班硕士□ 硕博连读研究生□兽医硕士专业学位□ 学术型硕士□工程硕士专业学位□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 同等学力在职申请学位□中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 高校教师攻读硕士学位□风景园林硕士专业学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研究生课程考试试卷封面 (课程名称:土壤污染与防治) 学位课□选修课□√ 研究生年级、姓名孙富强 研究生学号 2012051516 所在学院(系、部)资源环境 专业学科环境工程 任课教师姓名曲东(教授) 考试日期 考试成绩

评卷教师签字处 土壤石油污染现状概论 孙富强1 (1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摘要:随着石油资源的深化利用,石油污染加剧,其利用过程中大面积的土壤一般都受到严重的污染。文章主要介绍了石油污染的来源、类型、污染特征,为研究土壤污染治理方法提供依据。 关键词:石油土壤污染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人们对石油的需求越来越大,从而推动了石油开采事业的发展。然而由于技术与管理的缺陷,大量的原油直接或间接流入土壤,从而将土壤污染,以致于石油灌满一定深度土壤的空隙,影响土壤的通透性,破坏原油的土壤水、气和固的三相结构,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生长,也影响土壤中植物根系的呼吸及水分养料的吸收,甚至使植物根系腐烂坏死,严重危害植物的生长。且土壤中的石油随土壤中水的运行而运行,不断地扩散到它处或深处。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生产的自然资源,人们在石油开采和提炼过程中,导致石油对土壤的污染,其一方面是主要能源物质的损失,另一方面严重影响人们对土壤的利用面和利用效率。 石油是现代社会的最主要能源之一,被称作“工业的血液”“黑色的金子”。同样石油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世界各国十分重视石油工业的发展。全世界大规模开采石油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1900年全世界消费量约2000万吨,100年来这一数量已增长百余倍,现在,产油的国家和地区己有150多个,发现的油气田已有4万多个,目前世界石油年产总量达22亿吨,其中17.5亿吨是由陆地油田生产的。我国目前已在25个省和自治区中找到了400多个油气田或油气藏,自1978年以来我国石油年产量突破一亿吨大关从而成为世界十大产油国,现在年产石油近1.83亿吨。 石油是由上千种化学特性不同的化合物组成的复杂混合体,石油的主要成分是烃类(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约占97-99%;非烃类化合物(含氧化合物、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胶质和沥青质)通常只占石油成分的1-2%[1]。石油污染泛指原油和石油初加工产品(包括汽油、煤油、柴油、重油、润滑油等)及各类油的分解产物所引起的污染。石油污染主要是在勘探、开采、运输以及储存过程中引起的,在石油利用过程中大面积的土壤一般都受到严重的污染,石油对土壤的污染多集中在20 cm左右的表层[2 - 3 ]。 1 土壤石油污染来源 目前,我国油田区土壤污染面积约有4.8×1010m2,占油田开采区面积的20-30%。有的油田区长期积存未经处理的含油污泥为主的石油固体废物,堆放量超过300万t,成为油田区污染的主要来源[4]。石油的开采、冶炼、使用和运输过程的污染和遗漏事故以及含油废水的排放、污水灌溉,各种石油制品的挥发、不完全燃烧物飘落等引起一系列土壤石油污染问题。 1.1开采过程产生的落地原油污染 据报道,我国石油企业每年产生落地原油约为700万吨,各油田每作业一次遗留于井场的落地原油有几十到几百公斤。一些油井口周围5mx5m范围为高污染区,地面呈黑色;50mx30m范围为严重污染区,有原油、油泥散落[5-6]。 1.2含油矿渣、污泥、垃圾的堆置

石油污染土壤修复

《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_焦海华》 概述了目前国内外石油污染土壤常用的修复技术及其研究进展,综述了物理修复、化学修复,特别是生物修复技术的优越性,并针对国内外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发和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研发污染土壤综合修复技术、完善修复工程设计、加大新型功能材料的开发和应用力度、加强分子生态学技术在污染土壤修复中的应用4 项建议。 《植物和微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_汪志荣》 阐述了植物和微生物降解环境中石油污染物及PAHs 的重要作用和最新进展。国内外大量实验室研究表明,不同植物和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联合修复石油污染土壤均得到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在某种程度上微生物菌群要优于单一菌株;土壤中植物根系与微生物形成根际效应对污染物的降解起到了促进作用;生物表面活性剂较合成表面活性剂具有更好的生态适宜性和石油污染土壤修复能力;土壤中多组分污染物共同修复虽处于起步阶段,其作用机理也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发展前景值得期待。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植物–微生物菌群降解石油污染物过程中,微生物菌群间协同和竞争机制及试验结果的可重复性尚需证实;实验室研究与大田环境条件的差异,使得目前的研究成果尚需田间试验的验证和支持;根据土壤类型和气候特点,研究极端(高含盐量;氮、磷等营养元素缺乏;低温)条件下的石油高效降解菌株/群,制备有效的便于大田应用的固体菌肥意义重大;同时在确定石油污染物对环境致害的限值的基础上,建立石油污染土壤评价体系也势在必行。 《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_焦海华》 《生物堆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进展_王翔》 生物修复技术包括微生物降解、植物提取、生物通风和生物堆等方法。生物堆是将污染土壤集中堆制,同时结合多种强化措施,如补充适量水分、养分和氧气等,为堆体中微生物创造适宜的生存环境,进而提升污染物去除效率的一种生物修复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微生物强化修复为特点的生物堆法,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有机污染土壤,特别是石油污染土壤的修复治理中。 土壤的石油污染已成为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对其进行修复治理是恢复土壤环境功能的重要保证。近年来以微生物强化修复为特点的生物堆技术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土壤石油污染的修复,对生物堆关键技术及微观机理的探索也成为环境污染生物修复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文章就国内外运用生物堆法修复石油污染土壤的研究进行综述,从生物堆技术的发展及

土壤中石油污染-苏文杰

CHANG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技能培训(3) 题目: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脱附过程的研究 二级学院(直属学部):理学院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08化学Y2 学生姓名:苏文杰学号:08124711 2011 年12 月

[摘要]了解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来源及危害。采用批实验法考察了土壤- 有机溶剂体系中高浓度石油污染物的脱附行为, 包括脱附动力学、脱附等温线和平衡参数。结果表明土壤中石油污染物的脱附过程是一个快速反应过程, 在5 min 内大约80%的污染物得到脱附, 30min 达到平衡, 脱附平衡过程符合Freundlich 模型, 烷烃类有机溶剂的脱附效果更佳. [关键词]有机溶剂,石油,土壤污染,脱附过程

目录 1 前言 (1) 2土壤中石油类污染物来源及危害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石油类污染物产生方式 (3) 2.2石油类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危害 (3) 3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及存在状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环境行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1脱附动力学实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存在状态 ..................................... 错误!未定义书签。4实验部分 .. (3) 4.1实验方法 (3) 4.1.1脱附动力学实验 ..............................................................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2等温脱附实验...................................................................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计算方法 (3) 4.3结果与分析 (3) 4.3.1脱附平衡时间...................................................................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2等温脱附模型和平衡参数确定...................................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3SSR 对等温脱附线的影响........................................... 错误!未定义书签。5结论 (3) 参考文献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石油污染对黄河三角洲土壤的影响

生命科学系 学年论文 题目:石油污染对黄河三角洲土壤的影响 姓名:刘真真 专业:生物技术 年级:2011级 学号:1114120222 指导教师:王彦美 导师职称:讲师 2013 年6 月20 号

目录 摘要 (3) ABSTRACT (3) 引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1.黄河三角洲状况概述. (8) 2.土壤污染物概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土壤污染物的来源 (12) 2.2石油污染物的存在状态 (13) 3.黄河三角洲土壤性状及背景值 (20) 4.石油污染对黄河三角洲土壤性状的影响 (24) 4.1重金属污染 (20) 4.2土壤含水量 (21) 4.3土壤有机质 (22) 5.小结 (24) 参考文献 (25) 谢辞 (26)

本论文针对石油污染对黄河三角洲土壤的影响,通过分析石油污染物的状况、存在状态以及对黄河三角洲土壤含水量有机质的分析,石油开发对周围土壤的理化性状产生较大影响。土壤重金属含量表层高于底层土壤有机质的含量。石油是一种含碳的有机物,石油同时也会导致土壤板结。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石油污染,土壤,影响

In this paper, the effects of oil pollution on Soil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the state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soil in the Yellow River Delta water content of organic matter in analysis of oil pollutants, status, affects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oil exploitation on the surrounding soil. The content of heavy metal in soil.The surface is higher than the bottom of the content of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the organic matter content of surface soil is higher than the underlying soil. Oil is a kind of organic compounds containing carbon, oil will also leads to soil compaction. Key words:The Yellow River delta, Oil pollution, Soil, The influence

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总3页)

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总3页) -CAL-FENGHAI.-(YICAI)-Company One1 -CAL-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请直接删除

【前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石油是最重要的能源之一,被成为“工业的血液”。近些年来各国都加快了对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从沙漠到海洋、从无人区到人口稠密区,越来越多的油气井出现在世界各地。随之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石油对土壤的污染危害大,潜伏期厂,涉及面广,有研究者将其比喻为“化学定时炸弹”,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 石油主要是由烃类化合物组成的一种复杂化合物,其组成复杂,含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的物质(如卤代烃、苯系物、苯胺类、菲、苯并[a]芘等)。土壤作为人类、动植物和微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基础,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参与转化、迁移和积累等循环过程的重要场所,土壤安全事关人类食品安全。石油一旦进人土壤,将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根据已公布的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告》显示,我国土壤总超标率高达16.1%。其中,有机类污染物,尤其是石油污染物已成为导致土壤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据报道在我国,勘探和开发的油气田有4 0 0多个,覆盖面积达 3. 2 X 105 km2,其中约4. 8 X 106 hm2 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为我国部分油田周边石油污染状况,其周边土壤中的总石油烃( TPH ) 质量分数已经远远超过临界值500 mg/kg,对人居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由此可见,石油污染土壤形势严峻,修复工作迫在眉睫。 土壤石油污染:是指原油和石油产品在开采、运输、储存以及使用过程中,进入到土壤环境,其数量和速度超多土壤自净作用的速度,打破了它在土壤环境中的自然动态平衡,使其累积过程占据优势,导致土壤环境正常功能的失调和土壤质量的下降,并通过食物链,最终影响到人类健康的现象。 石油进入土壤的途径: ?石油的泄露和溢油:陆地采油大量的生产设施如油井、集输站、转输站和联合站等,原油会 被直接或间接的倾泻与这些设施附件的地面;产品的开采和运输业会使石油类物质进入土壤环境中;另外发生井喷或泄露,也会污染周围土壤环境。 ?含油固、液体废气无的随意处置:油气的开采和运输过程会产生大量含油、天然气的开采过 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油废水、有害的废泥浆以及其他的一些污染物,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污染周边土壤、河流甚至地下水。 ?含油污水的灌溉和农用药剂的使用:一些工业企业产生的含油废水如果不加以回收处理,直 接排入河流、湖泊或海湾,会污染水体,该水体用于农业灌溉,则会导致土壤污染,另外某些农用药剂也会污染土壤。 ?汽车尾气的排放:汽车尾气排放导致交通干线两侧土壤的有机物污染,另外大气沉降也会导 致土壤污染。 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石油污染土壤的物理修复方法:

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污染模拟

2、土壤污染模拟 土壤是一个多相的疏松的多孔介质,固相中有大量的有机和无机胶体。石油是一种天然的粘油状液体,主要成分为烃类化合物(占80%一90%)。烃类化合物是非极性有机物,其偶极矩<1,介电常数<3,在土壤中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地表的石油可以在重力作用下入渗,也可能随地面水或雨水沿着土壤毛细管孔隙向下渗透污染土壤,甚至进一步向下淋滤污染地下水。石油类污染物质在土壤入渗过程中,由于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机和无机的胶体,使得进入土壤中的污染物不断地被吸附。吸附能力与土壤的质地、石油的性质有密切联系。通常,石油烃类在土壤介质吸附程度以分配系数Kd来表示。 式中:Cs为平衡时固相中的浓度(mg/kg);Ce为平衡时液相中的浓度(mg/l)根据土壤中溶质运移模型和石油类污染物质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过程,考虑吸附作用而忽略石油的挥发,建立石油类污染物质在土壤中迁移转化二维综合模型。它包括水运动方程和石油运动方程。 土壤中水运动方程: 土壤中石油类运动方程: 式中:C(h)为比水容量(cm-1);K x、K z分别为横向纵向水力传导系数(cm/d);Dxx、Dzz分别为横向纵向弥散系数(cm2/d);Rd为滞留因子;c为液相中石油的浓度(mg/l);qx、qz分别为x和z方向的达西流速(cm/d);θ为含水量(%);λ为降解系数(d-1);h为土壤中压力水头(cm)。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根据监测的结果和落地油的分布特征,预测石油类在土壤中迁移过程及石油是否会对地下水造成污染,选择预测范围为:长80m,深6m剖面区域。并对部分问题可进行简化处理,作一些基本假设。假设土壤水最初不含石油,即未受到污染,但土壤中存在一定的本底值,经取样测定取平均值为40.3mg/kg。在土壤的预测范围内,土壤被认为是均质的。 对水运动方程上边界确定为Cauchy边界,下边界为Neumann边界。

土壤石油污染

基于土壤石油污染目前状况和治理技术探 究进展-生命环境论文 logo设计 分享到:本站编辑:admin 日期:2010-05-09 19:57 点击:次 摘要摘要:本文首先对土壤石油污染目前状况及危害做了扼要的叙述,对土壤石油污染治理的物理、化学、生物技术进行了评述,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土壤石油污染的生物修复技术,并对该技术的远景及存在的新题目进行了阐述。 摘要:石油污染;土壤污染;治理技术 随着产业的发展,石油的需求量大幅度增加,并且在开采、运输、贮躲、加工过程中,由于意外事故或治理不当,导致石油排放到农田、地下水、海洋,使环境遭受污染,直接危害人类生产和生活。据资料统计,目前每年有800多万吨石油进进世界环境,污染土壤、地下水、河流和海洋,其中石油对土壤的污染主要是破坏土壤结构影响土壤通透性,损害植物根部,阻碍根的呼吸和吸收,终极导致植物死亡。其次,被污染到土壤的石油芳香烃类物质对人及动物的毒性较大,其中的苯、甲苯、二甲苯、酚类等物质,假如经较长时间较大浓度接触,会引起恶心、头疼、眩晕等症状[1。此外,石油中的多环芳烃类物质具有强烈的三致功能,能通过食品链在动植物体内逐渐富集,它在土壤中的富集更具危害。鉴于土壤污染的严重危害,治理土壤石油污染势在必行,已引起很多国家高度重视,不断采取办法,治理石油污染。 1.土壤石油污染目前状况及危害 1.1 土壤石油污染目前状况

石油产业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石油开采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及石油产品的广泛使用,使石油污染成为世界性公害之一。当今世界石油总产量每年约22×108t。其中17.5×108t是由陆地油田生产的。仅石油污染一项每年全世界就有8×106t进进环境。美国环保署报道,在20世纪90年代已有10万个地下油罐存在不同程度的泄漏。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及石油生产和消费大国,由于生产条件、环保技术等方面相对落后,石油污染新题目相当突出,尤其是土壤的石油污染新题目日益严重。在有机污染土壤中,石油污染占相当比例。我国自1978年原油产量突破1×108t大关而成为世界十大产油国之一以来,勘探开发的油气田和油气躲己有400多个,年产石油污染土壤近1×105t,累计堆放量近5×105t。以油田为例,每口油井污染土地面积为200~500m2,全国共有油井2×105t口,由此造成的土壤污染可达8×107m2,这一数字每年还在增长中。1998年,全国石油、炼化企业生产含油固体废物量达4.29×106t,利用率低于50%,由此造成土壤污染可达3.3×106hm2,我国每年有6×105t石油经跑、冒、滴、漏等途径进进环境,造成土壤污染。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因使用污水浇灌而导致土壤污染面积达9.3×103hm2,全国类似农田有1×105 hm2。在北方产油地区原油污染面积逐年扩大,在辽河油田的重污染区,土壤原油含量达到1×104mg/kg,是临界值 (200mg/kg)20的倍。探究结果显示,当土壤原油含量为3100mg/kg时,玉米减产10%,若原油含量达到500mg/kg,则苯并芘在玉米中的残留量超标,玉米不能食用[2。

石油化工污染土壤

石油化工污染土壤 石油主要是有烃类化合物组成的一种复杂化合物,包括饱和烃、芳香烃类化合物、沥青质、树脂类等。还含有少量的o、n、s等元素,其中的芳香类物质对人和动物的毒性较大,尤其是双环及三环以上的多环芳烃毒性更大。 对污染土壤的影响:陆地采油大量的生产设施如油井、集输站、转输站和联合站等,原油会被直接或间接的倾泻于这些设施附近的地面;石化产品的开采和运输也会使石油类物质进入土壤环境,随后发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和生化作用,对环境造成污染。大部分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都发生吸附/解吸作用,从而影响着它们在土壤中的迁移、生物降解和光降解。油气的开采和运输过程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在石油、天然气的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油废水、有害的废泥浆以及其他一些污染物,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污染周边土壤、河流甚至地下水,同时石油、天然气本身就含有对人和动物有害的物质,一旦发生井喷或泄漏,将对生活在油气田附近的人和动物构成致命威胁(如重庆开县发生的井喷,造成将近400人死亡,大面积土壤被污染)。 石油管道的泄漏也会严重破坏生态,据一位美国环保人士估算,如果阿拉斯加陆地石油管道发生泄漏,至少会形成半英里宽、30英里长的污染带,由于石油会迅速渗透到土壤中,杀死土壤中的微生物,从而改变土壤成分,改变地表生态,遭受污染的地区可能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内都会寸草不生。许多研究表明,一些石油烃类进入动物体内后,对哺乳类动物及人类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土壤的严重污染会导致石油烃的某些成分在粮食中积累,影响粮食的品质,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健康。 修复技术 其中治理石油化工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最主要的有:一是微生物修复技术,按修复的地点又可分为原位生物修复和异位生物修复;二是植物修复法。 微生物修复技术:包括生物注气法、生物通气法、土地耕作法

石油化工对环境的污染及应对措施(最新版)

( 安全论文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石油化工对环境的污染及应对 措施(最新版) Safety is inseparable from production and efficiency. Only when safety is good can we ensure better production. Pay attention to safety at all times.

石油化工对环境的污染及应对措施(最新 版) 摘要:文章介绍了石油及其相关产业对土壤、河流、湖泊和海洋造成的污染及其相关机理,提出了当今比较常用和有发展前景的一些处理方法,最后介绍了一些可以作为石油替代品的新能源。 关键词:石油污染;修复;新能源 0引言 100多年前,人类进入石油时代。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不断扩大,全世界都加快了对石油的开采,越来越多的油气井出现在世界各地,随着石油的开采、冶炼、使用和运输,石油对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石油产品(包括原油、天然气、成品油、石油化工产品)本身就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污染物,容易造成大气、地下水、海洋的污染;

在油气勘探、开发、炼化、储运过程中容易对野外环境、周边环境造成破坏;在整个石油供应链中,原材料和资源的浪费比较严重,资源利用率不高。 在油气生产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故不仅会污染环境,还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1]。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客户要求石油石化企业提供更为安全和环境友好型的产品与服务,员工要求工作对生命安全、健康与环境不造成损害,媒体与公众对企业绿色化经营越来越多地关注、期望与监督[2]。 1石油对环境的污染及治理 石油产品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有土壤、地下水、江河湖泊、海洋污染等。 1.1石油污染对土壤的危害及处理方法[3] 石油对土壤的污染主要是在勘探、开采、运输以及存储过程中引起的,如石油运输、加工过程中的偶然事件、不合理的储油罐以及地下油罐的泄漏等。油田周围大面积的土壤一般都会受到严重污

土壤石油污染综合治理研究进展

土壤石油污染综合治理研究进展 秦玉广 (山东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济南 250013) 摘要:文章就土壤石油污染修复综合治理问题,从法律法规、行政管理体制、政策措施、思想观念、污染防治理念、修复治理技术、修复策略等进行了系统论证,并提出土壤石油污染治理需在政府主导下,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关键词:土壤石油污染;政府主导;综合治理 Comprehensive Control Strategy Study of Soil Petroleum contamination QIN Y u-guang (Shandong Fresh Water Fishery Institute of Provience, Jinan 250013 ) Abstract: This article was focused on the comprehensive control strategy of soil petroleum contamination. In order to gives out a comprehensive exposition, the correlate aspects such as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 administrative system, the policy and measurement, the idea, the concept of prevention and remediation, the hot question of restoration technology, the recovery strategy etc. were all shed light on and systematically discussed. Even presented that to prevent from oil pollution and to restore the oil-contaminated soil, all factors should be taken into consideration and both the symptoms and root causes should be addressed, what’s more all should be conducted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government. Key words:soil petroleum contamination; guidance of the government; comprehensive control 石油号称“工业的血液”,是重要的战略资源我国石油企业每年约有7万吨落地原油进入土壤[1],有近10万吨石油污染土壤有待修复[2]。土壤是一个复杂的陆地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资源之一,是国家最重要的自然资源[3]。土壤中石油污染物对土壤生态[4]、食品安全[5]、人居环境和人类自身健康都有广泛而持久的危害[6]。除陆域环境外,大连港和渤海湾漏油致海域污染事件,再一次牵动了人们对环境的关注,也使人们更加认识到环境污染治理绝非单纯技术层面问题。我国土地和矿产资源都归国家所有,各级政府不可避免地成为矿产资源开采和土壤污染修复的双重推手。土壤石油污染治理涉及多个社会层面如思想观---------------------------------------------------------------------------------------------------------------------- 作者简介:秦玉广(1970-)男,助研,从事渔业资源与环境研究(E-mail: qinyuguang888@https://www.360docs.net/doc/908944333.html,) 念、法律法规、政策措施、修复技术研究、检验评价等,并牵动各个利益攸关方,需要在各级政府主导下,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本文以土壤石油污染

石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

【前言】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石油是最重要的能源之一,被成为“工业的血液”。近些年来各国都加快了对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从沙漠到海洋、从无人区到人口稠密区,越来越多的油气井出现在世界各地。随之土壤污染问题日益突出,石油对土壤的污染危害大,潜伏期厂,涉及面广,有研究者将其比喻为“化学定时炸弹”,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环境问题。 石油主要是由烃类化合物组成的一种复杂化合物,其组成复杂,含有致畸、致癌、致突变的物质(如卤代烃、苯系物、苯胺类、菲、苯并[a]芘等)。土壤作为人类、动植物和微生物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基础,是自然界物质和能量参与转化、迁移和积累等循环过程的重要场所,土壤安全事关人类食品安全。石油一旦进人土壤,将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危害。根据已公布的环境保护部和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告》显示,我国土壤总超标率高达16.1%。其中,有机类污染物,尤其是石油污染物已成为导致土壤安全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据报道在我国,勘探和开发的油气田有4 0 0多个,覆盖面积达3. 2 X 105 km2,其中约4. 8 X 106 hm2 的土壤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为我国部分油田周边石油污染状况,其周边土壤中的总石油烃(TPH ) 质量分数已经远远超过临界值500 mg/kg,对人居安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由此可见,石油污染土壤形势严峻,修复工作迫在眉睫。 土壤石油污染:是指原油和石油产品在开采、运输、储存以及使用过程中,进入到土壤环境,其数量和速度超多土壤自净作用的速度,打破了它在土壤环境中的自然动态平衡,使其累积过程占据优势,导致土壤环境正常功能的失调和土壤质量的下降,并通过食物链,最终影响到人类健康的现象。 石油进入土壤的途径: ?石油的泄露和溢油:陆地采油大量的生产设施如油井、集输站、转输站和联合站等,原 油会被直接或间接的倾泻与这些设施附件的地面;产品的开采和运输业会使石油类物质进入土壤环境中;另外发生井喷或泄露,也会污染周围土壤环境。 ?含油固、液体废气无的随意处置:油气的开采和运输过程会产生大量含油、天然气的 开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油废水、有害的废泥浆以及其他的一些污染物,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污染周边土壤、河流甚至地下水。 ?含油污水的灌溉和农用药剂的使用:一些工业企业产生的含油废水如果不加以回收处 理,直接排入河流、湖泊或海湾,会污染水体,该水体用于农业灌溉,则会导致土壤污染,另外某些农用药剂也会污染土壤。 ?汽车尾气的排放:汽车尾气排放导致交通干线两侧土壤的有机物污染,另外大气沉降也 会导致土壤污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