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金融市场对比
货币供应量统计之中美对比

货币供应量统计之中美对比货币供应量是指一国金融市场上储备在流通和非流通状态下的货币总量。
货币供应量的变化会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它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指标。
中美是世界两大经济体,货币供应量统计的比较可以更好地了解这两个国家的经济状态和政策取向。
观察中美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可以发现,除了数量上的差异,两国在货币供应量构成、政策实施等方面也有较明显的不同。
一、货币供应量构成的对比货币的构成是货币供应量统计的基础,中美两国货币构成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货币供应量的差异。
总的来说,中国的货币构成相对单一,多数是M0和M1,货币市场产品不发达,M2占比相较于美国要低。
而美国的货币构成则更加多元化,M2与M3占比相当大,市场上的投资品种更加丰富。
中美货币供应量构成的差异说明了两国对货币政策的侧重点不同。
中国更关注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因此货币政策以M0和M1为主,并在金融去杠杆的措施下对M2进行调控。
美国货币政策侧重于保持货币流动性,因此货币供应量构成更加多元化,并注重通过M2和M3的调整控制经济的稳定。
二、货币政策实施的对比货币政策是决定货币供应量变化的重要因素,中美两国的货币政策实施方式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在货币政策实施方面,中国利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以稳定M2为目标调控经济。
而美国主要通过利率政策力图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央行的利率政策作用较为显著。
另外,中美货币政策的宽松程度也存在很大差异。
美国在金融危机之后通过大规模的量化宽松政策与低利率政策,对货币供应量进行了大幅度的扩张,而中国则相对保守,虽然在2015年和2020年分别推出了一轮宽松政策,但总的来说仍是以谨慎为主。
三、货币供应量变化的对比货币供应量变化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中美两国的货币供应量变化也存在着较为显著的差异。
就整体货币供应量的增幅来看,中国在2009年前后经历了一次大规模的货币扩张,在此后的十年中,货币供应量涨幅逐渐收敛。
互联网金融inAmerica和inChina的比较

互联网金融inAmerica和inChina的比较互联网金融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新型金融业态,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为用户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迅速,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在全球范围内,美国是互联网金融的发源地之一。
早在1994年,就有第一个在线银行出现在美国。
在接下来的几年里,一些初创公司如PayPal、Lending Club和Square等开始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并获得了成功。
与此同时,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也开始崛起。
中国的互联网金融起步于2013年,由于其巨大的市场和政策支持,在短时间内得到了迅速发展。
现在,我们来对比一下美国和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市场。
首先,我们来看看两国的市场规模。
美国的互联网金融市场在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中国。
根据2019年的数据,美国的互联网金融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4万亿美元。
而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市场规模在同一年达到了17.5万亿人民币,是全球最大的互联网金融市场。
其次,我们来看看两国的互联网金融产品类型。
在美国,互联网金融产品主要分为在线支付、P2P借贷、金融咨询、虚拟货币等。
而在中国,互联网金融产品多种多样,包括在线支付、P2P借贷、股票基金、保险、贵金属交易等。
再来看看两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
美国的互联网金融市场较早起步,监管制度也比较完善。
目前,美国互联网金融监管主要由SEC、CFTC、FINRA和CFPB等机构负责。
而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起步较晚,监管体系和法规也在不断完善中。
中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机构主要是中国人民银行、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等机构。
最后,我们来看看两国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
在美国,随着新兴技术如区块链、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的不断进步,未来将出现更多创新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
而在中国,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市场环境的改变,互联网金融行业将更加趋向规范、稳健和可持续的发展方向。
综上所述,美国和中国的互联网金融市场各有特色,都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比较中美金融体系的异同

比较中美金融体系的异同第一篇:比较中美金融体系的异同比较中美金融体系的异同中美金融体系的相同点:1金融体系都是由金融市场、银行和外部公司治理及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和制度特征的总称。
2中美金融体系都包括以金融资产的交易、金融机构的构成和金融活动的监管为基础的多项内容。
中美金融体系的不同:第一,中国金融和美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美国出于金融市场的高度发展阶段,具体表现为市场规模大、金融工具多、产品链条长、资金能量强,这种“高度发展”在一定程度发展到“过度”,不但脱离了实体经济,而且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作用。
而中国处于金融市场发展的初步阶段,具体表现为市场规模小、结构不合理、金融工具少、主体实力差,这种“初步”难以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如多年存在的企业融资难、投资渠道狭窄等第二,中国金融和美国的运行机制不同。
美国金融市场化程度极高,华尔街具有超级话语权,具体表现为金融机构的趋利化、金融活动的自由化和金融业务的杠杆化,虽然这些特征目前在一定程度上面临下降和逆转,华尔街的话语权也在下降通道之中,但其高度市场化的根本特征不会改变。
反观中国,中国的金融市场化程度低,行政管制较强,金融压抑较为明显,具体表现在为,金融机构活力不足,例如金融创新严格审批、金融业务较为单一、金融服务能力较弱,等等。
当然,中国金融市场化程度低既有历史和客观原因,也有体制原因,我们需要的是正视这样的现实。
第三,开放程度的比较中国金融市场相对封闭,表现在难以有效运用全球资源,缺乏全球定价权和影响力,金融机构尚未完全参与国际竞争,这和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不想符合。
但是,美国的金融市场是完全开放,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全球市场,表现在其金融机构全球发展、金融体系运用全球资源、金融市场有全球定价权和影响力。
总而言之,从整体角度讲,中国的金融市场还是发展不健全,政府对于银行的管制程度较高,各银行之间的竞争力度较小,整个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也较低。
中美金融体系异同比较

中美金融体系异同比较中美金融体系异同比较摘要中美金融体系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金融体系的差异,也是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融资方式之间的差异,体现在金融机构、金融产品、金融监管方面上。
正因为这些差别,在中国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有它的特点和考虑的因素,银行和市场的有机结合是问题的解决之道。
AbstractTo some extent,the difference of financial systems of Chian and USA can be esplained in terms of the conflict between, “Bank-led financial system”and “Market-led financial system”.In other words,it is the discrimination between direct financing and indirect financing which is displayed in such aspect financial institutions,financial products,financial regulation and the like. Due to the differences,there are a lot of factors for consideration to develop the milti-layer capital market in China.The best solution to this problem is to combine the bank and the market effectively in China.关键词:市场主导,银行主导,多层次资本市场绪论后金融危机时代,人们对金融系统的讨论越来越激烈,又现百家争鸣的景象。
国家经济发展趋势: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对比分析

国家经济发展趋势:中国和美国的经济对比分析中美是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其经济发展趋势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GDP增长、产业结构、贸易和投资等方面对中美两国的经济发展进行对比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动向。
一、GDP增长GDP增长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在过去几十年,中国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两位数,甚至出现过多次双位数增长。
而美国的GDP增长率则一直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通常在2%至3%之间。
尽管中国的GDP增长率在近年有所下降,但仍保持着6%至7%的稳定增长。
而美国的增长率则在过去几年有所波动,但整体来看还是相对稳定的。
从GDP总量来看,美国目前的GDP总量远远超过中国,但中国的增长速度是美国的数倍。
从这一方面可以看出,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而美国虽然总量大,但增长速度相对较慢。
二、产业结构中国和美国的产业结构有明显的差异。
中国主要是以制造业为主导,在全球的制造业中占据了主要份额。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而美国则主要以服务业为主导。
美国的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远远超过制造业。
另外,美国的高科技产业发达,创新能力强,而中国的高科技产业相对较弱。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政府一直在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但目前还有一定的差距。
另外,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和环保要求相对较高,而中国的成本相对较低,这也是两国产业结构差异的原因之一。
但随着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劳动力成本也在逐渐上升,中国也在加强环保力度,产业结构的差距也在逐渐缩小。
三、贸易和投资中国和美国是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两国之间的贸易往来非常频繁。
但近年来,随着中美贸易战的爆发,两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紧张。
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一直是美国政府关注的焦点,而中国也一直在努力扩大对外贸易,寻求更加平衡的贸易关系。
另外,中国对外投资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增长速度,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来,中国的对外投资规模和范围都在不断扩大。
中美债券市场交易机制的异同

中美债券市场交易机制的异同债券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支撑。
中美作为全球两大经济体,其债券市场交易机制也存在一定的异同。
下面将针对中美债券市场的交易机制进行比较。
首先,中美债券市场交易机制的异同在于市场的规模和发行体系。
中美债券市场规模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美国债券市场是世界上最大的债券市场,规模庞大。
美国政府及其机构发行的债券种类繁多,包括美国国债、地方政府债券、政府机关债券等。
而中国债券市场相对较小,主要以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为主,市场发展较短时间。
在债券发行体系上,美国债券市场存在多级市场和多渠道发行的特点。
美国债券市场主要通过公开发行、私募发行以及其它发行方式进行,包括承销团组织等,市场发行渠道相对较为多样化。
而中国债券市场主要是由政府发行,投资者主要是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或购买国债亦或到银行柜台购买债券。
虽然在近年来,中国也开始推行更多的市场化发行方式,但整体发行体系仍然相对集中。
其次,中美债券市场交易机制的异同在于交易方式和市场参与者。
在债券交易方式上,美国债券市场主要通过证券交易所进行交易。
美国有三个主要的股票交易所,即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NASDAQ)和芝加哥商品期货交易所(CME)。
中美投资者可以通过这些交易所进行债券交易。
在美国,投资者也可以通过场外交易、债券经纪商等方式进行债券交易。
中国债券市场则主要通过交易所进行债券交易,中国光大证券、中金公司和银河证券等一些大型券商在债券市场取得突出成绩,有较高的承销量。
在市场参与者上,美国债券市场参与者较为广泛,包括机构投资者、个人投资者和国际投资者。
机构投资者主要包括养老基金、保险公司、银行等,个人投资者和国际投资者也有参与。
而中国债券市场主要由机构投资者参与,个人投资者和国际投资者参与度较低。
最后,中美债券市场交易机制的异同在于市场监管和投资者保护。
在市场监管和投资者保护方面,美国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构,例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和金融业监管局(FINRA),对债券市场进行监管,并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农村金融服务中国与美国的金融体系对比

农村金融服务中国与美国的金融体系对比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农村金融服务的发展和提升成为了中国和美国两个农村经济相对发达的国家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对比中国和美国的金融体系,探讨两国在农村金融服务方面的异同,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农村金融服务的基本情况中国农村金融服务的特点是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城市与农村之间存在明显差距。
基础设施薄弱、金融资源匮乏是影响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的主要瓶颈。
相比之下,美国农村金融服务发展相对成熟,银行网点覆盖广泛,金融机构和农民之间的合作模式也较多元化。
二、农村金融服务的模式对比中国农村金融服务的模式主要包括政府引导型、市场驱动型和农村合作金融型三种模式。
政府引导型模式主要通过政策扶持和金融补贴等手段,引导金融机构向农村倾斜。
市场驱动型模式主要依赖市场供求关系,通过竞争鼓励金融机构主动扩大农村金融服务。
农村合作金融型模式则侧重于农村自组织力量,通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农业及农村经济提供金融支持。
相比之下,美国农村金融服务更加市场化,主要通过银行和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提供服务,农民可根据需要自由选择金融机构。
三、农村金融产品对比中国农村金融产品相对单一,主要包括存款、贷款和小额信贷。
贷款主要用于农业生产和农民日常生活支出。
相比之下,美国农村金融产品种类丰富,除了普通储蓄账户和贷款业务外,还有种植保险、农业补贴和风险管理工具等金融产品。
这些产品的丰富多样提供了更多选择,可以更好地满足农民的各种需求。
四、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对比中国农村金融服务正在加速向线上服务的转变,通过互联网、移动支付等技术手段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便利性。
同时,中国政府积极推动农村金融机构与电商、物流企业合作,为农民提供一站式服务。
美国则在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方面更为成熟,多数农村金融机构拥有完善的在线银行系统,提供全天候的金融服务。
此外,农村金融机构还积极开展金融教育和培训,提升农民金融素养和风险意识。
比较中美金融体系的异同

比较中美金融体系的异同比较中美金融体系的异同中美金融体系的相同点:1金融体系都是由金融市场、银行和外部公司治理及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和制度特征的总称。
2中美金融体系都包括以金融资产的交易、金融机构的构成和金融活动的监管为基础的多项内容。
中美金融体系的不同:第一,中国金融和美国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
美国出于金融市场的高度发展阶段,具体表现为市场规模大、金融工具多、产品链条长、资金能量强,这种“高度发展”在一定程度发展到“过度”,不但脱离了实体经济,而且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作用。
而中国处于金融市场发展的初步阶段,具体表现为市场规模小、结构不合理、金融工具少、主体实力差,这种“初步”难以满足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如多年存在的企业融资难、投资渠道狭窄等第二,中国金融和美国的运行机制不同。
美国金融市场化程度极高,华尔街具有超级话语权,具体表现为金融机构的趋利化、金融活动的自由化和金融业务的杠杆化,虽然这些特征目前在一定程度上面临下降和逆转,华尔街的话语权也在下降通道之中,但其高度市场化的根本特征不会改变。
反观中国,中国的金融市场化程度低,行政管制较强,金融压抑较为明显,具体表现在为,金融机构活力不足,例如金融创新严格审批、金融业务较为单一、金融服务能力较弱,等等。
当然,中国金融市场化程度低既有历史和客观原因,也有体制原因,我们需要的是正视这样的现实。
第三,开放程度的比较中国金融市场相对封闭,表现在难以有效运用全球资源,缺乏全球定价权和影响力,金融机构尚未完全参与国际竞争,这和中国经济的开放程度不想符合。
但是,美国的金融市场是完全开放,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全球市场,表现在其金融机构全球发展、金融体系运用全球资源、金融市场有全球定价权和影响力。
总而言之,从整体角度讲,中国的金融市场还是发展不健全,政府对于银行的管制程度较高,各银行之间的竞争力度较小,整个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也较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本文从中美两国金融市场成立的背景,其法律体系的相关内容,其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三个方面,来浅析中美市场的对比研究。
关键字 中美 金融背景 金融机构体系 金融法律
目录 第一章成立的背景…………………………………………1页 1.1中国金融市场成立的背景…………………………………1页 1.2美国金融市场成立的背景…………………………………1页 第二章法律的维持……………………………………………5页 2.1中国金融法律体系………………………………………5页 2.2美国金融法律体系………………………………………6页 第三章金融机构体系………………………………………7页 3.1中国金融机构体系………………………………………7页 3.2美国金融机构体系………………………………………11页 第四章中国人民银行和美联储………………………………20页 附录A……………………………………………………………24页 附录B……………………………………………………………25页 第一章 成立的背景 要对中美金融市场进行对比研究,首先我们来看各自金融市场成立的背景: 中国 就理论而言,中国金融市场从有借贷关系的那天起已近存在了,尽管是不完全和不规范的!时至今日,中国银行信贷市场在金融市场中仍占据主导地位。 具体的说:中国金融市场萌芽于建国初期。1950年我国就发行了人民胜利拆实公债,出现了一级市场,开创了中国融资的先河。 完全意义上的金融市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进行了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经济增长产生了强烈的资金需求。特别是1984年以来,我国的金融市场迅速发展,已经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金融市场体系。 美国 1551年,英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股份公司-----MUSCOV股份公司,最早的股票投资者是喜欢探险的伦敦商人。 但西方的股票和证券交易所最早却产生于1611年的荷兰,英国和法国也在较早时候建立了证券交易所。 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于1811年由经纪人按照粗糙的《梧桐树协议》建立起来并开始营运。较晚建立起来的美国股票市场却是对现代意义上的证券投资最有典型意义的,特别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的纽约证券交易所逐步变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证券交易市场,美国也成为证券投资的中心。 美国股票市场和股票投资近200年的发展大体经过了四个历史时期: 一、 第一个历史时期是从18世纪末至1886年,美国股票市场初步得到发展 美国证券市场萌芽于18世纪末,1811年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建立标志着严格意义的美国证券市场真正形成。这一时期的美国股票市场几乎纯粹是一个投机市场,华尔街的交易具有很强的掠夺性,当时美国政府的腐败也助长了当时股票市场的操纵和掠夺。此时,美国股票市场是一个操纵现象严重的市场。 二、第二个历史时期是从1886年——1929年,此一阶段美国股票市场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市场操纵和内幕交易的情况非常严重 这一时期,从经济方面看,美国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政治和经济的中心。这一历史时期,美国股市仍是一个投机占主流的市场,但投资思想初步已得到发展。 三、第三个历史时期是从1929年大萧条以后至1954年,美国的股市开始进入重要的规范发展期 这一历史时期,美国股市真正进入投资时代,价值投资思想是这一时期主流的投资思想。 四、第四个历史时期从1954年至今 此时机构投资者迅速发展、美国股票市场进入现代投资时代以1958年长期政府债券的收益率在美国股票历史上第一次超过了普通股的股利收入为标志,成长投资一度成为主流的投资思想。 这一时期,价值投资思想与成长投资思想逐步融合,现代价值投资思想破茧而出,1990年代被动投资开始大行其道。 综上所述:就中美金融市场的背景而言,美国金融市场具有全球的带动性,它的产生不像中国具有较深的本国历史传承色彩。
第二章 法律的维持 维持金融市场的和谐发展必须要有适当的条款现值和要求,俗话说:五规矩不成方圆!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中美限制金融法律条款的具体法规。 中国 在我国没有以“金融法”来命名的单独的某个法律。涉及金融类的具体法律,通常用它涉及的金融行业的名称来命名。例如,中国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等。目前,我国已经颁布的金融法律与法规相当多,截止到2000年底,由全国人大颁布的金融法律有1部,即中国人民银行法。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金融法律8部,包括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票据法、担保法等。由国务院颁布的金融法规142部。由国务院各机构颁布的金融类规章3523部。由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金融类司法解释39部,最高人民检察院的8部。上述总计3721部。 金融法是调整金融关系的法律总称。是国家立法中确立金融机构的设立、组织、性质、地位和职能的法律规范。是我国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金融法的地位 在我国,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根据宪法制定的民法、行政法、经济法、刑法等基本法属于第二层次的法律部门,根据基本法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属于第三层次的法律部门。金融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在我国整个法律体系中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一是具有确认金融机构的法律地位,建立、健全金融机构组织体系的重要功能。二是具有培育和完善金融市场体系,规范金融市场行为的重要职能。 美国 数十年来,美国“华尔街”(Wall street)作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中心和楷模,引领着世界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方向。美国的金融监管模式和法律制度,也一向是新兴国家和效仿的对象。 美国早期混业制度向分业制度的转变 20世纪30年代前美国金融制度的特点。20世纪前,美国商业银行发展迅速,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发展相对迟缓,且主要以保险公司为主。进入20世纪以后,新兴的金融机构如储蓄与贷款协会、投资银行、信用合作社、金融公司等迅速发展起来,但是商业银行在金融体系中仍然处于主导地位。1913年联邦储备体系(即中央银行)根据《联邦储备法》而建立起来,标志着美国现代金融制度开始确立。20世纪30年代前,美国的金融制度基本上是不受管制的,自由竞争是当时盛行的观点。政府为了维持一个健全的、高效率的银行制度,只实行最低限度的管理以维持竞争秩序。当时,美国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证券业务)是相互渗透的。大多数商业银行直接或通过其附属机构从事证券投资业务。投资银行在承销股票和债权包销业务的同时,也开办某些商业银行的业务。 第三章金融机构体系 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各国金融市场对全球的作用 世界各国由于具体的经济状况和金融发展程度有所不同,金融机构体系会有所差别。一般而言,西方发达国家的体系比较相似,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机构体系往往具有较深的本国色彩。 中国 在新中国建国前夕,我国是事实上存在两个并行的对立金融体系:一个是国民党统治区官僚资本给予垄断地位的金融体系,一个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金融体系。 前者分为: 1四行二局一库, 四行: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 二局:邮政储金汇业局,中央信托局 一库:中央合作金库 2中小银行和钱庄 3外资银行 4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 (二)解放区的金融机构: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组成 新中国成立以后,通过没收官僚资本银行,改造私有银行和钱庄,合并解放区银行,发展城乡信用合作社和其他金融机构等工作,逐渐构筑起了新中国的金融体系。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在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和监管下,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国有银行为主体,股份制商业银行,城乡信用合作社,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和作,功能互补的金融机构! 以下是《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对金融机构的划分(参见《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2000年第3期) 1我国货币当局为中国人民银行 2.存款货币银行(我国存款银行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国家独资或控股的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同时发展了一定数量的股份制商业银行。) 存款货币银行包括: (1)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 尽管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只有四家,但它们却是我国金融体系的主体 (2)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3)股份制商业银行 随着金融体制的不断改革加深,我国陆续组建和成立了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光大银行,华夏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深圳招商银行(现名招商银行),浦东发展银行等12个银行。 (4)信用合作社:城市信用合作社(含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 1923年,“中国华洋义赈救灾总会”在河北香河组建了我国第一家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合作社是由农民和集体经济组织自愿入股,由入股人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人服务的具有法人资格的金融机构。 (5)财务公司 我国的财务公司是应企业集团的发展之需,由企业集团内部各成员单位入股,向社会募集中长期资金为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服务的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财务公司在业务上受中国人民银行领导,监督和管理,在行政上则受各企业集团领导,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企业法人。 3.特定存款机构 (1)金融信托投资公司(含租赁公司) 我国的信托业起源于20世纪初期商品经济较发达的上海1921年成立的“上海通商信托公司”是我国最早的信托公司。 (2)政策性银行: 1994年,我国成立了三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专门从事原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