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诊断的新思路新进展

合集下载

双相情感障碍共病其他精神障碍的研究进展

双相情感障碍共病其他精神障碍的研究进展

双相情感障碍共病其他精神障碍的研究进展摘要:双相情感障碍可共病多种精神疾病,共病使得症状加重,同时也使得症状多样化的呈现,也很容易漏诊以及误诊。

本项研究进行分析双相情感障碍常见的几种共病疾病,以最新研究进展的角度进行探究,辅助临床尽早的对于共病疾病识别,并减少或者避免误诊,对患者落实早期的规范化的治疗。

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共病;精神疾病;进展双相情感障碍为临床上的一类心境障碍,一方面有躁狂或轻躁狂发作,另一方面又有抑郁发作,在精神科属于多发的以及常见疾病,而且此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以及复发率、病死率特点,严重的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命质量。

相较于单一疾病而言,共病患者的病程更长,临床症状较重,同时具有较重的社会功能损害性特征,由于预后效果较差,所以会相应的产生自杀风险[1-2]。

所以,积极的研究共病,对维护患者治疗安全可靠性、有效的评估治疗难度、疾病的预后等等,可产生重要的依据。

一、焦虑症有相关的共病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概具有74.9%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存在终生共病焦虑障碍的情况,双相Ⅰ型终生共病率是86%,双相Ⅱ型终生共病率是89%,阈下双相终生共病率是63%。

国外的学者分析52个基于观察的精神病人群研究,结果表明,双相情感障碍中具有43%的焦虑障碍的终生流行率,最为常见的就是惊恐障碍,具有近17%的共病率,之后为广泛性焦虑障碍(共病率14%)、社交焦虑障碍(共病率13%)[3-5]。

其他的包括了双相情感障碍和创伤后应激障碍、广场恐怖症、强迫症以及单一恐惧症。

针对共病的机制的研究,有一种分期模式,即焦虑障碍表现是高危青少年的精神病理的早期表现,能够向着双相情感障碍的方向发展。

双相情感障碍共病焦虑症者,发病的年龄是相对较早的,会降低恢复的可能性,而且缓解时间短暂,往往伴随较高的自杀率。

治疗焦虑症的主要举措就是抗抑郁药物,但是会影响到双相情感障碍的病程。

所以,双相情感障碍跟焦虑障碍的共病率是较高的,双相情感障碍早期临床症状中,焦虑症状就是重要的一种[6-7]。

双相情感障碍影像学研究进展-PPT精选文档

双相情感障碍影像学研究进展-PPT精选文档

2.弥漫性脑异常
1.包括脑萎缩、白质和脑室周围密度增高。 2 .Lesser1993报导先正常后出现抑郁患者皮质 下白质和室周密度增加.
2.弥漫性脑异常(续)
3.Dewan报导CT检测BPD患者大脑白质密 度显著增加,MRI研究电休克治疗引起抑 郁者皮质下白质和室周密度增加。 4.研究发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第三脑室体积 增大,双相和部分单相情感障碍皮质下白 质和室周密度增加,会扰乱调节情绪的神 经纤维,使这些结构失去联系,导致抑郁。
抑郁状态下的神经细胞萎缩
大鼠海马神经原在为期3周的重复应激前 (A) 后 (B) 的变化
A B
Watanabe et al Brain Res 1992;588:341-5
应激和抗抑郁药对海马神经元的作用
严重的心境障碍与结构可塑性的 改变有关
300 灰质减少~40% 200
*
*
100
0 对照 n=21
抑郁症神经可塑性-(Neuroplasticity) 的研究
当应答状态的能力。
2000s
是大脑应对周围环境的改变过程中保持适
Neuroplasticity is the ability of the
brain to mount the appropriate adaptபைடு நூலகம்tive response in the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3.与临床和生物学的研究
1.单相抑郁结构研究发现: a.老年病人大脑皮层下白质和室周密 度比增加: b.小脑蚓部和小脑体积减小; c.尾状核和豆状核体积减小。
2.双相情感障碍患者脑结构异常表现有: a.无论是年轻,还是年老患者皮质下白质和室 周密度比增加; b.第三脑室体积增加,小脑体积减小。

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法

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法

(双相情感障碍)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法双相情感障碍也是精神疾病当中的一种极为严重的疾病,下面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区医院专家周文俊为大家解说一下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法。

诊断标准:一、躁狂发作(一)症状学标准 1.症状以情绪高涨和 /或易激惹为主要特征,且相对持久。

2. 首次发作者情绪障碍至少已持续 2 周 (如症状严重到需住院或过去有肯定符合标准的躁狂或抑郁发作者不受此限 ),且至少有下列症状中四项 (若情绪仅为易激惹 ; 则需具有五项 ):①言语比平时增多,或滔滔不绝。

②注意力不集中,随境转移。

③意念飘忽,思维奔逸。

④自负,自我评价过高。

⑤自我感觉良好:感到头脑灵活、身体特别强壮或精力充沛。

⑥对睡眠的需要减少。

⑦活动增多 (包括工作、日常活动、社交及性行为方面 )。

⑧轻率任性,不顾后果。

(二) 严重程度标准临床症状必须达到下列严重程度之一者:1.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2.社会能力 (指工作、学习、社交或家务能力 )明显受损。

3.需立即治疗或住院。

4.具有精神病性症状。

(三) 排除标准 1.当情绪症状消退后,下列症状继续存在:①与心境不协调的妄想和幻觉。

②怪异行为。

③“一级症状”。

④紧张症状群。

2.情绪症状系附加于精神分裂等其他疾病者。

3.情绪症状系药物、中毒或其他器质性原因所引起。

二、抑郁发作(一)症状学标准 1.症状以心境抑郁为主要特征 ;且相对持久,但在一日内可有晨重晚轻的节律变化。

2.首次发作者,情绪障碍至少已持续 2 周(如症状严重需立即治疗或住院者,或过去有肯定的躁狂或抑郁发作者不受此限 ),且至少具有下列症状的四项:①对日常活动丧失兴趣或无愉快感,性欲减退。

②精力明显减弱,无原因的疲倦,软弱无力。

③反复出现死亡的念头,或有自杀企图或行为。

④自责或内疚感。

⑤思考能力或注意力减退。

⑥精神运动迟钝或激越。

⑦ 失眠、早醒或睡眠过多。

⑧食欲减退,体重明显减轻。

(二) 严重程度标准临床症状必须达到下列严重程度之一者: 1.社会能力明显受损。

双相情感障碍icd-10诊断标准

双相情感障碍icd-10诊断标准

双相情感障碍icd-10诊断标准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双相情感障碍ICD10诊断标准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其特点是情绪波动剧烈,包括躁狂和抑郁两种极端情绪状态。

双相情感障碍临床治疗进展

双相情感障碍临床治疗进展

【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心境稳定剂;抗抑郁剂;抗精神病药【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心境稳定剂;抗抑郁剂;抗精神病药双相情感障碍(Biplar Dsorder,BPD)是精神科的常见疾病,发病率约1%~8%,终生患病率1.5%~3.0%。

BPD占精神科临床情感障碍约50%,是当今全球主要精神卫生问题。

其特征为反复发作的躁狂和抑郁以及混合发作,可伴有焦虑、冲动、物质滥用,自杀率约15%。

该病功能残疾相对较高,病程复杂,易复发,治疗难度大。

由于BPD极易被误诊和不恰当的治疗,因此对其未能获得满意的识别率和及时有效的治疗率,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1~3]。

鉴于上述情况作者对BPD的临床治疗相关问题进行综述如下。

1 BPD的诊断及误诊 1.1 BPD的诊断 1957年Leonhard 把躁郁症一分为二,提出单双相情感性障碍新概念,把单相(仅有抑郁发作)从躁郁症(双相)中分离出来,提出两者并非一个病而是两种不同的疾病实体。

单相抑郁障碍通常指单相抑郁或重性抑郁障碍(MDD)。

单相躁狂或单纯躁狂(pure mania)因相对少见,故DSM和ICD 未将单相躁狂单独分类,而是把所有的躁狂和轻躁狂,即使无抑郁发作都视为双相。

我国学者对此持保留态度,单相躁狂虽少,但确实存在,不应归入双相情感障碍。

单双相障碍诊断要点是有或无躁狂、轻躁狂发作,双相障碍至少有一次躁狂,轻躁狂或混合发作,单相障碍仅有抑郁发作而无躁狂、轻躁狂或混合发作。

BPD1指有一次或多次躁狂发作或混合发作,即界定BPD1的要点是躁狂发作,而不是轻躁狂。

BPD2指有一次或多次轻躁狂发作,无躁狂发作,但有MDD发作,如以后出现躁狂发作则诊断应改为BPD1。

1.1.2快速循环型 1974年有Dunder和Fieve提出,指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频繁发作(4次?a1),发作可以是躁狂、轻躁狂,抑郁或混合发作。

可见于BPD1和BPD2患者。

估计双相情感障碍中有10%~ 30%为快速循环型,74%为女性且以抑郁发作较多见。

双相情感障碍的心理评估和诊断标准

双相情感障碍的心理评估和诊断标准

双相情感障碍的心理评估和诊断标准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严重的心理疾病,其特征是情绪波动的极端剧烈,包括情绪高涨期(躁狂期)和情绪低落期(抑郁期)。

这种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人际关系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诊断双相情感障碍,心理学专家采用心理评估和诊断标准来帮助患者获得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心理评估是评估患者心理状况的一种方法,通过收集患者的自述和观察行为,心理学专家可以获得关于患者情感、思维和行为的详细信息。

在双相情感障碍的心理评估中,专家通常采用多种方法来收集数据,包括面谈、自陈量表和行为观察等。

面谈是心理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在与患者进行面谈时,专家会询问患者的个人背景、家族史和症状描述等。

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专家可以了解患者的情感体验、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以及可能的症状持续时间和频率等。

自陈量表也是心理评估中常用的工具之一。

这些量表通常要求患者回答一系列有关情绪、睡眠、注意力和自杀倾向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分析患者的回答,心理学专家可以得出关于患者情感和行为的客观数据,从而更好地评估患者的症状和严重程度。

除了面谈和自陈量表,行为观察也是心理评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通过观察患者的行为和情绪表现,专家可以了解患者在不同情绪状态下的反应和行为模式。

这种观察可以帮助专家更准确地识别患者的情感波动和可能的双相情感障碍。

在诊断双相情感障碍时,心理学专家通常依据国际通用的诊断标准,如《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第五版(DSM-5)或《国际疾病分类》(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第十版(ICD-10)。

这些标准提供了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详细描述和诊断标准。

根据DSM-5的诊断标准,双相情感障碍分为双相I型和双相II型。

儿童和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研究

儿童和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研究

儿童和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的研究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精神疾病,尤其是在儿童期或青春期发生的双相情感障碍,其患病率值得关注。

我们用以往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存在很大的风险。

与成人相比,他们有容易复发、社会功能障碍、自杀和共病率高的特点。

双相情感障碍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其诊断标准没有被系统的应用于临床诊断中。

但是引入新的诊断可能会加剧对儿童双相情感障碍误诊,导致过度使用心境稳定药物。

而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能够有效的治疗急性躁狂发作,即双相I型障碍。

心理治疗能够对患儿和家庭进行相关的支持,尤其可减少抑郁症状的发生。

对于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在未来有望能够指导诊断和治疗方法。

标签:儿童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在近一个世纪才有关于青少年和青春期前儿童的躁狂发作的文献报道[1]。

对否认存在儿童双相情感障碍意见,近些年逐渐减少;但其患病率的问题仍存有争议。

目前儿童期躁狂发作仍被认为是一种少见的疾病。

但有学者报道有2/3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成年人,是在儿童期或者青春期就已经开始发病了[2]。

这种起病早的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难度更大,预后更差。

Leverich等学者提出,在符合躁狂诊断标准的儿童中,有16%的患儿没有经过精神科系统治疗[3]。

一些儿童期多动症的研究表明,在一些假阳性和假阴性的病历中,患双相情感障碍的风险很大。

事实上,在没有筛查的流行病学样本中,双相情感障碍是受损严重的疾病[4]。

同样,仅管在青少年中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率已经大幅提高,但在青少年中的患病率远低于成年人群中的患病率。

目前是否对儿童期双相情感障碍做出诊断,对我们提出了挑战。

如果父母患有双相情感障碍,其子女患病的风险也增加,如出现自杀、犯罪以及吸毒和社会功能障碍等。

但也要避免过度诊断和过度治疗,因为服用精神科药物存在很多不良反应。

因此,本文的重点不是对双相情感障碍患病率的讨论,而是在总结了近几年文献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儿童和青少年期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和治疗,以及这些诊断和治疗与儿童和青少年成长的利弊关系。

双向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双向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双向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诊断与治疗一、概述情感性障碍又称情感性精神病,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简称躁郁症。

他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绪过度高涨(躁狂状态)或低落(抑郁状态)为主要特征的精神障碍。

临床有反复发作的倾向,躁狂状态或抑郁状态可循环发作(双向)或单相发作(单相)可自行缓解,间歇期精神活动完全正常。

一般预防良好,不会导致精神缺陷,少数病人病程迁延,可经久不愈。

本病并非继发于任何躯体或脑器质性疾病,也非由于心理或环境因素此致。

二、流行病学:我国自70年代以来进行了大面积精神病流行病学调查,1974年北京医学院精神科对15万人口普查分析,认为本病的患病率为0.09‰,1980年北京、上海、南京、四川、湖南等五地分别报告本病在人口中的患病率为0.03%~0.09%。

根据我国1982年全国12个地区协作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本病的患病率为0.76%。

随着对该病的认识的深化和诊断标准向国际标准靠拢,故情感性障碍在住院病例中所占比例明显增加。

三、病因与发病机理:情感性障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未明。

1.遗传因素。

2.神经介质异常。

3.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4.素质基础。

5.间脑功能紊乱。

6.躯体心理和环境因素。

四、临床表现。

本病首次发病年在16—30岁之间。

女性发病年一般比男性早且多。

发病季节以春末夏初较常见。

(一)躁狂症:躁狂症的典型表现是以情绪高涨,思维奔逸和言语动作增多的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为其特征。

有的患者起病前可出现:失眠、头痛、乏力、烦躁等。

1.他表现有情感高涨、情感高涨是躁狂症的一个最基本或具有特征的症状。

患者表现:愉快、欢乐、持久的喜悦和兴奋。

感到周围一切事特别新鲜,充满生机和活力。

2.思维奔逸,患者自觉脑子灵活、联想明显加快,言语增多,内容丰富,口若悬河,滔滔不绝,高淡阔论,声音高亢,没有别人插话的余地。

3.精神运动性兴奋:患者表现动作行为增多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对人热情主动,爱管闲事,爱到热闹场所,好显示自己,好提意见出主意,爱发号施令,揭发他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