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文学抒情
《文学的叙事和抒情》课件

目 录
• 文学的叙事 • 文学的抒情 • 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 文学作品中的叙事与抒情 • 总结
文学的叙事
01
叙事的概念
01
02
03
叙事
通过语言文字来讲述故事 、描绘情境、表达情感的 一种方式。
叙事文学
以叙事为主要表现手法的 文学作品,如小说、叙事 诗、叙事散文等。
抒情作品通常以情感表达为主,强调 个人情感和内心体验,通过细腻、感 性的描写来打动读者。
抒情的方式
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直接表达自己 的情感和感受,不借助其他媒介 或修辞手法。这种方式通常简洁
明了,直接打动读者。
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借助对自然景 物或社会现象的描写,来表达自 己的内心情感。这种方式能够通 过形象的描绘,使情感更加生动
通过叙事构建作品的主题、意义和价值, 使读者对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 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文学的抒情
02
抒情的概念
抒情的概念
抒情是指通过文字、语言等形式,表 达个人情感、感受和内心世界的一种 文学手法。
抒情的特点
抒情的价值
抒情作品能够深入挖掘人类情感世界 ,展现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对于 丰富人类精神世界、提升审美体验具 有重要意义。
叙事学
研究叙事文学的理论学科 ,主要探讨叙事的本质、 结构、功能和演变等问题 。
叙事的方式
顺叙
按照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 叙述,先发生的事情先讲述,
后发生的事情后讲述。
倒叙
将事件的结果或关键情节提前 叙述,再逐步回溯事件的起因 和发展过程。
插叙
在叙述主线情节的过程中,插 入其他相关的事件或情节,以 丰富故事内容或提供背景信息 。
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第3版)[课后习题](第5章 文学抒情)【圣才出品】
【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e807415704a1b0717ed5dd91.png)
第5章文学抒情1.华兹华斯的抒情理论主要包括哪些内容?答:华兹华斯的浪漫主义诗歌抒情理论从诗歌的定义到诗歌的抒情本质再到诗歌的创作题材和语言都有较为全面的论述。
(1)诗的定义①华兹华斯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的定义。
在该定义中,诗人本身是创造诗歌的主要和决定性因素。
而且,对诗的判断要以诗人为依据,强调诗人情感表现的“表现说”。
②这一定义被认为是英国文学批评从“摹仿说”到“表现说”转变的一种标志,是西方抒情理论兴起的标志,被视为英国浪漫主义者关于诗的最有代表性的定义。
(2)抒情理论的主要特征①将诗歌作品的本质看成是诗人内心情惑的外化,是诗人强烈情感支配下的产物,诗人的情感是诗歌创造的决定性因素,诗并不存在于对象本身,而是存在于诗人主体对对象的审美关照中。
②诗取材来自“日常生活里的事件和情节”,但要使这些事件和情节“加上一种想象的光彩,使日常的东西在不平常的状态下呈现在心灵面前”,强调心灵的想象力量对外物的“改变”,而这当中最为内在的因素,即是强烈的情感。
③诗学讨论的中心在于诗人,诗人应具备理想化的浪漫主义气质与心性,并且可以敏捷地表达思想和感情。
(3)诗的题材和语言特定的情感、题材与语言这三者,在诗中是相互适应的。
只要诗人把题材选得恰当,在适当的时候他自然就会有热情,而由热情产生的语言,只要选择得正确和恰当,也必定很高贵而且丰富多彩,由于隐喻和比喻而充满生气。
①题材华兹华斯提出,他的诗要加以表现的题材是:微贱的田园生活,即“日常生活里的事件和情节”。
a.原因第一,这种生活里,人们心中主要的热情有“更好的土壤”,能够达到成熟,少受拘束,并且有更纯朴和有力的语言;第二,在这种生活里,我们的各种基本情感共同存在于更单纯的状态下,能让我们更确切地思考,更有力地把它们表达出来;第三田园生活的各种习俗都从这些基本情感萌芽,并且由于田园工作的必要性,这些习俗更容易为人了解,更能持久;第四,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
自考《文学概论》第五章-抒情作品教学课件

清歌散新声,绿酒开芳颜。
未知明日事,余襟良以殚。
《渊明逸致图》
• 第一节抒情作品与情感
• 第二节抒情作品与抒情
• 第三节抒情作品的特征
第一节抒情作品与情感
• 一、抒情作品的内涵
• 1、抒情作品以情感为本位
• 2、内涵
• 二、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
• 三、抒情作品的情感特质
• 1、广义的情感与狭义的情感
• 所谓“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是指包括情感在
内的诸种感性心理因素(情感、个性、本能、欲望、
无意识、志向、怨愤等)。
• 所谓“表现”是指自然呈现作者的内在心性;所谓
“传达”是指作者不仅要表现自己的内在心性,而且
要将其传达给读者,使读者了解、分享自己的内在心
性。
二、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
• 1、人类的情感是无处不在且非常复杂的。其复
情感。传达论具有丰富的社会内涵和美学内涵。
三 抒发情感即转移情感
• “移情论”诞生于19世纪的德国。最早把“移情”作
为一种美学观念提出来的是德国美学家费肖尔。
• “移情论”认为,移情就是感情外射 即把主观的
情感投射于物 形成情感的“物态化”。
• 约翰·罗斯金(英)把诸如此类的“移情”、“投射”
抒
情
作
品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姓名
2020/01/01
抒情界定
抒情与抒情性作品
• 抒情(lyric)由古希腊文中的七弦琴
(lyre)一词演变而来
• 抒情写意是中国传统文学的最突出特征之一。屈原
《九章·惜诵》中有“发愤以抒情”,“抒情”意
指“表达情思”。
• 抒情性作品是指以表现作者个人主观情感
第五章-杨朔、刘白羽、秦牧的抒情散文

2.散文结构、形式上的诗意特征。以古典诗词的托 物言志,借景抒情之法创造意境,结构上布局精巧、 “曲径通幽”、“疏密有致” 。
第二节 杨朔的散文 一、作家简介:诗人型的散文家
杨朔(1913-1968),山东蓬莱人。 主要有散文集《亚洲日出》、《海 市》、《东风第一枝》、《生命泉》 等九部,其中《雪浪花》、《荔枝 蜜》、《茶花赋》、《海市》写于 1956-1962年,正是“复兴美文” 时期的“诗化散文” 。
二、“拿散文当诗写”是杨朔散文的一 个重要特征,其诗意主要表现为:
二、《社稷坛抒情》赏析
《社稷坛抒情》是一篇极为出色的抒情散文,作者将 爱国激情,融合于思古幽情之中,抒发了自己对祖国 的泥土、大地和生活在这泥土大地之上的劳动者以及 由他们所创造的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和衷心赞颂。
本文充分显示了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的特点。由于社 稷坛是祭地的,所以作者首先扣住土地联想,想到古 代帝王祭地的仪式,想到劳动者,想到土壤的形成等 等。又由于社稷坛中央是五色土,进而想到五行,想 到中国的思想文化。而后从五色土的紧紧拼合,想到 了国土的统一。本文的趣味性正是源于知识与知识的 自然衔接。当然,本文真正灵魂是在思想而不在趣味。 遥接万代的联想说到底是为了“穿过历史的隧洞,回 到阳光灿烂的现实”。
将抒情性与知识性、趣味性融于一体,是秦 牧散文的重要特点。其散文是杂文与随笔的 调合,重知识性,兼以趣味性,思想性,以 知识性去生发趣味性,以思想性统领知识性, 往往围绕的事物谈天说地,评古论今,中外 杂谈,从中贯穿着知识、趣味,但落脚点在 现实,即对社会主义生活的感受、理解,所 以他的散文有明显的观念框架和逻辑线索, 名篇有《社稷坛抒情》、《花城》、《土 地》、《古战场春晓》等,其散文结构是博 而能一,滚雪球式的。
《文学的叙事和抒情》课件

抒情的作用
抒情在文学中具有重要的 作用,它能够深入地展现 作者的情感世界,引发读 者的共鸣和思考。
抒情的方式
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指作者直接表达自己 的情感和感受,不借助其他媒介
或修辞手法。
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是指作者通过描绘自然、 风景、人物内心等来间接地表达自 己的情感。
01
叙事与抒情的关系
叙事与抒情的区别
01
目的不同
叙事旨在讲述一个故事或事件,通过描绘细节和情节来展现完整的事件
过程;抒情则是通过表达情感和心境来传递作者的情感和感受,更注重
情感的表达和传递。
02
表达方式不同
叙事通常采用客观、冷静的语言,通过描绘细节和情节来展现事件过程
;抒情则更多地采用主观、感性的语言,通过直接表达情感和心境来传
总结词
细腻、情感丰富
详细描述
《红楼梦》是一部情感细腻、情感丰富的文学作品,通过叙述 和抒情的手法,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衰败和人性的复杂。
总结词
宏大、历史感
详细描述
《水浒传》是一部以历史事件为背景的叙事作品, 通过宏大的叙事手法,展现了农民起义的历史画卷 。
总结词
奇幻、幽默
详细描述
《西游记》是一部以奇幻、幽默为主要特点的文学作品,通 过叙述和抒情的手法,展现了人性的善恶和道德的界限。
描绘事件
情节安排
通过叙事来描绘事件,让读者更加深入地 了解事件的经过和细节,增强对事件的认 知和理解。
通过情节的安排和设计,引导读者的情感 和思考,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
01
文学的抒情
培训_课件第五章文学抒情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 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 天狼。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 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 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 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构造适合情感表现的感性 形式
苏珊·朗格
“艺术品是将情感(指 广义的情感,亦即人所能 感受到的一切)呈现出来 供人观赏的,是由情感转 化成的可见的形式。…… 艺术形式与我们的感觉、 理智和情感生活所具有的 动态形式是同构的形式。”
nger, 1895 — ——苏珊·朗格:《艺
(二)景与情
诗与画相通
“诗是有声画,画是无 声诗”
“诗中有画”,“画中有 诗”
莱辛:诗是时间性的语 言艺术 画是空间性的造型
情景关系
情与景是中国传统诗学中 的一对重要概念
王夫之“情景名为二,而 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 合无垠。”
情景相生、情景交融谓有 意境
王国维 《人间词话》(片段)
1985
术问题》
豪放派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 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 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 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 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 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 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 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 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 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
何其芳《欢乐 》
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 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 欢乐是什么声音?像一声芦
中国现当代文学第五章 20年代散文讲稿

第五章 20年代的散文一、《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与现代杂文1918年4月,《新青年》第4卷4号开始设立“随感录”栏目,专门发表杂文。
因为它能迅速及时地对各种实事问题、社会问题、思想文化问题,表示反响与抗争,形式短小精悍,自由活泼,因而既便于表述各种见解,又易于表现作者的个性,既能适应变动急剧的形势,又符合文学革命中主导的文艺思潮。
于是,应用者越来越多。
这就是以后被称为杂文和杂感的文体的由来。
以后有很多报刊仿效开设同类栏目,如《每周评论》,《新生活》,《新社会》,《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都开辟了“随感录”专栏。
此外,还有不少进步报刊的“杂感”、“评坛”、“乱谈”等栏目也发表过很多杂文,各自拥有一批撰稿人,形成很有声势的杂文创作浪潮。
使得杂文在当时承担了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散文任务,使得杂文成为了最早显示白话文艺术特质的文体之一,对后来的“语丝”派也产生了影响。
《新青年》“随感录”中的一些文艺性的短论和杂文,为现代散文开辟了道路。
二、冰心、朱自清和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散文(一)冰心的散文1、“冰心体”含义所谓“冰心体” 的散文,是以行云流水似的文字,说心中要说的话,倾诉自己的真情,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显示出清丽的风致。
而所谓“心中要说的话”,简言之即是“爱的哲学”,即宣扬自然爱、母爱、儿童爱。
作为新文学的探索者,冰心有很强的文体意识。
对于文体,冰心主张“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
冰心把文言文,白话文,西文杂糅,融化在一起,显得轻柔,委婉而富有情致,适合新文学阅读的审美要求。
2、“冰心体”的特点(1)内容上宣扬“爱的哲学”和以“婉约的倾诉”为特点的情感表达方式。
(2)在文体方面主张“白话文言化”、“中文西文化”。
朱自清的散文(二)朱自清(1898-1948):2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早年主要写作新诗,后来转向散文创作。
朱自清的散文及其为人被看做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正直清白的节操的表现。
···朱自清的散文是文人学者型的,他的散文结构缜密,脉络清晰,婉转曲折的思绪中保持着一种温柔敦厚的气氛,文字全用口语,清秀、朴素,精到,从而表现出现代散文的语言和文体之美。
作为抒情母题的离情别绪--《文学概论·第五章》抒情作品举隅

( 白 :送 友人 入 蜀》 李 《 ) 景 色 中 , 中有美 , 险 而表层 的清 朗掩饰 不 住前 路 难行 、 升沉 已定 的伤感 以及 对命 运 的无奈 。 到 了柳 永笔 下 , 是把 伤感 推 向 了极 致 : 更 执 手相 看 泪眼 , 更无语 凝 咽 。 ( 雨霖铃 》 《 ) 在 此 之 前 , 别 离 直 接 用 “ 眼 ” “ 咽 ” 状 对 泪 、凝 来 写 , 乎并 不 多见 。 似 最具 英雄 气 概 的《 易水 歌》 《 下歌 》 “ 萧 萧 和 垓 :风 兮 易水寒 , 壮士 一 去 兮不 复 还 。 “ 拔 山 兮 气 盖 世 , ”力 时不 利兮 骓不 逝 。骓 不 逝 兮 可 奈 何 , 兮虞 兮 奈 若 虞 何 !一 悲 壮 , ” 一惨 烈 , 那 壮 是 悲 中 之 壮 , 烈 是惨 但 那 中之 烈 , 基调 仍 与上述 无 异 。 其 当然 , 绝非所有 的离别诗都 一概 伤感 低沉 。比如 :
一1l0j一一作力抒惰母题的离惰别绪文学概论第五章抒情作品举隅四川教育学院丁贻谋一心灵的共振古往今来在诗歌海洋里那些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始终感动着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华章中抒发离情别绪者确乎拥有着极大的篇幅
维普资讯
பைடு நூலகம்
一
1 l
0 j
~
|
一一 ~ —
山 从 人 面起 , 傍 马 头 生 。 云 芳树 笼秦 栈 , 流绕 蜀城 。 春 升 沉 应 已 定 , 必 问君 平 。 不
石 尤风 即送 逆 风 、 打头 风 。传 说 尤 郎经 商 久 不 归, 妻石 氏盼 郎成疾 , 危 时 怨 当初 未 能 力 阻乃 夫 , 临 死后 当变打 头风 , 以助 当地妇 女阻 其 夫外 出经 商 。 商 人难道 真 的不识 别 滋味 ?看来 这 里折 射 出重 本抑 末 的社会 价 值取 向 。 即便 只是文 士间 的 个 人 酬 唱 , 客骚 人 的借 题 迁 发挥 , 非 昔 比的帝 王心 曲 , 离 情 别 绪 则 是 “ 聚 今 但 喜 不喜 散 ” 的华夏 儿女 共 同心理 特征 和共 通情 感 , 一 是 种心 灵共 振 , 以能 传诵 至今 以至 永远 。 所 二 、 调是伤 感 基 古代 离别 诗 , 在情 感 质地 上大 都写 得缠 绵悱 恻 , 而在情 感 基调 上则 是伤 感低 沉 。 银 烛吐 清烟 , 樽对 绮 筵。 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关于‚隔‛。‚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 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诗词皆然。‛王国维所说的 ‚大家之作‛,就是指‚有境界‛的作品。‚有境界‛的 作品,在内容上是真实而深刻的,即‚所见者真,所知者 深‛;在表现形式上是‚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 在审美效果上则是‚沁人心脾‛、‚豁人耳目‛。 ‚无境界‛的作品,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就是‚隔‛。 ‚隔‛是如何造成的?首先是不能‚以自然之眼观物‛, 其次是不能‚以自然之舌言情‛。这样在艺术表现上,就 不能做到‚语语都在目前‛ 。在审美效果上,就不能给人 以‚真切‛之感,不能给人以‚沁人心脾‛ 、‚豁人耳目‛ 之感。
第九,关于‚大境‛和‚小境‛。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细雨鱼儿出,微风燕 子斜’,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宝帘 闲挂小银钩’,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这是从境界大小的层面来划分。 王国维所说的‚大境‛,是指那种有‚气象‛作品。 ‚词 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 夫之词。周介存臵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自是 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 王国维所说的‚气象‛,乃是一种雄浑阔大的境界,这种 境界,西方美学称之为‚崇高‛,中国传统美学称之为 ‚阳刚‛,王国维则称之为‚宏壮‛、‚壮观‛‚、悲 壮‛‚、豪壮‛‚、豪放‛、‚风调高古‛、‚格高千古‛ 等等。 王国维激赏这种有‚气象‛的‚大境‛,但是并不轻视那 些‚要眇宜修‛的‚小境‛,尤其是那些‚模写物态,曲 尽其妙‛并深得事物之‚神理‛的境界,如‚细雨湿流 光‛,‚红杏枝头春意闹‛,‚绿杨楼外出秋千‛,‚叶 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等等,他也是很 欣赏的。
2、主要观点
第一,(1-4段):‚日常生活和观念在心灵不平常状态 下,伴随想象可产生趣味‛;‚我尤其是从田园生活中探 究人的天性的规律(因为田园生活是各习俗的萌芽之处并 稳定;它使心灵更单纯 ;它容易被人了解) ‛ ;‚反 对任性的欲望‛。 ‚我的诗是为有意义的目的,通过沉思来强化和调整激情; 诗是强烈情感的流溢,情感在思想引导下感受有意义的东 西。‛ ‚心灵并非被动的,它支配动作和情节,即使被文明负面 冲击,也有不泯灭的;现在,就是要发扬心灵中这些高贵 /优美的素质。‛ ——华兹华斯第一次提出‚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天生就 有)流露(流溢)‛,成为最有代表性的定义(英浪漫主 义者)。该论点是表现说的标志,作为浪漫主义理论即抒 情理论,它是对古希腊以来以史诗、戏剧为基础文类的模 仿理论的反驳与补充。
华兹华斯抒情理论的主要特征:诗的本质是诗人内心情感的 外化,强调心灵想象力对外物的‚改变‛作用;它起源于在 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没有外界刺激也能比别人更敏捷地 思考和感受;优美和高贵的心灵‚有一些天生的不可毁灭的 品质‛。 第二,(5-8段):‚我以常用的语言去模仿(不是用拟人 方法);追求语言恰切、合情、独特(不用习惯词语);不 能奚落诗的散文化,因为最高贵的诗,除了韵律,与好散文 没区别,都是人们自然的眼泪;关键是处于真正的兴趣和情 感(题材恰当,由热情产生语言,语言中有隐喻和比喻)之 中,避免日常的庸俗和鄙陋。不过,比喻和隐喻也能增强效 果。‛ ——讨论了诗应该写的题材、语言、情感——三者互相适应。 崇尚自然。尤其是田园生活的题材使‚人们心中的热情找着 了更好的土壤‛。语言应接近普通民众。‚没有虚假的描 写‛,合情合理是好诗的共同点。必须丢掉历来认为是诗人 应该继承的词句和辞藻。好诗与好散文的语言没有什么区别。 韵律的特点整齐、一致。
第四,《人间词话》中‚自然‛的涵义。‚自然中之物, 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 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 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 之法则。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王国维所说的‚自然‛有两层含义。一是原本‚互相关系、 互相限制‛的‚自然‛,也就是‚生活的真实‛;一是 ‚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的、‚遗其关系、限制之处‛的 ‚自然‛,也就是‚艺术的真实‛。王国维所说的‚真景 物、真感情‛,是指建立在‚生活的真实‛基础之上的、 达到‚艺术的真实‛之高度的‚景物‛和‚感情‛;他所 说的‚境界‛,是‚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的有 机统一。
第五章 文学抒情
在西方文学传统中,文学一般划分为抒 情、叙事和戏剧三大类。教材则按照这种方 式,来探讨文学的体裁。
第一节 文本阅读
一、《抒情歌谣集序言》解读
1、作者简介:
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英国 诗人。华兹华斯生于律师之家,1783年他的父亲去世,他 和弟兄们由舅父照管,妹妹多萝西则由外祖父母抚养。多 萝西与他最为亲近,终身未嫁,一直与他作伴。 华兹华斯是‚湖畔诗人‛的领袖,在思想上有过大起 大落——初期对法国大革命的热烈向往变成了后来遁迹于 山水的自然崇拜,在诗艺上则实现了划时代的革新,以至 有人称他为第一个现代诗人。他是诗歌方面的理论大家, 虽然主要论著只是《抒情歌谣集》第二版(一八00)的序言, 但那篇小文却成为能够摧毁十八世纪古典主义的炸药。
第八,关于‚物境‛和‚情境‛ 。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这是从描写对象的层面来划分。 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物境‛只是王国维所描述 的众多‚境界‛中的一种,不是全部,不可以偏概全。第 二,即便是‚物境‛,也是包含了作者的审美选择和判断、 包含了作者的主观感情的‚物境‛,不再是纯客观的、处 于原生态的景物。 尽管王氏在《人间词话》里所举的例子多为景语,如‚红 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等等,但是这些 ‚景语‛已是‚情语‛。王国维指出:‚昔人论诗词,有 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在诗词作 品中,纯客观的‚景语‛是不存在的,更不可能由此而构 成‚境界‛。这一点很重要。忽视王国维所言‚物境‛中 的‚情感‛因素,就会把‚境界‛当成单纯的‚景‛或 ‚写景‛,就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至于‚喜怒哀乐,亦 人心中之一境界‛,则是指纯粹的‚情境‛,。
第六、关于‚造境‛与‚写境‛。 ‚境界‛有多种,王国维从不同的层面做了简明的分类 和描述。一是‚造境‛和‚写境‛ :‚有造境,有写境, 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 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 也。‛ 这是从创作流派的层面来划分。‚写境‛和‚造境‛, 分别对应西方文论中的‚写实派‛与‚理想派‛。 ‚写境‛重在写实,但是这种写实,并不是有什么就写 什么,必须有所选择,必须‚邻于理想‛;‚造境‛重 在虚构,但是这种虚构,也不是胡编乱造,必须有所凭 借,必须真实,必须‚合乎自然‛。 王国维不仅能够准确地勾勒‚造境‛与‚写境‛的各自 特点,还能科学地阐述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这在当时 来讲,是非常难得的。
二、《人间词话》解读 1、作者简介:
王国维(1877年—1927年),字静安,号观堂、永观, 汉族,浙江海宁盐官镇人。清末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 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 学术巨子,国学大师。 作为中国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从事文史哲研究数十 载,是近代中国最早运用西方哲学、美学、文学观点和方 法剖析评论中国古典文学的开风气者,又是中国史学史上 将历史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开创者,确立了较系统的近代 标准和方法。
的古籍逾200种。
主要文学类学术著作:《〈红楼梦〉评论》(1904)、 《人间词话》(1908)、《宋元戏曲考》(1912)。
2、主要观点
(1),以‚真‛为特质的‚境界‛说 第一,王国维论词标举境界说,在《人间词话》的开篇他 开宗明义地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 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 第二,何谓‚境界‛?‚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 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可见‚境界‛说的核心价值, 在 ‚真‛字上。 第三,何谓‚真‛?‚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 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 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所谓‚以自然之眼观物‛,就 是写‚真景物‛;所谓‚以自然之舌言情‛,就是言‚真 感情‛。 ‚真‛和‚自然‛这两个概念,在《人间词话》 的语汇里,是可以互相替换的。‚真‛的内涵就是‚自 然‛ ,‚自然‛的内涵就是‚真‛。王国维的标举‚境 界‛,其实质就是标举‚真实‛或‚自然‛;他以‚境界‛ 论词,其实质就是以‚真实‛或‚自然‛论词。
第七,关于‚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 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 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 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 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 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 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这是从物我关系的层面来划分。 ‚无我之境‛在古典诗 词里是有的,要真正理解王国维上引有关论述的含义,必 须联系他的另外一些表述来思考,如前引‚自然中之物, 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 其关系、限制之处‛。自然之物本来是‚互相关系、互相 限制‛的,但是观物的时候,要能做到‚遗其关系、限制 之处‛,即摆脱一切是非、得失和荣辱的计较,既能‚入 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既‚能与花鸟共忧乐‛, 又‚能以奴仆命风月‛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以 物观物‛。但是,这样的‚豪杰之士‛原是难能可贵的, 所以王国维在讲到‚无我之境‛时,只列举了陶渊明和元 好问等人的作品。
第三,(9-17段),诗的特点和作用: 诗人敏感、有活力、了解人的本性、灵魂开阔、 能生发热情、独立创造。 诗应该让人愉快,诗人和哲学家的知识都让人愉 快。 诗是一切知识的精华,是一切知识的起源和终 结,——像人的心灵一样不朽;是整个科学面部 上强烈的表情。 诗人是捍卫人类天性的磐石,是随处都带着友谊 和爱情的支持者和保护者。 诗的目的在于传达有效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