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年间青花瓷器与光绪年青花瓷器的区别

合集下载

康熙朝的青花瓷胜于雍正

康熙朝的青花瓷胜于雍正

康熙朝的青花瓷胜于雍正青花瓷是大家对古董瓷器的最直接的认识,最为人所熟悉的青花瓷大多为明清时期烧制的。

富裕的年代、帝王的喜爱使得青花瓷得到长足发展。

青花瓷始于元,盛于明清。

这三代中的青花瓷因为帝王的关注度、青花料的变化、时代发展的不同时期而产生种种变化,却也使得青花瓷的魅力无穷,让人追逐其中。

康熙年间烧造的瓷器,品类之盛,数量之多,流传之广,蜚声海内外,可谓空前。

这时瓷器的生产,正如前文所述,仍以青花瓷为主,艺术成就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此点亦可从古代文献中找出依据。

例如:“硬彩、清花均以康熙为极轨”,(节录自《饮流斋说瓷》中的“说彩色第四”一节)。

清代人陈浏在其著作《陶雅》一书中称:“雍(正)、乾(隆)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熙)窑。

然则,青花一类,康(熙)青虽不及明(代)青浓美者,亦可独步本朝矣。

”清康熙青花开光山水纹笔筒康熙时期的青花瓷器,北京翰海异地拍品征集。

一八零。

五六零五。

三二三七。

在我国的陶瓷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它以胎釉精纯,发色青翠,造型多样,纹饰优美而久负盛名,这是清代历朝青花瓷器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清康熙青花群仙祝寿图四方大花盆清前期康熙朝使用浙料、珠明料,使青花发色产生不同层次的浓淡,即青花分五色又称青花分水。

康熙朝青花瓷选料精细,釉面光滑而细腻,胎釉结合紧密,有紧披贴骨的光亮感。

胎质早期为青白色,中期为粉白或浆白色,中期以后为硬亮青釉。

清康熙青花福山寿海图花盆-北京故宫康熙朝的青花以青翠的“翠毛蓝”为代表。

康熙时期青料使用浙料和产于云南的珠明料,烧成后显出青翠浓艳的面貌,青花层次分明,发色十分鲜艳,而且具有指印纹。

康熙青花釉色丰富多彩,成为清代青花瓷画的顶峰。

清康熙青花龙纹瓶-北京故宫在瓷器的生产烧制方面,于康熙二年实行“班匠价银,改入条鞭内征收。

这一系列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和工匠在封建人身依附关系上的束缚,促进了陶瓷业的长足发展。

而后又实行了将一定量宫廷官窑瓷放置于民窑里最好的位置中烧制,即所谓“官搭民烧”。

明清青花瓷器鉴别

明清青花瓷器鉴别

明清青花瓷器鉴别清代顺治青花瓷器特征顺治一朝历时十八年(1644至1661年),由于新政权是在明末战乱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社会动荡,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废待兴,政局尚未完全安定下来,要想全面恢复御窑厂的大规模生产,尚不可能提到议事日程上,所以制瓷中心景德镇一度处于瓷业生产的萧条状态,产量很少。

清人叶梦珠《阅世编》记载:“顺治初,江右甫平,兵燹未息,磁器之丑,较甚于旧,而价逾十倍。

”景德镇仍旧沿袭明末采取的临时应急措施,“有命则供,无命则止”。

官窑生产时停时产,所以传世的官窑瓷器并不多见,而民窑则开始全面恢复大规模生产,现今流传的顺治瓷器中,民窑远多于官窑。

综合归纳顺治青花的几个特征:一、胎釉顺治青花胎体偏厚重,胎体有粗、细之分,粗为渣胎,有灰白或灰黄色;细的洁白坚致,瓷化程度较好。

制作工艺基本沿袭明末天启、崇祯的风格。

多数釉面是白中闪青,呈鸭蛋青色,透明度较差。

大部分器物带酱口(即口沿刷一层酱黄釉)。

许多琢器的底足不施釉,露胎。

修胎不太规整,常沾砂,并能看到明末瓷器中常见的放射状跳刀痕。

盘的底足较平,少见明代的塌底现象,盘底往往有窑裂,底边带窑红即火石红。

足根微微向内收,足墙较深为宽圈足,个别是双圈足,有的器物足沿经过工匠仔细修琢,出现泥鳅背现象,很光滑,具有康熙早期青花的特点。

总体看,顺治青花轻巧的器形不多见。

二、青料顺治青花使用国产浙料绘制,大致有浓艳、淡雅与灰蓝三大类。

色调总体看深浅不一,趋于灰暗。

蓝中泛灰和发暗的多是庙宇供器,明亮鲜艳的是琢器以及外销瓷。

三、造型顺治青花新创的器形不多,基本是延续明代的传统式样,形制虽多具明代之遗风,但也出现一些新颖的品种,在过去基础上加以适当的改进和变化,风格上朴素典雅。

常见的有日常生活用的盘、碗、碟、杯等,还有笔筒、筒瓶(象腿瓶)、蒜头瓶、橄榄绿瓶、洗口兽耳瓶、花觚、观音尊、直口罐、将军罐以及一些出口欧洲的外销瓷,如大盘等。

这一时期青花造型最突出的特点是,烧造了大量的寺庙中奉用的器皿,也就是佛前供器,全是民窑,形体都比较粗厚笨重。

清代青花瓷器各个时期的特征大全

清代青花瓷器各个时期的特征大全

清代青花瓷器各个时期的特征大全一.顺治时期的青花瓷(1644---1661年)1.制型:制型、釉色、纹饰既有明朝遗风,也开创清朝特征,处于过渡时期。

祭器有炉、瓶、净水碗、杯、盖罐等。

制型单调,年夜盘闪现双层底。

早明是筒状炉,顺治爲钵式炉。

2.工艺:粗糙不建胎。

足根露胎,有跳刀及缩釉景象。

双层底,又称隔漏底,中足高而内底低,只要顺治康熙时有。

3.胎釉:胎骨疏松,瓷化程度不好。

4.青花:用回青少,用石子青多。

顺治初期呈色灰暗,顺治初期冶艳收紫。

顺治时少数爲酱心,康熙时继绝,雍正时便少,以后则不见。

展开剩余91%5.纹饰:明朝适意花草、云龙纹多。

清朝青花瓷上山川画有“四王”笔意,用皴法。

画龙凤留白边,画石是肥削小巧石。

画花草叶子旁题诗,顺治到康熙初皆有。

如画梧桐叶,旁题诗:“梧桐一叶落,全国尽皆春”。

或“梧桐叶落,全国皆春”。

一般借有写“红叶传书疑,寄与痴情人”诗句的。

6.款识:有顺治年制,年夜清顺治年制,也有年夜明顺治年制,多是窑工有抗清豪情所致。

祭器多干收编年款。

如“顺治丁酉”净水碗。

篆书款有“玉堂佳器”、“百花斋”等。

假托款有楷书“嘉靖”“万历”款。

二.康熙时期的青花瓷(1662---1722年)这一时期成果最年夜,制型千变万化,工艺详实粗巧,颜色翠绿。

《陶雅》上说:“天下之瓷,以吾华爲最;吾华之瓷,以康雍爲最”。

康雍青花,能分多层,少则五色,多则九色。

1.制型:后期比拟敦薄,器型革新未几。

后期薄薄皆有,以薄爲主。

器型史无前例,幻化莫测。

罕见以盘碗盖罐及日用器皿爲多。

后期则不雅欣赏,陈列器物删多。

年夜到屏风、龙缸,小到鸟食罐等。

碗革新较多,有洗式、墩式、四圆菱角式、斗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

奇特是斗笠式碗最典型,特征是胎体薄。

借有凤尾尊、花觚、笔筒、象腿瓶、筒式瓶等。

2.工艺:碗,深背高圈足,盘碗底足深,圈子年夜,足直、足根圆,俗名灯草根。

露底布分能见一道道很细的旋坯痕。

部门是璧形足和隔漏底足。

【艺鉴国际】康熙年间与光绪年青花瓷器的区别

【艺鉴国际】康熙年间与光绪年青花瓷器的区别
3源自hank you!艺鉴国际出品
welcome to use these PowerPoint templates, New 首先,从制作工艺上看,有粗、细之分。这主要是指旋胎 Content design, 10 years experience 及底足的处理。康熙瓷器旋胎比较规整,器壁外处理的平
整,器物的内部少有精细的处理,常见手拉胎的痕迹。器 物的底足大多很规矩,底足处理圆润、光滑。而光绪的瓷 器在旋胎上胎体较康瓷轻薄一些,特别是器物底足的处理, 棱角不很清晰,有拖泥带水的感觉。
陶瓷的鉴定不可以偏代全,仅就两件瓷器加以分析,验证以上 的观点。
Content
2
第一:康熙的人物脸型 比较丰满,造型准确, 衣纹线条流畅。光绪人 物的脸部线条纤软。
第二:注意楼阁和树石的线条,康熙瓷刚劲有力, 青花浓淡变化明显。光绪瓷线条软弱,青花层次不 清晰。
1
第三:胎质的不同,更要注意康熙瓷器器足处理规 矩,清楚。光绪瓷器器足棱角不分明。
【艺鉴国际】康熙年间与光绪年青花瓷器的区别
康熙瓷器被公认为清代瓷器之首
康熙一朝历经61年是清代鼎盛时期
经济文化空前发展
就瓷器而言,无论胎质、制作工艺、 画工等诸多方面都十分讲究
所以康熙瓷器历来被收藏者视为珍品。光绪在晚清时相对比较 强盛,有"光绪中兴"之说,出于多种原因,光绪仿制康熙瓷器 的现象多有出现,好者几可乱真。所以准确的区分康熙和光绪 瓷器,有着重要的意义。
其次,在胎质方面。康熙瓷器的胎质可以用细密、洁白、 坚实来形容。光绪瓷器的胎质比较粗松,呈灰黄色。
再有画工方面,康熙瓷器线条流畅,特别注意起笔落笔的顿 挫,线条犹如钢条,直线和弯曲都刚劲有韧性。绘画造型准 确,诗书画印,完美的结合。

清代

清代

清代(1644—1911)清朝共267年,十代皇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

(一)、釉下彩绘瓷器1、顺治(1644—1662)时期的青花瓷:顺治官窑的烧造技术很差。

传世的顺治官窑瓷很少,有的相当粗糙。

绝大多数是供器及民间日常用器。

顺治青花极易与明末崇祯瓷相混,青花原料仍用国产的浙料、颜色深蓝,有的地方凝聚黑色斑点,但不凹入胎骨。

一般青花纹饰的层次少,分不出阴阳反侧(只有极个别的能分出);精细瓷器的青花颜色有的非常青翠;顺治瓷的胎骨坚致洁白,釉子光润青白,部分器物釉中有密密麻麻象尘土一样的小黑点。

纹饰多数粗犷;有几种纹饰是顺治时特有的:粗大威猛的三截龙、斑片云、涂青花留白形成的“括号云”、芭蕉瑞兽、洞石芭蕉,专绘于盘子上的一片秋叶,旁边写“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梧桐一叶生,天下新春在”等诗句。

总之,顺治时瓷器的胎子坚硬细密,釉面青白厚亮,有的有尘雾状黑点。

立器胎体厚重,多细砂平底,有的有细密的旋削痕,器足向内斜削;圆器胎体轻薄、滑润,底足削成滚圆的泥鳅背儿,比较高深,几乎没有塌底现象,有的大盘双圈足或宽圈足,无论圆器立器,底足都露较高的无釉边。

一般器物都有酱口。

2、康熙(1662—1723)(1)、青花:康熙早期青花官窑瓷器有顺治时期的特点,青花颜色有的深沉有的浅淡,但都比较稳定,纹饰古朴,胎子厚重,很坚致,釉面青白,修胎多数规整,底足有的仍能看出浅显的跳刀痕,器口多数施酱釉。

中期官窑青花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青花颜色青翠、纹饰层次分明。

康熙晚期的青花逐渐浅淡,略显灰暗,有的因呈色不稳,开始晕散。

康熙瓷器的胎子非常细润坚致,早期稍厚重,中晚期略薄,但无论多薄的器物,都有一定的重量,如果过轻或过重,都是后仿的。

早期釉子青白色,很光润;中晚期釉子粉白色,无论釉薄还是釉厚,都紧贴胎骨,胎釉结合非常紧密;无论釉面是青白还是粉白或是亮青,器口都有一层粉白釉(酱口除外),由于含粉较多,器口釉易掉,俗称“破泡”,官民窑瓷器均如此。

2015年各大春拍之清三代御瓷合辑看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器的不同

2015年各大春拍之清三代御瓷合辑看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器的不同

2015年各大春拍之清三代御瓷合辑 ,看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瓷器的不同!何谓“清三代”瓷器?是指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瓷器。

提起这三位皇帝,康熙仁厚大度,雍正严谨精细,乾隆倜傥洒脱。

有趣的是,三位皇帝的性格差异不但表现在各自鲜明的执政风格中,还影响到了官窑瓷器的制作。

那些制作精美、品种丰富的清三代官窑瓷器或古拙、或雅致、或华贵,既一脉相承又风格迥异。

受欢迎原因?中国制瓷业经过漫长发展后,到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达到历史顶点,无论质量、数量都为前代不可比拟,当时的官窑瓷器代表了当时中国瓷器的最高水平。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清三代是中国瓷器的黄金时代。

在目前的艺术品拍卖市场,藏家对清三代瓷器的关注与日俱增,原因有五:首先,到了清代康乾时期,中国瓷器经过1500多年的历史演变,无论是工艺还是美术,都达到了一种登峰造极的地步;其次,比之高古、中古文明板块,清代文化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离我们今天最近的,这使它较容易获得人们的亲近感和认同感。

第三,是稀有。

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作为至高无上的一国之君,他喜好的东西或是所用之物,都是百里挑一或是独一无二的,况且这些物品经历了改朝换代、战争和政治运动,流传至今相当不易,堪属凤毛麟角;第四,是精湛。

由于皇帝的独裁和权威,各地官吏都会将最好的东西拿来进贡。

第五,清三代瓷器具有流通性好、保值增值功能。

最典型的是2004年苏富比秋拍一件清雍正“青花釉里红海水云龙纹天球瓶”以无底价起拍,结果各路买家互不相让志在必得,最终以1518.24万港元拍出,而此瓶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嘉德拍卖成交价仅为440万元,由此大大提升了清三代瓷器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价值。

种类及风格?清三代瓷器品种主要有斗彩、五彩、素三彩,这些瓷器烧制水准都很高。

康熙年间又出现了珐琅彩、粉彩和釉下三彩等新品种,天蓝、祭蓝、冬青等单色釉瓷器也是有增无减。

清三代瓷器器型最为丰富,既有仿古又有创新,各式装饰性瓷器较元、明两代大为增加。

大清康熙年制青花瓷的介绍

大清康熙年制青花瓷的介绍

大清康熙年制青花瓷的介绍清康熙青花瓷器(公元1662—1722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年号),经济贸易发达,康熙十九年景德镇恢复御窑厂,青花瓷器取得了突出成就。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介绍大清康熙年制青花瓷吧,仅供大家参考。

大清康熙年制青花瓷的胎釉早期青花胎体厚重,釉面肥润呈现青白色,有缩釉和小棕眼,器物口部往往刷一层酱釉,底足处理不是很细腻,有粘砂,不光滑现象,器物底足内常见放射状的跳刀痕,许多大盘及琢器的底足出现台阶的形状,俗称“二层台”。

双圈足也在这一时期大量流行,尤以大盘居多,里圈都较外圈矮,两圈间无釉。

中期青花胎体洁白坚硬,很少有杂质,胎体薄厚适中,注重修胎,釉面有粉白和浆白两种,粉白釉面硬度高,浆白釉面略疏松,偶有小开片,还有一种亮白釉。

底足露胎处光滑细致,多呈泥鳅背状,少见炎石红,瓷器的质量明显提高胎釉结合紧密,器内外壁及底足釉色基本一致,当时还出现用精细淘洗的浆泥制成的瓷胎,俗称“浆胎”胎体偏轻。

晚期青花呈青白釉,亮青釉居多,胎体比中期要轻,底足普遍平切,切削整齐。

大清康熙年制青花瓷的青料早期青花使用浙料,呈色灰蓝,个别发色较灰暗,与顺治青花特点相近。

中期青花使用云南省的“珠明料”,这种青花色料提炼精纯,呈色鲜蓝青翠,明净艳丽,清朗不浑,艳而不俗,有的呈宝石蓝色,鲜蓝而不火气,它与明嘉靖青花蓝中泛紫的特征有很大的区别。

康熙青花有五个层次的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之分。

这也是康熙青花备受世人推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晚期青花,呈色趋于淡雅,有的泛晕散。

康熙朝除了烧造传统的白地青花外,还有浆胎青花、哥釉青花、郎窑青花、蓝地白花、豆表釉青花、青花釉里红、青花加黄、青花加紫、青花戗金、青花镂雕等派生品种。

大清康熙年制青花瓷的纹饰康熙青花装饰题材广泛,图安布局巧妙合理,与造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尤其是民窑青花在纹饰方面,完全突破了历代官窑图案规格化的束缚,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充满生活气息。

青花瓷断代的依据

青花瓷断代的依据

青花瓷断代的依据
青花瓷断代的依据有多种,以下提供四种方式:
1.看器形:不同时代的青花瓷器形制、大小都有不同。

元代青花瓷瓶的器形敦实,到了明代晚期和清代,器形逐渐变得秀丽。

2.看工艺:青花瓷的烧制工艺在不同时代也有所不同。

例如,元代青花瓷的施釉技法是采用蘸釉法,而明代则采用浸釉法,清代则兼用两种方法。

3.看装饰风格:青花瓷的装饰风格在不同时代也有显著差异。

元代青花瓷的装饰风格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而明代青花瓷则呈现出一种清新淡雅的风格,清代则更加繁复华丽。

4.看青花料及其发色效果:青花瓷的颜色和发色效果也是断代的依据之一。

元代青花瓷使用的是进口钴料,呈色浓艳深沉;明代使用国产钴料,呈色浅淡清新;清代则在明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钴料品种。

此外,还可以通过看窑口地域特征、五彩瓷的发色特征等方式进行断代。

最终断定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次,在胎质方面。康熙瓷器的胎质可以用
细密、洁白、坚实来形容。光绪瓷器的胎质比较 粗松,呈灰黄色。
再有画工方面,康熙瓷器线条流畅,特别注 意起笔落笔的顿挫,线条犹如钢条,直线和弯曲 都刚劲有韧性。绘画造型准确,诗书画印,完美
只是路走得再多,风景看得再多,始终还是那个人
的结合。赤壁赋、圣主得贤臣颂等诗文常整文搬 上画面。书法多楷书,字体秀美、工整。绘画的 内容有人物、山水、花卉、龙凤等题材。以人物、 山水为佳。光绪瓷器的线条柔软、较细,力度不 强,虽也有起落笔的提顿,但较之康熙就显无力 了。在绘画的内容上也少有创新。
第一组康熙的人物脸型比较丰满,造型准 确,衣纹线条流畅。光绪人物的脸部线条纤软。
第二组注意楼阁和树石的线条,康熙瓷刚劲
有力,青花浓淡变化明显。光绪瓷线条软弱,青 花层次不清晰。
第三组胎质的不同,更要注意康熙瓷器器足 处理规矩,清楚。光绪瓷器器足棱角不分明。瓷 库中国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相关 上传相关 0
0c18f5cc 易博亚洲
只是路走得再多,风景看得再多,始终还是那个人
康熙瓷器被公认为清代瓷器之首,康熙一朝 历经 61 年,是清代鼎盛时期,经济文化空前发 展,就瓷器而言,无论胎质、制作工艺、画工等 诸多方面都十分讲究。所以康熙瓷器历来被收藏 者视为珍品。光绪在晚清时代,相对比较强盛, 有光绪中兴之说,出于多种原因,光绪仿制康熙
瓷器的现象多有出现,好者几可乱真。所以准确 的区分康熙和光绪瓷器,有着重要的意义。
另外釉质也有一定的不同。康熙瓷器多表面 平整光滑,釉质较厚,半透明、呈淡青色。也有 一种表面有小点,釉质较薄、呈浑浊的白色,常 有爆釉现象,与光绪瓷器极为接近。光绪釉质较 薄,表面不平整,常有瑕疵。
只是路走得再多,风景看得再多,始终还是那个人
陶瓷的鉴定不可以偏代全,仅就两件瓷器加 以分析,验证以上的观点。
首先,从制作工艺上看,有粗、细之分。这 主要是指旋胎及底足的处理。康熙瓷器旋胎比较 规整,器壁外处理的平整,器物的内部少有精细
只是路走得再多,风景看得再多,始终还是那个人
的处理,常见手拉胎的痕迹。器物的底足大多很 规矩,底足处理圆润、光滑。而光绪的瓷器在旋 胎上胎体较康瓷轻薄一些,特别是器物底足的处 理,棱角不很清晰,有拖泥带水的感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