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嘉靖年青花瓷器“解析”

合集下载

明嘉靖、万历青花五彩瓷的审美特征

明嘉靖、万历青花五彩瓷的审美特征

明嘉靖、万历青花五彩瓷的审美特征作者:刘乐君张文倩来源:《景德镇陶瓷》2016年第04期一、何谓“青花五彩”明嘉靖、万历时期出现了盛极一时的“青花五彩”。

“青花五彩”是指釉下青花与釉上多种彩色相结合的陶瓷彩绘方式,以红、黄、绿、紫及釉下青花所组成的色调。

首先在未烧成的泥坯上用青花料绘出蓝色部分的图案,罩上透明釉后入窑经1300℃左右的高温烧成瓷器,然后在已经烧成后的釉面上用釉上彩颜料进行绘制,最后入烤花炉经800℃左右的低温烘烤而成。

“青花五彩”的成熟基于前代斗彩的成功烧制,斗彩创烧于明宣德时期,在成化时臻于成熟。

“成化斗彩”这一名词也由于它的成就广为人知,与嘉靖、万历时的青花五彩同属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结合的装饰品种。

但二者也有着明显的区别:斗彩的绘制方法为先用釉下青花颜料在坯体上按照图案勾勒所有轮廓,罩上透明釉后烧成淡描的青花瓷器,最后在烧成的青花瓷器上按照青花轮廓用釉上五彩进行加彩、填色后入烤花炉烧成。

青花是整个画面的主色,釉上彩仅仅作为整体画面的点缀。

嘉靖、万历时期的青花五彩中青花已经不再占据主要地位,而是与釉上彩一样作为色的价值在一件瓷器中同等存在,在需要蓝色的地方则使用青花,在需要红、黄、绿等颜色的时候则使用釉上彩,彩绘不再受轮廓线的限制,而是自行设计图案并根据纹样颜色进行彩绘。

釉上彩绘的比例占主要地位,多于成化斗彩中釉上彩的比例。

不容置疑的是,成化的斗彩为明代中晚期嘉靖和万历时期的青花五彩提供了的技术支持和艺术上的铺垫,釉下青花与釉上彩既争奇斗艳,又和谐统一,形成一种独特的陶瓷装饰语言,青花与釉上彩的结合使陶瓷整体风格更加浓翠红艳了。

成化斗彩为嘉靖、万历时青花五彩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嘉靖、万历时青花五彩形成自己独特风格必不可少的奠基石。

二、明嘉靖、万历时期瓷器生产的历史背景明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处于明代中晚期。

嘉靖朝内忧外患不断,而皇帝却热衷于神仙方术、一心炼仙丹,期望长生不老,把与道教相关的图式和纹样大量运用在陶瓷装饰上,这一特点一直影响和延续到万历时期。

青花“混水”简论——兼谈嘉靖青花的装饰特征

青花“混水”简论——兼谈嘉靖青花的装饰特征

青花“混水”简论——兼谈嘉靖青花的装饰特征“混水”是景德镇青花彩绘工艺的一门特殊技法。

目前,笔者所见相关混水的释义都不够准确、简明、清晰。

近些年来,论述古代青花瓷的文章,时有成化时期开始有混水的观点,且人云亦云,流传颇广。

混水在景德镇青花史上是一项重大的革新工艺,廓清混水的含义,探讨其演变形成,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围绕这一问题,笔者从现代混水的工具形状、制造、操作、功效等方面观察分析,对比“混水”一词出现的前后时代青花彩绘特征,试作初步探讨。

一、何谓“混水”(一)历代青花彩绘工艺三个阶段我们先回顾景德镇青花彩绘工艺变化发展的轨迹,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元代至明代天顺为“钩线—拓抹”,二、明代成化至正德为“钩线—洇染”,三、明代嘉靖至现代为“钩线—混水”。

第一阶段的彩绘工艺久已失传,直到上世纪80年代初,景德镇陶瓷馆古陶瓷研究人员通过分析古瓷纹样,对照仿制,反复试验,取得几可乱真的艺术效果,从而破解并掌握了元、明早期的彩绘工艺。

第一阶段的后期(正统、景泰、天顺)填色时用饱含料水的笔触拓抹块面,产生平匀、清莹的效果。

第二阶段,受此启发用“洇染”代替了“拓抹”。

第三阶段,嘉靖《江西大志·陶书》记述了当时官窑青花彩绘:“上青用以混水,则颜色清亮。

”这是迄今发现的文献资料中最早记述的“混水”。

(二)何谓“混水”目前解释“混水”影响最广的《简明陶瓷辞典》(汪庆正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云:“混水,亦作‘分水’。

青花操作工艺之一。

在勾好的轮廓线内,用含水量为82—96%的青料填色谓混水。

混水时以笔吸满料水,依照所画轮廓线进行填色,色分深浅,料水也有浓淡。

”这段文字简言之,混水是笔吸满料水填色。

不过此语并未对混水的特殊性作出释义,且有混淆不清之处。

嘉靖时记述官窑各种青花料的性能、配料比例和呈色特征涉及到混水。

当时有回青、石青等青料。

回青色散不收,石青色沉不亮。

把两种性能不同的青料,按一定的比例配出中青和上青,分别用于设色与混水,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明代青花瓷的发展与变迁

明代青花瓷的发展与变迁

明代青花瓷的发展与变迁明代青花瓷是中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全球瓷器史上的重要篇章。

在明代,青花瓷的生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成为了当时的国际贸易商品。

在发展的过程中,青花瓷的风格也经历了不同的变迁。

初创时期明代初期,瓷器生产经历了一个转型期。

唐宋时期的白瓷逐渐被青花瓷所取代,成为了瓷器的主导品种。

此时的青花瓷还不够完美,粗糙的质感和技术不到位的绘画,使得它远不如后来的精美绝伦的瓷器。

在这个时期,青花瓷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生产主要集中在南方沿海的福建、广东等工匠经常迁徙的地方。

这时的青花瓷,制作粗糙,图案简单,没有经过精细的磨光和处理。

不过,这个时期的青花瓷相对较为实用,也是青花瓷发展的先声。

明成化时期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青花瓷的制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个时期成为了青花瓷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青花瓷从初生婴儿到成熟稳定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青花瓷的技术和制作有了一个突破性的进展,制作细致、瓷胎坚韧、釉薄且透明,绘画技法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图案多使用禅意的意象,色彩鲜艳,风格独特,受到了广泛的推崇。

这时期的青花瓷不仅在国内受到欢迎,还被大量出口到欧洲和东南亚等地,成为了中国陶瓷的重要传播者。

明嘉靖时期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青花瓷的制作技术更加成熟,艺术风格也逐渐趋向于成熟、稳定和成熟。

这个时期的青花瓷,不仅体量较大,器型也更加轻盈、修长,这和其制作工艺有关,绘画画面的主体也更加丰富多彩,图案趋向于高雅化、典雅化和经典化。

此时期的青花瓷完美地融合了传统文化与技术精华,绘画出的花纹多采多姿,图案中不仅有禅意和道教哲学的意蕴,还有中国古典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给中国陶瓷注入了新的元素与活力。

在这个时期,青花瓷真正走出国门,推广到世界各地,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明代末期明代末期的青花瓷生产受到了种种因素的不利影响,此时的青花瓷显得购买力低下、工艺粗糙,经济形势严峻导致了瓷器生产的困境,许多工艺达到了一段瓶颈。

明嘉靖青花瓷介绍及故宫嘉靖青花瓷赏析

明嘉靖青花瓷介绍及故宫嘉靖青花瓷赏析

明嘉靖青花瓷介绍及故宫嘉靖青花瓷赏析明代嘉靖(公元1522—1566年,明世宗朱厚熜年号)朝共45年,期间曾多次爆发农民暴乱,国力衰弱。

景德镇官窑开始施行“官搭民烧”制度,由于民窑“钦限”器的烧造促进了制瓷技术进步,缩小了官窑器和民窑器之间的差别,嘉靖民窑精瓷已与官窑器之间无明显差别。

【明嘉靖青花瓷的胎釉】嘉靖青花官窑器胎质细洁致密,民窑大多粗糙,大件器物胎体比较厚重,制作也粗糙,不注重修胎,有些器物腹部衔接痕比明初还要明显,常有接痕处脱底、断裂现象,器里痕迹更为明显,时有器物变形,足底处理粗糙,有跳刀痕和粘砂,露胎出火石红浓重。

明嘉靖青花花鸟纹梅瓶青花龙穿缠枝莲纹大盘,明嘉靖,高10.7cm,口径77cm,足径55cm。

盘敞口,浅弧腹,圈足。

内外均以青花描绘龙穿缠枝莲纹。

素底无釉。

外口沿下长方形青花双线框内署青花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横排款。

龙穿花、云鹤、八卦是明嘉靖官窑青花瓷器上的流行纹样。

此器画工精细,龙纹形象生动,图案线条自然流畅,形体硕大,应是迎合当时嘉靖帝的喜爱而特意烧造的。

官窑器物釉面滋润光亮,透明釉青灰色,釉面也往后越粗,有隐约的波浪感,个别器物釉厚浑浊。

器物底部多施亮青釉,一些口部刷酱黄釉。

明嘉靖青花龙穿缠枝莲纹大盘青花龙穿缠枝莲纹大盘,明嘉靖,高10.7cm,口径77cm,足径55cm。

盘敞口,浅弧腹,圈足。

内外均以青花描绘龙穿缠枝莲纹。

素底无釉。

外口沿下长方形青花双线框内署青花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横排款。

龙穿花、云鹤、八卦是明嘉靖官窑青花瓷器上的流行纹样。

此器画工精细,龙纹形象生动,图案线条自然流畅,形体硕大,应是迎合当时嘉靖帝的喜爱而特意烧造的。

【明嘉靖青花瓷的靑料】嘉靖朝大致使用过三种色料,东平产“陂塘青”、瑞州产“石子青”和西域产的“回青”料,而官窑青花瓷几乎都掺合使用回青和石子青。

由于青花钴料不同成分、不同比例和烧制温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颜色,嘉靖青花大致可分为三种颜色。

明朝青花瓷的特点

明朝青花瓷的特点

明朝青花瓷的特点
明朝青花瓷是中国瓷器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享誉海内外。

下面是明朝青花瓷的特点:
一、釉面厚重:明代青花瓷采用厚釉技法,使瓷器表面呈现出光滑细腻的质感,同时也能够增强瓷器的耐用性。

二、色彩纯正:青花瓷的主体为蓝色,青花瓷彩料采用的是氧化钴,这种颜料在高温下能够稳定,不易褪色和脱落,使得青花瓷的色彩十分纯正。

三、图案多样:明代青花瓷的图案多样,包括了花鸟、山水、人物等各种题材,尤其是花卉图案,相对较多,寓意吉祥如芙蓉花、牡丹、荷花等。

四、笔触流畅:明代青花瓷的笔触流畅,线条自然优美,五彩斑斓,体现出瓷器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五、造型庄重:明代青花瓷的造型多样,从盘、碗、盂、壶等日常用品到如刘海墩造型的大瓶,造型丰富、庄重大方,富有气韵和内涵。

六、装饰简约:明代青花瓷的装饰非常简约,图案大多集中在器物的
一部分,颜色也比较单一。

在外形上,青花瓷多采用清晰简约的线条和局部浮雕装饰,给人以美妙的视觉体验。

七、艺术价值高:明代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成为中国传统瓷器制作的经典代表之一,其珍贵性和艺术价值被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收藏家所珍视。

以上是明朝青花瓷的一些主要特点,它们体现了这段时期瓷器制作的精湛和强烈的审美趣味,成为中国瓷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龙凤呈祥——明清瓷器中的龙凤文化

龙凤呈祥——明清瓷器中的龙凤文化

珍品集萃Treasure Collection龙凤呈祥—明清瓷器中的龙凤文化秦欣欣(新乡市博物馆,河南 新乡 453000)龙凤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先民的图腾崇拜,《说文解字》中对龙与凤皆有所记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能入渊。

”“凤,神鸟也。

天老曰:凤之象也……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见则天下大安宁。

”在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发展中,龙凤形象逐渐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文化体系,融于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各个层面,承载着古代人们的智慧与理想,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中国古代艺术工匠们创造性地将龙凤纹作为题材,装饰于陶瓷器、玉器、漆器、木雕、服饰刺绣、古建筑等,龙凤图案题材于皇权而言象征着权力地位,在民间中有吉祥嘉瑞的美好寓意,上至皇亲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龙凤纹备受喜爱与推崇。

龙凤纹作为题材装饰于陶瓷器上可追溯至新石器时期,这一时期的龙凤图案呈现出抽象、简单、拙朴的几何纹样,后经历历史演变,龙凤图案随着社会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渐变得细致精美。

本文选取部分新乡市博物馆藏明清时期的精美龙凤纹瓷器,带领大家共同领略龙凤之祥。

二、“大清康熙年制”款黄釉绿彩龙凤纹瓷碗此碗为清代康熙时期生产,1980年故宫博物院拨交于我馆收藏,通高7.2厘米,口径14.2厘米,底径5.7厘米。

该碗圆口外撇、深腹、圈足,造型规整,内外通体施黄釉。

口外沿一周卷草纹,碗心于绿彩双圈内有如意云头纹,碗外壁绘制绿色龙凤云纹,圈足上部绘一周莲瓣纹饰。

碗底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因描绘龙与凤相对飞舞的画面,故名“龙凤纹”。

龙和凤都是古代的祥瑞之物,龙代表真龙天子,象征着权威,而凤代表一国之母,象征美丽仁爱,龙凤结合则代表天下太平,盛世清明,高贵吉祥。

在我国传统理念中,常将龙凤相配,寓意高贵吉祥,也多用在瓷器装饰上,通常称作“龙凤呈祥纹”。

一、“大明嘉靖年制”款青花云龙纹碗此碗为明代嘉靖时期生产,通高14.4厘米,腹径28厘米,口径32.5厘米,底径15厘米。

明代青花瓷器图案与文化意义

明代青花瓷器图案与文化意义

明代青花瓷器图案与文化意义明代青花瓷是中国瓷器中的瑰宝,其造型优美,色彩明亮,装饰精美,不仅在中国民间广受欢迎,在世界各地也备受赞誉。

其中,青花瓷器图案的设计,既凸显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又显示了当时世界上国家之间的交往和文化互动。

青花瓷器图案的设计源于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含着对自然万物的崇敬和赞美,更表达了中国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其中,青花瓷器上的“莲花”、“鱼”、“蝴蝶”等图案,均寓意着福泽安康、富贵进步等吉祥的美好寓意,多被用于宫廷器皿的制作。

另外,明代青花瓷图案的设计,也充分反映了当时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文化影响和交流。

例如,大明朝与荷兰东印度公司之间的贸易往来,使得荷兰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中国瓷器进口国之一,同时,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船也将一些西方美术元素带回到中国,这些新元素和中国传统的美术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新的瓷器图案设计。

在明代青花瓷器图案中,既有来自中国传统美术的图案,例如“莲花”、“云龙”等,也有来自荷兰绘画的元素,例如“风景”、“花卉”等。

这些图案设计,不仅反映了当时中国与荷兰等国之间的文化互动,更开创了中国瓷器器形、色彩、图案的新风格。

同时,青花瓷器图案的设计也深受明朝王朝政治和文化的影响。

在明朝时期,王朝政治高度集中,藩王贵族地位沦落,因此明代青花瓷的生产仅在官方瓷厂内进行,设计和审美标准也遵循着王朝统治者的审美观和文化背景,这些官方瓷器图案,往往反映着当时王朝政治和统治文化的特点。

总的来说,明代青花瓷器图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既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和精髓,也体现了当时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互动。

它不仅是中国民间文化中的瑰宝,更是全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品,具有重要的文化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青花瓷器的原料与发色——明珠料

青花瓷器的原料与发色——明珠料

青花瓷器的原料与发色——明珠料
明珠料的来源很广,在嘉靖后期到清,云南、福建、江西等省均有生产,“珠明料”它由天然钴土矿煅烧而成,质量比直接使用生料好,所以颜色比较亮,色彩也稳定,蓝中略带其他色调,官与民(出口瓷)都大量使用。

各地的,“珠明料”成分有所不同,氧化钴含量在2%以下,上品者氧化钴含量可达8—9%,所以在发色上出现变化应该是正常的。

明嘉靖后,青花开始使用云南珠明料,并逐渐以云南珠明料为主要青料,它发色鲜艳,是青花的比较标准色彩。

下面是比较纯正的蓝。

1,嘉靖官窑,该青花料精,料浓,发色重厚,亮丽,稍微有回料紫的部分特征。

2,顺治官窑,高温发色清秀,已经具有康熙蓝的特征
3,顺治青花,发色介于浙青与石青之间,淡雅。

4,康熙民窑,这是一种常见康熙青花的发色,色也比较浓烈。

4,康熙民窑,发色偏紫与绿,色部分略接近苏料的一种发色
5,康熙青花,民窑高品,蓝正且美
上面这些明珠料的发色之间虽然存在差异,但是与其他料仍然有本质上或者特征上的明显区别,请注意料浓淡也会造成视觉上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沉灰暗,有晕散现象,和正德晚期青花发色类似。
另一种发色浅淡鲜亮,极富神韵,有成化青花的 效果。最具嘉靖朝特点的青花发色浓翠、蓝中泛 紫、艳丽而浓烈,是嘉靖青花最上等的颜色。明 代嘉靖青花/造型 嘉靖青花种类繁多,造型多样,品种远远超 过前朝。只要品种有瓶类、罐类、盒类、炉类、 杯类、盘类、塑像。
压成簿饼,辗成粉末。然后把乱七八糟的你一锅煮了喂猪
鹤纹:通常是几只翱翔的白鹤与祥云、灵芝
绘在一起,花纹繁密,构图布局比较对称,鹤颈
有长颈、曲颈,鹤翅满张,双腿并伸,如跳空中 芭蕾。经常被绘在瓶类的腹部、盘中心或碗的外 壁等主要部位上。
嘉靖朝还首创了一种“花捧真言”的装饰方
法。另外,以羊为主题的三羊开泰图也首次在青 花上出现。明嘉靖官窑瓷器/款识
字体笔画变粗,用笔粗犷、清秀的都有。瓷

多看实物
细看
2di0f8c9a
明代嘉靖(公元 1522—1566 年,明世宗朱
厚熜年号)朝共 45 年,期间曾多次爆发农民暴 乱,国力衰弱。景德镇官窑开始施行“官搭民烧” 制度,由于民窑“钦限”器的烧造促进了制瓷技 术进步,缩小了官窑器和民窑器之间的差别,嘉 靖民窑精瓷已与官窑器之间无明显差别。 制瓷工具
瓷器明嘉靖青花/胎釉
官窑器胎质细洁致密,民窑大多粗糙,大件
盘类有方形、菱花口沿形、有口径达 80 厘
米的大盘,圈足广浅,常有塌底现象。
塑像有南极仙翁、真武大帝、文昌帝君、东
方朔、八仙、观音、魁星、太上老君等。工艺上 以手塑为主,或运用模具压印成型,还有两种工 艺结合使用的。明嘉靖青花瓷/纹饰 由于世宗皇帝信奉道教,道教在全国盛行, 有关道教内容的纹样也被大量的绘制在青花瓷
压成簿饼,辗成粉末。然后把乱七八糟的你一锅煮了喂猪
文字类装饰也是一大特色,在整个嘉靖朝十
分流行,常以树木或花枝缠绕成“福”字、“寿” 字、“康”字、“宁”字等,还常用“五谷丰登”、 “国泰民安”、“万寿无疆”等祈福语句,有粉饰 太平之意。
具体纹样还有:云龙、飞龙、团龙、团凤、
仙鹤、麒麟、狮、虎、八骏、羊、蟠螭、海马、 瑞兽、鹿、蝴蝶、鱼藻、莲花、荷塘、缠枝灵芝、
压成簿饼,辗成粉末。然后把乱七八糟的你一锅煮了喂猪
(鲭、白、鲤、鲫),鱼体绘得大多肥大,各自
排列在罐、瓶、碗的四面,中间衬以水藻、莲花 等小草。
婴戏纹:是嘉靖朝极富特色的图案,所绘儿
童皆大头、天庭饱满,尤其是后脑特别大,前额 还留有一小撮刘海,也有绘三撮小发的,身穿深 色长袍,四肢短小,形象十分可爱。
浑浊。器物底部多施亮青釉,一些口部刷酱黄釉。
明嘉靖/青花料
嘉靖朝大致使用过三种色料,东平产“陂塘 青”、瑞州产“石子青”和西域产的“回青”料,
而官窑青花瓷几乎都掺合使用回青和石子青。由 于青花钴料不同成分、不同比例和烧制温度的不 同会产生不同的颜色,嘉靖青花大致可分为三种 颜色。嘉靖前期有一种呈黑蓝色的青花,色泽深
器上。装饰画面的布局构图趋于富丽繁缛,缺乏
层次感,但布局比较讲究排列对称,这可能是受 到明代缂丝织品纹样的影响,绘画技法上大多采 用双勾轮廓线填色,也称“双勾平涂”,填色细 致讲究,色彩很少溢出轮廓线外,画风较自然, 多写意。 比较常见的纹饰有八卦、云鹤、葫芦、八宝、 如意、老子讲经、缠枝莲托八宝等。
压成簿饼,辗成粉末。然后把乱七八糟的你一锅煮了喂猪
器底一般是书有“大明嘉靖年制”六字双行楷书,
少部分瓷器在器口处书写六字横款的“靖”字, “立”一般都在“青”字的中上部。民窑器大都 是“嘉靖年造”款,无“嘉靖年制”四字款的。 明末清初,瓷器流行仿嘉靖款,以康熙仿的字体 最像,结合器型、胎釉、青料等仔细辨别,仍能 准确地区分款式,判别年代。记者宋元东注意事
缠枝葡萄、折枝花卉、牡丹、瓜果、碧桃、芭蕉、
开光园景、瑞云、海水、梵文、仕女、婴戏、十 八罗汉、报捷图等。
龙纹:龙嘴似猪蹄,有少数龙嘴大张,第一
次出现了正面龙,龙体绘得细弱无力。螭龙大多 绘成爬行状,已无法和宣德朝气宇轩昂的相比。 鱼藻纹:早在元代就开始绘制,到了嘉靖朝 大量使用,早期只画一条鲫鱼,到晚期绘四种鱼
器物胎体比较厚重,制作也粗糙,不注重修胎, 有些器物腹部衔接痕比明初还要明显,常有接痕 处脱底、断裂现象,器里痕迹更为明显,时有器 物变形,足底处理粗糙,有跳刀痕和粘砂,露胎 出火石红浓重。 官窑器物釉面滋润光亮,透明釉青灰色,釉 面也往后越粗,有隐约的波浪感,个别器物釉厚
压成簿饼,辗成粉末。然后把乱七八糟的你一锅煮了喂猪
瓶类有玉壶春瓶、梅瓶、双耳活环瓶、蒜头
瓶、葫芦瓶等。器型有高式、矮式、圆形、四方 形、六方形、上圆下方形,有直口、撇口,造型 变化多端。
罐类有圆形、四方形、六方形、八方形、长 方形、扁方形、盂形、瓜棱形。
盒类有长方形、四方形、六方形、八方形、 银锭形,形制多样。其中长方形盒为嘉靖早期产品,造型、纹Fra bibliotek和前朝基本相同。
炉类有鱼耳炉、象耳炉、双耳三足炉、象首
三足炉、鼎炉、筒式炉等。
杯类有爵杯和方斗杯较著名。爵杯基本上仿 青铜器造型,属于祭祀礼器,有各种造型,大致
呈三足直立状,小型的足腿外撇。方斗杯又叫斗
升,外形酷似量米用的斗,因制作工艺复杂,大 部分器物器形不太规整。
压成簿饼,辗成粉末。然后把乱七八糟的你一锅煮了喂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