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

合集下载

明代正德青花人物特征

明代正德青花人物特征

明代正德青花人物特征
明代正德青花人物题材的特点是以人物为主题,绘制了许多富有生活气息和历史意义的图案,人物形象生动自然,细节丰富,极具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明代正德青花人物图案的主要特征包括:
1.细腻写实的人物形象,刻画细致、生动,呈现出当时社会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态。

2.画面上的人物装束、饰物、器物等物品,具有明代时期的特征,反映出时代的审
美和文化特征。

3.在绘制人物的面部表情时,往往能够准确地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世界,使画面
更具有情感共鸣力。

4.人物画面的排列通常按照传统的中国画法,强调构图的和谐与美感,营造出优美
的视觉效果。

5.青花色彩浓郁鲜艳,线条流畅自然,构图和谐,画面清晰明快,具有浓郁的艺术
风格和历史文化气息。

明代正德青花人物题材的出现和发展,标志着中国陶瓷艺术的新阶段,对后来的青花瓷制作和中国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分析

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分析

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分析明代官窑是中国古代的名窑之一,以其工艺精湛、器型优美、釉色典雅、色调高贵而著称于世。

其中,青花器是明代官窑的重要代表,被誉为中国陶瓷的瑰宝之一。

青花钴料是青花器制作中的关键元素之一,随着时间的推移,明代官窑青花钴料的应用和演变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下面就来详细分析一下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

1、官窑早期青花钴料明代官窑早期青花钴料主要应用的是传统的“天青”,这是一种天然铜矾,通常用于制作低温陶瓷器物。

官窑早期采用的“天青”青花钴料呈现出浅蓝色或深蓝色,色调清新自然,清晰明亮,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

在形态上,早期的官窑青花器型一般较为朴素简单,以钵、盘、瓶为主,通常以线条为主导,勾勒出结构简洁、比例协调的美感。

明代官窑中期开始采用“坛青”的钴料,这是一种来源于江西铜矿的含铜矿渣,色泽呈现蓝紫色,比早期的“天青”更为丰富鲜艳。

官窑中期青花钴料使用更为广泛,不仅应用在陶瓷器物上,还被用于书画作为颜料。

中期青花器的形制多样化,器型通常较完整,细节刻画更为精细,瓶身的彩绘与发色具有独特的银灰光泽。

明代官窑后期是青花钴料的发展高峰,其青花钴料的特点在于越釉色的使用。

越釉色是釉上画的一种绘画技法,也是后期官窑青花器制作中比较常用的技法之一。

它可以将青花钴料的光泽和发色透过釉面发挥到极致,使整个器物呈现出一种高雅的气质和高贵的品位。

后期官窑青花器的器形多样,品种丰富,其华美程度在整个历史时期中是极为鲜明的。

综上所述,明代官窑不同时期青花钴料的演变和特征,早期主要采用天青青花钴料,色调清新自然;中期开始采用坛青钴料,色泽丰富鲜艳;后期则被越釉色技法的运用,呈现出一种高雅的气质和高贵的品位。

这些钴料的应用和演变不仅代表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陶瓷艺术的发展方向,也对明代官窑青花器的景品和收藏价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代正德青花瓷器特点

明代正德青花瓷器特点

明代正德青花瓷器特点
明代正德青花瓷器特点
明代正德时期(1436—1449)的青花瓷器是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重要产物,它以精致、华丽、洁净的外表,集成了唐代、宋朝两代瓷器的优点。

明代正德青花瓷器是以碧青(青花)为主体,蓝彩、金彩、紫砂等颜料作辅的。

其形制在元末宋五代瓷器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器形秀丽、外形富有爆发力,整体比较小巧,高色饱和,青花施工精细,精美、图案繁多。

青花釉里彩因釉色的变化,偏绿、偏黑、偏紫,其装饰有清秀文人般的古意,有流畅自然的大气。

青花釉里彩在历代瓷器史上备受青睐,因其色泽淡雅,不拘小节,多半是以花、鱼、鸟、果等为题材,可以说是青花瓷器的极品。

明代正德青花瓷器比较稀少,保存完好者极其珍贵,它是中国古代瓷器的重要艺术产物之一,其琢色精美,胎质细腻,令人爱不释手,今天也是众多藏友收藏的对象。

- 1 -。

明晚期青花瓷

明晚期青花瓷

明晚期青花瓷作者:陈平来源:《大众理财顾问》2013年第03期明代晚期青花瓷绘画风格,笔意豪放,无所拘束,用的是皴、劈、点、染、涂、擦和一笔平涂各种表现手法,绘画作品表现得酣畅淋漓。

明晚期70多年的青花瓷,细细探讨,各朝还是有各自的特点。

明晚期是指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五朝。

嘉靖朝(1522~1566年)主要用回青料,呈色艳紫,不同于其他朝。

常见色晕散,纹饰模糊的,为青料中回青比例太高或火候太过的缘故。

青花品种多,有白底青花、黄底青花、蓝底白花、外祭蓝内青花、外红釉内青花、青花五彩等。

常见云鹤、杂宝和八卦纹等纹饰。

从嘉靖开始“官搭民烧”,民窑中精品与官窑不相上下。

文字类装饰也是一大特色,在整个嘉靖朝十分流行,常以树木或花枝缠绕成“福”、“寿”、“康”、“宁”等,还常用“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等祈福语句,有粉饰太平之意。

嘉靖的胎骨多数较前朝厚重,器身所罩的透明釉,白中闪青。

同清代瓷器相比较,明代器物的釉汁大多显得肥腴、古拙、釉面欠平整,并多见漏釉、缩釉现象。

瓷器绘画艺术作品中写意特征。

明代胎体有些迎光透视呈肉红色,清代是青白色。

隆庆朝(1567~1572年)青花完全承袭嘉靖风格。

未署年款的青花瓷器,很难与嘉靖、万历朝的区别开来。

主要用回青料,部分发色纯蓝稳定,另一部分灰淡。

品种有折地青花、黄地青花、外豆青内青花、青花五彩、青花红绿彩、淡描青花等。

螭虎纹饰为隆庆朝独有。

盘子的底部常见明显下凹。

万历朝(1573~1620年)早期用回青料,青色浓艳、蓝中色泽泛微紫。

万历中期以后,进口回青料告罄,改用浙江产的钴料及江西上高县等地产的石子青,青花色泽青中带灰、或闪灰。

绝大多数青花为双勾线分水,达二个色价以上。

品种有白地青花、青花五彩、青花红彩,后期淡描青花、哥釉青花广泛使用,延续到天启,色泽淡雅有致。

万历琢器肩部常见锦上开光纹饰。

泰昌朝(1620~1621年)仅几个月。

在江西省博物馆举办的江西陶瓷史展中,有泰昌元年墓出土的青花开光花卉纹盘,应为万历产品。

明代青花瓷的发展与变迁

明代青花瓷的发展与变迁

明代青花瓷的发展与变迁明代青花瓷是中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全球瓷器史上的重要篇章。

在明代,青花瓷的生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成为了当时的国际贸易商品。

在发展的过程中,青花瓷的风格也经历了不同的变迁。

初创时期明代初期,瓷器生产经历了一个转型期。

唐宋时期的白瓷逐渐被青花瓷所取代,成为了瓷器的主导品种。

此时的青花瓷还不够完美,粗糙的质感和技术不到位的绘画,使得它远不如后来的精美绝伦的瓷器。

在这个时期,青花瓷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生产主要集中在南方沿海的福建、广东等工匠经常迁徙的地方。

这时的青花瓷,制作粗糙,图案简单,没有经过精细的磨光和处理。

不过,这个时期的青花瓷相对较为实用,也是青花瓷发展的先声。

明成化时期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青花瓷的制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个时期成为了青花瓷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青花瓷从初生婴儿到成熟稳定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青花瓷的技术和制作有了一个突破性的进展,制作细致、瓷胎坚韧、釉薄且透明,绘画技法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图案多使用禅意的意象,色彩鲜艳,风格独特,受到了广泛的推崇。

这时期的青花瓷不仅在国内受到欢迎,还被大量出口到欧洲和东南亚等地,成为了中国陶瓷的重要传播者。

明嘉靖时期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青花瓷的制作技术更加成熟,艺术风格也逐渐趋向于成熟、稳定和成熟。

这个时期的青花瓷,不仅体量较大,器型也更加轻盈、修长,这和其制作工艺有关,绘画画面的主体也更加丰富多彩,图案趋向于高雅化、典雅化和经典化。

此时期的青花瓷完美地融合了传统文化与技术精华,绘画出的花纹多采多姿,图案中不仅有禅意和道教哲学的意蕴,还有中国古典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给中国陶瓷注入了新的元素与活力。

在这个时期,青花瓷真正走出国门,推广到世界各地,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明代末期明代末期的青花瓷生产受到了种种因素的不利影响,此时的青花瓷显得购买力低下、工艺粗糙,经济形势严峻导致了瓷器生产的困境,许多工艺达到了一段瓶颈。

明嘉靖青花瓷介绍及故宫嘉靖青花瓷赏析

明嘉靖青花瓷介绍及故宫嘉靖青花瓷赏析

明嘉靖青花瓷介绍及故宫嘉靖青花瓷赏析明代嘉靖(公元1522—1566年,明世宗朱厚熜年号)朝共45年,期间曾多次爆发农民暴乱,国力衰弱。

景德镇官窑开始施行“官搭民烧”制度,由于民窑“钦限”器的烧造促进了制瓷技术进步,缩小了官窑器和民窑器之间的差别,嘉靖民窑精瓷已与官窑器之间无明显差别。

【明嘉靖青花瓷的胎釉】嘉靖青花官窑器胎质细洁致密,民窑大多粗糙,大件器物胎体比较厚重,制作也粗糙,不注重修胎,有些器物腹部衔接痕比明初还要明显,常有接痕处脱底、断裂现象,器里痕迹更为明显,时有器物变形,足底处理粗糙,有跳刀痕和粘砂,露胎出火石红浓重。

明嘉靖青花花鸟纹梅瓶青花龙穿缠枝莲纹大盘,明嘉靖,高10.7cm,口径77cm,足径55cm。

盘敞口,浅弧腹,圈足。

内外均以青花描绘龙穿缠枝莲纹。

素底无釉。

外口沿下长方形青花双线框内署青花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横排款。

龙穿花、云鹤、八卦是明嘉靖官窑青花瓷器上的流行纹样。

此器画工精细,龙纹形象生动,图案线条自然流畅,形体硕大,应是迎合当时嘉靖帝的喜爱而特意烧造的。

官窑器物釉面滋润光亮,透明釉青灰色,釉面也往后越粗,有隐约的波浪感,个别器物釉厚浑浊。

器物底部多施亮青釉,一些口部刷酱黄釉。

明嘉靖青花龙穿缠枝莲纹大盘青花龙穿缠枝莲纹大盘,明嘉靖,高10.7cm,口径77cm,足径55cm。

盘敞口,浅弧腹,圈足。

内外均以青花描绘龙穿缠枝莲纹。

素底无釉。

外口沿下长方形青花双线框内署青花楷书“大明嘉靖年制”六字横排款。

龙穿花、云鹤、八卦是明嘉靖官窑青花瓷器上的流行纹样。

此器画工精细,龙纹形象生动,图案线条自然流畅,形体硕大,应是迎合当时嘉靖帝的喜爱而特意烧造的。

【明嘉靖青花瓷的靑料】嘉靖朝大致使用过三种色料,东平产“陂塘青”、瑞州产“石子青”和西域产的“回青”料,而官窑青花瓷几乎都掺合使用回青和石子青。

由于青花钴料不同成分、不同比例和烧制温度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颜色,嘉靖青花大致可分为三种颜色。

明朝青花瓷的特点

明朝青花瓷的特点

明朝青花瓷的特点
明朝青花瓷是中国瓷器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享誉海内外。

下面是明朝青花瓷的特点:
一、釉面厚重:明代青花瓷采用厚釉技法,使瓷器表面呈现出光滑细腻的质感,同时也能够增强瓷器的耐用性。

二、色彩纯正:青花瓷的主体为蓝色,青花瓷彩料采用的是氧化钴,这种颜料在高温下能够稳定,不易褪色和脱落,使得青花瓷的色彩十分纯正。

三、图案多样:明代青花瓷的图案多样,包括了花鸟、山水、人物等各种题材,尤其是花卉图案,相对较多,寓意吉祥如芙蓉花、牡丹、荷花等。

四、笔触流畅:明代青花瓷的笔触流畅,线条自然优美,五彩斑斓,体现出瓷器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五、造型庄重:明代青花瓷的造型多样,从盘、碗、盂、壶等日常用品到如刘海墩造型的大瓶,造型丰富、庄重大方,富有气韵和内涵。

六、装饰简约:明代青花瓷的装饰非常简约,图案大多集中在器物的
一部分,颜色也比较单一。

在外形上,青花瓷多采用清晰简约的线条和局部浮雕装饰,给人以美妙的视觉体验。

七、艺术价值高:明代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成为中国传统瓷器制作的经典代表之一,其珍贵性和艺术价值被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收藏家所珍视。

以上是明朝青花瓷的一些主要特点,它们体现了这段时期瓷器制作的精湛和强烈的审美趣味,成为中国瓷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浅析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二)

浅析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二)

浅析明代景德镇民窑青花(二)明代前期,以永乐、宣德为代表,这时民窑从胎釉到制作技术比元代有了进一步提高,胎土淘练精细,胎体温润细腻,轻重适度,釉面平净,釉层晶莹肥厚、青花发色深兰苍翠,明艳深厚,料色透入釉骨,线条往往有晕散现象,很象中国写意画在宣纸上形成的墨晕,使画面显得深融沉着。

永乐、宣德民窑青花料有的采用进口原料,即文献记载中的“苏麻离”青料,价格昂贵,但呈色好。

据从湖田出土的青花瓷片看,虽然早在宣德年间,民窑青花器也有用“进口苏麻离”青料烧制的宗教用器和民用品,但明初到成化以前的产品,用得较多的还是国产料、其色泽比“苏麻离”青稍灰,没有黑色的斑点。

这样民窑青花的发色也就有呈色上的区别,不如官窑器色泽鲜亮。

人们总认为民窑无论是技术还是工艺都比较粗劣,实际上民窑生产在装饰、器型上已日趋丰富多变,制作工艺也日臻成熟。

在装饰上,明代早期民窑青花装饰采用一笔勾划的技法,执笔连贯,一气呵成,青花色晕圆润,笔法简洁,风格古朴淳厚,如:明代吉祥纹饰蝙蝠、鱼纹、如意纹都几乎是一笔连划而成,仿佛书法之行草,意到笔到,这种大写意的中国水墨画技法运用到青花装饰上,使得青花装饰别具一格,独树一帜。

正应合谢赫《画品》中的意韵。

这种技法的形成即受中国画的影响又与明代民窑陶瓷器皿大批量生产有关,由于绘瓷匠人劳作的强度大,使得一些青花纹饰装饰程序化、纹样也由繁复变为简略,这样既降低了绘制的难度,又增加了瓷器的产量。

装饰题材上纹样,较之元代变化也大。

植物纹样和动物纹样都很丰富,植物纹中的牡丹、莲花、蔷薇、山茶花等形态比元代生动、富于写生趣味。

动物纹流行龙纹、凤纹、麒麟纹、鱼藻纹,特别是龙纹比之元代,具有装饰形式化的倾向,龙的整体比元代龙纹丰满、粗大。

到了明代中期,以成化宣德为代表,景德镇民窑逐渐改变了朴素凝重的风貌,胎体轻薄,近光透视呈牙白或肉红色,青料采用国产青料“平等青”,也叫“陂塘青”。

烧成后呈现柔和、淡雅而透彻的兰色,并且装饰技法上以勾勒渲染为主,并适应青花色料如水墨的特性,用渲染填色的技法使得所绘纹饰层次丰富,典雅柔和,装饰轻松愉快,疏简轻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青花瓷始于唐代,用的是中亚进口钴料,与唐三彩中蓝彩使用有着密切的系。

唐代河南省矾县窑就同一时期在生产唐三彩同时又生产青花瓷。

宋代浙江省出土的青花瓷用的是国产料不及唐代艳丽而较为灰淡。

与明代国产料青花瓷类似。

元代青花瓷已风行海内外。

有进口料和国产料之分。

我们从观看新加坡国家博物院天民楼青花特展就可以鉴赏到这一特点。

元代青花瓷在艺术上已有很高水准。

它为明清两代青花瓷发展提供极其良好的基础。

明初至清初是中国古代青花瓷黄金时代,是瓷都景德镇釉下彩的主流产品,其艺术的魅力迷倒不少古今收藏家。

鉴藏瓷器,“青花”是一个专题,有些藏家为了目标集中,便一生只收集“青花”而不及其他。

数十年,兴趣始终不减,可见青花瓷确有迷人之处。

青花料是艺术家们出神入化之物。

明景德镇青花用料,各个时期都不同。

形成千姿百态的艺术效果和观感。

为了鉴赏历朝的青花瓷,首先须掌握他的不同时期用料。

下文浅析明清青花瓷的用料。

一、洪武、永乐、宣德时期(1)洪武(1368—1402A·D·)钴料:主要使用淘洗纯度不等的国产料,但亦有使用元代存留的进口料。

大体可分为三:A、清新明快的淡蓝色,色调稳定,不晕散,纹饰浓重之处也能呈现出青花的层次。

B、青花发色浅淡,少有晕散,纹饰中常有明显的深色小点无规律的星布其中。

似群星遍布。

C、青花色泽泛灰,釉面承灰乳色。

由于钴料中含有较高的锰杂质,所以纹饰中常有较大斑状的黑青色,深入胎骨,手感凹凸。

八十年代以前研究不深,易与无元代混淆,现在已较为清楚鉴别,如上海博物馆藏青花“春寿”篆书铭文云龙纹梅瓶原定为元代。

现更正为明洪武以往谓“洪武无瓷器”,较元人为更珍稀。

(2)永乐(1403—1424A·D·)钴料:有分为进口料和优质国产料和进口国产的混合料。

其表现为:A: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从南洋群岛带回的“苏尼勃青”或称“苏麻里青”的钴料使景德镇地处珠山官窑烧制的青花瓷,非常富有特色。

以青花料绘出的纹饰多带有伊斯兰细密文化装饰影响:线条有粗有细,或二者兼用。

运用一笔点画技巧,藉以呈现青花色泽的浓淡层次;效果极为绚丽鲜艳,清新明快;纹饰中常带有高铁低锰的结晶斑点。

渗入胎骨,用手扶摸可感凹凸之处。

此为“苏尼勃青”钴料在高温中自然晕化现象。

清及近现代仿品均有着重涂染,刻意摹仿。

触摸不到凹凸感。

因为"苏尼勃青"有晕散的特点,所以永宣青花少绘人物,多写走狩、花鸟、海涛、庭园等而收到绝佳的渲染效果。

有件典型永乐青花胡人奏乐起舞纹扁瓶堪称精绝品。

往日是“永宣器不分”今人总结为永乐器青花“体轻、色雅、纹疏”。

B、另一类,呈色清淡而雅致,很少甚至没有钴铁斑点者,则为优质之国产料和进口国产的混合料。

(3)宣德(1425—1435A·D·)A、钴料与永乐相同。

品质则各有千秋,但永乐还是稍胜一筹,青花用料宣德时更多进口优质料,使用更普遍,技艺更娴熟,永乐注型,宣德重纹。

存世宣德青花数量大、品种多,对后世影响颇大,故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

自宣德以后,仿品日增。

已故陶瓷鉴定专家孙瀛先生,在三十年代,就已能精确地鉴别永宣青花。

仿制宣德青花非常成功、维妙信肖、形神兼备、今时景德镇黄云鹏先生主持“黄窑”及熊氏,向氏等众多窑口、技艺颇高。

流传海内外。

B、国产钴料:发色清淡,蓝色不稳定,并有流散走釉,明初青花釉面常显影青型,特别是浅色的青花常与釉面混淆不清,如菱花口缠枝莲纹盘就有此现象。

C、进口料苏尼勃青与国产料合用:取其优点、去其毛病。

发色明快,浓郁与淡雅相辉。

浓郁者,色泛黑蓝或深蓝;淡雅者,色灰暗犹如隐身云雾中;亦有浅淡鲜明的色调。

这种二合一青花钴料,以浓郁的进口料渲染为主,国产料轻描为辅,突现纹饰层次的效果。

二、正统、景泰、天顺时期(1436—1464A·D·)这三个朝代,历时约三十年,其中正统,天顺均属同一位皇帝,景泰为其皇弟,其时外族进逼,社会动荡不安,景德镇官窑进入低朝的时期,甚至停烧,史称“空白期”,迄今不见署有确切纪年款识的官窑瓷器。

民窑器物还见一些延续生产,近年景德镇陶瓷考古研究所的“景德镇珠山出土元明官窑瓷器展览”展出九件正统地层的出土青花器。

计有:缠枝花四楼双耳瓶,缠枝莲托八宝纹侈口碗。

九龙纹直壁碗,海涛纹侈口,海涛白龙侈口盘、瑞兽纹莲池纹盘、海鸟纹四铺首器座,海涛纹把杯,青花千彩莲池鸳鸯纹侈口碗。

钴料:多数是国产料。

亦有宣德时留下的苏尼勃青进口料,色调浓艳,浓郁处有钴铁斑,深入胎骨。

如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前文物馆新收藏正统一景泰青花人物大罐。

国产料前期呈色蓝中偏黑,后期发色淡雅的较多,铁锈斑晕散较少。

三、成化、弘治、正德时期(1)成化(1465—1487A·D·)钴料:此时进口料已用完,没有进口补充。

改用国产平等青料,发色浅淡而呈灰蓝。

色泽稳定,轻淡柔和,对后来青花器烧制有着深远影响。

由于釉厚润泽(俗称猪羔釉),而使青花纹饰十分含蓄,少数有因青花浓郁而造成的黑斑点。

因斗彩的出现而推动了淡描青花的技法和品种。

明代青花瓷以宣德,成化二朝最为享誉和影响久远。

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官民窑况竞相仿造,盛极一进,传为佳话。

成化时期,历经进三十年正统、景泰、天顺之动荡后,社会稳定,经济日趋繁荣,官窑恢复生产,由于成化皇帝艺术鉴赏水准颇高。

绘画亦有相当功力。

青花与斗彩独树一帜,尤其是斗彩,堪称明瓷第一。

此时民窑亦深受官窑作风影响,制作精美优良。

形成了明代青花自永乐、宣德以来第二个高峰时期。

(2)弘治(1488—1505A·D·)钴料:大体与成化相同,使用平等青料,发色浅淡雅致。

其中少数浓艳者,则呈现深沉的灰蓝色调,接近于正德时期的青花色阶。

民窑青花亦是使用平等青,发色青淡,没有成化典雅质感。

有晕散现象。

另一类型,线条奔放,发色浓艳。

弘治青花,早期有成弘不分之感,纤巧舒展,比成化青花更为柔和飘逸。

有异工同曲之妙。

后期则与正德相比。

随着纪年器物的不断发现,弘治青花风貌逐渐被认识。

英国大维德基金博物馆收藏一件青花缠枝莲狩耳大瓶。

高62.1cm,瓶外口沿青花写款:江西饶州府浮梁县里仁都程家巷信士弟子程彪喜舍香炉花瓶三件共壹付送到北京顺天府关王庙永远供养专保合家清吉买卖享(亨)通弘治九年初十吉日信士弟子程存二造。

瓶上粗犷的纹饰、浓郁的青花色调及纪年的写款,显示了弘治时期部分民窑青花的风貌。

此瓶与该馆所藏另一对元代至正十一年款青花龙汶双耳大瓶相似。

弘治青花除与成化相似外,有时还容与空白期景泰青花混淆。

在八十年代有一些藏家还将弘治青花看成是元末期明初之物。

(3)正德(1506—1521A·D·)钴料:早期用平等青,与成化、弘治青花有相同之处。

大部份呈现浅淡灰蓝色调,虽然不浓郁,但较稳定匀净。

成化、弘治时期除淡雅的颜色外,还有发灰黑色的器物,有甚带褐色铁锈斑。

到了正德,这种现象更是日趋增多。

青花晕散,纹饰模糊。

勿看作元及明初青花,须仔细观察。

这类多呈色滞重,飘浮流散。

还有一类是色调深沉而不减鲜艳的青花器。

正德中晚期改用回青料:也称佛头青,它的来源:“事物绀珠”说是:“正德间大当镇云南,得外国‘回青’。

”天工开物说:“回青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头青。

青料的输入是西亚回教民族地区或域外的回教国家是较为统一的说法”。

“回青”不能单一使用。

它要渗用石青(又名石子青)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正德中晚期青花使用回青后,出现与嘉靖时相似的那类淡紫色和鲜艳浓郁的深紫色。

绘画风格从明中期淡雅飘逸向明晚期粗犷豪迈写意方向演变发展。

四、嘉靖、隆庆、万历时期(1)嘉靖(1522—1566A·D·)钴料:嘉靖时期,烧制年代长,数量大增,新采用最具特色的回青料。

淳回青,则色散而不收,石青加多,则色沉而不亮,每回青一两加石青一钱,谓之中青,四六分加,谓之中青。

中青用以设色,则笔路分别,上青以混水,则颜色明亮(见“古铜瓷器考”)所以调配钴料不同,青花的呈色也就不同,由于嘉靖陶工改进制工艺,巧妙地控制了它的科学性能,所以创新了一种“特色幽青”的风格。

嘉靖青花呈色浓重鲜艳。

浓处呈深紫色,往往图案轮廓的笔道和后加盖的青色,润化为一体。

构成了鲜名的时代特色。

呈色可分为三种:A、嘉靖时期青花颜色深沉发灰。

呈黑蓝色调,图纹有晕散效果,类似正德晚期,为钴料中回青配方比倒过高或者窑火温度过高的缘故。

B、中期青花颜色浅淡发蓝,并且有精细之作。

及至万历,越发浅淡,而图案线条更显细密。

颇有成化遗风。

C、晚期青花色调颜色鲜发红发紫,亦称“青金蓝”颇像产于阿富汗之青金石色泽。

为嘉靖时青花典型上品,这中回青料配以石青料产生的效果。

朱琰在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A·D·)利行的“陶说”里便提到:“嘉靖尚浓,回青之色幽菁可爱。

”从元到明,回教文化与进口青花钴料有着千丝万缕的密切关系,就像一道桥染和纽带通过海上的丝绸陶瓷之路,连接着东西方的文明与贸易。

(2)隆庆(1567—1572A·D·)钴料:嘉靖、隆庆及万历早期所用青花钴料均属回青料。

颜色亦相似,但隆庆时青花,由于陶工选料的精炼和技艺的娴熟,色调甚佳,回青的呈色纯正优良,蓝得发紫。

可谓炉火纯青,出神入化。

于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中,成就最显著,光彩夺目,珍稀难觅。

更胜嘉靖、万历青花一筹。

民窑青花钴料:主要用回青,呈色纯蓝稳定,另一类色调在淡。

青花色调的浓郁比之官窑毫不逊色。

图案纹饰运用明代流行勾勒点染技法,较之官窑,更为简单随意奔放。

(3)万历(1572—1620A·D·)钴料:万历青花早期用料与嘉靖、隆庆相同,颜色与嘉靖、隆庆基本一致。

亦系蓝中泛紫;像隆庆时那种浓艳深重色调日趋少见。

中期开始回青料消失,代表以石子青,蓝中带灰,呈色渐浅;晚期使用石子青,蓝色灰暗,多有晕散。

及至万历末期青花颜色更加浅淡,一直延伸至天启。

万历时期是晚期最常见及数量最多时期,外销驰誉海内外,欧洲、亚洲、非洲、美洲都见踪迹。

东南亚印尼巴达维亚(今首都雅加达)更是兴盛中国陶瓷及香料交易中心,各国沿海,更是众多沉船藏宝海域,近年更有陆续打捞发现。

五、天启,崇祯时期(1)天启(1621—1627A·D·)钴料:天启时期青花料与万历后期青花用料相似,以石子青为主,青花颜色多种多样,有万历时的淡描青花,亦有纯净艳丽与浓郁的色调,有着明清过度时期的特色。

一些青花器物有浓郁的东邻日本和风即所谓的“日本风”别具一格、别有情调两支笔的分水(混水)技法流行与当时青花料十分配合。

天启官窑青花极之罕有常见多为民窑产品,绘纹草率写意,青花晕散或带有浓褐现象,很像明清青花瓷,而民窑中青花精品,绘画别致,工艺精细尤为别致可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