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中期青花瓷
天津博物馆藏明代青花

天津博物馆藏明代青花明代青花瓷(1368-1644)明代初年景德镇设立官窑。
自永乐,宣德始,官窑的烧造规模不断扩大。
青花品质精良,造型既有传承也有创新,同时还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部分瓷器颇有异域风格。
而民窑青花呈现出自由豪放,泼辣清新的制作风格,将当时民间的审美情趣表现的淋漓尽致。
有明一代,青花瓷的最大特点是:随着不同时期钴料的变化,亦形成了青花瓷器的多种风格。
明洪武青花云龙纹盘Blue-and-white plate with dragon in clouds designHongwu Reign (1368-1398), Ming Dynasty明永乐青花葡萄纹盘Blue-and-white plate with grapes design Yongle Reign (1403-1424), Ming Dynasty明永乐青花莲瓣纹鸡心碗Blue-and-white Jixin (chicken-heart featured) bowl with lotus petals designYongle Reign (1403-1424), Ming Dynasty明永乐青花花卉纹鱼篓尊Blue-and-white creel-shaped zun vase with floral design Yongle Reign (1403-1424), Ming Dynasty明永乐 青花缠枝莲纹执壶Blue-and-white flask with interlocking lotus sprays design Yongle Reign (1403-1424), Ming Dynasty明永乐青花龙纹扁壶Blue-and-white flask with dragon design Yongle Reign (1403-1424), Ming Dynasty明宣德款青花缠枝花纹碗Blue-and-white with interlocking flower designwith the imperial mark of Xuande Reign (1403-1424), Ming Dynasty明宣德款青花牵牛花纹兽耳倭角方瓶Blue-and-white square vase with animal-shaped lugs and moming-glory design, with the imperial mark of Xuande Reign (1403-1424), Ming Dynasty唇口微侈,直颈,两侧贴塑兽耳,方形腹的每个直角均斜削成45度,使之变为八棱锤形,圈足外撇。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青花瓷始于唐代,用的是中亚进口钴料,与唐三彩中蓝彩使用有着密切的系。
唐代省矾县窑就同一时期在生产唐三彩同时又生产青花瓷。
宋代省出土的青花瓷用的是国产料不及唐代艳丽而较为灰淡。
与明代国产料青花瓷类似。
元代青花瓷已风行海外。
有进口料和国产料之分。
我们从观看新加坡国家博物院天民楼青花特展就可以鉴赏到这一特点。
元代青花瓷在艺术上已有很高水准。
它为明清两代青花瓷发展提供极其良好的基础。
明初至清初是中国古代青花瓷黄金时代,是瓷都釉下彩的主流产品,其艺术的魅力迷倒不少古今收藏家。
鉴藏瓷器,“青花”是一个专题,有些藏家为了目标集中,便一生只收集“青花”而不及其他。
数十年,兴趣始终不减,可见青花瓷确有迷人之处。
青花料是艺术家们出神入化之物。
明青花用料,各个时期都不同。
形成千姿百态的艺术效果和观感。
为了鉴赏历朝的青花瓷,首先须掌握他的不同时期用料。
下文浅析明清青花瓷的用料。
一、洪武、永乐、宣德时期(1)洪武(1368—1402A·D·)钴料:主要使用淘洗纯度不等的国产料,但亦有使用元代存留的进口料。
大体可分为三:A、清新明快的淡蓝色,色调稳定,不晕散,纹饰浓重之处也能呈现出青花的层次。
B、青花发色浅淡,少有晕散,纹饰中常有明显的深色小点无规律的星布其中。
似群星遍布。
C、青花色泽泛灰,釉面承灰乳色。
由于钴料中含有较高的锰杂质,所以纹饰中常有较大斑状的黑青色,深入胎骨,手感凹凸。
八十年代以前研究不深,易与无元代混淆,现在已较为清楚鉴别,如博物馆藏青花“春寿”篆书铭文云龙纹梅瓶原定为元代。
现更正为明洪武以往谓“洪武无瓷器”,较元人为更珍稀。
(2)永乐(1403—1424A·D·)钴料:有分为进口料和优质国产料和进口国产的混合料。
其表现为:A:三宝太监和下西洋从南洋群岛带回的“尼勃青”或称“麻里青”的钴料使地处珠山官窑烧制的青花瓷,非常富有特色。
以青花料绘出的纹饰多带有伊斯兰细密文化装饰影响:线条有粗有细,或二者兼用。
大明宣德青花瓷的特点有什么

大明宣德青花瓷的特点有什么首先,大明宣德青花瓷的瓷胎坚实。
它采用高温烧制而成,具有坚硬、致密、均匀的质地,使得瓷器具有很高的耐久性和稳定性。
这使得宣德青花瓷的保存状况较好,许多作品至今仍可见到完整而完美的瓷器。
其次,宣德青花瓷的釉色优美。
它的青花釉色具有独特的韵味,蓝色浓郁而含蓄,晶莹剔透,给人以高雅、清新的美感。
釉色均匀平滑,色彩层次自然流畅,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
它的青花瓷器与唐宋时期的瓷器相比,更加鲜艳明亮,营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
第三,宣德青花瓷的纹饰独特。
它的纹饰主题丰富多样,从花卉、花鸟、山水、人物等各种图案中汲取灵感。
它的纹饰创意独特,线条流畅而动感十足,具有很高的艺术表现力。
纹饰的处理细腻精巧,富有层次感,能够给观者带来艺术的享受。
第四,宣德青花瓷的绘画技艺出色。
它的绘画技法精湛,通过运用透视、明暗、渐变等技巧,使图案色彩更加鲜明和富有立体感。
它采用了大胆而自由的笔触,呈现出丰富的变化和层次,使人不禁为其精湛的技艺而赞叹。
第五,宣德青花瓷的器型独特。
它的器型多样,包括瓶、碗、盘、壶等。
它的器型造型独特,追求自然、流畅的曲线,注重整体的流线感和比例的协调。
器型的设计独特而富有美感,使得宣德青花瓷在艺术价值上更加突出。
最后,宣德青花瓷的制作工艺精细。
它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需要多次搞制,从原料的选择、瓷胎的制作、层层上釉、釉下绘画等等,都需要非常繁琐的工艺来完成。
这种精细的工艺使得宣德青花瓷成为中国传统瓷器制作的顶峰之作。
总的来说,大明宣德青花瓷以其独特的特点和出色的技术艺术价值,成为了中国传统瓷器制作的巅峰之作。
它的坚实的瓷胎、优美的釉色、独特的纹饰、出色的绘画技艺、独特的器型以及精细的制作工艺,使得宣德青花瓷在世界瓷器史上独树一帜,被誉为瓷器中的经典杰作。
明朝青花瓷的制作工艺。

明朝青花瓷的制作工艺。
明朝青花瓷是中国瓷器制作历史中的重要代表之一,其独特的青花装饰和瓷质细腻、坚硬等特点,使其受到全世界的赞赏和珍视。
下面将介绍明朝青花瓷的制作工艺。
一、选泥制胚明朝青花瓷的制作从选泥开始,选用的泥料是白色“掏胚泥”,清洁、无杂质、质地细腻,制胚时先将泥料揉匀,然后通过手工捏拉揉成坯子,经过慢慢加压和旋转成型。
制出的小坯子会经过晾干、细修、晾干等过程,最后制成大胚子。
二、上料绘线完成制作的大胚子会放至制作过程的第二个阶段,上料绘线。
这个过程中,需要在胚子表面均匀地上涂上透明的瓷料,然后在胚子上细心地绘线。
这里的瓷料是透明的,是为后续上色打底做准备。
绘线是在湿润的瓷胚表面上,用细分的毛笔画上细线,这里的线是指绘制轮廓和花瓣、叶子等植物图案的线条。
一些资深的瓷工使用牛毛线来绘制线条,以确保线条的精细和明亮。
三、着色上彩完成绘线后,接着就是上色上彩。
这个阶段,大师级瓷工通常需要亲自动手,选择粉料、取水、混色。
然后根据绘制的轮廓和图案,一笔一划地上色,这个过程需要手工完成。
上色时,需要多次涂刷,层层叠加,使色彩变化丰富、丝丝入微,达到最终效果的和谐统一。
四、晾干进烧上彩完毕的瓷胚会在自然晾干、逐步升温的过程中进入烧瓷的环节。
要求严格的烧制程序,尤其是青花瓷的制作,要求更为精细。
瓷胚一般会先进行低温烧制,以固化表面的物料和保持色彩,然后再进行高温烧制,使剩余的水分在高温下蒸发,同时保持青花色调。
五、烧制后修整烧制后的瓷瓶需要进行修整和抛光,去除表面的异物和瑕疵。
修整后的瓷瓶表面光滑润泽,质地坚硬细腻,清新雅致的青花装饰更是穿透其内在的美。
总的来说,明朝青花瓷的制作工艺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也需要在制作过程中经验丰富,技术娴熟的瓷工才能够完美地制作出真正的明朝青花瓷。
明代青花瓷的发展与变迁

明代青花瓷的发展与变迁明代青花瓷是中国瓷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全球瓷器史上的重要篇章。
在明代,青花瓷的生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成为了当时的国际贸易商品。
在发展的过程中,青花瓷的风格也经历了不同的变迁。
初创时期明代初期,瓷器生产经历了一个转型期。
唐宋时期的白瓷逐渐被青花瓷所取代,成为了瓷器的主导品种。
此时的青花瓷还不够完美,粗糙的质感和技术不到位的绘画,使得它远不如后来的精美绝伦的瓷器。
在这个时期,青花瓷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生产主要集中在南方沿海的福建、广东等工匠经常迁徙的地方。
这时的青花瓷,制作粗糙,图案简单,没有经过精细的磨光和处理。
不过,这个时期的青花瓷相对较为实用,也是青花瓷发展的先声。
明成化时期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年),青花瓷的制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个时期成为了青花瓷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青花瓷从初生婴儿到成熟稳定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青花瓷的技术和制作有了一个突破性的进展,制作细致、瓷胎坚韧、釉薄且透明,绘画技法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青花瓷,图案多使用禅意的意象,色彩鲜艳,风格独特,受到了广泛的推崇。
这时期的青花瓷不仅在国内受到欢迎,还被大量出口到欧洲和东南亚等地,成为了中国陶瓷的重要传播者。
明嘉靖时期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是中国瓷器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青花瓷的制作技术更加成熟,艺术风格也逐渐趋向于成熟、稳定和成熟。
这个时期的青花瓷,不仅体量较大,器型也更加轻盈、修长,这和其制作工艺有关,绘画画面的主体也更加丰富多彩,图案趋向于高雅化、典雅化和经典化。
此时期的青花瓷完美地融合了传统文化与技术精华,绘画出的花纹多采多姿,图案中不仅有禅意和道教哲学的意蕴,还有中国古典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融合,给中国陶瓷注入了新的元素与活力。
在这个时期,青花瓷真正走出国门,推广到世界各地,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
明代末期明代末期的青花瓷生产受到了种种因素的不利影响,此时的青花瓷显得购买力低下、工艺粗糙,经济形势严峻导致了瓷器生产的困境,许多工艺达到了一段瓶颈。
明清青花瓷画鉴赏基本信息

明清青花瓷画鉴赏基本信息明清青花瓷画可是咱中国瓷器文化里的一颗璀璨明珠啊。
咱先得知道,明代的青花瓷画和清代的那可有着不小的差别。
明代的青花瓷画呢,就像是一位初出茅庐的少年,有着质朴纯真的劲儿。
明代早期的青花瓷画啊,图案大多简洁大方,像是画工们直抒胸臆,没有太多弯弯绕绕。
就好比一个人说话,直来直去,不藏着掖着。
像那些花卉图案,简简单单几笔,却能勾勒出花朵的神韵,你说神不神?这时候的青花颜色也比较淡雅,就像清晨的一抹淡雾,轻轻笼罩着画面。
到了明代中期呢,青花瓷画开始变得丰富起来了。
这就像一个人慢慢长大,见识多了,内涵也就丰富了。
图案有了更多的层次,人物呀,故事呀开始出现在瓷画上。
你看那些画着历史故事的瓷画,就像一本本小小的史书,把过去的事儿画在瓷器上。
这个时期的青花颜色也浓郁了些,仿佛是画家的情感更加浓烈,想要通过色彩把故事讲得更生动。
清代的青花瓷画可就不一样喽。
清代就像是一个经历了许多世事的老者,瓷画变得更加精致、复杂。
你看那官窑烧制的青花瓷画,简直精细到了极致。
每一个线条,每一个图案,就像是用最细的针精心绣出来的一样。
人物的神态、服饰的细节,都栩栩如生。
这就好比一个技艺高超的工匠,在一个小小的瓷器上构建出一个大大的世界。
清代民窑的青花瓷画虽然没有官窑那么精细,但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充满了生活气息。
就像老百姓自己讲自己的故事,虽然没有那么华丽,但特别真实。
那咱们怎么去鉴赏明清青花瓷画呢?先看这图案内容啊。
如果是明代早期那种简单的花卉图案,你得看这花卉画得是不是自然,花瓣的形状、花蕊的位置,就像你看一个人画的简笔画,虽然简单,但要是画歪了那肯定不好看。
要是碰到有故事场景的瓷画,那可就得费点心思了。
你得像看一部短剧一样,去理解里面人物的关系,他们在做什么,这背后可能有什么寓意。
清代瓷画的人物呢,你看那五官画得精致不精致,就像你看一个模特的脸,要是五官比例失调,那肯定就大打折扣了。
再看看这青花的颜色。
明朝青花瓷的特点

明朝青花瓷的特点
明朝青花瓷是中国瓷器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享誉海内外。
下面是明朝青花瓷的特点:
一、釉面厚重:明代青花瓷采用厚釉技法,使瓷器表面呈现出光滑细腻的质感,同时也能够增强瓷器的耐用性。
二、色彩纯正:青花瓷的主体为蓝色,青花瓷彩料采用的是氧化钴,这种颜料在高温下能够稳定,不易褪色和脱落,使得青花瓷的色彩十分纯正。
三、图案多样:明代青花瓷的图案多样,包括了花鸟、山水、人物等各种题材,尤其是花卉图案,相对较多,寓意吉祥如芙蓉花、牡丹、荷花等。
四、笔触流畅:明代青花瓷的笔触流畅,线条自然优美,五彩斑斓,体现出瓷器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五、造型庄重:明代青花瓷的造型多样,从盘、碗、盂、壶等日常用品到如刘海墩造型的大瓶,造型丰富、庄重大方,富有气韵和内涵。
六、装饰简约:明代青花瓷的装饰非常简约,图案大多集中在器物的
一部分,颜色也比较单一。
在外形上,青花瓷多采用清晰简约的线条和局部浮雕装饰,给人以美妙的视觉体验。
七、艺术价值高:明代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成为中国传统瓷器制作的经典代表之一,其珍贵性和艺术价值被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收藏家所珍视。
以上是明朝青花瓷的一些主要特点,它们体现了这段时期瓷器制作的精湛和强烈的审美趣味,成为中国瓷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明朝万历时期那些震惊世界的外销瓷器

明朝万历时期那些震惊世界的外销瓷器
在明朝的万历时期(1572年-1620年),中国的瓷器产业达到了巅峰,其外销瓷器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一些在当时震惊世界的外销瓷器:
青花瓷
青花瓷是明代外销瓷器中最具代表性和最受欢迎的品种之一。
以深蓝色的图案绘制在白色瓷器上,青花瓷在装饰上展现了中国的艺术和文化。
其精美的绘画和纹饰吸引了许多海外买家,成为明代瓷器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外
红外是另一种在万历时期广受欢迎的外销瓷器。
这种瓷器以红色釉面为主,通常还装饰有金色的纹饰。
红外瓷器在色彩上独特且鲜艳,其豪华的外观和高质量的工艺赢得了许多欧洲贵族和上层社会的喜爱。
指纹瓷
指纹瓷是一种独特的外销瓷器,以其天然的纹理和独特的质感而著称。
在万历时期,瓷器工匠在制作过程中特意保留了手指的纹理,使瓷器表面呈现出细腻的纹理,仿佛是由指纹形成的。
这种瓷器在设计和艺术上与众不同,受到了国内外收藏家和艺术爱好者的喜爱。
鱼纹瓷
鱼纹瓷是一种以鱼为主题的外销瓷器,象征着中国的水域资源和富饶。
这种瓷器被用来装饰宫廷和贵族家庭的宴会,通过其精美的设计和精湛的制作工艺展示了中国的瓷器技术和文化。
这些外销瓷器不仅在万历时期震惊了世界,而且对后来的瓷器制作和贸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们代表着明朝瓷器工艺的高峰,展示了中国在制瓷艺术领域的独特才华和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中期青花瓷
作者:陈平
来源:《大众理财顾问》2013年第05期
青花瓷是明代中期景德镇窑最为重要的类别,其色料主要采用优质国产青料陂塘青(也称平等青),景德镇匠人凭着聪明才智,研制出了同样出色的国产青料提炼及使用办法。
陂塘青含铁量较少,烧成后,色泽淡雅、清丽而明澈、晕散不严重,呈色淡雅青亮,成为明代中期青花瓷的一道靓丽风景线,故此期所产青花堪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青花瓷器。
明中期五十多年的青花瓷,有其总体特征,细细探讨,各朝还是有各自的特点。
成化朝(1465~1487年)
成化朝代有早期青花及典型青花之别。
早期青花仍沿用“苏麻离青”料。
笔法用小笔触,其青花发色浓重,有浓淡层次和黑褐色结晶斑,与宣德晚期青花非常相似,有浓淡分明的层次。
典型青花青料使用江西乐平县产的陂塘青。
发色淡雅无黑斑,青花色彩清丽明快。
明代瓷器工艺发展到成化时期出现了追求精致典雅的风尚。
从传世品来看,成化帝涉及瓷器制造比前朝更甚,成化瓷器中手中赏玩类很多,并且制作无不精致得体,体现了成化帝多情、善感、缺乏大气魄的性格和极高的艺术造诣。
成化青花瓷器胎薄釉润,且多为小件的杯、盘、碗、碟和盖罐等器。
成化官窑青花瓷器上佛道相关图案明显增多,如罗汉图、高士图、梵文、及八宝等被广泛应用。
典型成化青花器的图案花纹,常见云龙、飞凤、梵文、波涛海兽、团龙、团凤、团花、莲花八宝、十字金刚杵、庭院婴戏、三友、花草、花蝶和花鸟纹等。
成化时梵文由过去单一作辅助纹饰,组成立体文字图案,此风格影响到弘治朝。
成化青花瓷有一个特征,即器物胫部双边线近圈足深浓。
此外,成化朝的民窑青花瓷也有很精细的制作,胎质洁白细腻,釉薄色白而莹亮,青花色调淡雅,但大部分青花青中偏灰,制作较粗。
琢器往往底部跳刀痕明显。
其梅瓶等器,以携琴访友及庭院树石多见。
成化青花的云中夔龙,口中衔花颇有特点。
明代中期瓶、壶和罐一类琢器造型,多在腹部留有明显的接痕。
其他器物的胎体处理大多较细致。
民窑器上往往也出现整齐的修坯细旋痕。
明代中期景德镇瓷器使用的瓷土产于浮梁新正都麻仓山,故名“麻仓土”。
官窑瓷器均取用麻仓山的千户坑、龙坑坞、高路坡和低路坡等处瓷土制瓷。
因而成化官窑青花瓷的瓷质纯洁细润,迎光透视多呈牙白或粉白色,并且有一种如脂如乳的莹润光泽。
大量书写帝王年号款始于成化朝。
成化款识有“大明成化年制”六字二行或单行横书款,六字二行款有外加双方框和双圈两种。
成化款有“大底小款,小底大款”之说。
值得注意的是成化官窑青花器,除有无款者,亦有不少署永乐、宣德等前朝款器物。
前人总结有所谓“成化款肥”、“弘治款秀”及“正德款恭”和“大字尖圆头非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化字人匕平微头,制字衣横少越刀,明日窄平年应悟,成字三点头肩腰”的成化款鉴定口诀。
明代中期器物纵有款识,而晚清、民国,特别是当代,所仿字体十分逼真,极难辨识。
唯用放大镜照视款识,真品可见青花颜色深厚下沉,仿品则涣散,飘浮。
弘治(1488~1505年)
弘治年间青花色泽一般为清中偏淡,青料仍然用陂塘青。
笔法除少数用小笔触外,多数为一笔涂抹的分水之法。
弘治时期虽从俭,官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几度停烧,但民窑生产并未禁止,与空白期禁烧情况不可同日而语。
所以,弘治器物各类品种仍时有所见。
弘治青花传世品不多,官窑中器型仅见盘、碗、三足筒炉和卤壶等少数几种,琢器更不多见。
其胎釉图案、青花色调、纹饰图案等,均与成化典型青花相若。
图案纹饰有云龙、飞翼龙、双龙赶及莲池龙、团龙等纹饰。
民窑人物的画法显得更飘逸,竹梅、折枝花及水莲花和海螺纹极为常见。
弘治纪年款不太多,主要有六字二行、四字二行楷书款。
书款柔和秀气,笔道均匀,青花色调淡雅沉稳。
正德(1506~1521年)
正德年间青花有早期、典型和晚期青花之别。
青料早期用陂塘青,发色蓝中泛灰青,用笔尚非一笔涂抹。
而有笔触感,如无正德款,与成化青花器很难鉴别。
典型正德青花色泽青中偏灰,青料可能用的是江西上高天则岗的“无名子”,也称石子青。
有类似宣德民窑的那种灰暗晕散色调和“钴铁斑”,分水只有浓淡两色。
笔法均为双勾填色,一笔涂抹分水之法。
晚期改用进口回青料,发色浓艳,与之后的嘉靖青花相仿。
圈足底部为亮青釉是正德青花器的主要特征之一,此种风格在弘治晚期已经开始形成。
正德青花器造型除一般盘碗等圆器以外,多见烛台、花觚、香炉等供器及各式带耳瓶、洗、奁、盒、插屏等。
正德青花传世品多见圆筒式、银锭式的多层盒。
因受伊斯兰教和道教的影响,正德青花多装饰阿拉伯文和吉祥图案,甚至还有用藏文和八思巴文书写年款的现象。
正德青花器呈现的时代特征是较为突出的。
此朝处于明代中晚期交替时期,因此反应在瓷器上就出现了承前启后的现象。
为明代青花风格由细巧转为粗犷的转化期。
官窑图案以缠枝花卉和龙纹为主。
民窑器的图案则除常见的缠枝花卉和折枝花卉外,以鱼纹、奔马、长尾飞翼龙和海螺纹为常见。
而云头、人物故事等传统题材仍流行。
款识有六字二行“大明正德年制”楷款,多“正德年制”四字二行楷款,款字结构松,很规矩。
同时,有意伪托前朝年款的摹作,继成化之后,正德更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