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化青花瓷(精)
明成化青花龙纹特征

明成化青花龙纹特征
明代成化青花瓷器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装饰风格而闻名于世。
其中,青花龙纹瓷器更是成为了明代瓷器中的一大特色。
明成化青花龙纹瓷器以其独特的图案和纹饰,展现了当时的审美趣味和工艺水平。
首先,成化青花龙纹瓷器的特征之一是其精美的龙纹图案。
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视为祥瑞之物,因此成为了瓷器装饰中的常见图案。
而成化青花龙纹瓷器中的龙纹图案则更加细腻、生动,龙身蜿蜒曲折,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这些龙纹图案不仅展现了匠人们的高超技艺,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祥瑞吉祥的向往和追求。
其次,成化青花龙纹瓷器的特征之二是其独特的纹饰风格。
在青花龙纹瓷器上,除了龙纹图案外,常常还配以各种花卉、云纹、浪纹等装饰,这些纹饰与龙纹相得益彰,相互映衬,使整个瓷器更加美观、富有层次感。
同时,这些纹饰也展现了当时的审美趣味,体现了成化时期瓷器装饰风格的独特魅力。
总的来说,明成化青花龙纹瓷器以其精美的龙纹图案和独特的纹饰风格成为了明代瓷器中的一大特色。
这些瓷器不仅展现了当时
匠人们的高超工艺,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趣味和文化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天津博物馆藏明代青花

天津博物馆藏明代青花明代青花瓷(1368-1644)明代初年景德镇设立官窑。
自永乐,宣德始,官窑的烧造规模不断扩大。
青花品质精良,造型既有传承也有创新,同时还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部分瓷器颇有异域风格。
而民窑青花呈现出自由豪放,泼辣清新的制作风格,将当时民间的审美情趣表现的淋漓尽致。
有明一代,青花瓷的最大特点是:随着不同时期钴料的变化,亦形成了青花瓷器的多种风格。
明洪武青花云龙纹盘Blue-and-white plate with dragon in clouds designHongwu Reign (1368-1398), Ming Dynasty明永乐青花葡萄纹盘Blue-and-white plate with grapes design Yongle Reign (1403-1424), Ming Dynasty明永乐青花莲瓣纹鸡心碗Blue-and-white Jixin (chicken-heart featured) bowl with lotus petals designYongle Reign (1403-1424), Ming Dynasty明永乐青花花卉纹鱼篓尊Blue-and-white creel-shaped zun vase with floral design Yongle Reign (1403-1424), Ming Dynasty明永乐 青花缠枝莲纹执壶Blue-and-white flask with interlocking lotus sprays design Yongle Reign (1403-1424), Ming Dynasty明永乐青花龙纹扁壶Blue-and-white flask with dragon design Yongle Reign (1403-1424), Ming Dynasty明宣德款青花缠枝花纹碗Blue-and-white with interlocking flower designwith the imperial mark of Xuande Reign (1403-1424), Ming Dynasty明宣德款青花牵牛花纹兽耳倭角方瓶Blue-and-white square vase with animal-shaped lugs and moming-glory design, with the imperial mark of Xuande Reign (1403-1424), Ming Dynasty唇口微侈,直颈,两侧贴塑兽耳,方形腹的每个直角均斜削成45度,使之变为八棱锤形,圈足外撇。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

明代各时期青花特点青花瓷始于唐代,用的是中亚进口钴料,与唐三彩中蓝彩使用有着密切的系。
唐代省矾县窑就同一时期在生产唐三彩同时又生产青花瓷。
宋代省出土的青花瓷用的是国产料不及唐代艳丽而较为灰淡。
与明代国产料青花瓷类似。
元代青花瓷已风行海外。
有进口料和国产料之分。
我们从观看新加坡国家博物院天民楼青花特展就可以鉴赏到这一特点。
元代青花瓷在艺术上已有很高水准。
它为明清两代青花瓷发展提供极其良好的基础。
明初至清初是中国古代青花瓷黄金时代,是瓷都釉下彩的主流产品,其艺术的魅力迷倒不少古今收藏家。
鉴藏瓷器,“青花”是一个专题,有些藏家为了目标集中,便一生只收集“青花”而不及其他。
数十年,兴趣始终不减,可见青花瓷确有迷人之处。
青花料是艺术家们出神入化之物。
明青花用料,各个时期都不同。
形成千姿百态的艺术效果和观感。
为了鉴赏历朝的青花瓷,首先须掌握他的不同时期用料。
下文浅析明清青花瓷的用料。
一、洪武、永乐、宣德时期(1)洪武(1368—1402A·D·)钴料:主要使用淘洗纯度不等的国产料,但亦有使用元代存留的进口料。
大体可分为三:A、清新明快的淡蓝色,色调稳定,不晕散,纹饰浓重之处也能呈现出青花的层次。
B、青花发色浅淡,少有晕散,纹饰中常有明显的深色小点无规律的星布其中。
似群星遍布。
C、青花色泽泛灰,釉面承灰乳色。
由于钴料中含有较高的锰杂质,所以纹饰中常有较大斑状的黑青色,深入胎骨,手感凹凸。
八十年代以前研究不深,易与无元代混淆,现在已较为清楚鉴别,如博物馆藏青花“春寿”篆书铭文云龙纹梅瓶原定为元代。
现更正为明洪武以往谓“洪武无瓷器”,较元人为更珍稀。
(2)永乐(1403—1424A·D·)钴料:有分为进口料和优质国产料和进口国产的混合料。
其表现为:A:三宝太监和下西洋从南洋群岛带回的“尼勃青”或称“麻里青”的钴料使地处珠山官窑烧制的青花瓷,非常富有特色。
以青花料绘出的纹饰多带有伊斯兰细密文化装饰影响:线条有粗有细,或二者兼用。
明清陶瓷彩绘装饰特征简析

明清陶瓷彩绘装饰特征简析永乐、宣德这两个时期的青花瓷,色彩浓厚艳丽,很好的传承了元青花的特征,是起到了对传统元代青花装饰特征的传承作用;其风格特征以装饰饱满、器型肥硕为主,但是其青花色泽不如元青花的浓翠,大多数偏淡灰色;图案装饰也以花卉纹为主,纹饰单一。
二、明朝成化时期成化年间出现了新的成就,用红、绿、黄等色彩在青花瓷器上进行绘制,使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形成了色彩丰富的装饰效果,实际上可分为斗彩、填彩两种。
斗彩在成化年间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它是以青花作纹饰的轮廓线或作局部图案,再缀填以艳丽的色彩;而填彩的方法是先在胎上用青花料画出花纹的轮廓,然后在花纹轮廓内填以彩色釉料。
即《南窑笔记》所说:用青料画花鸟半体,复入彩料,凑其全体,经低温二次烧成,,形成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的鲜明对比。
因此,在成化斗彩的装饰中,青花是构成整个图案的决定性的主色。
成化瓷器富于秀丽清雅的艺术特色,装饰性强,花纹多图案式,器型的内外夹彩,以及装饰从器里转到器外的过枝花,都是当时别具一格的装饰意匠。
三、明朝嘉靖、万历时期嘉靖、万历年间的青花五彩瓷器风格独具特色,用色具有强烈的装饰性,颜色多用红、黄、绿、紫的饱和色,不用浅调的中间色,并以红浓绿艳取胜,用笔豪放不羁,线条挺健有力。
造型繁多、画风拙朴,图案布局巧密、饱满,疏密变化有致。
嘉靖时期装饰纹饰多用云藻纹和花捧字。
由于这一时期的道教流行,所以也常用八仙、云鹤、璎珞纹和卍字纹等作装饰。
万历时期则大面积敷彩,莲瓣逐渐图案化,并常用婴戏作题材。
其在色彩的运用上相对前时期浓艳,对比强烈。
四、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康熙时期,景德镇御窑厂发明使用了釉上蓝和黑彩,因此在彩瓷创作上改变了明代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装饰方式,形成了康熙釉上彩的独特风格康熙古彩。
康熙时期,在大明五彩的基础上,不断改进釉上彩料的制作工艺,使五彩色料呈玻璃状,具有透明坚致,鲜艳明亮,能耐火,不褪色,不剥落的理化性能。
明成化青花宝相花纹卧足碗成交记录

明成化青花宝相花纹卧足碗成交记录一、起源和历史明成化青花宝相花纹卧足碗是我国古代瓷器中的珍品,它起源于明代成化年间,是当时宫廷窑的产物。
成化年间,宫廷瓷器的制作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青花瓷器的装饰纹样也更加丰富多彩。
而宝相花纹是成化宫廷窑的特色之一,它被广泛运用在瓷器装饰上。
成化青花宝相花纹卧足碗在当时就备受珍视,成为皇家收藏和赏鉴的对象。
二、风格和特点成化青花宝相花纹卧足碗的装饰风格典雅、精致,线条流畅自然,纹饰精美细腻。
在碗的外壁上绘制了宝相花纹,寓意着吉祥如意、福寿康宁。
碗的足部设计独特,呈现出卧足状,稳固而美观。
整体造型简洁大方,充分展现了成化时期的高超工艺和精湛技艺。
三、成交记录的背后成化青花宝相花纹卧足碗在拍卖市场上一直备受瞩目,其价值和地位不断攀升。
据不完全统计,成化青花宝相花纹卧足碗的最高成交记录已经超过了数千万元人民币,成为古代瓷器拍卖市场上的一匹“黑马”。
其成交记录的背后,反映出人们对于我国古代瓷器文化的热爱和追捧。
同时也凸显了成化青花宝相花纹卧足碗在收藏界和艺术市场上的独特地位和价值。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成化青花宝相花纹卧足碗作为我国古代瓷器的杰作之一,其精湛的工艺和优雅的造型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独特的装饰风格和寓意丰富的纹饰更是让人为之倾倒。
在当今社会,对于成化青花宝相花纹卧足碗的研究和收藏价值日益受到重视,我相信其将会在未来的艺术市场上展现出越来越大的潜力和价值。
总结回顾成化青花宝相花纹卧足碗的历史渊源、装饰风格、成交记录以及个人观点和理解等方面,展现了其在我国古代瓷器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
在今后的学术研究和艺术市场上,成化青花宝相花纹卧足碗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为人们带来更多的收藏和艺术品鉴乐趣。
结语通过对成化青花宝相花纹卧足碗的全面评估和深入探讨,我对这件珍贵的古代瓷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精湛的工艺无不彰显着我国古代瓷器的博大精深。
期待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够亲自欣赏到这件古代瓷器的风采和魅力。
明代各个时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

明代各个时期民窑青花瓷器的鉴定1·洪武(1368—1402年)(1)青花云气纹碗,青花福字纹碗。
此期民窑器质量很差,极粗,但有此写意瓷画的画笔简洁潇洒,如高士图,水莲纹,草书“福”、“寿”字等。
(2)青料。
全部为国产料,发色灰暗,少数呈褐色。
(3)纹饰。
碗外壁仅上部绘画,多见云气纹,笔法以一笔点划为多;碗内壁一般为口沿一周边饰,底心绘画,纹饰有兰草、牡丹、菊、莲、水草、蝶、螺、熊、鱼、松竹梅石、山水、高士、花托“福”字、草书福、寿字等。
(4)胎釉。
胎色米灰,个别米黄色,粗糙,瓷化程度不强,常有未烧透的孔隙,为窑温掌抽不好所致。
釉有很浓的影青味,有卵白釉、青白釉、灰青釉、地釉有白、发青,这是造成青花发色灰暗的原因之一。
釉厚浑浊,出现开片,釉面松散。
(5)造型及制作工艺。
多见墩式碗与折腰盘。
圈足平切,底心有乳点,有粘沙现象,多见跳刀痕,旋坯痕,制作粗糙。
有的碗带涩圈,发现有涩圈上有黑字的情况,钴料若不罩釉,烧成后即成黑色。
由涩圈可看出当时有一种碗摞碗的叠烧工艺。
见有花瓣形款,太极图款。
2·永乐、宣德(1403—1435年)(1)典型器为青花寿字纹碗,南京博物院藏群仙献寿纹大罐。
(2)青料、纹饰。
均用国产料,发色较灰暗,也有小铁锈斑,但不及官窑的大、深。
纹饰布局同官窑。
绘画多实笔。
纹样中不见官窑的龙纹与藏文,除官窑中常见的各式折枝、缠枝花卉外,常见各种高士图,绘于碗心,几笔勾出人物形象,非常简炼,画面中常配有大片云,日本称为“云堂手”。
犀牛望月纹一周常绘杂宝中相辅。
月映梅纹的梅花,为空心梅。
绘于碗外壁的云气纹,永乐碗中亦常见,但不象洪武时仅绘上半部分,而是外壁满绘。
常用楷书“福”、“寿”字,乳虎吹喇叭亦常见。
梵文开始启用,永乐时多在圆器内心作主题纹饰。
而宣德时多用于边饰纹样。
(3)胎釉、造型及工艺。
胎质粗,见气孔,色灰白。
釉发青,肥润。
碗不撇口,墩式。
圈足根为两面斜削、平切。
多砂底,少釉底,见跳刀痕现象。
明朝青花瓷的特点

明朝青花瓷的特点
明朝青花瓷是中国瓷器历史上的一段重要篇章,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享誉海内外。
下面是明朝青花瓷的特点:
一、釉面厚重:明代青花瓷采用厚釉技法,使瓷器表面呈现出光滑细腻的质感,同时也能够增强瓷器的耐用性。
二、色彩纯正:青花瓷的主体为蓝色,青花瓷彩料采用的是氧化钴,这种颜料在高温下能够稳定,不易褪色和脱落,使得青花瓷的色彩十分纯正。
三、图案多样:明代青花瓷的图案多样,包括了花鸟、山水、人物等各种题材,尤其是花卉图案,相对较多,寓意吉祥如芙蓉花、牡丹、荷花等。
四、笔触流畅:明代青花瓷的笔触流畅,线条自然优美,五彩斑斓,体现出瓷器的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五、造型庄重:明代青花瓷的造型多样,从盘、碗、盂、壶等日常用品到如刘海墩造型的大瓶,造型丰富、庄重大方,富有气韵和内涵。
六、装饰简约:明代青花瓷的装饰非常简约,图案大多集中在器物的
一部分,颜色也比较单一。
在外形上,青花瓷多采用清晰简约的线条和局部浮雕装饰,给人以美妙的视觉体验。
七、艺术价值高:明代青花瓷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制作工艺成为中国传统瓷器制作的经典代表之一,其珍贵性和艺术价值被中国和世界各地的收藏家所珍视。
以上是明朝青花瓷的一些主要特点,它们体现了这段时期瓷器制作的精湛和强烈的审美趣味,成为中国瓷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成化瓷器特征

成化瓷器特征
成化瓷器是明代永乐时期(1403-1424年)开始至宣德时期(1426-1435年)所制的瓷器,对于明代瓷器的发展和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成化瓷器造型优美,器形规整,釉面细腻,又称为“成化细瓷”或“明成化瓷”。
成化瓷器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官窑精细
成化瓷器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官窑精细。
成化年间,官窑品质迅速提高,烧造技术和装华装饰也进一步完善。
成化瓷器制作精细,过程复杂,需要经过多次烧制和加工才能完成。
这也为成化瓷器的品质及价值增添了一份神秘感和艺术魅力。
二、釉色绚丽
成化瓷器的釉色以青、白、黄、红、紫、粉、鲜艳多彩为主,呈现出鲜明的对比色,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其中,白釉是最为常见的,而黄釉经过特殊工艺制作出的“鸡血红”也极具收藏价值。
三、装饰丰富
成化瓷器的装饰手法相当多样,主要有五彩烧画、青花、尖三彩等。
它们的装饰图案主题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历史、神话、自然、动物和人物等,样式多种多样,富有变化,展现出浓郁的艺术气息。
四、造型简洁端庄
成化瓷器的造型简洁端庄,具有明朝文化的独特风格。
器形相对规矩,形状勻称舉手投足之間。
例如,成化年间所制作的青花凤爪杯、尖三彩瓷蛋等器物,造型传统而优美,是明代瓷器的代表之一。
总的来说,成化瓷器作为明代细瓷的代表,它在制作工艺、釉色、装饰和造型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具有特殊意义的艺术和文化特色。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经济和政治方面的成就和历史变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成化青花瓷
一、概述
明成化朝(公元1465—1487年,明宪宗朱见深年号)历时23年,是我国陶瓷烧造史上重要的历史时期,成化青花可谓明代中期青花艺术的代表。
其器突出特点是玲珑秀奇、端巧工细,后人对其评价颇高。
二、胎釉
成化青花瓷器胎质洁白、细密、胎体秀美而轻薄。
施釉洁白肥腴,釉质独特,润如凝脂,呈半透明状,若迎光透视,隐约可见胎体泛出淡淡的肉红色。
这种釉色是鉴定明成化青花瓷器的一个重要特征,后人仿造的多不成功。
成化瓷器修胎规整,瓶、罐、壶等立器接口痕迹不明显,盘子多有塌底现象,碗、盘类等足较直而且较高。
官窑青花瓷器分底施釉和砂底两种。
以带釉居多。
砂底有些呈褐黄色。
俗称“米糊底”,上手摸之,温润细滑,无粗糙感,为成化官窑器所特有风格。
成化民窑瓷虽比不上同时期的官窑瓷精细规矩,但其器型规整、胎子洁白细密、釉子光润肥厚的程度,在明代各朝中都是最突出的。
三、青花呈色
成化青花除了前期官窑瓷有的继续使用苏麻离青料,宣德遗风仍存,后期的制品绘彩主要用的是江西乐平县产的陂塘青,也称平等青,其色柔和淡雅,蓝中闪灰,呈色非常稳定、平静,颇有水黑画风格,与洁白温润的胎釉和纤细的纹饰相衬,分外脱俗。
但往往因釉质肥厚,青花色淡,而有云遮雾障若隐若现的现象。
尤以底足的青花款色调表现得最为突出。
青花色调浓重者,相近于宣德晚期,并和多数浅淡色调同时并存。
成化青花线条纤细,多用双勾线条勾勒图案,然后在图案内进行渲染,双勾线用浓笔,渲染用淡笔,因而其烧成作品呈色大多浅淡雅致。
成化民窑青花瓷,青花颜色同样浅淡发灰。
成化青花与弘治青花相类似,故有“成弘不分”的说法。
四、造型
明成化瓷器造型庄重圆润,玲珑俊秀,历来有“成化无大器”的说法,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
从传世品来看,明成化青花瓷大件少见,绝大多数为小件器。
常见的官窑瓷器有碗、盘、杯、高足杯、高足碗、卧足碗、罐、盒、炉、洗、梅瓶、梨壶、盏托、玉壶春瓶等。
五、纹饰
成化青花瓷纹饰纤细活泼,多用双线勾勒填色法,填色较淡。
只用平涂,只分浓淡而不分阴阳,无渲染烘托。
绘人物衣着,只绘单色外衣,无内衣作衬托,故有成窑“一件衣”的说法。
常见纹饰有:荷莲鸳鸯、松竹梅石、灵芝花草、秋葵牡丹、折枝花果、缠枝花卉、菊花苜蓿、兰花栀子、宝相花、山茶花、牵牛花、莲花八宝、龙、凤、火云、狮子麒麟、海兽、花鸟团龙、婴戏仕女、八仙高士,以及梵文和藏文等。
器口内外多以弦纹,少数以卷草纹带或锦地纹带装饰。
足外墙一般围以两或三道弦纹,一道靠上,两道靠近足底部边缘。
成化民窑青花瓷,纹饰常见狮子、麒麟、海兽、荷塘鸳鸯、秋葵山茶、山石花草、折枝牡丹、婴戏、高士、结带宝杵等,有的纹饰画得柔和,有的画得潦草,无论哪种都透出潇洒活泼,从随意之中见其清丽。
六、款识
有六字双圈或六字双框款,写“大明成化年制”。
从窑址出土的瓷器看,写有双框款的瓷器,一般是成化后期的产品。
也有在罐上写“天”字款的,无圈框,俗称“天字罐”。
民窑青花瓷多数无款,少数有款的既有“大明成化年制”的,也有写“大明成化年造”的。
成化款苍劲有力,笔画圆润,字体较大,被框、圈紧紧束住。
“大”字尖圆头高,“成”字撇硬直到腰,“制”字上大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