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胶-凝胶法制备钛酸钡纳米陶瓷粉体
溶胶- 凝胶法制备 BaTiO 3 粉体材料

实验7 溶胶-凝胶法制备BaTiO 3粉体材料钛酸钡BaTiO 3是电子陶瓷领域应用最广的材料之一。
现代科技要求陶瓷粉体具有高纯、超细、粒径分布窄等特性,因为通过控制材料颗粒尺寸可有效的调控材料的物理性能。
溶液法是制备纳米(超细)粉体材料的一种重要方法,常用的溶液法包括沉淀法、溶胶-凝胶法、水热法和微乳法等。
本实验利用溶胶-凝胶法(Sol-Gel )制备BaTiO 3粉体材料。
一、实验目的(1)、了解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2)、利用溶胶-凝胶法制备BaTiO 3二、实验原理溶胶-凝胶法是指金属有机或无机化合物经过溶解、溶胶、凝胶而固化,再经热处理而成目标产物的方法。
无论所用原料为无机盐还是金属醇盐,其主要反应步骤是原料溶于溶剂(水或者有机溶剂)中形成均匀的溶液,溶质与溶剂发生水解或者醇解反应,形成溶胶粒子,溶胶粒子通过缩聚形成三维网络状的凝胶。
形成凝胶的过程中,反应复杂,产物结构多样。
本实验以钛酸丁酯Ti(OC 4H 9)4和醋酸钡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BaTiO 3粉体材料,制备过程中最基本反应为:(a) 水解反应:494249449Ti(OC H ) + H O = Ti(OC H )(OH) + C H OH x x x x −在水解前如果把Ti(OC 4H 9)4溶解某种有机酸如冰醋酸中,可在水解之前(溶剂化)生成Ti(OC 4H 9)4-x (OCOCH 3)x ,这样可以减缓醇盐的水解速度。
水解反应可以延续到彻底水解如形成Ti(OH)4。
(b) 缩聚反应(失水或者失醇):Ti OH + OH i = i O i 2−−−Τ−−Τ−−Τ− + ΗΟ4949i OC H + OH i = i O i C H −Τ−−Τ−−Τ−−Τ− + ΟΗ由于不断发生水解、缩聚反应,溶液的粘度不断增加,最终形成具有“−金属−氧−金属−”网络结构的凝胶。
一般认为,反应过程中醋酸钡存在于凝胶的表面,通过后期热处理最后形成BaTiO 3。
钛酸钡粉体制备

钛酸钡纳米粉体的制备方法摘要:钛酸钡粉体是陶瓷工业的重要原料,本文将简要介绍钛酸钡纳米粉体的一些制备工业,如固相法、水热法、溶胶-凝胶法、沉淀法等。
关键词:钛酸钡;粉体;制备方法;1.引言钛酸钡是制备陶瓷电容器和热敏电阻器等许多介电材料和压电材料的主要原料, 近几年来, 随着陶瓷工业和电子工业的快速发展,BaTiO3 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对其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
制备高纯、超细粉体材料是提高电子陶瓷材料性能的主要途径。
所以高纯、均匀、超细乃至纳米化钛酸钡的制备研究一直是各国科学家的研究重点。
钛酸钡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目前制备钛酸钡的方法主要有:共沉淀法、溶胶- 凝胶法、固相法、反相微乳液法、水热法。
2.钛酸钡粉体的制备工艺2.1固相研磨-低温煅烧法传统钛酸钡的制备主要采用高温煅烧碳酸钡和二氧化钛的混合物或高温煅烧草酸氧钛钡的方法, 它是我国目前工业制备钛酸钡的主要方法, 但由于煅烧温度高达1000~ 1200℃, 因而制得的粉体硬团聚严重、颗粒大而粒度分布不均匀, 纯度低, 烧结性能差。
朱启安[1]等采用室温下将氢氧化钡与钛酸丁酯混合研磨, 再在较低温度( < 300 ℃) 下煅烧的方法制得了钡钛物质的量比约为1. 0、颗粒大小分布均匀、粒径在15~ 20nm 的钛酸钡纳米粉体, 既克服了高温固相煅烧法反应温度高、产品质量低的缺点, 又克服了液相法在水溶液中制备易引入杂质、粒子易团聚等缺点其煅烧温度比传统的固相反应法降低了约700 ~900℃2.2水热法合成水热合成是指在密封体系如高压釜中, 以水为溶剂, 在一定的温度和水的自生压力下, 原始混合物进行反应的一种合成方法。
由于在高温、高压水热条件下, 能提供一个在常压条件下无法得到的特殊的物理化学环境, 使前驱物在反应系统中得到充分的溶解, 并达到一定的过饱和度, 从而形成原子或分子生长基元, 进行成核结晶生成粉体或纳米晶[2]。
水热法制备的粉体, 晶粒发育完整、粒度分布均匀、颗粒之间少团聚, 可以得到理想化学计量组成的材料, 其颗粒度可控, 原料较便宜, 生成成本低。
实验二溶胶-凝胶法制备钛酸钡纳米陶瓷粉体

实验二溶胶-凝胶法制备钛酸钡纳米陶瓷粉体醋酸钡255.21、钛酸丁酯340.3实验二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钛酸钡陶瓷粉体一、实验目的1、了解溶胶-凝胶制备纳米粉体的方法2、制备纳米钛酸钡陶瓷粉体二、实验背景和原理1. 实验背景钛酸钡(BaTiO)具有良好的介电性,是电子陶瓷领域应用最广的材料之一。
传3制备方法是固相合成,这种方法生成的粉末颗粒粗且硬,不能满足高统的BaTiO3科技应用的要求。
现代科技要求陶瓷粉体具有高纯、超细、粒径分布窄等特性,与粗晶材料相比在物理和机械性能方面有极大的差别:熔点降低,烧结温度降低、荧光谱峰向低波长移动、铁电和铁磁性能消失、电导增强等。
溶液化学法是制备超细粉体的一种重要方法,其中以溶胶-凝胶法最为常用。
2. 溶胶-凝胶法合成BaTiO3纳米粉体的基本原理溶胶—凝胶(简称Sol—Gel)法是以金属醇盐的水解和聚合反应为基础的。
其反应过程通常用下列方程式表示:(1)水解反应:M(OR)4 + χ H2O = M(OR)4- χ OH χ + χ ROH(2)缩合-聚合反应:失水缩合-M-OH + OH-M-=-M-O-M-+H2O失醇缩合-M-OR + OH-M-=-M-O-M-+ROH缩合产物不断发生水解、缩聚反应,溶液的粘度不断增加。
最终形成凝胶——含金属—氧—金属键网络结构的无机聚合物。
正是由于金属—氧—金属键的形成,使Sol—Gel法能在低温下合成材料。
Sol—Gel技术关键就在控制条件发生水解、缩聚反应形成溶胶、凝胶。
本次实验使用的钛酸丁酯(亦称丁醇钛)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醇盐,遇水会发生剧烈的水解反应。
在Sol—Gel工艺中,让溶液系统暴露在空气中从空气中吸收水分,使水解反应不充分(或不完全),其反应式可表示为Ti(OR)4 + χ H2O = Ti(OR)4- χ OH χ + χ ROH (1)式中,R=C4H9为丁烷基,RO或OR为丁烷氧基。
未完全水解反应的生成物Ti(R)4-χ(OH)χ中的(OH)-极易与丁烷基(R)或乙羰基(R′=CH3CO)结合,生成丁醇或乙酸,而使金属有机基团通过桥氧聚合成有机大分子。
钛酸钡的制备方法

钛酸钡的制备方法
钛酸钡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BaTiO3,具有良好的介电性能和压电性能,在电子学和通信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钛酸钡的制备方法,包括溶胶-凝胶法、水热法、固相反应法等多种方法。
1. 溶胶-凝胶法
溶胶-凝胶法是一种通过水热反应制备钛酸钡的方法。
首先将钛酸四丙酯和钡丙酸盐在醇水溶液中混合,并加入分散剂,形成均匀的溶胶。
然后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凝胶化反应,得到粉末状的前驱体。
最后,在高温下进行烧结得到钛酸钡。
这种方法能够制备出具有高纯度和均匀颗粒大小的钛酸钡。
2. 水热法
3. 固相反应法
固相反应法是一种传统的制备钛酸钡的方法。
首先将氧化钛和碳酸钡在高温下进行固相反应,生成钛酸钡和二氧化碳。
然后通过水洗和烘干等步骤处理得到钛酸钡粉末。
这种方法易于操作,但需要高温条件,且制备的钛酸钡粉末大小不一。
总之,钛酸钡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制备方法也有多种,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钛酸钡的制备方法也会不断更新和改进。
钛酸钡(铅)系列纳米粉体的制备方法与相变机制研究

钛酸钡(铅)系列纳米粉体的制备方法与相变机制研究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唠唠钛酸钡(铅)系列纳米粉体这个神奇的东西。
就像探索魔法粉末一样,它的制备方法可是很有讲究的。
首先呢,有一种溶胶 - 凝胶法。
这就好比是给各种原料办一场超级融合派对。
把钡源、钛源这些像一个个性格迥异的小嘉宾一样,放进溶液这个大舞池里,让它们在各种化学试剂的指挥下,慢慢牵起手来,形成凝胶。
这个凝胶就像是一块充满潜力的魔法果冻,里面藏着钛酸钡(铅)纳米粉体的雏形呢。
然后是水热法,这就像是把原料们关进一个高温高压的桑拿房。
在这个小小的密闭空间里,原料们可没闲工夫休息,它们就像一群勤劳的小工匠,在极端的环境下努力地塑造着钛酸钡(铅)纳米粉体的形状,就像雕刻家精心雕琢着自己的作品,一点点地把纳米粉体打造出来。
说到钛酸钡(铅)的相变机制,那可真是一场微观世界里的奇妙变身秀。
想象一下,钛酸钡(铅)的晶体结构就像一座小城堡,原子们在城堡里各就各位。
当外界条件发生变化的时候,比如温度或者压力,原子们就像听到了紧急集合的号角,开始在城堡里跑来跑去,重新排列组合。
这相变就像是城堡从一个模样瞬间变成了另一个模样,从正方相变成四方相之类的,简直是微观世界里的超级魔法。
还有共沉淀法,这就像是把各种原料的小粒子像下饺子一样扔到沉淀剂这个大锅里。
然后这些小粒子就会像被磁铁吸引一样,纷纷聚集在一起,慢慢形成钛酸钡(铅)纳米粉体的沉淀,就像一群小蚂蚁聚集起来形成一个大的蚁丘一样。
在研究钛酸钡(铅)纳米粉体的过程中,我们就像是一群小小的侦探。
拿着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像是放大镜一样的显微镜,来观察这些纳米粉体的一举一动。
试图找出它们在不同制备方法下的小秘密,以及相变机制这个大谜题背后的真相。
而微乳液法呢,就像是把原料放进一个个超级小的泡泡世界里。
每个泡泡都是一个小小的反应天地,原料们在这个小天地里就像被保护起来的小精灵,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地变成钛酸钡(铅)纳米粉体,就像在童话世界里的魔法变身一样。
钛酸钡溶胶-凝胶法制备

溶胶-凝胶法制备钛酸钡纳米粉体内容:原料的计算、工艺流程(每组4个工艺参数)、反应机理、过程操作。
1、实验原理:以钛酸丁酯和氢氧化钡为原料,乙二醇甲醚和甲醇为溶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钛酸钡粉体。
钛的阴离子与钡离子发生中和反应,经聚合生成Ba2+Ti(OH)62-络离子。
Ba2+Ti(OH) 62-络离子被溶剂生成的有机物长链分割包围着,在随后的干凝胶煅烧过程中,有机物长链分解,使Ba2+Ti (OH)62-络离子在高温下分解,制得纳米粉体。
能电离的前驱体-金属盐的阳离子M z+吸引水分子形成溶剂单元M(H2O)n z+(z为M离子的价数),具有保持它的配位数而强烈的释放H+的趋势:M(H2O)n z+M(H2O)n-1 (OH)(z-1) + H+水解反应:非电离式分子前驱体,如金属盐M(OR)n (n为金属离子M的原子价)与水的反应。
M(OR)n + H2O M(OH)n-1(OR)n-x +xROH缩聚反应(分两步):失水反应:M-OH + HO-M M-O-M +H2O失醇反应:M-OR +RO-M M-O -M + ROH2.工艺流程:氢氧化钡的乙二醇溶液钛酸丁酯的甲醇溶液溶胶凝胶干凝胶煅烧球磨粉体反应式:Ti (OR) 4 + 4H2O +Ba2++ 2OH-Ba2 [ Ti (OH) 6 ]2 + 4ROH高温脱水3、实验过程:BaTiO3将7.5g的氢氧化钡溶入30ml的乙二醇甲醚中,充分振荡使之形成氢氧化钡的乙二醇甲醚溶液。
将14.88g的钛酸丁酯溶入30ml 的甲醇之中,充分搅拌形成钛酸丁酯的甲醇溶液。
将上述两种溶液混合,并不停地搅拌使其充分互溶形成溶胶,然后加水少许形成凝胶。
A、原料的计算:(按得到10gBaTiO3纳米粉体为基准)M(BaTiO3)=233.23g/mol M(Ba(CH3COO)2)=255.37g/molM(Ba(OH)2)=171.33g/mol M(Ti(C4H9O)4)=340.06g/molTi (OR) 4 + Ba (OH)2 Ba2 [ Ti (OH) 6 ]2~~~~~BaTiO3 340.06g/mol 171.33g/mol 233.23g/mol14.878g 7.496g 98%转化率10 gB、步骤:m(Ba(OH)2=7.496g +30ml乙二醇甲醚 am(Ba(CH3COO)2)=14.878g +30ml 甲醇 ba +b Ba2 [ Ti (OH) 6 ]2 高温脱水BaTiO3。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钛酸钡

重 晶石 的 主要 成 分 是 硫 酸 钡 , 过 硫 酸 钡 高 通 温还原等 过程 而制备 硝 酸钡 . 以高纯 T ( 04 和 iS ) 硝酸钡 为原料 , 将 NH OH 加 入到 TiS 中 先 (O ) 使 生成 Ti OH) 0( 沉 淀 . 后 用 HNO。溶 解 沉 然 淀, B( 与 a NO。 ) 溶 液 反应 , 在所 得 混 合盐 溶 液 中 加 入 NH OH, 得到 T O( i OH) 和 B 2 OH) 2 aO( 2的 共 沉淀 , 沉淀 过滤分 离 出来 后再 分散 到 p 值 为 将 H
发 得 到 Ti - a 干 凝 胶 . 后 再 经 过 烧 结 , 终 O。B O 以 最
1 实 验 部 分
1 1 试 剂 及 仪 器 .
即可 得到 合格 的 B Ti 。 a O 粉末 . 个过 程工 艺流 程 整
简 图 如 图 1所 示 .
111 原 料 及 试 剂 . .
摘 要 : 溶 胶一 以 凝胶 法 制 备 纳 米 钛 酸 钡 粉 体 , 用 价 廉 的 重 晶 石 为 主 要 原 料 制 备 钡 源 , 效 地 克 服 了 传 统 方 利 有
法 因 采用 有 机 钡 盐 或 有 机 钛 而 导 致 的 生产 成 本 过 高 的缺 点 : 究 结 果 表 明 , 方 法 可 制 备 出 高 纯钛 酸 钡 粉 体 , 研 该 制备 过程 中三 废 排 放 物 中基 本不 含 有 害物 质 , 并可 从 母 液 中 回收 质 量 较 高 的 副 产 品硝 酸 铵 , 具有 产 品质 量 高 , 原 料来 源 广 泛 、 价格 低 廉 、 艺环 保 、 能 等 特点 . 工 节
溶胶_凝胶法制备钛酸钡纳米粉体研究_汪涛

胡丹等利用此方法以太酸四正丁酯和乙酸钡等主要 原料,引入四正丁氧基锆制备了 Ba(Zr0.3Ti0.7)O3(BZT) 薄 膜,并研究了其热处理工艺,以及不同烧结温度对 BZT 薄膜电性能的影响 [19] ;李青莲等也用此法以钛酸丁酯与 硬脂酸钡为原料,成功制备了粒径约 20 nm 的 BaTiO3 粉 体 [25] ;苏毅等人以钛酸丁酯和醋酸钡为原料,采用溶胶 - 凝胶法制得了颗粒外貌近似球形的钛酸钡超细粉体,粒 径分布在 20 ~ 200 nm。研究了水解用水量,溶液 pH 值, 反应温度,热处理温度等工艺参数,得出最佳工艺条件 为 :水解用水量 85 ml,混合溶液 pH=3.5,凝胶化温度 93 ~ 95 ℃,煅烧温度 700 ~ 900 ℃ 。 [26]
2.1 溶胶 - 凝胶法的工艺过程
根据文献报道 [9-11] 该工艺包括以下过程 :
图 1 溶胶凝胶法工艺流程图 Fig.l Process of sol-gel
44││中中国国陶陶瓷瓷││CCHHIINNAA CCEERRAAMMIICCSS││22001144((5500))第第 33 期期
2014 年 第 3 期
2 溶胶 - 凝胶法制备纳米钛酸钡材料
溶胶 - 凝胶法是一种制备纳米材料的重要方法。溶胶 - 凝胶法制备纳米钛酸钡材料的基本方法是 :以醇作为溶 剂,Ba 和 Ti 的醇盐或无机盐经过水解形成溶胶,将该溶 胶脱水干燥,然后经焙烧便可得到纳米 BaTiO3 粉体。这种 方法适用于能形成溶胶且溶胶可以化为凝胶的氧化物系 [8]。
关键词 :钛酸钡 ;制备 ;溶胶凝胶法
中图分类号 :TF1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9642(2014)3-0004-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二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陶瓷粉体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溶胶-凝胶制备纳米粉体的方法
2、制备纳米钛酸钡陶瓷粉体
溶胶—凝胶技术是指金属有机或无机化合物经过溶液、溶胶、凝胶而固化,再经热处理而成氧化物或其他化合物固体的方法。
该法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中叶,Ebelman发现正硅酸乙酯水解形成的SiO2呈玻璃状,随后Graham研究发现SiO2凝胶中的水可以被有机溶剂置换,此现象引起化学家注意。
经过长时间探索,逐渐形成胶体化学学科。
在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矿物学家、陶瓷学家、玻璃学家分别通过溶胶—凝胶方法制备出相图研究中均质试样,低温下制备出透明PLZT陶瓷和Pyrex耐热玻璃。
核化学家也利用此法制备核燃料,避免了危险粉尘的产生。
这阶段把胶体化学原理应用到制备无机材料获得初步成功,引起人们的重视,认识到该法与传统烧结、熔融等物理方法不同,引出“通过化学途径制备优良陶瓷”的概念,并称该法为化学合成法或SSG法(Solution-sol-gel)。
另外该法在制备材料初期就进行控制,使均匀性可达到亚微米级、纳米级甚至分子级水平,也就是说在材料制造早期就着手控制材料的微观结构,而引出“超微结构工艺过程”的概念,进而认识到利用此法可对材料性能进行剪裁。
溶胶凝胶法不仅可用于制备微粉。
而且可用于制备薄膜、纤维、体材和复合材料。
其优缺点如下:①高纯度粉料(特别是多组分粉料)制备过程中无需机械混合,不易引进杂质;②化学均匀性好由于溶胶—凝胶过程中,溶胶由溶液制得,化合物在分子级水平混合,故胶粒内及胶粒间化学成分完全一致;②颗粒细胶粒尺寸小于0.1μm;④该法可容纳不溶性组分或不沉淀组分不溶性颗粒均匀地分散在含不产生沉淀的组分的溶液中,经溶胶凝化,不溶性组分可自然地固定在凝胶体系中,不溶性组分颗粒越细,体系化学均匀性越好;
⑤掺杂分布均匀可溶性微量掺杂组分分布均匀,不会分离、偏折,比醇盐水解法优越:⑥合成温度低,成分容易控制;⑦粉末活性高;⑧工艺、设备简单,但原材
料价格昂贵:⑨烘干后的球形凝胶颗粒自身烧结温度低,但凝胶颗粒之间烧结性差,即体材料烧结性不好;⑩干燥时收缩大。
钛酸钡(BaTiO3)具有良好的介电性,是电子陶瓷领域应用最广的材料之一。
传统的BaTiO3制备方法是固相合成,这种方法生成的粉末颗粒粗且硬,不能满足高科技应用的要求。
现代科技要求陶瓷粉体具有高纯、超细、粒径分布窄等特性,纳米材料与粗晶材料相比在物理和机械性能方面有极大的差别。
由于颗粒尺寸减小引起材料物理性能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熔点降低,烧结温度降低、荧光谱峰向低波长移动、铁电和铁磁性能消失、电导增强等。
溶液化学法是制备超细粉体的一种重要方法,其中以溶胶-凝胶法最为常用。
二、实验原理
1.溶胶-凝胶法的基本原理
溶胶—凝胶(简称Sol—Gel)法是以金属醇盐的水解和聚合反应为基础的。
其反应过程通常用下列方程式表示:
(1)水解反应:
M(OR)4 + χ H2O = M(OR)4- χ OH χ + χ ROH
(2)缩合-聚合反应:
失水缩合-M-OH + OH-M-=-M-O-M-+H2O
失醇缩合-M-OR + OH-M-=-M-O-M-+ROH
缩合产物不断发生水解、缩聚反应,溶液的粘度不断增加。
最终形成凝胶——含金属—氧—金属键网络结构的无机聚合物。
正是由于金属—氧—金属键的形成,使Sol—Gel法能在低温下合成材料。
Sol—Gel技术关键就在控制条件发生水解、缩聚反应形成溶胶、凝胶。
2. 溶胶-凝胶方法合成BaTiO3纳米粉体的工艺流程及原理
溶胶-凝胶方法合成BaTiO3纳米粉体的工艺流程如图2-1所示。
Ti(C H O)搅拌
图2-1溶胶-凝胶方法合成BaTiO3纳米粉体的工艺流程
钛酸丁酯(亦称丁醇钛)是一种非常活泼的醇盐,遇水会发生剧烈的水解反应,
如果有足够的水参与反应,一般将生成性能稳定的氢氧钛。
在Sol —Gel 工艺中,必须严格地控制水的掺量,甚至不掺水,而让溶液系统暴露在空气中从空气中吸收水分,使水解反应不充分(或不完全),其反应式可表示为
Ti(OR)4 + χ H 2O = Ti(OR)4- χ OH χ + χ ROH (1)
式中,R=C 4H 9为丁烷基,RO 或OR 为丁烷氧基。
未完全水解反应的生成物Ti(R)4- χ (OH) χ中的(OH)-极易与丁烷基(R)或乙羰基(R´=CH 3CO)结合,生成丁醇或乙
酸,而使金属有机基团通过桥氧聚合成有机大分子。
如本实验可能发生典型的聚合
反应的结构反应式为
R ′-O-Ba-O-R Ti OH +Ti O Ba O R'+ R'OH (2)
或
Ti OR Ti OH +Ti O Ti + ROH (3)
实验中的水解及聚合反应在缓慢吸收空气中水分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实际
上是金属有机化合物经过脱酸脱醇反应,金属Ti 4+和Ba 2+通过桥氧键聚合成了有机
大分子团链,随着这种分子团链聚合度的增大,溶液粘度增加,溶胶特征明显,经过一定时间就会变成半固体透明的凝胶。
凝胶经过烘干,煅烧得到钛酸钡粉末。
三、主要仪器与药品
烧杯,机械搅拌、烘箱;
醋酸钡,乙酸,钛酸丁酯,无水乙醇。
四、实验步骤
1.称取醋酸钡0.02mol (5g),量取36%的乙酸20ml,倒入烧杯中,搅拌使醋
酸钡完全溶解。
2.称取钛酸丁酯0.02mol (6.8g), 量取无水乙醇10ml,倒入锥形瓶中, 摇匀。
3.将上述两种溶液迅速混合,快速搅拌,溶液澄清后减慢搅拌速度,继续搅拌
2小时,停止搅拌,此时已经形成透明溶胶,使透明溶胶在空气中静置3-4小时,得到透明凝胶。
4.将凝胶取出,置于干燥皿中,在120°C下烘干。
得到干凝胶,研磨得到淡
黄色粉末。
5.将粉末置于坩锅中,在800°C下煅烧4小时,得到纳米钛酸钡陶瓷粉末。
6.有条件的话用X-射线衍射分析钛酸钡粉末晶相及粒度。
五、思考题
1、控制水解-缩聚条件有那些途径?
2、溶胶-凝胶法的优缺点?
六、参考文献:
[1] 刘吉平,廖莉玲.无机纳米材料.科学出版社,2003.
[2] 王世敏,许祖勋,傅晶. 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3] 周方桥,梁鸿东,陈志雄,钛酸丁酯-乙酸钡溶胶系统中的化学机
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2):33-36.
[4] 曾庆冰, 李效东, 陆逸,溶胶-凝胶法基本原理及其在陶瓷材料中的应
用,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1998,14(2):138-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