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证治疗脑出血

合集下载

中医辨证以活血化瘀药救治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席慧平

中医辨证以活血化瘀药救治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席慧平

中医辨证以活血化瘀药救治脑出血的临床研究席慧平摘要:目的:探讨中医辨证以活血化瘀药救治脑出血的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56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28例。

给予对照组常规的治疗方式,而治疗组采用中医辨证以活血化瘀法救治,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有效率。

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86.6%,总有效率为93.33%,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愈显率62.5%,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辨证以活血化瘀法救治脑出血患者,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医辨证;活血化瘀;脑出血脑出血又称脑溢血,是由脑内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破裂引起脑实质内的一种自发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

在一个关于我国脑出血的流行病学调查中(本调仅查选取了6个城市),脑出血的患病率为112/10万,年发病率为81/10万,占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90%,病死率为40%,为急性脑血管疾病最高者[1]。

由此可见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脑血管疾病。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56例均为住院病人,选2006年1月~2008年5月收治的脑出血26例经内科保守治疗未死亡者,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7例,女9例,年龄33~72岁,平均为49.8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19例,脑叶出血5例,丘脑2例;出血量按多田氏公式计算15~80ml,其中<30ml36例,选2009年10月~2011年12月收治的30例脑出血病人为治疗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35~74岁,平均年龄在51.2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21例,脑叶出血4例,丘脑出血5例;出血量均在15~30ml;加用活血化瘀治疗时间为出血后24小时应用。

1.2治疗方法?两组均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如静滴胞二磷胆碱0.5g/d,以促进脑功能恢复,口服保护剂尼莫地平20mg/次,每日3次,有颅内压增高表现者选用20%的甘露醇脱水降颅内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血压高者口服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依那林控制血压,血糖高者用胰岛素控制血糖等对症治疗,治疗组加用活血化瘀药,基本方为川芎10g,田七5g,桃仁10g,大黄10g,丹参10g,天麻10g,红花6g,水蛭3g,临床随症加减,肝阳上亢加钩藤,石决明、牛夕,阴虚加龟板鳖甲,痰涎壅胜加菖蒲、浙贝、胆南星、竹茹。

中医脑出血诊疗方案

中医脑出血诊疗方案

脑出血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出血,又称自发性脑出血。

绝大多数是高血压病伴发的脑小动脉病变在血压骤升时破裂所致,又称高血压性脑出血。

常发生在50-70岁,男性略多,冬春季发病较多,多在情绪激动时或活动中发病,大多病人起初无任何预兆,少数可有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等前驱症状。

临床症状常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达高峰,可因出血部位及量大小而临床症状各异,重者发病时剧烈头痛伴呕吐,数分钟转至意识模糊或昏迷。

脑出血相当于中医“中风”的范畴。

诊断(一)诊断依据1、症状(1)病人可出现头痛、头晕、呕吐、复视、言语不清或失语、吞咽困难、一侧肢体或面部麻木和偏瘫,严重者四肢瘫痪、癫痫发作、大小便失禁等。

(2)严重者出现嗜睡、昏迷等意识障碍,四肢阵法性强直性阵挛,去大脑强直、中枢性高热、呼吸不规则等症状。

(3)少量出血者可无任何神经系统症状。

2、体征(1)、多数患者起病时血压升高,可高达36.7/18.7KPa(260/140mmhg)(2)、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体征:言语不清或失语、吞咽困难、眼球运动障碍,一侧肢体无力或偏瘫,四肢瘫痪,面部或一侧肢体麻木,偏身感觉障碍,肢体抽搐等,脑疝者瞳孔不等大。

(3)、桥脑出血者可见瞳孔呈针尖样大小、中枢性高热等。

(4)、脑室出血者出现四肢阵法性强直性阵挛、去大脑强直、中枢性高热、呼吸不规则等症状。

(5)、全脑症状体征:昏迷、嗜睡等。

(6)、少量出血者可无任何症状。

3、辅助检查头颅CT为首选检查,可发现圆形或卵圆性均匀高密度区,边缘清楚,可显示血肿部位大小、形态,是否破入脑室,血肿周围有无低密度水肿带及占位效应,脑组织移位,有无梗阻性脑积水等。

(二)中医证候分类结合临床,中经络者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上扰,风痰淤血、痹阻脉络,阴虚风动和气虚血瘀型。

中脏腑者分为风火上扰清窍,痰热内闭清窍、谈事朦寒心神型和元气败脱、心神散乱等证型。

治疗(一)一般治疗1、生命征监护: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及瞳孔变化。

中医医案——脑出血(四)

中医医案——脑出血(四)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涤痰宣窍、潜镇降逆法治愈中风病案:张某,男,37岁.初诊:1971年2月18日。

主诉及病史: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已经7日,诊查:发热面赤而现油光,呼吸气粗,喉间痰鸣如拽锯,左侧偏瘫,肢体强痉,躁动不安,手撒尿遗,大便不利,舌苔薄黄腻,脉弦大数。

辨证:风中脏腊,气血上逆,病情严重,须防内闭外脱。

治法:治以涤痰宣窍,潜镇降逆,兼以扶正。

处方:胆南星9g 法夏12g 石菖蒲9g 天竺黄6g 橘皮6g 云苓15g 枳实6g 红参15g 生龙骨15g 生牡蛎15g 石决明15g 怀牛膝18g 黄芩9g 生大黄5g(开水泡汁兑)甘草1.5g另予至宝丹1丸,鼻饲1剂。

翌日复诊,发热退,神昏不清,但瞳孔对光反射已稍有,痰鸣减轻,解大便少许。

上方去云苓、橘皮、枳实、黄芩,加羚羊角6g(先煎)、珍珠母18g,服药2剂。

药后神志稍清,喉间痰鸣已平,面赤较退,下溏黑臭秽便甚多,舌苔薄黄腻,脉弦不大。

腑气已通,痰热得泄,气血上逆之势已降,清窍渐开,病入坦途。

后经数诊,均宗前方略事加减,服药11剂,药后神志全清,左下肢稍能活动,左上肢仍瘫,舌强音謇,舌苔薄润,脉弦虚。

宜滋肾阴上通舌本,仿地黄饮子加减。

处方:生地18g 苁蓉12g 山萸9g 远志5g 石斛12g 五味子6g 石菖蒲9g 菊花12g 茯神15g 怀牛膝30g 枸杞9g 细辛1.5g 胆南星8g 珍珠母24g 生牡蛎24g 甘草5g此方药加减服9剂后,语言清晰,左下肢活动更灵,左上肢也稍能伸缩。

后以益气养血通络之补阳还五汤为主,进药30余剂,左偏瘫肢体逐渐恢复,能在家属扶持下步行,遂出院回家调养,半年后完全康复,恢复工作。

按语本案西医诊为高血压、脑出血,治疗7天神昏不醒,病已危殆,属风中脏腑重症,中风阳闭。

但病发神昏已7天,面赤而现油光,手撒遗尿,兼见部分脱证,为防内闭外脱,故治疗上以涤痰宣窍、平肝熄风、潜镇降逆为主,兼以扶正,以涤痰汤加减扶正涤痰,合咸寒潜降的龙牡、石决明以平内风,大黄以通腑气,至宝丹宣窍等。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主要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表现为头痛、呕吐、昏迷及偏瘫等共性病症。

属于中医“出血中风”“真头痛”“薄厥”“煎厥”等范畴。

在气血内虚的根底上,遇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烟酒等诱因,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形成脑脉痹阻而所致,其病机虚实夹杂,以虚为本,以实为标。

治疗时应以扶正之法以治本,祛邪之法以治标,多采用祛风、潜阳、化痰、活血、化瘀、益气、养血、滋阴等法。

NO.1肝阳暴亢,风阳上扰证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突然发生口眼歪斜,舌强语謇,或手足重滞,甚那么半身不遂,或伴麻木等。

舌质红苔黄,脉弦。

治宜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方药选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0克,钩藤12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石决明20克,鸡血藤20克,红花15克,桑寄生12克,益母草10克,夜交藤15克,川牛膝15克,丹参12克,地龙12克,甘草3克。

假设痰热壅盛,喉间痰声如鸣,加鲜竹沥30克,天竺黄、川贝母各9克;夜寐难安者,加酸枣仁30克,夏枯草15克。

NO.2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半身不遂,舌强语謇或不语,口眼歪斜,偏身麻木,口黏痰多,腹胀便秘,头晕目眩。

舌红苔黄腻或黄厚燥,脉弦滑。

治宜通腑泄热、化痰理气。

方药选星蒌承气汤加减。

胆南星10克,全瓜蒌10克,大黄〔后下〕6克,芒硝〔冲〕6克。

丹参30克,牡丹皮10克,天竺黄20克。

意识障碍甚者,加石菖蒲10克,郁金10克;风阳扰动者,加天麻10克,钩藤15克。

NO.3气虚血瘀证肢体不遂,软弱无力,形体肥胖,气短声低,面色萎黄。

舌质淡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弱或沉弱。

治宜益气养血、化瘀通络。

方药选补阳还五汤加减。

黄芪40克,赤芍15克,川芎10克,当归12克,地龙12克,红花12克,桃仁10克。

食欲不振者,加焦山楂10克,鸡内金6克;心烦不眠者,加枣仁10克,丹参12克;肢体疼痛者,加白芍15克,甘草10克。

脑出血的中医辨证治疗概述

脑出血的中医辨证治疗概述
研究治法是为 了提高 临 床疗效 。开窍醒神 、活 血化淤、通腑攻下三法在中风( 脑出血) 的治疗中起 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临床应用时只要 以辨证为前提 , 灵活施用 ,相信会取得理想疗效的。
脑 出血急性期治疗
1. 凉血通淤法:脑出血是在高血压、动脉硬化基 础上发生的急性脑血管疾病。其病因可概括为精血 亏耗 ,情志所伤,饮食不调,使得内伤积损 ,气血长期 失调。加之情志失宜 ,劳逸过 当,气候骤 变,饮食不 节等诱因,即可发生。《素问 ·调经论》说“血之与 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气复返则 生,气不返则 死。”已明确指出中风大厥的发病基础为血随气逆 , 冲激于脑。气有余则为火 ,血有余则是淤,《成方便 读 ·复元活血汤》中张秉成说“血淤之处,必有伏 阳”。故而血分淤热 ,淤热阻窍是脑出血急性期的本 证,亦即是主证。此时应遵循急则治其标 ,缓则治其 本的原则 ,给予凉血通淤法治疗。凉血通淤法的方 药以犀角地黄汤和桃仁承气汤为主,加减使用。
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舌强言謇或不语偏身麻木烦躁失眠眩晕耳鸣手足心热作者简介1刘诗翔1961一男云南会泽人主任医师科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综述?舌红降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数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08 年4 月第5 卷第1 期J Neuro l Neuro o habil,^p“120 5 Vol s ,No. 1
以介类潜 阳镇逆 、治疗一例 阳闭患者 ( 安宫牛黄丸无
效,血压反升) ,疗效显著。结合临床,我们认为开窍 醒神之法不可或缺,关键在于辨证施用 ,如通腑开 窍、涤痰开窍、化淤开窍、固脱醒神等,开窍类 中成药 须配合以上诸法,方不致有出血之虞。
2. 活血化淤法: 樊氏等通过文献研究及临床实 践认为活血化淤法治疗 出血性脑卒 中,是加速血肿 吸收和解除脑受压 的积极措施 。丹参等活血化淤药 有显著清除自由基作用 ,改善脑部微循环,减轻脑水 肿 ,降低颅内压,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早期恢复。并发 现丹参等对纤溶系统有双向调节作用 ,可使体内血 流量重新分布,出血部位血管压力下降 ,有利于防止 再出血 ,而不会导致再 出血和加重出血。孙 氏等用 水蛙治疗脑出血,认为水蛙可以促进血肿吸收,促进 神经功能恢复,减少病残率,且可克服常规应用造成 的血容量下降,血勃稠度升高 的缺点 ,又可化淤止 血 ,改善血循环,防止再 出血。很多医家将活血化淤 法作为治疗中风的根本大法之一 ,贯穿于各期各型 治疗之中,如通腑化淤、泻肝化淤 、潜 阳化淤、涤痰化 淤 、解毒化淤、益气化 淤 、固脱 化 淤、利 水化淤等等, 均应根据辨证,灵活运用。活血化淤亦应选用丹参、

中医辨证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效果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效果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急性脑出血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中医辨证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

方法以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以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对象展开此次临床研究;以投掷硬币的方法将患者划分为各40例患者的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对症康复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中医辨证治疗;就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展开对比分析。

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7.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50%,P< 0.05。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NIHSS 评分与ADL评分无显著差异(P> 0.05),治疗后,均有显著改善(P< 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的NIHSS 评分为(7.2±2.9)、ADL评分为(80.1±5.3),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患者,P < 0.05。

结论在治疗急性脑出血的过程中,采用中医疗法,能够通过对患者的不同中医分型,给与有效的辨证治疗,从而达到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医;辨证治疗;急性脑出血;临床疗效最近几年,急性脑出血在临床上有着相对较高的发病率,此病具有发病急且病变快的征,有着相对较高的致残/死率[1]。

并且还有研究显示[2-3],此病的复发率也相对较高,因而如果患者伴随此病,会给自身及家庭带来很多消极影响。

故而及时对此病进行诊治十分重要。

临床上针对此病的治疗,大多采用神经营养剂等康复对症治疗。

最近几年,我院将中医辨证疗法应用于此病治疗中,疗效确切,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以2017年1月至2019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对象展开此次临床研究;以投掷硬币的方法将患者划分为各40例患者的对照组与观察组。

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在41-78岁,平均(67.3±3.5)岁,其中16例患者为脑基底出血,13例患者为脑干出血,11例患者为脑叶出血。

观察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在43-79岁,平均(67.8±3.8)岁,其中17例患者为脑基底出血,14 例患者为脑干出血,9例患者为脑叶出血。

脑出血急性期的中医辨证施治体会

脑出血急性期的中医辨证施治体会

脑出血急性期的中医辨证施治体会摘要: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的中医辨证方法。

方法:选择我院自2011年10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115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58例与对照组57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合并症患者给予对症处理。

治疗组患者根据分型情况,分别给予中药治疗。

结果: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

结论:中医辨证施治脑出血急性期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中医辨证施治;脑出血急性期;中医分型脑出血属中医“中风”范畴,属气虚血瘀或脱症、内闭外脱等症状,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及病死率,其风险又表现在急性期,约有半数以上的死亡率发生于此时[1]。

近几年,国内外对脑出血治疗领域进行了许多研究,并积累了大量经验,采用中医辨证施治也受到临床的方法关注。

本组研究,探讨性使用中医辨证施治的方式治疗脑出血急性期患者,观察其临床疗效,旨在为临床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自2011年10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115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中男性61例,女性51例;患者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59.7±7.9)岁;患者中合并高血压31例,合并冠心病19例,合并糖尿病11例。

根据中医辨证分型,患者可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型21例;风痰瘀血,痹阻经络型18例;痰热腑实,风痰上扰型15例;气虚血瘀型17例;阴虚风动型14例;风火上扰清窍型13例;痰湿蒙蔽清窍型7例;痰热内闭心窍型6例;元气败脱,心神散乱型4例[2]。

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者分为治疗组58例与对照组5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分型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病例纳入标准西医诊断采用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度的脑出血诊断标准;中医诊断参照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1996年。

脑出血中医辩证论治

脑出血中医辩证论治

脑出血中医辩证论治出血性中风属“血瘀证”范畴。

中医认为“凡出血必离经,离经之血则为血瘀”。

血在血管内的“结”、“滞”和在血管外的出血,均称为血瘀证。

中风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虚,标实为血瘀。

其后医家张景岳在《非风论》中也强调“中风非风”并指出“内伤积损”的论点。

他认为“凡病此者,多以素不能慎,或七情内伤或酒色过度,先伤五脏之真阴”。

清代叶天士认为“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水少滋荣故肝阳偏亢”。

由此可见古人早已注意到中风的发病原因,内因是主要的或者是综合因素致病。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素问·调经论篇》又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

近代医家张锡纯指出:“盖血不自升,必随气而升,上升之极必至脑中充血,至所谓气返则生,气不返则死者,盖气返而下行,血亦随之下行,故其人可生,若其气上行而不返,血必随之充而益充,乃至血管破裂不止。

说明气血升降逆乱是出血性中风的主要发病机理。

现代医学认为脑出血,指脑实质内大块出血。

为脑卒中的一种类型,发生率仅次于脑梗死,但其病死率在脑卒中中居首位。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可由多种原因引起。

常见的病因是因长期动脉硬化高血压引起某一硬化的动脉破裂所致,少见的有先天性动脉瘤、老年性梭性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酶菌性动脉瘤、血液病、胶原病、脑梗塞后、抗凝或溶栓治疗、脑动脉炎,血管炎等原因引起脑内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破裂出血。

临床上以内囊区小动脉出血最为常见。

出血性血肿(或血块)可割裂、压迫附近脑组织,破坏或影响它们的正常功能(运动、感觉、记忆、语言、精神活动等)而出现偏瘫、偏身麻木、讲话不清等症状;出血量大时引起颅内压升高、脑组织移位元甚至脑疝。

该病为常见病,55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病率高,男性比女性高,其表现起病急、发展快,早期出现偏瘫、意识障碍等。

病残率、死亡率均较高,是引起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③破淤法:所谓"破淤"者,有消除淤血、逐邪外出寓活血化淤之意,其力猛峻。出血中风中脏腑闭证为络破血溢。离经之淤血,必然阻滞清窍之脉络,影响脑髓气血流通,导致神昏诸症。且病势急骤,病邪凶猛,络破血溢、淤阻脑络、清窍不宣为其当务之急,采取破淤逐邪之法,尽快消除阻滞脑脉之淤血,使脑髓气血流畅。
④涤痰法:对于出血中风中脏腑闭证患者,有痰除痰,无痰防止内痰的形成。从病者的素质与发病年龄看,出血中风之病,多先有伏痰存在,出血中风之脑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缺氧和缺血,产生脑水肿,甚或颅内高压,在某种意义上,可视为痰淤交结之佐证。出血中风中脏腑闭证病发,血溢脑脉之外,致清阳之气不得舒展,气血不得流通,津液气血不循常道,津血渗泄为痰为饮(脑水肿)。痰淤同治是出血中风急性期的重要治则,破淤涤痰是祛除瘀血、流通血脉的方法。
4、针灸:穴取太阳、外关配风池、四渎,印堂、合谷配上星、列缺,哑门、后溪配昆仑、曲池,涌泉、哑门配足三里、合谷,呃逆不止,加中脘,失眠严重,加神门、三阴交。补泻兼施,每日1次。
①清热法:中医认为火热炎上,风火相煽,气血上扰,迫血妄行,溢出脑脉之外,痹阻脑髓神机,神明失用,变发神昏、偏瘫诸症。清热在某种意义上能起到清火、泻火、解毒、凉血、熄风、化痰、通腑等作用。火乃热所化,热清火自熄,血自宁,气血腹顺,促进神机宣通,神明复用。清热可防止热从火化成毒,治已变防未变,达到防止再次脑出血及其并发症,如肺部感染、上消化道出血。
⑦益气法:益气法是针对阴闭证的治法,其病机以邪实正虚为主要表现,邪实为痰淤交阻,正虚为元气亏虚,而正气亏虚是基础。益气法在中风临床中的应用以黄芪为代表,具大补元气之功,使脑气得养,气阳舒展,神明得用;并使气旺血行,血脉通畅。
1、髓海空虚者头痛且晕,健忘,目光呆滞,反应迟钝,久则骨骼痿弱,偏废失用。治以填精荣脑,方用大补元煎加减。其中紫河车10克,龙眼肉15克,桑椹30克,熟地黄18克,太子参15克,丹参15克,赤白芍各9克,郁金12克,菖蒲9克,远志9克,茯苓9克,生蒲黄12克。
⑤通腑法:通腑法对于出血中风闭证的治疗作用有以下可能机理:直折肝气之暴逆;上病下取,引血下行;敷布气血,畅达血脉;推陈出新,邪有出路;急下存阴,以防竭脱。
⑥醒神法:对于高血压性中、大量脑出血而言,无论各种血肿清除术,抑或清热、平肝、破淤、涤痰、通腑等法,均可使脑脉通畅,脑神转醒。而临床上,部分患者神志转清,但因其脑神受扰,神明先主使其脑神失于清明,此时以"醒神"治之更为恰当。
2、痰浊蒙窍者神志呆滞,失语,癫痫,呕不欲食;舌苔厚腻,脉象弦滑。治拟化痰开窍,温化寒痰用二陈汤;清化热痰用贝母、竹茹、竹沥、白矾;重镇祛瘀用礞石、铁落、朱砂、磁石;化痰开窍用石菖蒲、远志、白矾;熄风化痰用天麻、胆南星、天竺黄、羚羊角等。
3、气血亏虚者头晕肢麻,重者痿废不用,面色无华,失眠多梦,食少倦怠;舌淡苔参15克,白术15克,黄芪10克,当归10克,茯神15克,远志15克,龙眼肉10克,阿胶(烊化)12克,莲子15克,杏仁15克,炙甘草6克。
②平肝法:是指平调肝之阴阳之意,使肝气如常疏泄,不亢不逆。出血中风中脏腑阳闭证发病之时,肝风内动是引动因素,肝之阴阳失调为发病根本;而病起之后,肝阳未必亢盛之极,肝风亦未时见,只需平肝即可。况且,肝阳、肝风、肝火、肝热同出于肝,均为实邪,立平肝之法,平抑肝阳、肝风上逆之势,既可使阳平风熄,肝平阳潜,气血得平;又可防止肝阳化火生风。
中医辩证治疗脑出血
中医治疗脑出血治则治法高血压性中、大量脑出血的中医药治则治法的制定主要以病因病机、闭证的主症以及临床主症出现的机率为依据。对于高血压性中、大量脑出血中脏腑闭证患者,痰淤互阻交结、闭阻神明清窍为主要病机,阳闭证以风、火、痰、淤为主要病因,临床证候以卒发神志不清或朦胧、鼾声呼吸,喉中痰鸣,牙关紧闭,面赤身热,躁扰不宁,气粗口臭,肢体强痉,大小便闭等为特点;阴闭证以邪实正虚为其主要病机特点,其临床证候以卒发神志不清,半身不遂,而肢体松懈瘫软不温,甚则四肢逆冷,面色苍白,痰浊壅盛,静卧不烦等为特点。阳闭与阴闭各有特点,但急性期都以邪实为主,以急则治其标为原则。两证都可用破淤、涤痰、通腑、醒神诸法。本研究所用之通腑醒神胶囊也是据此而立。阳闭证除以上诸法外还使用清热、平肝等法。阴闭证则配合使用益气等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