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八年级下平行四边形专题汇总

合集下载

初二数学八下平行四边形所有知识点总结和常考题型练习题

初二数学八下平行四边形所有知识点总结和常考题型练习题

初二数学八下平行四边形所有知识点总结和常考题型练习题平行四边形知识点一、四边形相关1、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及外角和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定理: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360°。

四边形的外角和定理:四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推论: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2)×180°;多边形的外角和定理:任意多边形的外角和等于360°。

2、多边形的对角线条数的计算公式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多边形的对角线条数为n(n-3)/2.二、平行四边形1.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既是平行四边形的一条性质,又是一个判定方法。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有关性质和判定都是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的特征进行简述的。

1)角: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邻角互补;2)边: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3)对角线: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4)面积:①S=底×高=ah;②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将四边形分成4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3.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①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②方法1: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③方法2: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④方法3: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⑤方法4: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三、矩形1.矩形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

2.矩形性质①边:对边平行且相等;②角:对角相等、邻角互补,矩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③对角线: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④对称性:轴对称图形(对边中点连线所在直线,2条)。

3.矩形的判定: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四边形是矩形①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②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③四个角都相等识别矩形的常用方法①先说明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再说明平行四边形ABCD的任意一个角为直角。

②先说明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再说明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相等。

八年级下册数学平行四边形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数学平行四边形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数学平行四边形知识点一、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在数学中,平行四边形是指具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

也就是说,平行四边形有两对边分别平行,并且对边长度相等。

这个定义很重要,因为它决定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特点。

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1. 对角线性质:平行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即对角线长度相等。

2. 对边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互相平行且长度相等。

3. 内角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内角互相补角,即相对的内角之和为180度,所以任意对角线夹角互为补角。

4. 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并且等长。

三、平行四边形的应用平行四边形在几何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尤其在计算面积和解决实际问题时非常有用。

1. 面积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边长乘以高,即S=底×高。

2.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很有用,比如建筑设计、地图绘制等。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平行四边形是几何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具有丰富的性质和应用价值。

在学习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知识点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数学的逻辑性和严谨性。

通过对平行四边形的研究,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几何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深入探讨了八年级下册数学平行四边形的知识点,包括定义、性质、应用等方面。

我们了解到平行四边形具有特定的对角线性质和对边性质,以及在面积计算和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我们不仅能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也能更好地理解几何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平行四边形是几何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的性质和应用非常广泛。

在平行四边形的学习过程中,除了了解其定义、性质和应用外,还可以进一步深入探讨平行四边形的相关定理及证明,以及与其他几何图形的关联等内容。

1. 平行四边形的相关定理在学习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一些与平行四边形相关的定理,比如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并且等长、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长度的平方和等于边长的平方和等等。

八年级下册数学平行四边形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数学平行四边形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数学平行四边形知识点平行四边形是我们在数学学习中会遇到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具备一些特殊的性质和规律,对于我们解题和解析几何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本文将详细介绍八年级下册数学平行四边形的知识点,包括定义、性质、判定方法及相关定理。

一、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平行四边形是指具有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

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分别是平行边,而对边之间的两组夹角分别是对顶角。

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为:如果一个四边形的对边互相平行,则它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长度相等,对角线互相等长。

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有一些独特的性质,掌握这些性质对于解题非常重要。

1. 对边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互相平行且相等长,即两对对边分别平行且长度相等。

2. 对角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长,即两条对角线分别相等长且平分。

3. 额角性质: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内角与外角之和为180度,即内外角互为补角。

4. 同底角性质: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边夹角相等,即对等长的两边相对应的角相等。

5. 对顶角性质:平行四边形的两组对角之和为180度,即对等长的两个对角之和为180度。

三、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对于给定的四边形,我们可以利用以下判定方法来确定它是否为平行四边形。

1. 判定方法一:如果一个四边形的对边长度相等,那么它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2. 判定方法二:如果一个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相等,那么它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3. 判定方法三: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个内角与外角之和为180度,那么它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利用这些判定方法,我们可以轻松地确定一个四边形是否是平行四边形。

四、平行四边形的相关定理平行四边形还有一些重要的定理,它们进一步扩展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应用。

1. 对角线分割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把它分割成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

2. 对角线互补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相交于一点,这个点将对角线分成互补角。

3. 等腰三角形定理: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则它是一个等腰三角形。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平行四边形知识点归纳及练习教学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平行四边形知识点归纳及练习教学总结

平行四边形复习
C
D
A
O
一 基本概念:四边形,四边形的内角,四边形的外角,多边形,平行线间的距离,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
形,中心对称,中心对称图形,梯形,等腰梯形,直角梯形,三角形中位线,梯形中位线. 二 定理:中心对称的有关定理
※1.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是全等形.
※2.关于中心对称的两个图形,对称点连线都经过对称中心,并且被对称中心平分.
※3.如果两个图形的对应点连线都经过某一点,并且被这一点平分,那么这两个图形关于这一点对称. 三 公式:
1.S 菱形 =2
1
ab=ch.(a 、b 为菱形的对角线 ,c 为菱形的边长 ,h 为c 边上的高) 2.S 平行四边形 =ah. a 为平行四边形的边,h 为a 上的高) 3.S 梯形 =2
1
(a+b )h=Lh.(a 、b 为梯形的底,h 为梯形的高,L 为梯形的中位线) 四 常识:
※1.若n 是多边形的边数,则对角线条数公式是:2
)3n (n . 2.规则图形折叠一般“出一对全等,一对相似”.
3.如图: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从属关系.
4.常见图形中,仅是轴对称图形的有:角、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正奇边形、等腰梯形 …… ;仅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有:平行四边形 …… ;是双对称图形的有:线段、矩形、菱形、正方形、正偶边形、圆 …… .注意:线段有两条对称轴.
平行四边形
矩形
菱形正

形。

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题目

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题目

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题目一、平行四边形的性质相关题目1. 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中,∠A = 50°,求其他内角的度数。

- 解析:- 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邻角互补,所以∠A与∠B互补。

- 已知∠A = 50°,则∠B=180° - ∠A = 180°-50° = 130°。

- 又因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所以∠C = ∠A = 50°,∠D=∠B = 130°。

2.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B = 3cm,BC = 5cm,求平行四边形ABCD的周长。

- 解析:-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所以AB = CD = 3cm,BC = AD = 5cm。

- 那么平行四边形ABCD的周长为AB + BC+CD + AD = 3 + 5+3+5 = 16cm。

二、平行四边形的判定相关题目1. 四边形ABCD中,AB = CD,AD = BC,求证: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 解析:- 连接AC。

- 在△ABC和△CDA中,AB = CD,BC = AD,AC = CA(公共边)。

- 根据SSS(边边边)全等判定定理,可得△ABC≌△CDA。

- 所以∠BAC=∠DCA,∠BCA = ∠DAC。

- 根据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可得AB∥CD,AD∥BC。

- 所以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 已知四边形ABCD中,∠A = ∠C,∠B = ∠D,求证: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 解析:- 因为四边形内角和为360°,即∠A+∠B + ∠C+∠D = 360°。

- 又因为∠A = ∠C,∠B = ∠D,所以2∠A+2∠B = 360°,即∠A+∠B = 180°。

- 所以AD∥B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 同理可得∠A+∠D = 180°,所以AB∥CD。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平行四边形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平行四边形知识点总结

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知识点总结杭信一中何逸冬一.正确理解定义(1)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揭示了图形的最本质的属性,它既是平行四边形的一条性质,又是一个判定方法.(2ABCD记作 ABCD,读作“平行四边形ABCD”.2.熟练掌握性质平行四边形的有关性质和判定都是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的特征进行简述的.(1)角:平行四边形的邻角互补,对角相等;(2)边:平行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3)对角线: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4)面积:①S=底高ah;②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将四边形分成4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3.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①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②方法1: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③方法2: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④方法3: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⑤方法4:一组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二、.几种特殊四边形的有关概念(1)矩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它是研究矩形的基础,它既可以看作是矩形的性质,也可以看作是矩形的判定方法,对于这个定义,要注意把握:①平行四边形;②一个角是直角,两者缺一不可.(2)菱形: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它是研究菱形的基础,它既可以看作是菱形的性质,也可以看作是菱形的判定方法,对于这个定义,要注意把握:①平行四边形;②一组邻边相等,两者缺一不可.(3)正方形:有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做正方形,它是最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它既是平行四边形,还是菱形,也是矩形,它兼有这三者的特征,是一种非常完美的图形.(4)梯形: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对于这个定义,要注意把握:①一组对边平行;②一组对边不平行,同时要注意和平行四边形义的区别,还要注意腰、底、高等概念以及梯形的分类等问题.(5)等腰梯形:是一种特殊的梯形,它是两腰相等的梯形,特殊梯形还有直角梯形.2.几种特殊四边形的有关性质(1)矩形:①边:对边平行且相等;②角:对角相等、邻角互补;③对角线:对角线互相平分且相等;④对称性:轴对称图形(对边中点连线所在直线,2条).(2)菱形:①边:四条边都相等;②角:对角相等、邻角互补;③对角线: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每条对角线平分每组对角;④对称性:轴对称图形(对角线所在直线,2条).(3)正方形:①边:四条边都相等;②角:四角相等;③对角线: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相等,对角线与边的夹角为450;④对称性:轴对称图形(4条).(4)等腰梯形:①边:上下底平行但不相等,两腰相等;②角:同一底边上的两个角相等;对角互补对角:对角线相等;④对称性:轴对称图形(上下底中点所在直线).3.几种特殊四边形的判定方法(1)矩形的判定: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四边形是矩形①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②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③四个角都相等(2)菱形的判定: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四边形是矩形①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②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③四条边都相等.(3)正方形的判定: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四边形是正方形.①有一组邻边相等且有一个直角的平行四边形②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④有一个角是直角的菱形⑤对角线相等的菱形;(4)等腰梯形的判定: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梯形是等腰梯形①同一底两个底角相等的梯形;②对角线相等的梯形.4.几种特殊四边形的常用说理方法与解题思路分析(1)识别矩形的常用方法①先说明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再说明平行四边形ABCD的任意一个角为直角.②先说明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再说明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相等.③说明四边形ABCD的三个角是直角.(2)识别菱形的常用方法①先说明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再说明平行四边形ABCD的任一组邻边相等.②先说明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再说明对角线互相垂直.③说明四边形ABCD的四条相等.(3)识别正方形的常用方法①先说明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再说明平行四边形ABCD的一个角为直角且有一组邻边相等.②先说明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再说明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③先说明四边形ABCD为矩形,再说明矩形的一组邻边相等.④先说明四边形ABCD为菱形,再说明菱形ABCD的一个角为直角.(4)识别等腰梯形的常用方法①先说明四边形ABCD为梯形,再说明两腰相等.②先说明四边形ABCD为梯形,再说明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③先说明四边形ABCD为梯形,再说明对角线相等.5.几种特殊四边形的面积问题①设矩形ABCD的两邻边长分别为a,b,则S矩形=ab.②设菱形ABCD的一边长为a,高为h,则S菱形=ah;若菱形的两对角线的长分别为a,b,则S菱形=12 ab.③ 设正方形ABCD 的一边长为a ,则S 正方形=2a ;若正方形的对角线的长为a ,则S 正方形=212a .④ 设梯形ABCD 的上底为a ,下底为b ,高为h ,则S 梯形=1()2a b h .平行四边形 矩形 菱形 正方形 图形性质1.对边且 ;2.对角 ; 邻角 ;3.对角线; 1.对边且 ;2.对角且四个角都是 ;3.对角线;1.对边 且四条边都 ;2.对角 ; 3.对角线 且每 条对角线 ;1.对边 且四条边都 ;2.对角 且四个角都是 ; 3.对角线 且每条对角线 ;面积【素材积累】1、只要心中有希望存摘,旧有幸福存摘。

(完整版)八年级下平行四边形专题汇总

(完整版)八年级下平行四边形专题汇总
(2)将图①中▱ABCD沿直线EF折叠,使得点A落在A1处,点B落在B1处,如图②设FB1交CD于点G,A1B1分别交CD、DE于点P、Q,求证:EQ=FG.
7.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AB=CD,E、F分别是BC、AD的中点,连接EF并延长,分别与BA、CD的延长线交于点M、N,则∠BME=∠CNE(不需证明).
(3)如果将条件“AB>BC”改为“AB<BC”,其它条件不变,EF、BC与AB的关系又如何?请画出图形并证明你的结论.
训练六
1.如图,分别以Rt△ABC的斜边AB、直角边AC为边向外作等边△ABD和△ACE,F为AB的中点,DE,AB相交于点G,若∠BAC=30°,下列结论:①EF⊥AC;②四边形ADFE为平行四边形;③AD=4AG;④△DBF≌△EFA.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
(2)求证:△AB′O≌△CDO.
3.如图,已知AD和BC交于点O,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OAB和△OCD均为等边三角形,以OD和OB为边作平行四边形ODEB,连接AC、AE和CE,CE和AD相交于点F.
求证:△ACE为等边三角形.
4.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中,∠BCD的平分线CE交边AD于E,∠ABC的平分线BG交CE于F,交AD于G.求证:AE=DG.
(1)如图①,当EF与AB相交时,若∠EAB=60°,求证:EG=AG+BG;
(2)如图②,当EF与CD相交时,且∠EAB=90°,请你写出线段EG、AG、BG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6.在▱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直线EF过点O,分别交AD、BC于E、F,如图①
(1)求证:AE=CF;
八年级平行四边形专题汇总
一、平行四边形与等腰三角形专题
例题1已知: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E为AD的中点,BE的延长线交CD的延长线于点F.

八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第18章《平行四边形》章末专题复习: 《中位线》相关训练

八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第18章《平行四边形》章末专题复习: 《中位线》相关训练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8章《平行四边形》章末专题复习《中位线》相关训练一.选择题1.如图,△ABC中,D是AB的中点,E在AC上,且∠AED=90°+∠C,则BC+2AE 等于()A.AB B.AC C.AB D.AC2.如图所示,在△ABC中,AB=AC,D,E分别是AB,AC的中点,F,G为BC上的点,连接DG、EF,若AB=5cm,BC=8cm,FG=4cm,则△HFG的面积为()A.1cm2B.1.5cm2C.2cm2D.3cm23.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点P是边CD上的动点,点Q是边BC上的定点,连接AP,PQ,E,F分别是AP,PQ的中点,连接EF.点P在由C到D运动过程中,线段EF的长度()A.保持不变B.逐渐变小C.先变大,再变小D.逐渐变大4.如图,在三边互不相等的△ABC中,D、E、F分别是AB、AC、BC边的中点,连接DE,过点C作CM∥AB交DE的延长线于点M,连接CD、EF交于点N,则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A.3对B.4对C.5对D.6对5.如图,在△ABC中,动点P在AB边上由点A向点B以3cm/s的速度匀速运动,则线段CP的中点Q运动的速度为()A.3cm/s B.2cm/s C.1.5cm/s D.1cm/s6.如图.在△ABC中,∠ACB=60°,AC=1,D是边AB的中点,E是边BC上一点.若DE平分△ABC的周长,则DE的长为()A.1B.C.D.7.如图,在△ABC中,点M为BC的中点,AD为△ABC的外角平分线,且AD⊥BD,若AB=6,AC=9,则MD的长为()A.3B.C.5D.8.如图,点B是直线l外一点,在l的另一侧任取一点K,以B为圆心,BK为半径作弧,交直线l于点M、N;再分别以M、N为圆心,以大于MN为半径作弧,两弧相交于点P;连接BP交直线l于点A;点C是直线l上一点,点D、E分别是线段AB、BC的中点;F在CA的延长线上,∠FDA=∠B,AC=8,AB=6,则四边形AEDF的周长为()A.8B.10C.16D.189.如图,在△ABC中,BF平分∠ABC,AF⊥BF于点F,D为AB的中点,连接DF延长交AC于点E.若AB=8,BC=14,则线段EF的长为()A.2B.3C.5D.610.如图,在△ABC中,∠C=90°,E,F分别是AC,BC上两点,AE=16,BF=12,点P,Q,D分别是AF,BE,AB的中点,则PQ的长为()A.10B.8C.2D.2011.如图,BD、CE是△ABC的两条角平分线,AN⊥BD于点N,AM⊥CE于点M,连接MN,若△ABC的周长为17,BC=7,则MN的长度为()12.如图,四边形ABCD中,AB∥CD,AB=5,DC=11,AD与BC的和是12,点E、F、G分别是BD、AC、DC的中点,则△EFG的周长是()A.8B.9C.10D.1213.如图,△ABC的周长为32,点D、E都在边BC上,∠ABC的平分线垂直于AE,垂足为Q,∠ACB的平分线垂直于AD,垂足为P,若BC=12,则PQ的长为()A.3B.4C.5D.614.如图,在△ABC中,AD是角平分线,AE是中线,CF⊥AD于点F,AC=5,AB=13,则EF的长为()A.B.C.3D.415.如图,四边形ABCD中,AC⊥BC,AD∥BC,BC=3,AC=4,AD=6.M是BD的中点,则CM的长为()二.填空题(共10小题)16.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E,F分别是AC,BD的中点,已知AB=12,CD =6,则EF=.17.△ABC中,∠ACB=90°,BD=AC,M、N分别为CD、AB的中点,CD=2,MN=2,则CN=.18.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DC+∠BCD=220°,E、F分别是AC、BD的中点,P 是AB边上的中点,则∠EPF=°.19.如图,已知在Rt△ABC中,∠ACB=90°,点D是AC延长线上的一点,AD=24,点E是BC上一点,BE=10,连接DE,M、N分别是AB、DE的中点,则MN=.20.如图,四边形ABCD中,∠BMF+∠CNF=90°,E、F分别是AD、BC的中点,AB=5,CD=12,则EF=.21.如图,∠MAN=90°,点C在边AM上,AC=2,点B为边AN上一动点,连接BC,△A′BC与△ABC关于BC所在的直线对称,点D,E分别为AB,BC的中点,连接DE 并延长交A′C所在直线于点F,连接A′E,当△A′EF为直角三角形时,AB的长为.22.如图,在△ABC中,D为BC边中点,P为AC边中点,E为BC上一点且BE=CE,连接AE,取AE中点Q并连接QD,取QD中点G,延长PG与BC边交于点H,若BC =6,则HE=.23.在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且AC=4,BD=8,E、F分别是边AB、CD的中点,则EF=.24.如图,△ABC的顶点落在两条平行线上,点D、E、F分别是△ABC三边中点,平行线间的距离是8,BC=6,移动点A,当CD=BD时,EF的长度是.25.如图,△ABC中,∠ACB=90°,AB边上的高线CD与△ABC的两条角平分线AE,BF分别交于H,G两点,点P,Q分别为HE,GF的中点,连接PQ,若AC=4,BC=6,则PQ的长为.三.解答题(共7小题)26.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点E、F分别是BC、AD的中点,连接EF并延长分别与BA、CD的延长线交于点M、N,∠BME与∠CNE的大小关系如何?试说明理由.27.已知:如图,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E,F为AB、CD中点,连EF交BD、AC于P、Q求证:OP=OQ.28.(1)如图1,BD、CE分别是△ABC的外角平分线,过点A作AF⊥BD,AG⊥CE,垂足分别是F、G,连接FG.求证:FG=(AB+BC+AC).[提示:分别延长AF、AG与直线BC相交](2)如图2,若BD、CE分别是△ABC的内角平分线,过点A作AF⊥BD,AG⊥CE,垂足分别是F、G,连接FG.线段FG与△ABC的三边又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写出你的猜想,并给予证明.29.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E.F分别是BC.AD的中点,连接EF并延长,分别与BA,CD的延长线交于点M,N,则∠BME=∠CNE(不必证明)(温馨提示:在图(1)中,连接BD,取BD的中点H,连接HE.HF,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HE=HF,从而∠1=∠2,再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可证明∠BME=∠CNE)(1)如图(2),在四边形ADBC中,AB与CD相交于点O,AB=CD,E.F分别是BC.AD 的中点,连接EF,分别交CD.BA于点M.N,判断△OMN的形状,请直接写出结论.(2)如图(3)中,在△ABC中,AC>AB,D点在AC上,AB=CD,E.F分别是BC.AD 的中点,连接EF并延长,与BA的延长线交于点G,若∠EFC=60°,连接GD,判断△AGD形状并证明.30.如图,在△ABC中,D为AC上一点,AB=CD,F是AD的中点,M为BC的中点,连接MF并延长交BA延长线于点E,G为EF的中点,求证:AG⊥ME.31.(1)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AB=CD,E,F分别是AD,BC的中点,连接FE并延长,分别与BA,CD的延长线交于点M,N.求证:∠BME=∠CNE;(提示:取BD的中点H,连接FH,HE作辅助线)(2)如图2,在△ABC中,F是BC边的中点,D是AC边上一点,E是AD的中点,直线FE交BA的延长线于点G,若AB=DC=2,∠FEC=45°,求FE的长度.32.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C、AD不平行,且∠BAD+∠ADC=270°,E、F分别是AD、BC的中点,已知EF=4,求AB2+CD2的值.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解:如图,过点B作BF∥DE交AC于点F.则∠BFC=∠DEF.又∵点D是AB的中点,∴EF=AE.∵∠DEF=∠BFC=180°﹣∠AED=180°﹣(90°+∠C)=90°﹣∠C,∴∠FBC=∠BFC,∴BC=FC,∴BC+2AE=AC.故选:B.2.解:连接,作AK⊥BC于K.∵AB=AC,∴BK=CK=BC=×8=4,在Rt△ABK中,AK===3,∵D、E分别是AB,AC的中点,∴DE是中位线,即平分三角形的高且DE=8÷2=4,∴DE=BC=FG,∴△DEH≌△GFH,H也是DG,EF的中点,∴△HFG的高是AK÷2=1.5÷2=0.75,∴S△HFG=4×0.75÷2=1.5.故选:B.3.解:连接AQ,∵点Q是边BC上的定点,∴AQ的大小不变,∵E,F分别是AP,PQ的中点,∴EF=AQ,∴线段EF的长度保持不变,故选:A.4.解:∵D、E分别是AB、AC边的中点,∴DE∥BC,DE=BC,∴∠EDC=∠FCD,∵F是BC边的中点,∴CF=BC,∴DE=CF,在△DNE和△CNF中,∴△DNE≌△CNF(AAS),同理△AED≌△CEM,∵E、F分别是AC、BC边的中点,∴EF∥AB,又CM∥AB,∴CM∥EF,∵DE∥BC,CM∥EF,∴四边形EFCM是平行四边形,∴△EFC≌△CME,△BCD≌△MDC,∴△EFC≌△ADE,∴图中全等三角形共有5对故选:C.5.解:取AC的中点H,连接QH,当点P与点A重合时,点Q与点H重合,∵点Q是线段CP的中点,点H为AC的中点,∴QH=AP,∵动点P在AB边上由点A向点B以3cm/s的速度匀速运动,∴点Q运动的速度为1.5cm/s,故选:C.6.解:延长BC至M,使CM=CA,连接AM,作CN⊥AM于N,∵DE平分△ABC的周长,∴ME=EB,又AD=DB,∴DE=AM,DE∥AM,∵∠ACB=60°,∴∠ACM=120°,∵CM=CA,∴∠ACN=60°,AN=MN,∴AN=AC•sin∠ACN=,∴AM=,∵BD=DA,BE=EM,∴DE=,故选:B.7.解:延长BD交CA的延长线于E,∵AD为∠BAE的平分线,BD⊥AD,∴∠EAD=∠BAD,∠ADE=∠ADB=90°,∵AD=AD,∴△ADE≌△ADB(ASA),∴BD=DE,AB=AE=6,∴CE=AC+AE=9+6=15,又∵M为△ABC的边BC的中点,∴DM是△BCE的中位线,∴MD=CE=×15=7.5.故选:D.8.解:由题意得,BA⊥MN,∴BC==10,∵∠BAC=90°,点E是线段BC的中点,∴AE=BE=BC=5,∴∠EAB=∠B,∵∠FDA=∠B,∴∠FDA=∠EAB,∴DF∥AE,∵点D、E分别是线段AB、BC的中点,∴DE∥AC,DE=AC=4,∴四边形AEDF是平行四边形,∴四边形AEDF的周长=2×(4+5)=18,故选:D.9.解:延长AF交BC于G,在△BF A和△BFG中,,∴△BF A≌△BFG(ASA)∴BG=AB=8,AF=FG,∴GC=BC﹣BG=6,∵AD=DB,AF=FG,∴DF∥BC,由AD=DB,∴AE=EC,∵AF=FG,AE=EC,∴EF=GC=3,故选:B.10.解:∵∠C=90°,∴∠CAB+∠CBA=90°,∵点P,D分别是AF,AB的中点,∴PD=BF=6,PD∥BC,∴∠PDA=∠CBA,同理,QD=AE=8,∠QDB=∠CAB,∴∠PDA+∠QDB=90°,即∠PDQ=90°,∴PQ==10,故选:A.11.解:∵△ABC的周长为17,BC=7.∴AB+AC=17﹣BC=10.如图,分别延长AM、AN交BC于点G,F.∵∠BNA=∠BNF=90°,BN=BN,∠NBA=∠NBF ∴△BNA≌△BNF(ASA)∴AN=FN,AB=FB同理,AM=MG,AC=GC,即MN为△AGF的中位线,∴MN=GF,而FB+GC=AB+AC,即BC+GF=AB+AC,∵BC=7,AB+AC=10,∴GF=3,∴MN=GF=,故选:A.12.解:连接AE,并延长交CD于K,∵AB∥CD,∴∠BAE=∠DKE,∠ABD=∠EDK,∵点E、F、G分别是BD、AC、DC的中点.∴BE=DE,在△AEB和△KED中,,∴△AEB≌△KED(AAS),∴DK=AB,AE=EK,EF为△ACK的中位线,∴EF=CK=(DC﹣DK)=(DC﹣AB),∵EG为△BCD的中位线,∴EG=BC,又FG为△ACD的中位线,∴FG=AD,∴EG+GF=(AD+BC),∵AD+BC=12,AB=5,DC=11,即DC﹣AB=6,∴EG+GF=6,FE=3,∴△EFG的周长是6+3=9.故选:B.13.解:∵BQ平分∠ABC,BQ⊥AE,∴∠ABQ=∠EBQ,∵∠ABQ+∠BAQ=90°,∠EBQ+∠BEQ=90°,∴∠BAQ=∠BEQ,∴AB=BE,同理:CA=CD,∴点Q是AE中点,点P是AD中点(三线合一),∴PQ是△ADE的中位线,∵BE+CD=AB+AC=32﹣BC=32﹣12=20,∴DE=BE+CD﹣BC=8,∴PQ=DE=4.故选:B.14.解:延长CF交AB于G,如图所示:∵AD是△ABC的角平分线,∴∠GAF=∠CAF,在△AGF和△ACF中,,∴△AGF≌△ACF(ASA),∴AG=AC=5,GF=CF,则BG=AB﹣AG=13﹣5=8.又∵AE是△ABC的中线,∴BE=CE,∴EF是△BCG的中位线,∴EF=BG=4.故选:D.15.解:延长BC到E使BE=AD,则四边形ABED是平行四边形,∵BC=3,AD=6,∴C是BE的中点,∵M是BD的中点,∴CM=DE=AB,∵AC⊥BC,∴AB===5,∴CM=,故选:C.二.填空题(共10小题)16.解:连接CF并延长交AB于G,∵AB∥CD,∴∠FDC=∠FBG,在△FDC和△FBG中,,∴△FDC≌△FBG(ASA)∴BG=DC=6,CF=FG,∴AG=AB﹣BG=12﹣6=6,∵CE=EA,CF=FG,∴EF=AG=3,故答案为:3.17.解:过点N作NE⊥BC于点E,则NE∥AC,又N是AB的中点,∴NE=AC,BE=(2+BD)=(2+AC)=1+AC,∴EM=MD+DE=1+BD﹣BE=AC,∴NE=ME,由勾股定理得,MN2=ME2+NE2,即(2)2=ME2+NE2,解得,NE=ME=2,∴CN===.故答案为:.18.解:∵四边形ABCD中,∠ADC+∠BCD=220°,∴∠BAD+∠ABC=360°﹣220°=140°,∵E、F分别是AC、BD的中点,P是AB边上的中点,∴PE是△ABC的中位线,PF是△ABD的中位线,∴PE∥BC,PF∥AD,∴∠BPF=∠BAD,∠APE=∠ABC,∴∠APE+∠BPF=∠BAD+∠ABC=140°,∴∠EPF=180°﹣140°=40°,故答案为:40.19.解:连接BD,取BD的中点F,连接MF、NF,如图所示:∵M、N、F分别是AB、DE、BD的中点,∴NF、MF分别是△BDE、△ABD的中位线,∴NF∥BE,MF∥AD,NF=BE=5,MF=AD=12,∵∠ACB=90°,∴AD⊥BC,∵MF∥AD,∴MF⊥BC,∵NF∥BE,∴NF⊥MF,在Rt△MNF中,由勾股定理得:MN===13;故答案为:13.20.解:连接BD,取BD的中点H,连接EH,HF,∵E、F分别是AD、BC的中点,∴EH∥AB,EH=AB=,HF∥CD,HF=CD=6,∴∠HEF=∠BMF,∠HFE=∠CNF,∵∠BMF+∠CNF=90°,∴∠HEF+∠HFE=90°,∴∠EHF=90°,∴EF===,故答案为:.21.解:当△A′EF为直角三角形时,存在两种情况:①当∠A'EF=90°时,如图1,∵△A′BC与△ABC关于BC所在直线对称,∴A'C=AC=2,∠ACB=∠A'CB,∵点D,E分别为AB,BC的中点,∴D、E是△ABC的中位线,∴DE∥AB,∴∠BDE=∠MAN=90°,∴∠BDE=∠A'EF,∴AB∥A'E,∴∠ABC=∠A'EB,∴∠A'BC=∠A'EB,∴A'B=A'E,Rt△A'CB中,∵E是斜边BC的中点,∴BC=2A'E,由勾股定理得:AB2=BC2﹣AC2,∴AE′=,∴AB=;②当∠A'FE=90°时,如图2,∵∠ADF=∠A=∠DFC=90°,∴∠ACF=90°,∵△A′BC与△ABC关于BC所在直线对称,∴∠ABC=∠CBA'=45°,∴△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B=AC=2;综上所述,AB的长为或2;故答案为:或2.22.解:连接PQ.∵BD=DC=3,BE=BC=,EC=,∵AQ=QE,AP=PC,∴PQ∥EC,PQ=EC=,∵∠QPG=∠GHD,∠QGP=∠DGH,QG=GD,∴△PQG≌△HDG(AAS),∴PQ=HD=,BH=BD﹣DH=3﹣=,∴HE=BE﹣BH=﹣=,故答案为.23.解:如图,取BC的中点G,连接EG、FG,∵E、F分别是边AB、CD的中点,∴EG∥AC且EG=AC=×4=2,FG∥BD且FG=BD=×8=4,∵AC⊥BD,∴EG⊥FG,∴EF=.故答案为:224.解:如图,过点D作DH⊥BC于点H,∵过点D作DH⊥BC于点H,BC=6,∴BH=CH=3.又平行线间的距离是8,点D是AB的中点,∴DH=4,∴在直角△BDH中,由勾股定理知,BD===5.∵点D是AB的中点,∴AB=2BD=10.又点E、F分别是AC、BC的中点,∴EF是△ABC的中位线,∴EF=AB=5.故答案是:5.25.解:延长CP交AB于K,延长CQ交AB于L,△ABC中,∠ACB=90°,由勾股定理得:AB===2,∵BF是∠ABC的平分线,∴∠ABF=∠CBF,又∵CD⊥AB,∴∠CGF=∠BGD=90°﹣∠ABF=90°﹣∠CBF=∠CFB,∴CG=CF.又∵Q是GF的中点,∴CQ⊥GF,∴∠CQB=∠LQB=90°,∴∠BCQ=∠BLQ,∴BL=BC=6,∴CQ=LQ,同理得:CE=CH,∵P是EH的中点,∴CP⊥EH,∴AP⊥CK,同理得AK=AC=4,CP=PK,∵CP=PK,CQ=LQ,∴PQ=LK=(BL+AK﹣AB)=(6+4﹣2)=5﹣;故答案为:5﹣.三.解答题(共7小题)26.解:∠BME=∠CNE,理由如下:连接BD,取BD的中点H,连接HE、HF,∵点E、F分别是BC、AD的中点,∴HF∥BM.HF=AB,HE∥CD,HE=CD,∴∠1=∠BME,∠2=∠ENC,∵AB=CD,∴HF=HE,∴∠1=∠2,∴∠BME=∠CNE.27.证明:取BC中点G,连EG、FG,∵E,G为AB、BC中点,∴EG=AC,EG∥AC,∴∠FEG=∠OQP,同理,FG=BD,FG∥BD,∴∠EFG=∠OPQ,∵AC=BD,∴EG=FG,∴∠FEG=∠EFG,∴∠OPQ=∠OQP,∴OP=OQ.28.解:(1)如图1,∵AF⊥BD,∠ABF=∠MBF,∴∠BAF=∠BMF,在△ABF和△MBF中,,∴△ABF≌△MBF(ASA),∴MB=AB,∴AF=MF,同理:CN=AC,AG=NG,∴FG是△AMN的中位线,∴FG=MN,=(MB+BC+CN),=(AB+BC+AC).(2)猜想:FG=(AB+AC﹣BC),证明:如图2,延长AG、AF,与直线BC相交于M、N,∵由(1)中证明过程类似证△ABF≌△NBF,∴NB=AB,AF=NF,同理CM=AC,AG=MG,∴FG=MN,∴MN=2FG,∴BC=BN+CM﹣MN=AB+AC﹣2FG,∴FG=(AB+AC﹣BC).29.解:(1)取AC中点P,连接PF,PE,可知PE=,PE∥AB,∴∠PEF=∠ANF,同理PF=,PF∥CD,∴∠PFE=∠CME,又PE=PF,∴∠PFE=∠PEF,∴∠OMN=∠ONM,∴△OMN为等腰三角形.(2)判断出△AGD是直角三角形.证明:如图连接BD,取BD的中点H,连接HF、HE,∵F是AD的中点,∴HF∥AB,HF=AB,同理,HE∥CD,HE=CD,∵AB=CD∴HF=HE,∴∠HEF=∠HFE,∵∠EFC=60°,∴∠HEF=60°,∴∠HEF=∠HFE=60°,∴△EHF是等边三角形,∴∠3=∠EFC=∠AFG=60°,∴△AGF是等边三角形.∵AF=FD,∴GF=FD,∴∠FGD=∠FDG=30°∴∠AGD=90°即△AGD是直角三角形.30.证明:连接BD,取BD的中点为O,连接FO,MO,∵F是AD的中点,M为BC的中点,∴MO是△BCD的中位线,FO是△ABD的中位线,∴MO=CD,FO=AB,MO∥AC,OF∥AB,∵AB=CD,∴MO=FO,∴∠OFM=∠OMF,∵OF∥AB,∴∠OFM=∠AEF,∵OM∥AC,∴∠OMF=∠CFM=∠AFE,∴∠AEF=∠AFE,∴AE=AF,∵G为EF的中点,∴AG⊥ME.31.(1)证明:连接BD,取DB的中点H,连接EH,FH,∵E,H分别是AD,BD的中点,∴EH∥AB,EH=AB,∴∠BME=∠HEF,∵F,H分别是BC,BD的中点,∴FH∥CD,FH=CD,∴∠CNE=∠HFE,∵AB=CD∴HE=FH,∴∠HEF=∠HFE∴∠BME=∠CNE;(2)连接BD,取DB的中点H,连接EH,FH,∵E,F分别是AD,BC的中点,∴EH=AB,FH=CD,FH∥AC,∴∠HFE=∠FEC=45°,∵AB=CD=2,∴HF=HE=1,∴∠HEF=∠HFE=45°,∴∠EHF=180°﹣∠HFE﹣HEF=90°,∴.32.解:连接BD,取BD的中点M,连接EM并延长交BC于N,连接FM,∵∠BAD+∠ADC=270°,∴∠ABC+∠C=90°,∵E、F、M分别是AD、BC、BD的中点,∴EM∥AB,FM∥CD,EM=AB,FM=CD,∴∠MNF=∠ABC,∠MFN=∠C,∴∠MNF+∠MFN=90°,即∠NMF=90°,由勾股定理得,ME2+MF2=EF2=16,∴AB2+CD2=(2ME)2+(2MF)2=6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平行四边形专题汇总一、平行四边形与等腰三角形专题例题1已知: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E为AD的中点,BE的延长线交CD的延长线于点F.(1)求证:CD=DF;(2)若AD=2CD,请写出图中所有的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训练一1.如图,在▱ABCD中,分别以AB、AD为边向外作等边△ABE、△ADF,延长CB交AE于点G,点G在点A、E之间,连接CE、CF,EF,则以下四个结论一定正确的是()①△CDF≌△EBC;②∠CDF=∠EAF;③△ECF是等边三角形;④CG⊥AE.A.只有①② B.只有①②③ C.只有③④ D.①②③④2.如图,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和△ABC关于AC所在的直线对称,AD和B′C相交于点O,连接BB′.(1)请直接写出图中所有的等腰三角形(不添加字母);(2)求证:△AB′O≌△CDO.3.如图,已知AD和BC交于点O,且△OAB和△OCD均为等边三角形,以OD和OB为边作平行四边形ODEB,连接AC、AE和CE,CE和AD相交于点F.求证:△ACE为等边三角形.4.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中,∠BCD的平分线CE交边AD于E,∠ABC的平分线BG交CE于F,交AD于G.求证:AE=DG.二、平行四边形与面积专题例题2 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 ,AD=a ,AB=b ,∠ABC=α.点F 为线段BC 上一点(端点B ,C 除外),连接AF ,AC ,连接DF ,并延长DF 交AB 的延长线于点E ,连接CE .(1)当F 为BC 的中点时,求证:△EFC 与△ABF 的面积相等; (2)当F 为BC 上任意一点时,△EFC 与△ABF 的面积还相等吗?说明理由.训练二 1. 如图,过▱ABCD 的对角线BD 上一点M 分别作平行四边形两边的平行线EF 与GH ,那么图中的▱AEMG 的面积S 1与▱HCFM 的面积S 2的大小关系是( )A. S 1>S 2 B .S 1<S 2 C .S 1=S 2 D .2S 1=S 2 2.农业技术员在一块平行四边形的实验田里种植四种不同的农作物,现需将该实验田划成四个平行四边形地块(如图),已知其中三块田的面积分别是14m 2,10m 2,36m 2,则第四块田的面积为3.如图,AE ∥BD ,BE ∥DF ,AB ∥CD ,下面给出四个结论:(1)AB=CD ;(2)BE=DF ;(3)S ABDC =S BDFE ;(4)S △ABE =S △DCF .其中正确的有( )A.1个B.2个C.3个D.4个4.在面积为15的平行四边形ABCD 中,过点A 作AE 垂直于直线BC 于点E ,作AF 垂直于直线CD 于点F ,若AB=5,BC=6,则CE+CF 的值为( )A .231111+B .231111-C .231111+或231111-D .231111+或231+5.平行四边形ABCD 的周长为20cm ,AE ⊥BC 于点E ,AF ⊥CD 于点F ,AE=2cm ,AF=3cm ,求ABCD 的面积.6.如图,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交于点P,过点P作直线交AD于点E,交BC于点F.若PE=PF,且AP+AE=CP+CF.(1)求证:PA=PC.(2)若BD=12,AB=15,∠DBA=45°,求四边形ABCD的面积.7.如图,平行四边形ABCD中,AB:BC=3:2,∠DAB=60°,E在AB上,且AE:EB=1:2,F是BC 的中点,过D分别作DP⊥AF于P,DQ⊥CE于Q,则DP:DQ等于()A.3:4 B.13:5 C.13:6 D.13:5三、平行四边形与角度专题例题3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BAD=32°.分别以BC、CD为边向外作△BCE和△DCF,使BE=BC,DF=DC,∠EBC=∠CDF,延长AB交边EC于点G,点G在E、C两点之间,连接AE、AF.(1)求证:△ABE≌△FDA;(2)当AE⊥AF时,求∠EBG的度数.训练三1.如图,将一平行四边形纸片ABCD沿AE,EF折叠,使点E,B′,C′在同一直线上,则∠AEF=度.2.如图,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DE是∠ADC的角平分线,交BC于点E.(1)求证:CD=CE;(2)若BE=CE,∠B=80°,求∠DAE的度数.3.如图,E、F是▱ABCD对角线AC上的两点,且BE∥DF.求证:(1)△ABE≌△CDF;(2)∠1=∠2.四、平行四边形与线段专题例题4 如图,ABCD为平行四边形,AD=2,BE∥AC,DE交AC的延长线于F点,交BE于E点.(1)求证:EF=DF;(2)若AC=2CF,∠ADC=60°,AC⊥DC,求DE的长.训练四1. 如图,□ABCD的对角线相交于点O,过点O任引直线交AD于E,交BC于F,则OE OF(填“>”“=”“<”),并说明理由.2.如图,在▱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如果AC=14,BD=8,AB=x,那么x的取值范围是3.已知:如图,在▱ABCD中,∠ADC、∠DAB的平分线DF、AE分别与线段BC相交于点F、E,DF与AE相交于点G.(1)求证:AE⊥DF;(2)若AD=10,AB=6,AE=4,求DF的长.4. 如图,已知△ABC是等边三角形,点D、F分别在线段BC、AB上,∠EFB=60°,DC=EF.(1)求证:四边形EFCD是平行四边形;(2)若BF=EF,求证:AE=AD.5.如图,E、F分别是▱ABCD的边AD、BC上的点,且AE=CF,AF和BE相交于点G,DF和CE相交于点H,求证:EF和GH互相平分.6.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BD=2AD,E,F,G分别是OC,OD,AB的中点.求证:(1)BE⊥AC;(2)EG=EF.7. 如图,▱ABCD 中,点E 在边AD 上,以BE 为折痕,将△ABE 向上翻折,点A 正好落在CD 上的F 点,若△FDE 的周长为8 cm ,△FCB 的周长为20 cm ,则FC 的长为 cm .8. 如图,已知:在△ABC 中,∠BAC=90°,延长BA 到点D ,使AD=21AB ,点G 、E 、F 分别为边AB 、BC 、AC 的中点.求证:DF=BE .五、三角形中位线专题例题5 如图,△ABC 的周长为26,点D ,E 都在边BC 上,∠ABC 的平分线垂直于AE ,垂足为Q ,∠ACB 的平分线垂直于AD ,垂足为P ,若BC=10,则PQ 的长为( )A .23B .25 C .3 D .4 训练五1. 如图,AB ∥CD ,E ,F 分别为AC ,BD 的中点,若AB=5,CD=3,则EF 的长是( )A .4B .3C .2D .12.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点P 是对角线BD 的中点,点E 、F 分别是AB 、CD 的中点,AD=BC ,∠PEF=30°,则∠PFE 的度数是( )A .15°B .20°C .25°D .30°3.如图,D 是△ABC 内一点,BD ⊥CD ,AD=6,BD=4,CD=3,E 、F 、G 、H 分别是AB 、AC 、CD 、BD 的中点,则四边形EFGH 的周长是( )A .7B .9C .10D .11六、平行四边形综合探究专题例题6如图所示,在□ABCD中,AB>BC,∠A与∠D的平分线交于点E,∠B与∠C的平分线交于F 点,连接EF.(1)延长DE交AB于M点,则图中与线段EM一定相等的线段有哪几条?说明理由;(不再另外添加字母和辅助线)(2)EF、BC与AB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为什么?(3)如果将条件“AB>BC”改为“AB<BC”,其它条件不变,EF、BC与AB的关系又如何?请画出图形并证明你的结论.训练六1.如图,分别以Rt△ABC的斜边AB、直角边AC为边向外作等边△ABD和△ACE,F为AB的中点,DE,AB相交于点G,若∠BAC=30°,下列结论:①EF⊥AC;②四边形ADFE为平行四边形;③AD=4AG;④△DBF≌△EFA.其中正确结论的序号是2.如图所示,△ABC为等边三角形,P是△ABC内任一点,PD∥AB,PE∥BC,PF∥AC,若△ABC的周长为12,则PD+PE+PF=3.如图,▱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交于点E,∠AEB=45°,BD=2,将△ABC沿AC所在直线翻折180°到其原来所在的同一平面内,若点B的落点记为B′,则DB′的长为4.点A、B、C是平面内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点D是平面内任意一点,若A、B、C、D四点恰能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则在平面内符合这样条件的点D有()A.1个B.2个C.3个D.4个5.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E是AD上一点,AE=AB,过点E作直线EF,在EF上取一点G,使得∠EGB=∠EAB,连接AG.(1)如图①,当EF与AB相交时,若∠EAB=60°,求证:EG=AG+BG;(2)如图②,当EF与CD相交时,且∠EAB=90°,请你写出线段EG、AG、BG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6. 在▱ABCD中,对角线AC、BD相交于点O,直线EF过点O,分别交AD、BC于E、F,如图①(1)求证:AE=CF;(2)将图①中▱ABCD沿直线EF折叠,使得点A落在A1处,点B落在B1处,如图②设FB1交CD于点G,A1B1分别交CD、DE于点P、Q,求证:EQ=FG.7.如图1,在四边形ABCD中,AB=CD,E、F分别是BC、AD的中点,连接EF并延长,分别与BA、CD的延长线交于点M、N,则∠BME=∠CNE(不需证明).(温馨提示:在图1中,连接BD,取BD的中点H,连接HE、HF,根据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HE=HF,从而∠1=∠2,再利用平行线性质,可证得∠BME=∠CNE.)问题一:如图2,在四边形ADBC中,AB与CD相交于点O,AB=CD,E、F分别是BC、AD的中点,连接EF,分别交DC、AB于点M、N,判断△OMN的形状,请直接写出结论;问题二:如图3,在△ABC中,AC>AB,D点在AC上,AB=CD,E、F分别是BC、AD的中点,连接EF并延长,与BA的延长线交于点G,若∠EFC=60°,连接GD,判断△AGD的形状并证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