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干货)
中医脑出血诊疗方案

脑出血脑出血是指原发性非外伤性脑实质出血,又称自发性脑出血。
绝大多数是高血压病伴发的脑小动脉病变在血压骤升时破裂所致,又称高血压性脑出血。
常发生在50-70岁,男性略多,冬春季发病较多,多在情绪激动时或活动中发病,大多病人起初无任何预兆,少数可有头痛、头晕、肢体麻木等前驱症状。
临床症状常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达高峰,可因出血部位及量大小而临床症状各异,重者发病时剧烈头痛伴呕吐,数分钟转至意识模糊或昏迷。
脑出血相当于中医“中风”的范畴。
诊断(一)诊断依据1、症状(1)病人可出现头痛、头晕、呕吐、复视、言语不清或失语、吞咽困难、一侧肢体或面部麻木和偏瘫,严重者四肢瘫痪、癫痫发作、大小便失禁等。
(2)严重者出现嗜睡、昏迷等意识障碍,四肢阵法性强直性阵挛,去大脑强直、中枢性高热、呼吸不规则等症状。
(3)少量出血者可无任何神经系统症状。
2、体征(1)、多数患者起病时血压升高,可高达36.7/18.7KPa(260/140mmhg)(2)、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体征:言语不清或失语、吞咽困难、眼球运动障碍,一侧肢体无力或偏瘫,四肢瘫痪,面部或一侧肢体麻木,偏身感觉障碍,肢体抽搐等,脑疝者瞳孔不等大。
(3)、桥脑出血者可见瞳孔呈针尖样大小、中枢性高热等。
(4)、脑室出血者出现四肢阵法性强直性阵挛、去大脑强直、中枢性高热、呼吸不规则等症状。
(5)、全脑症状体征:昏迷、嗜睡等。
(6)、少量出血者可无任何症状。
3、辅助检查头颅CT为首选检查,可发现圆形或卵圆性均匀高密度区,边缘清楚,可显示血肿部位大小、形态,是否破入脑室,血肿周围有无低密度水肿带及占位效应,脑组织移位,有无梗阻性脑积水等。
(二)中医证候分类结合临床,中经络者分为肝阳暴亢、风火上扰,痰热腑实、风痰上扰,风痰淤血、痹阻脉络,阴虚风动和气虚血瘀型。
中脏腑者分为风火上扰清窍,痰热内闭清窍、谈事朦寒心神型和元气败脱、心神散乱等证型。
治疗(一)一般治疗1、生命征监护:体温、脉搏、呼吸、血压、意识及瞳孔变化。
中医医案——脑出血(四)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涤痰宣窍、潜镇降逆法治愈中风病案:张某,男,37岁.初诊:1971年2月18日。
主诉及病史:卒然昏仆,不省人事已经7日,诊查:发热面赤而现油光,呼吸气粗,喉间痰鸣如拽锯,左侧偏瘫,肢体强痉,躁动不安,手撒尿遗,大便不利,舌苔薄黄腻,脉弦大数。
辨证:风中脏腊,气血上逆,病情严重,须防内闭外脱。
治法:治以涤痰宣窍,潜镇降逆,兼以扶正。
处方:胆南星9g 法夏12g 石菖蒲9g 天竺黄6g 橘皮6g 云苓15g 枳实6g 红参15g 生龙骨15g 生牡蛎15g 石决明15g 怀牛膝18g 黄芩9g 生大黄5g(开水泡汁兑)甘草1.5g另予至宝丹1丸,鼻饲1剂。
翌日复诊,发热退,神昏不清,但瞳孔对光反射已稍有,痰鸣减轻,解大便少许。
上方去云苓、橘皮、枳实、黄芩,加羚羊角6g(先煎)、珍珠母18g,服药2剂。
药后神志稍清,喉间痰鸣已平,面赤较退,下溏黑臭秽便甚多,舌苔薄黄腻,脉弦不大。
腑气已通,痰热得泄,气血上逆之势已降,清窍渐开,病入坦途。
后经数诊,均宗前方略事加减,服药11剂,药后神志全清,左下肢稍能活动,左上肢仍瘫,舌强音謇,舌苔薄润,脉弦虚。
宜滋肾阴上通舌本,仿地黄饮子加减。
处方:生地18g 苁蓉12g 山萸9g 远志5g 石斛12g 五味子6g 石菖蒲9g 菊花12g 茯神15g 怀牛膝30g 枸杞9g 细辛1.5g 胆南星8g 珍珠母24g 生牡蛎24g 甘草5g此方药加减服9剂后,语言清晰,左下肢活动更灵,左上肢也稍能伸缩。
后以益气养血通络之补阳还五汤为主,进药30余剂,左偏瘫肢体逐渐恢复,能在家属扶持下步行,遂出院回家调养,半年后完全康复,恢复工作。
按语本案西医诊为高血压、脑出血,治疗7天神昏不醒,病已危殆,属风中脏腑重症,中风阳闭。
但病发神昏已7天,面赤而现油光,手撒遗尿,兼见部分脱证,为防内闭外脱,故治疗上以涤痰宣窍、平肝熄风、潜镇降逆为主,兼以扶正,以涤痰汤加减扶正涤痰,合咸寒潜降的龙牡、石决明以平内风,大黄以通腑气,至宝丹宣窍等。
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脑出血)的中医诊疗方案(2009年)定义:中风病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是由于气血逆乱,阴阳失调产生风、火、痰、瘀等,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或者没有昏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脑实质出血,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或偏身麻木、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属中医“中风”范畴。
占全部脑卒中的10%-30%。
诊断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诊断。
一、中医治疗(一)中经络1、风痰瘀阻证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弦,痰多,舌质暗,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熄风化痰,活血通络代表方:自拟熄风化痰通络汤。
制半夏15克,天麻20克,钩藤(后下)30克,怀牛膝12克,白附子5克,白蒺藜15克,僵蚕20克,陈皮9克,全蝎5g,菖蒲12克,桃仁15克,胆星9克,生甘草6克。
如年老体衰者,加炙黄芪15克;舌苔黄腻或痰多色黄者,加全瓜蒌15克,浙贝12克,竹沥12克,天竺黄6克;如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等瘀象明显者,加红花12克,当归20克;如头晕、头痛明显者,加菊花12克,夏枯草9克。
中成药:(1)镇脑平肝丸(院内制剂,天麻、钩藤、怀牛膝、石决明、白蒺藜、僵蚕、制半夏、枳实、全蝎、胆星),6克,每日3次。
(2)可选一种具有活血减轻水肿的中药针剂:β-七叶皂甙钠15-20ml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点。
每日一次。
2、风阳上扰证症状:头晕头痛,或伴耳鸣目眩,口眼歪斜,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舌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2克,钩藤后下15克,石决明15克,栀子12克,怀牛膝12克,杜仲12克,桑寄生12克,黄芩9克,茯神12克,益母草15克,菊花9克。
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建议收藏)

中风(脑出血)的中医诊疗方案(2009年)定义:中风病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是由于气血逆乱,阴阳失调产生风、火、痰、瘀等,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或者没有昏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脑实质出血,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或偏身麻木、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属中医“中风”范畴。
占全部脑卒中的10%—30%.。
文档交流诊断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
文档交流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诊断。
.。
...文档交流一、中医治疗(一)中经络1、风痰瘀阻证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弦,痰多,舌质暗,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熄风化痰,活血通络代表方:自拟熄风化痰通络汤.制半夏15克,天麻20克,钩藤(后下)30克,怀牛膝12克,白附子5克,白蒺藜15克,僵蚕20克,陈皮9克,全蝎5g,菖蒲12克,桃仁15克,胆星9克,生甘草6克。
如年老体衰者,加炙黄芪15克;舌苔黄腻或痰多色黄者,加全瓜蒌15克,浙贝12克,竹沥12克,天竺黄6克;如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等瘀象明显者,加红花12克,当归20克;如头晕、头痛明显者,加菊花12克,夏枯草9克。
.。
...文档交流中成药:(1)镇脑平肝丸(院内制剂,天麻、钩藤、怀牛膝、石决明、白蒺藜、僵蚕、制半夏、枳实、全蝎、胆星),6克,每日3次。
.。
...文档交流(2)可选一种具有活血减轻水肿的中药针剂:β—七叶皂甙钠15-20ml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点.每日一次.。
...。
文档交流2、风阳上扰证症状:头晕头痛,或伴耳鸣目眩,口眼歪斜,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舌红苔黄,脉弦。
高允旺中医治疗脑出血的方法

高允旺中医治疗脑出血的方法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脑部疾病,一般都是中老年患者最多,患了脑出血会对患者造成很大的伤害,脑出血病人就算治愈后也会留下后遗症,对患者造成很大的不便,所以我们一定要知道治疗脑出血的办法,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医在治疗脑出血方面有哪些方法。
脑出血的中医药方。
1参附回阳煎:[原料]人参10 g。
熟附子9 g,龙骨、牡蛎各30 g,黑豆50g。
[制法]人参煎取汁;余3药另煎取汁,纳入黑豆再煎,至黑豆极烂,滤取上清液。
2汁对匀。
[功效]回阳敛阴。
扶正固脱。
用于脑出血急性期昏迷之脱证,证属元气败脱、神明散乱者。
[服法]早、晚2餐或多餐适温鼻饲,1剂/d,至病情好转停用。
2,地龙桃花饼:[原料]黄芪100 g,干地龙(酒浸)30 g,红花、赤芍各20 g,当归50 g,川芎10 g,桃仁(去皮尖,略炒)15 g,玉米面400 g,小麦面100 g,白糖适量。
[制法]将地龙焙干、研粉;除桃仁外,余药浓煎取汁;将地龙粉、玉米面、小麦面与白糖混匀,并以药汁调和成面团,分制为20个小饼,将桃仁匀布饼上,入笼或用烤箱烤熟。
[功效]益气活血,通络起痿。
用于脑出血恢复期和后遗症期证属气虚血瘀者。
[服法]每次食饼1~2个,2次/d。
3,镇肝熄风煎:[原料]牛膝25 g,代赭石30 g,龙骨30 g。
钩藤30 g,菊花10 g,鸡蛋清1个,白蜜适量。
[制法]将前5药同煎,去渣取汁,趁热调入鸡蛋清,再加适量白蜜。
[功效]滋阴潜阳熄风。
用于脑出血恢复期证属阴虚阳亢者。
[服法]空腹服用,每日早、晚各1剂。
4,涤痰粥:[原料]半夏12 g,胆南星15 g,枳实15 g,僵蚕10 g,白芥子6 g,当归尾12 g,粳米100 g,冰糖适量。
[制法]诸药同煎,取汁300 mL,稍加水后纳入充分浸洗后之粳米同煮为粥,化入冰糖。
[功效]清热化痰通络。
用于脑出血恢复期证属痰热阻滞者。
[服法]1剂/d,分早、晚2餐饮用,1周为1个疗程。
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

中风(脑出血)的中医诊疗方案(2009年)定义:中风病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是由于气血逆乱,阴阳失调产生风、火、痰、瘀等,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或者没有昏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脑出血是指原发性脑实质出血,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或偏身麻木、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属中医“中风”范畴。
占全部脑卒中的10%-30%。
诊断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诊断。
一、中医治疗(一)中经络1、风痰瘀阻证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弦,痰多,舌质暗,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熄风化痰,活血通络代表方:自拟熄风化痰通络汤。
制半夏15克,天麻20克,钩藤(后下)30克,怀牛膝12克,白附子5克,白蒺藜15克,僵蚕20克,陈皮9克,全蝎5g,菖蒲12克,桃仁15克,胆星9克,生甘草6克。
如年老体衰者,加炙黄芪15克;舌苔黄腻或痰多色黄者,加全瓜蒌15克,浙贝12克,竹沥12克,天竺黄6克;如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等瘀象明显者,加红花12克,当归20克;如头晕、头痛明显者,加菊花12克,夏枯草9克。
中成药:(1)镇脑平肝丸(院内制剂,天麻、钩藤、怀牛膝、石决明、白蒺藜、僵蚕、制半夏、枳实、全蝎、胆星),6克,每日3次。
(2)可选一种具有活血减轻水肿的中药针剂:β-七叶皂甙钠15-20ml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点。
每日一次。
2、风阳上扰证症状:头晕头痛,或伴耳鸣目眩,口眼歪斜,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舌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2克,钩藤后下15克,石决明15克,栀子12克,怀牛膝12克,杜仲12克,桑寄生12克,黄芩9克,茯神12克,益母草15克,菊花9克。
脑出血中药治疗

脑出血中药治疗文章目录*一、脑出血中药治疗1. 脑出血中药治疗2. 脑出血的并发症3. 脑出血后遗症怎么康复*二、脑出血都包括什么*三、脑出血的发病原因脑出血中药治疗1、脑出血中药治疗参附回阳煎:[原料]人参10 g.熟附子9 g,龙骨、牡蛎各30 g,黑豆50g.[制法]人参煎取汁;余3药另煎取汁,纳入黑豆再煎,至黑豆极烂,滤取上清液。
2汁对匀。
[功效]回阳敛阴。
扶正固脱。
用于脑出血急性期昏迷之脱证,证属元气败脱、神明散乱者。
[服法]早、晚2餐或多餐适温鼻饲,1剂/d,至病情好转停用。
2、脑出血的并发症脑出血的人群,生活不能自理。
所以,这时候就需要家人悉心的照顾。
因为生活中的患者连穿衣服,吃饭都难以自理,所以,家人必须要帮助患者。
要适当的给患者补充一些蛋白质的食物,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3、脑出血后遗症怎么康复脑出血后遗症最常见的表现是半身不遂。
偏瘫患者应注意把肢体功能位置,关节被动活动一天至少要有2次以上才行的,病情稳定后,尽快的坐姿,站立,行走和加强上肢伸展、增加活动,持久。
要加强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脑出血后遗症训练,争取独立生活,如穿衣、吃饭、洗、厕所训练,最后一点那就是要继续使用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和脑代谢的中西医治疗,神经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脑出血都包括什么1、内囊出血急性起病,迅速出现剧烈头痛、头晕、呕吐、昏迷、对侧肢体完全弛缓性偏瘫,常伴有头和眼转向出血的病灶侧、呈“凝视病灶”状和“三偏”症状,即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此称为内囊损害三偏综合征,另外病侧瞳孔放大。
2、桥脑出血起病急,意识很快丧失呈深度昏迷,伴有呕吐、高热,病灶侧面肌周围性瘫痪,对侧肢体呈中枢性瘫痪,头转向病灶侧,双侧病理反射阳性,双侧瞳孔极度缩小,呈“针尖样”.3、小脑出血起病急,病人突然出现后枕部疼痛,常伴眩晕、频繁呕吐及共济失调、脑膜刺激征阳性且很快进入昏迷。
4、脑室出血常有躁动不安,昏迷逐渐加深,呼吸不均匀,体温时高时低,两上肢屈曲,双下肢伸直,躯干可呈角弓反张,有时出现肢体抽动及瞳孔缩小等。
中医治疗脑溢血的临床验方「仅供参考」

中医治疗脑溢血的临床验方「仅供参考」
[功能主治]
(1)方功能熄风祛痰,平降血压;主治高血压中风,蜘蛛膜下腔出血。
(2)方功能清心平肝,抑阳配阴;主治高血压所致颅内出血。
[处方组成]
(1)生赭石、生草决、大生地、羚羊角(先煎)、龙胆草、紫丹参、炙远志、炒枣仁、川连、杭菊花、乳腺,水煎服。
(2)生地、朱茯神、丹参、枣仁、川黄连、羚羊角、犀角、胆星、杭菊、炙远志、甘草、郁李仁、莲米,水煎服。
[辨证加减]
呕吐者加竹茹;上肢酸痛者加黄芪、秦艽、桔络、独活;神志不清者加紫雪丹;神志完全清楚者去羚羊角,犀角,加当归、莲米、角参。
[疗程疗效]
临床应用多例,服用(1)方者,40天后已能完全下床活动,服用(2)方者4个月后恢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脑出血中医诊疗方案中风(脑出血)的中医诊疗方案(2009年)定义:中风病是中医学的一个病名,是由于气血逆乱,阴阳失调产生风、火、痰、瘀等,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或者没有昏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脑出血是指原发性脑实质出血,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或偏身麻木、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等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属中医“中风”范畴。
占全部脑卒中的10%-30%。
诊断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诊断。
中风病的诊断标准参照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诊断。
一、中医治疗(一)中经络1、风痰瘀阻证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头晕目弦,痰多,舌质暗,苔薄白或白腻,脉弦滑。
治法:熄风化痰,活血通络代表方:自拟熄风化痰通络汤。
制半夏15克,天麻20克,钩藤(后下)30克,怀牛膝12克,白附子5克,白蒺藜15克,僵蚕20克,陈皮9克,全蝎5g,菖蒲12克,桃仁15克,胆星9克,生甘草6克。
如年老体衰者,加炙黄芪15克;舌苔黄腻或痰多色黄者,加全瓜蒌15克,浙贝12克,竹沥12克,天竺黄6克;如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等瘀象明显者,加红花12克,当归20克;如头晕、头痛明显者,加菊花12克,夏枯草9克.......感谢聆听中成药:(1)镇脑平肝丸(院内制剂,天麻、钩藤、怀牛膝、石决明、白蒺藜、僵蚕、制半夏、枳实、全蝎、胆星),6克,每日3次。
(2)可选一种具有活血减轻水肿的中药针剂:β—七叶皂甙钠15—20ml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点。
每日一次。
2、风阳上扰证症状:头晕头痛, 或伴耳鸣目眩,口眼歪斜,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舌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活血通络。
代表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12克,钩藤后下15克,石决明15克,栀子12克,怀牛膝12克,杜仲12克,桑寄生12克,黄芩9克,茯神12克,益母草15克,菊花9克。
恶心、呕吐:加胆星6克、郁金12克。
头痛较重:加羚羊角粉3克冲、夏枯草6克。
痰热较重:胆星6克、竹沥12克,大贝母12克,天竺黄9克.......感谢聆听中成药:可选一种具有活血减轻水肿的中药针剂:β—七叶皂甙钠15—20ml,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
每日一次。
3、痰热腑实证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化痰通腑。
代表方:星蒌承气汤加减。
全瓜蒌30克,胆星6克,生大黄后下9克,芒硝冲服9克。
大黄、芒硝的用量应根据病人的体质而定,以大便通泻为度.若效不显,可改用大承气汤。
心烦易怒:黄连6克,山栀9克中成药:醒脑颗粒(院内制剂,药物组成:胆南星、石菖蒲、白蒺藜、菊花、生大黄、山栀、玄参、水蛭)15克,每日三次醒脑静注射液20-40ml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静滴,每日一次。
4、阴虚风动证症状:头晕耳鸣,口眼歪斜,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舌质红,苔少,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潜阳,熄风通络代表方:镇肝熄风汤加减。
白芍15克、天冬15克、玄参20克、枸杞子12克、龙骨先煎15克、牡蛎先煎15克、龟板12克、代赭石先煎15克、怀牛膝12克、钩藤后下15克。
痰热重:胆星6克、川贝12克;阴虚阳亢,心中烦热:加栀子9克、黄芩9克。
(二)、中脏腑1、闭证(1)阳闭:症状: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神志欠清,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质暗红,或有瘀点瘀斑,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基本方: 羚羊角汤加减。
羚羊角冲0.6克,生石决明先煎30克,夏枯草9克,丹皮12克,天竺黄12克,石菖蒲12克,郁金12克,远志9克;面赤、壮热、烦躁不安:生石膏先煎24克、寒水石15克;热痰上涌:猴枣散3克,一日三次;呕吐、呃逆加代赭石15克、竹茹12克。
血压过高:牛膝12克、夏枯草6克、草决明12克;消化道出血:生大黄粉3克,一日2次,云南白药3克、三七粉6克,一日2次,鼻饲管注入.......感谢聆听中成药:(1)安宫牛黄丸,化水后频次点舌下;(2)醒脑静注射液20—4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每日一次。
(2)阴闭:症状:面色青灰,唇色黯,身无热,多痰涎,安静无躁动,舌淡苔白腻,脉弦滑。
基本方:涤痰汤加减.制半夏12克、茯苓15克、枳实15克、橘红9克、胆南星9克、石菖蒲12克、远志12克丹参12克、僵蚕9克。
面白、自汗、肢凉、脉微或细弦:附子9克、黄芪15克、川芎9克、苏木9克、当归12克、细辛后下3克、牛膝12克;痰声漉漉,舌苔厚腻者:苏子12克,瓜蒌15克。
中成药:苏合香丸,鼻饲,1丸,一日三次.醒脑静注射液20-4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一日一次。
2、脱证:症状:昏迷不醒,目合口张,呼吸短促或间歇止;肢体软瘫,手撒肢冷、周身冷湿,二便自遗,脉微欲绝或虚大无根,血压下降。
闭证中如见脱象,血压呈下降趋势,即应及时兼用救脱方药,否则危殆立至。
基本方:参附汤。
生晒参另煎兑服15克,附子先煎半小时9克。
汗出不止:黄芪15克,煅龙牡各15克;冷汗肢厥:四逆汤。
中成药:参附注射液20—60ml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合参脉注射液60—80ml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
每日一次。
二、针灸治疗:脑血管病急性期的针灸治疗以醒脑开窍针刺法和头针疗法为主,体针治疗根据Brunstrom分期选用不同的针刺方法。
脑出血早期(24小时内)不予针刺治疗,以避免引起血压波动,加重病情.针灸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辩证取穴。
中医辨证分型、症状、治法同脑梗死的中医诊疗方案。
......感谢聆听(一)辩证取穴1、中经络(无意识障碍)⑴、风阳上扰: 风池、外关、太冲、太溪、合谷⑵、风痰瘀阻:百会、合谷、曲池、阳陵泉、行间、丰隆⑶、痰热腑实:百会、合谷、曲池、阳陵泉、行间、外水道、外归来、丰隆1、中脏腑(有意识障碍)脱证不予针灸治疗⑴、阳闭:“醒脑开窍"针刺法+十宣放血⑵、阴闭:“醒脑开窍"针刺法+十宣放血(二)、“醒脑开窍”针刺法“醒脑开窍"针刺法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有别于传统的取穴和针刺方法。
对于各种并发症,配用相应的穴位。
具体方法如下:1、选穴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
ﻫ辅穴:极泉、委中、尺泽。
2、手法ﻫ内关:直刺0.5~1寸,采用捻转提插结合泻法,施手法1分钟。
ﻫ人中: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
3~0。
5寸,用重雀啄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
ﻫ三阴交:沿胫骨内侧缘与皮肤呈45度角斜刺,进针1~1.5寸,用提插补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极泉:原穴沿经下移1寸,避开腋毛,直刺1~1.5寸,用提插泻法,以患侧上肢抽动3次为度.委中:仰卧直腿抬高取穴,直刺0.5~1寸,施提插泻法,使患侧下肢抽动3次为度。
ﻫ尺泽:屈肘成120度角,直刺1寸,用提插泻法,使患者前臂、手指抽动3次为度。
ﻫ 3、治疗时间每日针1-2次,10天为1疗程,持续治疗3~5个疗程。
......感谢聆听(三)、头针疗法1。
单侧肢体病,一般选用病肢对侧的刺激区.双侧肢体病,选用双侧刺激区.2.一般针对不同疾病在脑部的定位,选用该代表刺激区为主,还可根据兼证选用其他有关刺激区配合治疗。
如下肢瘫痪,除选用双下肢运动区外,还可配足运感区;上肢瘫痪又肩关节疼痛时,可针上肢运动区配上肢感觉区等。
(四)、中风的体针针刺方法1、BrunstromⅠ—Ⅱ级,软瘫期。
取穴:上肢:肩内陵、侠白、尺泽、孔最、间使、大陵、郄门、曲泽。
下肢:髀关、伏兔、梁丘、血海、足三里、阳陵泉、阴陵泉、上巨虚、丰隆、解溪、太冲、丘墟、足临泣.2、BrunstromⅢ-Ⅳ级(痉挛期)。
取穴:上肢:肩廖、肩贞、肩禹、臑会、小海、曲池、阳池、天宗、秉风、阳谷、阳溪、曲垣、臂臑、三阳络、手五里、外关、八风、后溪、二间。
下肢:环跳、承扶、风市、足三里、血海、委中、阴陵泉、太冲、光明、承山、承筋、飞扬、昆仑、太冲。
(五)、失语及吞咽困难的针灸治疗1、项针治疗取穴:风府、哑门、天柱、治呛、廉泉,外金津玉液、人迎。
2、舌针治疗:取穴:舌下神根穴、左右佐泉穴、左右液旁穴、左右支脉穴。
(六)、肩手综合症针刺治疗:取穴:常选患侧极泉、手三里、阳溪、合谷、八邪、血海、健侧曲池、丰隆,或患侧夹脊穴。
三、康复治疗:脑出血患者,在神志清楚,没有严重精神、行为异常,生命体征平稳,不伴有严重的并发症、合并症时即可开始康复方法的介入,但需注意康复方法的选择.急性期患者以良肢位保持及定时体位变换为主。
对于意识不清或不能进行自我被动运动者,为预防关节挛缩和促进运动功能改善,应进行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
......感谢聆听(1)良肢位的设定急性期患者,以良肢位保持及定时体位变换为主。
良肢位是从治疗角度出发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性体位,对抑制痉挛模式、预防肩关节半脱位、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①良肢位保持仰卧位:头部放在枕头上,面部朝向患侧,枕头高度要适当。
双上肢置于身体的两侧,患侧肩关节下方垫一个枕头,使肩关节向前突.上肢肘关节伸展,置于枕头上,腕关节保持背伸位(约30度),手指伸展.双下肢自然平伸,患侧膝关节外下方垫一软枕或卷好的毛巾,防止髋关节外旋。
患侧踝关节保持中间位,防止足尖下垂。
......感谢聆听患侧卧位:患侧肢体在下方,肩胛带向前伸、肩关节屈曲呈90度,肘关节伸展,前臂旋后,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
患侧下肢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踝关节轻度跖屈。
健侧下肢髋关节屈曲呈90度,膝关节屈曲呈90度,踝关节呈跖屈位。
健侧卧位:健侧肢体在下方,患侧上肢向前伸抬起肩胛骨,肩关节屈曲呈90度,胸前放置一枕头,肩、肘关节放置于枕头上如抱物状,腕关节轻度屈曲,手指伸展。
患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置于枕头上。
健侧下肢髋关节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
②定时更换体位:每2小时更换体位1次,动作适度,防止褥疮发生和关节挛缩.四、西医治疗参照2005年中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试行)进行规范化治疗.五疗效评价脑出血属于中医范畴,占我科常见疾病的10%以上,实施方案一年来所有入院的脑出血患者均依照其中医诊疗方案进行辨证治疗,辨证准确率达85%以上,在早期及病情稳定时应用醒脑开窍等针刺法、理疗、康复等手段进行干预配合治疗,能有效地促苏醒,减少患者的致残程度.......感谢聆听“风痰瘀阻”证型为脑出血急性期的常见证候,约占脑出血急性期的30%左右.我们应用熄风化痰通络方治疗此证型,能促进血肿吸收,比单纯应用脱水剂,其血肿的吸收速度加快,可能与其兼具活血化瘀作用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