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释文

合集下载

史上最全!《雁塔圣教序》字字析【附视频】

史上最全!《雁塔圣教序》字字析【附视频】

史上最全!《雁塔圣教序》字字析【附视频】《雁塔圣教序》,即是《慈恩寺圣教序》,唐代褚遂良书。

楷书,共1463字。

公元653年(唐永徽四年)立。

共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

为避高宗讳,碑文两个“治”字,均缺末笔。

《雁塔圣教序》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

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

《雁塔圣教序》字字析,以连载的方式,每三天一讲,每讲一句话,从用笔、结构等方面详细分析,并做以示范。

以晋唐笔法传承的脉络及褚遂良其他墨迹作品分析用笔,从而更清晰的解决《雁塔圣教序》由碑刻到墨迹的转化,避免初学者走弯路。

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同道批评指正。

第一讲:大、唐、三、藏、圣、教、序展开剩余93%大:“大”字作为统领全篇的第一字,相当精彩。

整体粗细变化较大,横画上扬强烈;丿画简洁,收笔向上,增强与㇏画的关系;尤其注意,三线切勿交于一点;为保证结构稳定,㇏画加粗并压低,整字动态十足且不失平衡。

唐:“唐”字有6个横画,在书写过程中尤其注意起收笔的形态(直切、尖入、顺势藏锋,顺势搭锋等)、角度的变化,6个横画在线方向上也清晰的展现了平、仰、俯的关系;两个乛注意上面为转折(有转的动作),下者为折;结构上下两部轴线挪位。

三:“三”字笔画较少,但并不简单,起笔方圆兼备,为增强笔势连贯,第一笔收笔弧线向上,第二笔弧线入笔承接前者;长横则顺势入笔,行笔过程自然提按波动,不必刻意描形,收笔下压;三笔的收笔角度更是巧妙变化。

藏:“藏”字整体为梯形,体势开张,气象极大。

用笔上变化丰富,短笔画轻松灵动、戈勾挺拔,形成节奏上的对比;结构上注意贴近戈勾处紧密,左部留白较为疏朗;上下两部轴线错位,制造险绝之势。

圣:“圣”字上下动静结合,上部灵活,下部稳健,对比清晰;最为精彩的乛,注意用腕,顺势发力,借势侧锋弹起;下部“王”字线方向变化明显,起笔角度也各有不同,注意观察;竖画落在中轴线上,最后一笔凝重的横画压住整体。

褚遂良丨名帖《雁塔圣教序》全文欣赏

褚遂良丨名帖《雁塔圣教序》全文欣赏

褚遂良丨名帖《雁塔圣教序》全文欣赏
褚遂良工于书法,初学欧阳询,后学习舅父虞世南,终法于“二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其代表作品主要有《伊阙佛龛碑》、《孟法师碑》《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等。

褚遂良书法则能汲取众家之长,不被前辈们多抑制,他的字给人感觉骨肉分量达到均衡,且刚柔并济,清朗秀劲,英俊潇洒,力和美、骨与韵趋于一体,“真正开启'唐楷’门户,堪称隋唐楷书过度的桥梁”,最终推动了唐代尚法书风的形成,对唐代乃至后世书法的延续和创新提供了借鉴。

褚遂良
褚遂良(596年-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唐朝政治家、书法家。

《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是书法史上著名碑刻作品,褚遂良的楷书代表作。

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

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

作品欣赏
完。

史上最全!《雁塔圣教序》字字析(1--10讲)

史上最全!《雁塔圣教序》字字析(1--10讲)

史上最全!《雁塔圣教序》字字析(1--10讲)《雁塔圣教序》,即是《慈恩寺圣教序》,唐代褚遂良书。

楷书,共1463字。

公元653年(唐永徽四年)立。

共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

为避高宗讳,碑文两个“治”字,均缺末笔。

《雁塔圣教序》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

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

《雁塔圣教序》字字析,以连载的方式,每三天一讲,每讲一句话,从用笔、结构等方面详细分析,并做以示范。

以晋唐笔法传承的脉络及褚遂良其他墨迹作品分析用笔,从而更清晰的解决《雁塔圣教序》由碑刻到墨迹的转化,避免初学者走弯路。

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同道批评指正。

第一讲:大、唐、三、藏、圣、教、序大:“大”字作为统领全篇的第一字,相当精彩。

整体粗细变化较大,横画上扬强烈;丿画简洁,收笔向上,增强与?画的关系;尤其注意,三线切勿交于一点;为保证结构稳定,?画加粗并压低,整字动态十足且不失平衡。

唐:“唐”字有6个横画,在书写过程中尤其注意起收笔的形态(直切、尖入、顺势藏锋,顺势搭锋等)、角度的变化,6个横画在线方向上也清晰的展现了平、仰、俯的关系;两个乛注意上面为转折(有转的动作),下者为折;结构上下两部轴线挪位。

三:“三”字笔画较少,但并不简单,起笔方圆兼备,为增强笔势连贯,第一笔收笔弧线向上,第二笔弧线入笔承接前者;长横则顺势入笔,行笔过程自然提按波动,不必刻意描形,收笔下压;三笔的收笔角度更是巧妙变化。

藏:“藏”字整体为梯形,体势开张,气象极大。

用笔上变化丰富,短笔画轻松灵动、戈勾挺拔,形成节奏上的对比;结构上注意贴近戈勾处紧密,左部留白较为疏朗;上下两部轴线错位,制造险绝之势。

圣:“圣”字上下动静结合,上部灵活,下部稳健,对比清晰;最为精彩的乛,注意用腕,顺势发力,借势侧锋弹起;下部“王”字线方向变化明显,起笔角度也各有不同,注意观察;竖画落在中轴线上,最后一笔凝重的横画压住整体。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褚遂良《雁塔圣教序》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天依我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原碑庆旭临《雁塔圣教序》庆旭以《雁塔圣教序》笔意创作作品褚遂良(596~659年),字登善,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有说为阳翟(今河南禹县)人,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大家。

从书法的流变上看,褚遂良书法前期古朴,有六朝风貌,后期起了变化,创造了绰约婀娜的姿致。

早年隶意甚浓,方整矜严,结体宽博,以《伊阙佛龛碑》和《孟法师碑》为代表。

后期遒逸婉媚,以《雁塔圣教序碑》为代表。

《雁塔圣教序》,又名《慈恩寺圣教序》,立于唐永徽4年(653年),共两碑,均在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为唐太宗李世民撰文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序”),共21行,每行42字;后为唐高宗李治撰文的《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简称“记”),共20行,每行40字。

《雁塔圣教序》是褚遂良毕生书法的代表。

其用笔方圆兼施,融入隶意,掺以行书笔意,流丽飞动,光彩照人。

褚氏巧妙地将前人精华融为一体,用笔粗细有致,瘦劲秀润,合二为一,线条耐人寻味;结字中宫紧收,四维开放,紧密中有舒展,落落大方,风神直追“二王”。

此碑一出,追随者众,成为一时风尚。

学习《雁塔圣教序》应注意以下问题:一、点画《雁塔圣教序》用笔灵活多变,方圆兼施,融中锋、侧锋、露锋、藏锋等于一体,临摹时要细致考察其笔法之要领。

1、横画。

横画分为长、短两种。

长横,逆入、涩行、紧收,中段上鼓,形成弧状,有弹性;短横,切笔入纸,铺毫运行,轻收,线条凝练。

2、竖画。

竖有长短、曲直、垂悬各式,皆需挺拔劲健,力运末端。

3、撇画。

长撇,起笔不宜过重,行笔稍按,力送撇尾;短撇,重顿起笔,棱角分明,短促有力。

4、捺画。

古意十足,尽显汉隶遗韵,由轻至重,一波三折。

5、点画。

有斜点、圆点、竖点、垂点、挑点和各种组合点。

书写时,充分表现各种点法的笔势。

斜点如高峰坠石;圆点凝重圆满;竖点多弯头取势,别具姿态;垂点有如水滴,活泼灵动;挑点气势连贯,极富行书意趣。

原碑分享(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高清版)

原碑分享(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高清版)

原碑分享(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高清版)
《雁塔圣教序》为褚遂良五十八岁时书,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

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

《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楷书,共1463字。

公元653年(唐永徽四年)立。

共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

为避高宗讳,碑文两个“治”字,均缺末笔。

亦称《慈恩寺圣教序》。

凡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书,21行,行42字。

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书,20行,行40字,文右行。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集字唐诗》(二)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集字唐诗》(二)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集字唐诗》(二)
褚遂良(596-659年),字登善,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祖籍阳翟(今河南禹州),唐朝政治家、书法家。

博学多才,精通文史。

隋末时,跟随薛举为通事舍人。

归顺唐朝后,任谏议大夫,中书令执掌朝政大权。

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与长孙无忌同受太宗遗诏辅政,升尚书右仆射,封河南郡公,因坚决反对立武则天为后,贬为潭州(长沙)都督。

武后掌权后,迁桂州(桂林)都督,再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

显庆三年(658年),卒;天宝六年,配享高宗庙庭。

褚遂良工于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家”,传世墨迹有《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等。

褚遂良 《雁塔圣教序》(高清)

褚遂良 《雁塔圣教序》(高清)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高清)褚遂良《雁塔圣教序》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2232425262728293031333435363738394041《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

凡二石,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立两块石刻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书,18行,行42字。

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书,20行,行40字,文右行。

《雁塔圣教序》是褚遂良的代表作,书后六年即去世,也可说是晚年留下的杰作,字体瘦劲,极富丰神。

《雁塔圣教序》在运笔上则采用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提按使转以及回锋出锋也都有了一定的规矩。

唐张怀瑾评此书云:“美女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

”秦文锦亦评曰:“褚登善书,貌如罗琦婵娟,神态铜柯铁干。

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丝。

能将转折微妙处一一传出,摩勒之精,为有唐各碑之冠。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

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晋末南迁为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西)人。

父褚亮,秦王李世民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

官至通直散骑常侍。

其书处学欧阳询等,继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融会汉隶。

其特点是:正书丰艳,自成一家,行草婉畅多姿,变化多端。

当时与欧、虞齐名,学者甚多。

颜真卿亦受其影响。

《唐人书评》称褚书“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

”传世碑刻有《同州三藏圣教序碑》、《伊阕佛龛记》、《孟法师碑》等。

遂良博通文史,贞观十年(636),由秘书郎迁起居郎。

精于书法,以善书由魏征推荐给太宗,受到赏识。

十五年,他劝谏太宗暂停封禅。

同年由起居郎迁谏议大夫。

贞观中,太宗宠爱第四子魏王泰,遂良提出太子、诸王的待遇应有一定规格。

十七年太子承乾以谋害魏王泰罪被废,遂良与长孙无忌说服太宗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即唐高宗李治)。

褚遂良楷书代表作《雁塔圣教序》逐字解析!(十)

褚遂良楷书代表作《雁塔圣教序》逐字解析!(十)

褚遂良楷书代表作《雁塔圣教序》逐字解析!(十)
第十讲:
哲、罕、穷、其、数
“哲”字变上下结构为左右结构,欹侧多变,更具姿态;整体左轻右重,左部“扌”倾斜较为灵动,右部稳健扎实,形成明显的对比;注意“口”字横折处笔尖拉起上提后侧压,整体为倒梯形,笔画均有轻重提按。

“罕”字上部轻松灵动,下部硬朗挺拔;注意“四”前两笔的顺势向上引入的关系,横折处侧转中,下面笔画断开;“干”竖画落在中轴线上,以中轴为界,长横左长右短,起笔略方。

“穷”上下结构,“穴”将下部躬完全覆盖,整体上重下轻,上紧下松,点落在中轴线上,且中轴将下部左右均分;“身”的竖画及撇画尖入要轻松自然,“弓”要注意重心上提,最后竖钩要侧转出钩。

“其”字灵活潇洒,三个长笔画均有弧线波动,且两竖画弧线形成外拓之势;注意短横,细节之处非常巧妙,第一个短横左断右接,第二个左虚接右断开;最后两点沉着痛快,且有呼应关系。

“数”字整体左斜右正;注意左部两口的宽窄、轻重、搭接的区分变化,横画略突出,“女”的撇捺交叉点位于左部的轴线上;右部“文”上紧下松,重心上提,多个笔画与左部关系密切,形成空间穿插关系;撇收捺放,并且制造出捺画上面大面积的空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释文:
简体
盖闻二仪有象,显覆载以含生。

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

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象也。

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象显而征,虽愚不惑,形潜莫覩,在智者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

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

法流湛寂,挹之则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

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

当常现常之世,人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

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

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指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

纷糺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

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

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

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

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

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

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

乘危远迈,杖策孤
征。

积雪晨飞,涂闲失地。

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

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

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穷历道邦。

询求正教。

双林八水,味道湌风。

鹿菀鹫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

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

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里之国,总将三藏要文。

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

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

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声升。

升坠之端,惟人所托。

譬夫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花。

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叶。

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

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

所凭者净,则浊类不能沾。

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

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

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

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永徽四年,岁次癸丑十月己卯朔十五日癸巳建。

中枢令臣褚遂良书。

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
夫显扬正教,非智无以广其文。

崇阐微言。

非贤莫能定其旨。

盖真如圣教者,诸法之玄宗,众经之轨躅也。

综括宏远,奥旨遐深。

极空有之精微,体生灭之机要。

词茂道旷,寻之者不究其源。

文显义幽,理之者莫测其际。

故知圣慈所被,业无善而不臻。

妙化所敷,缘无恶而不翦。

开法网之纲纪,弘六度之正教。

拯羣有之涂炭,启三藏之秘扃。

是以名无翼而长飞,道无根而永固。

道名流庆,历遂古而镇常。

赴感应身,经尘劫而不朽。

晨锺夕梵,交二音于鹫峰。

慧日法流,转双轮于鹿菀。

排空宝盖,接翔云而共飞。

庄野春林,与天花而合彩。

伏惟皇帝陛下。

上玄资福,垂拱而治八荒。

德被黔黎,敛衽而朝万国。

恩加朽骨,石室归贝叶之文。

泽其昆虫,金匮流梵说之偈。

遂使阿耨达水,通神甸之八川。

耆阇崛山,接嵩华之翠岭。

窃以性德凝寂,归心而不通。

智地玄奥,感恳诚而遂显。

岂谓重昏之夜,烛慧炬之光。

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泽。

于是百川异流,同会于海。

万区分义,总成乎实。

岂与汤武校其优劣,尧舜比其圣德者哉。

玄奘法师者,夙怀聪令,立志夷简。

神清龆龀之年,体拔浮华之世。

凝情定室,匿迹幽岩。

栖息三禅,巡游十地。

超六尘之境,独步伽维。

会一乘之旨,随机化物。

以中华之无质,寻印度之真文。

远涉恒河,终期满字。

频登雪岭,更获半珠。

问道法还,十有七载。

备通释典,利物为心。

以贞观十九年九月六日奉敕于弘福寺,翻译圣教要
文凡六百五十七部。

引大海之法流,洗尘劳而不竭。

传智灯之长焰。

皎幽暗而恒明。

自非久植胜缘,何以显扬斯旨。

所谓法相常
住,齐三光之明。

我皇福臻,同二仪之固。

伏见御制,众经论序,照古腾今。

理含金石之声,文抱风云之润。

治辄以轻尘足岳,坠露添流。

略举大纲,以为斯记。

皇帝在春宫日制此文。

永徽四年,岁次癸丑十二月戊寅朔十日丁亥建。

尚书仆射上柱国河南郡开国公臣褚遂良书。

万文韶刻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