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塔圣教序研究ppt
雁塔圣教序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儒家思想
雁塔圣教序作为儒家经典的代表,蕴含着儒家强调的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体现了儒家文化对于社会秩序 和道德伦理的重视。
道家思想
在表达方式上,雁塔圣教序融合了道家强调的自然、天人合 一的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融合。
佛教文化的融合
佛教教义
雁塔圣教序收录了佛教经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体现了佛教文化在中国 古代的融合与传播。
研究现状及问题
研究现状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献整理、碑文释读、书法艺术 等方面。
现有的研究多集中在文字释读和书法艺术上,对于《雁 塔圣教序》的宗教思想、历史背景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 少。
《雁塔圣教序》作为一部重要的佛教经典,吸引了众多 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存在的问题
在研究方法上,传统文献考证的方法居多,缺乏新的研 究视角和技术的应用。
出了加强书法教育、推动书法艺术创新等建议。加强比较研究
进一步深化对《雁塔圣教序》的书法艺术、 历史背景、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理论研究,提 高对其认识和理解。
将《雁塔圣教序》与其他唐代书法作品进行 比较研究,深入了解其独特性和价值。
推动书法教育发展
加强数字化保护
借助《雁塔圣教序》等经典书法作品,推动 书法教育的发展,提高公众对书法艺术的认 知和欣赏能力。
佛教传播
02
在唐朝,佛教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大量的寺庙和僧侣涌
现,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政治意义
03
雁塔圣教序不仅是一块具有艺术价值的碑刻,更是体现了唐朝
政治和社会文化的重要历史见证。
雁塔圣教序的价值与意义
艺术价值
雁塔圣教序是褚遂良的代表作品之一,其书法风格优美、典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雁塔圣教序(全文、释文)

大唐三藏圣教序盖闻二仪有像,显覆载以含生(听说天地有形状,所以显露在外、覆盖并且承载着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因为四季没有形状,所以深藏着严寒酷热来化育万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因此观察体验天地的变化,即使是平凡而愚蠢的人也能知道它的一些征兆);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要通晓明白阴阳变化,即使是贤能而有但以其。
无;也没有谁探究出它的根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所以众多平凡而无知的人,以及那些平庸浅陋之辈),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面对佛教高深的旨意,能没有疑惑不解吗)!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然而佛教是在西土产生并兴起的),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流传到大唐汉地就象明亮的美梦一样,照耀着大唐而流传着慈爱)。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很早很早以前天地初开的时候,语言还没有传播,教化还没有形成);当常现常之世,民仰德而知遵(当今人们敬慕德行也懂得遵循礼仪)。
及乎晦影归真(在漫长的等待中,人类由浑沌昏暗回归到今天正本清原的时候),迁仪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世道更替,法度发生了变化。
早先佛祖那光辉的容颜被一种颜色所遮蔽,佛光照耀不到三千大世界之上);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今朝它美好的形象才得以展开,我们似乎看到了空中端坐着佛像,甚至连它身上的三十二个显着特征都清晰可见)。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涂(于是精妙的语言广为流传,才得以从生死的苦难中去拯救万物);遗训遐宣,导苦难)(所替(。
相比),超;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他聚精会神地从内心修炼自己,常以正统佛学的衰落为悲伤;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他静心钻研佛教,常因这精深的理论被谬传而感慨叹息。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他想着要有条有理地分辨剖析经文,扩大佛学古代的经文典籍;取掉虚假的,保留真实的,让后辈学者从此开始不再混淆真伪)。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因此他向往净土,就到西域去求学)。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褚遂良《雁塔圣教序》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天依我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原碑庆旭临《雁塔圣教序》庆旭以《雁塔圣教序》笔意创作作品褚遂良(596~659年),字登善,唐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有说为阳翟(今河南禹县)人,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为初唐四大家。
从书法的流变上看,褚遂良书法前期古朴,有六朝风貌,后期起了变化,创造了绰约婀娜的姿致。
早年隶意甚浓,方整矜严,结体宽博,以《伊阙佛龛碑》和《孟法师碑》为代表。
后期遒逸婉媚,以《雁塔圣教序碑》为代表。
《雁塔圣教序》,又名《慈恩寺圣教序》,立于唐永徽4年(653年),共两碑,均在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前为唐太宗李世民撰文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简称“序”),共21行,每行42字;后为唐高宗李治撰文的《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简称“记”),共20行,每行40字。
《雁塔圣教序》是褚遂良毕生书法的代表。
其用笔方圆兼施,融入隶意,掺以行书笔意,流丽飞动,光彩照人。
褚氏巧妙地将前人精华融为一体,用笔粗细有致,瘦劲秀润,合二为一,线条耐人寻味;结字中宫紧收,四维开放,紧密中有舒展,落落大方,风神直追“二王”。
此碑一出,追随者众,成为一时风尚。
学习《雁塔圣教序》应注意以下问题:一、点画《雁塔圣教序》用笔灵活多变,方圆兼施,融中锋、侧锋、露锋、藏锋等于一体,临摹时要细致考察其笔法之要领。
1、横画。
横画分为长、短两种。
长横,逆入、涩行、紧收,中段上鼓,形成弧状,有弹性;短横,切笔入纸,铺毫运行,轻收,线条凝练。
2、竖画。
竖有长短、曲直、垂悬各式,皆需挺拔劲健,力运末端。
3、撇画。
长撇,起笔不宜过重,行笔稍按,力送撇尾;短撇,重顿起笔,棱角分明,短促有力。
4、捺画。
古意十足,尽显汉隶遗韵,由轻至重,一波三折。
5、点画。
有斜点、圆点、竖点、垂点、挑点和各种组合点。
书写时,充分表现各种点法的笔势。
斜点如高峰坠石;圆点凝重圆满;竖点多弯头取势,别具姿态;垂点有如水滴,活泼灵动;挑点气势连贯,极富行书意趣。
《雁塔圣教序》赏析

《雁塔圣教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碑文之一,由唐朝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书,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
这块碑文以楷书书写,笔画清劲,结构严谨,被誉为“楷书之极则”。
以下是对《雁塔圣教序》的赏析,字数超过800字。
一、历史背景《雁塔圣教序》立于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是玄奘大师译经、传教的纪念碑。
碑文内容记述了玄奘大师西天取经的经过和译经传教的贡献,以及唐高宗对佛教的推崇和赞扬。
此碑立于长安大雁塔下,成为中国古代碑刻艺术的瑰宝之一。
二、书法艺术《雁塔圣教序》的书法艺术堪称一绝。
褚遂良以楷书书写,字体清劲秀丽,笔画流畅自然,结构严谨。
他的书法风格独具特色,既有欧阳询的劲峭刻厉,又有虞世南的温润闲雅,更有自己独特的风采。
在书写过程中,他运用了丰富的笔法和墨色变化,使得每个字都充满了生命力和韵律感。
三、结构特点《雁塔圣教序》的结构特点也非常显著。
首先,它的章法布局非常合理,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都保持了适当的距离和空间,使得整个作品既紧凑又舒展。
其次,它的结字造型非常美观,每个字都形态各异,独具匠心。
最后,它的点画处理非常精细,每一笔都有起承转合,每一划都有粗细变化,展现了作者高超的书法技艺。
四、文化内涵《雁塔圣教序》不仅是一件书法艺术品,更是一件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历史文物。
它记载了玄奘大师西天取经的艰辛历程和译经传教的伟大贡献,体现了唐朝时期佛教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同时,它也是中国古代碑刻艺术的代表之一,展现了古代书法家们的卓越才华和精湛技艺。
五、艺术价值《雁塔圣教序》的艺术价值非常高。
首先,它是褚遂良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和独特风格。
其次,它是中国古代碑刻艺术的瑰宝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此外,它还是一件极具观赏性的艺术品,能够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六、传承意义《雁塔圣教序》的传承意义也非常重大。
首先,它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瑰宝之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和碑刻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风格浅析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风格浅析《雁塔圣教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文学作品,作者为褚遂良。
褚遂良是北魏时期的著名文学家,他的作品以其平实质朴的风格和独特的叙事手法而闻名。
《雁塔圣教序》作为褚遂良的代表作之一,不仅在当时备受推崇,而且在后世文学发展中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雁塔圣教序》的风格进行深入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一文学经典作品。
一、叙事手法的独特性《雁塔圣教序》以其叙事手法的独特性而备受赞誉。
褚遂良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对比手法,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交错编织和着重刻画人物的内心矛盾,展现了一个真实而迷人的世界。
在《雁塔圣教序》中,褚遂良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展现了一个在战乱年代中坎坷变化的社会风貌,呈现了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和内心挣扎。
这种对比手法的运用,使得整个篇章在情节上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使读者不由自主地沉浸产生强烈的共鸣。
褚遂良在《雁塔圣教序》中还巧妙地运用了时间和空间的交错展开,通过对叙事材料的巧妙安排和运用,使得整篇文章在形式上更为丰富多样。
这种叙事手法的巧妙运用,既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又使得故事更加生动而具有张力。
《雁塔圣教序》在叙事手法上的独特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使得这一文学作品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二、平实质朴的风格特征褚遂良的文学作品以其平实质朴的风格而闻名,而《雁塔圣教序》正是其代表之一。
在《雁塔圣教序》中,褚遂良运用了丰富的生活实践语言和通俗易懂的叙述方式,使得整个篇章富有深厚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
他在文中对人物形象以及历史事件的描写,都力求质朴真实,没有做作的修饰和华丽的修辞。
正是这种平实质朴的写作风格,使得《雁塔圣教序》显得更加接地气,更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的共振。
褚遂良在《雁塔圣教序》中还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描绘了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内心挣扎。
在他的笔下,每一个人物形象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饱满的情感表达,使得整个篇章生动而富有力量,给人以深刻的感染和启发。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风格浅析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风格浅析褚遂良是唐代文学家,他的《雁塔圣教序》是一篇具有很高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的文章。
这篇文章的风格清新明丽,语言流畅优美,透露出浓厚的文学气息,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下面,我们来简要分析一下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的风格特点。
《雁塔圣教序》的语言纯净优美。
文章用词精准,句式优美,语言流畅。
褚遂良在文章中对佛教的起源和发展进行了多方面的论述,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佛教的本质和它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他用精美的笔墨,娓娓道来,抒发着对佛教的钦佩和景仰之情,让人读后感到心旷神怡,顿生敬佩之情。
《雁塔圣教序》的风格庄重典雅。
褚遂良在文章中多次提到佛经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他用大量的历史事实和文献资料佐证,对佛教的兴盛和佛经的传播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使文章显得博大精深,极富学术性和权威性。
文章还展现了褚遂良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博学多才,让人感受到作者深邃的思想和博大的胸襟。
《雁塔圣教序》的情感真挚且富有感染力。
褚遂良在文章中多次表达了自己对佛教的敬仰和推崇之情,用朴实而真挚的情感,抒发对佛教的由衷敬仰之情,展现出强烈的情感共鸣力。
通过他对佛教的赞美和推崇,读者不难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感怀和震撼,由此也更能体会到文字背后作者内心的饱满和丰富。
《雁塔圣教序》的风格内涵丰富。
文章在对佛教的传播和发展进行论述的还涉及了历史、文化、宗教、哲学等多个领域的内容,融合了许多不同方面的知识和思想,呈现出深厚的内涵和丰富的意蕴。
这也使得这篇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启迪意义的文化巨著。
《雁塔圣教序》的风格清新明丽,语言流畅优美。
文章语言纯净优美,风格庄重典雅,情感真挚且富有感染力,内涵丰富,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极具艺术价值。
褚遂良用这篇文章展现了自己深厚的文学修养和博大的情怀,也为后人留下了一部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经典。
褚遂良楷书《雁塔圣教序》逐字解析(共十讲60个单字)

褚遂良楷书《雁塔圣教序》逐字解析(共十讲60个单字)主讲人:刘磊(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市十佳青年书法家,天津美术学院书法硕士研究生,作品多次在全国各级书法展览中获奖)。
授课内容:《雁塔圣教序》逐字分析(以雁塔及其相关碑帖为主,详细分析用笔结构特点,帮助学员解决灵活用笔用腕问题,理解楷书与行书间关系,为行书学习铺垫基础)。
第一讲:大、唐、三、藏、圣、教、序大“大”字作为统领全篇的第一字,相当精彩。
整体粗细变化较大,横画上扬强烈;丿画简洁,收笔向上,增强与㇏画的关系;尤其注意,三线切勿交于一点;为保证结构稳定,㇏画加粗并压低,整字动态十足且不失平衡。
唐“唐”字有6个横画,在书写过程中尤其注意起收笔的形态(直切、尖入、顺势藏锋,顺势搭锋等)、角度的变化,6个横画在线方向上也清晰的展现了平、仰、俯的关系;两个乛注意上面为转折(有转的动作),下者为折;结构上下两部轴线挪位。
三“三”字笔画较少,但并不简单,起笔方圆兼备,为增强笔势连贯,第一笔收笔弧线向上,第二笔弧线入笔承接前者;长横则顺势入笔,行笔过程自然提按波动,不必刻意描形,收笔下压;三笔的收笔角度更是巧妙变化。
藏“藏”字整体为梯形,体势开张,气象极大。
用笔上变化丰富,短笔画轻松灵动、戈勾挺拔,形成节奏上的对比;结构上注意贴近戈勾处紧密,左部留白较为疏朗;上下两部轴线错位,制造险绝之势。
圣“圣”字上下动静结合,上部灵活,下部稳健,对比清晰;最为精彩的乛,注意用腕,顺势发力,借势侧锋弹起;下部“王”字线方向变化明显,起笔角度也各有不同,注意观察;竖画落在中轴线上,最后一笔凝重的横画压住整体。
教“教”字开张灵动,姿态潇洒,且笔画间承接关系教强。
丿画使用上翻的方式,注意灵活提笔;“子”字的“提”画采用弹跳笔法,使其动态十足;整个左部上下错位,制造险态;“反文”紧贴左部,形成空间咬合关系。
“序”字神韵十足,仅“广”部的笔画变化就极其丰富,丿舒展灵动,长横连续提按波动;上下两部形成繁简对比,下部笔画相对简洁,亅沉稳扎实,勾处不必提笔,直接向外推出;结构上,上下两部轴线错位。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风格浅析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风格浅析褚遂良是唐代文学家和官员,他的《雁塔圣教序》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篇文章以《韩愈集》为基础,结合作者的认知,运用结构方法,分析了“雁塔圣教序”的特点,为此根据文章内容和作者的认知,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风格浅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的风格非常独特,质朴而典雅,内涵丰富,充满时代的气息。
通过对文学、历史、宗教的深刻思考,褚遂良在这篇文章中展现了他的深邃的思想和卓越的文学才华。
褚遂良在《雁塔圣教序》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文章富有韵律感。
他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活泼,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比如他写到:“台碣千寻,屏障百仞,怒涛激怒,扬波踊跃”。
这里通过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台碣的壮丽景象,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力。
再比如他写到:“却以神圣之风,敷陈密见之理,斯焉而舍矣。
”这里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抽象的词语“神圣之风”来描述《雁塔圣教序》所阐述的思想,使其更加生动形象,引人入胜。
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富有哲理。
他在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古文词汇和成语,使文章显得古雅、典雅,并且隽永悠长。
比如他写到:“皇明万国,威靖土宇,毛发不敢犯,神灵怀之,愈见战栗。
”这里运用了“皇明”、“威靖”、“毛发不敢犯”等古词,使文章的语言更加典雅,古韵悠长。
而这些古文词汇和成语又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作者对佛教的尊崇与充满敬畏之情。
整篇文章充满了深沉的思想和哲理,值得深入品味。
褚遂良通过对佛教的一些主要概念和思想的阐述,使《雁塔圣教序》充满了宗教的气息。
他在文章中对佛教的一些核心概念,比如“道义”、“无常”、“空灵”等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体现了佛教的深厚底蕴和智慧。
比如他写到:“云行雨施,草木葱茏,是以地富物饶,民安祥。
而施不离慈,行不绝恭,用心不移,恒心不改。
”这里他运用了对自然的描写,巧妙地表现了佛教的慈悲与恭敬之情,使全文充满了宗教的气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 行。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
形。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
之讹谬。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 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积雪晨飞,涂闲(间)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万
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诚重劳轻,求深愿达。周游西
宇,十有七年。穷历道邦,询求正教。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菀鹫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探赜妙门,精穷奥业。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 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 布中夏,宣扬胜业。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是知恶因业坠,善以缘升, 升坠之端,惟人所托。譬夫桂生高岭,云露方得泫其花;莲出渌波,飞尘不能污其 叶。非莲性自洁,而桂质本贞,良由所附者高,则微物不能累;所凭者净,则浊类 不能沾。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方冀兹经 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永徽四年,岁次癸丑十月己
作者简介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浙江钱塘(今杭 州市)人。父褚亮,秦王李世民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太宗时, 历任起居郎、谏议大夫、中书令。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受 太宗遗诏辅政。高宗即位,任吏部尚书、左仆射、知政事。封 河南郡公,人称褚河南。主张维护礼法,定嫡庶之分。后因反 对高宗立门第低微的武则天为后,被贬职而死。他的书法,初 学虞世南,晚年取法钟繇、王羲之,融汇汉隶,丰艳流畅,变 化多姿,自成一家。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 家。相传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叹息无人可以论书。魏征称赞说: “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魏征认为,他对王字理 解的深刻,有辨认王字真伪的能力。碑刻有《伊阙佛龛碑》、 《孟法师碑》、《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大字阴符经》 《小字阴符经》等。著有《晋右军王羲之书目》。
碑帖详述: 《大唐三藏圣教序》(下简称《圣教序》)与 《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下简称《圣教序记》) 二石皆为楷书,万文韶刻。两石位于陕西西安市南 郊慈恩寺大雁塔底层,分立塔门之东、西龛各一。 东龛内为唐太宗所撰之《序》碑,书写行次从右排 向左;西龛内为唐高宗还是太子时所制,书写行次 从左排向右,两碑对称。《圣教序》21行,行42字, 共821字,文左行。《圣教序记》20行,行40字, 共642字,文右行。前者题额是隶书、后者为篆书。 褚遂良的官名,前者为中书令、后者为尚书右仆射。 年月日,前者为永徽四年岁次癸丑十月己卯朔十五 日癸巳、后者为永徽四年岁次癸丑十二月戊寅朔十 日丁亥。
碑版释文:
唐太宗李世民圣教序 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 盖 闻二仪有象,显覆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鉴 地,庸愚皆识其端。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 易识者,以其有象也。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故知象 显而征,虽愚不惑,形潜莫覩,在智者迷。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 弘济万品,典御十方。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大之则弥于宇 宙,细之则摄于毫厘。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若隐若显,运百福 而长今。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法流湛寂,挹之则莫测其源。故 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 然则大教之 兴,基乎西土。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昔者分形分迹之时, 言未驰而成化。当常现常之世,人仰德而知遵。及乎晦影归真,迁仪 越世。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于是微 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然而真教难仰, 莫能一其指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糺。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 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唐高宗李治教序记
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序记夫显扬正教,非
智无以广其文;崇阐微言。非贤莫能定其旨。盖真如圣教者,诸法 之玄宗,众经之轨躅也。综括宏远,奥旨遐深。极空有之精微,体 生灭之机要。词茂道旷,寻之者不究其源;文显义幽,理之者莫测 其际。故知圣慈所被,业无善而不臻;妙化所敷,缘无恶而不翦。
开法网之纲纪,弘六度之正教;拯群有之涂炭,启三藏之秘扃。是
以名无翼而长飞,道无根而永固。道名流庆,历遂古而镇常;赴感
应身,经尘劫而不朽。晨锺夕梵,交二音于鹫峰;慧日法流,转双
轮于鹿菀。排空宝盖,接翔云而共飞;庄野春林,与天花而合彩。
伏惟皇帝陛下。上玄资福,垂拱而治八荒;德被黔黎,敛衽而朝万国。恩加朽骨, 石室归贝叶之文;泽其昆虫,金匮流梵说之偈。遂使阿耨达水,通神甸之八川; 耆阇崛山,接嵩华之翠岭。窃以法性凝寂,靡归心而不通;智地玄奥,感恳诚而 遂显。岂谓重昏之夜,烛慧炬之光;火宅之朝,降法雨之泽。于是百川异流,同 会于海;万区分义,总成乎实。岂与汤武校其优劣,尧舜比其圣德者哉?玄奘法 师者,夙怀聪令,立志夷简。神清龆龀之年,体拔浮华之世。凝情定室,匿迹幽
作 品 介 绍
亦称《慈恩寺圣教序》。褚遂良书, 永徽四年(653)立,正书,共21行,行42字。 存西安大雁塔。此碑分两部分,前部《大唐 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文,表彰玄奘法师 去印度取经,往返经历十七年,回长安后翻 译佛教三藏要籍的情况。后部《述三藏圣教 序记》由高宗撰。此碑是褚五十八岁时书, 最能代表其独特风格。意间行草,疏瘦劲炼, 雍容婉畅,仪态万方,足具丰神。故张怀瓘 赞曰:“美人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 约,甚有余态。”此碑由当时名刻手万文韶 刻,精细入微,兼得褚书形神。另古同州亦 有一文字相同的碑刻,称“同州圣教”,与 此“雁塔圣教”相区别。王偁曾评说:“…… 同州、雁塔两圣教序记是其自家之法,世传 《兰亭》诸本,亦与率更不类。盖亦多出自 家机杼故也。”此碑“记”中两个“治”字, 为避高宗讳,缺末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