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楷书《雁塔圣教序》

合集下载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临写指导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临写指导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临写指导《雁塔圣教序》碑石于唐永徽四年(653)建于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部《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文,表彰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往返经历17年,回长安后翻译佛教三藏要籍的情况。

后部《述三藏圣教序记》由高宗撰。

此碑书法遒健雅丽,是褚遂良58岁时所写,最能代表他独特的风格。

意间行草,疏瘦劲炼,雍容婉畅,仪态万方,足具丰神。

所以张怀瓘赞叹:“美人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

”《雁塔圣教序》笔法与结构特点作者宏文馆一、笔法特点:1、点画。

用笔灵活多变,方圆兼施,融中锋、侧锋、露锋、藏锋等于一体。

钩画。

此碑钩法具六朝法度,形状多变,质朴饱满,要避免轻佻。

折画。

有方折和圆折两种,提按过渡、转锋换笔,须自然连贯。

点画。

有斜点、圆点、竖点、垂点、挑点和各种组合点。

书写时,充分表现各种点法的笔势。

斜点如高峰坠石;圆点凝重圆满;竖点多弯头取势,别具姿态;垂点有如水滴,活泼灵动;挑点气势连贯,极富行书意趣。

2、横画。

横画分为长、短两种。

长横,逆入、涩行、紧收,中段上鼓,形成弧状,有弹性;短横,切笔入纸,铺毫运行,轻收,线条凝练。

竖画。

竖有长短、曲直、垂悬各式,皆需挺拔劲健,力运末端。

提画。

提画是挑点的延长,要控制力度,不可软弱。

撇画。

长撇,起笔不宜过重,行笔稍按,力送撇尾;短撇,重顿起笔,棱角分明,短促有力。

捺画。

古意十足,尽显汉隶遗韵,由轻至重,一波三折。

二、书法结构褚遂良在书法结构上面的最大特点是扁方,为后世书风的演变埋下了伏笔。

变长为扁,宽绰疏朗。

结构特点:虽然其楷书笔法和结构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并不程式僵化,其结构的端正、灵动、宽绰、遒美。

在楷书的发展过程中,唐楷的“法度”,是后世无法企及的,但有一个别例,那就是褚遂良。

妍媚为主,体态多变。

从用笔和结构两方面都有表现,所谓用笔生结构,用笔的提按、转折换锋等方面的灵活多变,导致结构的婀娜多姿。

以行入楷,呼应连贯。

行书笔法的渗入,加强了点画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连带、遥接、顿挫,使孤立的点画互有往来,生机盎然。

《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

《房玄龄碑》《雁塔圣教序》

【作品概况】《房玄龄碑》全称《大唐故尚书左仆射司空太子太傅上柱国太尉并州都督》。

碑额阳文篆书“大唐故左仆射上信国太尉梁文昭公碑”16字。

褚遂良书。

此碑在陕西醴泉昭陵,立于公元648—649年之间。

文共30行,满行约81字。

共2000余字,现存300余字。

碑文中最为人知的一句话写道:“道光守器长琴振音,方氏虞风仙管流声。

”【观典赏析】《房玄龄碑》字迹匀称,笔势圆劲流丽,结构布局端庄秀美。

《石墨镌华》中称“碑已泐,仅存六百余字。

结法与《圣教序》同”。

褚遂良书此碑时52岁左右。

这时他的书风已经明显地发生了变化,不仅与《伊阙佛龛碑》不同,就是与《孟法师碑》也大不一样。

他书风变化最明显的是,横画已有左低右高的俯仰,竖画的努笔也明显地有向内凹而呈背势;隶书似的捺脚仍然存在,却增加了行书用笔,字势显得极为活泼。

褚遂良书法中特有的婉媚多姿在此时已经定型,并进一步走向成熟。

《房玄龄碑》以柔寓刚,外柔内刚,是初学者的最佳范本。

30【作品概况】《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

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立。

共二石,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21行,行42字;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20行,行40字。

唐褚遂良楷书。

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观典赏析】《雁塔圣教序》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

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

写此碑时褚遂良已进入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

结体改变了欧、虞的长形字,创造了看似纤瘦,实则劲秀饱满的字体。

运笔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生动活泼,提按使转以及回锋出锋也都有了一定的规矩。

作品中以弧形线条居多,使原本笔直、劲挺的笔画增加了柔和委婉。

褚遂良用空灵而又沉劲的笔法,开创出起伏多姿、跌宕有致、仪态万方的艺术境界。

《雁塔圣教序》引领大唐楷书新格,成为欧虞褚初唐三家中真正开启唐代楷书门户者。

雁塔圣教序笔法解析大全

雁塔圣教序笔法解析大全

雁塔圣教序笔法解析大全摘要:一、雁塔圣教序简介二、雁塔圣教序笔法特点1.横笔走势2.竖笔走势3.撇捺笔势4.转折笔法5.结构布局三、如何学习雁塔圣教序笔法1.选帖与临帖2.笔法技巧训练3.创作实践四、雁塔圣教序在书法创作中的应用五、总结正文:【一、雁塔圣教序简介】雁塔圣教序,全名《大唐三藏圣教序》,是唐代书法家褚遂良所书的一件楷书作品。

序文由唐太宗李世民撰写,赞颂了三藏法师玄奘的西行取经事迹。

此作品被誉为“初唐四大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二、雁塔圣教序笔法特点】1.横笔走势:雁塔圣教序的横笔饱满、圆润,起笔和收笔处均呈弧形,具有较高的美学价值。

2.竖笔走势:竖笔劲挺,中部略粗,起笔和收笔处注重变化,显得婉转流畅。

3.撇捺笔势:撇捺笔画舒展,富有力度,呈现出开放、大气之势。

4.转折笔法:雁塔圣教序的转折处圆润自然,无明显的折痕,过渡流畅。

5.结构布局:整体结构紧凑,笔画间距适中,字与字之间相互呼应,和谐统一。

【三、如何学习雁塔圣教序笔法】1.选帖与临帖:选择合适的字帖,如雁塔圣教序拓本,进行临摹学习。

临帖时要注重笔画、结构、章法等方面的把握,逐步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2.笔法技巧训练:在掌握基本笔画笔法的基础上,进行专门技巧训练,如提按、转折、收放等,使自己的笔法更加丰富多样。

3.创作实践:将所学笔法运用到实际创作中,通过不断练习,提高自己的书法创作能力。

【四、雁塔圣教序在书法创作中的应用】在书法创作中,可以借鉴雁塔圣教序的笔法和结构,融入自己的风格,使作品更具个性和艺术价值。

【五、总结】雁塔圣教序作为唐代楷书名篇,其笔法丰富、优美,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雁塔圣教序笔法,掌握其技巧,不仅能提高个人书法水平,还能为书法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079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清代临本无水印

079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清代临本无水印

唐太宗李世民圣教序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盖闻二仪有象,显覆载以含生。

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庸愚皆识其端。

明阴洞阳,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以其有象也。

阴阳处乎天地而难穷者,以其无形也。

故知象显而征,虽愚不惑,形潜莫覩,在智者迷。

况乎佛道崇虚,乘幽控寂,弘济万品,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历千劫而不古。

若隐若显,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遵之莫知其际。

法流湛寂,挹之则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区区庸鄙,投其旨趣,能无疑惑者哉?然则大教之兴,基乎西土。

腾汉庭而皎梦,照东域而流慈。

昔者分形分迹之时,言未驰而成化。

当常现常之世,人仰德而知遵。

及乎晦影归真,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不镜三千之光。

丽象开图,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拯含类于三途。

遗训遐宣,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指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糺。

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早悟三空之心;长契神情,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神测未形。

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悲正法之陵迟;栖虑玄门,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析理,广彼前闻;截伪续真,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往游西域;乘危远迈,杖策孤征。

积雪晨飞,涂闲(间)失地;惊砂夕起,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拨烟霞而进影;百重寒暑,蹑霜雨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深愿达。

周游西宇,十有七年。

穷历道邦,询求正教。

双林八水,味道餐风;鹿菀鹫峰,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受真教于上贤。

探赜妙门,精穷奥业。

一乘五律之道,驰骤于心田;八藏三箧之文,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历之国,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word格式-可编辑-感谢下载支持译布中夏,宣扬胜业。

引慈云于西极,注法雨于东垂。

圣教缺而复全,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宅之干焰,共拔迷途;朗爱水之昏波,同臻彼岸。

史上最全!《雁塔圣教序》字字析(1--10讲)

史上最全!《雁塔圣教序》字字析(1--10讲)

史上最全!《雁塔圣教序》字字析(1--10讲)《雁塔圣教序》,即是《慈恩寺圣教序》,唐代褚遂良书。

楷书,共1463字。

公元653年(唐永徽四年)立。

共二石,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

为避高宗讳,碑文两个“治”字,均缺末笔。

《雁塔圣教序》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

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

《雁塔圣教序》字字析,以连载的方式,每三天一讲,每讲一句话,从用笔、结构等方面详细分析,并做以示范。

以晋唐笔法传承的脉络及褚遂良其他墨迹作品分析用笔,从而更清晰的解决《雁塔圣教序》由碑刻到墨迹的转化,避免初学者走弯路。

如有不妥之处,还望各位同道批评指正。

第一讲:大、唐、三、藏、圣、教、序大:“大”字作为统领全篇的第一字,相当精彩。

整体粗细变化较大,横画上扬强烈;丿画简洁,收笔向上,增强与?画的关系;尤其注意,三线切勿交于一点;为保证结构稳定,?画加粗并压低,整字动态十足且不失平衡。

唐:“唐”字有6个横画,在书写过程中尤其注意起收笔的形态(直切、尖入、顺势藏锋,顺势搭锋等)、角度的变化,6个横画在线方向上也清晰的展现了平、仰、俯的关系;两个乛注意上面为转折(有转的动作),下者为折;结构上下两部轴线挪位。

三:“三”字笔画较少,但并不简单,起笔方圆兼备,为增强笔势连贯,第一笔收笔弧线向上,第二笔弧线入笔承接前者;长横则顺势入笔,行笔过程自然提按波动,不必刻意描形,收笔下压;三笔的收笔角度更是巧妙变化。

藏:“藏”字整体为梯形,体势开张,气象极大。

用笔上变化丰富,短笔画轻松灵动、戈勾挺拔,形成节奏上的对比;结构上注意贴近戈勾处紧密,左部留白较为疏朗;上下两部轴线错位,制造险绝之势。

圣:“圣”字上下动静结合,上部灵活,下部稳健,对比清晰;最为精彩的乛,注意用腕,顺势发力,借势侧锋弹起;下部“王”字线方向变化明显,起笔角度也各有不同,注意观察;竖画落在中轴线上,最后一笔凝重的横画压住整体。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笔法解析(下)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笔法解析(下)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笔法解析(下)生:“生”字平稳中正,竖划落于中轴线上;横划之间空间均分,三横斜度皆有不同,注意其斜度的变化,中间短横略粗,最后一横略向上倾斜后加粗并下压,以求整体的平正。

时:“时”字粗细对比极大,尤其“寺”的第二横,聚锋行笔,细而挺拔;该字横划较多,注意横划之间的形态、起笔角度、线条粗细方面的变化;宽钩铺毫平推出锋;左部向右倾斜,右部向左倾斜,整体形成了上合下开的结构形式。

无:“无”字上部分收紧,下部分突出长横,形成了很大的收放对比关系;注意上面方框标注前两笔形态比较正,下面向右上倾斜,字势很强,且上下拉开留白;长横顺势起笔,行笔中连续提按波动,富有动态;四个点与上部轴线挪位,形态各异,位于一条弧线上。

形:“形”字整体字形较为疏朗,字内空间较大,整体上紧下松;注意两竖划均有弧度,两者形成相背的关系;三个点划的形态上及起笔角度上有较大的区别,且至上而下由大变小;中间点划侧锋下笔后提笔弹出。

化:“化”字注意笔顺,容易出错,另外笔划之间弧线回环的连贯关系较强;每个笔划的发力点均不相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形态;竖弯钩向右展开,上部留白,钩出锋有力,触目惊心。

潜:“潜”字整体结构端庄稳定;“氵”的前两点均侧锋入笔,后两点弧线实连;右部的两“天”左者较斜,右者略平;两“天”左右平均分割,并与下部“日”穿过一条中线;长横收笔压低。

寒:“寒”字整体上紧下松,收放得当;“宀”较宽,将下面的主体部分覆盖;中间部分笔划集中,整体略偏右,将左边留白。

下部疏朗,撇收捺放,两点一正一反,有顾盼关系,并被中轴线穿过。

暑:“暑”字中宫紧收,突出横划;长横态势指向左下方,起笔顺势略方,整个笔划自然灵动,灵活运用手腕,切勿过于僵持;撇划较短,且离横划较近,给“日”留出足够的空间;注意红线标出的几个关键起收笔在一条斜线上,右部大面积留白,形成整体的左合右开的关系。

以:“以”字为左右结构,左部笔划灵动轻盈,右部笔划稳健扎实,左右拉开空间,两者有明显的动静关系;注意左部的竖提逆势发力起笔,略带弧度,笔尖带起后,下压藏锋,收笔弹出笔尖。

《雁塔圣教序》赏析

《雁塔圣教序》赏析

《雁塔圣教序》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碑文之一,由唐朝大书法家褚遂良所书,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

这块碑文以楷书书写,笔画清劲,结构严谨,被誉为“楷书之极则”。

以下是对《雁塔圣教序》的赏析,字数超过800字。

一、历史背景《雁塔圣教序》立于唐高宗永徽四年(653年),是玄奘大师译经、传教的纪念碑。

碑文内容记述了玄奘大师西天取经的经过和译经传教的贡献,以及唐高宗对佛教的推崇和赞扬。

此碑立于长安大雁塔下,成为中国古代碑刻艺术的瑰宝之一。

二、书法艺术《雁塔圣教序》的书法艺术堪称一绝。

褚遂良以楷书书写,字体清劲秀丽,笔画流畅自然,结构严谨。

他的书法风格独具特色,既有欧阳询的劲峭刻厉,又有虞世南的温润闲雅,更有自己独特的风采。

在书写过程中,他运用了丰富的笔法和墨色变化,使得每个字都充满了生命力和韵律感。

三、结构特点《雁塔圣教序》的结构特点也非常显著。

首先,它的章法布局非常合理,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都保持了适当的距离和空间,使得整个作品既紧凑又舒展。

其次,它的结字造型非常美观,每个字都形态各异,独具匠心。

最后,它的点画处理非常精细,每一笔都有起承转合,每一划都有粗细变化,展现了作者高超的书法技艺。

四、文化内涵《雁塔圣教序》不仅是一件书法艺术品,更是一件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历史文物。

它记载了玄奘大师西天取经的艰辛历程和译经传教的伟大贡献,体现了唐朝时期佛教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同时,它也是中国古代碑刻艺术的代表之一,展现了古代书法家们的卓越才华和精湛技艺。

五、艺术价值《雁塔圣教序》的艺术价值非常高。

首先,它是褚遂良的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和独特风格。

其次,它是中国古代碑刻艺术的瑰宝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此外,它还是一件极具观赏性的艺术品,能够带给人们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六、传承意义《雁塔圣教序》的传承意义也非常重大。

首先,它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瑰宝之一,对于研究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和碑刻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褚遂良楷书精品《大唐三藏圣教序》高清大图楷书字帖书法欣赏

褚遂良楷书精品《大唐三藏圣教序》高清大图楷书字帖书法欣赏

褚遂良楷书精品《大唐三藏圣教序》高清大图楷书字帖书法欣

褚遂良楷书精品《大唐三藏圣教序》,21行,行42字,共821字。

永徽四年岁次癸丑十月己卯朔十五日癸巳,建中书令臣褚遂良书。

高清书法大图42张。

《大唐三藏圣教序》与《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两石位于陕西西安市南郊慈恩寺大雁塔底层,分立塔门之东、西龛各一。

东龛内为唐太宗所撰之《序》碑,书写行次从右排向左;西龛内为唐高宗还是太子时所制,书写行次从左排向右,两碑对称。

二石皆为楷书,万文韶刻,统称《雁塔圣教序》。

《雁塔圣教序》为褚遂良五十八岁时书,是最能代表褚遂良楷书风格的作品,字体清丽刚劲,笔法娴熟老成。

褚遂良在书写此碑时已进入了老年,至此他已为新型的唐楷创出了一整套规范。

该文章所属专题:褚遂良书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褚遂良楷书《雁塔圣教序》
《雁塔圣教序》亦称《慈恩寺圣教序》。

凡二石,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立两块石刻均在陕西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石为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唐太宗李世民撰文,褚遂良书,18行,行42字。

后石为记,全称《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李治撰文,褚遂良书,20行,行40字,文右行。

《雁塔圣教序》是褚遂良的代表作,书后六年即去世,也可说是晚年留下的杰作,字体瘦劲,极富丰神。

《雁塔圣教序》在运笔上则采用方圆兼施,逆起逆止;横画竖入,竖画横起,首尾之间皆有起伏顿挫,提按使转以及回锋出锋也都有了一定的规矩。

唐张怀瑾评此书云:“美女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

”秦文锦亦评曰:“褚登善书,貌如罗琦婵娟,神态铜柯铁干。

此碑尤婉媚遒逸,波拂如游丝。

能将转折微妙处一一传出,摩勒之精,为有唐各碑之冠。


褚遂良(596~659),字登善。

祖籍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州),晋末南迁为杭州钱塘(今
浙江杭州西)人。

父褚亮,秦王李世民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

官至通直散骑常侍。

遂良博通文史,贞观十年(636),由秘书郎迁起居郎。

精于书法,以善书由魏征推荐给太宗,受到赏识。

十五年,他劝谏太宗暂停封禅。

同年由起居郎迁谏议大夫。

贞观中,太宗宠爱第四子魏王泰,遂良提出太子、诸王的待遇应有一定规格。

十七年太子承乾以谋害魏王泰罪被废,遂良与长孙无忌说服太宗立第九子晋王李治为太子(即唐高宗李治)。

次年遂良被任为黄门侍郎,参预朝政。

太宗策划东征高句丽时,他持不同意见,尤其反对太宗亲征。

二十二年为中书令,二十三年,太宗临终时他与无忌同被召为顾命大臣。

高宗永徽元年(650),遂良以抑价强买中书译语人的土地被劾,出为同州刺史。

三年,召还,任史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复为宰相。

四年,为尚书右仆射。

六年,高宗欲废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

他认为王皇后出自名家,并无过错,竭力反对废立,由此被贬为潭州都督,转桂州(今广西桂林)都督,又贬爱州(今越南清化)刺史。

显庆三年(658)死于任所。

其书处学欧阳询等,继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融会汉隶。

其特点是:正书丰艳,自成一家,行草婉畅多姿,变化多端。

当时与欧、虞齐名,学者甚多。

颜真卿亦受其影响。

《唐人书评》称褚书“字里金生,行间玉润,法则温雅,美丽多方。

”传世碑刻有《同州三藏圣教序碑》、《伊阕佛龛记》、《孟法师碑》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