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临写指导

合集下载

《雁塔圣教序》这样写,越写越爱写!

《雁塔圣教序》这样写,越写越爱写!

《雁塔圣教序》这样写,越写越爱写!褚遂良作为⼤唐书法教主,晚年以凌波微步似的笔法写下不朽《雁塔圣教序》。

其字笔法娴熟⽼成,体清丽刚劲,是书法功课的书友们经常临写的佳作,因为原作是碑刻,⼤家临写时往往笔法很难到位,往往做了不少功课回头看仍然是收效甚微。

今天主编精微堂选《雁塔圣教序》部分字,作临摹⽰范并做解析,以期和书友探讨共进步。

⽤笔:登善兼毫,出锋3.0厘⽶,⼝径0.8厘⽶⽤纸:⽵贤⽑边纸⽤墨:⼀得阁精制墨加⽔⼤⼤字横画较长,很多⼈习惯性写短。

所以观察字帖⼀定要客观,越是熟悉的东西越容易被忽略。

撇画与横画交接处不在横画中间,⽽是偏左。

捺画要粗,⾄少是撇画的五倍。

初学者临帖因为对⽂房⽤品知之甚少,往往不太注重⼯具材料的选择,精微堂历来主张,写啥字的得⽤啥样的笔和纸。

本⽂所临范字,笔者采⽤书法功课特制的【登善兼毫】,此笔软硬适中,弹性⼗⾜,不像⼀般的兼毫有抗⼿感,上⼿舒服。

纸张采⽤书法功课的【⽵贤纸】稍⽑的⼀⾯书写,⽑笔贴合纸⾯不会太滑也不会因为像普通的⽑边纸太涩⽽不⼊纸。

墨则采⽤平时练字⽤的⼀得阁精制墨,因为是夏天墨汁倒出后⽔分挥发快,临的过程根据需要适当⽤笔尖蘸⽔,书写起来更加流畅⾃然。

唐唐字注意六条横画起笔的变化,不可⼿势单⼀。

点不在横画中间,应略偏右。

注意撇画的弧度,要有张⼒。

上下部分重⼼错位。

⼝字取横势。

古法《⽵贤纸》已售逾1000件限量免费试纸中!点图下单▼交易担保墨相⽂坊质地棉软,厚实⽽细腻,书写不洇不皱,帘纹清晰⼩程序三三字简简单单三个横线,写好却不简单。

在简单的东西⾥蕴含丰富的内涵⽐在复杂的东西⾥蕴含丰富的内涵要难。

好⽐写⼆⼗⼋个字的诗⽐写⼋百字的作⽂要难。

三字临写时注意起笔⽅圆的变化,收笔⽅向的变化。

要有俯仰相背关系。

藏藏字笔画较多,要注意疏密收放的处理。

注意草字头两个短横的⽅向。

斜钩向右下打开,注意左⾼右低的斜视。

尤其注意⾂字左边的留⽩,要有透⽓的地⽅,否则太闷,不活。

圣圣字注意⽿字⽅框内短横的虚接,原帖是断开的,因为是碑刻。

《雁塔圣教序》的方入起笔横,原来是这样写的

《雁塔圣教序》的方入起笔横,原来是这样写的

《雁塔圣教序》的方入起笔横,原来是这样写的
看似简单的横画,在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中却变幻莫测,形态不一,从起笔方式来说基本上可以分为顺入起笔横、藏锋起笔横、方入起笔横三种,今天我将毕云扬老师在《雁塔圣教序》精准解析中所总结出来的横画的三种写法总结如下,希望对学习褚遂良的朋友有一定的启发。

顺入起笔法
直入法:空中取势,毛笔的第一根笔毛轻轻入纸,笔毫铺开呈中锋状态再继续行笔。

藏锋起笔横
藏锋法:笔尖逆锋顶纸起笔,笔画欲左行先向右,不露锋芒,借势发挥笔毛弹性而发力。

方入起笔横
方头横:空中做藏锋动作,顺势45度斜切下笔,然后笔毫铺开,起笔呈现方角。

褚遂良《阴符经》精准解析,两本互为参照,互为补充,学起来事半功倍。

- end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资料来源网络,为传播而发
若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总监丨冯错
编辑丨王震。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笔法结构解析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笔法结构解析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笔法结构解析——正文——基本点画解析褚遂良《雁塔圣教序》横、竖笔画的两端与中段的轻重变化明显,带有弧度,富于弹力感。

起止、转折多带连贯书写的笔意,在形态上造成明显的承上启下的笔道。

这是褚体与欧体的重要区别。

1、长横自右上向左下方斜切落笔,再转锋向右行笔;至右端提笔、向右下方顿笔后回锋收笔。

注意左边低,右边稍高;两端重,中间稍轻,略带弧度。

2、竖画起笔向右下斜切,然后下行,至末端向左上方提锋收笔。

3、竖的用笔上下重,中间较轻。

展开剩余92%撇,起笔承接横的收笔连带入笔,行笔时中段略提,末端加重,然后顺势向左下偏左方向提收。

捺,承上起笔后,水平行笔一小段,渐提,然后转锋向右下行笔,边行边按,至捺脚处略驻,转笔出锋,折笔右行,缓提收笔。

“文”字的首笔,以短撇代替点,收笔不出锋,而是回锋向右上,紧接着写横。

第二长撇起笔注意与上横呼应,收笔微微向上带出,连贯写捺。

写撇时,笔锋的力度要送至撇的末端,以求沉稳。

撇的起笔由下向上的牵丝连带是书写的难点。

“土”字曲头竖画是由于连贯上一笔起笔造成的,“土”字的位置偏右,底横要略长一点。

字形有点扁。

横画起笔承接点的收笔重顿,中间行笔较细,收笔略下按。

提土旁的横与提比较短,竖较长,形状窄长。

竖画起笔承接横的收笔,从右下逆势起笔,然后顿笔转锋下行。

“也”字的横折紧收,竖弯钩长而舒展,一收一放,对比明显。

竖钩,先写竖,然后顿笔,再向左上提笔出锋,出锋的速度要快。

钩的形状好像三角形,出锋要锐利,一般而言,出锋较短。

横画长而带有俯势,同时注意“口”写得要紧凑,位置要靠右上。

横折由横与竖组成,先写横,然后提笔向右下折笔,调锋下行。

折的横画的用笔比竖轻,折角较大,形状较方。

竖钩为主笔,书写时要长而有力,出钩短小。

左边的短竖起笔弯曲,是褚体的特点之一。

第一横要短,而中间的“田”字收缩,撇捺要舒展。

欧体用笔以方笔为主,一丝不苟,风格端庄、险峻。

褚体用笔速度快而连贯,行笔过程中连带牵丝,有一定的节奏感和律动之美,风格活泼、多姿。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风格特点及其在创作实践中的运用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风格特点及其在创作实践中的运用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风格特点及其在创作实践中的运用
褚遂良的《雁塔圣教序》旅居南宋的元代文学家褚遂良,他的全部作品多围绕
宗教主题,以诗文圣教序而闻名于世,其中最著名的是《雁塔圣教序》,它借用了佛教和道教思想,结合中国古典文化和宋文体特点,表现了强烈的宗教感情和哲理思想的同时,也令文体流露出一种体现神圣的虔诚、以及身处“境界”之中的包容态度。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的风格独持,采用了新体诗、抑扬顿挫、抒情豪迈、充
满了宗教哲理和实用主义等特点。

文体上注重对照,由抽象到具体,由宽泛到局部,构思具有良好的表达效果;整篇文章充满了浓郁的宗教氛围,充满了虔诚的朝圣情怀,具有超越时代大气的古典韵味;词句简洁精辟,句节长短不一,采用诗文的手法来传达宗教的信息,并用省略句等表达宗教的意涵。

《雁塔圣教序》通过褚遂良的创作手法,将佛教和道教理论有机地融入了宋体
文学,把古典文艺簇新,使得作品闪耀出非凡的光芒。

在当今文学创作中,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堪作参考,由其独特而具有时代性的宗教文化代入中,可以赋予作品更多的深度与富有讽刺意味的哲思,用这种气质既自然又神圣的文藏,照亮现代
创作的混沌夜空,将神秘的宗教内涵以极具象的思想方式诠释出来,以此加深文章的效果。

如何临写《雁塔圣教序》

如何临写《雁塔圣教序》

如何临写《雁塔圣教序》《雁塔圣教序》碑石于唐永徽四年(653)建于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部《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文,表彰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往返经历十七年,回长安后翻译佛教三藏要籍的情况。

后部《述三藏圣教序记》由高宗撰。

此碑书法遒健雅丽,是褚遂良五十八岁时所写,最能代表他独特的风格。

意间行草,疏瘦劲炼,雍容婉畅,仪态万方,足具丰神。

所以张怀瓘赞叹:“美人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

”下面就我自己的临写经验,谈一谈体会。

把握点画的美书法是抽象的点画世界。

书法点画之所以有如此丰富的表现力,是因为点画具有极为复杂的特性,比如质感、力度、立体感、等等。

质感是指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对造型物表面质地的感受和联想所达到的真实程度。

书法点画无不具有一定的质感,《雁塔圣教序》的点画细润华滋,有的地方细如蝉翼,有的地方重如奔石。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给我们的临写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褚书的精妙也表现在此。

那么,我们怎样去练习呢?首先我们知道由于书写工具性能不同,笔法不同,墨色不同,会造成不同质感的点画效果。

在平时临习褚楷时,一般用浓墨(但浓而不滞)正锋,行笔要爽利,这样就容易笔实墨沉,笔画圆浑刚劲,骨肉相称,笔画力度大,质感强,因而会给人以浑厚含蓄,丰盈充实的感觉。

质感与落笔力量及用墨浓淡直接有关。

有份量、有力度,即有质感,一般来说有质感的笔画能唤起审美联想。

《雁塔圣教序》有很多细的笔画,但是却给人以韧劲十足的感觉,就象是一根根略被弯曲的钢丝。

在细的笔画过后,也会出现厚重的笔画,让人赏心悦目。

总之,落笔着实用力,濡墨浓重充盈,行笔稳健,所造成的笔画效果,无论粗壮或细柔,都会给人以有一定厚度的感觉。

对于力度的要求,不管是褚楷还是其它,作书时都需凝神静思,使力量达于笔端,倾注于点画之中,使之呈现出有力度的笔画,字体显得筋骨遒健。

所以书法教学中力感训练是很重要的,那么怎样写出有力度的笔画呢?它与执笔、运笔、用墨有关。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笔法解析(下)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笔法解析(下)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笔法解析(下)生:“生”字平稳中正,竖划落于中轴线上;横划之间空间均分,三横斜度皆有不同,注意其斜度的变化,中间短横略粗,最后一横略向上倾斜后加粗并下压,以求整体的平正。

时:“时”字粗细对比极大,尤其“寺”的第二横,聚锋行笔,细而挺拔;该字横划较多,注意横划之间的形态、起笔角度、线条粗细方面的变化;宽钩铺毫平推出锋;左部向右倾斜,右部向左倾斜,整体形成了上合下开的结构形式。

无:“无”字上部分收紧,下部分突出长横,形成了很大的收放对比关系;注意上面方框标注前两笔形态比较正,下面向右上倾斜,字势很强,且上下拉开留白;长横顺势起笔,行笔中连续提按波动,富有动态;四个点与上部轴线挪位,形态各异,位于一条弧线上。

形:“形”字整体字形较为疏朗,字内空间较大,整体上紧下松;注意两竖划均有弧度,两者形成相背的关系;三个点划的形态上及起笔角度上有较大的区别,且至上而下由大变小;中间点划侧锋下笔后提笔弹出。

化:“化”字注意笔顺,容易出错,另外笔划之间弧线回环的连贯关系较强;每个笔划的发力点均不相同,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形态;竖弯钩向右展开,上部留白,钩出锋有力,触目惊心。

潜:“潜”字整体结构端庄稳定;“氵”的前两点均侧锋入笔,后两点弧线实连;右部的两“天”左者较斜,右者略平;两“天”左右平均分割,并与下部“日”穿过一条中线;长横收笔压低。

寒:“寒”字整体上紧下松,收放得当;“宀”较宽,将下面的主体部分覆盖;中间部分笔划集中,整体略偏右,将左边留白。

下部疏朗,撇收捺放,两点一正一反,有顾盼关系,并被中轴线穿过。

暑:“暑”字中宫紧收,突出横划;长横态势指向左下方,起笔顺势略方,整个笔划自然灵动,灵活运用手腕,切勿过于僵持;撇划较短,且离横划较近,给“日”留出足够的空间;注意红线标出的几个关键起收笔在一条斜线上,右部大面积留白,形成整体的左合右开的关系。

以:“以”字为左右结构,左部笔划灵动轻盈,右部笔划稳健扎实,左右拉开空间,两者有明显的动静关系;注意左部的竖提逆势发力起笔,略带弧度,笔尖带起后,下压藏锋,收笔弹出笔尖。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精讲解析!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精讲解析!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精讲解析!第一讲:大、唐、三、藏、圣、教、序。

大:“大”字作为统领全篇的第一个字,相当精彩。

整体粗细变化较大,横划上扬强烈;撇划简洁,收笔向上,增强与捺划的关系;尤其注意,三线切勿交于一点;为保证结构稳定,捺划加粗并压低,整字动态十足且不失平衡。

唐:“唐”字有6个横划,在书写过程中尤其注意起收笔的形态(直切、尖入、顺势藏锋、顺势搭锋)、角度的变化,6个横划在线方向上也清晰的展现了平、仰、俯的关系;两个橫钩注意上面为转折(有转的动作),下者为折;结构上下两部轴线挪位。

三:“三”字笔划较少,但并不简单,起笔方圆兼备,为增强笔势连贯,第一笔收笔弧线向上,第二笔弧线入笔承接前者;长横则顺势入笔,行笔过程自然提按波动,不必刻意描形,收笔下压;三笔的收笔角度更是巧妙变化。

藏:“藏”字整体为梯形,体势开张,气象极大。

用笔上变化丰富,短笔划轻松灵动、戈钩挺拔,形成节奏上的对比;结构上注意贴近戈钩处紧密,左部留白较为疏朗;上下两部轴线错位,制造险绝之势。

圣:“圣”字上下动静结合,上部灵活,下部稳健,对比清晰;最为精彩的橫钩,注意用腕,顺势发力,借势侧锋弹起;下部“王”字线条方向变化明显,起笔角度也各有不同,注意观察;竖划落在中轴线上,最后一笔凝重的横划压住整体。

教:“教”字开张灵动,姿态潇洒,而且笔划之间承接关系较强。

撇划使用上翻的方式,注意灵活提笔;“子”字的提划采用弹跳笔法,使其动态十足;整个左部上下错位,制造险态;“反文”紧贴左部,形成空间咬合关系。

序:“序”字神韵十足,仅“广”部的笔划变化就极其丰富,撇划舒展灵动,长横连续提按波动;上下两部形成繁简对比,下部笔划相对简洁,竖钩沉稳扎实,钩处不必提笔,直接向外推出;结构上,上下两部轴线错位。

第二讲:太、宗、文、皇、帝、制。

太:“太”字前两个笔划均有流线形的提按波动,书写时注意灵活运用手势的变化;撇划取纵势,而且收笔不宜超过横划起笔;捺划取横势,平缓舒展;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再加上横划的走向,从而制造了整体较为明显的开合关系,左合右开。

分析褚遂良的字的特点及怎样写好雁塔圣教序

分析褚遂良的字的特点及怎样写好雁塔圣教序

分析褚遂良的字的特点及怎样写好雁塔圣教序褚遂良,唐朝著名书法家。

他的书法,初学虞世南,晚年取法钟繇、王羲之,融汇汉隶,丰艳流畅,变化多姿,自成一家。

与欧阳询、虞世南、薛稷并称初唐四大书家。

相传虞世南死后,唐太宗叹息无人可以论书。

魏征称赞说:“褚遂良下笔遒劲,甚得王逸少体。

”魏征认为,他对王字理解的深刻,有辨认王字真伪的能力。

他的传世书迹有楷书《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伊阙佛龛》。

唐代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就这种文化的总体来说,是高于以前任何一个时代的。

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之下,涌现了一大批一流的政治家、文人、鉴赏家,他们礼貌周到,谈吐隽雅,有极好的艺术修养和高尚的审美情趣。

艺术史研究的目的——像沃尔夫林《艺术史原理》中所说的——就在于把风格设想为一种表现,一种时代与一个民族的性情的表现,而且也是个人气质的表现。

褚遂良的书法,正好也体现了这几点。

也就是说,在他的书法艺术之中,既可以看到他所处的时代的风气,也是他那个阶层的贵族气息的展示,同时,也可以见出他自己的那种可以称为“唯美”的审美态度。

与他作为政治家一样,在他身上体现了艺术家的气质。

遗憾的是,褚遂良几乎没有关于书法方面的论著传下来,以致于我们不能一目了然地知道他的书学主张。

但褚遂良的父亲禇亮与欧阳询、虞世南为好友,这当然会影响到褚遂良的书法风格。

褚遂良与虞世南有过一次对话:“褚遂良亦以书自名,尝问虞世南曰:‘吾书何如智永?’答曰:‘吾闻彼一字直五万,君岂得此?’曰:‘孰与询?’曰:‘吾闻询不择纸笔,皆得如志,君岂得此?’遂良曰:‘然则何如?’世南曰:‘君若手和笔调,固可贵尚。

’遂良大喜。

”(《新唐书》卷一九八《欧阳询传》)这话可能一直在激励着褚遂良。

自有书法以来,人们便对它的美做出种种的探索:在汉、魏,人们对它的“势”赞美不已;在晋、南北朝,人们对“笔意”津津乐道;在隋唐,人们开始对书法的“结构”之美而感到赏心悦目。

但是,他们显然还没有触及到一个更关键的问题:书法创作之中的“心”、“手”、“笔”之间的关系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雁塔圣教序》碑石于唐永徽四年(653)建于长安慈恩寺大雁塔下。

前部《大唐三藏圣教序》由唐太宗撰文,表彰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往返经历17年,回长安后翻译佛教三藏要籍的情况。

后部《述三藏圣教序记》由高宗撰。

此碑书法遒健雅丽,是褚遂良58岁时所写,最能代表他独特的风格。

意间行草,疏瘦劲炼,雍容婉畅,仪态万方,足具丰神。

所以张怀瓘赞叹:“美人婵娟,似不轻于罗绮;铅华绰约,甚有余态。


《雁塔圣教序》笔法与结构特点
作者宏文馆
一、笔法特点:
1、点画。

用笔灵活多变,方圆兼施,融中锋、侧锋、露锋、藏锋等于一体。

钩画。

此碑钩法具六朝法度,形状多变,质朴饱满,要避免轻佻。

折画。

有方折和圆折两种,提按过渡、转锋换笔,须自然连贯。

点画。

有斜点、圆点、竖点、垂点、挑点和各种组合点。

书写时,充分表现各种点法的笔势。

斜点如高峰坠石;圆点凝重圆满;竖点多弯头取势,别具姿态;垂点有如水滴,活泼灵动;挑点气势连贯,极富行书意趣。

2、横画。

横画分为长、短两种。

长横,逆入、涩行、紧收,中段上鼓,形成弧状,有弹性;短横,切笔入纸,铺毫运行,轻收,线条凝练。

竖画。

竖有长短、曲直、垂悬各式,皆需挺拔劲健,力运末端。

提画。

提画是挑点的延长,要控制力度,不可软弱。

撇画。

长撇,起笔不宜过重,行笔稍按,力送撇尾;短撇,重顿起笔,棱角分明,短
促有力。

捺画。

古意十足,尽显汉隶遗韵,由轻至重,一波三折。

二、书法结构
褚遂良在书法结构上面的最大特点是扁方,为后世书风的演变埋下了伏笔。

变长为扁,宽绰疏朗。

结构特点:虽然其楷书笔法和结构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但并不程式僵化,其结构的端正、灵动、宽绰、遒美。

在楷书的发展过程中,唐楷的“法度”,是后世无法企及的,但有一个别例,那就是褚遂良。

妍媚为主,体态多变。

从用笔和结构两方面都有表现,所谓用笔生结构,用笔的提按、转折换锋等方面的灵活多变,导致结构的婀娜多姿。

以行入楷,呼应连贯。

行书笔法的渗入,加强了点画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连带、遥接、顿挫,使孤立的点画互有往来,生机盎然。

学习雁塔圣教序书法误区:阴柔有余,刚劲不足。

临习时,若依样画葫芦的写出线形、字形,线条就没有骨力。

软弱无力的弧线太多,缺乏刚性的直线穿插。

圆笔多、方笔少,是造成这一弊端的原因之一。

匀称有余,变化不足。

这是用笔的提按运用不当所致,线条处于中间状态,对“中和”审美意趣的误解,以为“中和”就是没有大起大落,字若没有提按变化、主次之分,将毫无精神,平庸呆板。

瘦硬有余,丰腴不足。

《雁塔圣教序》的线条基调以细为主,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若在书写时,只注重对细线的刻画,提多按少,写出的线条就会骨瘦如柴,缺乏弹性。

下面来谈谈临写时应注意些什么?
作者:徐成上
一、把握点画的美
书法是抽象的点画世界。

书法点画之所以有如此丰富的表现力,是因为点画具有极为复杂的特性,比如质感、力度、立体感等。

质感是指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对造型物表面质地(如坚硬、细软、光滑、粗糙、细腻、柔润)和量度的感受和联想所达到的真实程度。

书法点画无不具有一定的质感,《雁塔圣教序》的点画细润华滋,有的地方细如蝉翼,有的地方重如奔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给我们的临写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褚书的精妙也表现在此。

那么,我们怎样去练习呢?
首先,我们知道由于书写工具性能不同,笔法不同,墨色不同,会造成不同质感的点画效果。

在平时临习褚楷时,一般用浓墨(但浓而不滞)正锋,行笔要爽利,这样就容易笔实墨沉,笔画圆浑刚劲,骨肉相称,笔画力度大,质感强,因而会给人以浑厚含蓄、丰盈充实的感觉。

质感与落笔力量及用墨浓淡直接有关。

有分量、有力度,即有质感,一般来说有质感的笔画能唤起审美联想。

《雁塔圣教序》有很多细的笔画,但是却给人以韧劲十足的感觉,就像是一根根略被弯曲的钢丝。

在细的笔画过后,也会出现厚重的笔画,让人赏心悦目。

总之,落笔着实用力,濡墨浓重充盈,行笔稳健,所造成的笔画效果,无论粗壮或细柔,都会给人有一定厚度的感觉。

另外,选纸很重要,《雁塔圣教序》这样笔法很精微的范帖,其实适合用比较熟的纸去临写,那样更有利于表现其精致的笔法。

如果用的纸张却比较生,这对临写效果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对于力度的要求,不管是褚楷还是其它,作书时都需凝神静思,使力量达于笔端,倾注于点画之中,使之呈现出有力度的笔画,字体显得筋骨遒健。

所以书法教学中力感训练是很重要的,那么怎样写出有力度的笔画呢?它与执笔、运笔、用墨有关。

“书重用笔,用之存乎其人,故善书者用笔,不善书者为笔所用”,古人极重执笔,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以为能将“指实掌虚”、“腕平掌竖”、“笔直心圆”、“虚悬直紧”、“腕活指死”等融会相通、灵活理解就算达到要求。

什么样的笔画才算有力感呢?一般来说锐线、刚线、粗厚浑圆线、细韧柔劲线,则易产生力感;而泡线、涨线、浮滑轻飘和粗墨瘫软的线则难以产生力感。

所以我们临写《雁塔圣教序》,在起笔处要做到“准”,也就是下笔要干净、准确。

行笔要做到“狠”,也就是果断。

收笔要能够“稳”,做得干净利落。

有时候收笔也可以在空中做一“空回”的动作,而不是在纸面上回锋。

如果用笔能够做到以上三个要求,那笔画的力度自然会体现出来。

在中国书法的审美因素中,除布白结构外,最重要的是点画。

除力感外,笔画的立体感是一个很重要的审美标准。

历来评论书法都推重圆劲。

劲,指的是力感,而圆指的就是立体感,中国书法用纸虽然有生熟不同,但使用完全不渗化的纸是很少的,所谓力透纸背,实际上就是以书写时的渗化深度来表现笔画的厚度。

力透纸背的笔画能够
通过纸的半透明性在笔画边缘显得立体的厚度感觉;而纸面一扫而过,墨色未及纸张深层的笔画则完全没有这种厚度感。

单靠“力透纸背”还只是造成厚度上的立体感。

要达到圆的境界,则必须通过高度的用笔技巧才能表现出来,所以在褚楷的学习中我们要逐渐做到善用中锋。

中锋用笔之所以容易形成圆劲的笔画,是由于笔毫着纸时的压力分布。

沿笔锋中心线压力最大,向两边副毫压力逐渐减少,造成渗化程度及燥润不同,出现中间厚边缘薄或中间润边丝燥的细微差异,表现出笔画“圆”形的立体感。

周益华临作中的某些字,就能感受到这种圆劲。

比如“故”、“华”等字,笔画劲挺,富有张力,表现出褚遂良书法铁画银钩的感觉。

要保持中锋,我们还要能熟练换笔。

换笔也称换向,指行笔过程中,遇笔画转折处,须提笔换锋转向(即把笔毫轻提,重复顿下,换向运行)。

也就是尽量使笔毫处于中锋状态。

二、掌握书写节奏
世界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无不具有一定的节奏,书法艺术也如此,历代书法家都很重视这一点。

书法艺术节奏离不开发生的时间、空间和笔、墨、纸以及笔法、用墨、章法、间架结构等问题。

《雁塔圣教序》中的节奏,我的理解是在对比中体会快慢轻重。

我们在临写的初期,很容易犯的一个毛病就是写的平。

什么叫“平”?可以理解为少变化。

楷书虽然是比较工整的书体,但是它是在细微的
地方来追求变化。

如果你写了几个月的《雁塔圣教序》,你很深的感受就是楷书应该要做到正中有奇,变化多端。

《雁塔圣教序》中的对比,第一是单个字里笔画粗细、正斜、俯仰的对比。

在一个字中有很多的横画,但是它们的姿态俯仰有时是不同的,它们的起笔也有区别,有的是直角的切入,有的只有30度角,有的是逆锋的起笔,这也要求我们有很强的读帖能力。

楷书教学之中,八种基本笔画的起、行、收笔,都有一个简单的动作节奏。

要完成转折或改变用笔方向时,也有一定的节奏,主要靠手腕的灵活。

藏锋和露锋也有动作节奏;藏锋落笔,先要有逆着行笔方向的空中动作,而露锋则是落笔便行。

用笔时要努力找准这些动作的节奏规律。

在书法训练中,对节奏的认识是判断书法基本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准。

所以我们在临摹《雁塔圣教序》中首先要把笔画写得成功。

其次是进一步把笔画写到恰到好处的位置。

如果把结构理解为基本笔画的简单堆砌,这是肤浅的、表面的,是“做字”。

第二是字形的大小、收放的对比变化也体现出节奏感。

《雁塔圣教序》的字形结构还是比较紧凑的,但是刚开始临写的时候,很多人会把它写得拘谨,放不开。

虽然《雁塔圣教序》的字不大,但是它的气势是宽博的,能够给人一种震撼的感觉。

而且有的字笔画多,有的字笔画少,许多字放在一起,自然会形成一种大小轻重的感觉,有效合理地处理这种大小轻重,就会把握住作品中整行整篇的节奏感。

在整体协调的基础上表达出变化的美,这就是节奏所产生的效果。

只要多思考,多练习,我们每个人都是能把褚字写好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