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李渔戏曲理论的独特性
浅谈李渔戏曲理论

浅谈李渔戏剧理论戏剧戏曲学11级杨铎1032011101103中国古代文学源远流长,自殷商后甲骨文出现,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达到第一个高峰,随后汉赋唐诗宋词接踵而至,元曲和明清小说纷至沓来,中国古代涌现出无数大家,从影响深远的孔子老子,专注一方的韩菲墨子,到开中国纪传体史书先河的司马迁,到作诗入仙境的诗仙诗圣,再到关注百姓批判黑暗的关汉卿,再到集大成的曹雪芹,都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无可比拟的精神财富。
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一直是偌大的文学海洋里的沧海一粟,甚至很多时候不被那些所谓的文人士大夫待见,但这并不阻碍她在这片广饶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而在这其中,李渔,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异类,尤其得到了笔者的关注。
李渔,清代著名的戏曲创作家和理论家,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后改名渔,字笠鸿,又号笠翁。
代表作有《闲情偶寄》、《笠翁十种曲》,均为我国戏曲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亦署新亭樵客、觉世稗官、觉道人、随庵主人、湖上笠翁等。
他出身于药商家庭,自幼与小市民阶层接触密切,这对他以后人生观的形成造成了很大影响。
早年他和当时的所有读书人一样尚存入仕之心,但几次应乡试均落第,使年轻的李渔深感挫折,遂不复作此念。
清初的一段时间曾避居山中,虽蓬衣垢食,却以苦为乐。
他原本家境不错,但经过历年天灾人祸,家道日衰,逐渐不得不过上了卖文为生的生活。
清顺治八年他移家杭州,与当时名流雅士过往甚密,他的戏曲小说多作于此时。
由于其文名渐大,后来又自主家庭戏班,专事权贵,在当时的社会上产生了颇大的影响,一些达官贵人纷纷请他演戏。
他也乐此不疲,经常携带妻妾外出,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尽览九州风光,也使李渔成为广有资财的戏班主。
康熙元年,他从杭州迁居金陵(今江苏南京)。
芥子园是他在金陵的别业,命名取“芥子纳须弥”之义。
与此寓所一起,还设有书铺,刊行了不少戏曲小说及其他杂著,如著名的《芥子园画传》,这一切都说明他是个极具商业头脑和营销策略的文人。
论李渔戏曲接受理论的独特性

选 剧第 一》 )的理论 主张 ,就与 上述 接受美 学思 想
完全 相通 。在李 渔之前 ,众 多的戏 曲理论批评 家往 往 只是把戏 曲作 为书面文学来研 究 ,而不是作 为供 观众 欣赏和接受 的舞 台艺术 来研究 。金圣 叹的 《 西 厢记 》评 点就是这方 面 的一个 显例 ,因而遭致李 渔 的不满 : “ 叹之评 《 厢》 圣 西 ,可谓 晰毛 辨发 ,穷 幽晰微 ,无 复有遗议 于其 问矣 。然 以予论 之 ,圣叹 本 文 系国家社 会科 学基 金项 目 “ 中国古代接
果。
受诗 学 史 ” ( 目编 号 :0B WO6 的 阶段 性 成 项 5Z 0)
2 21l 1 01 . 5 1
所 评 ,乃 文人把 玩之 《 西厢》 ,非优 人搬 弄之 《 西
厢 》也 。文字之 三昧 ,圣叹 已得之 ;优 人搬弄之 三
善于把情节 暗示给观众 ,但另一方 面又不能把剧 情
的发展一股 脑儿地交代给观 众 。这样就会使 观众全
昧 ,圣 叹犹有待 焉 。 ”李渔认 为 ,金圣 叹用评 点小 说 《 浒传》 的方式评 点 《 水 西厢记 》 ,虽然也 能对 作 品得出一些穷 幽晰微 的认识 .但 由于他根本不懂 得戏 曲作为供 观众 欣赏 和接 受 的舞 台艺 术 的特点 ,
观众 的欣赏心 理和审美 习惯 :戏 曲语 言 的通俗 化是
一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词 之 设 ,专 为 登 场 ” 填 :以 观 众
接 受为本 位 的剧本 创 作论
按照接受美学 的观点 ,文 学家写 出可供读 者阅 读 的文学作 品还只是创造 出了文学潜在 的思 想价值 和艺 术价值 ,它还需经过读 者的欣赏 和接 受 ,其潜
浅析李渔的戏剧和小说理论

浅析李渔的戏剧和小说理论摘要:李渔是清初著名的戏曲作家、戏曲理论家和小说家,在戏曲和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其戏曲理论在中国戏曲理论史上占据了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
在这里,将重点阐释他的戏剧和小说理论。
关键词:李渔戏剧理论小说理论戏剧理论李渔是我国文学史、戏曲史、戏曲理论史上的一个杰出人才,一生著述颇丰,其著作涉及诗、词、文、赋、小说、戏曲、戏曲理论等方面,且样样精通,而戏曲理论之集大成者《闲情偶寄》更是扬名海内外。
他的戏曲理论主要见于《闲情偶寄》“词曲部”、“演习部”以及“声容部”之一部分。
李渔从明代剧作家远离舞台使剧本成为案头之作中发现弊病,开始注重与观众的互动性和舞台效果,重视研究戏曲的演习工作。
因此,李渔在戏曲的艺术形式和演唱技巧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创新。
独树一帜的戏剧风格使他在当时戏曲界一举成名,可谓是“北里南曲之中,无不知李十郎者”。
李渔从他自身体味的艺术规律出发,确立了以“登场”为目的,以“主脑”为核心,以创新为动力,以“针线紧密”、“文情专一”为要求的结构原则。
在这个原则指导下,李渔创造出以“奇意”为灵魂,以“一人一事”为枢纽,以“奇事”、“奇情”为表现,众多人物网式联系,多条线索交叉叙事,格局场景异彩纷呈的独特艺术结构。
同时,李渔比前人更熟练、巧妙地运用了“血脉相连”法、“郑五歇后”法、偶然巧合法、错认误会法和双重游戏法等多种结构技法,大大增强了其戏剧结构的生动性和影响力。
李渔能成为清代首屈一指的“当行”曲家,并创造出“为一朝之冠”的结构艺术,主要原因在于他既有“顺性、顺情、顺世”的自适人生观,又存在“卖赋以糊其口”的生计需要,以及他生长在一个戏剧艺术空前繁荣的时代。
李渔把握了戏曲艺术舞台性特点,深知“优人搬弄之三昧”,并以这一根本特色的把握为基础,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戏剧美学体系,系统论述了从剧本到舞台演出的一系列特殊规律。
李渔的戏剧理论乃小说家的戏剧理论,“非奇不传”、“非新不传”的戏剧观是李渔戏剧理论的核心。
阐述你对李渔曲论的理解

阐述你对李渔曲论的理解
李渔是明代文学家,其著作《诸子百家煮字词》中收录了一篇名为《古调虽弄之有情》的论文,简称《李渔曲论》。
这篇论文主要对古代曲谱的传承和演变进行了阐述,并对曲调的表达方式以及人们对曲的情感回应进行了深入探讨。
在《李渔曲论》中,李渔首先提到了古代曲调的起源和发展。
他认为,曲调源于人们对自然的感知和表达的需求,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独特的音律体系。
而古人创作曲谱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对人生、情感和社会的体悟。
曲谱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逐渐出现了多种不同风格的曲调。
李渔指出了曲调表达的重要性。
他认为,曲调既要有情绪上的表达,又要准确传达作品的内涵。
同时,他指出了曲调在不同主题上的应用。
他认为,曲调应根据具体的内容来选择,以使曲调和主题相得益彰。
此外,《李渔曲论》还强调了曲的情感共鸣和表现能力。
他认为,曲调通过旋律、节奏和声音的变化,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并更好地表达出作品的意境。
曲调既能使人愉悦和欣赏,又能传递出深情厚意,引起人们对生活、爱情和社会的思考。
总的来说,《李渔曲论》是对古代曲谱的一种研究和探讨,其中包含了对曲调起源、表达方式以及情感共鸣的思考。
它不仅对古代曲调的发展和演变进行了阐述,也对曲的艺术性和人类
情感的表达能力进行了探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曲艺的艺术魅力。
简述李渔的戏曲主张

简述李渔的戏曲主张
李渔是20世纪初活跃的戏曲家,也是“新派”戏曲的代表。
他希
望能够为中国传统戏曲赋予更加广阔的空间,打破传统的局限,使戏
曲能够更好的展现出其精神性以及艺术性。
李渔首先主张抛弃历史上剧本写作的老一套,而采用新的故事情节、新的台词表达,以能够更好地表达人物性格、发展故事情节以及
融入艺术性。
此外,他主张融合音乐性、舞台设计性等元素,以提升
戏曲的艺术性。
李渔还提出要实现民间真实的戏曲,他主张要完全拒绝形式化的
文字,实现民间自然的口语。
同时,他主张要实现精神性的戏曲,实
现文学上的艺术性,考虑剧作的文章性。
最后,他还主张要大胆创新,改革传统的演出技术,使戏曲脱离传统模式,赋予更加广阔的空间,
以表达更有文化内涵的戏曲。
总之,李渔主张实现新派戏曲,其主张包括:抛弃历史上剧本写
作的老一套,融合音乐性、舞台设计性等元素;实现民间真实的戏曲,实现精神性的戏曲,考虑剧作的文章性;大胆创新,改革传统的演出
技术,使戏曲脱离传统模式,赋予更加广阔的空间,以表达更有文化
内涵的戏曲。
浅析李渔戏曲理论

浅析李渔戏曲理论作者:张闯来源:《新一代》2018年第11期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清初戏曲界的一个重要任务李渔的戏曲理论,他本人是戏曲理论研究中一位非常重要的人,它的理论主要写在《闲情偶寄》里,包括《词曲部》、《声容部》以及《演习部》。
在闲情偶寄这本书中,重点记录了李渔对戏曲的独到见解和自己的独特理论,为后世带来了很多的启发,通过研究找到李渔戏曲理论中值得当代戏曲学习和吸收的内容,为当代戏曲开辟一条新的道路。
关键词:李渔;戏曲理论;特点一、李渔《闲情偶寄》戏曲理论前言本文中所说《闲情偶寄》是李渔在清末明初时写的一部很有代表性的戏曲著作。
作者通过在日常戏曲中学习总结到的经验,以及自己对中国戏曲的理解写了这样一本书,就算在今天这本书也被世人称为有价值的戏曲名著,这本书不止对中国戏曲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中国戏曲的繁荣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本文,我们将从两个方便解读李渔对中国戏曲的贡献。
首先,李渔所写的《闲情偶寄》中的一些戏曲理论,并不是凭空而来的新的见解,而是在结合自身的戏曲实践与前人的戏曲理论的资料的结合,在结合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完善。
他对中国戏曲从有到当时进行了一个系统化、理论化的完整结合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收集。
其次,就是李渔的戏曲不仅局限于对以往理论的总结和整理,更突出的是他对戏曲的新构思、新理解促进了中国戏曲的发展。
他更加重视在中国戏曲中对语言、形象以及人物性格的整体塑造,因为李渔既是戏班的班主,又是戏曲的理论家,既有实际的舞台经验,又具备充分的戏曲功底,基于这种身份,他对一些戏曲在创作和演绎的过程中有很多的见解和感悟。
并且它的观点并不是完全的承袭前人,而是在一些理论中与前人不适合时代的一些观点相互对立。
二、李渔《闲情偶寄》戏曲理论特色在中国戏曲中李渔的《闲情偶寄》是一部相对完整的戏曲理论体系,它的戏曲理论结构严谨、条理清晰,更具有代表性。
他的书不落俗套,行文流畅并且体系严谨,条理清晰。
不再是以往的一些戏曲人的单一理论研究,涉及到的内容覆盖范围很广泛,既有戏曲编导,又有戏曲演绎,很值得戏曲在学习中借鉴。
李渔戏剧创作理论的特点简述

李渔戏剧创作理论的特点简述作者:周瑞颖来源:《华夏地理中文版》2015年第11期摘要:李渔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
李渔在戏剧的创造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文章主要针对李渔戏剧创作理论的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
关键词:李渔;戏剧创作理论;特点分析一、李渔其人简介李渔是我国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家、戏曲家。
李渔自小就非常聪明,常备人冠以才子的雅称,后来人们就称他为“李十郎”。
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在家自己组建过戏班,并且带着戏班四处演出,从这些演出中,李渔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有关于戏曲创作以及演出的经验,并在后来组织整理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戏曲方面的理论体系,后来被人们称之为中国戏曲理论方面的始祖,在当时他也倡导休闲文化,在中国的文化史上也称得上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艺术才子。
二、李渔戏剧创作理论的特点李渔在戏剧创作理论方面有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实践性、创新性以及人民性,也正是因为有这三种特点的存在,才使得他的创作理论在后来的几百年里不断的散发出属于他的光芒。
首先,我们先来分析他戏曲创作中所体现的创作性的特点,李渔在他《闲情偶寄》一文中的前言部分里就曾经有过明确的文字提出过不允许剽窃前人发表过的论述,不允许收集剽窃别人的文章,向世人表达了关于知识分子的节操,强调了关于文学创作要具有创新性以及独立性,因为文学创作是每个作者不同的思想的体现,抄袭有损关于知识分子的脸面,也违背了文学创作独立性的原则,是李渔非常讨厌的一种现象。
文学创新,以奇取胜成为了李渔文学创作和为人处世的一大亮点,而这一亮点在他后来的戏剧理论中更是得到了更为突出的体现,在以前人们所接触的戏剧理论中,人们基本上更加注重于音律方面的重要性,而李渔却与常人相反,它相对而言更在乎戏剧的结构。
在李渔看起来,以往的作品中,强调音律的优秀作品已经很多了,而且这方面的戏剧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水准,后人实在已经没有必要再延续前人的理论,想要在戏剧创作方面有所提高,就一定要学会创新,而且在戏剧创作中,结构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他提出来,要摒弃以音律为核心的戏剧创作理念,反而将结构放在戏剧创作的第一位,这样,不仅可以实现戏剧创作的创新,也可以击中其中的要害,他提出在戏剧创作中要以奇为主,如果戏剧没有了新奇感,那个这样创作出来的戏剧并不是成功的。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的解读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的解读1. 引言1.1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的解读李渔是明代诗人、戏曲家,他在戏曲美学思想中提出了许多关于剧本创作的理论,对中国戏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进行深入解读,从他的基本观点、剧本创作要求、人物塑造理论、现实主义创作观念以及情节构思等方面展开讨论,旨在揭示他在戏曲创作领域的独特贡献和思想内涵。
通过对李渔的理论进行分析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戏曲文化的精髓,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使之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中剧本创作理论的解读不仅具有理论研究的意义,更对戏曲创作实践有着积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有助于提升戏曲文化的艺术品质和内涵,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2. 正文2.1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李渔认为戏曲作品应当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感受力,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他认为戏曲是一种艺术形式,应当兼顾传统和现代元素,不断创新和发展。
李渔强调戏曲作品应当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通过精心构思的剧情、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真实的情感表达,使观众在观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审美愉悦。
李渔认为戏曲作品是艺术家对生活、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和表达,应当反映时代精神和人类命运的关怀,引发观众对世界的思考和思想的碰撞。
李渔戏曲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是以人为本,注重情感表达和审美体验,强调戏曲作品的价值在于其能够启发人们对生活和艺术的理解和感悟,对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这些观点对于戏曲剧本创作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也为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2.2 李渔对剧本创作的要求李渔认为剧本的结构应当严谨完整,情节紧凑连贯。
他强调剧本应当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通过严谨的布局和合理的安排,使得观众在观看中能够引起情节的紧张和悬念,从而增加戏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李渔强调剧本的语言应当生动活泼,富有诗意和韵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种” ( 《 词 曲 部 ・宾 白 第 四 ・词 别 繁 减 》 ) 。他 还 充 分
认 识 到 戏 曲 理 论 总 结 的 重 要 性 。 他 希 望 能 够 总 结 出 戏 曲创作 的“ 法 脉准 绳” , 认 为“ 无 成法 可宗 ” 导致 “ 觅
视 舞 台效 果 。戏 曲是 “ 场上文学” 而非“ 案头文学” 。
外 , 诗文、 随笔 等均有 佳作 传世 。 《 闲情 偶 寄》 是 李 渔 总 结 研 究 戏 曲 文 化 和 生 活 文
化 的杂 著 , 其 中《 词曲》 、 《 演习》 二部 , 集 中 论 述 了 李 渔 的戏 曲 观 , 深 刻 透辟 , 不 少 创见 别 开生 面 , 富 有 独 O J 精神。
V o 1 . 1 l N o . 1 7
S e p . 2 0 1 3
2 0 1 3年 9月
I ) ( )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2 0 9 5 — 3 3 3 X. 2 0 1 3 . 1 7 . O l l
试 论 李 渔 戏 曲 理 论 的 独 特 性
李 洵
( 南京 师范大学 文学院 , 江 苏 南 京 2 1 0 0 9 7 )
摘 要 : 李 渔是 明末 清初 重要 的戏 曲理论 家和创 作 家 , 他 以文人 兼 商人 的 身份 , 把 戏 曲 的 娱 乐 性 与
教化 作 用相 结合 , 其 戏 曲理论从 结 构 、 词采 、 音律 等方 面进行 论述 , 突 出 了 戏 曲 的 商 业 性 质 。 李 渔 的 戏 曲 理 论 在 总 结 前 人 经 验 的 基 础 上 结 合 了 自己 的 创 作 和 实 践 经 验 , 具 有独创 性 , 在 深 度 和 完 整 性 方
首先 , 作为戏 曲理 论 家 , 李 渔 有 着 高 度 的 自觉 。
、
李 渔 戏 曲理 论 的思 想核 心
针对 将戏 曲创作 视 为雕 虫 小 技 的 观 点 , 他指 出, “ 填 词非 末技 , 乃 与史 传 诗 文 同 源 而 异 派 者 也 ” , 甚 至 说 “ 最豪 宕 , 最风雅, 作 之 最 健 人 脾 胃者 , 莫 过 填 词 一
面都 超 越 了 前 人 。
关键 词 : 李渔; 《 闲情偶 寄 9 ; 戏 曲 理 论
中图分 类号 : 1 2 0 7 . 3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2 0 9 5 — 3 3 3 X( 2 0 1 3 ) 1 7 - 0 0 3 9 一 O 4
李渔, 字笠鸿 , 号 笠 翁 。初 名 仙 侣 , 字谪 凡 , 号 天 徒 。别 号 有 伊 园 主 人 、 湖 上笠 翁 、 随庵 主人 、 笠道 人 、 觉 道人 、 觉世 稗 官 等 。他 一 生著 述 颇 丰 , 戏 曲有 《 笠 翁 十种 曲 》 , 小 说 集 则 有 《十 二 楼 》 、 《 无声戏 》 等 。 此
第 1 1卷
第 l 7期
淮 海 工 学 院学 报 ( 人文社会科 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Hu a i h a i I n s t i t u t e o f Te c h n o l o g y ( Hu ma n i t i e s 8 .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E d i t i o n )
是 者” 。“ 一则 为从 来 名 士 以诗 赋 见 重 者 十之 九 , 以 词 曲相 传者 犹不 及 什 一 , 盖 千 百 人 一 见 者 也 。 凡 有 能 此者 , 悉 皆剖腹藏 珠 , 务 求 自秘 , 谓 此法 无人授 我 , 我 岂独 肯传人 。 ” ( 《 词 曲 部 ・结 构 第 一 》 )
一
神 魂 四绕 , 考 其 关 目, 试其 声 音 , 好则直书 , 否 则 搁 笔, 此 其所 以观 听成 宜 也 。 ”( 《 词 曲 部 ・宾 白 第 四 ・
词 别繁减 》 ) 在《 闲情 偶 寄 》 一书中, 李 渔 不 仅 仅 是 站 在戏 曲理论 家 和创作 者 的角 度 , 他 还 以 导 演 和 演 员 的 身 份 进 行 了相 关 理 论 的 总 结 。
李 渔 的 戏 曲 理 论 是 他 长 期 创 作 和 导 演 经 验 的 积 累, 体 现 了 他 的 戏 曲 经 验 积 累 和 戏 曲 思 想 发 展 。他
的戏 曲理 论 , 从 结构 、 词采、 音 律 等多方 面 论述 , 是 中
国较早 的有 系统 的戏 曲理论 。 作 为 家 庭 戏 班 的组 织 者 , 李 渔 要 求 戏 曲 创 作 重
之, 圣 叹所评 , 乃文 人 把 玩 之《 西厢》 , 非 优 人 搬 弄之 《 西厢 》 也 。文字 之三 昧 , 圣 叹 已得 之 ; 优 人 搬 弄 之 三 昧, 圣 叹犹有 待焉 。 ” [ 1 J 6 。 他 在 谈 及 自 己 的 戏 曲 创 作 时 说 : “ 笠 翁手则 握 笔 , 口却登 场 , 全 以身 代 梨 园 , 复 以
.
难 , 非可言传 , 止 境意会。 ‘ 非不欲传, 不能传也” 。
“
一
则 为填词 之理 变 幻 不常 , 言 当如 是 , 又 有 不 当 如
理 论 和 创 作 都 始 终 把 吸 引 观 众 作 为 自 己 的 第 一 要
务 。而语 言形 式 的通 俗 性 和 故 事 内 容 的 独 创性 , 则 是 他 吸 引观 众 的 重 要 手 段 。他 明确 指 出 : “ 填 词 之 设 , 专 为登 场 。 ” 他批 评 把戏 曲写 成文 人 的案 头之作 ,
他 认 识到 写剧 的 目的是 为 了登 场演 出 , 而 演 出 的 目
途 不得 , 问津 无 人 ” 是 抑 制 戏 曲 创 作 发 展 的 原 因 之
一
。
他 总 结 了 戏 曲理 论 匮 乏 的 原 因 : “ 一 则 为 此 理 甚
的是 为 了娱乐 观众 , 因 而 观 众 在 戏 曲 活 动 中 具 有 非 常 重 要 的 作 用 。正 是 因 为 认 识 到 了 这 一 点 , 李 渔 的